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问题意识(如何选题)

在问题意识方面,最重要的是区分该问题是理论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是提出立法对策还是有理论和模型。

证伪方法(如何对理论进行论证)

1、研究必须要有假设。学者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一个假设性的理论命题,对这个问题做理

论上的解释。

2、对理论命题的重要性。包括理论上的证明和经验上的证明。

3、证伪对于研究结论的检验作用

证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1、尽量证明自己的理论不被推翻。2、证伪的意义在于要界定理论的边界和使用范围。

大胆假设(如何提出理论创新)

理论要想取得重大的突破,必须首先提出一般理论的例外,然后用经验事实对这个例外加以证实,之后再将其确定并概念化,最终提出自己的理论。王力“先归纳后演绎”和黄宗志“从经验到理论”。

模式化分析与因果律的揭示

模式化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最大程度地了解“是什么”的问题,最有利于达到社会科学的理论任务。可能的困难在于:模式化分析需要明确划分模式的标准,对于这一标准或模式要素的把握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思考的跳跃有两层含义:提出理论和模型;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因果关系的分析,不能以事实来解释另一事实。应当用模型化的理论去解释事实;把解释事物成因的理论概括出若干变量。

与最前沿的理论进行对话

社会科学是在理论的竞争和对话中前进的,对话才是学术研究的本质和归宿。

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研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研究者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从经验出发,发现、提出并解决理论问题);第二,要学会提出假设;第三,要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加以证明,特别注意证伪方法的使用;第四,要学会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归纳的方法,从一般到个别,提出概念化、模式化的理论,进行因果律的分析;最后,要跟最前沿、最经典和最权威的理论进行对话,发现这些理论的例外,反思甚至挑战他的权威性,到最后将例外联系起来,或许就是一种理论的创新。

如何对待事实经验

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法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必须以理论为导向。林毅夫的学术态度:第一,一种理论跟现实不一致的时候,应当反思理论而不是让现实迁就理论;第二,学术的发展研究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密切。对策法学不是一无是处的,关键是我们过去既没有基础理论的指引又对实践缺乏必要尊重,所以才导致失败。逻辑的跳跃有两个指向:一是中国法制的经验另一个是中国法制的教训。

如何进行价值研究

社会科学的方法总体上是客观性,描述性的方法,讲究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法学应该如何对待价值问题:(1)我们应把价值问题当作一个客观法律现象,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其分布、形态、状况和冲突加以研究。价值问题是完全可以进行客观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价值分布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研究对象。(2)切忌在研究中轻易的出应然的结论,这种判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强,而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3)一定要考虑价值研究的可操作性问题。总之,研究价值应当将研究对象客观化,从价值的反面切入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因果律的揭示。法学研究应该分析近因,而不应该动辄强调追

溯源头,否则研究就无法操作,得出结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法学研究必须打破学科限制,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策法学有层次的不同,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发生的规律,甚至提炼出一种因果律,使得问题的形成机制得到真正的解释。

运用方法论做出理论贡献

社会方法可以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

法学不能完全的强调学以致用,而要深入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研究者要跳出法律规则的束缚,从社会学家的视野发现法律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要学会观察法律制度变迁的轨迹和规律。要总结那些自生自发的法律变革和司法改革措施。还需要关注中国法律制度中有别于西方的部分。

法科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专业知识的熟捻和研究方法的成书是一个成功学者必备的两个条件。

找到具有理论价值的问题是作出理论创新的前提,因此问题意识中的问题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经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一个理想的研究对象应该是那些理论含量比较丰富的研究课题,既能“大处着眼,也能小处入手”。如果能找到“小问题,大视野”的研究课题,最后提出一个概念化、模型化的理论,就可以作出一项成功的社会科学研究。

如何寻找研究对象:1、尽量选择那些长期存在理论困惑的题目,而不单纯是立法和实践问题丛生的课题。2要注意实践问题与该问题背后反映出的理论问题的差别。我们要善于区分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更要善于把实践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和总结。如何设计论证结构

教科书式的论文结构并不可取,因为:第一,没有理论意识;第二,没有理论红线。青年学生的学术论文最主要的就是缺少论题。论题就是理论上的假设,是全文需要论证的核心。第三,教科书式的论文很难让人分清哪些是既有成果,哪些是作者的理论贡献。

学术论文的“八股”在引言中介绍问题的由来,并在专门的文献回顾章节中梳理既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正文中依次展开自己的论证。

导言和结论部分应该如何撰写?导言在学术论文中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交代论文写作的背景、选题的由来和意义;二是交代文章的理论线索,也就是通篇要加以论证的假设和命题,必要时还可以交代自己的论证安排与理由。最后的结论就是把整个思路做一个总结,用更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要告别教科书体例的思维方式,首先应该从形式上入手,改变既往的论文章节编排模式,重新组织自己的论证结构。首先,必须找准文章的理论问题。其次,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还有在问题找准以后,我们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排列已经发现的理论问题,形成一份出色的问题大纲。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个经验问题存在的现状和原因是什么,能否通过既有的理论加以解决,然后满满的往理论方向进行提升,当我们提升一个理论问题之后,还可以按照同样的程序提出更大的问题。

