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糖用作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多糖用作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多糖用作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多糖用作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7-10-16

作者简介:李胜方(1972) ),男,湖北汉川人,博士。

文章编号:1008-8245(2008)01-0035-05

多糖用作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李胜方 刘先利 滕 雷 黄卫东 赵碧琳 邓祥义

(黄石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摘 要:多糖能被结肠内的菌群降解,而被用作结肠靶向给药的载体。用作结肠靶向给药的多糖载体主要

有壳聚糖、果胶、瓜尔树胶、葡聚糖、菊粉、直链淀粉、环糊精和海藻酸等,其形式主要为多糖胶衣、多糖凝胶和多糖前药。文章综述了多糖在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结肠靶向;药物载体;多糖

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号:A

Progress on Polysacc hari des for Col on -Specific Drug Delivery

LI Shengfang LIU X i a nli TE NG L ei H UANG W eidong Z HAO B ilin DE NG X iangy i

(Schoo l o f Che m i ca l andM a teria l s Eng i neer i ng ,H uangsh i Institute o f T echno l ogy ,H uang shiH ube i 435003)Abstrac t :Po lysacchar i des are used as co l on -spec ifi c drug deli ve ry carriers because they can be deg raded by en -zy m es produced by colon bacteria .Po l ysaccharides for co lon-spec ific drug deli very conta i n ch itosan ,dextrans ,guar gu m,pecti ns ,i nuli n ,cyc l odex trins ,a m y l ose and alg i nates etc .T he fo r ma ti on o f drug deli ve ry carriers i s coati ng ,hydrogels o r prodrugs .Stud i es i n th i s field a re rev i ew ed i n th i s pape r .K ey word s :co l on-specific ;drug carriers ;po l y sacchar i des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用于结肠靶向定位释药系统主要有pH 依赖型释药系统、时滞释药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和菌群触发型释药系统

[1]

。消化道p H 值的变化、病

人的病理状态、食物的组成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限制了前三种释药系统的发展。菌群触发型系统由于能被结肠内的菌群降解而具有精确的定位性,其研究已成为结肠靶向研究领域的热点。用于结肠靶向给药的载体主要有偶氮聚合物和多糖。虽然偶氮聚合物具有结肠菌降解性,但其毒性限制了其应用

[2]

。多糖不但具有结肠菌降解

性,而且还具有来源丰富、价廉、安全、稳定及无毒的优点,用其作为结肠靶向给药的载体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各种多糖作为结肠靶向给药的载体的研究进展。

1 多糖用作结肠靶向载体

1.1 壳聚糖

壳聚糖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聚阳离子多糖,它是由天然的甲壳素通过碱脱乙酰化作用得到的衍生物,又称聚氨基葡萄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性能,如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等。然而壳聚糖只溶于弱的酸性溶液,在p H 高于7的溶液中会沉淀出来。由于壳聚糖在低的pH 范围内可溶,为了使其成功用于结肠定位释药,需要将壳聚糖完全包覆以防止胃酸对其溶解。当系统到达小肠时,随着p H 值的增加,包覆层溶解释放出壳聚糖核,壳聚糖核在结肠又会被结肠内的细菌活化降解,药物被释放出来。

第24卷 第1期2008年2月 黄 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 OURNA L O F HUANG S H I INST ITUT E OF TEC HNOLOGY

V o.l 24 N o .1

Feb 2008

Tozaki等[3]考察了用邻苯二甲酸化的羟甲基纤维素作胶衣层包覆的壳聚糖胶囊用于结肠释药。体外研究表明,载有可溶性染料(CF)的壳聚糖胶囊在胃液中浸泡2小时(药物在胃内的转运时间),接着在人工的肠液中浸泡4小时,发现CF 的释放量非常小,但是在含有33%老鼠结肠内容物的分散流动液中CF的释放量会增加,且在4小时内的释放量为20%~100%。这表明老鼠结肠内容物内的细菌能产生降解壳聚糖的酶。Lore nzo 等[4]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了双氯芬酸钠的壳聚糖微粒,用Eudragit L-10或者Eudragit S-100作这些微粒的包覆胶衣层,Eudragit胶衣层使微胶囊具有p H依赖性释放特性,改变壳聚糖的分子量或用不同的盐如壳聚糖谷氨酸盐控制双氯芬酸钠的释放。在酸性环境p H值3小时没有观察到药物的释放,但是在接着的高p H值条件下4小时内, Eudrag it胶衣层逐渐开始溶解,壳聚糖开始溶胀,药物不断地扩散出来直至药物全部被释放完。1.2葡聚糖

葡聚糖是一种多糖,它主要是由1,6-A-D -吡喃葡糖苷键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蔗糖在葡聚糖酶的作用下发酵得到葡聚糖。葡聚糖分子中的糖苷键能被结肠内的厌氧菌产生葡聚糖酶水解。

H arboe等[5]制备了不同的葡聚糖-药物前药,药物被键接到葡聚糖大分子链的末端上,在胃和小肠内,前药保持完好没被吸收,一旦达到结肠,葡聚糖的糖苷键被葡聚糖酶降解,药物被释放到结肠内。不同药物如萘普生、布洛芬、5-氨基水杨酸、甲基脱氢皮质甾醇和地塞米松通过以上方法制备出前药,并且在猪体内外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药物在结肠内的释药量是胃肠道内的17倍。这些葡聚糖前药系统能精确定位释药,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另外,有些药物如糖(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没有功能基能键接到葡聚糖分子链上,必须通过先与另外一种分子反应,使其具有可键合的基团后,再键接到葡聚糖分子链上[6]。同样也发现这种葡聚糖前药在胃肠消化道内很少水解,在结肠迅速降解。这些葡聚糖前药在治疗老鼠Colitis病症时显示出比原始的药物更好的效果。

