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20131230修订

湖北省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20131230修订

湖北省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20131230修订
湖北省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20131230修订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

修订版

湖北省教育厅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思想 (1)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本原则 (1)

三、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 (2)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流程 (2)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方法 (3)

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文本体例 (9)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9)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11)

(三)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17)

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编写框架 (17)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编写框架 (22)

专业课程标准 (27)

(四)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30)

前言

专业教学标准是详细描述专业所面向工作领域或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专业设置条件与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它既是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基本依据,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和评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的主要标尺,同时还是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录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开发理念、开发技术注重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水岭或衔接点,合理地、适度地与国际(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等级对接,对中高职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的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让企业对中高职人才需求更明确,让中高职办学和人才培养更规范,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系统、科学。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要着力解决目前湖北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思想

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本原则

1.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2. 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以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努力满足行业科技进步、劳动组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和产业文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3.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做中学、做中教”,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突出职教特色。

4. 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培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严格教学评价,注重中高职

课程衔接。

5. 坚持先进性和可行性,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注重吸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兼顾行业发展实际和职业教育现状。

三、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流程

一个中高职衔接的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过程应注意开发主体、开发过程与开发成果,每一方面都有纵深的过程,三个方面又有相互关联的依赖。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方法

1.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目的是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改革思路、培养目标、职业岗位、专业方向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成果形式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操作方法

(1)深入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调研,对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人才资源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毕业生等进行访谈,综合运用资料查阅、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掌握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分类、统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产生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思考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初稿。

(3)组织相关学校和行业技术专家对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初稿进行充分论证,并加以完善,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4)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形成后,仍要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提炼,使之文字简洁、表述清晰、数据详实、逻辑严密、结论科学且有深度。

注意要点

(1)行业企业对中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现状、趋势)。

(2)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情况,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国家和行业、企业的),应设置的专业方向。

(3)各地中高职学校招生、就业情况,专业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分析岗位职业能力

对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分析,得到工作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确定专业职业能力。成果形式是“职业能力分析报告”,重点是职业能力标准或职业能力框架体系。

操作方法

工作任务分析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即通过一位主持人依据精心设计的分析技术对若干行业技术专家进行引导来实施。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水平与能力,以及行业技术专家的人选,他们务必是从事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专家。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全面和完整,每个岗位都必须有专家参加。专

业教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分析过程。

(1)主持人要求

主持人要求熟练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技术,善于引导行业技术专家小组按照任务引领型课程开发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善于归纳、整合、提炼专家的意见。

(2)行业技术专家要求

①数量要求:一般聘请8-10位为宜。

②单位要求:要求聘请我省在技术、服务、管理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熟悉中高职毕业生岗位职业能力的企业的技术专家,有跨国企业的技术专家更好。

③职务要求:行业技术专家以一线技术骨干,如班组长、车间主任一类人员为宜,有人力总监和技术总监更好。

④岗位要求:行业技术专家要覆盖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

⑤能力要求:应尽量聘请善于思考,表达能力强,至少书面表达能力要强,并乐于、善于与人合作,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行业技术专家。

⑥经验要求:聘请的行业技术专家应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全面的了解。

(3)会议准备

会前向行业技术专家提出分析任务与要求,并作好如下充分准备:

①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背景情况;

②介绍生涯路径;

③介绍分析会的有关技术。要坚持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④提供专人服务和技术支持,如记录员、电脑、投影屏幕、纸笔、分析表等。

(4)基本步骤

①确定工作领域。将本专业毕业生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按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领域。一般每个专业对应的工作领域以8-10个为宜。

②确定项目(工作任务)。按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将每一工作领域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也可以将每一工作领域作为综合项目(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分析要求:A.应当是岗位上实际存在的工作任务;B.应当涵盖岗位的所有要求,一般每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以5-7个为宜;C.任务分解要体现出清晰的逻辑线索,要避免任务之间的交叉,还要注意同级的工作任务应当大小比较均衡;D.工作任务表述采取“名词+动词”的短语形式,如“产品制作”。

