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作

者】

陈平

【作者简

介】

陈平[澳]昆士兰大学。

【原文出

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原刊期

号】

20081

【原刊页

数】

4~13

【内容提

要】语言是最重要的民族属性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属性,也非确定民族认同的必要条件。以语言定义民族、以民族组成国家是起源于近代德国的语言民族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起过正面作用,也起过负面影响。语言的民族属性标记功能在近代德国和法国表现突出,但在英国、爱尔兰等则相对弱化,甚至若有若无。同主要欧洲国家相比,中国近代和现代语言规划工作更强调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工具价值和实用效率。

【摘要

题】

语言学

【关键

词】

语言/民族/国家/语言规划

1.国家、民族与语言

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是功能主义

语言观的理论基础;它是思维最重要的载体,与人的思维功能和机制密不可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大都通过语言的媒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语言制约,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立论前提;同时,它又是人们所属群体最重要的认同标记之一,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起着区别异同的作用。西文barbarian“野蛮人”,古义是“外(族/国/乡)人”,其原始印欧语词根是*barbar,意思是“听不懂的语言”。改换成我们古书中的一句老话,就是“非我族类,其声必异”。语言的这种族群属性标记功能使它成为人们身份和认同的重要辨识与表现手段,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在国际社会中,语言往往又是民族和国家的标记,承载了厚重的象征意义。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哪个具体场合使用哪种语言,往往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过去如此,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更是如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美两大政治集团冷战结束后,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P. Huntington)发表《文明的冲突?》(1993)一文,认为苏联解体是当代国际政治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世界上的主要对立、竞争、冲突乃至于战争,主要是在政治集团之间进行,以国家(state)为基本单位,而在此之后,则主要会在民族(nation/ethnic group)和一些大的文明之间进行。国家是地理和政治组织单位,比较容易辨识和界定,而民族的概念涉及种族、宗教、语言、历史和文化,情况要复杂得多(参见Anderson 1991; Smith1991)。这种复杂性在相关词语上也有所反映。Nation和ethnic group在汉语中一般译成“民族”,在西文中用法有时也不固定。根据现代用法,nation一般理解为具有自主政体或是具有建立自主政体意愿的ethnic group,换句话说,是政治化的ethnic group。此外,nationalism一般翻译成“民族主义”,是具有政治诉求的ethnicity,其主要特点是维护和推进本民族的利益,包括争取和维护自己的自治或政治独立。当然,并非所有民族都能够取得独立政体的地位,也并非所有民族都有独立建国的意愿。世界上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很少。据Smith(1991)统计,上世纪70年代早期,世界上只有约10%的国家是单一民族国家。拿今日欧洲来说,除了冰

岛可算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其他都是多民族国家,最常见的情形是由一个或数个主体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合国的英文名称United Nations严格说来是用词不当。最简单的证明是英国的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无论是从传统意义还是现代意义来讲,都是公认的不同民族(nation),但它们在联合国都没有独立的国家席位。说到“会员国”时,“member states”比“member nations”常用得多。

国家形态的出现可追溯到人类古代,欧洲和亚洲地区很早就有许多国家存在,国家的基本要素,如领土、军队、司法和行政架构等,在这些政体中一应俱全。另一方面,传统的族群分类大多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出部落(tribe)和部落联盟、种族(race)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民族(ethnic group)。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具有自主政体或是具有建立自主政体意愿的民族(nation),则是一个在近代才出现的概念。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人都需要有某种归属感,需要有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在传统社会,除了自己的小家庭,人们归属感的依附对象主要是自己周围的人群,如同宗同族同乡同行教友等等。欧洲启蒙运动之后,民智渐开,人们渐渐超越血缘和窄小地缘等构成的樊篱,将主要认同对象从小家庭和周围的人群转向自己所属的民族。从民族(nation)与国家在近代社会的关系来看,可以大致归为两种情况:一是先有一定规模的独立的大一统政体,主要以国家形式出现,然后该国境内的全体人民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称之为国家民族(state nation);二是先有民族,该民族在争取自主和独立的过程中建立起以自己民族为主体的国家,称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国家民族的基础是在较长历史时期里相对统一的国家,国境内往往世代居住着几个或是更多的次级概念民族,可以是nation,也可以是ethnic group,而民族国家实际上大都是次级概念上的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在该国起着主导作用。

民族组成的诸多要素中,位于核心的是宗教和语言(参见Huntington 1996:59),相对而论,语言又是更为显露、历史更为悠久的民族属性。正因为如此,语言往往成为民族政

治诉求中的重要内容,在民族主义运动中起着对内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同其他民族相区隔的重要作用。语言民族主义(linguistic nationalism)就是指以语言为工具的民族主义政治理念与活动。语言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在欧洲和亚洲国家中表现得最为密切。大多数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名称与其主要民族和主要语言的名称是同一词根,例如德国—德语,法国—法语,日本—日本语,越南—越南语,等等。相比之下,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例如加拿大—英语/法语,巴西—葡萄牙语,马里—法语,澳大利亚—英语,等等。要探讨语言在国家民族和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显然是在欧洲和亚洲。欧洲政治版图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变化很大,国家的合并、分化和改组频繁发生,也因此出现了不少新的民族国家。无论是分是合,民族主义都是变动过程中的最关键因素。语言在民族认同问题上,以及在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成了社会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0年和2007年出版了两部论文集《欧洲的语言和民族主义》(Language and Nationalism in Europe)和《亚洲的语言与民族认同》(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Asia,以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专题探讨语言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下面,我们主要根据这两部著作中的有关内容,介绍和分析语言民族主义在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和中国的表现特征,并剖析中国与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异同。

