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分析

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分析

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分析
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分析

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分析

摘要:民营企业家作为民营企业的决策者、掌舵者,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与高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的研究能从微观层面更加清晰地了解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本文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结合模型与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规律进行了分析,以便能对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规律做一个更加清晰的说明。

关键词: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企业家能力成长规律

引言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是国民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为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的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取得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15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中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并提供了75% 的城镇就业机会和约60%的出口。而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繁荣市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民营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企业家的知识、能力等对企业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企业家是协调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的中间环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铺面而来,正对世界的经济、

政治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国际国内经济的竞争中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家。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清楚地表明,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人力资本,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家资源的稀缺程度更高,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资源相对来说更加的稀缺。此外,随着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民营企业家将面临更多的现实挑战,因此,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特别是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民营企业家成长规律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关系到我国民营企业家能否保障民营企业微观经济基础的再造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发展民营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分析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规律,本文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对我国的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本文接下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角度对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创业阶段与环境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民营企业家在成长中所需具备的能力;第三部分是在结合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概念模型;第四部分则从案例的角度对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检验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我国民营企业家创业阶段与创业环境分析

2.1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创业阶段分析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一直没有市场制度、没有企业家、没有创业的环境和动力,也根本没有企业家生成的前提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企业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才开始逐步具备,也才开始了企业家产生的过程。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

年至1991年的混沌创业阶段,这阶段民营企业的创业任务是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至1996年的狂热第二次创业时代,这阶段民营企业的任务是追求高速增长,借助金融资本多元化投资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为永续发展打下基础。这个阶段民营企业的关键特色是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至今的理性第三次创业时代。这阶段民营企业的目标是为企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追求企业竞争力,实现更高层次的理性多元化规模经济。同时,它们要解决风险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引进问题,企业文化问题,特别是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分权还是分股的问题;二是企业家重要还是制度重要的问题;三是上市还是合资的问题。

民营企业三次创业的发展过程促进了民营企业家的形成。在这三个过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家成长主要有以下的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二是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抓住企业改制机会来实现自我成长;三是从职业经理人做起,最终演变成为民营企业家。

2.2 我国民营企业家创业的环境分析

一个企业从创业到成长必须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遇到的困境都是不同的,但是许多因素是相同或者相关的。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民营企业家在创业成长过程中,主要会面临政治法律环境、市场产业环境、社会人文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内部管控环境、家庭环境等。具体见图1所示。

图1 民营企业家创业的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于1993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党的这一决议精神固定下来,从而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及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然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关键领域所遭遇的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匮乏、私有产权面临不确定性等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产业环境。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都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民营企业家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重视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要重视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才能在这场市场变革中保持立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前端不倒。

社会人文环境。民营企业一方面既面临着前述经营方面的压力,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处于尴尬的境况。由于当前国内体制和社会观念的原因,具有超级稳定、福利好,待遇优的大型国企和公务员成为了许多优秀人才的选择,这对于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频繁调控增加了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所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民营企业家先进事迹材料(市政协委员推荐材料)

民营企业家王艳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艳民,男,汉族,现年25岁,现任武川县晨光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其在领导企业成长和创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吃苦、坚韧能干、廉洁无私和突出业绩,成为武川民营因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能干事、会挣钱,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十分优秀,显示了一位优秀青年企业家的风采。 ——勤劳奋发,坚忍不拔,以创业和冒险精神,带动企业发展壮大 从16岁开始,王艳民在家乡河北唐山以小商品加工作坊起家,克服资金少、缺技术、销路窄等难题,经过艰苦拼搏,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 为了寻求更大发展,2007年王艳民只身来到内蒙古武川县,经多方考察,投资2000余万元,接手收购一家因经营不善已濒临倒闭的铁矿企业,冒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为了规范企业发展,使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王艳民对原有企业生产设施设备进行改扩建,同时注册了“武川县晨光矿业有限公司”。凭着敢闯敢干的闯劲和吃大苦、流大汗的干劲,硬是让一个烂摊子变了样。公司当年改扩建投产就取得了销售收入1200万元的业绩。到2008年底以后,企业年均销售收入达到1800万元,员工人数达到220人,晨光矿业公司实现了飞跃,成为武川县发展较快、创收较大的私营企业。 ——淳朴厚道、诚信正直,以亲民爱民作为赢得互信和支持。 办厂初期,作为矿山企业受矿源、和当地村民关系以及劳动力影响很大,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搞好与当地关系并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年仅22岁的王艳民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通过对当地矿山企业的调查,他认定了诚信、亲民是他的企业成功的基础。所以,从建厂

