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主义的工资

资本主义的工资

资本主义的工资
资本主义的工资

授课课题§2—1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任课教师汤笑瑛

目的要求知识U标:了解商品和货币的一般性质,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理论,认识商品经济的一般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徳育U标:明确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和价值量的决定,劳动二重性,货币以及货币

流通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的基本矛盾

课的类型授新课

时间分配2课时

作业

1、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金华市蠶奮《政治经济学》教案

教案号-

教案审批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旧知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了解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本节课我们來学习一F有关商品的相关内容。

【重点回顾】:

【新授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人岀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在匸人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并不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开始时才存在. 而这时劳动已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了,因此,工人也就不能再把它出卖了。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2.工人作为商品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存在丁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不是商詁,而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胡,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匸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抹煞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界限和对立,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H 工资、小时工资,等等。它们是工人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口价值、小时价值等等丫1勺转化形式。

考察计时工资的实际状况,不能只看工资额,必须把工资同工作日的长短、劳动强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要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就要考察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即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马克思在剖析这个问题时,借用了“劳动价格”这个概念。“劳动价格"即工人劳动力一小时的价格,用公式表示就是:

劳动价格二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

对计时工资现实运动的分析,可以看到计时工资运动的一般规律,即在劳动量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总额的多少取决于劳动价格;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量。计时工资运动规律作用的后果是:劳动价格越低,工人要想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额,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越长,每个工人劳动的越多,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加,资本家乂可以乘机压低劳动价格。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它同计时工资一样,本质上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的单价,即每件产品的工资标准,是以计时工资的日工资额除以工人每天生产的

产品数量来确定的。因此,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但是,计件工资乂具有计时工资不同的特点,是更适合资本主义剥削的工资形式。这表现在:

第一,计件工资可以直接控制工人劳动的质量。产品质量合格,工资才能得到完全的支付。而资本家往往借口产品质量不合格克扣工人工资。

第二,计时工资是刺激工人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的手段。

第三,计件工资本身具有控制工人劳动质量和劳动强度的作用。

第四,实行计件工资会导致工人内部的竞争,破坏工人的团结,削弱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联合斗争的力量。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

考察工资量的变化,不能只是看工人得到多少货币工资,而且要看这些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就需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它能确切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既有联系,乂有区别。在物价及其它有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受物价水平、服务费用、税收负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者的变动乂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名义工资不变, 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会下降;物价下降,实际工资会提高。如果名义工资增加和物价上涨同时发生,实际工资的变化就取决于两者变化速度的对比。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与物价上涨速度相等时,实际工资不变;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快于物价上涨速度时,实际工资会增加;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慢于物价上涨速度时,实际工资会下降。因此,考察工资水平及其变化,必须把名义工资同物价水平及其它有关因素联系起来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际工资的变动是有起有伏,时高时低的。但从较长时间看,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引起实际工资上升的因素在起作用。另一方面,还存在引起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

考察工资水平的变动,还要分析相对工资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工资所反映的工人的经济地位。

相对工资是工人的工资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工资和剩余价值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两部分,在新价值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工资部分就减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相对工资呈下降

金华市蠶鬻《政治经济学》教案

教案号-

趋势。

在不同国家,工资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各个国家同一时期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叫做工

资的国民差异。研究工资问题,还必须注意到工资的国民差异。工资是山劳动力价值决

定的,影响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各种因素,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而不同,这就形成

了工资的国民差异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1、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2、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姓名:学号:班级: 工资水平有差距的原因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与次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工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不同所决定的,而我们所说的工资只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由各种因素决定。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从表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从而,表面上,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自己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也得到了报酬,但实质却是: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它不能被买卖。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劳动都不可能是商品。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即为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属性。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过程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这就等同于商品交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工人与资本家交换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交换的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因而,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工资不是

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价值反映的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本质关系,反映的是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而实际工资只是这种本质关系的转化形式,即货币与商品量之间的交换关系。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完全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抹煞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事实,使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带有更大的欺骗性与虚伪性。关于实际工资变动趋势,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使平均工资水平提高,而是使它降低,也就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力的价值降至到它的最低限度。 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不同 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工资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资本家付给工人劳动报酬的形式多种多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就决定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而对资本家来说,成本就包括了工人的工资,利

