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1)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1)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1)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1)

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上)教学设计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到学生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和行为

2、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知道从众心理是青少年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到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心理。

2、教学难点:避免盲目从众。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2:阅读教材故事,思考问题:

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P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情景,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从众的影响是积极地,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蒙蒙的行为是否值得,理由是?

3、P4:看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图片中的情景造成生么影响,我们身边是否有这种行为并举例?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欣赏导入:富尔顿用新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这种比传统理论要高出

500倍。由于高地太多,他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没有伸张。而年轻的

人也得出和富尔顿相似的结论并伸张出去了,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富尔顿说:如果当时我摘

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思考:导致富尔顿错失良机的原因有哪些?

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让学生领会知识点:生么是从众心理?列举生活中德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悟性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

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学生讨论解决“教学用题1 ”:

具体流程:出示“故事”根据材料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从众心理的心理现象。组织讨论: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2、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学生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同桌交流,回答问题,

3、引到学生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展示图片*卜完成教材要求____________ 回答问题 ________ 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具体流程: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出示板书。

六:板书设计:,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2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众行为的影响

七、补充课文正文

1、从众的表现形式?

(1)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2)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3)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2、什么是“真从众”和“假从众”?

"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

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

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

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3、从众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可以使人自觉接受社会环境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从众心里的消极影响: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是危险的,它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生活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明辨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克服盲目从众。

第二课时: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下)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原文:

正确认识好奇心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要珍惜和重视好奇心,又要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

2、能力: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好奇心,把握好好奇心方向。

3、知识:正确认识好奇心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懂得好奇心的可贵

2、教学难点: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5:请大家阅读教材上"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思考问题。

(1)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如此入迷,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2)对昆虫的强烈的好奇心最终使得法布尔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什么是好奇心?

2、P6向学生展示材料“鸡蛋是大头还是小头先出来的探究过程”,思考问题

3、P6:请学生们阅读教材知识卡片,思考问题:

(1)科学家的成功与好奇心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许多中学成为了小小的发明家?

4、多媒体展示材料“成功的伦普上尉成为英国人俘虏的故事”,思考下列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P7欣赏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产生了“进去看看”和“来一支尝尝”的念头?

(2)谈谈你对“培养好奇心,要把握好方向”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展示故事——《苹果里的五角星》

问题:请同学们谈感想。然后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

具体流程: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完成教材要求,学生会带,老师点评―教

师引导学生领会什么是好奇心。

2、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展示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同桌交流,回答问题学老师点评得出结论:好奇心与成功的关系。

具体流程:阅读教材 * *完成教材要求

看学生是否掌握好奇心与成功的关系。

4、多媒体展示材料:解决问题 4:

和不健康之分。

问题:不健康好奇心带来的危害。

(三)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具体流程: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一教师总结,出示板书。 六:板书设计: 什么叫好奇心

正确认识好奇心理一好奇心的重要性

怎样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

七、补充课文正文

1、 好奇心的概念:好奇心是指人们面临新奇剌激情况时

,产生惊奇而要探明现状与原因 的一种倾向。

2、 好奇心的意义和作用:

①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科学的发明和 创造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发明创造者好奇的个性。②许多中学生因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因好奇而不断探索,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成了小小发明家。③中学生应当 保持和珍惜好奇心, 但好奇要把握好方向,要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不注意,

有时 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3、 青少年(中学生)培养好奇心,如何把握好方向?

中学生应当保持和珍惜好奇心, 但好奇要把握好方向:首先要明辨是非,区分什么是良 莠的好奇心;其次要发展好些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有利于培养高尚情操与品行, 有利于智 力与能力提高的好奇心;再次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4、 如何正确认识好奇心理?