③确定职业能力。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应注意:A.涵盖主要职业能力要求,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4-6个为宜;B.职业能力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操作要求+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示波器”。职业能力描述不能笼统地进行,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是不合适的,只有结合具体任务所描述的职业能力才对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C.可列出

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独立于具体任务的理论知识作为能力。

④形成职业能力标准。把确定好的工作领域、项目与职业能力填入“职业能力标准”表格,形成正式的职业能力标准。

依据相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对职业能力的学习要求。

注意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要关注事而不要关注人。

(2)工作任务分析可分岗位进行,也可把岗位综合在一起进行,根据专业特点而定。

(3)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梳理后,仍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

(4)工作领域与工作任务分析不要机械地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路径选择应以能获得实际内容为基本依据。

(5)要根据各专业面向我省各行业企业人才培养要求,准确判断职业能力描述的恰当性。

3. 划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边界和衔接点

划分中高职岗位定位,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水岭或衔接点。

操作方法:

(1)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确定产业链上对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分工或同一岗位上中高职毕业生工作职责。

(2)明确中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的区别及其联系,细化到职业能力的分级上,具体细化到知识、能力、素质各个方面。

(3)划分中高职在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边界和衔接点。

注意要点

(1)划分中高职岗位定位时,要准确依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依据的职业岗位是学生毕业后基本稳定岗位,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

(2)特别注意不同岗位中知识能力素质的递进关系,同一岗位不同人员的职责划分,对岗位能力的描述做到准确、无歧义,具体落实到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上。

4.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描述专业核心课程,制订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综合分析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分析学生的基础,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

操作方法

(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将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分析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搭建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框架,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系统设计支撑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以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工作领域进行。可根据教学课时或工作过程的相关性适度对工作领域进行课程的整合,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为8门左右为宜。专业选修课程原则上不超过专业课程的10%。

(2)制订专业课程标准

确定专业课程目标与定位。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其表述要求采取成就目标的形式。它是一个准确描述在某门课程中个体能做什么的简短陈述,以展示学习活动结束后个体对任务的掌握情况。成就目标包括三个要素:行动、条件、标准,即在什么条件下,个体能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标准。如“给定产品的所有工程资料,能撰写一份产品简介,这份简介要描述和定义产品的所有商业特征”。

专业课程目标的制订不能通过把职业能力标准中的职业能力简单相加而成,而是要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概括。

专业课程内容分析指具体分析每条职业能力形成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专业课程内容分析时,应先分析技能,然后根据技能形成要求逐条分析知识。即先确定要求学生会做什么,然后根据会做什么确定要求学生学什么。技能确定除了尽可能地防止遗漏外,要特别注意表达结果。知识内容不能用“相关知识”、“基础知识”等概念来表达。应当仔细地列出每条知识内容,并根据技能形成要求、教育层次和课时容量,认真甄选每条知识。

专业课程内容分析不仅要描述知识、技能、素质的内容,而且要描述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素质培养要求。知识学习要求包括两个层次:①对知识的记忆,可用“描述+知识”、“识记+知识”等格式表述。在这两条表述中,“描述”、“识记”便是用于界定知识学习要求的词;②对知识的理解,可用“理解+知识”这一格式表述。在这条表述中,“理解”是用于界定知识学习要求的词。建议主要采取上面所列动词界定知识学习要求。当然,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动词可有所变化,但要注意,为避免影响表述的规范性所采用的动词不宜过多。

对知识要求的应用层次体现在技能中。技能的表述方式如“能按规范的指法要求快速准确进行数字录入,达到每分钟正确击键150次以上”。描述格式一般为“能(会)+动作+规范+操作对象+表现程度”。对于不能定量描述的学习要求,可定性描述,如“能写出欧姆定律公式,并说出各变址之间的关系”。

注意要点

(1)构建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课程体系要满足

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要注意专业课程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要体现中高职在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衔接;课程内容应体现课程目标,教学要求应能满足课程内容学习的需要。