除了葡聚糖前药外,葡聚糖凝胶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Brondsted等[7]发现用二异氰酸交联的葡聚糖凝胶能被老鼠结肠内的葡聚糖酶完全降解,并且调节凝胶的化学组成可以控制凝胶在消化液中的膨胀性和机械强度,保证药物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或者少量释放。Chiu等[8]用4-硝基苯氯甲酸酯活化葡聚糖,然后与4-氨基丁酸反应,在用1,10-二氨基癸烷交联,制备了p H敏感的葡聚糖凝胶。将这些葡聚糖凝胶在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溶液中浸泡5天,然后洗涤、干燥。药物释放实验结果发现,凝胶内羧基量和交联密度决定了凝胶的溶胀度,进而影响到BSA的释放速率,在溶液介质中添加葡聚糖酶,可以增加BSA 的释放速率。Brondsted等[9]用戊二醛交联葡聚糖制备葡聚糖胶囊用于结肠定位传递药物,用氢化可的松作模型药物,结果也表明在葡聚糖酶的作用下,氢化可的松在结肠能完全释放出来。另外葡聚糖脂肪酸酯用作结肠靶向传递药物的胶衣层也有很好的效果[10]。

1.3果胶

果胶是一种从植物的细胞壁提取的物质。它主要是由半乳糖醛酸以A-(1-4)键接的线性高分子多糖。果胶的平均分子量大约在5万~18万左右。果胶在人体胃和小肠生理环境内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但是在结肠能被结肠菌产生的酶降解。由于果胶溶于水,当果胶经过胃和小肠时不能有效地保护负载的药物。体内模拟实验表明,为了保护负载的药物核,胶衣层必须有足够的厚度[11]。除了形成胶衣层,人们还在不断寻找既能降低果胶的水溶性又能保持其结肠菌降解性的方法。

M orris[12]等发现果胶的钙盐能形成一种/蛋壳0结构,降低了自身的水溶性,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物选择钙盐的用量。Rubi nstein等[13]用果胶的钙盐和果胶制备了包覆有茚甲新的药片,药物的释放结果表明:当溶液介质中缺少果胶酶时,药物在6小时内的释放量为0;随溶液介质中果胶酶的增加,药物的释放量也增加;当溶液介质中果胶酶的浓度为120F DU/mL时,药物在6小时内的释放量为100%。这充分说明果胶钙盐能用作结肠靶向释药的载体。A dki n等[14]制备了两种果胶的钙盐胶衣片剂,分别用果胶和瓜尔树胶包覆,闪烁扫描法研究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和崩解表明,两种片剂在胃肠道内都保持完好的结构,到达结肠后崩解,用果胶包覆的片剂崩解相对要快。

A shford等[15]研究了羟甲基化的果胶体系,发现羧基羟甲基化70%的果胶胶衣能在胃肠道内保护药片,在结肠内容易被酶降解。并且果胶的羧基羟甲基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降解。另外,酰胺

36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

化的果胶也能用作结肠靶向释药的载体。

除此外,为了克服果胶的高度水溶性,W akerly 等[16]还报道了用乙基纤维素和果胶的混合物作为药物的胶衣层。这种片材既具有果胶的结肠定位降解性又具有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片材中的乙基纤维素量或者胶衣层厚度,可以降低药物的释放速率,并且这些片材能被结肠内的细菌产生的酶降解。M eshali 等[17]制备了果胶与壳聚糖的高分子复合物作为药胶衣层,分别以一种难溶性药和一种水溶性药为药物模型。体外研究表明,只需较薄的胶衣层,就能很好地保护药物,避免其在胃和小肠液的作用下而释放。然而单独使用果胶需要较厚的胶衣层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并且发现包覆难溶性药物比包覆水溶性药物的效果更好。果胶、壳聚糖和羟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也被考察用作结肠定位释药系统。M acfarlane等[18]发现由果胶、壳聚糖和羟甲基纤维素按3B1B1的比例组成的片材难溶于水,改变果胶和壳聚糖的比例,片材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胀,溶胀的片材能被果胶酶降解。

1.4瓜尔树胶

瓜尔树胶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它是由B-D-吡喃甘露糖以B-(1-4)键连接、吡喃半乳糖在1,6位枝化的高聚物。瓜尔树胶中吡喃甘露糖和吡喃半乳糖的比例为1B2。瓜尔树胶在冷水中能水合、溶胀形成粘性胶状物或者溶胶,这些凝胶能阻止药物从片剂中释放。瓜尔树胶能用作结肠靶向释药的载体,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阻止药物从片剂中释放的性能,并且很容易被大肠内的微生物降解。

W ong等[19]用瓜尔树胶包覆地塞米松片剂作为结肠靶向释药载体,表现出非常好的效果。研究表明,片剂在人工模拟的胃液和小肠液里释放的药物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人工模拟的结肠液里释放量明显增长。药物在结肠内的溶解程度依赖于半乳甘露聚糖的浓度。当半乳甘露聚糖浓度大于0.1%时,半乳甘露聚糖能加速地塞米松的溶解。K ri shnaiah等[20]用含有大约77%的瓜尔树胶片剂负载锝示踪剂,通过闪烁扫描法研究表明,在胃和小肠只有少量的示踪剂释放,然而在升结肠却有大量的示踪剂释放,因而说明结肠菌引发了酶降解。Rubi nstei n等[21]报道了用硼砂交联的瓜尔树胶。结果发现交联的瓜尔树胶和没有交联的瓜尔树胶被半乳甘露聚糖酶降解的速率相同。交联的瓜尔树胶降解需要的时间与药物在结肠内的释放时间最接近。然而要使其用作结肠靶向的载体,还需要更多的体内实验予以证实。G l-i ko等[22]制备了磷酸盐交联的瓜尔树胶凝胶并进行了体内和体外研究。用这些凝胶负载氢化可的松,然后在p H= 6.4的缓冲溶液中浸泡6小时,结果只释放出20%的氢化可的松,接着在缓冲溶液中添加A-半乳糖酶和B-甘露聚糖酶,氢化可的松的释放量明显增加。体内研究也表明磷酸盐交联的瓜尔树胶凝胶适宜用作结肠靶向释药的载体。