如何选择研究方法之一:比较考察与历史考察方法

客观的说,比较考察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现在的青年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第一,只关心西方理论和制度的现实样态,而对其背后的转换逻辑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后者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第二,在介绍西方制度时往往脱离该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三,在研究西方制度、理论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该制度和理论所发挥的特有功能。

在进行一项大的研究之前,都要先把西方的相关制度全部搞透。历史研究有两个重大的教训:

很多历史研究纯属资料的堆积,而与研究的主旨、提出假设和命题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这种历史考察没有对古代制度对今天的影响进行必要的分析,而这种分析恰恰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

历史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考察绝不等于生吞活剥地罗列一些历史素材和法制经验,进行资料的堆积,而可以有更高的境界。

如何选择研究方法之二:法解释学方法

法解释学是法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有如下几个功能:第一,法解释学可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第二,法解释学能够发展出一套理论体系。第三,法解释学可以对法律条文做一些有创见的解释。法解释学研究的前提是承认法典的正当性,然后才能根据这一法典做解释性而非批判性的工作。在法解释学的理论下大约要注意几点:第一,在做法解释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进行价值衡量。第二,我们在做法解释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第三,法解释学无法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中的法律和实施中的法律,它只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演绎知识的体系,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其他方法来进行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方法之三:法经济学研究方法

法经济学是法学和经济学交叉的一个产物,是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法律现象的一个学科,总体上属于法学而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值得推荐的两本作品:《论经济学方法》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如何选择研究方法之四: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积极意义:第一,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切实了解和发现中国的经验和问题。第二,这种调差方法为真正有创见的法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实证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逻辑实证研究方法,它强调运用逻辑方法对法律文本进行研究,关注的是法律条文的逻辑结构;一种是经验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关注法律在实践中运用和实施的情况,比较接近法社会学研究。

经验的实证研究表现为多种形式。经验实证研究首先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其次才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

如何对理论进行证伪

经验实证研究不在于证实,而在于证伪,关键是寻找与自己理论相反的证据,然后对这些证据进行评论验证,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会被推翻。

证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自己提出的假说演绎推理,看是否会推导出错误和虚假的结论;另一种是针对可能存在的对自己理论的反驳,进行逻辑上的分析,证明反驳无法成立。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最根本的还是要博览群书,逐步做到知识上的积累。各学科的经典著作都要狩猎,要自觉建立多学科的知识背景。1、经济学: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张五常《佃农理论》2、历史学著作: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唐德刚《晚清七十年》3、社会学著作:费孝通《乡土中国》、涂尔干《自杀论》。

在做出理论上的贡献之前,一定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本身有深刻的了解,在进行理论提升之前,一定要对经验事实尽可能全面的掌握,要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的清晰。在准备文献使要做到两个穷尽:第一,要穷尽中国相关实证材料。第二,要穷尽相关的外文资料。

此外,尽可能培养一些艺术爱好。

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方面法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学科。目前,法学研究方法存在着过于超前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和中国法律实践的脱节。中国法学研究现在面临着一种困境: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来自西方的话语系统,从概念到具体设计,以无罪推定和程序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其正

当性正在被法学界无条件的全盘接受;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司法现实中有一套自成体系并运作“良好”的制度系统,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维持着它的正常运作,很多来自于司法实践的改革也都是这套体系中自生自发地出现的。于是研究者不得不面临一种困惑:怎么对这套来自西方的话语体系与来自中国现实的做法、惯例进行协调呢?法学者处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博弈之中,怎么才能沟通这两个方面,做出兼顾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做出中国学者独特的贡献呢?

社会学上的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对我们的研究是有启发的。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治理结构不发生根本变化,法律制度提前大跃进注定要被彻底架空。

法律本身不是目的,法律应当是一个社会中所有力量对比的最表层产物。

社会科学方法不等于社会学方法,它属于所有社会科学通用的方法。引入社会科学的方法是要引入社会科学通用的方法。社会科学方法用两句话概括就是从问题出发开始自己的研究,将本土的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只有掌握和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经验事实中提出概念和理论,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第二是总结本土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科学方法的四大要素:研究过去发生的经验事实(出现过、可操作的经验事实),研究者要有基本的问题意识,要注重社会科学研究发生过的概念化,要充分发挥证伪和验证的功能。

法学研究者经常误入歧途的两个方面就是过于抽象的理性思辨和以引进为目的的比较法研究。

问题意识(issue)主要有三个构成要素:它必须是一个长时间、普遍发生的疑问;必须是用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也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要对一个“问题”之成为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验证。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除了要“从经验事实”中发现问题以外,还要提出理论上的假设命题。

社会科学面临的风险:

主要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占有大量数据,而不能提出任何假设。第二个风险是,研究者为避免那种过于主观的断言,有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强调细节和过

