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尔维诺文学价值观之“轻”的探讨

卡尔维诺文学价值观之“轻”的探讨

卡尔维诺文学价值观之“轻”的探讨
卡尔维诺文学价值观之“轻”的探讨

刘会芳

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大师”卡尔维诺在其理论著作《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以站在20世纪末的时间点上对文学活动的回顾和总结,提出了五个可能对新千年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理论关键词,即“轻”、“快”、“精确”、“形象”、“繁复”,而作为文学技巧和生存能力的“轻”是卡尔维诺重点表述对象,本文拟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角度探讨“轻”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卡尔维诺轻现实后现代

卡尔维诺在1984年接到“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的赴美演讲邀请时,就开始着手这部理论著作,但启程前的突然离世,使得这位一生笔耕不辍的作家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但正如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言:“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有未完成的一面[1]”。而这部未完成的作品也成了后世读者研究其理论主张的重要依据,指引并提供了新千年文学发展的方向和线索。

作为卡尔维诺提出的第一个文学价值观,“轻”的篇幅最长、举例最多,且直接影响了其他文学关键词的提出和阐述,由此可见作为文学技巧亦或生存能力之“轻”是卡尔维诺理论叙述的重点所在。站在世纪之交的卡尔维诺回顾四十年的小说创作活动,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后期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后现代特色的作品,总结出了自己创作的一个原则在于——减去重量,“我的工作方法往往涉及减去重量。我努力消除重量,有时是消除人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天体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城市的重量;我尤其努力消除故事结构

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2]。

作家的责任感在于表现时代,作为一个对外部环境极其敏感的作家,卡尔维诺意识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在“缓慢的石化”,后工业社会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每当人类似乎被宣告罚入重的状态,我便觉得我应当像珀尔修斯那样飞入另一个空间[2]。”绝不是躲避现实,而是以另一种角度看世界,以一种文学的方式关照现实。《帕洛马尔》中的主人公对大海、人与自然的关系、星空、动物的观察与思索,与其说是对自然的观察与描写,毋宁说是以此种方式减轻人类生活世界的重量,“我开始写一些只有帕洛马尔的片段,这个人物在一个充满破碎和刺耳噪音的世界中寻求一种和谐[3]”。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学逐渐商品化,文学性的渐渐钝化,使得文学失去了原有的锐利光芒,卡尔维诺执着于对轻松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对现实社会喧闹、咄咄逼人、加速和咆哮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随之鼎盛直至渐渐分化、沉寂,后现代主义仍是一个开放的探讨领域,二战后社会的凋敝,复制使得艺术灵光的消逝,在强大的物质洪流的挤压下,人失却了应有的位置,世界呈现出一种厚重感,生活在其中的人类越来越感到生活的重负。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到他写作生涯之初曾着力表现所处的时代,但是越发觉得写作与现实间的差异,“我才渐渐意识到世界的重量、惯性和暧昧性——这种特质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紧跟着写作,除非你想办法躲避它”[2]。环境必然影响创作,而文学也必然受制于所处环境,长在意大利,住在巴黎的卡尔维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就特别敏感,在《巴黎隐士》中谈到,如果去掉附着在巴黎之上关于文学和文化的那圈光晕,“巴黎可以重新变成一个内在城市,那么我就可以写它了。不再是故事说尽的城市[4]。”因为巴黎厚重的年代感,“很难找到新鲜不至于重复的话题”,所以卡尔维诺进行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对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进行反思、解构和颠覆。参照卡尔维诺的创作实践,不难发现其区别于传统小说创作而独树一帜的地方,用精妙的结构布局、科学理性的探讨以及对宇宙空间的表现,开创了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性,无愧“后

现代主义大师”的称号。

无论是现实环境的污秽不堪还是心理环境的彷徨困惑,生存面临岌岌可危的困境时,卡尔维诺认为我们应该像萨满教的巫师一样卸去身体的重负,飞进另一个世界。即换种方式看待世

界的重量,珀尔修斯通过铜盾的反光来观察他那具有使人石化的目光的对手美杜莎,并最终战胜了她,卡尔维诺强调了这一神话故事的借鉴意义,即面对强大的对手,切勿正面迎敌,而应侧面切入,故卡尔维诺主张以“文学之轻”表现“现实之重”,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写作材料的选择和写作技巧的运用,开启后现代写作的无限可能性。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卡尔维诺分别利用减轻语言的分量;高度抽象的描写;象征性的轻的视觉形象等三种文学技巧来“轻化”现实。