曹健等[23]以瓜尔树胶、微晶纤维素和其它药用辅料制备了吲哚镁辛瓜尔树胶骨架片,测定了模拟人体胃肠道生理环境下的体外释放度。结果表明,骨架片5小时内释药不超过20%,24小时内不加酶组总释药量不超过40%,加酶组为88%左右,能达到结肠靶向给药的效果。

1.5菊粉

菊粉是一种从洋葱、大蒜、菊苣和蓟等植物中的提取物。它是D-果糖以B-(2-1)键接、以一个葡萄糖单元结尾的多糖。菊粉不能被胃和小肠分泌的消化液水解,但是能被结肠内的细菌发酵降解。为了克服菊粉难于形成片材的缺点,通常将菊粉与其它聚合物结合形成片材。这些混合物片材在胃和小肠内不能降解,但能被结肠菌发酵降解。V er voort等[24]先制备了甲基丙烯酸化的菊粉,然后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凝胶。研究表明高取代度的菊粉能形成很好的网络结构,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体外降解实验说明增加菊粉酶的浓度以及降解时间都能加快菊粉的降解,但是高取代度的菊粉使得凝胶的交联密度太大,导致酶难于扩散进入凝胶,不利于其降解。

1.6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是从植物里提取的一种成分,它主要是由D-吡喃葡萄糖以A-(1-4)键结合的多糖,也称聚(1,4--A-D-吡喃葡萄糖)。直链淀粉能形成片材,这些片材能溶胀抵御胰A-淀粉酶的作用,但能被结肠菌产生的酶降解。为了克服直链淀粉在胃肠道中易膨胀的缺点,M iloje v ic 等[25]在直链淀粉中加入不溶于水的乙基纤维素作5-氨基水杨酸药丸的胶衣层,发现当直链淀粉和乙基纤维素的重量比为1B4时,5-氨基水杨酸药丸在体外溶出介质中经12小时不溶,当溶出介质中加入结肠内容物后,药物开始释放。并且发现直链淀粉和羟甲基纤维素的胶衣层特别适宜传递高度水溶性的药物到结肠。Baj pai等[26]研

第1期李胜方刘先利滕雷等:多糖用作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37

究了由聚丙烯酸和淀粉组成的凝胶,该凝胶结合了p H敏感溶胀性和可酶降解优点,在胃和小肠pH介质环境,凝胶由于氢键作用处于收缩状态,药物可以被包裹;当在结肠环境时,凝胶溶胀,酶进入凝胶使其部分降解,药物被释放出来。

张宣等[27]以处方量的淀粉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和5-氨基水杨酸制备了结肠定位释药包衣片,用C射线显影法考察包衣片在狗体内的释药部位与释放时间,结果表明药包衣片有明显的结肠靶向性。

1.7环糊精

环糊精(CD)是由环糊精葡萄糖转移酶作用于淀粉所产生的一组环状低聚糖,最常见的有A -CD、B-CD和C-CD,它们分别是由6个、7个或8个葡萄糖基单元以A-1,4-糖苷键联结而成的,分子形状都略呈锥形的圆环。环糊精在胃和小肠内既不能被水解又不能被吸收,然而能被结肠微生物降解成分子量更低的糖而被吸收,这些特有的结肠菌降解性使其能被用作结肠靶向传递药物[28]。B-CD可以与联苯乙酸通过酯键结合形成B-CD前药,在胃小肠内容物里几乎没有药物释放,然而在盲肠内容物里却有大量药物释放。

1.8海藻酸

海藻酸是一种线型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D-甘露糖醛酸和L-古洛糖醛酸。因为有刚性的聚L-古洛糖醛酸链,海藻酸不会自凝胶,但是钙离子的引入会导致其凝胶。Shun 等[29]制备了一系列海藻酸钙粒子,通过喷雾的方式把5-氨基水杨酸分散到粒子的表面,再在其表层用不同的胶衣层(如A quacoat和Eudragit L-30D)包覆。A quacoat和Eudra g it L-30D是两种pH敏感的聚合物,它们在酸性或者小肠液里不溶,Eudrag it L-30D在p H5.6以上的介质中溶解。含5-氨基水杨酸的海藻酸钙粒子先用A quacoat(重量比4%)包覆,然后用Eudrag it L-30D(重量比6%)包覆。通过A quac oat和Eudragit L-30D胶衣层在不同p H值介质中的溶解变化,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载有药物的海藻酸钙粒子由于渗透作用会发生溶胀作用,当溶胀程度超出了外胶衣层能承受的强度时,片材破裂,药物被释放出来。以上释药系统不但能避免药物的暴释,而且能使药物在结肠内持续释放。另外K iy-ou[30]还报道了用葡聚糖作为胶衣层的海藻酸钙粒子,这些粒子缺少葡聚糖酶时药物的释放量很低,然而存在葡聚糖酶时药物却被大量释放。

