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句法学

关于句法学

关于句法学
关于句法学

句法学

5.1.短语结构规则:

一个句子是由一个名词词组和一个动词词组构成。

我们可以用线性公式“S NP VP”(“”读作“可重写为…”)对句子的组合模式加以重写。这种句法重写规则称为短语结构规则。这些规则是支配词的可能结合以形成具有不同语法范畴的短语的结构规则。

以名词短语为例,它可能存在以下的结合形式:如:

a. NP N:Clinton

b. NP N: book

c. NP Det. N: a/the pen

d. NP Det. Adj. N a/the funny story

e. NP Adj. N:interesting plays

f. NP Det. N. S: the student who studies English

g. NP Det. Adj. N PP:an old man with a stick

h. NP Det. Adj N PPS:the handsome boy with glasses that I like

为了使得名词短语结构规则简明扼要,且具有强大的阐释功能,我们把名词词组可能的结合形式浓缩成一条规则。由于各种形式的名词词组中必须包含一个名词,而其它成分是可选择的,所以这个规则可简化为:

NP (Det) (Adj) N(pp) (S)(括号内的成分是可选择的。)

相同的道理,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和介词词组都可最终提取出一条可能的成分组合规则。概括如下:

S NP VP

NP (Det.) (Adj.) N (PP) (S)

VP V (NP)(PP)(S)

AP A (PP)(S)

PP P NP

5.2.短语结构规则的循环性

根据短语结构规则,短语和句子可以无限循环地组合起来。任何一种语言其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词汇量再大也是有限度,然而句子的数量却可以是无限的,句子的长度也可以是无限的。例如:

一个介词词组可含有一个名词词组,而这个名词词组也可接另外一个介词词组,如:

with his hands in his pockets

一个名词词组中可能有一个介词词组,而这个介词词组中也可以有另外一个名词词组。

a boy with his glasses on his desk

5.3. X标杆理论

短语结构规则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一个必须出现的词,如名词词组中的名词;动词词组中的动词;因此,可以把它们概括为核心词,每个词组结构也是以核心词来命名的。这样,所有的短语结构规则可泛写为:XP …X…(X指核心词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介词中的任何一个;P指词组。)

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短语结构规则中,还有一些可选择的成分。居于核心词(X)之前可称作指示语(specifier),其后的可称为补语(complement),上面的公式可进一步写为:

XP (spec) X (compl)

例如:

这一种最终高度抽象综合的短语结构规则称作X标杆规则。

X标杆法则也可用树状图或公式表示:

X标杆理论也可以用公式来表示:

x’’ Spec x’

x’ x Comp1

这种高度抽象综合的X标杆理论可减少各个具体短语结构规则的繁杂,揭示所有短语结构规则的本质属性,语言学家借此来描述和解释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共同属性。

6.句法移位和移位规则

短语结构规则是难以用来描述句法移位现象。当一个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从其原位移向一个新的位置,就产生了句法移位。句法移位是遵循一定的转换规则的。

6.1.名词词组移位和WH移位。

这是英语中两个主要的句法移位。

名词词组从原先所处的位置移至另一位置的句法现象叫作名词词组移位。请看下面一组例子:

A. The teacher taught the student.

B. The student was taught by the teacher.

一般认为B句是A句执行名词短语移位的结果。在主动语态句中充当主语的名词词组和充当宾语的名词词组可以逆向移位,使句子转换成被动语态。

另一种常见的移位现象叫作WH-移位,即带WH词的成分从在句子中所处的原位移至另一位置。英语中WH词移至句首是将陈述句转变为特殊疑问句的必要条件。例如:

A. He bought the book from the bookstore yesterday.

a:. What did he buy from the bookstore yesterday?

b. Where did he buy the book yesterday?

c. When did he buy the book from the bookstore ?

以上每个疑问句的产生,都是WH词向左移出了它们的常规位置,移到句首致使句子语气发生改变。

6.2.其它类型的移位。

其它类型的移位现象包括助动词移位和形容词移位。通常助动词移位是将句子由陈述句改变成疑问句的必要条件之一, 例如:

A: John will come here.

B: Will John come here?

6.3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所有句子都有两种基本句法结构表现形式,一种是移位还没发生的原始形态;另一种是移位后新形态。前者被称为句子的深层结构,后者为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一种存在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心脑中的抽象的句法结构,是短语规则与词项结合的产物。表层结构是一种人们可以感知到表达时所用的具体的句法结构,是句法移位规则作用于深层结构的产物。

内部成分无需移位的句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有着相同的表现形式。内部成分需要移位的句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6. 4 移动α规则

移动α规则是指“移任何成分至任何位置”,很显然,这条规则过于强大,我们知道,任意移动句子中的成分可能造成不符合语法的错句,所以其操作必须受到限制性条件的约束,即“某些成分只能移至某些位置。”

我们用"生成学派"特指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这一理论自从1957年提出以后经历了许多次改变,在这里我们只能将其主要特征作个非正/形式的粗略的描写。

4.3.1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4.3.2 标准理论及其后的发展

4.3.3 管辖、约束等

4.3.1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在直接成分分析法那一节里我们提到了其固有的不足之处。现在乔姆斯基的第一个解决方法是建议区分两层结构:深层(deep)结构和表层(surface)结构。深层结构是指一个结构体的句法属性的抽象表述,即不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例如潜主语和动词、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的潜在层面。相反,表层结构是结构体句法派生过程的最后阶段,与人们实际发送、接收的结构组织是相符合的。

在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语言学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

短语结→转换→形态音系

构部分深层结构部分表层结构学部分

图2

短语结构部分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如:

S →NP + VP

VP →V + NP

NP →Det + N

Det →the, a, etc.

N →man, ball, etc.

V →hit, took, etc.

像The man hit a ball 这样的句子可以改写为名词短语the man和动词短语hit a ball;动词短语hit a ball可以改写为动词hit和名词短语 a ball;名词短语the man、a ball可以改写为限定词the、a 和名词man、ball。用树形图表示如下:

例4-14

S

/ \

NP VP

/ \ / \

Det N V NP

| | | / \

the man hit Det N

a ball

这实际上是句子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再现,只是术语有些不同,树形图倒了过来。

转换(transformational)部分,是理论中的新部分,包含转换规则。这些规则把短语结构部分生成的深层结构转变成表层结构。那时乔姆斯基认为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疑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都是从同一个深层结构派生出来的。只是相关的转换操作有所不同。举个例子,从深层结构John will finish the paper tomorrow (约翰明天将完成论文)到被动句的转化过程是这样的:

NP1 + Aux + V + NP2 →

NP2 + Aux + be + en + V + by + NP1

John + will + finish + the + paper (tomorrow) →

The paper + will + be + en + V + by + John (tomorrow)

更简单的转换是与格移动现象(Dative Movement),以John gave a book to Mary(约翰给了玛丽一本书)派生出John gave Mary a book 为例:

转自[英美者]-英语专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e8531456.html,/cn/Html/M/Linguistics/983003.html