(2)专业课程要改变以知识为依据设置课程的学科体系方法,必须依据工作领域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

(3)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这里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5. 确定专业建设基本条件

专业设置条件:指设置该专业时对师资与实训、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的最低要求。

操作方法

(l)专业设置条件主要依据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确定。

(2)师资条件既要包括对教师数量的要求,也要包括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尤其要突出对教师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

(3)实训、实验条件以在正常班级规模(每班35人),能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实训、实验设备的最低需要为准。

(4)实训、实验条件既要包含企业实际在用的生产型设备,使学生有机会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训练,也要包含教学型设备,满足认知、问题解决等环节的教学需要。

(5)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要求。

注意要点

要按照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新的实训(实验)体系。实训(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要打破传统模式,实训室的划分要与新的课程体系相匹配,讲解区、训练区要有机融合,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要分别对实训(实验)室名称、功能与要求、装备标准提出规范要求。

6.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要加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能对专业办学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估,必须建立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指为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学实施过程、人才培养效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的方法和实施方案。

操作方法

(l)建立专业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要求,指导各职业院校保证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和等级,分解、明晰每一项

专业技能指标,形成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3)指定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名称、等级、认证机构和认证方式,明确中高职学生职业资格认定的等级和要求。做到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双证融合,逐步推广第三方评价机制。

(4)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以方便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抽查和评估。

注意要点

(1)学生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要便于考核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2)一个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多不超过5个。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

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文本体例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注:调研报告既要有数据,又要有分析。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方法

调查的质量取决于调查的过程,而调查的过程又取决于调查的设计。调查设计应包括调研过程、调研方式、调研范围(对象)及调研内容等。在调查设计阶段应制作调查问卷和调查提纲,应准备必要的录音录像器材和收集资料提纲,还有行程路线、开支费用等等。调研的对象有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学生、行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和技术总监、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等等。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或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全省各兄弟院校现行的专业教学标准资料。

二、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需求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4.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列出社会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经分析,确定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的证书,明确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技能)方向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5.专业人才招聘渠道。

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招聘渠道,能否满足需要,其中中职学生所占比例。

三、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点分布情况

主要分析湖北省内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该专业布点情况。

2.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主要分析该专业近三年来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以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

3.专业课程与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考证情况等。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2.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

包括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3.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包括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以及技能要求等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4.专业师资与实践条件配置建议

主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实验实训场地、设备以及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提出系列建议。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一、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对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面向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得到工作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确定中高职专业职业能力,成果形式是“职业能力分析报告”,重点是中高职职业能力标准或职业能力框架体系;明确中高职专业教育定位,明晰中职和高职专业教育的分工与衔接问题。

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聘请8-10位行业技术专家,通过主持人依据精心设计的分析技术对若干行业技术专家进行引导来实施;行业技术专家要覆盖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应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全面的了解;专业教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分析过程。

二、确定就业面向

将本专业毕业生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按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领域,归纳分析中职和高职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的职业岗位群和相近职业岗位群。

1.初始岗位群

包括中职和高职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的职业岗位群和相近职业岗位群。

2.发展岗位群

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中职和高职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或升迁)的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应有工作年限,如:二年至三年、三年至五年、五年至八年等可从事(或升迁)的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

三、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

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运用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描述职业工作,主要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进行。通过访谈得到实践专家成长历程,以及成长历程中各阶段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工作任务汇总由此得到典型工作任务。

首先,分析职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完成的工作任务,归纳其职业成长历程。

例如:建筑装饰专业人才职业成长历程分析表

再通过职业工作历程分析,了解其职业历程中完成的工作,由此得到工作任务汇总表。

例如: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工作任务汇总表

最后,由工作任务汇总可以得到主要工作任务,为了更清晰的把握该职业所需培养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

例如: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典型工作任务表

四、描述职业能力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到工作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确定相应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分析表

15

五、划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边界和衔接点

根据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明确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划分中高职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衔接点。