资本主义的实质总结

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下面来看看2003年真题: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_________.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分析: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资本家使自己的资本处于不断运动状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得到剩余价值。所以选项C、E为正确答案。 选项A和B是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的运动过程的内容,不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特征,所以不正确。选项D本身叙述就是错误的。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假制,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

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 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薪酬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使其既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物质上与心理上的满足感,就成为企业自身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工资作为薪酬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以它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一直影响着现代薪酬的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其基本观点在于: (1)工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物,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 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 (2)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受价格规律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竞争规律的调节支 配,并受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力量对比和斗争的影响。 (3)资本主义工资是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尺度的,工资水平上升不会改 变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辩证法原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理论相比,具有以下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因此,工资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特定生产方式及相应生产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 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分析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分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指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雇佣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商品,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转化形式。但在表面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格”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这一假象,科学地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强调“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生存、延续后代、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另外,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工资水平。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不同,体现出来的就是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 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其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计时工资受工资量、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三个因素综合地加以考察,才能揭示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对雇佣工人剥削的实际程度。计件工资是根据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例如,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的日工资为6元,每日生产6件产品;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就按每件产品1元的工资来支付。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这是因为:第一,在实行计件工资时,资本家常常借产品质量问题克扣工人工资;第二,资本家往往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确定计件工资标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第三,计件工资本身具有控制工人的劳动质量和强度的作用,可以节省资本监督工人劳动的费用,而且某些产品还可以让家庭劳动者去完成,节省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支出;第四,实行计件工资,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五,实行计件工资,拉大了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工资收入的差距,加剧工人之间的竞争,影响工人之间的团结。 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一切内在因素都会外在化为影响工资的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内在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价值。因此,凡是能够影响劳动力价值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及其构成,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对食物、衣服、燃料、居住等等自然需要的范围的不同。另一方面,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及其构成,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也是历史的产物,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取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一般的生活水平,等等。马克思指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这就是说,在某一国家或某一时期不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东西,在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期可能是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时期内,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总是一定的。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引论 关于资本主义的实质,许多人谈过。例如西方有马克思,韦伯,桑巴特(Werner Sombart),陶普(Maurice Dobb),……中国有梁漱溟,余英时,黄仁宇……最后,哈耶克在1988年发表了一本书《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算是给这场“主义”之争盖棺论定。我要在这篇小文章里叙述的,大致就是这些大学者们说过的话。但是我把这些话分做两段说,一段是人们在哈耶克那本书发表之前的认识,我称为“传统的看法”。一段是哈耶克的看法,我称为“最后的看法”。一提到“最后”之类,就难免有质疑说“僵硬”或“教条”。不过我这里的“最后的看法”确实是哈耶克最后的看法,这位从本世纪初即参与了人类认识“资本主义”的思想运动的学者已经于1993年3月辞世而去了。 一、传统的看法 黄仁宇先生在与李约瑟共同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十几年里曾对研究资本主义的诸多作者有过一个综述:“……写资本主义的文章大略有三类。一类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一类注重资本主义精神……。还有一类注重自然经济之蜕变为金融经济。”马克思自然被归入第一类。韦伯是第二类。诺斯(Douglass North)应属于第三类。也许这种把作者简单归类的办法会误导读者。事实上,韦伯和桑巴特以后,黄仁宇,余英时,以及三十年代的梁漱溟,都持一种整体演变的看法。即“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所以余英时先生又称韦伯和他的立场为“历史多元论”,以别于”一元论史观”。极而言之,从西欧历史中挖去任何一段(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时代,古希腊,……)都会使现在西欧北美的社会不成其为“资本主义”。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后来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一直认为中国即便再独自发展五千年也出不了“资本主义”。他的观点后来由余英时先生再度提出。 黄仁宇提到,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隐含着“企业家与资本家职能的分离”)。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隐含着“信息的自由流动”)。“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Is-real Kirtzner)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这就要说到哈耶克后来的看法,留待稍后再述。 说一个封闭的中国再有几千年也产生不了资本主义,梁漱溟是有极扎实的根据的。他的根据首先是,中国社会自秦汉始已经用伦理道德代替了宗教,用礼俗代替了法律,用家族关系调和了西方社会固有的“个人与社会”和“社会与国家”的冲突。所以自“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废封建,建郡县”,两千年以来徘徊于一个既