程,把过程细节化、素材故事化。

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化要素

第一个要素,必须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提出假设命题。要想做出学术上的独特贡献,就得学会从问题中提炼出规律性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必要的理论模型,使其能够解释大量的现象。第二个要素,必须做到“先归纳后演绎”。首推归纳法是因为:归纳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开始研究时关注实践和经验事实,而不是一开始就关注理论。在找到真正问题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假设。归纳方法容易使学者作出一些创新性的贡献。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之后,并不排斥演绎推理,这种演绎推理最大的功能就是对归纳出来的理论进行验证,看归纳出来的理论是否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第三个要素,在因果关系问题的分析中,注重发现对问题的成因具有解释力的外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问题本身包含的变量,由于自身的属性,内生变量通常会引起循环论证;外生变量是指,从问题外部提出、使得问题的成因可以得到充分解释的变量)。此处的因果关系是指直接的因果关系。

证伪的功能

一个理论假设的论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正面寻找论据加以证实,也就是证明其成立,二是,从反面寻找论据检验其能否被驳倒。证伪作为一种验证方法,具有两个功能:第一,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什么场合下不成立,这能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划定适用的边界和范围;第二,证

伪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没有被驳倒,尚未被其他观点所取代。(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对已经出现的相反观点要加以驳斥,二是对可能挑战自己理论的潜在观点进行证伪)如何进行原创性研究

首先论文一定要“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具体来说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要动辄寻找那些强调宏大叙事的课题;二是要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但是这个切入点应当通向一个大的理论问题。其次,要注重发现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的例外。再有,交叉学科的研究是理论创新的永恒源泉,最后,要抛弃将现有理论意识形态化、教条化的倾向,不要把任何理论视为绝对的、不容挑战的真理。

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

如何进行原创性法学研究

原创性研究,贵在原创,意味着一个人的研究应当有创新性的理论贡献。原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原创性应当能够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和概念。第二,原创性研究应当具有实质上的理论推进。第三,原创性法学研究一般都是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换句话说,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和过程都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律,从概念到概念,从演绎逻辑出发是无法提出原创性理论的。先归纳后演绎。所谓“从经验到理论”,要求我们的研究从大量的现象、事实、问题出发,在总结、概括、归纳的前提下,提出概念、揭示命题、上升为一般性的理论,这就是典型的归纳研究方法的运用。

法学研究者对待法制,需要遵循两条基本的路径才能作出原创性的贡献:第一条是进行模式化的总结;第二条是将经验研究上升为因果律。模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将大量的法制经验、现象上升到模式化的高度,在寻找到参照系的前提下,对某一事物的性质做出一种理论上的概括。将经验研究上升到因果律是指从一个国家法制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概念,解释大量经验事实发生的原因。

在制度改革中发现制度的深层结构

发现一般原则的“例外”

面对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者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去发现理论的例外:一是研究这一理论有无违背逻辑之处;二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发现这一理论对实践缺乏解释力的地方。

学科交叉、问题整合,提出大的理论

社会科学的方法强调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要求研究者不局限在法律条文的修改和解释问题上,而是观察法律制度实施的社会效果,在法律实施中发现新的问题。

最后,一个国家的法制状况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是法学研究者完全可以作出开创性的法学理论。我们应当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从社会转型中发现问题、提出概念和理论,作出原创性的法学贡献。

法学方法论 全文脉络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经过一周对于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的阅读,再一次令我深刻体会到法学语言的艰涩难懂,语言文字上的熟悉,更越发的凸显出我逻辑上困惑。读此书不是意见浏览识记、消极接受的轻松之事,要求我要正襟危坐、眼光始终往返流转于全文与部分之间,这样才能理清大师的意思。 【德】卡尔·拉伦茨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法学家之一,是继萨维尼、耶林以来德国法学思想传统的关键人物之一,因他在1960年出版了《法学方法论》一书,使德国法学主流由历史法学、利益法学发展到今天兼顾法的安定性与法的时代性的新评价法学。 按照卡尔·拉伦茨的说法:“法学是指,以某个特定的,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法秩序为基础及界限,借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而每种学问都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遵循特定的方式来答复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法律问题有哪些?回答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就是本文的行文主旨。 第一、二章整体上感觉是一个铺垫,透过对菲利普·黑克所倡导的“利益法学”之概念的解说,以及对哈尔·韦斯特曼所支持的“评价法学”进行讲解。介绍了现代法学方法论中两大法学流派的理论,并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说。以评价的方式提出问题:关于法学的正当的价值判断是什么?规范内涵与事物结构间精确意义为何?如何寻找正当的个案裁判?然后陈述了法学的一般内容及其意义。最后点出:法学方法论借其与诠释学的联系,可以对法学使用的方法提出批判。法学方法论之特征在于,以诠释学的眼光对法学做自我反省,然而,反省须与学科本身紧密相关,故,法学方法论亦不能离开法学而独存。法学工作的目标是发掘规范内在的一体性及其一贯的意义关联,另一目标则是针对不同的案件情景将规范具体化。(P120)简述之作者试图借这些具体问题的阐述来回答法学乃至法学方法论存在的意义和历史地位,也是对法学发展的反思。 第三章至第六章分述关于法条的理论。包括法条的结构种类及逻辑模式,案件的形成和法条适用的判断,法律的解释,法官续造法律的方法。作者通过精心的分析将法条进行逐一的归类,将法条适用过程发生的逻辑上的冲突加以解释,在第四章解读了不同利益方对于案件形成的不同认识,对同一事件导致的法条选