NP1 + V + NP2 + to + NP3 →NP1 + V + NP3 + NP2

John + gave + a book + to + Mary →John + gave + Mary + a book

形态音系学部分负责表层结构中单词的正确拼写和发音。上面我们提到的被动转换中,有几个语素:{will}{be},{en}和{finish}。前两个语素{will}、{be}是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后两个语素是同一个词的成分语素,虽然它们的顺序不对。转换规则中的"词缀越位"(Affix Hopping)规则能使{en}和{finish}交换相对位置,变成{finish}和{en}。接着语素音位规则会把{en}改拼成{ed},读成/t/。如果动词是copy,那么跟finish的情况相同,{en}仍拼作{ed}(动词copy要改变拼写形式,变成copi,但是要读成/d/。如果动词是write,{en}无论是拼写还是读音都不会有任何改变,这跟fall一样。但是动词本身要改写成writt,读成/rIt/。这样就能很好地解释一个语素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语素变体的现象。语素,如这里的{en},可以看作是深层结构的要素,语素变体则是语素在表层结构中的实现形式。

现在让我们回到the love of God这一问题。应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这个机制,我们可以说the love of God只是一个表层结构,实际上它有两种深层结构:God loves somebody (上帝爱某人)和somebody loves God(某人爱上帝)。名物化、宾语删略、主语删略等转换规则使这两个深层结构转变到表层结构时同形了。与之相似的是,句子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的歧义也可以归结于两个不同的深层结构。John is easy to please(约翰容易讨好)和John is eager to please(约翰急于讨好)的表层结构虽然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的深层结构。

4.3.2 标准理论及其后的发展

1965年乔姆斯基出版了第二本重要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对第一个模式作了某些修改。最重要的地方是在约翰·卡兹(John Katz)和其他语言学家的建议下,加入了语义部分。这是转换生成语法很自然的发展,因为转换生成语

法旨在描写理想说话者、理想听话者的语言知识,而他的知识中当然包括了语义知识。现在语法如下图所示:

[基础部分] [深层结构] [转换] [表层结构]

------------- 部分---

↓↓

[词类][词库] [语义部分] ↙[音系部分]

图3

基础(base)部分和转换部分一起构成了句法部分。换句话说,现在认为语言包括三个部分:句法、语义和音系。基础部分本身又分为两个次部分:语类和词库。语类次部分,或语类部分,包括改写规则,跟第一个模式的短语结构规则大致相同。其中的不同就是派生过程的最后,不再规定直接插入单词,如"N →man,ball,etc"而是规定插入特征说明,如" N →[+ N,+ Common,-Count,+ Abstract]","V →[+ V, + - - - NP,+ --- tha^S']"。

每一个词的特征都在词库里做了详细说明。例如,名词在句法上根据是否普通([±Common])细分,普通名词又根据是否可数([±Count])细分,可数名词又根据是否有生([±Animate])细分,非普通名词([- Common])也可再根据是否有生([±Animate])细分,有生名词再根据是否指人([±Human])细分,不可数名词再根据是否抽象([±Abstract])细分,等等。换句话说,除了一般特殊[+ N],名词还可以有以下的特征:

转自[英美者]-英语专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e8531456.html,/cn/Html/M/Linguistics/983003_2.html

(1) N →[+ N, + Common]

(2) [+ Common] →[±Count]

(3) [+ Count] →[±Animate]

(4) [- Common] →[±Animate]

(5) [+ Animate] →[±Human]

(6) [- Count] →[±Abstract]

因此,sincerity(真实)具有的特征是:[+ N, + Common,- Count,+ Abstract],boy 具有的特征是:[+ N, + Common,+ Count,+ Animate,+ Human]。现在我们会发现有些特征是冗余的。有[+ Abstract]特征的一定具有[+ Common,- Count]特征,所以sincerity可以用[+ N, + Common]简单地标明。同样boy(男孩)可以简单地标作:[+ N, + Common,+ Human]。

根据所出现的上下文,动词也可以划分小类。例如,elapse(流逝)可以标作[+ V,+ ---- #]。意思是,它后面不能出现任何东西了。这是一种不同的说法,意思跟它是不及物动词一样。动词eat(吃)可以标作[+ V,+ ---- NP,+ ---- #],意思是可以有一个名词短语作它的宾语,后面也可以没有宾语。grow(生长)可以标作[+ V,+ ---- NP,+ ---- #,+ ---- Adjective],believe(相信)可以标作[+ V,+ ---- NP,+ ---- tha^S']。更完备的说明要包括动词所带主语的类别。因此,frighten(使惊吓)可以标作[+ V,+ ---- NP,+ [+ Abstract] Aux ---- Det [+ Animate],...]。

一个词只有满足了短语结构规则中对特征的说明时,才有被插入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具有相同特征说明的词彼此之间是聚合关系,它们可以在同样的句法环境中出现。

这些次语类试图确保能生成Sincerity may frighten the boy(真实吓坏了男孩)这样的句子,不会生成The boy may frighten sincerity(男孩吓坏了真实)这样的句子;能生成A week elapsed (一个星期流逝了)这样的句子,不会生成The boy elapsed (那个男孩流逝了)这样的句子;能生成John believed that Bill will come(约翰相信比尔会来)这样的句子,不会生成John elapsed that Bill will come (约翰流逝比尔会来)这样的句子;能生成Revolutionary new ideas appear infrequently (革命的新思想很少出现)这样的句子,不会生成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无色的绿色的思想狂暴地睡觉)这样的句子。可是不难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得做更多的工作。例如,有必要说明elapse需要一个时间主语。甚至要解释为什么One cannot elapse a book(人们不能流逝书籍)是可接受的,虽然它跟The boy elapse(那个男孩流逝了)一样违反了相同或更多的句法限制。

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语言学模式,比第一个模式要全面一些,成熟一些,后来叫做标准理论。可是不久之后语言学家就开始发现了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转换不改变意义"这一原则。乔姆斯基(1972)提出这条原则不能用于被动转换,例如,某人可以说I have been taught physics by Einstein (我曾被爱因斯坦教过物理),但不能说Einstein has taught me physics(爱因斯坦曾经教过我物理),因为他已经死了。其他情况出明显地表明表层结构跟语义解释是有关系的。最后语言模式扩展成:

[基础部分] [深层结构] [转换] [表层结构]

------------- 部分---

↓↙↓

[词类] [词库] [语义部分] ↙[音系部分]

图4

可是人们很快就发现扩充后的理论还是不够完善。有人建议,如果我们引进语迹(trace)的概念,那么语义解释的所有必要信息可以都来自表层结构。也就是说,一个成分从某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后,会在原来位置上会留下一个痕迹,这个痕迹就叫语迹。我们再来看被动转换,被动句Dams are built by beavers(堤是海狸造的)跟主动句Beavers built dams (海狸造堤)的区别在于:被动句含着这样的意思:堤都是由海狸造的。如果我们在被动句中加上语迹,用字母t表示:Dams are built t by beavers那么深层结构的信息即dams 本来是built 的宾语也能在表层结构上体现出来。换句话说,语义部分也完全依赖于表层结构的输出,如下所示:

[基础部分]

[语类] ↓[词库]

[深层↓结构]

[转换部分]

|

[表层| 结构]

↙↘

[语义部分] [语音部分]

图5

语迹理论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有经验价值。波斯特尔(Postal,1971)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4-15(a)、(b)为例:

转自[英美者]-英语专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e8531456.html,/cn/Html/M/Linguistics/983003_3.html 例4-15

(a)Who1 said Mary Kissed him1? (谁(1)说玛丽吻了他(1) ?)