“轻”这一文学价值观是西方世界一直存在的美学价值,卡尔维诺努力从欧洲久远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来支持自己关于轻逸的叙述。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卡尔维诺罗列了从古希腊神话故事到现代的小说诗歌创作中关于“轻”价值体现的桥段,如在开篇讲到穿飞鞋的珀尔修斯借助最轻的事物——风和云,砍下了蛇发女怪美杜莎的头颅;古罗马诗人和哲学家卢克莱修用一种使物质原子化的做法,溶解世界的坚固性;奥维德则通过定义各种事物的特质、属性和形式来溶解事物的重量;薄伽丘笔下的佛罗伦萨诗人卡瓦尔坎蒂摆脱身体的重力轻盈的一跃的视觉场景被卡尔维诺挑选为新千年的吉祥形象之一;意大利诗人莱奥帕尔迪对轻的形象如月亮的钟情等,从卡尔维诺所罗列的例子来看,“轻”一直存在于文学创作的历史当中,但是卡尔维诺作为集大成者,将这一美学价值单独提出来作为自己的特色理论内容。卡尔维诺总结了“轻”的三种含义,或者说是实现“轻化”的三种手段,即减轻语言的分量;高度抽象的描写;象征性的轻的视觉形象。

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他们的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要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5]。”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中,文本是表意关系的所在,减轻语言的重量即减轻意义的重量,所以卡尔维诺倡导的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述传达轻逸的语意关系,以此减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所以在卡尔维诺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简单的词语的运用,“分成两半的子爵”,没有肉身的灵魂骑士,灵活的穿梭于树与树之间而从没有着地,最终飞向天空的男爵。高度紧张的现代生活,人们更倾向于对轻松短小读物的选择,正是在考量了现代人的阅读心理后,卡尔维诺更青睐于短篇小说的创作,而长篇小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拼贴而成,卡尔维诺的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曲折的故事线索,没有固定的小说结局,他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给予读者一种“轻阅读”的体验。

创作中高度抽象的描写,以简练的手法轻化结构的重量,《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践行的就是一种故事套故事的轻化结构,借助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重复,使许多个可能的故事同时并存,在看似混乱的叙述中却精确设计了十个文本的合理秩序。但也因为描写的抽象使得卡尔维诺的作品晦涩难懂,要求智力的过份参与才能解读其表意的抽象。

最后是大量使用轻的视觉形象,对视觉形象的推崇显示出卡尔维诺独特的当代小说趣味,当代社会已经被媒介制造的大量的视觉形象包围,电影电视里充斥的都是生动有趣的形象,而作为传统媒介的纸质作品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不得不做出应对,卡尔维诺在其作品中尽力用文字将生动的视觉幻想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月亮这一轻盈的、悬浮的、静默的形象成为作者笔下着墨最多的点,“当我开始构思这些演讲时,我就想过要用一个专章来谈论月亮[2]。”逃避引力的法则为作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树上的男爵》中主人公柯西莫的生存准则就是一辈子不着地,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作者怎么处理他的死呢?于是有了柯西莫在病危之时抓住过路的热气球一飞上天,不知所踪的桥段。同为后现代大师的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写“美人儿”蕾梅黛丝抓住被狂风刮起的床单飞向空中,消失不见,可见关于飞天的想象是作家热衷的叙述对象。这种基于现实刻画之上的不经意间的虚构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一种轻松愉悦感。

面对现实不可避免的生存之重,卡尔维诺并非消极的逃避,作为一个积极入世的文学家,卡尔维诺倡导我们用文学“轻化”现实。厄普代克认为,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