除此外,硫酸软骨素、魔芋葡甘聚糖和角豆胶作为结肠靶向定位释药载体也有研究报道。

2结束语

口服结肠靶向定位释药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结肠靶向定位释药主要优点在于能直接治疗结肠局部疾病,并且由于药物在结肠的滞留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可以利用结肠作系统性的治疗。由于多糖及其衍生物种类繁多,分子量范围广泛以及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并且各种多糖具有安全、稳定、无毒和实用性的特点,多糖作为结肠靶向定位释药载体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多糖用作结肠靶向定位释药载体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果胶、瓜尔树胶、直链淀粉、葡聚糖和壳聚糖的研究上,而关于硫酸软骨素、菊粉和海藻酸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如何扩大多糖作为结肠靶向定位释药载体的研究范围以及如何加强其实际应用,仍然是广大制剂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Fr i end D R.N e w ora l de livery syste m s f o r treat m ent

o f i nfl amm atory bow el disease[J].A dv.D rug.D e.l

R ev,2005,57:247-265

[2]陈清元,沈家瑞,陈建海.偶氮聚合物作为结肠靶

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2,3(8):412-416

[3]T ozaki H,K o m o i ke J,T ada,e t a.l Chitosan cap-

su l es for co l on-spec ific drug de li very:i m prove m ent

o f insu lin absorption from the rat co l on[J].J

Phar m.Sc,i1997,86:1016-1021

[4]L orenzo-Lamo sa M L,R emunan-Lopez C,V il a-

Jato J L,et a.l D esgn o f m i croencapsu l a ted ch itosan

m icrophe res for co l onic drug de livery[J].J.contr.

R e,l1998,52:109-118

[5]H arbo e E,L arsen C,Johansen M,et a.l M acro m o l ec-

ular prodrugs X I V.A bsorpti on characteristics o f

naprox en ester prodrug in p i gs[J].Int.J.Phar m,

1989,53:157-165

[6]M c l eod A D,F r i end D R,T o zer T N.Synthesis and

che m i ca l stab ility of g l ucoco rti co i d-dex tran esters:

po ten ti a l prodrug s fo r co l on-specific de livery[J].

Int.J.Phar m,1993,92:105-114

[7]B rondsted H,H ovgaard L,S i m onsen L.Dex tran hy-

38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

droge l s f o r co l on specific drug de livery III.In v itro

and i n v ivo degradation[J].S.T.P.Phar m,

1995,5:60-64

[8]Ch i u H C,H s i ue G H,L ee Y P,et a.l Snthesi s and

character izati on o f p H-sens itive dex tran hydroge ls as

a po ten tia l co l on-specific drug de livery syste m[J].

J.B io m ate r.Sc.i P o l ym.Ed,1999,10:591-608 [9]Brondsted H,A ndersen C,H ovg aa rd.Cro ssli nked

dex tran-a new capsule m ater ial for co lon targeting

of drug[J].J.Contr.R e,l1998,53:7-13

[10]Bauer H H,K esse l hut J F.N ove l phar m aceu tica l ex-

c i pients for co lon targe ti ng[J].S.T.P.Phar m.

Sc,i1995,5:54-59

[11]A shfordM,F ell J J,A tt w ood D,e t a.l A n ev al uation

of pecti n as a carrier for drug targ eti ng to the co lon

[J].J.Contr.R e,l1994,30:225-232

[12]M orr i s E R,Powe ll D A,G i dleyM J,e t a.l Co-for-

m a tion and i n terac tion o f pecti n.I.Po l ymo rph is m

be t w een ge l and so li d states o f ca lci um po lyg act ur-

onate[J].J.M o.l B io,l1982,155:507-516 [13]R ub i nstei n A,R ada iR,E zraM,et a.l In v itro eva l u-

ati on of calc i u m pecti nate:a po tential colon-spec ifi c

drug deli ve ry carrier[J].Phar m.R es,1993,10:258

-263

[14]Adkin A D,K enyon C J,L erner E I,et a.l The use

of sci n ti graphy to prov i de"proof of concept"for nove l

po lysacchar i de preparati on designed for colonic drug

de li very[J].Phar m.R es,1997,14:103-107 [15]A shfordM,F ell J J,A tt w ood D,e t a.l A n ev al uation

of pecti n as a carrier for drug targ eti ng to the co lon

[J].J.Contr.R e,l1994,30:225-232

[16]W aker l y Z,Fe lt J,P ark i ns D,e t a.l Pecti n/ethy lce-l

l u l ose fil m coati ng for m ulati ons f o r co l onic drug de li v-

ery[J].Phar m.R es,1996,13:1210-1212 [17]M esha liM M,G abr K E.E ffect of i n terpoly m er co m-

plex for m a tion of chitosan w it h pec tin or acacia on the

re l ease behav iour of ch l o rprom azi ne HC l[J].Int.J.

Phar m,1993,89:177-181

[18]M acfar l ane G T,H ay S,M acfar l ane S,e t a.l E ffect of

different carbohydrates on grow t h,po l ysaccha ri dase

and g lycosi dase produc ti on of Bactero i des ovatus i n

ba tch and conti nuous cu lt ure[J].A pp.l Bacter i o,l

1990,68:179-187

[19]W ong D,L arrabeo S,C lifford K,et a.l U SP d isso l u-

tion A ppara t us III(recipi o ca ti ng cyli nder)f o r

screening o f guar-based co l on i c deli very f o r mu l a ti on

[J].J.Contro.l R elease,1997,47:173-179

[20]K r i shnaiah Y S,Sa tyanarayana,R a m a P rasad Y V.

G a mm a Sc i nti g raph ic stud ies on gua r gu m m atri x tab-

lets for co l onic drug deli very i n hea it hy hu m an vo l un-

teers[J].J.Contr.R e,l1998,55:245-252 [21]R ub i nste i n A,G li ko-K ab ir I.Synthes i s and s we lli ng

dependent enzy m atic degradation of borax mod ifi ed

guar gu m for co l on i c de li very purpo se[J].S.T.P.

Phar m.Sc,i1995,5:41-46

[22]G li ko-K abir I,Baluom M,R ub i nstei n A.P hospha-

ted cross-li nked guar for co lon-spec ific drug deli v-

ery II.In v i tro and i n vivo ev al uation i n the rat[J].