(b)* Who1 did he1 say Mary Kissed? (*他(1)说玛丽吻了谁(1) ?)

疑问词who跟(a)句中的him同指,但不跟(b)中的he同指。波斯特尔建议设立一条规则:当疑问词移位时,不可以跨越带同标记的代词。现在我们有了语迹理论,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更普遍的概念"照应同指"来解释。也就是说代词不受先行词约束,即在最低NP或S中不跟先行词同指,但在更大结构中可以跟先行词同指;词汇NP如John总是自由的,不受约束。试比较(c)和(e)、(d)和(f):

(c)Who1 [(s) t1 Mary Kissed him1]①

(d)* Who1 [(s) he1 said Mary Kissed t1]

(e)[John1 said Mary Kissed him1.

(f)* He1 did Mary Kissed John1.

4.3.3 管辖、约束等

1979年4月,乔姆斯基在意大利的比萨作了一系列演讲,后来作了修订并于1981年出版:《关于管辖和约束的演讲》(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现在的语法有两个系统: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规则系统有四个部分:词库,句法(语类部分和转换部分),语音形式部分和罗辑表达式部分。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 基础]

[语类] ↓[词库]

[D -↓结构]

[转换部分]

[S -| 结构]

↙↘

[逻辑表达式部分] [语音形式部分]

↓↓

LF-Structure PF-Structure

图6

换句话说,词库虽然仍是基础的一部分,但不再是句法的一部分。要注意的另一点是,乔姆斯基放弃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术语,改用"D-结构"和"S-结构",因为会有不同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而D-结构和S-结构只是其中的两种。

现在的转换部分只有一条规则--移动a。就是说,只要满足相关条件,任何成分都可以移动另一个位置,或者更一般地说,被改动。这些特定条件,也叫做原则,在原则系统里详细说明。

原则系统包括(1)界限理论,(2)管辖理论,(3)θ-理论,(4)约束理论,(5)格理论。在这一节我们将集中介绍管辖(government)理论和约束(binding)理论,其他理论

会在相关之处顺便提到。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传统学派里的概念"支配",它是指某种句法结构中某些词控制其他词形式的一种关系。我们举了gave him和to him两个例子,gave、to分别是支配成分,两个him都是受支配成分。生成语法中用的"管辖"跟它很相似。这两个例子同样可以作为生成语法管辖的实例。其区别在于管辖的定义更加严密,涵盖关系更广,不只是管词的形式。

我们来看speak the language(讲这种语言),它的带标签树形图如下所示:

例4-16

VP

/ \

V NP

| / \

| Det N

| | |

speak the language

speak跟the language之间的关系和gave跟him之间的关系相同,speak也确实被认为管辖the language。现在我们看speak about the language (讲到这种语言),它可以画成下图:

转自[英美者]-英语专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e8531456.html,/cn/Html/M/Linguistics/983003_4.html

例4-17

VP

/ \

V PP

| / \

| P NP

| | / \

| | Det N

| | | |

speak about the language

这里有两种管辖(government)关系:不仅about管辖the language,这跟to him的情况相同,而且speak管辖整个介词短语about the language。这两种管辖关系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呢?有没有比动词、介词跟宾语之间的简单关系更普遍的东西呢?乔姆斯基认为有。

这两种管辖关系的相似性之一,或者说更普遍的特征,用专门术语,叫做成分统制,简称C-统制(C-COMMAND)。其正式定义是:如果α不主导β,r不但主导α而且主导β,那么αC-统制β,如下图所示:

例4-18

r

/ \

α β

如果我们有下面的树形图,那么B成分统制C、E、F但是不统制受B主导的D;C

成分统制B、D,但是不统制E、F。因为B节点没有分叉,D可以提升到B的位置,跟B 有同样的统制关系。

例4-19

A

/ \

B C

| / \

D E F

把这个定义和speak about the language(讲到这种语言)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说节点VP主导V和PP,但是V不主导PP,所以V统制PP。出于同样的原因,PP也统制V。因此,在通俗英语中,"C-统制"是指一个成分和树形图中同一节点下、同一层级的另一个成分,以及后者的下级成分之间的关系。

但是要成为管辖成分,一个统制另一个成分的成分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即它必须是个中心成分。中心成分这个概念来自结构主义学派,已在前面向心结构里讨论过了。但它也被修改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巨大改变。我们提到过介词短语和英语基本句都是典型的离心结构,对于动宾结构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生成学派里,这三种结构也叫做向心结构,有中心成分,分别是:介词,IN-FL,动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speak管辖about the language,about管辖the language。

speak about the language(讲到这种语言)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也可以说speak管辖这儿的the language吗?回答是否定的。一个成分管辖另一个成分还有第三个条件:它必须跟另一个成分直接相连,不能被第三个成分(如这个例子中的about)打断。

总而言之,如果两个成分都直接处于同一个节点下面,而且其中一个成分是所在结构的中心成分,那么这个成分就管辖另一个成分。

管辖这一概念是很有用的。可是这一节我们只能讨论它跟约束理论有关的一个用处。乔姆斯基(1981:188)提出的约束理论如下:

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A. 照应语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

B. 指代语在管辖语域中是自由的。

C. 指称语是自由的。

约束(binding)这个概念借自逻辑学,原来指量词和变项之间的关系,即变项受到量词的约束。在逻辑学术语中,像Men are rational(人是理性的)这样的表达式是不可接受的。主目语men跟Socrates(苏格拉底)不一样,它不是指向一个特定实体,因此这个表达式没有真值,人们不能决定它是真是假。这儿必须有一个量词如all、some来约束主目语men。在生成语法学派里,约束是指各种指称词语(包括上面提到的"照应语"、"指代语"、"指称语")跟它所在句子的主语之间的关系。

"照应语"(anaphor)这个术语这里要作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反身代词如myself和相互代词如each other。"受约束"在这儿指照应语跟可及主语(accessible subject)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说,照应语要跟可及主语同指。而且,他们必须处于相同的管辖语域(又叫"局部语域"(local domain),"约束语域"(binding domain))。这是最小的语域,或者说是树形图上包含依存成分、管辖成分和可及主语的最低一级的节点。在约束理论中,它通常是位于最低一级的S或NP节点。"指代语"(pronominal)指除了反身代词、相互代词之外的代词。"自由"跟"受约束"相反,即它不跟主语同指。"R-词语"(r-expression)是"指称语"(referential-expression)的缩写,涵盖了除照应语、指代语外的所有指称词语。如John、

Bill、the man。因此例4-20(a)(b)(c)中的照应语himself、each other都受到约束,即:

(b)中的each other (a)中的himself在管辖语域John likes himself内跟可及主语John同指,

在管辖语域They hit each other内跟可及主语they同指,(c)中的himself在管辖语域Bill's criticism of himself内跟可及主语Bill同指。(d)中的代词在管辖语域内是自由的,跟John 不同指。(e)中的代词跟(d)的一样,不是局部受约束,即不跟John同指;但是可以跟Bill同指。(f)中指称语the man既不跟John同指,也不跟Bill同指;在两个语域中都是自由的。

转自[英美者]-英语专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e8531456.html,/cn/Html/M/Linguistics/983003_5.html

例4-20

(a)John1 likes himself1.

(b)Theyl hit each otherl.

(C)John1 doesn't likes Bill's2 criticism of himself2.

(d)John1 likes him2.