2.德国

德国是近代语言民族主义的起源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德意志学者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和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他们的语言民族主义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的产物。德语属于日尔曼语族,讲日尔曼语的众多部落公元前就散布在

北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德意志民族开始主要居住在五世纪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的东部,法兰克王国分裂后,说德语的部分属东法兰克王国,是后来十三世纪开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从十六世纪中期开始,德意志地区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所谓帝国只是个地理概念,整个地区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局面,封建领主各有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律、货币等等。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后来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以后,德意志地区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分崩离析的倾向加剧,整个地区分裂为三百多个各自为政的公国、侯国、自由市和主教领地。其中力量最强的是奥地利,随后普鲁士也逐渐崛起,两股主要政治势力在该地区相互争夺霸权。同时,强邻法国则不断扩张领土,并吞了德意志的不少地区。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和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激起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更是加剧了各地自主自立的趋势。拿破仑战争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正式解体,于181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了德意志邦联,由39个城邦组成。德意志邦联虽然有邦联议会,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各个城邦有自己的独立主权,在外交、军事、政治和贸易上各行其是,法律、货币、度量衡等方面也不统一。这种局面不但严重妨碍了德意志地区内部的贸易自由和生产发展,也极大妨碍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抢占殖民地。相比之下,与德语地区毗邻的国家西南方是法国,东北是俄罗斯帝国,都是国土辽阔、政体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列强的环视和蚕食之下,将说德语的地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有利于生产和贸易发展的、可以与强邻抗衡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成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奋斗目标。

德意志地区分崩离析的局面由来已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先要树立一个有强大内聚力的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拿什么作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呢?Herder、Fichte 等人选择了语言。Herder在1772年发表的获奖论文《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人们世世代代的思想、感情、偏见等等都表现在语言里,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正是通过语言的传承而具

备相同的历史传统和心理特征,以共同的语言为基础组成民族是人类最自然最系统的组合方式,而语言就是各个民族最神圣的属性,也是它们彼此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Herder 同时提出,最自然的国家形态是民族国家,不是通过王室、贵族和主教之间的分封、继承、战争或政治条约来界定的国家。Fichte则进一步阐发了Herder的思想,并将它同现实政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在1807-1808年发表的《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说》中提出,“哪里有一种独立的语言,哪里就有一个独立的民族,有权力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Fichte同时主张,德意志民族应尽快组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值得注意的是,Fichte刻意强调德语独特性的同时,不惜贬低其他语言。他认为,自古至今,只有德语始终鲜活如初,其他条顿民族的语言表面活着,根底却死了(Fichte 1968[1807-1808]:59)。因为德语比其他语言优越,所以德意志民族也比其他民族优越。这种德意志优越论观念,开启了二十世纪纳粹思想的先河。如果说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和本质特征,那么它自然也是民族最重要的认同标记,起着对外区分本族与异族,对内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成员之间团结的作用,从而筑成民族国家的立国基础。

认真分析起来,Herder和Fichte等人的语言民族主义理论在学理上有许多经不起推敲之处。首先,作为民族认同标记的语言,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是标准语还是方言?近代国民教育普及以前,读书写作是少数人的特权。就日常口语来说,十里不同音是各地的常态。以口语形式出现的民族共同语,则是现代教育开始普及后才出现的现象,晚于现代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同汉语一样,德语本身内部方言分歧很大,这在今天依然如此。标准德语基础方言是德国南部的高地德语(Upper German),而西北地区的低地德语(Low German)与邻国的荷兰语可以互通,同高地德语反倒不行。要以彼此都听不懂的话为纽带,把这些地区的人们归并为同一个民族,实在是显得牵强。因此,政治家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要将一个自主的德意志民族的概念主要建立在自己独有的德语之上,另一方面,

要将彼此差异很大的语言系统看作同属一种语言的地区方言,又有赖于大家都认为自己同属德意志民族,需要利用其他的政治和社会因素。Hobsbawn(1990)认为,在近代以前,语言在界定民族异同中的确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的。先是少数精英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然后凭借自身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影响力,形成一个核心,吸引其他人向其靠拢,渐渐聚集为一个大的群体,并以这种语言为共同语,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另外,如果这种语言以书面语言形式出现,随着教育的普及,就更能发挥民族认同工具的作用。

尽管如此,这几位德意志思想家关于语言与民族之间关系的理论,对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前途影响很大。从政治方面来看,他们的理论对德意志民族在近代欧洲史上的凝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最终导致1871年普鲁士主导下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当然,他们所设想的将所有说德语的民众组成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并没有成为政治现实。普鲁士宰相卑斯麦出于国际政治战略考虑,将同为德语国家的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帝国之外。需要指出的是,语言问题也是普鲁士当政者的考虑因素。当时的奥地利不愿放弃其广大的非德语领土,如将奥合并,势必要将数百万非德语人口纳入,会影响德意志帝国的种族和语言根基。从1871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以及纳粹政府,一直着意培养民族意识,将共同语言和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民族凝聚力量。在这种背景下,语言问题政治化无可避免。文化和语言民族主义在纳粹时代达到全盛,纳粹德国是唯一一个几乎将所有讲德语的人都纳入一个国家版图之中的政体。由于德意志语言和文化的概念有时不容易把握,纳粹后来干脆以血统和种族为标准,鼓吹日尔曼种族主义,敌视其他民族,直至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纳粹德国的惨痛历史教训,Herder与Fichte等人提出的以语言界定民族、以民族组成国家的思想,二百多年以后在其起源地已基本式微。Barbour(2000b)认为,欧洲德语地区主流政治力量的共识是,德语人口的认同对象比较偏向