如果中高职对该职业能力同时有要求,一定要注意区分,做出标注:例如规范、熟练或精通等,以便区分中高职开设课程的相应教学内容。

六、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按照职业能力进行分类与组合,结合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对应,理清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编写框架

一、【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等行业企业,从事××××等工作的××××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六、【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

(一)知识目标

1.…………

2.…………

(二)能力目标

…………

(三)素质目标

…………

七、【主要衔接专业】

高职:××××专业;

八、【课程结构】

九、【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修 课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武汉市财贸学校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臵、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

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根据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标签: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问题方案 1 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 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而衔接模式的确立又是当中的关键问题。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由于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有效的政策支持,发展模式比较成熟。 1.1 对口入学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在这种衔接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前三年主要集中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高等专门学校的生源除了初中毕业生外,还有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通常采取推荐入学、考试选拔等多种方式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1.2 单元衔接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实质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相邻的两个教学单元联系比较紧密,保证了课程的逻辑顺序。这些教学单元的设计基于统一的培养标准,由此避免了课程重复及断档现象,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1.3 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美国是以这种模式来实现衔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来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这种模式在《卡尔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中有明确规定:“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即‘2+2’课程。”另外,美国还鼓励社区学院与高中进行合作,共同制定衔接方案并进行实用技术课程的研发。 1.4 “培训包”模式。澳大利亚通过“培训包”模式来完成衔接,“培训包”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分为不同的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培训包”的开发与使用促进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标准化。 2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c18102525.html,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作者:刘京祥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08期 [摘要]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发展,中高职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的提出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表现,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120-01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1]。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得以 实现的基础,也是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中高职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应将终身学习作为发展理念,根据国内学前教育教学特色合理设计课程方案,将课程衔接作为基础点和核心关键点,科学、有效地利用学前教育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设计,进而从宏观上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实施和发展[2]。 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 基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下国内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高职两个教学过程实际是独立的教学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两个教育阶段实施的是单独教学管理,一旦将两者衔接起来,将会导致教材内容相同、课程内容交叉或断层、教学课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3]。以上诸多 问题的出现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极大浪费了教师、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如此一来将严重影响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导致职业教育公信度大打折扣,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提出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包括多方面,如专业、课程、学制以及教育体制等。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拥有多方面优势。首先,它的有效实施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对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有推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与衔接,进而达到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探讨。 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措施探讨 (一)构建横向与纵向拓展课程 在中高职教育中,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保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基础条件。通常情况下,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该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设计拓展。中高职学前教育