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不同于昆德拉执拗的表现生活无处不在的束缚,不同于马尔克斯关于时间循环的孤独体验,卡尔维诺真切的体会到了现实的重压,而他的工作在于创新写作方式,以一种乐观的姿态改善现实的负重,他的作品融现实与童话、哲理与形象于一炉,在亦真亦幻的意象世界中展现文学价值观之“轻”的特性。在谈到将文学视为一种生存功能,对生存之重做出“轻化”的反应时,卡尔维诺举了萨满巫师的例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部分重负,巫师们会在夜里乘轻盈的工具,如扫帚、麦穗或稻杆飞进另一个世界,但是这一幻想只能存在于文学之中,所以生命之重不可避免,正如作者以卡夫卡的《煤桶骑士》来结束关于“轻”的演讲稿,煤桶骑士骑着空桶寻找煤以取暖求生,但是桶“它愈是填满,就愈不能飞翔,”这一寓言正是说明了文学与现实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也许就是鲁迅所谓的文学“无用之用”论,文学无法改变现实世界,但是它足以影响人们改变世界的方式,依旧可以达到“化重为轻”的目的。

几种文化价值观的理论

几种文化价值观的理论 1.文化整体论 谢弗提出“社会整体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将世界和世界中的一切看作一个整体,世界需要整体论,需要统一协调,这是因为全球所面临的问题,大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问题,需要大力增强国际合作和协作。主张所有的文化都必须力争成为广泛的、和谐的、有凝聚力的文化,完全融于自然的、历史的全球的环境之中,主宰各自的事务,文化成为未来世界体系的中心,它呼吁未来是“文化时代”,这既要求不仅要从文化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且要重视与未来世界体系密切相关、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文化品质和潜能。“把一切价值观都看作文化价值观,这便使得文化处于为价值观做出建设性贡献的理想位置。……文化对于那些与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世界体系息息相关的特定价值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使那些世世代代受到人类高度赞赏和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原则和理想脱颖而出。……这些原则和理想是:渴望智慧、知识、美和真理;追求尽善、完美和创造力,重视公正、平等、机会均等、参与多样性,发扬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精神;需要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传统;以及追求高尚。”

2.历史终结论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1989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情,不仅是冷战的结束,而且是历史本身的终结,这些变化表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胜利,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1999年) 福山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得出了这一结论。 3.文明冲突论 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就冷战后国际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可能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冲突,可能是非西方文明对西方权力和价值观的反应。”(《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997年)在后来发表的《西方:独特,但并不普遍》中,提出文明的差异不仅是现实的差异,而且是基本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也主宰着全球政治,由于文化因素在全球秩序中越来越重要整个世界正在进入文明冲突的历史时期。“在一个多极的世界里,西方的责任就是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亨廷顿证实了文明的差异,但开出的药方是冲突,但是文明差异的出路在于融合,绝不是西方价值观一统天下。 4.文化危机论 美国学者丹尼·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里讲到“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它传统的合法性,这一合法性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 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文艺心理学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部门。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是情感为核心的各种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机制。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或自我表现),文学是体验,文学是回忆,文学是投射,这种种观念把文学主体性问题落到细微处。它在揭示文学的审美特质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为审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的评价。但是这种文学观念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历史文化的维度,也是有弱点的。 第五,语言本体论。这种观念采用符号学的视角。其基本点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的本体是语言。语言不是媒介,不是载体,它本身就生成意义。写小说不是写生活,而是写语言。这种观念的长处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唤醒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让人们理解文学所展现的生活与语言是无法剥离的,从而推进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这是有很大贡献的。但这种观念一旦被推到极端,提出什么“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就似乎很难被人理解。而且语言论在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上面,也缺少了有力的理论表述。 第六,文化论。这种观念采用社会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社会政治批评等,都属于这种观念下的不同流派。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所谓“内部研究”的偏差。目前这种观念在国内外都逐渐成为“显学”。文化诗学是可能的。它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是,这种观念也不是没有弱点,即它较难切入文学固有的审美特质,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当代传统文学价值观