①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科学的发明和 创造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发明创造者好奇的个性。

② 许多中学生因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因好奇而不断探索, 善于观察,开动脑 教师点评 具体流程:提出问题

4 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教师出示答案:好奇心有健康

5、学生自学解决问题

5: 具体流程: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生回答

筋,勇于创新,成了小小发明家。

③有的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没有正确认识从

众和没有把握好好奇的方向有关。因此,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或、杜绝不良嗜好。中学生应当保持和珍惜好奇心,但好奇要把握好方向,要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不注意,有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人的好奇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唯有健康的好奇心,才能帮你消除无知,让你发现奇迹。而不健康的好奇心则会使你误入歧途。但我们对生活也不能没有好奇心,那样你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当你面对世界不再好奇心时,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风华正茂的我们应该抖擞精神,对生活充满兴趣。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若引诱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或许也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安全心理学

第三章事故不安全行为因素心理机制分析 第一节人失误及其心理因素分析 1.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 2.人失误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3.斯文认为人失误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规定的可接受的界限不恰当造成人的失误;二是由于人的不恰当的行为引起的人的失误。皮特认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导致不希望的时间的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里格比认为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即在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出现偏差,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4.人失误的概念:人失误即指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没有完成所分配的功能或任务并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的行为。 5.对人失误的理解有六点论述:1、人失误是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可以测定失误率。2、工作条件可以诱发人失误,能过改善工作条件来防止人失误比对人员说服教育、训练更有效。3、关于人失误的许多定义是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争议的。4、某一级别人员的失误,反映了较高级别人员的职责方面的缺陷。5、人们的行为反映其上级的态度,如果凭直感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或靠侥幸来维持无事故的记录,则不会取得长期的成功。6、按惯例编制操作程序的方法有可能促使人失误发生。 6.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概念的相互比较:1、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可能导致事故的人失误。2、违章操作就是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人失误。3、由于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会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因此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本质是相同的。(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体是在(或曾经在)事故现场的人员,一般是生产操作者(3) 防止不安全行为采用3E 原则中的教育和强制比较有效。(4)人的不安全行为本身往往是错误的;换言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故意的)错误行为。(1)人失误不一定直接导致事故。(2)人失误的主体可以是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如设计者、制造者、维修者、管理者等各类人员。(3)防止人失误采用3E原则中的工程技术和教育比较有效。(4)人失误时行为本身往往不错,而是进行过程中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人失误的发生往往是无意识的。 7.按照人失误的原因将人失误分为随机失误、系统失误和偶发失误。随机失误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不能重复的。系统失误指由于系统设计方面的问题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起的人失误。系统失误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及职业训练能有效地克服此类失误。偶发失误是指一些偶然的过失行为。 8.按照人失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人失误分为三类:1、遗漏或遗忘2、操作错误3、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 9.人失误的产生机制:人的生理学模式可以表达为:感知(信息输入)-判断(信息加工处理)-行为(反应)。按照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人失误就是由于感知过程或判断过程失误或行为过程失误造成的误操作。 10.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是信息输入的心理过程,产生感知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信号缺乏诱引效应。2、认知的滞后效应。3、判别失误。4、知觉能力缺陷。5、信息歪曲和遗漏。6、错觉。 11.确定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叫判断。产生判断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遗忘和记忆错误。2、联络、确认不充分。3、分析推理失误。4、决策失误。 12.行为是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产生行为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习惯动作与作业方法要求不符;2、由于反射行为而忘记了危险;3、操作方向和调整失误;4、工具或作业对象选择错误;5、疲劳状态;6、异常状态。 13.导致人失误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个性特征、

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从众心理的解析 班级:2011级报关2班 小组成员:唐邦杰、黄泽宇、权、玉婷、楚珊、相成、瑜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情境特征 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但这种经过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