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诚实做人,守信经商、亲民爱民、互惠互利”作为办厂的宗旨,不当阔老、不做奸商,以淳朴厚道、诚信正直的品行与人打交道。正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和经营理念,他大胆探索矿山产业的经营方式,从企业正式投产开始,他主动联系当地政府和村民,并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建立了互信合作关系,并从企业经营费用中拿出足够资金补偿当地农民,同时雇佣当地农民当工人,从来不拖不欠,谁家有急事总是派车派人帮助解决。当然,王艳民的企业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理解与支持,从未发生民企矛盾影响正常生产。正是这种“诚信、亲民”作风,使企业从一起步便与当地建立了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既维护了当地农户的利益,也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诚实做人,守信经商、亲民爱民、互惠互利”已经成为晨光公司独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 ——扶危助困、担当责任,彰显赤子情怀 王艳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带头做好事、善事,博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武川这片热土给了他创业的机会,作为武川的一份子,他也愿意为第二家乡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几年来,晨光公司先后为西乌兰不浪镇中心幼儿园、西乌兰不浪镇学校和当地贫困大学生、青海玉树地震慷慨捐资共计10多万元,受到武川县委统战部、工商联、武川红十字会、总工会的表彰奖励;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方面,王艳民也做了表帅,在企业安全生产、劳动用工方面从未发生恶性事件。与地方各方面关系相处的也十分融洽和谐,多年来未发生因企地矛盾的引发的上访案件,被西乌兰不浪镇派出所授予“警民共建优秀企业称号”。 王艳民始终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是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结果,企业的发展是为了社会,只有真情的回报社会,企业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而不断发展壮大。所以,王艳民一份强调自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摘要:文章拟以新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作出诠释。通过分析得出有三大有利因素支撑着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一是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孕育着新的增长潜力;三是“巨国经济”优势的显现带来强有力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 关键词:要素禀赋; 发展阶段性; “巨国经济” 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得益于发展初期的“人口红利”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红利”以及我国市场化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债务风险阴霾重重,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乘势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然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据世行估计,过去30年,“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必然造成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不利的“外围”地位。 “人口红利”的优势日趋减弱。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中,因没有科技、先进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只能借助“人口红利”的优势,利用充裕便宜的劳动力要素禀赋参与全球分工链条,实行比较优势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产业国际转移高潮,我国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低端制造业,每年多至2000万人的农村劳动力被整合到这一体系中,使得中国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中国对外贸易开始以远高于全球水平的速度增长。以出口为例,从1998年至今的年均增速达到23%,几乎每3年就翻一番。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虽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处于不利地位,会落入“比较利益陷阱”。若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会固化原有产业分工,导致一个经济体在低端产业上实现专业化,这意味着自由贸易带来暂时繁荣的同时又损害了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毋庸质疑,过去30多年我国比较优势战略是成功的,但在取得经济剩余的同时,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局面。 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我国制定颁发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

