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菜点酒水知识》课程标准最新版本

《菜点酒水知识》课程标准最新版本

《菜点酒水知识》课程标准最新版本
《菜点酒水知识》课程标准最新版本

《菜点酒水知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菜点酒水知识

【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学时/学分数】18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酒店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阐述了中国菜外国菜、中西点心、创新菜点、饮料概述、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等内容,充分体现了菜、点、酒、水的特点。通过对饮食的起源与发展和食品制作与消费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科学、艺术,以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的旅游素养的目的。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酒店管理概论》、《酒店礼仪》、《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后续课程为酒店专业课程《康乐管理与实训》、《宴会设计》、《茶艺服务》。它一方面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酒店管理专业提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酒店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课程培养目标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基于酒店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需掌握的菜点酒水知识和技能,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菜点酒水的基本知识和酒店工作的专业技能,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专业能力

(1)能够掌握中国菜和外国菜的特点

(2)掌握中式面点和西式面点

(3)掌握饮料的分类和茶叶的鉴别

(4)掌握蒸馏酒、酿造酒、配制酒的特点。

2、方法能力

(1)能够掌握菜系的分类

(2)能够从事酒店餐饮服务

(3)能够掌握酒水知识,并能从事酒店大堂酒吧工作。

3、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

(2)锻炼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3)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4)强化学生“用心做事,注重细节”的理念。

四、课程设计思路

《菜点酒水知识》教学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实训性教学管理,其教学设计思想是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岗位群的工作为依据,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培养学生在掌握餐饮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并能通过各项实训操作,提升个人综合管理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烹饪概述、中国菜,外国菜,菜点开发与创新,饮料概述,软饮料、蒸馏酒、酿造酒、配制酒等。其中中国菜与外国菜以及各类酒类是本书的重点学习内容。各类酒品的配置及品尝是本书的难点。

由此我们基于统计工作过程设置两个学习情境,即菜点知识和酒水知识,每个学习情境设计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实训两大环节。这种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菜点酒水知识的内容框架和方法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综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使课堂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案例教学、工学结合的思想体现在我们整个教学安排过程中,在学生学习完每个章节后,根据章节的学习目标确定要进行的单元实训,再进行理论的总结,课程学完之后进行综合实训。采用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方式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基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用建议

《菜点酒水知识》贺正柏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2.教学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菜点酒水知识》高富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烹饪基础知识》郭志鹏,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

《中式烹饪》吕新河,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西餐概论》王天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3.参考网站及期刊

职业餐饮网,https://www.doczj.com/doc/af12242299.html,

鉴道酒庄,https://www.doczj.com/doc/af12242299.html,/jieshao.asp

中国食品饮料网,https://www.doczj.com/doc/af12242299.html,/magazine/

《中国烹饪》,中国商报社主办,月刊

《饮食科学》,辽宁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辽宁省食品工业协会主办,月刊;

七、学习情境设计

八、考核标准与方式

美术欣赏课程标准中职

《美术欣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美术欣赏》是一门公共艺术课程、属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美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参加美术活动等教学实践,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美术的职业标准,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结构以美术作品为线索,让学生以欣赏为主。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鉴赏美术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通过鉴赏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通过在实际环境中的欣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作作品中培养创新意识,在体验中感悟美好情感,深化学习内容。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16节。 3.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掌握美术作品种类鉴赏能力的基本要求; 掌握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要求,掌握学习本教材的目的; 3.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文化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课程内容和要求

(2案例法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如同亲临现场,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高职培养的要求。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所学课程内容,运用实际案例,由教师进行组织、分析和设计,然后让学生参与,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对所给的案例材料进行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学会从现象中抽出本质,提高学习能力。 利用互联网:现在互联网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大量的信息可以从网上获取。同样,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新标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相关信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5.实施建议 5.1教学建议 本课程应以欣赏为主,辅以理论指导。教学应采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含量。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参观各级各类美术展览。 5.2教学评价 本课程可根据各校的实际设置情况来确定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内容可以进行基础常识、知识简答、作品赏析等内容的闭卷考试,也可以以学生感受分析、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为重点进行开卷考试。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成绩评定:平时作业与考试作业成绩各占总评成绩30%、70%。作业成绩均按百分计。 5.3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选取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前瞻性。应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体现在教材内容中。. 5.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使教学内容多元化,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5.5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三年制)。.