激较易导致从众。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2、对权威的崇拜。 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就有可能更易发生从众行为。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要人,他们提供的某些信息,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同。因此,当人们的观点遭到他们的反对时,人们会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3、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将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在这里提出这样的假设:个体对某一信息越是感兴趣,他就越有可能从众。例如,如果你非常想要买一件某家商号出售的羊毛衫。那天你去了,结果未能如愿,你十分遗憾。当你刚刚从这家商号走出来,连续碰上好几个人向你保证,正是你刚去过的那家商号有你喜欢的羊毛衫。这时,你心就十分矛盾。经过一番』合冲突,你极有可能会相信那儿个人的话,再一次走进那家商店。但另外一种情形,情况就不同。走在街上,你感到肚子饿了。本来你想买几块打饼干充饥,不巧,营业员回答你说没货。你就买了半斤的万年青饼干。但当你走出这家食品店的时候,碰上几个人在吃打饼干,并一致向你保证,就是你刚走出来的那家店里买到的,但由于此时你肚子已不饿了,对于是否有打饼干,已不那么关心。因此,你也就不太容易听信他们的话了。 (1)群体参数。 群体参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许多变量。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群体的规模。正如阿希所指出的:群体规模的大小是迫使个人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阿希的实验表明,遵从性的强弱随多数人一致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他发现,两个人比一个人生的压力大,三个人又比两个人大,四个人与三个人差不多。他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加超过四个人以后,就不再增加遵从量了。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群体规模的增长,对个人的遵从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从众的强度会不断增大。但同时要指出,群体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上) 一、《课程标准》原文: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到学生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和行为 2、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知道从众心理是青少年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到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心理。 2、教学难点:避免盲目从众。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2:阅读教材故事,思考问题: 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P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情景,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从众的影响是积极地,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蒙蒙的行为是否值得,理由是? 3、P4:看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图片中的情景造成生么影响,我们身边是否有这种行为并举例?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欣赏导入:富尔顿用新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这种比传统理论要高出500倍。由于高地太多,他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没有伸张。而年轻的人也得出和富尔顿相似的结论并伸张出去了,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富尔顿说: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思考:导致富尔顿错失良机的原因有哪些? 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让学生领会知识点:生么是从众心理?列举生活中德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悟性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学生讨论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故事”根据材料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社会心理学-从众

抢盐风波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1、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盲目从众的现象 2、盲目从众的现象有很大的危害。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人们是怎样想的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 第六章从众 第一节剖析从众 一、经典的从众研究二、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三、从众、顺从与接纳 一、经典的从众研究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此后心理学家阿瑟(S.Asch)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个经典的从众行为实验 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实验材料是12套成对的卡片(其中a与c韦等长线段),要求123名大学生判断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等长。 判断在两种场合中进行,一种为单独判断,另一种场合是按组进行判断。在单独判断的时候,所有被均做出了准确无误的回答。但是在分组判断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分组判断时,每组7个人。其中6个人为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个人为真正的被试。当实验者呈现一对卡片时,要求被示回答“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 等长?(要求助手先回答,被试后回答)”,在18次实验的前6次助手的回答是正确的,预备试的回答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从第7次实验开始,6名助手异口同声、斩钉截铁的回答”a=b”,此时大约有32%的被试感到迷惑,弄不清楚为什么其他人的判断于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同,但最终屈于来自大多数人的压力而做出了与大家一致而错误的判断。由此可见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总是对的。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认识从众心理

《认识从众心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帮助学生避免盲目依从别人,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 了解社会的从众心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 课前准备:课件 课前:上课前,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放松心情的方法。(或播放音乐) 教学过程: 一、平面镜 今天我们将要上一堂认识从众心理的心理教育课,但在此之前呢,老师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题目,希望大家仔细观察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回答。 出示课件图一图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图一中的线段a与图二中的哪条线段相等? 2、依次找布置好的7位学习成绩好、有威望的同学,都按照教师的意图回答:a=c 3、再请其他同学回答,直到连续三位同学回答正确a=d为止。 4、看看全班同学有多少受前边7位同学的影响作出错误回答的。 5、小结: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题目,到底是哪两条连段长度相等?(是d)那大家为什么刚才有那么多同学说c呢?其实课前,我叫了7个同学,要求他们做我的托儿,故意说出错误的答案。那大部分人为什么都跟他们一样错呢?他们是故意的,你们是眼睛看错了? (二)师: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电梯中进行的,大家注意仔细观察电梯中的人们的反应,看完之后请同学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播放《有趣的电梯实验》视频) 说的不错,那结合前面在我们自己身上进行的实验,从这两个实验中,大家知道了什么?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从众现象。(板书课题:从众) 我们把“从众”二字拆开,就成了5个“人”字,也就是说多数人说什么或干什么,其他的人就跟着去做,这就是从众,通俗的说法就是随大流。在心理学中,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那这种心理到底好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围绕从众心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广角镜 1、师:做事带有从众心理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周围非常广,无论是在学校同学们之间,还是社会上都经常看见。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举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属于从众现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到学生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和行为 2、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知道从众心理是青少年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到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心理。 2、教学难点:避免盲目从众。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2:阅读教材故事,思考问题: 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P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情景,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从众的影响是积极地,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蒙蒙的行为是否值得,理由是? 3、P4:看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图片中的情景造成生么影响,我们身边是否有这种行为并举例?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欣赏导入:富尔顿用新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这种比传统理论要高出500 倍。由于高地太多,他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没有伸张。而年轻的人也得出和富尔顿相似的结论并伸张出去了,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富尔顿说:如果当时我摘掉名 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思考:导致富尔顿错失良机的原因有哪些? 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让学生领会知识点:生么是从众心理?列举生活中德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悟性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