J.Contr.l R e,l2000,63:129-134

[23]曹健,董雅琴,陆锦芳.吲哚镁辛瓜酶解型结肠靶

向片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

35(4):213-215

[24]V ervoo rt L,V an denM oo ter G,A ugustiji ns P,et a.l

Inu li n hydroge ls as carriers fo r co l onic drug ta rgeti ng:

I.Synthesis and charac teriza tion o fm ethacry lated i n-

uli n and hydrogel f o r m ati on[J].P ha r m.R es,1997,

14:1730-1737

[25]M ilo j ev ic S,N ew ton JM,Cu mm ings JH,et a.l Am-

y l ose as a coati ng f o r drug deli very to the co lon:

preparati on and in v itro eva l uation usi ng g l ucose pe-l

lets[J].J.Contr.R e,l1996,38:85-94

[26]B ajpa i S K,Saxena S.Enzy m aticall y degradab le and

p H-sensiti ve hydrog els for co l on-targe ted oral drug

deli very.I.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 ti on[J].J.

A pp.l P oly m.Sc,i2004,92:3630

[27]张宣,吴芳,张志荣.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释药

包衣片在狗体内的靶向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

用药学杂志,2004,35(1):59-61

[28]沈海蓉,钟明康,徐惠南.与环糊精共价结合的前

药在结肠靶向释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2004,35(4):213-215

[29]Shun Y L,A yres J W.Ca lciu m A lg i nate beads as

core carr i ers o f5-a m i nosa licylic ac i d[J].Phar m.

R es,1992,9:714-790

[30]K i young L,Kun N,Yue i m K.Po l yacchar i des as a

drug coati ng po ly m er[J].Po ly m.P rep,1999,40:

359-360

(责任编辑吴鸿霞)

第1期李胜方刘先利滕雷等:多糖用作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39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根据肿瘤环境的生理特征,人为构筑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纳米尺度药物载体,使之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影像诊断并实现多种治疗功能,将成为癌症高效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将空心-介孔纳米载体的高比表面积以及选择透过性与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s)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多种在体诊断-治疗模式相结合,发展肿瘤的多模态分子影像诊断以及联合治疗策略,将为纳米技术应用于癌症的临床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方法参考。 本研究主要在新型超顺磁空心-介孔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多功能药物载体在肿瘤成像以及光热-化学联合治疗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一、设计合成了具有内部空腔及介孔外壳的二氧化硅纳米管(SNT);以该结构为模板,发展了Fe3O4的高温热分解原位合成方法,获得了 SNT@Fe3O4功能复合载体;该超顺磁纳米管具备良好的阿霉素负载及pH响应释放性能、较大的饱和磁化强度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性能;在其表面包裹透明质酸后,可特异性靶向过表达CD44的肿瘤细胞(如小鼠4T1乳腺癌细胞);静脉注射入小鼠后,药物载体可在受体靶向及磁场靶向共同作用下,显著提高在肿瘤组织内的富集,并实现肿瘤的MRI诊断及化学治疗。二、发展了以功能化氧化硅模板以及氧化铁修饰层原位沉积制备“蛋黄-蛋壳”型多功能药物载体的新策略。 利用氧化铁外壳的介孔特性,实现了对所负载化疗药物的酸响应释放,确保了药物在递送过程中的微量释放以及在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释放,以提高其肿瘤治疗效果;利用金纳米棒的光热转换特性,实现药物的温度响应快速释放,即实现药物的外源刺激控制释放。将该多功能药物载体进行表面改性后,实现了对肿瘤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李天一 12级药学四班 2012515101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介了靶向给药系统发展情况并对最新出现的靶向给药技术——磁性药物靶向,纳米生物机器人,纳米药物载体做了大体的介绍。 关键字:靶向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纳米机器人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医药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药物制剂。这些新出现的药物制剂在质量和剂型上相比较以往产品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趋势大热。靶向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里,常规化疗药物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药物从被注射的地方或者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动到心脏再到全身其他区域,对于药物要靶向的小区域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率非常低,想达到希望浓度就导致要使用大剂量化疗剂,化疗剂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全身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贫血、呕吐、精神萎靡、脱发、溃疡以及白血球数量下降而引发的炎症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疗间。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药物进入并作用到身体的希望靶点。药物靶向递送治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将药物尽可能有选择地运送到靶部位,提高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来改善癌症治疗的效果。 药物靶向递送有多种分类,目前主要采用按靶向作用方式分类: 被动靶向,对靶细胞无识别能力气,但可经血循环到达它们不能通过的毛细血管床,并在该部位释药; 主动靶向,表面经修饰的药物载体可以不被吞噬系统识别,或连接有特定的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物理靶向,应用外加温度或磁场等将药物载体控制靶到特定部位。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都是按照药物在体内的沉积来完成的,在靶向精确性、药物浓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用于把药物定向到靶点物理靶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 磁性药物靶向治疗是物理靶向药物递送的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与药物结合后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在外加磁场下通过纳米微粒的磁性导航,使其移向病变部位,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这就是磁性纳米粒子在药物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单纯使用身体外部磁场只能对于浅表部位病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2000字

44 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高效提高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此文简要介绍靶向制剂的分类,剂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靶向制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应用 靶向制剂的概念起始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Ehrlich于20世纪初提出。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热门之一。靶向制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小全身的不良反应,为第四代给药系统(DDs)。 1.概述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主要有:①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②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③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典型的靶向制剂 2.1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在水溶液中定向排列成的封闭式多双分子层小球状新型药物载体,也称类脂小球或人工细胞。其制备简单,具有控释、无免疫原性及提高疗效等特点。皮肤靶向和肺部靶向等都是脂质体的多种靶向部位代表性制剂。 2.2微球(microphere) 微球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于聚合物微球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可