(e)Bill1 says John2 likes him1.

(f)Bill1 says John2 likes the man3.

约束理论也存在着问题。照应语跟指代语并不总是对立的。在有些场合它们可以有相同的意思。例如,例4-21、例4-22中的himself和him都跟John同指。

例4-21

(a)John1 pulled the blanket towards himself1.

(b)John1 pulled the blanket towards him1.

例4-22

a. John1 found a snake near himself1.

b. John1 found a snake near him1.

例4-23、24跟例4-21、22一样有同样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照应语在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的问题。

例4-23

a. John1 thought that Mary2 knew that paper had been written by Ann3 and himself1.

b. John1 thought that Mary2 knew that paper had been written by Ann3 and him1.

例4-24

a. John1 thought that Mary2 criticized everyone3 but himself1.

b. John1 thought that Mary2 criticized everyone3 but him1.

以这些例子为基础,久野蟑(Susumu Kuno,1987)建议,照应语的所指不只是一个指称问题,也涉及了说话者所持的观点:他是不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看事件,用专门的术语叫做主人公视角(logophoricity)。如果他是,那么会使用照应语,否则选择指代语。这个提议在英语中是可行的。但是汉语存在另外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25

(a)小张1暗暗埋怨自己1。

(b)小张1越想越觉得自己1做得不对。

(C)小张1说小李2知道自己1下午没空。

(d)小张1认为小李2太狂妄,总是瞧不起自己1。

(e)小张1认为小李2太自卑,总是瞧不起自己2。

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的约束好像没有特定的语域。因此有人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反身代词,可能是正处于从普通代词向反身代词的发展之中。

在最近的模式(《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 p.211)中,乔姆斯基对约束理论作了些修改:

A. 照应语跟D中的一个C-统制短语同指。

B. 指代语跟D中的任何C-统制短语都不同指。

C. 指称语跟任何C-统制短语都不同指。

最近理论中还有一些重要改变,包括语言能力的认知系统由计算系统CS (computational system)和词库构成这个观点。CS(由LF、PF构成)和词库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词库→运算系统→PF

LF

运算系统现在只有两种操作:合并(Merger)与移动(Move)。合并是负责将两个现存成分组合成第三个成分,移动是负责成分的移位。大部分原则或条件都被删除了,经典的短语结构规则缩减到很少的必要部分。结果是不合语法的词语如happy go也会生成出来。因此他们提出了验证理论,以防止生成happy go之类的词语。

转自[英美者]-英语专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e8531456.html,/cn/Html/M/Linguistics/983003_6.html

句法学 读书笔记

《当代句法学导论》读书笔记 生成句法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创立的现代语言学流派,其标志是乔姆斯基1957年发表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四十年来,在众多语言学家的努力下,生成句法理论几经改进,日趋成熟。温宾利老师的《当代句法学导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句法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原则与参数理论,全面地介绍其各子理论组件:题元理论、x-阶标理论、格理论、约束理论、控制理论、管辖理论、界限理论等。该书体系完整、简明易懂。温老师从语言事实出发,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但全面介绍语言理论,而且将研究防范融入其中,使读者亲临其境,提高理论语言学的研究能力。 本书第一章为引论,主要讨论关于语言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首先讨论语言研究与语言理论,主要涉及人类的语言知识是由什么构成,如何获得的,什么是语言研究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等。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知识,语言理论应该是关于语言知识的理论。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把语言使用者大脑中内在的语言知识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上升为语言理论。人类与生俱来的那部分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正因为如此,人类大脑中生而有之的语言知识称为普遍语法。一般认为,普遍语法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与人类语言的共同现象有关,称为原则,另一类与语言的特有现象有关,称为参数。把普遍语法作为原则和参数来研究的方法称为原则与参数法;用这种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语言理论称为原则和参数理论。普遍语法含有一套所有语言所共有的绝对普遍现象、概念和原则。有些语言特性为某些语言所特有,不能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对于这些特性,普遍语法提供几种不同的选择。其次,第二节介绍了句法研究常见的两种基本方法:对比法和比较法,还介绍了用原则和参数法进行语言研究的三个方法论原则:句法化、一致化和结构化。最后,第三节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编排,使读者对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 本书第二部分介绍了语类和结构关系,句法理论研究句子如何构成,如何理解的规则和原则。句子由不同的句法单位,即句子成分构成。最基本的句子成分是词,词组成短语,短语又组成句子。词属于不同的类别,生成语法中多称为句法类或语法类,简称语类。单词语类又可分为两大类:实义语类和功能语类。实义语类在句中主要表示词汇意义,基本都属于开放性语类;功能语类主要表示语法功能,都属于封闭类语类。比词更大的句子成分称为短语语类。句法结构有三种表达方式:括号加标记、改写规则和树形图。在上述三种句子结构表达式中,树形图最为直观,不仅表现出句子的线性结构,而且清楚地表明其阶层结构。句子成分间有三种基本结构关系:支配关系、居前关系和管辖关系。树形图上,如果节点A 的位置高于节点B,且只有沿着树形向下行才能从A到达B,则节点A支配节点B。树形图上,如果节点A居于节点B之左,且两者间互无支配关系,则A居前于B。如果节点A 是管辖语,且A和B是姐妹节,则节点A管辖节点B。管辖语为中心语。 第三章介绍原则与参数理论的第一个模块理论:题元理论。按照题元理论,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结构,词之所以能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句子,主要与词的词汇特征有关,即词的特征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句中不但要有一定数量的主目语实现动词主目结构的要求,而且这些主目语必须类型适当。动词与主目语之间的这种语义关系叫做题元关系。主目语承担的角色称为题元角色。有七种常见的题元角色:施事、述题、感受者、受益者、目标、来源、方位。与之对应的是题元准则,即每个主目语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主目语。题元准则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该准则保证动词的题元结构信息在句子结构中得到不折不扣的体现。有多少个题元角色要分派,句子中就必须有多少个主目语来承担。词汇信息对句法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即投射原则。句子以谓词为中心,谓词主要由动词、形容词或介词充当。动词本身的词汇信息决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这里的词汇信息主要指主目结构信息和题元结构信息,即谓词所要求的主目的数量和题元类型。生成句子时词汇

法学毕业论文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1] 姜玉丹,苏静. 从BBS到开心网、人人网看大学生 网络行为方式的转变[J]. 中国林业教育. 2011(S1) [2] 方彩芬. 网络语言特点透析[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2002(01) [3] W Schramm. Mass Communica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1962 [4] 郑华清,黄崇珍. 从“杯具”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 变异[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5] Beijing University Youth Research Center (Youth Research Center,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高校BBS与SNS网站的比 较研究--以北京大学未名BBS和人人网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04) [6] 李力.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 南昌大 学 2014 [7] 华姐措. 藏族民间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与发展 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8] 王泉. 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9] 邱婷婷. 微博名人头像真实性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 影响[D]. 浙江大学 2015