当代传统文学价值观 本文作者:唐文吉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国学日渐升温和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学术语境中,“传统文学理论的当代价值〃这一课题也自然被提上了研究的日程。有人也许要质疑“传统文学理论〃这一提法,认为〃文学理论〃作为一个现代性的学科,不能跟“传统〃二字相提并论,但是,我们认为,所谓传统,其实并非旧的和保守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精髓,即传统的优秀部分,它是朝一切新事物开放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学术史上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学术论争和学术积累,它己经成了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学术事实,而且还将发展下去。所以,传统也应该向它敞开。这个学科不管从前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最终它都会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赋予生命的内涵。因此,这种质疑或许适用于〃古代文学理论〃这一提法。而“传统文学理论〃的提法,则是通过还原中国传统学问对文学的认识,把文学理论学科纳入中国传统学术精神下,解决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出新的学术境界。以下结合当代文学理论所而临的问题,略述其价值。 在文化自觉中实现文学理论的本土化 近年来,人文社科领域各门学科面临着“木土化〃的诉求,文学理论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可以结合“民族文化生命的自觉〃来谈这个问题。中国学术界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自觉的表现。钱穆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生命,是活的。他说:“文化乃群体大生命,与个己小生命不同。〃“中国古人谓之,人文化成,,今则称之曰文化。此皆一大生命之表现,非拘限于物质条件者之所能知。〃[2

(]P185)所以,文化有惫懒和麻木的时候,受了挤压或是受了伤,也要变形,但是它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最终它还是会回到自身的状态。晚清以降,由于国家政治的腐朽和西方学说的传入,知识界普遍认为造成中国的被动局面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于是纷纷根据西方学说对其进行否定。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摧残,但它还仍有修复功能,来自中国文化内部的一股力量势必会起来反抗。这种反抗,起先总是消极的,表现为保守势力的活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它自觉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积蓄了相当的力量后,就会变成积极的、建设性的反抗,表现为文化复兴者的活动。 后者能摆脱他种文化的挤压,开启本土文化的新的生命,这就是传统文化的自觉。在文化自觉中讲文学理论的的〃本土化〃,底气要足一些。"本土化〃之前的文学理论,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理论。其特点有三:第一是话语层面的西化。这一点己经被人意识到,于是有 “失语症〃之说:“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 自,五四〃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以来,中国传统文论就基本上被遗弃了,只在少数学者的案头作为,秦砖汉瓦,来研究,而参与现代文学大厦建构的,是五光十色的西方文论;建国后,我们又一头扑在俄苏文论的怀中,自新时期(2980年)以来,各种各样的新老西方文论纷纷涌入,在中国文坛大显身手,几乎令饥不择食的中国当代文坛'消化不良'。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3] 第二是学理层而的反传统性。在这种理论下,“文学〃,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理论〃,也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这两个现代性的概念垒积起来,变成“文学理论〃,就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价值观

价值观,使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了对价值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人们在不同价值取向的驱使下,追求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当代大学生说,如何看待人与社会?如何看待学习生活?如何看待人生?这些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雷锋是大家心目中崇拜的对象,80年代,经济复苏,人们需要奋斗精神的鼓舞,战无不胜的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金庸,三毛,琼瑶在内地产生了一大批的崇拜者。90年代,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逐渐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2000年之后的十年,在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利益推动下,“消费型”娱乐偶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没有人再把英雄当偶像,目前青年文化热点最主要的就是集中在网络中,这表现在网络哥哥姐姐当道,选秀类相亲类节目层出不穷,网络游戏泛滥,拜金主义,富二代,傍老族,校漂族大量涌现。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到底有什么改变呢? 首先,当今社会文化热点走向休闲娱乐化,这样的娱乐环境给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数字化生活,已成为青年追求的时尚,互联网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地吸引力,它不仅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青少年正试图从严肃,正统的主流意识中寻找一片宽松的生活空间,于是网络热点便逐渐渗透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转变表现为很多种,比如说消费观念的改变,当今社会,名牌可谓是最大的时尚,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取同伴的羡慕和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的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因此,年轻人就把较高生活质量的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于是出现“拜金”“官二代”等人物,由调查问卷中第五题,大部分人认为金钱的价值不可忽视,甚至少部分人支持所谓拜金论,相反明确表示反对拜金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四。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百分之六十的大学女生愿意嫁给富二代,这些数据足以证明金钱意识已深深渗透在青少年的价值观里,一旦青少年被金钱与名利蒙蔽了双眼,他们还能如何选择正确的追求。第十题表明,百分之二十三的人选择社会背景为评价一个人的指标,百分之二十一的人选择了外表,只有一半的人选择了通过人品判定一个人。在当今网络热点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日益偏离主体价值,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甚至追求一种不劳而获的境界,他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一些青少年的自我观念一开始滑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 当代青少年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小学生都不知道雷锋是谁,相反,他们去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明星的成功之途径是广大青少年梦寐以求的,这更加的肯定了人们逐渐喜爱不劳而获的方式,当一个个明星从选秀节目脱颖而出时,当一个个网络炒作人物一炮走红时,这一个个热点话题都冲击着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慢慢的,更多人开始追求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 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 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 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起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有力支撑与引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因此,感情、美和想象便是文学的三个特质。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从《家》《寒夜》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在作者笔下,寒意袭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人性温暖,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中无不充满了同情,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处境里也仍然让人看到希望。 然而后来的文学观念嬗变没有把这种文学传统继承下来。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日渐式微,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似乎艺术创造越高大上越好,导致文学创作完全凭想象编造生活和粉饰现实,随心所欲地拔高乃至神化人物,把文学变成某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蜕变为一种伪现实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使得有些作品只停留于各种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的揭露性描写,从中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暴露文学”,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文论家积极倡导并努力建构审美反映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摹写,而且还有作家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这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这样的理论阐发无疑有助于深化对于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从而将文学创作引向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以注重情感变化为传统,以情动人,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