以在体内特异性分布,提高药物局部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全身的局部作用。主要用于注射给药、动脉栓塞和口服等。目前微粒的研究用药多为抗癌药,也有抗生素、抗结核药、抗寄生虫药、平喘药、疫苗等。 2.3纳米粒(nanopartiles) 纳米粒实际属于固态胶体微粒,药物能溶解或者包裹于纳米粒中,其粒径在1~1000nm,最小的毛细血管内径达4nm,纳米粒很容易通过,于水中形成近似胶体的溶液,经静注可被网状内皮系统吸收,主要分布于肝、脾、肺等器官,具有靶向性、缓释性、疗效高等特点。 3.靶向制剂的应用 3.1靶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肝靶向给药系统(HTDDS)是将肝脏作为目标脏器,采用多种制剂手段,达到使药物靶向于肝,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药物肝靶向一般有三种形式,即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 1.被动靶向给药系统 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可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其次,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⑴pH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是基于肿瘤间质处的pH值比正常组织低的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具有细胞内靶向和控制药物释放作用的脂质体。Salvage等将磷脂酰胆碱的衍生物与对pH敏感的共聚单体连接起来得到可以形成纳米级胶束的药物载体,该载体载药量高,基本上无细胞毒性。 ⑵毫微粒 毫微粒是一种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由于被动靶向终究缺乏特异性,靶向精度差,只能处于一级靶向水平上,主动靶向成为近年来靶向给药的研究热点。 2.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主动靶向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肝细胞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药物载体研究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https://www.doczj.com/doc/af4501574.html,/item.htm?id=9176907081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药物载体研究 马臻, 王尊元,沈正荣*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13) 摘要:目的综述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综述。结果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性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正在或将被认识和解决。结论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 受体介导肝靶向药物载体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简称ASGP-R)是数量丰富的一种异源低聚物的内吞受体,主要存在于肝脏实质细胞,具有对糖的特异性[1,2]。由于各种糖蛋白在用酶水解或用酸解除去末端唾液酸后,暴露出的次末端是半乳糖残基,所以ASGP-R的糖结合特异性实际上在于半乳糖基,故又称半乳糖特异性受体。利用ASGP-R的这一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靶头”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因而ASGP-R在基因定向转移、靶向药物、临床检测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着重对ASGP-R介导的肝靶向药物的载体进行综述。 1 以去唾液酸胎球蛋白(AF)为载体 胎球蛋白是胎牛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去掉唾液酸后,暴露出半乳糖基,可被肝实质细胞膜上的ASGP-R识别并被摄取[3],是ASGP-R的天然配体。AF可用做蛋白质、脂质体的肝靶向载体,也可与抗疟药伯氨喹、抗病毒药阿糖腺苷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7790;浙江省科技厅科技创新人才计划2006R20004 作者简介:马臻,女,硕士,副研究员Tel:(0571)88215626 Email:mazhen69@https://www.doczj.com/doc/af4501574.html, 通讯作者:沈正荣,男,研究员Tel:(0571)88215506 Email:shenzr601@163. com

靶向给药系统新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新进展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是以药物能在疾病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靶向给药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针对近几年靶向给药系统新剂型及其在各脏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靶向给药在各脏器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靶向给药系统;剂型;生物利用度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TDDS 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聚集于作用不为达到提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治疗浓度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细胞毒素药物,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TDDS要求药物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故理想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可生物降解。TDDS已在多种临床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优势,如肝病、胃结肠疾病、皮肤、脑病及眼部疾病等。 1.靶向给药系统的剂型 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3大类,剂型包括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微乳、复乳、脂肪乳)、聚合物纳米粒(PLA、PLGA、壳聚糖、海藻酸等),微球、前体药物、结肠定位技术等。 1.1 脂质体 脂质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靶向载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课降解性。 随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脂质体靶向制剂,如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pH和热敏感脂质体等.pH、温度敏感脂质体结合抗体、受体介导技术和磁性定位技术,制备兼具生物靶向和物理靶向的复合脂质体,可极大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1,2] 前体脂质体(proliposomes)系将磷脂、药物及附加剂等以适宜方法制成的、不具备完整脂质双分子层囊泡结构的一种液态或固态制剂,经稀释或水化即能转化成脂质体。 根据制剂中磷脂的存在状态,前体脂质体可分为3大类(见表1)。前体脂质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脂质体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等稳定性问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生产。另外,前体脂质体不仅可直接给药,在体内自动水化形成脂质体;也可稀释或水化后用于静脉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3-5],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靶向给药载体。 近年来,前体脂质体科研论文及专利申请比重日益上升,被广泛用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环孢素A、孕酮、克霉唑、鲑降钙素等药物开发。 表1前体脂质体研究近况 类别磷脂状态形态辅料I 技术 混合胶束前体脂质体胶束态液态膜材和药物加入到含表面活 性剂(甘胆酸盐和去氧胆酸盐 等)的溶液中

靶向制剂习题

; 靶向制剂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靶向制剂: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2.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厚度约4nm)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3.微球:是一种以适宜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包裹或吸附药物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微粒。 4.纳米粒: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的固态载药胶体微粒,一般粒径多在10~1000nm范围内。 … 5.前体药物:是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的作用后,前体药物中的活性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靶向制剂的是D A.药物-抗体结合物 B.纳米囊 C.微球 D.环糊精包合物 E.脂质体 2.以下属于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C A.磁性微球 B.乳剂 C. 药物-单克隆抗体结合物 D.药物毫微粒 E. pH敏感脂质体3.以下不能用于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是A A.复凝聚法 B.逆相蒸发法 C.冷冻干燥法 D.注入法 E.薄膜分散法 ) 4.以下关于判断微粒是否为脂质体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具有微型囊泡 B.球状小体 C.具有类脂质双分子层的结构的微型囊泡 D.具有磷脂双分子结构的微型囊泡 E.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胶团 5.以下不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机制的是B A.融合 B.降解 C.内吞 D.吸附 E.脂交换 6.已知某脂质体药物的投料量W总,被包封于脂质体的药量W包和未包入脂质体的药量W游,试计算此药的重量包封率Q w C A. Q w%=W包/W游*100% B. Q w%=W游/W包*100% C. Q w%=W包/W总*100% D. Q w%=(W总-W包)/W游*100% E. Q w%=(W总-W包)/W包*100% 。 7.以下关于脂质体相变温度的叙述错误的为A A.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减小 B. 在一定条件下,由不同磷脂组成的脂质体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相 C.与磷脂的种类有关 D.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可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 E.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膜的厚度减小 8.以下不用于制备纳米粒的有E A.乳化聚合法 B.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C.液中干燥法 D.自动乳化法 E.干膜超声法 #