[10] 朱冬顺. 基于信任基础的虚拟社区内口碑再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5 [11] 沈玉秋. 传播学视域下对《金枝》文化内涵的解读 [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2] 翟敬朋. 老人的社会功能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3] 张晔. 虚拟社区中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14] 陆莹. 人人网中大学生自我呈现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5] 李丽.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自我认同建构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6] 于立华. 我国非传统社团社会功能的哲学思考[D].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17] 孟一. 微博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研究[D]. 广西师范学院 2012 [18] 郭修远. 学术新闻的功能与传播规范[D]. 湖南大学 2012 [19] 康晶晶. 浅析社会中的语言变异--以网络流行语为例[J]. 民营科技. 2010(06) [20] 陈原着.社会语言学[M]. 商务印书馆, 2000 [1] 周峰. 密闭微波辅助提取-HPLC测定中成药中黄芩苷及绿原酸的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09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近几年来,文科生报考的热门方向一直集中在金融学、法学、会计学、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等专业上。尤其法学专业更是文科生选报的热点,理科生选报该专业也已成为报考热点。结合该专业的就业率来看,它的实际就业情况与填报时一样“火爆”吗?那么,今年选报法学专业过景儿吗?本文将就什么是法学专业;法学的就业领域及薪酬;院校及专业方向;法学专业报考注意等方面为您全面解析。看过之后也许您会有新的思考。 ‘专业解析’ 什么是法学 在很多影片中律师是智慧、正义、理想、财富的完美结合,他们唇枪舌剑,口若悬河的主持正义,维护着当事人的利益。一位东北农业大学(微博)法学专业的同学在博客上写道,“我当时选择法学专业就是抱着过这样的想法……” 某事务所合伙人黎学宁律师介绍说,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我国现代法学属于大陆法系,同学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戴着白发套雄辩滔滔的律师,属于英美法系,这是不一样的。在我国的法庭上根本看不见走来走去的律师。 法学本科阶段的学习重在学习一种语言方式即法律语言。了解法的形式是什么,法学的研究方法,法是如何运用如何发挥效力的。主要开设14门专业主干课,有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中国法制史、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司法、国际经济法。 ‘专业与就业’ 法学专业报考火爆 就业遇冷 近年来,法学专业一直是文科生报考的热门,一份调查显示,文科生的五大热门备选专业为金融学、法学、会计学、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但结合麦可思公司《2011年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结果来看,高考(微博)热选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并非与填报时一样“火爆”。2010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个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法学专业以13.2%排名第六。 从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来看,211工程院校就业率区间为B-;普通院校本科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区间仅为C+。 法学专业虽然是文科中的热门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近年的事,上个世纪末就有显现。曾一度被人们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因素,造成整体就业状况不理想。 传统观念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会从事法官、检察官等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职业,因此,很多家长(微博)同学比较偏爱法学专业。很多报考法学专业的同学也希望毕业后做法官、检察官、高校教师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其实,这种工作对同学们的院校背景或学历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法学专业投入少成本小,有了师资就可以从事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基本都开设法学专业。

论现代法学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5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Supplement May,2005 论现代法学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 王 化,王 亮 (1.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2.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民商法学院) 20世纪,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加之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争论和学术争论的推动,西方法哲学从二战前后的“休眠状态”转而复兴,并形成百花竞放、百舸争流的局面。各种法学流派相继出现,诸如新自然法学派、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经济分析法学派,等等。其中以新自然法学派、新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法学派为主,构成了20世纪西方三大主流学派。在这三大主流学派中,前二者均是在前人思想上继承发展而来的,而社会法学派则应时而生,其出现被誉为“20世纪西方法学领域最重大的事件和突出的成就”。本文在对此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的分析上,并不以追求判断三大流派谁对谁错、谁优谁劣为目标,而是笔者认为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正是其本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因此,本文将从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及各学说自身特色等几个方面略析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 一 法律与道德 法律是什么?这一至少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学者就提出的问题,至今人们仍未达成一个公认的答案。从古希腊“安提戈涅”式的悲剧到奥斯丁“法即主权者的命令”,人类对法律是什么的思考形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两大法学派,即以法律道德化解释的自然法学派和以法律实证化解释的实证主义法学派。两派争论的核心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范畴的层面上,就是实然法(law as it is)和应然法(law as it ought to be)的关系。从古希腊到近现代,这种关系始终是西方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长期困惑法学家的一个热点问题。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富勒的学说就是在与哈特的新分析法学长期论战中发展而来的,其论战的中心即是西方法理学中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围绕法律和道德关系的传统争议。 富勒作为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建立了一种世俗形式的自然法。他把法律定义为一种目的性的人类活动。在富勒看来,法律是一种建立社会关系的伦理方法,是社会关系的保障形式。他认为每一条法律规则都有旨在实现法律秩序某种价值的目的。由于目的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必须同时把目的既看成是“一种事实,又视作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标准”[1](188页)。在《论法律的道德性》中,他主张法律与道德不可分。他以法律的道德性、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为研究核心,为此,使用了两对范畴:向往的道德(morality of aspiration)和义务的道德(morality of duty),法律的外在道德(external morality)和内在的道德(inner morali2 ty)。义务的道德和法律的道德最接近,义务的道德所谴责的行为一般说就是法律所禁止或应当禁止的行为,区别仅在于法律在禁止这些行为时应区分行为本身的严重程度和危害大小。向往的道德对法律目的的实现提供帮助、支持;法律的外在道德是法律的实体目标,法律的内在道德是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的方式问题,即一种特殊的、扩大意义上的程序问题,它可以为不同的外在道德服务。因此在《法律的道德性》的第2章中富勒讲了一位愚蠢可笑的国王的故事来说明法律的内在道德。他认为法律的创制者不能实现程序道德将导致法律制度不再按法制的要求运作。为此富勒列举了八项法制原则。这八项原则是:①法律的一般性,②法律的公布,③不溯既往,④可理解性,⑤不矛盾性,⑥法律的相当一致,⑦法律的可实现性,⑧官方行动和法律的一致性。由此,新自然法学派强调法与道德有着必然联系,法本身不是中性的词汇,其本身包含着某种道德意义。正如富勒所认为:“一个最坏的政府也会对在其法律中写进残忍、非人道的东西有所顾及,而这种顾及不会来自法律与道德之分,而恰恰来自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2](638页) 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是当代实证主义法学或法律实证主义,其特点是:研究“确实存在的”东西,追求确实的法,代表人物为哈特。人们普遍认为哈特的著作是法律实证主义的最高水平。他不仅超越了古典实证主义法学,而且与实证主义的当代代表———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亦有很大不同。凯尔森认为价值问题是不能科学地回答的,道德、正义只具有相对的价值,从而使其理论“纯粹”地局限于规范研究;哈特虽然坚持实证主义法学反对价值研究的基本立场,但他提 86

《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文章开篇:一切皆有法,一切皆有度。 文无定式,但有章法。法学论文的写作也有着它普适的规范和共同的方法。写论文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学术论文的生命。论文写作是实践的技艺。 第一讲: 一、何为法学 法庭是“法律帝国的中心”,但是在中心边缘,还存在着一些与特定的社会法律运作密切相关的制度,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来切入,来关注人类社会中一些具有类似功能的规范。通过举出实例,得出结论:凡是涉及人类社会组织规则的,都可以理解为法律帝国的疆域,都可以作为法学研究的对象。 单纯地从法官的角度来观察法律无异于坐井观天。因为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视角(此处举例:1.立法者,2.决策者,3.观察者。并说明区别在哪,法律史学和法社会学属于观察者视角)。一个特定的研究者,可以卷起袖子,力陈己见,也可以袖手旁观的做一个中立的描述者或评价者,但是他必须清楚自己采用的视角以及此种视角的优势和局限。 作者认为,法学研究主要是引用和解释法条。由于问题及视角的多元化,法学研究也就由此而多元化了。 二、何为论文