国语历史文学价值观

国语历史文学价值观 本文作者:毛丽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作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文史皆长的史学著作,《左传》的历史文学成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刘知几称之为“工伴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而在《左传》之前的《尚书》、《春秋》则素以“洁屈聋牙”著称。显然,《尚书》、《春秋》到《左传》,不可能一跳而就,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有一块跳板。而《国语》就是这一中间环节。《国语》产生的时代比《左传》早,这一点已是世所公认。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就众说纷纭了。自从太史公提出了“左丘失明,厥有《国语》”l21(P94,,的说法后,左丘明著《国语》说就一直比较流行,从班固、王充到晃公武、李煮、王应麟等,历代持此说者甚多。当然,后世亦多有非之者,从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3,。但不论《国语》的作者是谁,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国语》与《左传》之间颇多相似之处,《左传》显然承袭了不少《国语》的传统。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证之: 第一,好预言。如《周语?内史过论神》内史过以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临在唬境内的苹,从而预言唬不过五年必亡。果然,周惠王十九年,晋灭唬。[4](P2,一26)又如《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内史过以“天事恒象”预言晋惠公必无后。后来果如其言。‘4’‘巴,一’0)《鲁语?夏公弗忌改昭穆之常》,展禽预言鲁国大夫夏公弗忌必遭灾祸,即使是寿终而亡也不能免。果然,夏公弗忌死后下葬时,棺撑忽然起火,烟气冲天……‘6]‘P132,《国语》中此类预言式的记载堪多,且必

应验。同样,《左传》中亦颇多此类记载,显然是承袭《国语》而来。 第二,宣扬重德重民思想。《鲁语?子叔声伯辞邑》载:鲁大夫子叔声伯谢绝了却擎(苦成叔)为他请封的城邑,并说:“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7]‘P138,《周语?卓襄公论却至桃天之功》中言:“《书》日:‘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41‘“5)《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塞谷水》“天所崇之子孙或在吠亩,由欲乱民也;吠亩之人或在社稠,由欲靖民也,无有异焉!”[41‘P79)《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以言德于民,民欲而德之,则归心焉。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天不获。……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废,鲜其不废也。故谚日:‘众心成城,众口烁金’。”这些思想也都为《左传》所继承。 第三,《国语》在历史文学上开了古代史学之先河。在论语言、论人物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为《左传》所继承。《国语》,顾名思义,是分国记载,重在“语”上。通观全书亦是以人物的对话、语言的叙述为主。 这一点比之编年体的《左传》显然在体裁上更占优势,所以《国语》虽然成书比《左传》早,但在语言表述上的成就并不逊于《左传》。它有长篇大论的铺陈,亦有精练简洁的概括。如《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了位,周襄王为表示感谢,要赐封土地给晋文公,晋文公却不要土地,而要求允许他死后用天子的礼仪下葬,即请隧。对这种过分的要求周襄公不好直截了当的拒绝,于是引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 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由此看来,三位编选者对“新文学”这一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即他们都视“新文学”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新生”事物,1917年便是它诞生的时机。 从“新文学”概念的运用方面来看,这一概念中十分重要的限定词“新”具有核心意义。它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对自己倡导的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的基本态度。“新”与“旧”潜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使他们积极主张“新”而坚决反对“旧”,即传统中国文学。这种对“新”的事物的追求和张扬在文学转型时期具有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义曾经指出:“转型的基本含义是弃旧求新,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好的’思想逻辑,并且几乎成了这个世纪文学界的一种思维定式。应该承认,这种逻辑和定式在转型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尤其在转型初期或受某种非文学力量压抑而中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