靶向制剂-研究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摘要】 本文以靶向制剂的分类、机制、作用特点及医药应用为主,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一些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与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载药微粒、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发展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1906年由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靶向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药物在非靶部位的浓度、延长药物在靶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给药后的疗效【1】。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靶向制剂的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通常粒径在2.5-10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除粒径外,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哪种调理素成分及其吸附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吞噬的途径和机制。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药微粒包括:脂质体、乳剂、微囊和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 ○1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的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为类脂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效地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现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作用特点、靶向制剂的应用及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 【中图分类号】 R1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28-01〖HT〗〖KH*2/3〗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靶向给药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药剂学研究项目中,靶向制剂项目占了近一半,这充分显示了靶向制剂研究在现代药剂学中的地位[1]。因此,靶向制剂应用于中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靶向机制、各种靶向制剂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1 被动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微粒给药系统。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不同粒径的微粒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从而具有靶向性。 1.1 纳米粒:Petri等研究表明,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ADM-PBCA-NP) 能显著提高阿霉素的抗脑肿瘤活性, 同时发现纳米粒 (NP) 表面附有载脂蛋白, 提示载脂蛋白对 NP 进入脑中具有促进作用。 1.2 脂质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熔融法等。许汉林等[2]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结果表明乙醇注入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最高,达73.5%,且其制备工艺简单,为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 1.3 微球:张艳华等[3]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经模拟体内释药实验表明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相同方法制备的还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4]。 2 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修饰的药物载体有修饰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修饰微乳、修饰微球、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等;前体药物包括抗癌物的前体药物、脑部位和结肠部位的前体药物等。 2.1 表面修饰:Ishida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 与未修饰乳剂相比, 半乳糖苷化乳剂 (Gal-乳剂) 很快从血中消除, 并在肝中聚集。Gal-乳剂的肝摄取率比未修饰乳剂高 3.2倍, 其肝实质细胞 (PC) 摄取率要比未修饰乳剂高, 说明 Gal-乳剂是有效的 PC 选择性靶向制剂。 2.2 抗体介导:Seheinbe等[5]制备抗CD33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195(lgG2a)用于治疗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进行I期临床试验,结果单抗M195可快速进人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合,而选择性杀灭病变细胞,延长病人存活期。为减小鼠源单抗的免疫性,制备了人源单抗M195(lgG1),I期临床实验表明具特异性骨髓靶向性,且不导致免疫反应,表明单抗M195可作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2.3 受体介导:Schnyder等[6]用这种免疫脂质体搭载柔红霉素将其特异性地运送