先讨论何为学术文章。学术文章与非学术文章区别在于交流的对象与目的不同。学术文章是与同行交流,使用的词语更加专业,更加注重论证的根据,文中带有引注。 学术文章的体裁分为综述、评论和论文。 综述是对某一个学术会议、某个问题研究、某个学者或学术流派的概括叙述。综述比会议纪要阅读笔记要有条理,但是一般不掺杂作者的个人观点。以述为主,有述有评,称为述评。这些要作者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取舍,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指引。 评论可以是对一个案例或者事件、一篇文章或者一本著作,对一个学者或者是学术流派思想的评头论足。评论需要表明作者的观点,但是阐明观点必须建立在评论对象上,有所寄附、以评为主。 论文是有条理地论证作者观点的文章,有一个核心观点。以上三者的界限有时会模糊,但是一个成熟的学者应当有清晰地认识,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法学论文的类型,从研究视角上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一为法律解释论层面,二为立法论方面,三为学理方面。 实证研究也有不同的层面,有的为描述事实,分析原因,探究功能。实证研究试图揭示某种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规律。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政治学常用这种手段。法律学者的实证研究有时会与之存在学科交叉,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法律学者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并多以寻求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导向,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法律层面的圆满。

27037语言学概论复习精华

27037语言学概论复习精华 第一章绪论填空题或选择题 1. A symbol consists of two parts : a concrete form and the meaning which it conveys. 一个符号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具体的形式和它所表达的意思。 2.By saying language is arbitrary ,we mean we can’t give a sound reason why such a form is pronounced in this way rather than in that way, and why a particular meaning should be indicated by this form rather than by that form.. 当说语言是任意的,我们指我们不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这个音以这种形式而不是以那种形式发音。并且为什么以这种形式而不是以那种形式来表明某种特殊的意义。 3. Language has two levels .They are grammatically meaningful level and sound meaningless level. 语言有两个层次:语法上有意义的层次和声音上无意义的层次。4.Human languages have such design features as productivity ,discreteness ,displacement ,arbitrariness ,cultural transmission ,duality and interchangeability . 人类语言具有以下的甄别性特征:能产性,离散性,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任意性,文化传递性,双重性和互换性。 https://www.doczj.com/doc/ae8531456.html,nguage is a system because every language consists of a set of rules which underlie people’s actual speech or writing . 语言是一种体系,因为每种语言都是由一套规则组成的,这些规则表明了人们的真正语言或书面形式。(2009年10月考题) 6. By saying language is creative ,we mean that every language contains an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which ,however are generated by a small set of rules and a finite set of words .当说语言具有创造性的时候,我们指每种语言都包括无数的句子,而这些句子由有限的规则和有限的单词所构造的。

法学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方法

学术规范 1,中介的问题。不要找中介花钱,日后一旦查出污点,以免影响。杂志行业的问题迟早国家会干预,只是管制的重点尚未辐射到这个行业,管了以后一大堆问题反而更糟。 2,无论发表什么目的,都不要抄袭。论文造假的破坏里不亚于正式规范性行政法律文件。 3,态度端正是首位的,你一什么态度对待他,他才会犯快给你什么结果。如果为了发表而发表,功利性的攀比,浮躁的堆砌文字,作品是经不起考验的。写一篇就要写好,优秀的文章至少是经过三次修改的。如果你把它当做负担对待了,结果不会理想。论文好比一项工作。目标管理,项目设计,实施,调整,反馈,检查---各个环节都是是对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一对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容纳,其二当做能力方法的锻炼过程,自己的成长就是伴随论文工作不断成熟的。 发表技巧 1、最重要的话就是文章的质量,这质量可以分创新性和时效性两方面来讲。创新性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论文比较独一无二,可以是你论文的题目,论文的框架,分析的方法等等,与别人有大不同之处;时效性就是说你的论文是围绕最近的热点,社会的关注点为内核展开的。 2、刚刚读研究生,撰写论文经常无从下手,就连如何定题都很困难。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应该就是阅读量要有,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兴趣,去阅读最近的核心期刊里的论文。如此你可以学习到最近的热点是什么,如何行文,如何分析论证,自圆其说。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尝试撰写论文。 3、选题的话最快速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导师要,也可以查看最近年会,论坛的主题,就是都是最近大家研究的热点,重点。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文章在时效性肯定是有保障的。题目选好以后,查找文献,建议要有甄别的查找,尤其以核心期刊的文章为主,这也是自身文章质量有保障的一种体现。论文撰写完毕后,一定不要急于投稿,需要给自己一个冷静期,也就是差不多空出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不去想这篇论文。冷静期过后再重新阅读,会发现诸多问题,诸如错别字,标点符号,语序等等,甚至肯本不是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如此反复修改。最后就是最后一步,投稿。论文撰写重要,投稿更重要。 投稿技巧 硕士论文各个高校要求不同,北大硕士不要求发表,而很多地方高校要求发表省级期刊。博士论文国内高校要求中文核心或者cssci两到三篇。过去几年,中文核心很好投稿,高校老师在中文核心或者A类核心投稿,如果级别支撑够格,比较容易。如今,中文核心对于一般211大学的教授都是求之不得,可以考虑的。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稿件供求关系失衡,其二,期刊杂志的水平差距拉大,其三,不合理的潜规则存在。依法学学科为例,每年杂志社的数量新增有限,大量的倒闭,大家眼中杂志水平往往取决于挂靠单位。高校的差距事实上是在拉大的,从各个方面。 以中外法学为例,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国法学代表了中国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十年前的收录稿子作者可以说在国内兼容并包。211,985的一般和名校教授,博士生都有。五年后就是副高级和名校名家的平台了。如今的中外法学的目标是争创世界一流刊物。至少一半的文章是哈佛,耶鲁等院校学者单独或与国内学者合作的。潜规则的问题一直存在。有的杂志起点副高,有的硕士本科都可以投稿。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就白投了。具体的技巧,以下几方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建议写的不错的文章比较优秀刊物的作品,看看最近几个月的文章有没有对学历职称要求,自己低,就不要投了。当然了,自己导师带着自己投,或者他告诉你就容易了。