于各自居住的地区,以及更高的国际层次,处于中间的德意志民族这个概念并不强烈。这也反映在德国和奥地利采取的联邦制度上面,联邦内的各个州在教育文化方面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德国向来是推动欧洲整合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广大说德语的人以欧洲文化为基础,在欧洲或欧盟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寻找他们的认同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语言民族主义理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影响极大。以欧洲为例,语言民族主义是十八和十九世纪北欧、中欧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立国基础,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民族独立前用民族语言来界定民族,独立建国后用语言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团结,成了大多数民族国家的惯例。用匈牙利语写成的著作于1772年正式出版,这被看作近代欧洲匈牙利民族主义开端的标记。选定某种语言和方言作为国语,制定口语和书面语规范并在国民中大力普及和推广,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写作与出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立国强国进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认定语言是民族最重要的属性和区别性特征之一,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民族国家中语言规划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语言在国内尽可能地高度统一,通用于所有地区,对外则尽可能地有排他性,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语言研究中的规定主义(prescriptism),以及排斥外来语以维护所谓语言的纯洁性等做法,都可以说是源自语言民族主义理论。

3.英国和爱尔兰

欧洲的两个英语国家是英国和爱尔兰。Barbour(2000a)认为,大多数英国人都至少具有两种民族身份。首先,他们认为自己同属英国民族(British nation),是British,这是国家层面上的国家民族身份。同时,他们又分别认同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民族,这是次级层面上的民族认同。外来的少数民族移民及其后裔,一般认为自己是British,但不是English。值得注意的是,同德语和法语国家相比,这两个英语国家里语言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比较疏离,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次级民族层面。英国民族是在历史上统一国家的

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即国家民族。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大岛的早期居民说的是凯尔特语。公元五世纪中期,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欧洲大陆入侵不列颠,以英格兰东南部为基地,逐渐向四周扩张,在扩张过程中,当地居民或是渐渐改用英语,或是迁徙到山区和其他边远地区。到了八世纪,除了西北部Cumbria山区和西南角Cornwall部分地区外,英格兰的绝大多数地区以及苏格兰东南地区都已普遍使用英语。十一世纪以前,盖尔语(Gaelic)还是整个苏格兰地区的主要语言,但现在只使用于苏格兰高地的西北山区。中世纪的威尔士地区只有少数地方讲英语,到了十九世纪英语才在整个地区普及开来。爱尔兰是最后被英语征服的地区,十九世纪上半叶,该地区说爱尔兰语的人远超过英语,但从下半叶开始,这一人数急剧下降,现在日常使用爱尔兰语的人只占人口的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在威尔士、苏格兰高地以及爱尔兰,英语取代凯尔特语成为当地的主要语言也就是过去一二百年的事情。

英格兰在英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处于主导地位,正因如此,英格兰人有时会用England来指代整个英国。一般说来,英格兰人没有显示自己民族身份的特殊标记。语言民族主义在英格兰没有市场,原因是英格兰以外的英国其他地方也用英语。被看作标准英语的所谓RP英语,实际使用人数只占总人口的3%,正因为RP是极少数社会精英阶层的语言,往往会引起一般社会大众的反感,显然无法成为英格兰人的民族认同标记。

苏格兰在二十世纪以前从来没有一种语言在人数上占到主导地位,直到今天,苏格兰低地、苏格兰高地和北方诸岛的语言特点仍然很不一样。苏格兰低地的当地方言是Lallans,又称苏格兰语,本是英语的一种方言,经过数百年的规范化也可以算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不过只限于民间非正式场合使用。最能显示苏格兰人特征的是带苏格兰口音的英语,而不是Lallans。十八世纪末以前,苏格兰高地和北方诸岛主要说盖尔语,但之后逐渐为英语取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说盖尔语的人只占苏格兰总人口的1.3%左右,主要集中在苏格

兰高地的西北部地区。但是,苏格兰高地的英语有其独特的方言特点,同低地方言差异很大,更接近苏格兰标准英语。总的来说,苏格兰是一个自立的民族,但没有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其民族认同主要表现在相对独立的行政和法律制度层面上,语言因素在苏格兰民族主义中不起重要作用,原因之一是苏格兰英语的一些特征在英格兰某些方言中也能找到。

爱尔兰最早讲凯尔特语。英国国王十二世纪宣布英国是爱尔兰的宗主国,从十六世纪起的数百年中,爱尔兰岛上的居民分成壁垒分明的两大群体,一边主要是农民,信奉天主教,说爱尔兰语,经济和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另一边主要是地主和其他中产阶级,信奉新教,说英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底层劳动人民向政治和经济精英阶层争取权力的社会民主运动,由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演化为向宗主国争取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1922年,除北部六个郡外,英国允许爱尔兰的26个郡独立,英国的正式名称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但北方六郡要求独立的人士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诉求,其极端组织爱尔兰共和军,更是时时令英国政府头疼的问题。

爱尔兰在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打着维护和复兴爱尔兰传统语言和文化的口号。爱尔兰立国之时选择爱尔兰语为国语顺理成章。但是,爱尔兰人中以爱尔兰语为第一语言的,实际上只占人口很小一部分,这在欧洲国家是独一无二的。独立后政府大力推行国语,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广大老百姓对于语言问题持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国语并不热衷去学去用,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还是带爱尔兰口音的英语,这也是他们在语言方面的标记性特征。另外,爱尔兰语通行的是几种地方方言,并没有规范化的爱尔兰国语标准音,这无疑也妨碍了爱尔兰语的教学和推广。