2013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及大纲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学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得科学。 数学素养就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得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与学习中所需要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得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可替代得作用。 一、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得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发展。义务教育得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重要得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得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得数学教育,不同得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得需要、数学得特点,要符合学生得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得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得形成过程与蕴涵得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得选择要贴近学生得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得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得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得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关系。课程内容得呈现应注意层次性与多样性。 3.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有效得教学活动 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 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教师 就是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 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 发学生得数学思考,鼓励学 生得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 养学生良好得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得数学学习 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就是一个 生动活泼得、主动得与富有 个性得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同样就是学习数学得重 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得 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得 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得经验 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启发式与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得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 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 得基本得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得主要目得: 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 学习得过程与结果,激励学 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应 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得 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 得结果,也要重视学习得过 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得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情感 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得发展对数 学教育得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得 影响。数学课程得设计与实 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 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得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 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 得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 丰富得学习资源,把现代信 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与 解决问题得有力工具,有效 地改进教与学得方式,使学 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 得、探索性得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得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 生数学学习得特点,符合学 生得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 学本身得特点,体现数学得 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 能得数学结果得同时,重视 学生已有得经验,使学生体 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 结果、解决问题得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 下。 (一) 学段划分 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 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 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 目标与过程目标。结果目标 使用“了解、理解、掌握、 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 使用“经历、体验、探索” 等术语表述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 个部分得课程内容:“数与代 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践”。“综 合与实践”内容设置得目得 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 得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应用 意识与创新意识,积累学生 得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 现实问题得能力。 “数与代数”得主要内 容有:数得认识,数得表示, 数得大小,数得运算,数量得 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 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 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得主要 内容有:空间与平面基本图 形得认识,图形得性质、分类 与度量;图形得平移、旋转、 轴对称、相似与投影;平面图 形基本性质得证明;运用坐 标描述图形得位置与运动。 “统计与概率”得主要 内容有:收集、整理与描述数 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 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 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 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 得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 发生得概率。 “综合与实践”就是一 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 主参与为主得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得教学活动 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 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 重发展学生得数感、符号意 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与模型思想。为了 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得 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 重发展学生得应用意识与创 新意识。 数感主要就是指关于数 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 果估计等方面得感悟。建立 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 活中数得意义,理解或表述 具体情境中得数量关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术课程标准

学习时间:2013.6.14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

2018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 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20.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二、多选 1. 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系统地了解艺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美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课程中不光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习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做人原则和学习态度。 2、知识目标 (1)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史前美术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术史知识。 (3)西方艺术流派和绘画风格 (4)建筑艺术欣赏 (5)中国传统美术鉴赏。 (6)平面设计形式和构形手法

3、能力目标 (1)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2)掌握不同时期美术形式、风格和流派。 (3)通过优秀平面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横向、多向思维方式,从而开创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为提高版面设计的整体水平打下良好的根基。 4、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视觉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 (3)提高个人艺术修养。 (4)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设计思路 美术鉴赏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部分组成。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各学习模块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进行设计,并通过活动建议具体展开。基础型课程: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健康的美术审美观念与情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美术的某些专长奠定基础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自主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针对美术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获得并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探究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习模块本课程主要分美术及美术鉴赏的基本常识、古老文明、宗教故事影响下的美术、艺术家的故事、中外美术之间的比较以及代表作品赏析四个模块完成。内容与要求根据四个阶段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与编制,针对学习模块落实教学目标。活动建议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美术与社会及生活的融合、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五、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_9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论试题 1、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五大类;《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3、《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判断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改编教材() 2、算法多样化就是一题多解。 () 3、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 4、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察。 ()小组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 1/ 20

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准》明确了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8、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做出相应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9、《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10、在评价中,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1.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谈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方面来进行。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定,小学低年级主要开设(品德与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6012101 课程名称:《艺术欣赏》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总学时:28 学分:1分 适用对象:环境艺术设计 执笔人:周子良 制定日期:2012年7月6日 二、课程性质 《艺术欣赏》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之一,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学平台。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东西方美术的鉴赏能力。研究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风格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和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及艺术个性表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1.本门课程是在原有对艺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美术与设计作品风格特征及发展脉络,理性地掌握风格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期指导设计创作的实际应用,增强设计创作的理性认知成分,使得应用设计更具专业特点,更有针对性。使得作品更具设计的学院化风格化。 2. 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学生灵活掌握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认知能力。 四、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美术与设计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使学生逐步入门,通过学习美术与设计作品内容,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 通过建筑初步课程的的学习,使学生对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的基本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对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的基本表现技法能够了解,对以后的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掌握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的基本构成要素。 2. 了解中、西古典美术与设计作品的基础知识。 3. 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进行案列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意识的培养。 (三) 素质教育目标: 1.有创造思维、艺术个性、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及情境设计 根据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掌握《艺术欣赏》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其构成形式、构成过程以及方法,并利用实例分析学习让学生了解其设计法则,达到独立完成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了五个学习情景,教学组织表如下: 课程内容及情境设计一览表 情境名称典型工作任务或 训练项目 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 技能训练内容与 教学要求 素质要求 参 考 课 时 学习情 境一: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任务一艺术发展 的客观规律 1.艺术起源的 2. 艺术的发展 1.用辩证的方法 看问题 2.认识艺术起源 的最主要的动力 和原因 3.了解影响艺术 发展的因素。 具备一定 的理解、沟 通、表达能 力 6 学习情境二:艺术活动任务二艺术鉴赏 的审美过程,以 及艺术鉴赏与艺 术批评的概念区 分 1.艺术含义在西方的历 史演化过程 2.艺术含义在中国的演 变过程及当代理解 3.艺术的含义 4. 艺术活动(客体世界、 艺术家、艺术作品、接收 者) 1.古今中西方对 艺术的认识 2.正确理解艺术 的含义。 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完整版)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学段目标 (6)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 第一学段(1~3年级) (8) 一、数与代数 (8) 二、图形与几何 (10) 三、统计与概率 (11) 四、综合与实践 (11) 第二学段(4~6年级) (11) 一、数与代数 (11) 二、图形与几何 (13) 三、统计与概率 (14) 四、综合与实践 (1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5) 一、教学建议 (15)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建议 (28)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3) 附录 (36)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6) 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7)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完整版 可直接打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8) 第四学段(7~9年级) (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建议 (12) 二、评价建议 (16)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6)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 (五)具体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0)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2)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6)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 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