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第四部分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一、概述

蚊媒传染病是以蚊类为传播媒介,将病原生物从宿主向人传播,危害人类健康的易传染、流行甚至暴发的疾病,在口岸传染病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疾病有黄热病、登革热、疟疾、黄热病、日本脑炎等,一般在夏、秋季节多见。该病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发病人数达5000万之多,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几乎每年均有蚊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

本方案适用于排查和处置经蚊类传播的疾病,重点关注黄热病、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流程图见第五部分第十一节。

二、病例排查程序

(一)病例转移。

1. 在交通工具、检疫查验通道或口岸区域经初步排查发现蚊媒传染病可疑病例后,首先划分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本部分第六节)。在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参见第一部分第五节)的前提下,将可疑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带至隔离观察室进行详细排查,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自身防护和防蚊措施。

2. 在无国际关注蚊媒传染病发生时,对交通工具上和口岸现场的一般接触者给予健康建议后放行。当发生国际关注蚊媒传染病时,对交通工具上和口岸现场的一般接触者登记个人信息、给予健康建议后放行。

(二)可疑病例的排查。

1. 针对性流行病学调查

在初步排查的基础上, 结合蚊媒传染病特点,对可疑病例进一步调查其发病前4周的流行病学内容,同时详细填写《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医学排查记录表》(见第一部分第六、八节)。

(1)个人资料、主诉、现病史、旅行史、接触史、既往史、接种史等。

(2)病情进展、用药和就诊治疗的情况。

(3)蚊虫叮咬史,途经地区的主要蚊媒传染病流行情况。

2. 症状和体征

按照医学操作规范要求开展详细的体格检查、症状观察、询问,重点关注热度、热型、皮疹、头痛、肌痛、骨关节痛、出血征、精神症状等:

(1)如有以下情况: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头痛、背痛、腿痛、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黄疸。病情严重时患者心率减慢,血压降低,黄疸加重,频繁呕吐,上腹痛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应高度怀疑其为黄热病疑似病例。

(2)如有以下情况:突发高热39℃~40℃,伴有较剧烈的三痛:头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多样性皮疹,多有痒感,不脱屑。四肢、腋窝、

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进展中可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突然加重时,可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躁或昏迷,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应高度怀疑其为登革热疑似病例。

(3)如有以下情况:周期性和间歇性发热为其主要特征。典型发作时有3个阶段:A. 发冷期:有寒战、面色苍白;B. 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和面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C. 出汗期:高热后病人突发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可见脾脏明显肿大,压痛,应高度怀疑其为疟疾疑似病例。

(4)如有以下情况:体温持续高至39℃,常伴有头痛、颈项强直、恶心、呕吐。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应高度怀疑其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疑似病例。

(5)如有以下情况:突然发热、头痛、皮疹、背痛、肌肉痛。发

烧可表现为双波热。皮疹可为玫瑰样疹或斑丘疹,部位主要在颈背和上肢,应高度怀疑其为西尼罗热疑似病例。

(6)如有以下情况:发热、急性关节痛/关节炎及皮疹三联征。肌肉酸痛,尤其是脚部疼痛明显。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双峰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患者全身的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十分剧烈的疼痛,数小时内关节不能活动。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瘙痒感,应高度怀疑其为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

3. 辅助检查

对有快速检测方法的蚊媒传染病,应对疑似病例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同时采集3ml~5ml静脉非抗凝全血送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采送样要求见本部分第七节)。创伤性采样时需征求相关人员的同意,签署《采样知情同意书》(参见第一部分第七节)。

4. 疑似病例的判定

结合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症状与体征的观察,参照《口岸重点关注的蚊媒传染病排查要点表》(参见第五部分第十二节),判断其是否为疑似病例。

5. 密切接触者处置:当判断可疑病例为蚊媒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同样的医学排查。对无相关症状的密切接触者,登记个人信息、给予健康建议、发放《就诊方便卡》后放行。根据可疑病例诊断结果,决定是否通报密切接触者目的地卫生部门进行后续监管。

三、病例处置

(一)排除传染病感染可能的,给予健康建议、发放《就诊方便卡》,予以放行。

(二)对怀疑为黄热病、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等重点关注蚊媒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1. 立即送指定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同时上报上级机构,通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 疑似病例离开隔离室时需采取防蚊措施。

3. 运输疑似病例的车辆,在运输前后分别实施灭蚊。

(三)不能排除感染其他蚊媒传染病的疑似病例,如症状和体征明显,可转送指定医院,否则登记个人信息、给予健康建议并发放《就诊方便卡》后放行。

(四)如果有足够证据怀疑感染其他重点关注传染病的疑似病例,根据相应的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进行处置。