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

谈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一)

谈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一) 摘要]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其中,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堪称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本文从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逻辑技巧两方面来探讨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墨子;辩论;语言艺术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墨子的辩论讲科学、重事实,有理有据。“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以辩来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一、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 语言是辩论的物质手段。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的恣意纵情,奇特浪漫;还有的驳难离析,淋漓尽致等。墨子的辩论,语言简朴、平实,准确、生动。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针对许多好战的国君常借商汤、武王的征伐行为,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战为不义,非利物与?昔汤放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辩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这里,墨子明确区分了“攻”与“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其语言准确击中对方要害,墨子以简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可谓一字千金。 墨子的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精炼。《墨子·修身》篇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就是要求论辩语言要精炼。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辟然,而人不听之。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十分精炼地说明了墨家反对说大话空话,但不反对说有用的进步的合时宜的话。 墨子的语言不但简炼,而且生动感人。例如,有人反对墨家“兼爱”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发难。因而墨子与他们展开辩论,《兼爱下》记载了这次辩论,对方说墨子的“兼爱”主张虽然好听,但不实用,“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驳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认为如果“兼爱”思想只是好听而不实用,别说你们,就连我自己也要对它进行批判、指责,并进一步指出,哪有好东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语言简明生动,在先秦诸子中,是无与伦比的。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墨子的语言“意显而语质”,也正是总结了墨子辩论的语言特色:准确、简炼、质朴、生动。 二、墨子辩论语言的逻辑技巧 墨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辩论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文化、逻辑、语言、思维、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先秦时代而言,中国形成有自己独特特点的关于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墨家的思维形式结构论是中国‘辩学’或‘名学’的奠基。”墨子在辩论中创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学说,揭示了逻辑所构成的这三种思维形式的区别。墨子的辩术是我国古代辩论科学的精华。《墨子·小取》所谈“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讲的“故”、“理”、“类”等,都成为墨子的辩论法宝,体现了他高超的辩论语言技巧。下面从“假”、“譬”、“援”、“推”四个方面探讨墨子辩论的逻辑技巧。

文学概论复习文档经典题库上

第一章文学观念 重点提示: 1、文学观念的嬗变 2、文学的文化意义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考核要求 识记: 1、文学四要素 2、文学活动三过程 3、历史上的六种文学观念 4、文学的定义 5、文化的定义 6、审美 7、审美活动 理解: 1、文学嬗变的原因 2、本教材对文化观念的概括 3、文学的文化意义 4、文学作为文化载体的内容 5、价值阅读的意义 6、文学与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其他艺术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别。 7、审美的涵义及实现审美的条件。 8、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内涵。 10经验与体验的区别。 11作家体验的特征。 12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运用: 1、举例论述文化的意义 2、举例说明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的内容。 3、举例说明作家体验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艾布拉姆斯所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这句话的是()。 A.黑格尔 B.谢林 C.马克思 D.高尔基 3.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 A.直接等同 B.不直接等同 C.小部分等同 D.大部分等同 4.说“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宣之于口而为言”这句话的是()。 A.荆浩 B.叶燮 C.谢赫 D.石涛 5.在西方文艺史上首倡“寓教于乐”的人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6.文学是()。 A.独立自足,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的主体 B.除自身外别无任何目的的存在 C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 D.孤立绝缘的自生物 7.人类的文学艺术自身演变的总趋向是() A.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B.由表现到再现,由再现到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