中国现代法治理论模式构建开题报告

中国现代法治理论模式构建 ——以人性善恶观之博弈为视点开题报告 1、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法治是一个经久不衰而又蕴涵隽永的时代话题。作为崇高的法律理想,她为现有的制度注人了壮骨强魄的理念,为观念提供了激浊扬清的活力。因此反思法治的内在意蕴,是我们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审视、反思法治,有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本文选择的是人性这一视角。这是因为,从宽泛的意义上看,所有的学科知识皆是对人性的关注。认识虽是客观外界世界作用于主观的结果,然而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则是主体能动的产物。由此可见,选择什么样的对象、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人主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因此关注人或人性理念构成了人类所有学科根本性和终结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漠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法律是记载人类社会自身行为活动的重要方式,她从诞生之日就体现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表达着人类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厌恶偏好。所以,从人性的视角审视、判断、反思法治,不仅可以关照其具体制度层面,而且更能凸显其哲学理论高度,以至于将理论的触角指向具有终结意义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的法治只有在充分认识和肯定人性各个方面的需要时才具有人性的“合法性”基础,从而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也正是人性的需要才为国家的法律提供最高的评判标准,才能置法制时时于被批判的位置以回应法治的应然要求从而促进良法的生成。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础,西方法治实践历程充分证明了"没有这个由文化到政治,由抽象到具体制度的转化,就不会有近代法治"。要实现法治的现代化,必须摒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反向力量,树立理性的法律观念,即以"人性恶"理念为逻辑起点的理性法律文化。以"人性恶"为基础的法律文化有利于引导构建权力部门相互制约机制,最终达到民主政治的目标;有利于克服以政策代替法律,改变立法主体混乱和法律缺乏统一性的局面;有利于改变"法律走私"现象;有利于消除法律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现极其低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乱究的现象大量存在;有利于改变民众对法律表现的冷漠和排除心理以及增强民众对法律失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经过理性且科学的法律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权威会趋于减弱并受到质疑;习惯的力量得到分散;民众崇尚法律,忠诚于法律;法律成为共同的信仰。 2、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西方对人性的考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门派”很多,但在政治法律框架内对人性的探讨则集中表现“人性恶”理论。需要指出的是,“人性恶”理论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表现,只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未形成主流,因此无法影响制度设计。西方对人性的考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蔚为大观,特别是它至始与政治制度相联系,并贯穿于制度设计之中从而形成了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因此,凡是需要对法治进行人性反思的,就不能不对“人性恶”理论进行考察和评析。 2.1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西方人性论起步较晚,其研究始于文艺复兴后,以1739 年休漠的《人性论》为标志。在中国,更多地有将人性与动物相比的倾向,因此不可避免地更多地体现人较之于动物的优越性,故而易形成“性善论”。而西方有深厚的宗教传统,其在人与神的比较中更易反思人的劣根性,故而更多的持“性恶论”。 "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而权力是恶的平方"。因此,西方社会特别注重通过有效而良好的规范和制度来限制和引导人的邪恶本性,使其不过分危害社会发展,沿用至今的法律制度也充分体现了防恶目的,形成了依靠理性、科学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的观念。正如西方法律谚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DOC)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民法学的问题类型和研究方法 王轶 教授

民法学的问题类型和研究方法 题目:民法学的问题类型和研究方法 主讲人:王轶教授 时间:2012年5月4日3点30——5点30 我在读硕士、博士的时候,几乎所有法理教科书和民法学教科书上都说法学是一门科学,民法学是社会科学。但我有位同事对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我相信这一质疑的背后其实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包括民法学在内的法学问题是否具有确定性,如果一个学科的思考是最起码的确定性都没有的思考,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学者所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会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从这一点上来讲,如何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能够做到让民法学者之间对具体民法问题的讨论至少是达到相互之间的理解并且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去实现进一步的共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民法学讨论的正当性和必要性都构成了一个基本前提。 作为民法学者,围绕着各类具体民法问题去进行思考,并且达成共识。我借用北航一位法学院老师的一句话叫:“恐怕我们要从撤退开始,从撤退开始,在不同民法学者心目中移动开始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我的心里,从撤退开始,就是从民法学者最低限度的过错开始,而这个最低限度的学术过失,在我看来就是民法学理论与民法学方法,如果民法学讨论民法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存在过失的话,民法学讨论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学术交流学术批评。”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选择民法学问题与解决方法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就像我刚说过的,如果对于大家所关注和讨论的民法学问题究竟是什么类型都没法确定的话,我想在具体的民法问题的讨论不可能达成一致的共识。 那么,民法学的问题类型与解决方式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我想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展开。 首先,对于民法学者所讨论的有争议的民法问题,他们是同一个民法学种类的问题吗?

法学研究论文格式

般规范 1?稿件采用脚注。作者用“ *”标注,正文采用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后。投稿时用阿拉伯数字标注,不加括号。 2?稿件作者通常仅标明所在单位及技术职务,同一作者原则上只标明一个工作单位,最多不超过两个。项目成果保留项目名称及编号。感谢语尽量简化。 3?引用性注释必须真实、必要。对观点的引用,应注重代表性;对事件、数据的引用,应注重资料来源的权威性。限制对非学术性书籍、非学术性期刊及报纸文章和网络资料的引用。原则上禁止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4?引用书籍、(期刊或文集)论文的,要注明页码范围;引用报纸文章的,要注明文章所在版面序号;引用网络资料的,要注明网址和最新访问日期。 5?说明性注释以必要为限,并应尽量简化表达。 6?引用法条的,应括注法律文件通过年份。 7.外文注释从该文种注释习惯。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二、中文注释 1?引用书籍的,要标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份和页码。作者为两人的,均列明姓名;为三人及以上的,标注为“ XX(排名首位的作者)等”。作者为机构的,标注机构名。 出版单位属两家(含)及以上机构的,分别列明。 2?书籍属多人合作作品的,可视情况标注为“XX主编” 写的编著作品,应在 X X编”。多人分章节合作撰 注释中页码后括注“XX撰写” 3?引用译著的,应在作者前括注作者国籍,书名后增加译者。标注顺序为:国籍、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单位、出版年份和页码。译著本身未标明原著作者国籍,或者未翻译原著作者姓名的,遵照译著。译者为三人或三人以上的,标注为“XX等译”。 4?引用期刊论文的,要标明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及期号、页码。作者为两人的,均列明姓名;为三人及以上的,标注为“ XX(排名首位的作者)等”。作者为机构的,标注机构 名;为课题组的,标注为“XX课题组”。 5?引用文集类书刊(含集刊)中论文的,还要按第1条的要求列明该书刊的相关要素。标注 顺序为:论文作者、文章标题、书刊作者、书刊名、出版单位、出版年份和页码。其中,论文与书刊之间用“载于”连接。 6?论文为译文的,应在论文作者前括注作者国籍,文章标题后增加译者。作者国籍不明、作者名原本未译,

现代教育技术在法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法学中的应用 [ 提要]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的密度高,在高校法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法学教育改革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并使法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法律专业人才。但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存在诸如形式化、资料种类过多、照机宣科等情况。如何兴利除弊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文的主旨。 收录日期:2013年5月7日现代教育技术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是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信息技术与法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为法学教学改革搭建了平台。 一、高校法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现状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的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法学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目前,高校法学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在网上课堂、精品课程等方面的应用。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都要求有网上课堂、精品课程,这是为了弥补学生在课堂中的疏漏,方便学生在课后、课外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在任何方便的时候进行咨询,从而减少了奔波之累。 二)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式

不可缺少。传统的口授式案例教学往往要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且效果不理想。现代教育技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缓解了上述矛盾。教师将案例制成电子课件的形式,甚至采用视频播放形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教师评价学生答案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三)在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模拟法庭是法 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实践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对程序性实践相对陌生,对真正的法庭审理程序具体如何进行、如何衔接,学生往往不甚明了。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教师直接选择典型的视频庭审案例供学生观摩。这样不但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直观而迅速地掌握庭审程序及程序进行性语言,真切地了解司法实践,从而减少学习的困难,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由于各高校之间法学教育资源不均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路 径。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各高校之间可以实现法学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生可以足不出校门而聆听各地名师的讲解。 二、高校法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法律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虽然具有很大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要素淡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材、媒体、学生是教学的要素,备课才是整个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部分。寻找教