注:所有转送医院的疑似病例,都必须填写《口岸传染病疑似病例转诊单》(见第一部分第九节)。

四、后续处置

(一)消毒。

为了防止可疑病例为其他类传染病,建议对可疑病例的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接触的物品、卫生间等进行消毒;对交通工具进行消毒等卫生处理。有关卫生处理方法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二)灭蚊。

(1)将发现疑似病例或发现活蚊的交通工具转移至规定的隔离区域(参见本部分第八节)隔离,进行彻底灭蚊,经效果评价合格(参见本部分第九节)后,解除隔离。

(2)对疑似病例及交通工具停留场所周边半径400m范围内实施彻底灭蚊和效果评估。

(三)蚊媒送样:发现疑似病例时,在交通工具和口岸内发现的活蚊,需将蚊媒样本捕获、鉴定并送至实验室检测其带毒情况(参见本部分第十节)。

五、追踪调查和资料存档

转送指定医院诊治的疑似病例、发放《就诊方便卡》后放行的人员、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资料存档按照《技术方案概述》(第一部分)中的相关要求进行。

六、口岸蚊媒传染病接触者判定标准

(一)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

蚊媒传染病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或交通工具航行中,曾与可疑病例自其出现症状前4周内,有过较长时间近距

离接触和/或有共同蚊虫叮咬史的人员。

(二)一般接触者判定标准。

交通工具内除了密切接触者之外的其他人员。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除了密切接触者之外,其他曾与可疑病例有过短暂接触的人员。

七、口岸蚊媒传染病采样及送样工作规范

(一)采集人员及安全防护要求。

标本的采集应由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采集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

(二)采样及检测。

1. 初筛:具备现场实验室快速检测能力的口岸,可用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快速检测试剂进行传染病初筛。

2. 送检:不具备现场快速检测能力或初筛阳性的,则将疑似病例转送指定医院,同时采集3ml~5ml静脉非抗凝全血,尽快送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进一步诊断。

(三)样品的运送和接收。

1. 样品采集后应在4℃条件下保存,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不能在24小时内运送的,应置-70℃以下保存,尽快运送。同时附上《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医学排查记录表》。

2. 样品应放在专用运输箱内,放入冰排,然后以柔软物质填充,内衬具吸水和缓冲能力的材料。

3. 送检的样品送到实验室后,由专人接收,留底备查。

4. 如果系统内及其他部门的实验室不能确诊的,可由总局负责联系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寻求WHO的专家技术支持。

八、口岸蚊媒传染病染疫交通工具的隔离与解除隔离

(一)染疫船舶的隔离。

1. 将染疫船舶引至检疫锚地。

2. 将疑似病例居住的客舱及其污染场所划定为小隔离圈,除卫生处理人员外,其他人不得出入。

3. 以染疫船舶为中心,外周半径400m内,划定为大隔离圈,其范围内不得有陆地或其他船舶,未经检验检疫部门许可,不得进入圈内和搭靠染疫船舶上下人员,装卸货物、行李、邮包。

(二)染疫航空器的隔离。

1. 将航空器拖至与可容纳飞出蚊媒的建筑物有相当的距离,以防灭蚊时交通工具上的蚊子飞出寻求其他庇护场所

2. 设置半径50m的隔离圈,未经检验检疫部门许可,严禁任何人上下航空器。

(三)染疫其他交通工具的隔离。

参照染疫航空器的隔离。

(四)染疫口岸和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处置。

主要是灭蚊,具体方法和考核标准参见《口岸蚊媒传染病染疫交通工具和场地灭蚊措施及考核标准(本部分第九节)。

(五)解除隔离。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灭蚊处理后,经效果评估合格后,可解除隔离。

九、口岸蚊媒传染病染疫交通工具和场地灭蚊措施及考核标准

灭蚊

环境

有效灭蚊药物药物施用方法考核标准

航空器C2%(氯菊酯2%)

D2%(右旋苯醚菊酯

2%)

C2%+D2%

喷雾(例如波音707前后舱各150g,客舱300g,

其他机型用药量可按舱内容积按比例增减)

客舱、货舱

均不得发

现活的成

蚊。

船舶毒死蜱

马拉硫磷

溴氰菊酯

马拉硫磷

马拉硫磷

氯氰菊酯

11g/10000m2~25g/10000 m2 (杀蚊幼)

224g/10000 m2~1000g/10000 m2(杀蚊幼) 0.01g/ m2~0.025g/ m2(室内滞留喷洒)

2g/ m2(室内滞留喷洒)

112g/10000 m~693g/10000 m2(室内气溶胶喷雾)