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学生讨论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故事”根据材料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从众心理的心理现象。组织讨论: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2、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同桌交流,回答问题, 3、引到学生解决“教学用题” 3 具体流程:展示图片完成教材要求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具体流程: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出示板书。 六:板书设计: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众行为的影响

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飞行公司“双提升”征文 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关键,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公司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从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着眼,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入手,无论职能部门机构怎样变动,企业改革的形势如何发展,生产任务多么紧张,都要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分析几年来我们身边所发生一些事故,有哪起事故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呢?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意识又是人的心理反应。因此,事故与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都会在行动中体现。例如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的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侥幸心理、惰性心理、逞能心理、从众心理,以及个人情绪的大幅波动。 第一,侥幸心理是支持违章作业的主要心理原因。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的,大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在现场作业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使用专用工具,就近随意取物代替,该办的票证不办,觉得麻烦,就不用办理了等。抱着这种心理意识工作的,危险性很大。 第二,惰性心理。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想省点事,偷点懒,为了贪图安逸,而忽视了安全。对现场操作中的小缺陷、小隐患视而不见,唯恐让自己去处理,现场检查不认真,纯粹是“走过场”,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最为常见。 第三,逞能心理和从众心理。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往往会头脑发热,不遵守客观规律,不讲科学态度,干一些愚蠢和冒险的事。还有一些人,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或者看见别人那样做,明知不对,自己偏要照着做。例如,穿拖鞋进入现场,劳保用品穿戴不齐全等,这种心理是形成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这种人往往受到社会、家庭、人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么烦躁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要么喜悦、兴奋、得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 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1、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

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3、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1、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

侥幸心理是天敌

侥幸心理是安全生产的杀手 最近,我们对全市2009年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进行了仔细分析一下,这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的背后,即有“天灾”,更有“人祸”,一系列事故让人心痛,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生命,确保我们的安全和幸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现所有事故都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实际上很多事故就是操作者心存侥幸违章作业直接导致的,如天祝煤矿 3.12事故。其实人人都想安全,都要安全,也没有哪一个人不想平安,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总不能杜绝违章呢?这一系列的安全事故背后暴露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因为很多人总是心存侥幸,认为“事故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也不可能因我而起”。从各地发生的事故来看,因侥幸心理造成的事故数不胜数,侥幸心理的危害不容低估,侥幸心理惹祸水,灾难降临悔之晚,侥幸心理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和杀手。 何为侥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于偶然的、意外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于灾害。具体到安全生产管理上,侥幸心理可以定义为:并不是人们不愿意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是不知道怎么样作出选择或者是不愿意接受在舒适、金钱等方面的微小损失来避免将来可能发生更大损失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状态(活动),如侥幸过关、心存侥幸等。它不容易被察觉,所以造成的后果便都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无规律性。但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过成功或免去灾害,所以这是人怀有侥幸心理的原因和其存在的根源。 那么侥幸心理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在企业:一是懒惰导致侥幸心理。一些职工业务素质较差,平时学习不认真,对于操作规程、技术资料学得一知半解,只知道怎样干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工作中心中无数,本人没有意识到这是违章作业,在没有遇到问题时自我感觉是可以“胜任工作”了,一旦发生问题就显露出了操作技能不熟练、不正确或处臵不当等技术低下问题,作业人员就会违章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还有一些员工总以为安全不是自己的事,对工作范围内的危险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发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也会臵之不理,总以为不会发生事故;二是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 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 B权宜从众 C假从众 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 B潜在损失危机 C互惠心里 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 B喜爱和熟悉 C偏离恐惧 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 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C禁果逆反 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 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 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第一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 1.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2.不以恶小而为之,坚决杜绝不良嗜好。 3.对“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深恶痛绝,做到自觉抵制。 4.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知道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的危害性。深刻认识“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对人的毒害及其罪恶。 5.能够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6.培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能够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准备:配乐朗诵《好奇的思绪》。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心理测试:在屏幕上打出三条线段,让学生比较它们与标准线段的长短。 2.问题探究: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二、学习新课 1.讨论交流:什么是从众心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不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从众心理的心理现象。 3.组织讨论: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4.教师小结:第15页第一段。 5.课件展示学生逸飞的日记,探究:联系逸飞的日记,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我们如何“成为我自己”。 6.小结:第15页第三段。