同苏格兰和爱尔兰相比,威尔士同英格兰的整合最为密切,从十六世纪起在行政架构方面便与后者联为一体,政治独立的呼声一直也远不及苏格兰和爱尔兰。威尔士虽然在地理和政治经济上与伦敦靠得最近,但同英伦三岛上的其他语言相比,威尔士语却是最具活

力的凯尔特语言,虽然现在的使用人数比例不大,但分布很广。除了历史和政治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威尔士语同岛上其他凯尔特语言不同,有自己的标准口语和书面语,并且有相当丰富的标准书面语文献传世。威尔士同苏格兰行政和法律联系非常紧密,之所以仍被看作一个自立的民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威尔士语以及由该语言传承的文化。因此,威尔士的民族主义运动特别强调自己语言的民族认同作用,所有官方文件都有威尔士语译文,威尔士语电视广播时间很长,办了许多以威尔士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说的英语几乎都带很强的方言特征,而威尔士中上阶层说的却是同英格兰人相差无几的标准英语,带威尔士地方特征的英语方言社会地位不高,不用于正式场合。

虽然英国和爱尔兰都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社会各界精英几乎都说英语,但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英国与爱尔兰在语言民族主义方面的表现不同于德国。总的来说,语言问题在英国和爱尔兰四大民族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并没有被涂抹上很浓的政治色彩,不仅如此,苏格兰和爱尔兰民族的大多数人已经自愿放弃了本民族语言而改用英语,这既没有伤害他们的民族自尊,也没有削弱各自的民族认同感。这说明,语言民族主义并不具备普世价值。

4.法国

与德意志民族不同,法兰西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国家民族。另一方面,法国与同为国家民族的英国民族不同,一直不太愿意承认国家在次级层面上有除法兰西外的其他民族和语言存在。Judge(2000)认为,在国家、民族和语言问题上,法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是“一国、一族、一语”。

与历史上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的德意志民族相比,法国很久以来就是个全国统一的政体,中央集权的理念和实践具有相对久远的历史。现在的法国国土,古称高卢(Gaul),境内早期也有多种语言存在,随着高卢人势力惭大,大部分地方开始通行属于凯尔特语族的

高卢语。罗马帝国军队自公元前181年起两次入侵高卢,并建立行省,公元前56-51年,凯撒任高卢行省总督时占领了整个高卢地区,镇压各地异族的反抗,最后基本统一了全国的政令和法律。除军事优势外,罗马人有自己的书面文字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优势,也是他们最后得以巩固政权的重要因素。高卢人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字,面对军事和文化上都占强势的罗马人,多次反抗无效后,渐渐接受拉丁语言和文化,大部分地区的高卢语逐渐为一种夹杂了大量凯尔特语成分的拉丁语所取代,最后在六世纪末基本消亡。说日尔曼语的法兰克人于五世纪入侵高卢,打败了罗马军队,在中欧和西欧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九世纪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东部地区演变成后来的德国,西部地区为法兰西王国。十五世纪,法兰西王国征服了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并从外国手里夺回了部分国土,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早期法语以拉丁语为基础,同时吸收了许多凯尔特语和日尔曼语的成分,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在思想理念上正式将法语作为一个统一民族的重要属性,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结果。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口号,雅各宾派(Jacobins)提出,语言上的歧异是妨碍人人平等的重要原因,因此,民主的最佳标记就是大家都使用当时社会精英所用的标准法语。雅各宾派更认为,法语是国家的象征,是中央集权的象征,少数地区族群语言有碍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应禁止使用。一语、一族、一国的原则就此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基石。Judge(2000)认为,150多年来,历届法国政府在语言问题上基本上都秉持这种观点。多份官方文件反复强调,法语是法兰西民族国家的柱石,法国没有自己的国家宗教,将法国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除了地理和历史因素外,就是全国统一的法律、行政系统和法语。1992年版法国宪法中,法语与法国国歌和国旗并列,是代表国家的崇高象征。对于法国人来讲,法语既是法国国家的标记,也是法兰西民族的标记。法国人口统计不允许问宗教和语言问题,政府长期不太愿意承认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律地位,甚至否认少数民族的存

在,认为如果承认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存在,就会产生新的社会阶层,有违这个民族国家里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同时,许多法国人信奉法语优越论。法语在十六世纪取代拉丁语成为法国的通用语言,十八世纪成为欧洲多国的宫廷语言以及国际外交语言。自十九世纪开始,法语的地位日益受到英语的挑战。法国的应对方法是在国内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为各个领域的新术语制定法语术语,并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外来语的使用,在国际上则支持法语国家以种种方法推广法语。

除了法语,法国也有其他所谓地区性语言,一般归为七大类,每一类实际上又包含许多方言变体,有的属日尔曼语族,有的属凯尔特语族,还有的归属不明。近年来主要是在欧洲议会的压力下,法国政府开始承认少数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地位,不再一概视其为妨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障碍,而是把它们看作法国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不再反对媒体和学校使用这些地区性语言,但法语仍是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唯一通用语言。法国也有少数民族,主要是集中居住在西南部的巴斯克人、西北地区说凯尔特语的Breton人以及科西加岛上的科西加人。一般来说,法国境内少数民族族群中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法国人,认同国家层面上的法兰西民族。总的来说,一国、一族、一语的思想依然是绝大多数法国人根深蒂固的理念,也是法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原则。

5.中国

就语言、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来说,中国的情况不同于上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虽然时有分裂局面出现,但很长时期都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体,在行政法律思想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同质性和连续性。“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始见于清末,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概念。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来看,“中华民族”主要以国家来定义,是一个典型的国家民族,指的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广袤国土上的诸多族群的集合体。用费孝通的话来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