1g/10000 m2~3g/10000 m2(室内气溶胶喷雾)目测法:房

间指数小

于等于1;

人工小时

法:人工指

数为0。

其他交通工具可参照船舶或口岸环

境执行。

可参照船舶或口岸环境执行。

参见船舶

或口岸环

境执行。

口岸环境马拉硫磷

溴氰菊酯

同本表中“船舶”项

0.5g/10000m2~1g/10000m2

应符合国

境口岸医

氟氯氰菊酯生物苄呋菊酯1g/10000m2~2g/10000m2(冷雾)2g/10000m2(热雾)

5g/10000m2

学媒介生

物控制标

准。

十、口岸蚊媒传染病蚊媒采样及送样工作规范

(一)蚊媒采集。

在交通工具、口岸等场所发现蚊媒传染病疑似病例后,对交通工具和口岸现场的活蚊,可采用以下方法捕捉:

1. 电动捕蚊器法:将捕到的蚊虫用小镊子轻轻夹其胸部(切勿用手,以免翅的鳞片脱落)放入指形管内,每只蚊均需用吸水纸隔开,避免运送时震动损坏标本,贴上标签。若作疟原虫检测时,将捕获的活蚊装入标本瓶内,不经处理直接带回实验室。

2. 电子磁场采蚊仪法:在成蚊活动场所安置电子磁场采蚊仪,把成蚊诱捕于机内。晚放晨收。采集的标本同上处理。

(二)分组编号。

活蚊应尽快送至实验室,否则可将活蚊放入-20℃冰箱中约30分钟冻死后,取出并分类鉴定,按照蚊种及捕获地点分组编号,需要做病毒学检测的装入2ml螺口血清管内,旋紧管盖,尽快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需暂时保存的最好置液氮(或-70℃超低温冰箱)中冻存。

(三)蚊媒样品转运。

活蚊用指形管或标本瓶直接转运到实验室。处理后的蚊虫标本采用干冰或冰块包装后送至实验室,并留底备查。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第四部分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一、概述 蚊媒传染病是以蚊类为传播媒介,将病原生物从宿主向人传播,危害人类健康的易传染、流行甚至暴发的疾病,在口岸传染病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疾病有黄热病、登革热、疟疾、黄热病、日本脑炎等,一般在夏、秋季节多见。该病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发病人数达5000万之多,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几乎每年均有蚊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 本方案适用于排查和处置经蚊类传播的疾病,重点关注黄热病、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流程图见第五部分第十一节。 二、病例排查程序 (一)病例转移。 1. 在交通工具、检疫查验通道或口岸区域经初步排查发现蚊媒传染病可疑病例后,首先划分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本部分第六节)。在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参见第一部分第五节)的前提下,将可疑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带至隔离观察室进行详细排查,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自身防护和防蚊措施。 2. 在无国际关注蚊媒传染病发生时,对交通工具上和口岸现场的一般接触者给予健康建议后放行。当发生国际关注蚊媒传染病时,对交通工具上和口岸现场的一般接触者登记个人信息、给予健康建议后放行。 (二)可疑病例的排查。 1. 针对性流行病学调查 在初步排查的基础上, 结合蚊媒传染病特点,对可疑病例进一步调查其发病前4周的流行病学内容,同时详细填写《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医学排查记录表》(见第一部分第六、八节)。

(1)个人资料、主诉、现病史、旅行史、接触史、既往史、接种史等。 (2)病情进展、用药和就诊治疗的情况。 (3)蚊虫叮咬史,途经地区的主要蚊媒传染病流行情况。 2. 症状和体征 按照医学操作规范要求开展详细的体格检查、症状观察、询问,重点关注热度、热型、皮疹、头痛、肌痛、骨关节痛、出血征、精神症状等: (1)如有以下情况: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头痛、背痛、腿痛、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黄疸。病情严重时患者心率减慢,血压降低,黄疸加重,频繁呕吐,上腹痛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应高度怀疑其为黄热病疑似病例。 (2)如有以下情况:突发高热39℃~40℃,伴有较剧烈的三痛:头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多样性皮疹,多有痒感,不脱屑。四肢、腋窝、 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进展中可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突然加重时,可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躁或昏迷,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应高度怀疑其为登革热疑似病例。 (3)如有以下情况:周期性和间歇性发热为其主要特征。典型发作时有3个阶段:A. 发冷期:有寒战、面色苍白;B. 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和面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C. 出汗期:高热后病人突发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可见脾脏明显肿大,压痛,应高度怀疑其为疟疾疑似病例。 (4)如有以下情况:体温持续高至39℃,常伴有头痛、颈项强直、恶心、呕吐。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应高度怀疑其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疑似病例。 (5)如有以下情况:突然发热、头痛、皮疹、背痛、肌肉痛。发