[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

试析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 ” 论文摘要:当前中高职互动衔接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以及招考制度不灵活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及协调发展的立交桥;推进中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构建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对策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脱节的原因分析 1.对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认识不到位 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狭义地理解为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互动衔接,认为协调发展就是大幅度提高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打破现在限制中职生大面积对口升学5%的招生比例,或大规模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等。 2.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第一,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封闭,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衔接不顺畅,学校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联合不密切。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之间基本不联系。目前,我国没有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教育的衔接和对应机制,因此,为了获得两类证书,学生要重复学习相同或相似的课程,接受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培训。第三,各种类别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造成在专业、教材、评价等方面脱节。 3.中高职教育招考制度不灵活 (1)学制和学历限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按照现有的政策只有5%比例的应届毕业生进入 对口高职继续深造,中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终结教育,这已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和数量,限制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2)中职升高职的考试职业教育的特点不鲜明。考试偏重于文化课的考核,轻视专业技 能的考核,使得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生变形,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4.中高职教育管理、保障体制不到位 (1)分割管理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为的划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 业教育,其中学校职业教育归教育部管理、社会职业教育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两大部分之间几乎不联系。而且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中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机构,中职教育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高职教育归高教司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边界。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中高职衔接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构建合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减少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促进有效衔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 标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职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我国中职有四类即“中专”“技校”“职高”“成人中专”。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属于大专层次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的是改变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的现状,解决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立时间早、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学科分布广泛、就业缺口较大、从业人员较多的一个专业。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使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一、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过于笼统,培养目标存在相似、差异性不显著的狀况,没有充分体现中高职在层次上的具体差异,有的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有些过高,而高职院校又常忽略了中职生源的职业基础,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会与中职学校交叉重叠,二者对各自的培养目标缺乏沟通。 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方面,一些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课程较多,文化基础课程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践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关注学生熟练操作能力,忽视对原理的透彻理解,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虽然较强,但综合素质能力却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继续学习的要求。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中高职院校之间还没有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统一课程标准,使得中高职阶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甚至脱节,专业技能也没有系统设计和持续提升,如中高职均开设了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没有体现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性,在现实操作层面,形成中高职自由决定理论及实践的教学内容,课程各成体系,结合点较少,形成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基本一样,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少于30%,有的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课程重复的状况,造成了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课程结构、课程教材在衔接上缺乏对接意识,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重复率高。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斌+湖北省中高职衔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科类:081801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湖北省中高职衔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1)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武汉交通学校 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职称所在单位年均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王孝斌教授 湖北交通职业技 术学院210 完成项目研究的总体策划、组织、总体报告。 李全教授206 协助负责人审核总体方案和总体报告。 上官兵副教授260 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具体方案。 严石林副教授240 参与标准制定,进行标准审核。 曹登华副教授360 组织调研活动,负责项目高职部分实施。蒋述军助教700 调研、高职教学标准制定、评价体系编制。李洪亮讲师660 撰写调研报告、高职课程标准编写。 周广春讲师武汉市交通学校480 调研、中职教学标准制定、评价体系编制。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首次明确全省本专业中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项目研究、试点探索、总结经验、推广实践等工作,首次明确全省本专业中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阶段以保养技能培养为主、维修技能为辅;而高职阶段以维修、检测、诊断技能培养为主、管理技能为辅。 (2)形成系统培养、中高职有机衔接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项目研究,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践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4个对接”,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相匹配,形成系统培养、中高职有机衔接的本专业人培养方案。 (3)将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纳入专业教学标准 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范围管理和全过程监控的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教育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从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效果和特色与创新四个方面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形成教学诊断与改进长效机制。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专业教学标准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省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湖北省2012年启动了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武汉市交通学校,于2013年开始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研究,2015年1月完成开发工作, 在

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研究

典型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研究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祝凯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经多年运行,形成了两种成熟的模式,一种是国家确认普教和职教相应文凭等级对口衔接模式;二是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建立“中高职直通车”的衔接模式;借鉴国外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我国应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顺应职业教育终身化得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Abroad and the Middle and Higher V ocational Linking Mode of our Country (Zhukai Chengdu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 There are middle and higher linking modes in th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Mostly there are the nation confirms the linking modes of the diploma equivalent of common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odes to link directly through courses or outlines. There are mainly absolute construction type and the whole construction type.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abroad experience of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linking, we should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mmon education, reform the exam contents and the way of soliciti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guarantees in policy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middle and higher linking mode, comparison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通过学历衔接和教育内容的衔接两种方式完成。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一)德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双元制”,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上实行阶梯式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中职阶段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进行就业,也可以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国家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由于职业教育的梯次性较强,在教育分工中,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企业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国家以实施双元制为主,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就业,也可以在经过双元制的职业实践以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多样,时间灵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条件。国家和社会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德国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入门深造的机会,进行双元制学习的中职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高等院校的同等学力和资格。中高职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结题报告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中央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精神,立足内蒙古自治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了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衔接、招生等方面衔接的现状、问题和成因,等等。在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上,创新性地提出在“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这一新模式。 第一部分所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 技能型人才: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劳动者,其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模式: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所应用的培养手段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二、核心概念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应重点在十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出现了与中等教育分化相对应的高等教育分化。但是分化并不意味着相互隔绝,彼此间仍存在着衔接和沟通的渠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十分重视学历教育,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虽然体现了内涵衔接的一面,主要还是重视学制的衔接。随着时间的演变,内涵式衔接应该成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经过近年来很多省份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加强中高职衔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变终结性中等职教为阶段性教育,拉动中等职教发展的改革必然。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