法学方法论复习题

法学方法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大陆法系国家,正式法源最常见的形式是( A ) A、制定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惯例 2、在普通法系国家,正式法源最主要的形式是( B ) A、制定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惯例 3、法学方法论属于法理学体系中的(B ) A、存在论 B、认识论 C、价值论 D、社会结构论 4、正当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A ) A、正义性 B、合目的性 C、安定性 D、合理性 5、法官在审判案件中认识到的事实是(D ) A、客观的事实 B、真实存在的事实 C、虚构的事实 D、被证据证明的事实 6、权威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C ) A、正义性 B、合目的性 C、安定性 D、合理性 7、在MacCormick和Summers的制定法解释模式中(1)体系解释(2)目的--评价解释(3)语法解释、这三者的先后顺序是( B ) A、(1)(2)(3) B、(3)(2)(1) C、(2)(3)(1) D、(2)(1)(3) 8、裁判事实属于司法三段论中的那一种( B ) A、大前提 B、小前提 C、结论 D、逻辑过程 9、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C ) A、国际条约 B、宪法 C、政策 D、行政法规 10、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的重要要求中除了相关性要求之外还有( C ) A、相关性要求 B、客观性要求 C、合法性要求 D、合理性要求 11、下列不属于内部体系特征的有( D ) A、位阶性 B、开放性 C、演变性 D、统一性 12、由于规范本身的不完整导致的法律漏洞属于(A ) A、规范的漏洞 B、规整的漏洞 C、解释的漏洞 D、判断的漏洞 13、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B ) A、预测功能 B、裁判功能 C、定义功能 D、执行功能 14、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 A、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15、我国的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则》中并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但是现在有关隐私权的纠纷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属于需要法律解释的那种原因(B ) A、概念的不确定性 B、立法的滞后性 C、法律价值的隐藏 D、法律规范的庞杂导致 16、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A ) A、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事实范型的真实性C、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17、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古代法》读书笔记

《古代法》读书笔记 20155211014 杜佳凤 一、写在前面 不知是因为这不忍卒读的翻译还是自身浅薄的法制史基础(您说得对,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古代法》的阅读过程,时常伴随着情不自禁的一声叹息。照理来说,才粗略阅读一两遍的我,草率地写一篇读书笔记,有亵渎前人思想的嫌疑。然而有时候读到一些地方,感觉与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奇妙的碰撞,不禁感叹一句:“唔,这本书好像有点意思。”也算是在写文之外的另一种收获。 二、作者简介 《古代法》作者亨利?梅因,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史学家,其于186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著《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书中,他以近乎公式化的语言向人们宣告:“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地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此后“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论断便被广为流传,也成为梅因主要思想的代名词。 在序言中,梅因直接说明了著作此书的目的,即“在扼要地说明反映于“古代法”的人类最早的某些观念,并指出这些观念同现代思想的关系。”两句话的阐述,不仅为读者在阅读此书之前明确全书的论证主题,也同时明确了梅因的主要论证方法即历史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梅因是历史法学方法论的创始人,但梅因在晚年却否认自己属于历史法学派,他认为如果硬要把他进行归类的话,他宁愿属于比较法学派。这应该和历史法学的内涵及外延一直得不到明确的界定有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梅因还是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三、梅因的古代法研究方法 《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在当时,自然法深得人心,而梅因却一反时代主流思想的常态,对这种非历史性的、抽象的、假设性的纯理性思维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导言中,亚伦对当时流行着的智力状态进行了例举,一方面,“英国的法律史,不仅被忽视了,简直就是被蔑视。”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更是认为法律史可以重头写起。而另一方面,当

《社会主义价值观100例》读书笔记.doc

《社会主义价值观100例》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价值观100例》这本书,我刚看到书的第一章便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 第一章里是写关于“理想信念”的十个小故事。这章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理想信念的大的魅力,其中最吸引我的要数关于李大钊“决不出卖灵魂”的故事了。 本文主要讲了李大钊是我国共产党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因为他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而遭到北洋军阀的通缉,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汉奸军阀张作霖所捕,在敌人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最终于1927年4月28日被反动敌人处以绞刑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令我最感动的一句是李大钊在敌人严刑拷打下说的一句话:“宁可头断血流,绝不出卖灵魂。”在无数曾为中国解放所拼搏的人当中,也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人,如毛岸英、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等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 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这美好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先辈,是我们祖国的革命先辈用鲜红色的血所换来的。再想一想那些革命志士和革命英雄是如何让新中国站起来的?是如何让新中国变成现在这样的军事大国和发达国家?答案还是“鲜红色的血”。 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身躯和鲜血为我们建设现在这样的社会和国家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不让过去的苦难重现,不让外国列强重新看不起我们,凌辱我们。 而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学习,唯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像李大钊一样用自己的鲜血、汗水和身躯给予我们美好幸福生活的革命先辈们。 .dushubiji221999 .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尹阳硕 ①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男女婚恋形式较为自由,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且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②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的土家族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转型。国家对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予以全面调整和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迅速改变着民众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顽强延续。 ③为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控制,官方在思想观念上大力灌输儒家伦理,加强儒家教化。民众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大部分女性摒弃固有的婚恋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这一转变从守节守贞的节妇烈女不断增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改土归流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禁止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旧俗,宗族观念则认为节妇烈女是光耀门楣之人。同时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引导了当地