附2: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件2 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37-5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约由11000核苷酸组成,分子量约为3.8×106。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经鸡胚多次传代后可获得能够作为疫苗的减毒株。1936年,通过鸡胚连续传代生产出黄热病17D减毒活疫苗,沿用至今,很多黄热病流行国家用其对9月龄婴儿进行常规免疫。美国每年有25万前往热带地区的旅游者和军人接种黄热病疫苗以预防此病。但近年来发现,黄热病疫苗可能引起某些重要脏器发生感染和病变,尤其是60岁以上接种者的发生率可达1/50,000,因此仅建议对前往流行国家且具有真正暴露危险的人群接种此疫苗。 该病毒抵抗力弱,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等迅速灭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数月,在冻干情况下可保持活力多年。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灵长类,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黄热病的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远较重症患者为多,这些病例对本病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蚊叮咬传播。城市型以埃及伊蚊为唯一传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Hemagogus)、煞蚊属(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中工作而受染。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后经9-12天即具传染性,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递。 3.易感者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在城市型中因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获得免疫,故患者以儿童为多。在丛林型中则患者多数为成年男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 4.地理和季节分布

2024传染病防控制度及预案

2024传染病防控制度及预案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建立一套完善的传染病防控制度及预案至关重要。本文将以2024年为例,详细介绍传染病防控制度及预案,共计____字。 第一部分:传染病防控制度 一、政府层面 1.1 政府建立常态化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 1.2 政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增加防控设施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保障防控工作的开展。 1.3 政府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4 政府加强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二、卫生健康部门 2.1 卫生健康部门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控制度,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2.2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传染病诊断与治疗能力的建设,提高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2.3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知识和技能。 2.4 卫生健康部门建立健全的传染病应急预案,确保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 三、公众层面 3.1 公众加强对传染病的认知,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遵守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的防控要求。 3.2 公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纸巾、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3.3 公众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如参加健康检查、接种疫苗等。 3.4 公众配合传染病防控工作,如主动配合隔离观察、接受医学观察等。 第二部分:传染病防控预案 一、传染病的分类和预防控制 1.1 传染病的分类:按传播途径可分为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水源和蚊媒传播等。 1.2 针对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方案,包括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封控疫情、救治患者等措施。 二、疫情监测与防控 2.1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监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趋势。

蚊媒传染病防控策略研究

蚊媒传染病防控策略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愈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蚊媒传染病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这些疾病给世界各国的卫生系统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二、疫情现状 目前,蚊媒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十分普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每年约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到蚊媒传染病的侵害,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的死亡病例。登革热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而寨卡病毒感染则在美洲地区肆虐。此外,疟疾在非洲仍然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三、预防与控制策略 A. 蚊虫繁殖源管理 蚊子的繁殖与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减少蚊虫的繁殖源可以有效降低蚊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因此,繁殖源管理是蚊媒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1. 消除积水场所

蚊子对积水场所十分依赖,因此,我们应该消除各类积水场所,如花盆、垃圾桶、轮胎等。此外,培土盆、水箱等容器也应做好 防蚊工作。 2. 废弃物管理 废弃物也是蚊虫繁殖的重要场所。我们要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和 处理,避免积水成为蚊子的滋生居所。 B. 科学防蚊措施 为了防止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防蚊 措施。 1. 防蚊服装的选择和使用 穿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蚊叮咬的机率。此外,使用带有驱蚊剂成分的防蚊衣物和喷雾剂也是防蚊的有效手段。 2.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提高公众的个人防护意识对于蚊媒传染病的防控至关重要。人 们应该定期清理院落、封堵房屋容易进入蚊子的缝隙,避免蚊虫 侵扰。 C. 疫苗研发与应用

蚊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蚊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蚊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介绍蚊媒传染病 蚊媒传染病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包括疟疾、登革热、寨卡感染等。这些和寄生虫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人体进入人体内部,导致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二、蚊媒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措施 a: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裸露皮肤的面积。 b:使用蚊虫叮咬的防护措施,如使用蚊帐、涂抹蚊虫叮咬的药剂等。 c:注意避免蚊子繁殖的场所,减少蚊子的滋生。 2、环境管理措施 a:清除蚊子繁殖的水源,如清除积水、清洗容器等。 b:加强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减少蚊虫栖息的地方。 c:使用杀虫剂或杀虫灯等工具,控制蚊虫的数量。