浅谈中国经济潜力

浅谈中国经济潜力 中国经济保持发展的潜力巨大,至少还可以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为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外汇储备量大,物价处在适当水平,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虽然产能过剩但未形成经济危机,虽然产品亟待升级但还未形成全面商品积压,正好处在冲刺到穹顶的拐弯处,目前中国可开发利用过剩产能的空间大,能够换来升级需要的缓冲时间。所谓经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群体为了生存需求在生活中一种不吃亏形成的交换或交易现象,以达到各自生存的利益最大化,并在交易规律下形成意积形态。即在得失平衡原则交换或交易下互通有无,以达到群体生存最隹状态的一种自然规律,研究达到这一最隹状态自然规律的科学叫经济学。经济总量是社会交易的总供给量或总需求量,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环比或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加量。 一、需求、供给、交换 生存需求是一切生物的基本要素,生物的一切需求都源于生存,所以人的一切生活需求也都是源于生存,是生存需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是因为人对生存需求的渴望才会产生能维持和满足生存所必须的供给。生存需求包括有空间需求、可用于满足自身消耗的物质需求、可用于满意足愉悦的精神需求、可用于满足贪心的贪婪需求、可满足虚幻无限想象空间的夸张需求等等多种需求。人们的需求是逐渐升级的,是没有止境的,满足了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还会产生精神的需求,满意足了消费需求又会产生拥有的需求,满意足了每时每刻需求还需会产生拥有且长期控制的欲望需求。 人们的贪心产生了喜得厌失,不单满足了自己消耗的欲望后会感到愉悦,当得到财富或得到自己需要的事物时也会产生满足的快感。相反自己的消耗欲望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身体和生理需求得不到满意足会感到饥渴难受和痛苦,如饥饿时得不到食物补充、长期得不到性生活等都会产生饥渴难受和痛苦。当失去财富和失去自己需要的机会时都会感到失落悲伤,正因为这样别人要从自己手中拿走财物那首先要满足自己不至于产生失去感觉,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那就是对方用财物和自己交换,这样双方都得到了各自需要的财物,得到财物的喜悦感且平衡了失去财物的失落。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行为交换便产生了。交换的几大要件是:一是要有消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千差万别,但揭开现象可见一些成长中的共性问题。作为社会转型大环境下成长着的经营组织,他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对同类的问题。因此,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将会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有所启示,对民营企业家有所启发。 应该说,由于环境的不同、创业者个性能力的差异以及际遇的迥异,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共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构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我们根据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特征和产业战略的发展特征,将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归纳为以下六类: 模式一:核心聚变模式 所谓核心聚变模式,就是核心资本的几何扩张。该模式的特征是: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往往是由一个核心的人群创造的,核心成员大多是家族成员或者加上少数朋友。在核心人群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企业的成长如核反应堆的聚变过程一样,通过各类资本运营手段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而企业的产业战略往往是多元化为基本原则的产业整合之路。该模式的主要代表者有崛起于南国边陲深圳的华为集团和东北的东方集团。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带了几个兄弟就创业了,其原始资本积

累靠的是电话机买卖和客户资源的经营,通过核心技术的培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可以说,以技术领先为主要手段、以目标市场经营为基础的模式构成了华为成长的标志性特征。 长期稳居《福布斯》中国富翁排行榜并早已蜚声国内外的民营企业巨头东方集团则是核心聚变模式的原创典型。起家于建筑工程的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是一个不一般的包工头。在通过承包建筑工程获得大量原始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张宏伟凭借超常的企业经营理念认识完全靠一己的资本难成大业,于是开始寻求更多资本伙伴的合作;同时,他又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认识到仅仅靠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自然积累是难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他根据国外大型企业的成长经验提出,只有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才能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于是乎,在立足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基础上,控股保险公司和锦州港、参股民生银行、开辟家居建材零售行业,演绎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游戏,成为民营企业中的金融资本巨头和资本高手。 许多民营企业都是资本聚变模式的代表者,如四川的新希望集团等。坚持这种模式的企业成长速度普遍偏快、规模比较大,但却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资本积累阶段与创业者的个人环境和意识密切相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对资金链条的坚固性要求比较高,经营风险也比较大,需要高超的资金运筹能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 (一)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同力大大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中国的GDP达到136515亿元,1978-2004年GDP增长了9.29倍,年均增速达到9.38%。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8.65%,增速高于“九五”期间年均8.3%的水平,且经济增速逐年加快。2003年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7位,人均GDP 已超过1100美元,自2000年起已进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见表1)。 表1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 注:其中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2004年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汁公报》,其中进出口数据均按2003年的平均汇价8.2770折合成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2005)》。 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既有利于认识过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能为分析未来中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提供一个框架。表2给出了按照索洛“增长的核算”分析方法测算得出的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结果。 表2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注:(1)GDP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1978年价格的GDP数据。(2)1997年以前的资本的数据来自翟凡(1998),1997年以后的数据为作者更新的数据,即上一年的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上一年的固定资本形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等于本年的资本存量。(3)劳动力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人数。(4)TFP根据索洛的增长核算的公式,TFP=GDP的增长率-α×资本的增长率-(1-α)×劳动力的增长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在此我们选用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6。 从表2可以看出,过去的2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量是资本的快速积累。1978-2003年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2%,导致GDP 年均增长近6个百分点。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资本的增长速度都较快,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最大的贡献者。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渐减弱的,90年代以后,劳动力的增速明显放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下降到10%以下。TFP的增长成为继资本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虽然部分时期较低,但整体来看TP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基本接近30%。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展望