资本主义的工资

授课课题§2—1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任课教师汤笑瑛 目的要求知识U标:了解商品和货币的一般性质,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理论,认识商品经济的一般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徳育U标:明确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和价值量的决定,劳动二重性,货币以及货币 流通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的基本矛盾 课的类型授新课 时间分配2课时 作业 1、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金华市蠶奮《政治经济学》教案 教案号- 教案审批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旧知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了解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本节课我们來学习一F有关商品的相关内容。 【重点回顾】: 【新授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人岀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在匸人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并不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开始时才存在. 而这时劳动已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了,因此,工人也就不能再把它出卖了。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2.工人作为商品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存在丁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不是商詁,而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胡,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匸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抹煞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界限和对立,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H 工资、小时工资,等等。它们是工人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口价值、小时价值等等丫1勺转化形式。 考察计时工资的实际状况,不能只看工资额,必须把工资同工作日的长短、劳动强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要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就要考察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即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马克思在剖析这个问题时,借用了“劳动价格”这个概念。“劳动价格"即工人劳动力一小时的价格,用公式表示就是: 劳动价格二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 对计时工资现实运动的分析,可以看到计时工资运动的一般规律,即在劳动量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总额的多少取决于劳动价格;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量。计时工资运动规律作用的后果是:劳动价格越低,工人要想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额,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越长,每个工人劳动的越多,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加,资本家乂可以乘机压低劳动价格。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它同计时工资一样,本质上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的单价,即每件产品的工资标准,是以计时工资的日工资额除以工人每天生产的

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反,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过程的前提是以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通过这种资本的周期运作而实现的。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不仅掌握了生存权,而且还掌握了发展权。同时,资本家通过缩短资本运作的周期,加速资本流动,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所有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不仅使资本家扩大了生存空间,而且还获得了发展空间,所以,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本质。 2、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大地榨取劳动成果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阶级和社会制度,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是不分阶级的。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规模化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机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大工业把

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器不是使产品变便宜,而是使产品随着机器的价值相应地变贵3、资本炒作过程就是财富的掠夺过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充当了社会的流通职能,它在交换过程中完成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商品的价格本应反映商品的价值,但在货币作为资本的过程中,“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 4、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 资本主义一贯鼓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虚伪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生存权,无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不能掌握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就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民主的基本要素是话语权,没有生存权,也就没有话语权 资本主义保障劳动者是为了获取生产力,劳动者是劳动力的主体,没有劳动力也就没有生产力。资本主义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劳动效率。资产阶级要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一是为了储备劳动力,另一是为了压低劳动力成本。政治稳定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民生,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怀柔”的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能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12)

第五章资本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产生 [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 本章开始进入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学习本章要理解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资本家采取什么基本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是什么,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教学要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可以成为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这个公式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这个公式叫资本流通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准确地表示为G-W-G’,其中,G’=G+?G,即垫支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这是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的本质区别。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叫做资本,当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的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这个公式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商品经济规律即值规律相矛盾的。如果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等交换,那么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如果要获得剩余价值,只能是进行不等价交换,那就要违背价值规律,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如果一个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把它贮藏起来,那么无论他贮藏多长时间,也不会增加一个价值原子。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他就无法开始经营,他也就不能成为资本家。 剩余价值或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具有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功能,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这样,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当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时,便产生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能自由他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并把它作为商品来出卖。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就是说,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能作为商品来出卖以外,一无所有,再无别的谋生之道。 四、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劳动力的买卖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它包括三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再生产他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维持家庭、抚养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劳动力的延续和不断补充。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付的费用,用于学习现代机器大工业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胜信心。 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教学时间: 6课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分析和对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阐述,是揭示剩余价值生产本质的理论前提,也是马克思实现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的重要内容。 1.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 ②流通内容不同。 ③流通目的不同。 ④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中的货币作用不同是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一般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其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却使原价值增殖,能带来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G—W—G' 从简单商品流通中,我们看到,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流通公式G一W一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①矛盾的表现: ②矛盾的解决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首先,剩余价值能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能不能产生?