3、疫苗接种与医学防控 a:疫苗接种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医学建 议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b:在疫情发生时,采取及时的医学干预措施,如早期诊断 和治疗等。 三、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1、集体防控 a:加强蚊媒传染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b: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蚊媒传染病的认识。 c:加强卫生管理,控制蚊虫滋生的环境。 2、社区参与 a: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b: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控制信息。 3、蚊媒传染病监测与报告 a:建立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蚊媒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b:及时报告蚊媒传染病疫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附件:无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公共卫生问题:指对整个社会群体健康的影响和威胁,需要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问题。 2、疫情:指某一具体地区或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种传染病的爆发情况。

蚊媒传染病传入我国风险及防控策略

蚊媒传染病传入我国风险及防控策略 史书路;于长友;王雪嵋;孙宝杰 【期刊名称】《口岸卫生控制》 【年(卷),期】2015(020)001 【总页数】2页(P5-6) 【作者】史书路;于长友;王雪嵋;孙宝杰 【作者单位】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日照,276826;青岛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108;青岛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108;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3.5 蚊媒传染病传入我国风险及防控策略 史书路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日照,276826) 于长友王雪嵋青岛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108) 孙宝杰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2) 中图分类号R183.5文献标识码 B doi 10.3969/j.issn.1008- 5777.2015.01.002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频繁以及国际间交通工具运输的快捷便利、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蚊媒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原有蚊媒传染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疾病的流行频度不断增强。使得原本局限于某一地域或者国家内的疾病突破国境的界限,引起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流行,曾经或正在流行的蚊媒传染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危害,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国际传播的风险也不断增大。现就蚊媒传染病传入我国风险及防控策略加以论述。 1 蚊媒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蚊媒传染病,是由病媒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 2 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传播现状 2.1 蚊虫及蚊媒传染病国际传播情况 由于交通日益频繁和快速,医学媒介生物可通过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从一地到达另一地,并导致一些虫媒传染病的传进与传出,从而引起虫媒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如1902年,从塞内加尔起航的一艘法国军舰将非洲疟疾的主要媒介冈比亚按蚊携带到巴西,导致1930年巴西的疟疾暴发 [1]; 1985年白纹伊蚊由旧轮胎携带从日本传入美国得克萨斯州后迅速扩散,至1992年扩散到20余个州,并引起乙脑流行。机场疟疾近些年来也不断的发生,其传染源为输入性按蚊,自1969年首次报道2例后,到1999年间,欧洲、北美洲等地共发现87例 [2];澳大利亚多次从国外驶来的船舶上捕获白纹伊蚊等多种输入性蚊类,1997年仅达尔文港在船舶上捕获埃及伊蚊达12次 [3]。2013年上半年,新加坡累计通报登革热病例数高于去年全年同期水平,为近5年同期平均数的4.9 倍;基孔肯雅热病例数为去年同期的25倍,为

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鸟类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引起流行。我国尚未发现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也未分离到西尼罗病毒,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同样面临着该病输入的威胁。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西尼罗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有包膜的正链RNA病毒。西尼罗病毒可分为2个基因型,近几年西尼罗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导致疾病的西尼罗病毒分离株主要为I型。 西尼罗病毒最初在1937年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Omogo镇的发热病人血液中成功分离,因此得名。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鸟类是西尼罗病毒的储存宿主。马、狗、猫等哺乳动物只是偶然感染成为西尼罗病毒的储存宿主,与感染西尼罗病毒的病人一样,病毒血症期较短且血中病毒滴度低,难以通过蚊虫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类。但近年来发现西尼罗病毒可经病人器官移植和母婴垂直传播导致受体和婴儿感染。 2.传播途径 人类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感染西尼罗病毒。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虫、沙蝇、蠓、壁虱等是西尼罗病毒的传播媒介,库蚊、伊蚊、按蚊等蚊虫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美洲大陆的尖音库蚊是美洲主要的传播媒介。 近年报道有心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移植也可传播西尼罗病毒,因此怀疑西尼罗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的方式传播。 3.人群易感性和抵抗力

边境口岸突发新冠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边境口岸突发新冠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边境口岸突发新冠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联防联控三大原则,按照“辖区处置、区域协作、高效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迅速转入应急状态,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边境口岸区域内突发新冠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启动预案 (一)口岸区域内发现有不明原因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的疑似病例,发现人要立即报告口岸经营单位,口岸经营单位报告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卫生健康技术部门检测口岸区域内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货物发现呈阳时,马上第一时间报告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疫情防控指挥部。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并马上报告XX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由XX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启动市级层面的应急响