No. 第2008-13号 2008.11.25 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展望 1.民营企业的成长 2.民营企业的发展背景 3.主要民营企业案例 4.处于经济萧条期的民营企业 作者:邱罡(Gang Qiu) 首席研究员 孙晓菲(Xiaofei Sun) 研究员 审阅:刘晋硕(Jinshuo Liu) 首席研究员 ※若有疑问,请与邱罡联系:gang.qiu@https://www.doczj.com/doc/af17923698.html,

《 摘 要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以及不断提升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8年中国大型民营企业联想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也从2000年的55%上升到2006年的67%。 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型期的种种机会促使民营企业多元化或专一化发展。2005年2月公布的“非公经济36条”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由此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近年来,大型民营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始注重战略并购,除国内并购外还积极寻求海外并购、国际品牌收购等。 从一些民营企业案例来看,身处技术密集型电信产业的华为从一开始就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生存的根基,把技术领先作为公司发展的动力,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从而在2007年超过北电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2001年成立的尚德公司通过在新兴产业不断地技术创新,成长为全球备受瞩目的新兴企业,在2007年进入了世界光伏产业前三强。1999年成立的蒙牛集团则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拥有了奶源及品质优势、优秀人才和企业文化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目前蒙牛集团已成长为中国乳制品领先企业,但近期由于三聚氰胺事件,蒙牛的销量急剧下滑。此外,国美电器通过分析市场环境,锁定有高成长潜力的行业,采用符合自身发展的家电销售战略,从而取得成功。上世纪80年代,家电市场物资短缺、渠道单一、利润率高,国美通过并购等垄断了市场,并在价值链上取得了话语权,控制供应商价格,向供应商摊派费用,大打价格战等一系列手段保证了企业赢利的大幅增长。目前,国美已从最初拥有一家小个体电器商店发展成为在全国280多个城市拥有直营门店1200多家的集团企业。 今后民营经济仍将在中国经济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与管理能力也将逐渐增强。此外,资金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以及人民币升值等问题,使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对此,民营企业应寻找与外资企业并购、合作等发展战略。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增长前景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增长前景 今天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咱们北京市发改委的同志交流一下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些体会。最近确实也有很多单位邀请我们去做一些讲解和解读。但是今天跟北京市发改委的同志我觉得还是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是同一个系统的,很多业务也是相似的,可能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吧。另外一方面作为北京的市民,咱们发改委的决策跟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还是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 十八大报告出来以后,我们也是刚初步地学了一下。上一周国家发改委也是全委开了学习大会,张平主任做了一个报告。我们经济研究所是属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昨天也是开了学习大会,请我们之前的一个副院长做的辅导报告。因为最近几届的大会报告起草工作他也是参加了。从我本人的角度呢,因为我主要还是做宏观经济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方面的应该说这个内容还是很丰富,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所以我还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的角度,主要从总体的经济增长形势和经济增长前景来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十八大对宏观经济的三个基本判断 如果从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或者说态势来看,十八大对经济发展的阐述可以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十八大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说我国的发展仍是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是决定后面很多东西,比如目标、手段,可能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很基本的判断来的。 第二,十八大提了两个非常核心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也是重新定义一下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因为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已经好几届大会都提过,但是这次目标上应该说是做了一个新的界定。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报告当中讲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讲了很多方面,但是如果是真正用一个非常定量化的指标来说明实际上就这两个:一个就是说,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国家步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小组日前发布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为6.6%,2019年GDP增速为6.3%。 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2月29日发布报告预测称,基准情景下,2019年CPI 增长1.8%,PPI增长1.6%,实际感观今年所有物价上浮10-20%左右; 3、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外贸遭受严寒,汽车工业发展滞后,销售受到强烈打压,全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有减员现象出现,今年的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4、近几年,由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农业提倡规模化、成片化、地方优质经济作物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未能有效支撑中国的庞大经济体,第一产业未来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可挖; 5、中国建设、中国重汽、中国制造的过度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淘汰大量加工企业的同时,产生技术性、创造