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费孝通1999)。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就其组成来说,汉族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部分。但是,汉族本身的来源也是多元的。汉民族由华夏族演变而来,而华夏族的祖先,则是以传说中的黄帝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为基础,由西北向中原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通过战争、自然迁徙及种种经济文化交往,与当地的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等互相融合而来。秦汉时期,中国已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同时纳入其他许多民族,其行政管辖地区以及影响所及范围东至海滨,北至大漠,西至今日的新疆西域,还包括东北华南等广大地区。

华夏族虽然在先秦时代已渐形成,但内部差异仍相当明显。战国时期七国的主体都是华夏族,但是,“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服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对后世意义最大的要算“书同文”,这对延续和发展华夏文明,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培育民间传统意识中的大一统观念,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传统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文,很早就同口语分家,从晚唐五代时期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白话文,一开始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南方方言从来没有自己的标准书面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方言之间差异之大,决不下于欧洲诸语言之间的歧异,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在数千年间延绵不绝,居住在如此广袤土地上的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内聚力最强的群体而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致以语言为界四分五裂为许多国家,全国统一的汉字以及以汉字写就的汉语书面语,包括文言文和传统白话文,在其间起了关键性的凝聚作用(参看Chen2007, in press)。

汉语方言区之间在口语方面也有一定的一致性,仍然同汉字汉文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和雅言的区别。所谓雅言,就是读书作文以及其他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也用作方言之间的共同语。雅言的方言基础,多为朝廷所在之地。早期为河洛或中州地区,

即现在的河南一带,西晋末期,朝廷及大批士人南迁,将河南洛阳附近的方言带到江南。类似的情形后又出现在北宋末期,宋室南迁,将河南开封一带的方言带到江南的杭州地区。后来的共同语称为“官话”,既是大北方方言的名称,又是各方言区的人在各正式场合所用的语言。明初大致以南京方言为准,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北京话逐渐成为官话的基础方言。方言区的一般百姓不会刻意学习雅言或官话,但读书人却往往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江东士族大多说北人南迁带来的中原之音,包括本来说吴语的士人也大都改说北音,与当地百姓通用的语音迥异,如《颜氏家训·音辞篇》所记,“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类似情况,今日中国依然存在。广东、福建、湖南等省的城乡地区,根据说话人普通话水平高低,大致可以判断该人的受教育程度,但同样的评判标准,拿到北京周边地区就完全不适用。实际上,即使是在读书人中间,方言区之间在语言上的一致性,主要也并不在于有些人会说雅言或官话,有些人不会。口音可以各异,但读书作文,尤其是作韵文时,全国读书人遵循的是基本一致的音韵系统,该系统主要以朝廷所在的地方方言为基础,并以种种韵书的形式固定下来。文人要掌握这套标准音韵系统,既靠口耳相授,更靠熟记韵书。《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韵书的知识对于中国传统读书人来说不可或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人口中的字音和词汇往往又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语言当中,造成许多方言的语音系统都有所谓文白异读的现象,大量的字词都有读书音和土白音的不同,文读一般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之间的相似性较高。在普通话远不如现在普及的五、六十年代,苏南许多农村干部只会讲当地方言,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在正式发言的场合往往选择使用本地官话,即所谓的“打官腔”,其主要特点就是多用文读字音和词汇。邹嘉彦、游汝杰(2003:274)认为,“文理层的存在,是除了文字以外,维系汉语方言内部一致性的最重要因素”,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

中国在语言和民族主义关系问题上不同于上述欧洲国家的一个最突出的方面,是近代

民族主义运动对主体民族语言所持的态度。虽然汉字汉文和汉语在维系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方面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中国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它们却并没有像德语和法语那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属性的代表,或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标记。1911年的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因素。斗争的锋芒所向,首先是满清宫廷及其贵族统治阶级,主张进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模仿西方,用民主共和政体取代皇权统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将语言问题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原因非常简单:满蒙统治阶级在语言方面基本上已完全汉化。满族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前,掠掳了大量的汉人百姓,另外有许多明朝官兵归顺或被俘。对于这些汉人,满人采取强制同化政策,除了剃发之外,还要求他们学习满语满文。满人子弟也有人主动学习汉语,但满语当时是强势语言,兼通汉语的满人只是极少数。入关后,满人汉化的潮流如江河日下,莫之能御。朝廷采取了不少措施,劝勉满人保持自己的语言,但收效甚微。到了二十世纪初,绝大多数满人在语言方面已经与汉人无异,会满文和满语的已经很少,且大都居住在边远地区。语言无法用作区别满、汉的标准,自然也没有成为革命党人手中的政治工具。

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启发,中国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了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汉语汉文非但没有某些欧洲语言头上的光环,反而被认为是造成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了革新图强的重要对象。清末民初代表学界、政界、文化界主流的重要人物,对数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汉文汉字,普遍持鄙视态度。虽然也有如章太炎这样的学者,大力主张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其中就包括汉语言文字。但是,类似主张在当时显然无法与上述激进思潮争锋。革新汉字与汉文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主要精英人物的共识,更极端的观点是连汉语本身都得废除。不过,学者的主张是一回事,能否为大众所接受是另外一回事。中国语言规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确立与推行民族共同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及汉字简化等等,由于顺应了民众的普遍

需求,进行得比较顺利。而要广大中国人像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一样,放弃母语改用其他语言,只能说是异想天开。