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读书。读书的速度也不快,只是喜欢读书罢了。阅读文献,对于开题期间的研究生和写论文期间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课,不可忽视,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关于做读书和文献阅读笔记,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也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如何做阅读笔记呢? 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 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9. 阅读文献和专著是需要积累的,要坚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坚持阅读新文献和著作。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货”就会感觉逐渐充实起来了,用和取的时候就会很自如。 10.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信息就是资源,知识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过滤、整合。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讨论会,有些人说了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此书简介: 《法学方法论》是台湾法学家杨仁寿先生1986年完成的有关法律解释学的力作,是他从事法学研究20年来的唯一一本书,可见花费的心血之多以及写作之认真。文中的写作功底和理论水平都足以让人叹服。1999年法律出版社出版,在大陆发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作序,序中说“该书不仅已初步构建了一门实用而又新兴的学科即法学方法论的体系和框架,而且在中国大陆法学者有关法律解释学的论述基础上多有创新和开拓”。 第一篇:引论 引论共两章,第一章是对“诽韩案”的评析,他认为“诽韩案”中原告以韩愈39代孙之身份起诉维护韩愈的名誉权是不应该得到支持的。尽管刑法规定诽谤死人罪其直系血亲友告诉权,但这是以保护其“孝思忆念”为目的的。而原告虽为韩愈的直系孙,但年代久远,已不存在法律目的所保护之“孝思忆念”,因此应做“目的性限缩”解释,有告诉权的直系血亲只限于“五服”之内,这样才合乎法律规定的目的,实现实质的公正。法官的素养不能仅留在概念法学的阶段,而应在立法者之疏忽或不及预见时通过法律解释加以补充完善。 第二章是对“恶法亦法”的讨论。杨仁寿先生认为“法官适用法律时,不能以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完备或欠缺为借口而不予受理,更不得以此为拒绝裁判之理由”。法官是司法者,不是立法者,不能借口法律为一“恶法”而拒绝适用。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程序繁杂,短时间不能完成。如果法律没有恶到令人无法忍受之程度,法官仍应运用法律之阐释方法,加以阐释,使之适合社会之要求,贯彻法律目的或社会目的。此时法律外表上虽为恶法,但实质上则非恶法。恶法在法的安定性上有重要作用,“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恶法亦法必须具备两种性质:一是必须为法律,就是法的恶的程度尚未与正义相悖过甚,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加以阐释,人切合社会之要求。二是此种“恶法”须具有“法的目的性”。法律是实现善或正义的手段。法官在解释法律行为也要以目的为依据,判断应有之内容,进行合理解释或补充。还举“威尼斯商人”的案件为例。 第二编:法学认识论 本编共分五章,分别为法学之任务、事务认识之客观性、法学认识之客观性、从逻辑分析方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从经验事实层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现一一详述。 法学之任务:从罗马法到罗马解释道德国法,逐渐演变形成“法律万能主义”,即认为法律规定的法典自