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 衔接人才培养试点 牵头高职学院某某职业技术学院 试点中职学校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省教育厅制 二○一四年四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汽车湘军”迅速崛起,湖南汽车产业已跨入“千亿产业” 汽车产业已成为湖南“八大千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长沙为中心、长株潭为支撑的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广汽三菱、上海大众、北汽股份、比亚迪、吉利等知名整车汽车厂家,并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与此同时,湖南汽车保有量也在逐年攀升,据湖南汽车行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底全省汽车拥有量达397.75万辆,比上年增加57.57万辆,平均每天增加1577辆,增长16.9%。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后市场也在快速发展。 2、常德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常德汽车产业已形成了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营销与服务的产业链。年产3000台豪华大巴的常德大汉汽车集团已经投产,中联重科年产3万台重型卡车项目、北京福田常德皮卡基地年产15万台项目已落户常德,以湖南车桥有限公司(津市)、湖南运达机电公司(澧县)、常德湘西北汽车配件城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猛。 常德区域内汽车保有量、汽车维修企业及整车制造企业的数量明显高于周边益阳、张家界、吉首、怀化、贵州铜仁等地,逐渐形成了汽车交易市场向常德集中的格局。截止2013年底,常德市机动车保有量120万辆,其中小轿车保有量40万辆,近几年每年新增2—3万辆,近5年每年增长率15%左右,预计常德汽车保有量未来10年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新的常德汽贸城已经启动,即将成为湘西北最大的汽车贸易市场。 3、受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承,人才素质和培养方式急待提升 常德市汽车维修业有维修企业240多家,从业人员17000余人。一类维修企业30家,二类维修企业60家,三类维修企业50家,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沿国道、省道辐射、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成长起来的,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农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一、确定课程衔接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地位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 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我们要突破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代替外延式的衔接,即在学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上,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 二、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 我们将在“2+3”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此种模式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相互协调,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能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1、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组织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的举措之一。经省教育厅原则同意我院《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财务管理》等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这对拉动中、高职教育,促进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做好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核心是人才培养定位,关键是课程设置,重点是教学质量评价,目的是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必须按省教育厅中高职衔接试点指导意见,落实好三个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工作,拟提出以下基本思路与各位校领导商榷: 一、关于衔接模式 中高职贯通培养主要是“2+3”衔接模式,即当年招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在中职学校注册中职学籍,完成两年中职教育后,第三年升入高职学院注册高职学籍,再完成三年高职教育,颁发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中职阶段由中职学校组织,招生计划单列,纳入贯通培养学校招生计划。高职阶段由对接高职学院组织单独招生考试,纳入当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由高职学院办理录取手续注册学籍。 二、关于培养定位 中职和高职是两个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知识、技术

技能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引领作用,为高中(三校生)毕业生开展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中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高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理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创新教育。中职阶段或高职阶段,都要根据各自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职业技术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位群,合理确定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关于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能力,强创新,让学生基本形成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观念。为此,中、高职课程设置首要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体设计、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按照中高职不同层次,围绕岗位等级由低向高,体现职业能力教育和终身发展递进式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即按技术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其次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等多种课程设置形式,形成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第三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顺序,避免课程重复设置或出现盲点,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关于教学质量评价

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的搭建策略

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的搭建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到 2020 年我国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构建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有效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体系,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立交桥的必要性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立交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培养目标而言,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生产经营既需要发明创造型、生产科研结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又离不开技术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构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以中

职促高职、以高职带中职,已成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一种共识。 2.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立交桥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技术性和职业性等共同特征,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从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大批工作适应性强的应用型、技艺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3.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立交桥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选择。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不仅能为高职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而且还有利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实现两类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二、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立交桥构建的可行性 1.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出台推动了中高职一体化立交桥的发展。在国家《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该指导意见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效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立交桥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2.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决定中高职教育必须走一体化发展立交桥之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技术性和职业性,两种教育形式都强调以职业导向建设专业,并以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 建设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 衔接人才培养试点 牵头咼职学院某某职业技术学院 试点中职学校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汉寿县职业中等专 业学校