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确立了现代汉语标准语并向全民推广,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主要文体,许多汉字得到了简化。但是,汉语本身没有被其他语言取代,文字拼音化也没有成功。另一个语文改革的主张似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可,就是汉语本身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而重要的改造途径之一就是欧化,多通过译文来进行。王力(1954)曾指出:“如果拿桐城派的古文和现代的好文章相比较,我们会觉得汉语有了惊人的发展。即使拿五四时代的文章和现代的文章相比较,也会觉得无论在词汇上、语法上和整个语言结构的逻辑性上,也都大大地跨进了一步”。近来现代汉语欧化程度有增无减,“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工作/孤独/感动/累/烦/忙并快乐着”……诸如此类的语句结构,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语言生活的一部分。

清末开始的国语运动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国语统一,它和五十年代开始的推广普通话运动一样,目标是方言区的人掌握双语或双方言能力。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据国家语委普查结果,现在全国人口约53%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此同时,汉语方言的使用人数在萎缩,使用场合也在减少。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Herder与Fichte等人提出的语言民族主义思想,就其强调的语言的民族性及民族身份认同功能来说,在近代和现代中国显然不曾产生影响。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我们基本上是从单纯工具论的角度看待语言文字问题,较少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化的成分,这在对待方言和外语学习的态度上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6.结论

语言是民族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属性,也不是界定民族的必要条件。古

今中外都有民族放弃了自己的原有语言而改用异族语言,它们的民族特征并不一定因此而弱化或消失。法兰西民族的主体是古高卢人的后裔,很早就从凯尔特语转向拉丁语。近代英国的苏格兰民族、爱尔兰民族和我国的满族也都已经放弃或正在放弃本民族语言而采用其他语言,他们的民族认同主要维系于其他因素。一般来说,民族对自己语言的取舍是个长期的、自然选择的过程,大多由普通民众眼里的实际利益驱动。

语言民族主义思想起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以语言为手段,凝聚和强化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感。语言的民族属性指示功能和民族认同功能在近代德国和法国表现突出,但在英国/爱尔兰和中国则大大弱化,甚至若有若无。相对于这些欧洲国家而言,中国近代和现代语言规划工作强调最多的是如何改进汉语汉字和汉文,为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服务,主要着眼点不在于语言作为民族认同标记的精神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而是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工具价值和实用效率。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 1民族主义的概念 1.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在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里,例如德国、日本等,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表现上往往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谈语言

谈语言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般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的思念,此处不当。 日新月异用来形容世界变化,不可形容成绩。 永垂不朽只能形容已经牺牲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 二、简要介绍作者。资料如下: 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 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民族中心主义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

【摘要】民族中心主义是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特点是群内偏袒和群外歧视。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征,民族中心主义的现象在英语语言中有充分的体现。对英语中民族中心主义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交流社会语言学 Abstract:Ethnocentrism i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cept,is a cul-ture of self-centered,characterized by a group of favoritism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groups https://www.doczj.com/doc/af13506170.html,nguage is culture,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the phenomenon of ethnocentris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fully manifested.Ethno-centrism of Englis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help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o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 words:ethnocentrism;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ociolinguistics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本文化优越于他文化的信条。这种观念基于一种群内与群外的区分,主要特征群内偏袒群外歧视,认为本群族的价值观、社会规范等比其他族群更加真实正确,同时以本族群的事物和利益为中心,遵照自己熟悉的、往往是有限的文化经验去判断他人和事件。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征,民族中心主义的现象在英语语言中有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国名与种族称谓、歧视性短语,以及与刻板成见有关的俗谚。 1.国名与种族称谓 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为"America",这一词本意指美洲。美国人将整个美洲大陆作为自己的名字,这是很傲慢的做法。英国也曾自称"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日不落帝国),暗示其国力强大;直到现在英国还自称"Great Britain"。所有这些称呼都是民族中心主义“群内偏袒”的特征体现。 与此同时,当语言指代其他族裔时,人们往往表现出相反的倾向。众所周知,美国黑人有"Negro/Nigger/Niggra"等蔑称,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词语都作为侮辱他们的称谓出现。在美国,华裔美国人被称为"Yellow Peril"(黄祸),"peril"一词是及其不友好的歧视语言。意大利裔美国人被称作"Dago",美国犹太人被称为"Kikes"……凡此种种都是英语中的歧视称谓,揭示出了美国白人对其他种族的漠视和蔑视态度,是民族中心主义“群外歧视”的集中表现。 2.歧视性短语 处于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原因,英 国人经常使用其他国名来形容一些坏事和难 以启齿的尴尬事。比如,"Indian hand"(印度人 的手)的意思是干涉、插手;"Spanish athlete" (西班牙运动员)指的是吹牛大王;"Iris Bull" (爱尔兰的公牛)指荒谬的说法;"French Post- card"(法国明信片)的意思是色情照片;而 "Mexican breakfast"(墨西哥早餐)表示持续饥 饿。 当谈到荷兰,英国人就有一大堆故事可 讲。英国英语中有太多提及荷兰的短语,却极 少是正面的、积极的含义。尽管现在人们对 "Go Dutch"(AA制)的说法很熟悉,但是"Dutch treat"等说法本来是讽刺荷兰人的吝啬,请客 吃饭的时候,客人要自己付钱。"Dutch courage"(荷兰人的勇气)指的是喝醉以后的匹 夫之勇;被称作"Dutch uncle"(荷兰大叔)人总 是严格地批评他人;"Dutch Nightingale"(荷兰 的夜莺)则根本不是夜莺,而是聒噪的蛙鸣;最 极端的例子是"Dutchman",它被用来诅咒对方 “非人类”、“不是人”。 3.与刻板成见相关的俗谚 刻板成见是一种僵化的信仰,认为任何一 种文化与文化群体的成员都拥有相同的特征。 它是基于一些事先假设,被简化和标准化的对 群体的感知。刻板成见往往是民族中心主义的 外在表现之一,以一种自己熟悉的文化经验, 用简单的术语解读事件或感知他人。这样的判 断是无疑是狭隘的。所以说,两种文化的民族 中心主义成员之间的简单接触会加剧已有的 刻板成见,而且还可能会产生新的刻板成见。 英语中,许多俗谚都是基于这些刻板印象。从 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国人民对他国,或者一种民 族对外族持有的模糊的印象。 "When Greek meets Greek,and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当两个希腊人相遇,拉锯战就 要发生。) 希腊人被认为是好斗和有强烈竞争意识 的民族。其实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希腊时 代,这个古老的国度地理状况和自然条件非常 严酷,整个国土被海洋、河流、陡峭的峡谷和山 峰分隔。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社会融合和政治统 一。因此,国家内部松散,民族感情冷漠,误解 和冲突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希腊人好 战好斗的性格。 "The Italians are wise before the deed,the Germans in the deed,the French after the deed." (意大利人事前聪明,德国人事中聪明,法国人 事后聪明。) 这段俗谚暗示的是,意大利人擅长做规 划,德国人做事认真严谨,法国人喜欢对已经 发生的事说三道四,却不解决问题。这些说法 显然只能作为一种评论和观点来看待,可靠性 值得怀疑。 "Finland is the devil's country."(芬兰是魔 鬼的国度。) 这句话是源于芬兰地理和文化上的原因。 爱斯基摩人居住在北极附近,他们比其他种族 更迷信,相信人死后会轮回,还相信自然界有 魔鬼,于是随身携带护身符。尤其在冬天,人们 会认为魔鬼在这个季节尤其活跃,于是感到惊 恐。爱斯基摩人长期生活在寒冷、漫长、黑暗、 阴郁的冬天,这很容易使其他国家的人们感到 不自在。所以外国人将芬兰称作是一个“有敌 意的土地”也是多少可以理解的。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刻 板成见是局限的、懒惰的和误导性的看法。虽 然并非所有的刻板成见都毫无根据,但作为一 个有经验的跨文化交流者,我们不应当让这些 有限的看法局限我们的头脑。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民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情感和文化的深刻内涵 都可以充分体现在语言上。但语言是一种动态 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语言现象 会逐渐消亡,一些伤害民族感情的英语表达可 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英语学习者可 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英语中民族中心主义的因 素了解其反映出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此外, 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词语含义极其重要的。我们应该警惕带有民族 中心主义和民族偏见的语言表达,避免在跨文 化交流中造成不必要的交流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Samovar,L.A.,Porter,R.E.,&McDaniel, E.R.(2009).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Wad- sworth Pub Co. [2]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Vol. 13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焦同梅.(2009).从英语词义看其民族偏 见倾向.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30(002),57-59. [4]孙英春.(2008).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 京大学出版社. [5]叶丽华.(2002).民族中心主义与英语词 义变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6]游汝杰,&邹嘉彦.(2009).社会语言学 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冉,女,1985年,杭州电子科 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民族中心主义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Ethnocentrism in the performance of English language/Ran Li