文献读后感

管理与经济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安志斌201530751499 读”Market orientati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所感 根据胡老师的教学考察要求,我最近仔细阅读了”Market orientati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这篇文献。该篇论文是由芬兰赫尔辛基阿尔托大学商学院的Juho-Petteri Huhtala教授,Antti Sihvonen教授,圣彼得堡州立大学大学院管理学研究科市场营销部门Johanna Fro ¨se ′n教授以及芬兰赫尔辛基阿尔托大学商学院的Matti Jaakkola and Henrikki Tikkanen等教授共同完成的。该文旨在探讨市场导向(MO)和创新能力在经济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确定业务表现创新能力的作用,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法检验了创新能力对经济繁荣和萧条期间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潜在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完全中介经济好转时墨性能的影响,而在经济低迷的调解仅是局部的。最终得出了创新能力也推动了顾客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好转,而中介效应的顶端是一个竞争者导向在经济低迷时期。这是第一个研究经济周期在战略营销概念的关系的实证检验,如市场导向和创新能力,以及公司的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该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深被大师们的渊博学识所折服与惊叹。该文献从一开始到全文结束,基本都是采用引用世界上各知名学者对该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所连接起来的,在文献中对这些观点加以筛选和论述,同时也从各个大家们的观念分析总结其精华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推断,提出教授们所希望阐述的观点。该篇文献光是参考文献就多达96篇之多,可以想象教授们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流过多少辛勤的汗水,为写出科学有价值的指导论文做出了多么大的付出,这才是我们每一个科研人员值得并且应当学习和发扬的卓越精神。 该篇论文在逻辑结构的安排上,首先是引入选题,阐述各个学者对该问题的观点并引出研究问题;其次提出理论和假设,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对比,提出它们存在的理论假设,再次找出方法论,提出研究背景,并确定变量进行测量,接着得出测量结果,最后进行讨论并得出讨论并得出创新能力完全中介经济好转时墨性能的影响,而在经济低迷的调解仅是局部的结果。整个研究过程特别严谨且充分,这样的方法论也是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学习。 记得上个学期,我在图书馆看国内学者的期刊学术论文,仅仅前后两篇论文,发表的时间相差不足三个月,后者对前者的观点抄袭程度至少在90%以上,后者的标题观点几乎都出自于前者,这使得我对国内个别学者的学术精神感到深深的厌恶。学术是一种神圣且严肃的科学内容,怎能弄虚作假?在这点上,我还是特别赞赏西方的科研人员,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术研究人员学习。 在文献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带给我们的科学精神,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遵守研究人员的工作道德,不弄虚作假,不敷衍了事,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工作。也特别感谢胡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次作业,让我们深深反思和对比我们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行为。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篇一: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此书简介: 《法学方法论》是台湾法学家杨仁寿先生1986年完成的有关法律 解释学的力作,是他从事法学研究20年来的唯一一本书,可见花费 的心血之多以及写作之认真。文中的写作功底和理论水平都足以让 人叹服。1999年法律出版社出版,在大陆发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 院王利明作序,序中说“该书不仅已初步构建了一门实用而又新兴的 学科即法学方法论的体系和框架,而且在中国大陆法学者有关法律 解释学的论述基础上多有创新和开拓”。 第一篇:引论 引论共两章,第一章是对“诽韩案”的评析,他认为“诽韩案”中原告 以韩愈39代孙之身份起诉维护韩愈的名誉权是不应该得到支持的。 尽管刑法规定诽谤死人罪其直系血亲友告诉权,但这是以保护其“孝 思忆念”为目的的。而原告虽为韩愈的直系孙,但年代久远,已不存 在法律目的所保护之“孝思忆念”,因此应做“目的性限缩”解释,有 告诉权的直系血亲只限于“五服”之内,这样才合乎法律规定的目的,实现实质的公正。法官的素养不能仅留在概念法学的阶段,而应在 立法者之疏忽或不及预见时通过法律解释加以补充完善。 第二章是对“恶法亦法”的讨论。杨仁寿先生认为“法官适用法律时, 不能以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完备或欠缺为借口而不予受理,更不得 以此为拒绝裁判之理由”。法官是司法者,不是立法者,不能借口法 律为一“恶法”而拒绝适用。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程序繁杂,短时间不 能完成。如果法律没有恶到令人无法忍受之程度,法官仍应运用法 律之阐释方法,加以阐释,使之适合社会之要求,贯彻法律目的或 社会目的。此时法律外表上虽为恶法,但实质上则非恶法。恶法在 法的安定性上有重要作用,“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恶法亦法必 须具备两种性质:一是必须为法律,就是法的恶的程度尚未与正义 相悖过甚,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加以阐释,人切合社会之要求。二是 此种“恶法”须具有“法的目的性”。法律是实现善或正义的手段。法 官在解释法律行为也要以目的为依据,判断应有之内容,进行合理 解释或补充。还举“威尼斯商人”的案件为例。第二编:法学认识论

法学方法论试题(二)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记30分) 1、《合同法》第125条第1款所规定的: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的所使用的词句、……进行解释,那么按照合同的所使用的词句进行解释的方法属于:( ) A、文义解释 B、体系解释 C、目的解释 D、习惯解释 2. 这些豆子是从这个口袋里拿出的,所有从这个口袋里拿出的豆子都是白色的,因此这些豆子应当是白色的。以上推理过程称为:() A、演绎 B、归纳 C、设证 D、类比 3、辩证推理的法理根据在于:( ) A、不同的情况应做不同的对待 B、同类的情况应做相同的处理 C、规律的普遍性 D、联系的普遍性 4、《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种内涵和外延不确定、具有开放性的指导性规定,在法律方法论中属于:( ) A、不确定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规则 D、一般条款 5、在法律解释的位序中,居于首位的应是:( ) A、合宪性解释 B、文义解释 C、体系解释 D、历史解释 6、《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但在实践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侵犯肖像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民法通则》第100条已经不能满足公民肖像权保护需要。这时出现了() A、法律规范冲突 B、法律漏洞 C、法外空间 D、法律模糊 7、在大陆法系国家,法源最常见的形式是() A、制定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惯例 8、广东省四会市“莫兆军案件”表明,作为司法三段论中的小前提中的案件事实应当是:() A、生活事实 B、证明事实 C、法律事实 D、客观事实 9、欲知个别得先了解总体,而欲知总体又先要了解个别;欲知局部需要先知整体,欲知整体又先要知局部,这种在个别与总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对照,从而使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 A、推论 B、推理 C、诠释 D、证明 10、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包容(完全或者部分的)关系的刑法规范,这种现象称为:() A、规范冲突 B、法条竞合 C、法律漏洞 D、法律拟制 11、在法律方法论上,不确定法律概念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通常被称为:() A、法律解释 B、法律推理 C、漏洞补充 D、价值补充 12、下列选项中,属于立法解释的选项是:() A、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解释 C、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 D、司法部的解释 13、《唐律疏义》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这说的是() A.类比方法 B.当然解释方法 C.体系解释方法 D.目的解释方法 14、在麦克弗森诉别克汽车(Macpherson v. Birk Motor Corp.)一案中,卡多佐法官在一系列先例中得出了应适用此案的法律规则:具有急迫危险性的产品概念应扩大到对人身有危险性的一切物品,危险品的制造者负有仔细加以制造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寻找法律规范