7.指导学生完成第16页的探究。 8.课件展示:配乐朗诵《好奇的思绪》。 思考:什么是好奇心? 9.合作探究:好奇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怎样正确对待好奇心? 三、课堂总结 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社会心理学与我

社 会 心 理 学 与 我 姓名:葛丁铭 学号:214109056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指导老师:孟凡锐 上课时间:周六7 8节

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那么,社会心理学是如何在社会背景中探索我们的种种行为的呢?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一、社会心理学与自我审查 审查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言行的查禁,而自我审查查禁的是行动者本人。如我们担心遭到反对而决定压制自己对所处环境不满意行为的了解情况,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审查。 这就说明了人是规范的遵从者和认识意义的追寻者。 作为遵从规范的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和做什么,并不简单取决于情景下的感受和想法,而是取决于我们认为怎样说和怎样做才是合适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虽然心里不认可他人的言行和态度,但在行动上通常都会附和他人。 作为追寻意义的人,自我审查揭示了人民寻找社会生活意义的过程。比如,除非我们认为一种情景附和正义规范的言行,否则是不会去寻找自己的冲动行为的;我们看到一种关系,犹豫再三都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 所以,可以总结如下:我们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个体和群体的地位,为了增强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为了避免余人对立,

为了保持真实的自我形象,才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 自我审查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部分,以下将继续论述。二.社会交往准则 从一个例子说起: 斯坦利曾在纽约地铁上做了一个研究:当一个人走到乘客身旁说:“对不起,我能坐一下你的座位吗?”时,乘客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是一个违背了社会规范的请求,可结果如何呢?实际上有56%的人让出来自己的座位,12%的人愿意侧身让出一些地方。怎样解释这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同谋的成功呢?最简洁的回答是,乘客不想显得没有礼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社会准则是一些我固定的仪式化的事情,实际上,这些社会准则可以控制所有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还是同意条件下,那个同谋者提出:“对不起,我能坐一会你的座位吗?我站着没法看书。”结果只有42%的乘客顺从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同谋者解决了定义他们计划情景的含混不清,这就使乘客将其是为一个没有礼貌的请求,实际上是提出请求的那个人违背了社会准则。 可以说,只有当请求者的揭示被接受时,人们才会表现出顺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公交车上,一个女同谋者坐着,另一个女同谋者上车后做出认出老朋友的表情进行交谈,其中一个说她在逛商店时买了一个飞盘,另一个让他拿出来瞧