中国的崛起与民族主义

中国崛起是今天被我们提到最多的一个概念,那么中国崛起的方式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势来完成是我们乃至世界都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当前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的意义何在呢?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和扩张,这种扩张包括领土也包括文化和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既从总体上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颠峰。那么从矛盾论的立场上来看,有崛起就必然有衰落,从当前来看中国崛起谁是最大的潜在威胁?答案是,美国。从当前的世界形态来看,美国是一超独霸,任何潜在的竞争对手都会引起美国的极度担忧,因为其霸权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中国要崛起就必须要直面与美国的对抗,认清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对美国的长期外交战略。当然除了美国之外,包括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是潜在的威胁,因为他们和美国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对中国崛起同样存在着忧虑。而日本由于和中国在地缘和历史上存在着极大的渊源,所以对日本的关系是中国的另一个重大外交课题。 在内部中国崛起现在经济基础已经基本构筑了一个雏形,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仅仅依靠经济手段是不会牢固和长久的,必须有文化上的突破。比如中国在秦朝和汉朝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而唐朝又是一个高峰。在此高峰的形成前期都有文化上的突破,这种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和蓬勃向上的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奠定了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条件。尚武精神是当时最大的特色,法家和兵家当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秦朝正是凭借这些优势取得了胜利。而到了汉朝,在经过了对西域外部威胁的征伐之后,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开始培养一种相对柔弱文化,儒家开始取得了统治中国文化的地位。一直到后来的唐代都没有突破这个范畴,在经历了唐朝的顶点之后,中国整个文化体系开始进入一种极度衰落的趋势,以至在经历蒙古和金的两次灭国都不能有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在汉朝以后就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既民族主义已经处于僵化的状态。“五四”运动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从实质上来看就是一次民族主义的苏醒和爆发。此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多次革命,但终究因为积弊太深而不能完全改变文化上的病根,民族主义其实一直处于半沉睡状态。 2008年是一个特殊之年,奥运会的举办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期待。中国的民族主义需要一个机会来唤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西方对中国的担忧更加的加剧,于是针对中国奥运会西方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伤害,这些不但没有达到其目的,反而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爆发。网络由于其方便和快捷等优势,成为中国民族主义传播的一个优秀的平台。但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中国的民族主义已经走出低谷,必须要有全民的参与。当前主流媒体一直很忌讳谈民族主义,应该分清楚极端民族主义和真正的民族主义的区别。有些国外媒体更是对中国民族主义大加指责和污蔑,其实就是害怕中国民族主义觉醒对自己产生的威胁。现在中国的汉奸特色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许多要害部门都有他们的足迹,即使披着诸如“教授”“专家”之类的华丽外衣也不能掩盖其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本质。中国要想崛起首先要从内部消除这些蛀虫们,千里之堤溃与蚁穴,对这些败类绝对不能手软。任何不顾大局,损害中华民族利益者都是民族主义者的敌人。现在国际敌对势力也一直没有死心,对中华民