性、科学性企业需要漫长的时间; 6、基建拉动内需的办法逐渐突显颓势,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逐渐外移的同时,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目前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小; 7、货币政策逐渐放宽,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但是货币的流向还是向房地产流入,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最终还是在房地产业,预计未来中国房地产还有5-10年红利,西部地区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8、税收问题逐渐突显,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目前人力、社会福利、税收等成本,很对企业都被拖死;后续需要大量改善企业竞争力,加大核心成本的投入,提升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技术、科技、创新含量,减少人工、税收等成本; 9、就业问题,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与治安,政府一直对目前就业问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每年公布的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1300万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突显,后续农业可能会作为就业发展的突破口; 10、老年化问题开始呈现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三个判断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几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海湾战争和突如其来的“SARS”,暂时转移了人们探究这种高增长原因的兴趣,然而6月份以来,海湾停战,“SARS”退去,随着6、7月份一系列统计数字的公布,中国正在出现一场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争论。起因在于,这些数字似乎显示出彼此矛盾的趋势:从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速度看,经济正在走向“过热”,而从市场、物价和就业形势看,经济走势又仍然趋“冷”,那么对于宏观调控当局来说,目前是应该踩“刹车”还是应该踩“油门”呢?下面笔者将对有关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判断意见。 一、趋冷与趋热 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从1994年开始,连续8年中国经济增长走低,物价形势相应从通胀转入通缩,今年以来出现的高增长,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中国经济进入又一高增长期的标志,特别是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缺电现象,许多产业领域的投资也上得很猛,因此有人担心可能出现类似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过的前三次过热(1984~1985、1987~1988、1992~1993年),从宏观调控看,需要适当刹车。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8年走低,有两方面重要的结构性原因。 第一,“二元结构”的影响,这是旧体制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能参与到城市现代经济活动中去,导致收入低下,农村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给能力,使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夹缝更加狭小。1992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拉开,是抑制中国经济需求增长和物价走低的重要原因。从农村消费市场所占份额看,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下降到1991年的48%和2002年的37%。所以,13亿人口,9亿农民的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第二,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5年,市场经济早已在经济运行中确立了主体地位,改革也导致了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变化。据有关研究,在改革之初,中国的“吉尼”系数只有0?23,到90年代初期刚刚超过0?3,而目前已超过0?45。对比美国,上世纪70年代才0?36,90年代初期才超过0?4,90年代末期才达到0?45,而在这个水平,美国只占5%的少数富人,已经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社会财富。中国当代社会的财富集中度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拉大,会出现现代市场经济的通病,就是储蓄过度与投资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进入长期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趋势,这也可与当前居民储蓄大增和消费品供应普遍过剩的情况相印证。 当然,这不是说市场经济就没有过热和通胀问题,但从国际经验看,日本从战后到7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共出现过7次过热,都是因为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进行紧缩,至于发达国家的通胀问题,则常常是和经济衰退所导致的过度财政扩张有关。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很大,又有很多外汇储备,就没必要考虑“刹车”。 总之,从以上两方面看,导致中国经济连续8年走低的大的结构失衡背景并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对中国经济更需要担心的是,在中长期内如何对付因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增长乏力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通缩。 但是,中国经济毕竟出现了显著快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这是什么原因呢?还是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出现了一批高收入家庭有关。据有关资料估计,中国目前年人均收入在3千美元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大约4千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些家庭的财产积累和年收入水平,已经使他们开始进入了住宅和汽车消费时代。目前高速增长的几大产业,无不与这些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有关,就是与住宅和汽车的消费需求增长有关。以汽车为例,1991年汽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排名还在第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与展望课件