资本主义的工资

资本主义的工资

资本主义的工资

授课课题§2—1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任课教师汤笑瑛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了解商品和货币的一般性质,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理论,认识商品经济的一般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德育目标:明确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和价值量的决定,劳动二重性,货币以及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的基本矛盾课的类型授新课 时间分配2课时 作业1、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教案审批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旧知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了解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有关商品的相关内容。 【重点回顾】: 【新授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在工人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并不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开始时才存在,而这时劳动已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了,因此,工人也就不能再把它出卖了。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2.工人作为商品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抹煞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界限和对立,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等。它们是工人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小时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 考察计时工资的实际状况,不能只看工资额,必须把工资同工作日的长短、劳动强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要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就要考察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即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马克思在剖析这个问题时,借用了“劳动价格”这个概念。“劳动价格”即工人劳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 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 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

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 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 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 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 到实现的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商 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 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 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所以,商 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 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 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个别商品生产者生 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 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 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 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 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 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 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 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作文/zuowen/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因此,本文由毕业收集整理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这样,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制度和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1] 《1848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永远处于被支配和被剥削的地位,工人没有获得任何财富的权利。工人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资本家提供的与本身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符的工资。 工人的劳动不是商品,所以资本家不会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付给工人。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2]所以工人不能主动获取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价值,而是只领取资本家所制定出的社会工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价值,还包括工人通过使用生产资料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只需支付工人的生产价值,就可以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收益。简历大全/html/jianli/ 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削,然而资本家却并不承认对工人的剥削,所以用工资形式来掩盖这种本质。表面是付给了工人与劳动价值相符的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但是工人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价值就被资本家所占有并且掩盖了。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3]这样工人看起来是获取的与自己劳动相符的生活资料,实际上工资的本质还是工人出卖的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 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中,劳动力的交换和一般商品的交换一样,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劳动是工人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形式为以最少的货币换取更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资本家把低价购买劳动作为利润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只需出一小部分的钱就能获得工人的劳动力和其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从而达到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只有辛苦地工作,每天重复劳动来获得微薄的生活资料。工人如果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会失去生存的能力,而资本家却不用担心失去工人会不能生存,因为工人的数量远远多过于资本家的数量,所以工人不仅要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还要参与和其他工人激烈的竞争。从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所以当工人的数量多过资本家所需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就会有所下降,而工人所付出的劳动却不会变,也就是说,资本家就能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收益。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 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2、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7、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论《资本论》的工资

对《资本论》第六篇工资的认识 学生:刘会艳 班级:2011级1班我在学习《资本论》之前,总觉得工资是很神圣的,因为是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报酬,学习了《资本论》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的父母,我的朋友,甚至是自己做兼职时得到的工资是否与我们的劳动等价?我就会考虑自己是否被压榨?所以《资本论》里的第六篇关于工资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思考生活与经济学的联系。 假如问我们的父母:“你们的工资是多少?”那么父母回答说:一千元“问自己的朋友回答说:“三千元左右”。问他们对于工资是否满意时,他们都会说不满意,但是具体为什么不满意,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由于他们工作的劳动部门不同,他们获得的工资也就不同,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学习过《资本论》中关于工资的知识。 工资是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时间或者生产数量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工资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渠道,是维持劳动者以及劳动者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来源,同时也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上面对工资的描述这只是我们按照日常生日经验对工资进行的一个简要概括。那么,工资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其市场定位。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

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与补充。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对我国探索工资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在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出现之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便已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工资理论、货币主义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模型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在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 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只有劳动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惟一尺度。下面将就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