湖南省教育厅制 O—四年四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汽车湘军”迅速崛起,湖南汽车产业已跨入“千亿产业” 汽车产业已成为湖南“八大千亿产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之一。以长沙为中心、长株潭为支撑的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广汽三菱、上海大众、北汽股份、比亚迪、吉利等知名整车汽车厂家,并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与此同时,湖南汽车保有量也在逐年攀升,据湖南汽车行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底全省汽车拥有量达万辆,比上年增加万辆,平均每天增加1577辆,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后市场也在快速发展。 2、常德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常德汽车产业已形成了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营销与服务的产业链。年产3000台豪华大巴的常德大汉汽车集团已经投产,中联重科年产3万台重型卡车项目、北京福田常德皮卡基地年产15万台项目已落户常德,以湖南车桥有限公司(津市)、湖南运达机电公司(澧县)、常德湘西北汽车配件城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猛。 常德区域内汽车保有量、汽车维修企业及整车制造企业的数量明显高于周边益阳、张家界、吉首、怀化、贵州铜仁等地,逐渐形成了汽车交易市场向常德集中的格局。截止2013年底,常德市机动车保有量120万辆,其中小轿车保有量40万辆,近几年每年新增2—3万辆,近5年每年增长率15%左右,预计常德汽车保有量未来10年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新的常德汽贸城已经启动,即将成为湘西北最大的汽车贸易市场。 3、受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承,人才素质和培养方式急待提升常德市汽车维修业有维修企业240多家,从业人员17000余人。一类维修企业30家,二类维修企业60家,三类维修企业50家,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沿国道、省道辐射、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成长起来的,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汽车维修行业的车源、车种、服务对象以及维修作业形式已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电控技术在轿车上广泛应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机电论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朱涛吉智李荣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和快速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简单地“学历嫁接”,而是要从招生制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良好衔接,通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四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高职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2013JSJG426)。 作者简介:朱涛(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现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21世纪的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

点、新趋势、新任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既是热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很多学校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都已开始试点,典型的做法有:北京市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初中后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上海以课程衔接和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的衔接,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以及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渠道;广东开展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招生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中高职三二分段”指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江苏省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2011年起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类型有三种: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高职“4+2”分段培养和中高职“3+3”分段培养,即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3年或4年,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2年或3年。 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我国初步建立起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存在很多问题,衔接不够通畅,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职业教育中的中职、高职的衔接虽有通道,但不够畅通,还处于个案、缺乏整体联系的探索

中高职教育衔接方案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完善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主要目标 (一)规模目标 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扩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对口招生比例,提供更多中职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 (二) 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衔接,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三) 学制衔接目标 建立以集团内学分互认模式为主的学制衔接,实现中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与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 (四) 课程衔接目标 制定出既能满足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又能体现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必须具有的相对完整的素质结构的课程体系。

三、实施内容 中职—高职学历教育衔接首先允许普通中职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打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这样,让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根据自己成长的需求,拥有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为中职学生的升学增加了选择的机会。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1.入读条件:第一职教集团学校学生在修满最低150学分,取得该校中职学历证书后,可申请报读职教集团合作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合作高职院校根据中职学生毕业成绩和先修课程成绩,择优录取。 2.学习形式:全日制 3.学制:采取2+1+X模式,即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时间为3年。在第三年顶岗实习阶段可修读部分高职课程,相应课程学分可折算为顶岗实习学分;大专学习阶段毕业年限根据学生能力而定。 4.专业设置:中职学生报读高职专业尽量依照专业对口原则。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基础——建立“学分超市” 在中职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工作,探索建立校际学分互认机制,校际相关课程的互认可以在比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方式进行;倡导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