社会主义五百年读后感

社会主义五百年读后感 今天党支部给每位党员干部发了一本名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的书,我随手翻了一下,后来被书中章节所吸引,利用几天的的业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该书。历史一经发生便凝固在它固定的时间线和空间点上,任凭风起云涌、沧海桑田、思潮变迁,不会再有变化了。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需要解读。以下便是本人对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读后感: 第一、充分感受《五百年》的重要思想性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可读性很强、该书史论结合、文风通俗,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开始讲起,共分六个阶段,概要叙述了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艰辛的探索和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感受不在于千回百转、绝境逢生的曲折情节,也不在于荡气回肠、扼腕长叹的沧桑感慨,而在于追随历史步伐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人时代精神的领悟。该书展示的是一幅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立体式画卷。 第二、关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解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谈起。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哲学上的变革有着直接联系,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

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书中还写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坚信社会主义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第三、充分感受党的心系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荣历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写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历史,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岁月、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奋勇前行历史;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昂首阔步地迈向现代化梦想的历史;我们党积极应对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感悟历史,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也是一本饱含哲理的教科书;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历史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时代的重任在召唤着我们,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投身实践大潮,抒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个个传奇! 总之,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深入阅读与理解,我作为一名党员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与决心,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从思想认识上提高自己,从工作实践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接班人。

英文文献阅读笔记精编版

英文文献阅读笔记 Title:Distributed Virtual Inertia Based Control of Multiple Photovoltaic Systems in Autonomous Microgrid Author:Won-Sang Im, Member, IEEE, Cheng Wang, Student Member, IEEE, Wenxin Liu, Senior Member, IEEE, Liming Liu, Senior Member, IEEE, and Jang-Mok Kim, Member, IEEE Source: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VOL. 4, NO. 3, JULY 2017 Research question: Since an autonomous renewable microgrid usually has much smaller inertia, the control system must be very fast and accurate to fight against the small inertia and uncertainties. To reduce the demanding requirements on control,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crease the inertia of photovoltaic (PV) system through inertia emulation. 在摘要中作者简要叙述了本文研究内容即:寻找一种方法来增加PV系统的惯性以降低系统的控制要求。同时,在Introduction部分,作者进一步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Methods: The inertia emulation is realized by controlling the

菲特丽丝法律论证原理的读书笔记

菲特丽丝《法律论证原理》的读书笔记 武荣(法1201班) 《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一书是荷兰伊芙琳.T.菲特丽丝博士的著作。本书主要是写法律论证原理中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在中文版序和导论中,作者开篇即点明,本书是对各国不同理论背景下的法律论证研究与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的评论性概览,侧重点是对法律论证的分析与评价,并在结论部分提供了一个能以成体系的、原则的方式体现各种研究路径的理论框架。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提出某一法律命题的人都要提供支持该命题的论述”[1],确实如此,这不仅是作者写本书的主要目的,也是在法学方法论实际的运用中所达到的目标,律师需要通过论述证立其案件,法官需要通过论述证立其裁决,任何一个法律命题都需要论述来证立其自身的主张。 但证立的做出并不是都是合理的,书中不同学者的预设了不同的合理性规范,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法律论证理论做出了分析与评价,同时提出不同的对于评价的理性标准。本次读书报告主要以概括全书为主,对作者的详细论述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主要是由于人本身记忆之有限,需以文字来记录自己所读,在对全书做出一个简单的概要后,从整体来把握作者所写、所思。 在第一章中,作者概述了法律论证的一般研究背景,并提出了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法官在案件的裁决中需要根据案件事实来运用法律规则,首先需要发现正确裁决的过程,其次需要对判断进行证立以及选择在评价判断时所使用的评价标准,而对于第一种发现的脉络,是法官个人的心理过程,对于第二种证立的脉络属于研究论题。所以法律论证合理性的研究是有关在证立过程中提出的相关要件,而非心理过程。同时,利用法理论中理性重构,即“出于理性评判之目的对法律裁决的重新构型”[2],对支持一种解释的论证进行重构,挖掘其隐含因素,来检验论证的正当性。

吉大19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正当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裁判事实属于司法三段论中的那一种(????) A: 大前提 B: 小前提 C: 结论 D: 逻辑过程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由于规范本身的不完整导致的法律漏洞属于(????)A: 规范的漏洞 B: 规整的漏洞 C: 解释的漏洞 D: 判断的漏洞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在普通法系国家,正式法源最主要的形式是()A: 制定法 B: 判例法 C: 习惯法 D: 惯例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下列不属于体系组成要素的是(????) A: 抽象性 B: 统一性 C: 枝分 D: 完整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在法律解释中,立法权和司法权冲突的核心是(????)A: 民主与正义的冲突 B: 民主与法治的冲突 C: 宪政与民主的冲突 D: 宪政与法治的冲突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下列不属于可以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是(????)A: 理性判断