应,指导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四、信息报告 (一)第一发现人要立即向口岸经营单位报告,口岸经营单位要立即报告辖区乡镇卫生院(XX),同时报告辖区商务部门和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告(XX)。 (二)卫生健康技术部门核实疫情后,按最新版《XX市新冠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开展调查处置与报告工作,辖区商务局要在30分钟内形成书面上报材料,向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市商务局(市商务局疫情防控值班电话XX)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出现发热等症状员工人数、身体状况、发病时间、发现方式、初步处置情况、报告人或负责人联系方式等。 (三)XX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报告后,根据疫情发展需要选派专家及相关工作组到现场指导开展工作。 五、现场处置 (一)人员隔离 1.口岸区域内发现有不明原因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的疑似病例,发现人立即向口岸经营单位汇报,口岸经营单位应立即报告辖区乡镇卫生院,并立即引导病例到隔离区进行留观,尽可能避免与病例直接接触或近距离接触,等待辖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进行医学排查。 2.收到卫生健康技术部门检测有人员检测出呈阳后,口

阿拉山口海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阿拉山口海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对本关所辖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公路口岸(以下简称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指挥、处置的基本原则、程序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保证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科学、规范、及时、高效,保护口岸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1.2编制依据 本预案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海关总署关于印发〈海关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和8个专项应急预案的通知》(署厅发(2019)200号X《卫生检疫标准作业指引(试行》(卫生函(2019)38号)《乌鲁木齐海关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等要求,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为本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案,适用于口岸范围内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检疫查验过程中发现或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 1.4基本原则 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应当遵循预防为 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

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2.组织管理 “阿拉山口海关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管理和协调本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术语定义 3.1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口岸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出入境人员和国境口岸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核生化涉恐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 (-)发生鼠疫、霍乱、黄热病等检疫传染病以及国际关注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二)发生罕见的或者国家已宣布消除的传染病疫情;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现临床表现相似,但致病原因不明且有蔓延趋势或可能蔓延趋势的群体性疾病的; (五)口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中毒人数10人以上或者有人中毒死亡的; (六)发现口岸核生化涉恐事件的; (七)国内外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危及口岸的。 3.2食品安全事故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3.3口岸核生化涉恐事件是指组织和个人为达到其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目的,在口岸通过威慑(恐吓)使用或实际使

传染病排查实施方案

传染病排查实施方案 一、引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制定和实施传染病排查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排查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排查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二、传染病排查的目的 传染病排查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传染病的病例,防止疫情扩散,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排查工作的重点在于发现患者、诊断、报告和隔离控制,以及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观察。 三、传染病排查的实施步骤 1. 准备工作 (1)建立排查工作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2)制定排查计划,确定排查的时间、地点和范围; (3)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和疫情数据; (4)准备必要的排查工具和设备。 2. 病例发现和报告 (1)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测和报告,确保病例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报告;

(2)加强对社区和公众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疾病意识; (3)建立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确保病例的准确报告和信息共享。3. 病例诊断和确认 (1)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病例;(2)加强与实验室的合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及时将诊断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做好病例的分类和统计工作。 4. 病例隔离和控制 (1)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 (2)建立有效的隔离措施,确保病例的安全和生活需求; (3)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隔离,防止二次传播; (4)开展相关的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5. 密切接触者追踪和观察 (1)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观察,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2)加强与社区和公众的沟通,提醒密切接触者注意健康状况;(3)建立健全的追踪和观察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性。 6. 疫情评估和分析 (1)对排查工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 (2)及时调整排查策略和措施,提高排查工作的效果;

XX县蚊媒伊蚊监测方案(2019年)

XX县蚊媒伊蚊监测方案 为切实做好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疫情防控工作,完善蚊媒伊蚊监测机制,确保监测工作得到落实,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根据《XX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 年版)》、《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等防控要求和《XX市蚊媒伊蚊监测方案》,结合我县蚊媒防制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县蚊媒伊蚊监测网络和长效管理工作制度。 (二)评估各地区蚊媒伊蚊防制效果,建立实时反馈机制。 (三)掌握蚊媒伊蚊的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蚊媒伊蚊防制和预警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二、监测点设置和频次 (一)监测点设置。 全县各镇均开展蚊媒伊蚊监测工作,各镇卫生院及德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各镇(街道)进行布雷图指数法(BI)监测,具体要求为:德城街道每月设置2个监测点,其余各镇每月设置1个监测点;县疾控中心在德城每月设置1个或以上监测点进行诱蚊诱卵器法(MOI)监测。