句法学论文

关于英语句法歧义的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syntactic ambiguity 摘要:英语中歧义句简析:在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词汇,以及特定的语法结构等语言的不同层面来表达。因此,人们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常常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歧义现象。文章从语法角度出发, 从句法结构的3个层面对英文句子的歧义的一些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词; 短语;从句; 歧义 歧义( ambiguity) 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存在于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用等诸多语言层面中。因此, 多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歧义下了不同的定义。如: 含混, 两可, 曲解, 模糊, 晦涩等。其中Fromkin和Rodman( 1983) 对歧义的定义更具概括性: 当一个词或句子缺乏清晰性,意义模棱两可,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 那么这个词或句子就是歧义的。许多因素, 如语言、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标点等都可以触发歧义的产生。据此, 歧义可以具体分为语音歧义, 词汇歧义, 结构歧义, 语用歧义等不同种类。歧义的生成有很多种因素: 如交际双方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心理因素等等人的因素。 1 歧义产生的3个层面 歧义根本上是一种语法现象, 语句和语义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必须不囿于词句的结构形式, 进入句子的深入分析, 才能发现歧义, 达到正确理解。本文主要从句子结构的3个不同层面: 词( word) , 短语( phrase) 和从句( clause) , 来探讨句子歧义产生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的. 1. 1 词层面 ( 1) 英语中的词首或词尾辅音与相邻元音的快速连读和省音容易引起歧义。 ( 2) 同音异义词也常造成语音歧义。例如: I haven't made a sale all week. I haven't made asail all week. sale和sail 是一组同音异义词。例句的意思是: 我这个星期都没做成买卖。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体系是什么.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体系是什么?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一切法律现象可统称为法律现实。法律现实是一个综合性、概括性的概念,包括法的体系、法律实践、法律意识等方面。 法学的产生比法的产生要晚。当法律资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立法和司法日益复杂化,产生一个职业法学者阶层以后,法学才随之产生。 法学研究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阶级性。具有同一阶级属性的法学,由于历史条件、研究方法、研究重心、概念体系等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法学流派。一切剥削阶级的法学流派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未能揭示出法的本质和法的发展规律,但是其中有不少反映人类法律文化发展的合理的、进步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诞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是法学发展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上逐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法学的区别在于,它们的阶级基础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在一些重大的理论观点上也存在原则性分歧。只有马克思主主义法学才是惟一科学的法学,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科学地提示了法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总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还包括若干具体的方法论。这些具体的方法论包括:(1)社会调查的方法;(2)历史考查的方法;(3)分析和比较的方法;(4)语义分析的方法;(5)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的科学方法在法学中的应用;(6)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方法在法学中的应用。在各种方法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总的指导思想,总的方法论,具体的方法论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此外,在具体的研究中,要注意各种具体方法论的结合运用。 法学是一门学科群的总称,它包含若干分支学科。这些学科具体可以分为六类,即(1)理论法学;(2)法律史学;(3)国内部门法学;(4)外国法学;(5)国际法学;(6)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缘性技术科学。其中每一学科还可以继续再分。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 二、学习法理学的意义何在? 法理学是整个庞大的法学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支学科,但它和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等学科是不同的,它是从宏观上、整体上以法和法律现象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由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所以学习法理学可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对学习和深入研究部门法学及法学其他分支学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是从其他学科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所以,学好法理学,对于学好法学其他学科具有指导的意义和方法论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则又可以丰富和深化对法理学的理解。法理学是整个法学的基础,没有牢固的法理学的基础或功底,要想学好法学的其他学科是绝对不可能的,那就等于是空中楼阁,或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法理学是打开神圣的法学殿堂大门的一把钥匙,学习法学不仅应该首先学好法理学,而且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深化对法理学的理解和把握。 2、同时法理学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法律的入门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法律和法学工作者的见识和境界。 法理学学通过其理论特有的魅力,向人们展示法律的文化内蕴,解释法律的内在精神,原则、价值和理论,提高人们的法学境界,扩展法学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来返视重大的一般法学问题和本学科的法学理论问题。因此,一个合格的法律学生应当是具备良好的法理学素养的学生,一个称职的法官应当是既精通法律又兼具法理学境界的法官。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知识点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知识点 1.什么是特征X射线? 当管压增至与阳极靶材对应的特定值U k时,在连续谱的某些特定波长位置上出现一系列陡峭的尖峰。该尖峰对应的波长λ与靶材的原子序数Z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尖峰可作为靶材的标志或特征,故称尖峰为特征峰或特征谱。 2.什么是电子探针的点分析、线分析、面分析? ①点分析:将电子束作用于样品上的某一点,波谱仪分析时改变分光晶体和探测器的位置,收集分析点的特征X射线,由特征X射线的波长判定分析点所含的元素;采用能谱仪工作时,几分钟内可获得分析点的全部元素所对应的特征X射线的谱线,从而确定该点所含有的元素及其相对含量。②线分析:将探针中的谱仪固定于某一位置,该位置对应于某一元素特征X射线的波长或能量,然后移动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沿着设定的直线扫描,便可获得该种元素在设定直线上的浓度分布曲线。改变谱仪位置则可获得另一种元素的浓度分布曲线。③面分析:将谱仪固定于某一元素特征X射线信号(波长或能量)位置上,通过扫描线圈使电子束在样品表面进行光栅扫描(面扫描),用检测到的特征X射线信号调制成荧光屏上的亮度,就可获得该元素在扫描面内的浓度分布图像。 3. XRD对样品有何要求? 粉末样品应干燥,粒度一般要求约10~80μm,应过200目筛子(约0.08mm),且避免颗粒不均匀。块状样品应将其处理成与窗孔大小一致,可扫描宽度宜大于5mm,小于30mm,至少保证一面平整。 4.电子探针分析原理? 电子探针是一中利用电子束作用样品后产生的特征X射线进行微区成分分析的仪器。其结构与扫描电竞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电子探针检测的是特征X射线,而不是二次电子或背散射电子。 5.结构因子的计算?P68 (1)简单点阵:简单点阵的晶胞仅有一个原子,坐标为(0,0,0),即X=Y=Z=0,设原子的散射因子为f,则(公式3-69) (2)底心点阵:底心点阵的晶胞有两个原子,坐标分别为(0,0,0),(1/2,1/2,0)各原子的散射因子为f,则(公式3-70) (3)体心点阵:体心点阵的晶胞有两个原子,坐标分别为(0,0,0),(1/2,1/2,1/2)各原子的散射因子为f,则(公式3-71) (4)面心点阵:面心点阵的晶胞有4个原子,坐标分别为(0,0,0),(1/2,1/2,0),(1/2,0,1/2),(0,1/2,1/2)各原子的散射因子为f,则(公式3-72) 6.X射线衍射与电子衍射的关系(比较)?P150 (1)电子波的波长短,远远小于X射线,同等衍射条件下,它的衍射半角很小,衍射束集中在前方额,而x射线的衍射半角可接近90度。 (2)电子衍射反射球半径大 (3)电子衍射散射强度高,物质对电子的散射比对x射线散射强约1000000倍 (4) 电子衍射不仅可以进行微区结构分析,还可以进行形貌观察,而x射线衍射却无法进行形貌分析 (5)薄晶样品的倒易点阵为沿厚度方向的倒易杆,大大增加了反射球与倒易杆相截的机会,即使偏离布拉格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