以适体作为药物靶向载体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0年8月第5卷第4期Chin Med Biotechnol, August 2010, V ol. 5, No. 4 297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4.013 · 综述·以适体作为药物“靶向载体”的研究进展 杨传旭,葛志强 药物的靶向给药已成为近年来药物输送系统领域研究的热点。药物的靶向可分为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被动靶向是指依靠药物自身的设计或所制备的药物载体的粒径、形状等因素减少与非靶细胞、组织及器官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来增加靶部位/非靶部位的药物水平比率。而主动靶向是指利用抗原-抗体结合或配体-配基结合等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目前可作为主动靶向的配体或“靶向载体”的主要是抗体、多肽、叶酸、多糖。而近几年国外以核酸适体(aptamer)(包括 DNA 或 RNA)作药物主动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已成为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核酸适体是一段寡聚的单链 DNA 或 RNA,一般由20 ~ 80 个碱基构成,分子量介于 6 ~ 25 kD,能折叠成特殊的三维结构,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蛋白质、糖类、核苷酸等分子[1]。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计核酸适体与药物的结合体,能够实现药物或药物载体的靶向传递,提高药物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为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以适体作为药物靶向载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核酸适体作为“靶向载体”的优势 选择一种具有高特异性与亲和性的“靶向载体”一直是制约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瓶颈。虽然抗体、多肽和叶酸等分子已有作为药物靶向载体研究成功的报道,但这些化合物应用均存在着目前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单克隆抗体由于潜在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和制备的困难大大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和产业化的进程[2];叶酸等虽然易于制备,但要求病变组织细胞具有足够多的叶酸受体,而且由于正常组织细胞也存在叶酸受体,导致其靶向作用并不理想[3-4],而核酸适体却具有以下优点: ⑴核酸适体与靶细胞结合的特异性和单克隆受体相似,甚至更高。核酸适体识别并结合靶点的机制在于其折叠为特定三维结构,暴露出活性位点与受体发生特异性作用。特别是通过近期发展起来的全细胞配体系统进化的指数富集(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筛选技术[5]、细胞表面靶点 SELEX 技术[6]和单株SELEX 筛选技术[7]得到的适体对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结合能力。 ⑵核酸适体没有明显的免疫原性[8]。适体介导的靶向药物注入人体内不会引发免疫反应,因此,在医药应用领域比单克隆抗体更加安全可靠。 ⑶核酸适体分子体积较小,比单克隆抗体更易穿透组织和器官。同时,当核酸适体连接到药物载体表面时,系统的体积不会有很大地增加,使药物载体体积更容易控制。 ⑷核酸适体容易进行各种化学修饰扩展其应用范围,例如通过放射性标记、荧光素、生物素的修饰用于监测和识别肿瘤细胞[9]。 ⑸核酸适体的制备方便,且比单克隆抗体有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在许多缓冲溶液中保存,所以在生产、储存和运输当中有很大的优势[10]。 ⑹核酸适体结构的多样性导致其具有广泛的受体范围,从小分子到蛋白质,甚至到细胞[11-13]。正由于其受体广泛的特性,适体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寻靶“引导子”。 2 核酸适体在靶向制剂中的应用 2.1 适体-药物结合体 药物的靶向性和活性的保持,是靶向药物成功设计和制备必须考虑的因素。现行的设计方案多是将药物与配体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相连接成为复合体。为使两者能连接,通常要先对药物或配体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而修饰的结果往往会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理想的方法是提出一种可以不需要对两者进行化学修饰的制备策略。 适体是单链的 DNA 或者 RNA,可以特异地并高亲和性地与小分子、肽段、蛋白质、寡聚核苷酸相结合,因此可不经过化学修饰与药物分子稳定结合,在保持药物活性的同时对受体蛋白具有特定靶向作用。Bagalkot 等[13]将多柔比星扁平的芳香环与核酸适体 A10 三维构象中的短链结构通过非共价作用连接,成功制备了适体-多柔比星结合物,此结合物的解离常数K d = 600 nM,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该试验采用的适体 A10 能特异性靶向结合前列腺癌变细胞表面抗原(PSMA)。荧光光谱法测试表明,该适体-多柔比星结合物对 LNCaP(PSMA+)细胞具有高度的特异靶向作用。同样,核酸适体也可在蛋白药物的靶向输送上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分子量为 2.8 × 104 的细胞毒蛋白 gelonin 可通过破坏 rRNA 的糖苷键阻断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但 gelonin 本身缺少介导其转移的肽区,所以不能有效进入细胞中,因此阻碍了其应用开发。Chu 等[14]将gelonin 与 anti-PSMA 适体连接,发现其对 PSMA 阳性的LNCaP 细胞的毒性比 PSMA 阴性的 PC3 细胞大 600 多倍,且适体-gelonin 结合体的细胞毒性是单用 gelonin 的 作者单位:300072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系统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葛志强,Email:gezhiq@https://www.doczj.com/doc/af4501574.html, 收稿日期:2010-04-14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收稿日期:2009-06-21 作者简介:于佳(198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药剂师,主要从事药物调剂工作,T e l .138********,E -ma i l h e l e n y u 0226@163.c 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9)S 0-0071-05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于 佳,范 青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 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 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 h r l i c h p 在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t a r g e t i n g d r u g s y s t e m ,T D S )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T D D ),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 ,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 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 药系统。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本文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按作用方式 [2] 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靶向 制剂(p a s s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主动靶向制剂(a c t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物理靶向制剂(p h y s i c a l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发挥作用。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在被动 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区浓集而发挥作用。物理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作用。按作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给药系 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等。 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体、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给药后,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集于肝、脾、淋巴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适于临床运用。 2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微乳靶向制剂 微乳(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第26卷增刊2009年7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26S u p p l . J u l .2009p .071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

学校代码: 学号: 陕西省中医药大学 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___ 赵公权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张晓蓉老师__________ 二○一六年八月

目录 文题 (3) 署名 (3) 摘要 (3) 关键词 (3) 1 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 (3) 2 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 (8) 3 致谢 (12) 4 参考文献 (12)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赵公权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2014级) 摘要:本文从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 关键词:中药制剂、缓释制剂、长效制剂、靶向给药体系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学科领域之一,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康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以及中药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中药生产摆脱了过去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研究开发了中药新剂型,制备生产新制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药制剂领域的落后面貌,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水平,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与稳定性,为中药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4501574.html, 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愿超孙雪林胡欣 来源:《中国药房》2019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 R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9)04-0542-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9.04.22 摘要目的:了解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为其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银屑病”“生物”“靶向治疗”“Psoriasis” “Biological”“Targeted therapy”等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2018年10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银屑病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13篇,其中有效文献48篇。目前,银屑病治疗 靶向药物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抑制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T细胞靶向治疗药、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此外,随着银屑病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很多新的作用靶点,如神经生长因子抑制剂、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抑制剂、转录激活因子抑制剂等可作用于新的靶点,均可能在银屑病中发挥治疗作用,这些靶点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研究点等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银屑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磷酸二酯酶4;T细胞;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药物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为2%~3%[1],我国发病率为0.47%~0.59%[2]。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病,根据发病特征不同又可分为斑块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等,其中斑块型银屑病在临床最为常见。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有可能发生于同一患者,因病情顽固而常需终身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自觉症状及皮肤损害,尽量避免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银屑病的传统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阿维A等,但有部分患者使用上 述药物后效果不佳或者无法耐受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急需新的银屑病治疗药物[3]。 银屑病是一种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多种致病因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引起的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3]。随着人们对银屑病研究的不 断深入,许多新型银屑病靶向药物逐渐受到关注,其中大多数为生物制剂。为此,笔者以“银屑病”“生物”“靶向治疗”“Psoriasis”“Biological”“Targeted therap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2018年10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13篇,其中有效文献48篇。现对银屑病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其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给药系统(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HTDDS)通过微粒将药物浓集定位于肝脏的病变部位而发挥疗效,可减少其全身分布及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其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目前几种重要的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给药系统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肝靶向给药系统;受体介导;脂质体;纳米粒;磁性导向 ABSTRACT: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is the one of the hot areas of Pharmacy ,the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TDDS) plays effect by concentrating and locating the drug by particles in the liver lesions, it can reduce the systemic distribution, dose and delivery times,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index and reduces its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HTDD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I will make a brief review on several important current passive targetings, active targeting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udy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KEY WORDS :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receptor mediates ; liposomes; nanoparticles; magnetic orientation 肝癌和病毒性肝炎是肝脏的两大主要疾病,但目前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除了治疗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局限外,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对病灶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