20XX年1月12日,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新浪财经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同步报道。以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的精彩发言。 樊纲:谢谢,我没有讲160年我回到30年,而且刚才张院长说了,一定要在30分钟之内完成30年的分析。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议我想也向大家报告一个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们用20XX年的数据对中国过去,比30年长,过去50年,主要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一个标准的计量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解释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高增长,改革开放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哪些方面如何起作用?同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再往前看一看,第一是往前看一看,哪些因素还在,哪些因素不在,我们今后20、30年会怎么样,同时提出任务,提出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进一步的改革,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我们最近做的这个工作,还没有做完,最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还要落实,还得继续做,但是基本的 一些数据已经出来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确实不仅仅是属于要素投入的结果,很多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我们没有效率改进,中国人就是投入,就是劳动力便宜,就是靠着资本积累等等,在我们的分析当中,我们过去平均每年9到10的增长速度当中,确实当然要素投入还是主要的部分,79年到88年占6.7%,在全部的增长速度当中。89到98占5.16%,99到05占5.36%,还是主要的部分占60%左右的增长,但是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看这张图的最后一行,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说不是劳动生产率,而且我们要素里面用的是人力资本,教育的因素已经含在里面了,扣除了这些投入的因素之后,纯粹可以认为是效率改进,生产率改进造成的增长,90年代大概有4.4%左右,到了99年以后,仍然有3.7.左右,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贡献,相当大的贡献,我们有效率改进的部分。世界上陆陆续续最近两年有一些新的研究,确实得出的结果也是跟我们这个结果相兼容的,比如说美国布鲁金斯基金会去年有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和印度生产率,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比较的不是整个GDP的增长,比较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结论是过去20年,中国全要素的生产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6%,这和我们这个研究基本上也兼容,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生产力的改进,我们就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这是一个模型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我是分成两张图来显示,第一行就是刚才的最后一行,这里面就是,下面有各种因素,当然我们还考虑了很多其他因素,有的是不显著,有的是不明显,我们就去掉了,这里面表现的只是相对比较明显和比较显著的一些因素,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数据,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的东西 你没法找到数据,你就没法做下去。

中国经济增长的_尾效_分析_薛俊波

第30卷第9期财经研究Vol.30No.9 2004年9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2004 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薛俊波1,王 铮1,朱建武3,吴 兵2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 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62;3.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根据Romer(2001)的假说,由于资源与土地的限制,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存在由于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要素消耗导致的“增长尾效”。文章以此分析为基础,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尾效”,大约为每年1.75个百分点,同时计算了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如果继续推行过去几年的生产要素投入政策,沿着平衡增长路径,要想在2020年实现人均G 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0.6%。文章的分析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关键词:平衡增长路径;增长尾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2;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4)09-0005-10 一、引 言 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经济增长,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在经济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如Lucas(1988)所说,一旦人们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他将很难再思考其他的事情。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劳动力、生产资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和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而其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Ay res和Kneese(1996)指出,应该关注经济增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认为只考虑局部均衡的方法将导致严重的错误。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的限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体现。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源的限制。由于资源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比没有资源限 收稿日期:2004-06-18 作者简介:薛俊波(1977-),男,山东日照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王 铮(1954-),男,云南陆良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朱建武(1975-),男,山东诸诚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吴 兵(1979-),男,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教育部开放实验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