(二)监测频次。 监测时间为2016年3-11月,要求每月监测1次。如发生疫情暴发,登革热按《XX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 年版)》启动应急监测。寨卡病毒病按《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要求进行应急监测。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媒介伊蚊密度监测,包括常规监测及应急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 (一)常规监测。 1、伊蚊幼虫密度监测。 布雷图指数法:调查场所应包括居民区和非居民区,非居民区包括公园(或绿化广场、花卉市场、苗圃)、工地、单位(医院)等环境。选定的街道(乡镇)应固定,但具体监测点应轮换。在居民区主要调查居民住户室内、门前屋后、阳台、XX等积水容器蚊虫孳生情况,在非居民区主要调查室外环境各类积水、积水容器蚊虫孳生情况。 每个监测点每月调查居民区60-100户住户,非居民区100户(按每检查10×10米折算为1户计算)。按表1记录监测结果,居民区和非居民区分别统计布雷图指数(BI)。 2、伊蚊成蚊密度监测。 诱蚊诱卵器法:每个调查场所包括在居民区、公园(或绿化广场、花卉市场、苗圃),每隔25-30米放一个(距离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二版)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发现,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在有伊蚊分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嘉义县以南及澎湖县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北至沈阳、大连,经天水、陇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有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

上海市病媒生物应急处置预案

上海市病媒生物应急处置预案 病媒生物性疾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引起的一类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登革热、西尼罗河病、黄热病、东方马脑炎、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一定影响。为加强本市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控制工作,保障广阔市民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生或暴发流行时的病媒生物控制; 2.本预案适用于由于自然灾害、气候或环境的变化造成病媒生物密度突增,影响市民生活或造成财产损失时的病媒生物控制; 3.本预案适用于大型活动的保障工作。 二、组织保障 “上海市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上海市病媒生物应急控制专家组”、“上海市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队伍”。各区(县)成立相应的“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专家组”和“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队伍”。各街道(镇)组建“街道(镇)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街道(乡、镇)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队伍”。 2.市、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由各级爱卫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单位人员组成,街道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由街道分管领导、爱卫办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组成。

3.市和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专家组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人员组成。 4.各级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队伍由虫情侦查组、孳生地控制组、超低容量喷洒组、滞留性喷洒组、机动组各2人组成,每队10人。在实施鼠源性疾病控制时,可将队伍调整为虫情侦查组、室外投放毒饵、室内投放毒饵、鼠体寄生虫控制组和机动组。 三、经费保障和物资储备 各级爱卫部门应当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储备个人防护用品、监测设备、控制药物与器械以及通讯和交通工具等物资,定期进行更换和维护以保证其有效性。 四、培训与演练 市、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每年对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队伍开展一次病媒生物应急控制方案的培训和演练。 五、工作流程 1.市、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根据市、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大型活动组委会的指令开展病媒生物的应急控制、技术指导和保障工作。市、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在接到相关部门指令后应立即召集病媒生物应急控制专家队伍制定控制方案,并指挥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队伍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置突发事件或保障任务。 2.街道、区(县)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领导小组,在实施应急控制活动时应当逐级报告活动的内容。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最新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最新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最新精选篇1 1、总则 1.1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__网吧的疫情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1.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网吧所属经营、生活区域新冠疫情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应急工作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疫情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防控疫情、保障生产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网吧内不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安全有序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3、应急工作机构及职责 3.1疫情应急工作小组疫情应急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应急工作,小组组长由网吧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网吧工作人员担任。小组成员如下: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__、__、__、__ 3.2工作职责: 1、密切关注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建立逐级汇报机制; 2、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制定具体应对和处置方案; 3、摸清网吧内部疫情情况,实行一事一报机制; 4、收集出入疫区人员、出现流感症状人员信息并每日向负责人汇报; 5、督促全面开展经营、办公、住宿等场所的消毒工作; 6、为员工配发有效的防护口罩,宣传正确的病毒预防措施; 7、每日对所有员工监测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直至疫情全面被消灭。 4、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4.1危险源辨识 1、员工放假、出差途中前往或途径疫区被感染。 2、员工放假、出差途中通过接触被感染人员导致被感染。 3、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4.2新型冠状病毒特性 1、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特性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β属),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nCoV)。 2、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划分,本次新冠病毒为乙类疫情,按最高管理等级甲类管理。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 第一部分技术方案概述 为进一步规范口岸卫生检疫人员对传染病可疑病例的排查、处置工作,合理利用口岸卫生资源,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入境检验检疫应急处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技术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对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的排查和处置,主要针对呼吸道、消化道和蚊媒传播等3类传染病制定了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口岸消化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和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详见本方案第二、三、四部分),重点排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鼠疫、肺炭疽、开放性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霍乱、细菌性痢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诺瓦克病毒感染、副溶血弧菌感染、黄热病、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排查处置总体流程图见本方案第五部分第二节。 一、定义 (一)可疑病例。