B: 经验基础 C: 逻辑判断 D: 价值判断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A: 预测功能 B: 裁判功能 C: 定义功能 D: 执行功能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普通法系的法官面对先例的时候、不属于法官选择的是(????)A: 遵循先例 B: 区分先例 C: 推翻先例 D: 变更先例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在大陆法系国家、现代法学方法论兴起的哲学背景是(????)A: 道德分析哲学 B: 实证主义哲学 C: 现象学 D: 马克思哲学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在现代、制定法解释的要素包括(???) A: 语法解释 B: 逻辑或体系解释 C: 历史解释 D: 目的解释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裁判事实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A: 生活事件被陈述为原初事实 B: 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 C: 基本事实被描述为规范事实 D: 规范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E: 基本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主要表现为哪些形式(????)A: 解释 B: 指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读书笔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读书笔记通过认真阅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章节,我知道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

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 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 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

科研文献阅读笔记模板(word版)(个人版本2.0)(1)

文献阅读(实习)笔记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页特意留作空白)

目录 文献1: (3) 文献2: (4) 文献3: (5) 文献4: (6) 文献5: (7) 文献6: (8) 文献7: (9) 文献8: (10) 文献9: (11) 文献10: (12) 文献11: (13) 文献12: (14) 文献13: (15) 文献14: (16) 文献15: (17) 文献16: (18) 文献17: (19) 文献18: (20) 文献19: (21) 【鼠标左键单击目录内容中任意区域,再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更新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 择“更新整个目录”,即可自动更新目录内容及也页码】 【若还需要大批量添加文献阅读记录(超过19个),则在复制未填笔记的空白模板后连续粘贴多个。 粘贴完毕后,用鼠标选定“文献××”的数字部分,将鼠标对准数字部分,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 择“选择相似文本”命令,即可完成文献阅读笔记的编号更新。若觉得此操作过于繁琐,可直接手 工更改编号。】 (上述两段说明若不需要可删除)

(注:若目录的总页数为奇数,则需要再插入一个“下一页”的分隔符,以确保打印时正文第1页的位置,若不需打印可忽略此操作)

文献1: 编号:时间: 标题: 来源(期刊/书籍名称): 年,卷(期):页 作者: 国家或组织名称: 文献价值:高中低无阅读内容:文摘、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要点:(可以是好的问题、好的语言表达、好的文章结构、好的方法。实习的同学可以写一天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思考:(文章的不足,有没有办法解决等)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 下面本人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 说句老实话,当初老师布置要写读书笔记时心里还有点抵触,但后来有时间能静静的看起梁慧星先生的《裁判的方法》时,反倒一下子喜欢上了。记得刚看“裁判的方法”书名时,感觉这是和《民法总论》一样艰涩难懂的书,但读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后才发现,这本我们法学方法论课程的教科书远比自己所读过的所有法学专业书都来得精辟、生动、通俗易懂。梁慧星先生并不是单纯的讲解理论,而是列举了大量贴近生活、为社会热点关注的案例来阐述他的观点,语言生动、形象,评论剖析精辟、深入浅出,使读者不但能轻易地理解了他所要阐述的观点,而且扩展了法律的视野,学会了一些裁判的方法。我因此慢慢体会到当初老师的用心良苦。下面是我《裁判的方法》的读书笔记。 此书共分五讲,依次为:一、民法解释学概述;二、法律解释方法;三、法律漏洞补充方法;四、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五、利益衡量。前三讲重点阐述,后两讲简要讲解。 一、民法解释学概述 (一)什么是民法解释学:“民法解释学”又叫“法学方法论”,它是微观的学问,是关于法律解释适用的方法和规

则的理论,属于一种一法律解释适用的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实用科学。须说明的是,民法解释学的这一套方法和理论并不仅仅对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知识产权审判庭等民事庭的法官有用,对其他审判庭如行政审判庭和刑事审判庭的法官也有用。 (二)法官裁判的逻辑:我讲的法官裁判过程,是把同志们日常裁判案件的工作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从规律上,从适用法律的方法上,来寻找它的规律性。那么法官裁判的过程是如何呢?它是一个严格的逻辑三段论公式:T→R加S=T 得出S→R。第一段:T→R(法律的规定),叫大前提;第二段:S=T(事实认定),叫小前提;第三段:S→R,是得出的推论。这个逻辑公式表述了将法律规则适用于具体案件事实得出判决的逻辑推论过程,是检验、鉴别、衡量你的判决在形式上是否合格的标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法官靠这个逻辑公式去说服当事人,说服社会;其次,法官也是靠这个逻辑公式去说服上级法院)。 (三)法官如何认定事实:法官审判案件的工作有两类,第一种,认定事实,处理事实问题。第二是法律适用,处事法律问题。法官认定真实,只能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认定,但不是凭空的认定,需要根据程序法规定的证明手段。通过证明手段和方法来查明本案的真实①。但须要我们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需要审查,都需要认定,就如自认的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