美国民族主义

美国民族主义:是情人还是杀手? 作者:周庆安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周锡瑞: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

周锡瑞: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 来源: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08-31 他的期著作《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等,及最近出版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民族主义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线索。他在此次访谈中也说:“二十世纪几乎所有积极参与政治的中国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试图在现代世界恢复中国的尊严、地位和主权。” 您最近在中国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您的经历对后来的研究影响很大。能具体谈谈吗? 周锡瑞: 1964-1965年我在香港学中文,放假期间,我跑到了越南当自由撰稿人。我当时对越南还一无所知,但我看到的情况让我坚信,西方国家与越南民族主义的对决将注定遭到失败。1965年我返回美国在伯克利读书时,反越战运动已经开始。我的同学大卫·马尔(David Marr)是越南史专家,从他那儿我知道了不少越南的情况,渐渐地,我也参与了反战运动。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攻读亚洲政治、历史的博士生组成了一个小组,后来小组成了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伯克利分会。作为亚洲问题专家,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美国人了解亚洲的反殖反帝运动。我们特别想要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常常由共产主义者来领导。在美国,爱国的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被看作是对立的。可是,共产党人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越盟)就从不被看作与民族主义对立,相反,越盟倒是越南民族主义的领导力量。作为中国研究专家,我相信,民族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努力说明:亚洲的共产主义常常和民族主义相结合;就像美国没能阻止中国革命一样,美国也无法阻止越南革命,所以应该避免卷入其中。 您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早已成为经典。这本书出版于1987年,二十多年过去,您认为有什么地方需要修订?您怎么看待其他学者关于义和团的研究,如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相蓝欣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佐藤公彦的《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等? 周锡瑞:我对群众运动的社会起源问题一直很感兴趣,我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中也很关注这一点。你提到的书研究意图和我非常不同。柯文在他的新书《对历史说话:二十世纪的越王勾践故事》中特别关注了历史编纂学的问题:历史是如何被书写以及被利用。他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关注的也是同样的问题。这和我的兴趣是最接近的,柯文的叙事方法也和我非常类似,尤其是他提醒我们,当时身处事件中的人们并不知道历史会如何发展。相蓝欣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主要关注在义和团运动中清朝宫廷政治和国际层面的问题,这是本扎实有用的书,但和我的研究差异很大。佐藤公彦的《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与我的书最相似,是有关义和团运动的组织源流的代表作,当然,他的研究取向我并不同意,我的书试图提供另一种解释。 至于需要修订的地方,我的想法是:如果让我重写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我会更关注清廷的高层政治,这部分在我的书中过于简单了。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中描写的义和团对千千万万逆来顺受的农民的动员,令人印象深刻。有人称赞义和团是爱国主义运动,有人贬低义和团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运动,还有人说,义和团运动仅仅是一种对中华民族简单、质朴的认同情感,最多只能说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原始形态。对此,您作何评价? 周锡瑞:我想说,历史学家最根本的工作是分析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背景、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评价工作最好留给政治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历史学家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评论者参考他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 民族主义是一个贯穿了整个近代中国史的主题。公平地说,二十世纪几乎所有积极参与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 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原因 (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 (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5)全面赶超西方: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势必催发其强烈的赶超意识,这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独有的内容之一。 3.发展演变

谈语言_关于语言的作文800字

谈语言_关于语言的作文800字从龟壳、甲骨文、小篆……白话文,语言就是这么的有文化深度,它能体现我们道德修养素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沟通工具。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渐渐地、更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文字能正确的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们身边的超市。有的叫好邻居,有的叫物美,有的就叫家乐福,他们都能表现出美好的誉意。好邻居,体现了超市的便捷特点,物美则体现出了物品的质量很好,家乐福就更特殊了,它是法国在中国投资的一家大型超市,名字体现出的誉意,合家欢乐,幸福安康,而且这个名字很符合中国,开的就更加红火了。 如果文字不规范会怎样呢?那真是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人一种字体,那么人们的沟通将成为一个难题。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感受颇多。那天是月考,在进行语文考试的时候,由于我的用字不规范,扣了许多冤枉分。过了几天,卷子发下来了,分数不是很理想,我找到了许多不该扣分的地方,于是去找老师问,老师很耐心地讲解给我听:“这些题扣分是由于字迹太撩草,不规范,有些字我都看不懂。所以以后文字要规范化:”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总算了解了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 有一些语言会引起误会,这就是语言的不规范化。现在很流行网络名词,是用不同的字把本字替换掉,或加个偏旁。比如说‘我’变成了‘莪’,‘没’变成了‘木’。有的则是取词的谐音“同学”变成“童鞋”,“什么”变成“虾米”。我也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我

和一名网友在网上聊天。我问他:“你有没有看哪个最新的电影?”他说了两个字:“木有。”我很纳闷,“木有”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半天都没想出什么意思。他告诉我是“没有”的意思,他又很轻蔑地说:“你可真是土,连着都不知道。”我很无奈。 我想,还是语言文字规范好,谁都能理解,语言文字原本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你的语言文字要是别人都不懂,那语言文字就失去了作用。 语言就是我们的生存工具,没有语言我们无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得以生存,所以我们要规范语言文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