心理学理论

一、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期待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到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关注和期待,尤其是对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绩。 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为了研究遗忘现象,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专门编制了一套无意义章节材料,用节省法(或重学法)求得在完全识记后的不同的时间间隔里,重新学习与最初学习的减少的时间或次数,并用这些数据绘制出一条表示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关系的曲线,即为艾宾浩斯建立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显示,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如在识记停止后20分钟,遗忘了需要41.8%时间内所学的内容,两天后,遗忘了72.2%时间内所学的内容,到31天后,只比两天后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 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从众效应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羊群效应与从众心理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一场不期而遇的踩踏事故,让36条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听到新年的钟声,就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在国内外屡屡发生。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人们的手脚为何成为扼杀别人生命的铁蹄?人群就像磁铁,对每个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有时候,原本有序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崩溃。大多数人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这被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小到中国式过马路,大到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许多社会现象都与这个效应有关。 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近年来,从一些贪官警示录的教育片中发现,这些昔日的政府官员、今日的阶下囚们在反思自己最初跨入腐败堕落之路时的心理,大多数总有这样的辩解:“现在大家都这样,你给人家办事,人家给你点答谢,我不过是随大流”,“我不带头搞不正之风,但你捞我也捞,不捞白不捞”。如,原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始,我小打小闹地接受了不少人送的‘好处费’,后来在收受了大笔的‘好处费’后,我见没有什么事,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这就是随大流,只有随大流才能进步。大笔大笔的‘好处费’使我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后来,接受上百万元的贿赂也不心虚了。”他们在讲这些话时,大有“理直气壮”之慨。上帝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一次生命。但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不同。我们的人生往往被各种狂潮般的价值观冲击着,那些被引以为信条的价值观真的值得我们舍命拥抱吗?有没有哪怕一次,我们勇敢地做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从人性出发,为自己的人生抉择,并勇敢地去承担结果。看来,摈弃“羊群效应”、“从众心理”是我们立志做一个独立完整之人的首选。于是乎,我们便尽力做到热信息冷处理,不随便跟风。因为,看透彻想清楚了再行动也不迟啊!(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 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存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conformity) (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 1.从众的概念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2)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 (3)群体压力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和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都能发生作用。 (4)从众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非常明显。 社会功能的执行和社会文化的延续需要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只有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够适应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完全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在最大可靠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 2.社会规范的形成 谢里夫的经典实验(1935)为社会规范的形成提供了例证。 (1)实验过程:让被试坐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被试15英尺远的地方出示一个光点。随着光点的明灭,完全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

即产生“自运动现象”。被试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2)实验结果: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但如果将个人组成为一个小组,在同一房间里一起观察,但每个人还是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会很快发生相互影响,并最终会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3.群体压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他的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被称为“阿希实验”。 (1)实验过程:7人组成的被试小组参加知觉判断实验。其中只有编号为7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直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实验开始后,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前两次都选用同一条比较线。在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实验安排故意作错误的判断。被试听过前几个人的判断后才能进行判断。这时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大家做错误判断的两难问题。 (2)实验结果: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被试,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事实证明,聪明的人也会说“白谎”,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 (二)从众的类型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三类: 1.真从众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学设计 海门市东洲中学开发区校区王慧 一、教材简析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是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个框题。本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对人的影响,如何对待好奇心。本课与《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一道,共同指导青少年如何正确面对诱惑,学会对诱惑说“不”,符合初中生学习和发展规律,在认识、体验和实践中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阅历方面的限制,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本课正好给青少年一个科学的认识,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正确面对诱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懂得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影响,以及怎样正确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正确阐释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两重性,归纳出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培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教学难点:正确阐释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两重性 五、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思辨归纳法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观察、体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六、教学准备 天士博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制白板课件,多媒体投影机、音箱、视频展示台等。 七、教学策略 针对初中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引领学生打通生活经验、亲近教材的基础上,本课教学注重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展示与教材相关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情境,丰富学习材料,拓

社会心理学试题 2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哲学世界观 B.专门方法论 C.具体技术和手段 D.各种理论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高觉敷 B.严复 C.梁启超 D.潘菽 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学科分化 B.整合趋势 C.产生危机 D.学科繁荣 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 A.群体心理 B.国民性 C.人格 D.文化 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 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知 D.角色矛盾 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 B.行为 C.目标 D.刺激 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 B.事业心强 C.成名成家 D.做力所能及的事 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A.同化 B.内化 C.服从 D.从众 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A.总加量表法 B.社会距离尺度法 C.投射法 D.生理反应法 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A.场合 B.声调 C.热情程度 D.表情 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调解 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 A.中国学者孙本文 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 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 D.法国学者塔尔德 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 A.强效力论 B.适度效力论 C.子弹论 D.有限效力论 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A.匿名理论 B.还原理论 C.价值累加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A.勒温 B.伯德 C.斯德克迪尔 D.若拉列夫 19.俄国学者()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 A.列宁 B.巴甫洛夫 C.斯大林 D.普列汉诺夫 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 A.同化 B.服从 C.从众 D.内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 A.社会舆论 B.社会认知 C.社会动机 D.聚集行为 E.社会态度 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 A.内化 B.磨尖 C.同化 D.削平 E.弥补 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