本方案中的可疑病例是指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症状和/或体征的人员,包括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泻(24小时内腹泻3次或3次以上)、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黄疸(自然光线下皮肤和眼睛不正常的黄色)、不正常的面色潮红或面色苍白、淋巴结(腺)肿大、无辅助设备状态下无力行走等。 (二)可疑病例的发现方式: 1. 体温监测发现; 2. 交通工具运营者报告; 3. 医学巡查发现; 4. 旅客主动申报; 5. 口岸区域内报告; 6. 境外官方机构通报等其他方式。 (三)疑似病例。 本方案中的疑似病例是指检疫人员对口岸发现的可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检查、快速检测等医学排查措施后,判定为疑似患有某种传染病,需要转送指定医院进行进一步排查诊治的人员。 二、现场排查和处置 (一)先期处置。 如果是运行中的出入境交通工具上报告可疑病例,应进行以下处置: 1. 通过电讯形式问询基本情况,记录可疑病例姓名、性别、

天津市灭蚊技术方案要点

天津市2014年灭蚊技术方案 为保障大众健康,预防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确保蚊虫防治规范统一、经济高效的开展,制定本技术方案,作为蚊虫防治的技术参考。 一、蚊虫的危害及生活习性 蚊虫对人类的危害是骚扰和吸血,在吸血的同时会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脑炎及登革热等传染病。 1.蚊虫的种群 天津市蚊虫主要常见种群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等,其中淡色库蚊是优势种群。常见的种群都与疾病传播有关。 2.蚊虫的季节消长 蚊虫密度与季节气候十分密切,影响蚊虫季节消长的主要因素为温度、雨量及水体。我市每年蚊虫密度高峰在7-9月,呈单峰分布。 3.蚊虫的生态特点 蚊虫属完全变态昆虫,世代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蚊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必须在水生环境完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一般需要7-10天左右,活动范围一般局限在孳生地周围。 4.蚊虫的孳生地 蚊虫能孳生在任何有积水的容器和有水的地方,主要有沟、渠、塘、水田、污水坑、下水道井、缸、盆、罐、废旧轮胎、树洞等 二、防治范围 灭蚊范围为人群密集生活工作及有可能发生蚊媒传染病的相关地区。灭蚊重点区域为机关单位、居民区、公园绿地、建筑工地、轮胎堆放、缸罐存放等场所,以及户外积水、河流、沟渠、下水道、水池、水塘等水体。 三、防治时间 根据我市蚊虫的季节消长及密度变化,开展蚊虫防治的时间应为4-10月。 四、防治步骤 1.准备阶段:一般在4月底完成,主要工作有制定防治方案、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孳生地调查、药物储备及区域内室内外环境、水体等蚊虫孳生地的环境治理和防

蚊设施设置。(附件1-3为实施方案模板、孳生地调查表、孳生地处理情况汇总表,供工作参考) 2.灭蚊阶段:自5月至10月开展药物灭蚊。详见灭蚊措施的化学防治。(附件4 为化学防治记录表,供开展化学防治参考) 3.考核总结阶段:10月份开展。考核蚊虫防治效果,总结宣传动员、长效管理机制、孳生地治理,药物使用,以及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同时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工作总结模板见附件5) 五、灭蚊措施 (一)防治原则 1.采用环境治理、化学防制、生物防制、物理防制以及其他手段的综合防治原则 2.社会群体和专业机构相结合原则 3.突击防制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原则 (二)防治方法 1.环境治理。 (1)清除破坏孳生点,治理小型积水:经常检查家庭、单位室内外的花盆、水生植物容器、罐头盒、瓶子、轮胎、快餐盒及各类无用的缸罐等盛水容器,发动群众采用翻盆倒罐的方法清除或破坏各类容器积水,消除蚊类的孳生条件。加强废旧轮胎管理,减少露天堆放,可以在轮胎上打孔,以防止积水。 (2)填塞:用石头、泥土、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特别注意建筑工地的临时坑洼积水,填塞城市植物上的树洞等形成的孳生。 (3)排水:统一规划好广场、公园、道路、排水(污)系统的建设,疏通各种排水系统,包括清理污泥、硬边硬底、保持河流畅通而不至于淤积成为蚊虫孳生地。 (4)隔离封闭孳生场所: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产生蚊虫孳生的场所,适合制作各种盖子,防止蚊虫孳生。 (5)治理死水塘、人工湖、人工池:要经常检查此类水体,彻底清除淤积物、漂浮物,完善排换水设施,人工池要经常换水;适宜养殖的水体可放养鱼类控制蚊类孳生,不适宜养殖的水体应进行填埋或药物控制。 2.化学防治 (1)化学防治可分为幼虫防治和成虫防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