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苔藓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苔藓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苔藓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苔藓植物

第二节苔藓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

2.葫芦藓: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分小组让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相同吗?③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2)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出: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它没有像绿色植物那样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芦藓有茎和叶,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地方是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的特点,但是葫芦藓的茎比较柔弱、叶又小又薄,而且茎和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这些都是区别于绿色植物的特点。

(3)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之后,继续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来说明它为何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葫芦藓生殖过程的教学,可采用剪贴图或投影片,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来进行。

先由教师给学生展示带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芦藓植株的图(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对照图观察同一棵葫芦藓植株上的雌枝和雄株),从而了解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然后给学生分别展示雄枝上的雄性生殖器官,雌枝上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图,使学生了解在雄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许多带鞭毛的、能在水中游动的精子,在雌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一个球形的、不能运动的卵细胞、植株在湿润的条件下,精子游动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这一受精过程可通过复合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当学生了解了受精过程后,根据前边所学过的知识,可启发学生回答出: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胚,再由胚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最后提出问题:“葫芦藓生殖过程有什么特点?”供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它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这也就决定葫芦藓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其他的苔藓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这部分教学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墙藓和地钱来进行(可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片或录像)。

在观察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①墙藓、地钱的生活环境与葫芦藓有无不同?②地钱的形态有什么特点?③苔藓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分析、比较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强调以下两点:

①一般具茎和叶,但无输导组织。

②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4.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选择有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如有录像更好),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成片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林下、山野阴湿环境中,这会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经讨论后明确苔藓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至于苔藓植物对监测大气污染的作用,可由教师结合当前大气污染的状况加以讲解。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到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故可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复习巩固时可选择以下题目供学生在课上练习:

题目:请指出以下哪些特征是与葫芦藓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①假根②真根③茎和叶内有发达的机械组织④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⑤葫芦藓植株有雌枝和雄枝之分⑥受精过程不需要水⑦受精过程需要水⑧受精卵在雌性生殖器官内发育形成胚。

【板书设计】

●一、葫芦藓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1)矮小

(2)有假根:固着

(3)有茎和叶:含叶绿体,无输导组织

3.生殖:

●二、其他苔鲜植物

墙藓地钱

●三、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受精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监测空气污染

小资料

地钱的培养

●一、方法步骤:

1.7~8月间,到林间、山地岩石阴面、木桥底下等阴暗潮湿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钱。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孢蒴将要开裂,就可用镊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广口瓶,盖严封好,放到避光处,可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应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筛过后拌匀,装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压实,用清水淋透,放在窗台上。十余天后,表土层变硬,即可接种。

3.用镊子从广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细针挑破孢蒴,把里面鲜黄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层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让孢子得到萌发的适宜湿度。

4.把花盆移到离窗稍远处,每天都淋几次清水,避免阳光直射,土层龟裂。10天左右,当小地钱长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台,在其前方放几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阳光直射,又能得到适当的光照以进行光合作用。

二、实验结果:

培养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长出星散的绿色小地钱。这些小地钱长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见。2个月后,地钱背面出现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长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下地钱胞芽杯放入园土,进行培养。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 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

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案.doc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生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树立热爱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归纳法等2.学法:实物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熟知教材学生熟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自学检测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三、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三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小组讨论完成讨论题,教师巡视指导。四、师生互动,展示交流学生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师生互动交流。五、知识竞答,感悟提升知识竞答——三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熟知教材(自学指导:认真阅读教材p72—77页本节内容,边看边做好记录,尤其要注意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分钟)(一)熟读一下教材内容(二)自学检测1.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 中或 ________环境中。它们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能靠全身进行________作用。2.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____的陆地

环境中,一般具有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是,茎中没有__________,叶中没有_________,根非常简单,被称为_________。植株一般都很 _________。3.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_________环境中,蕨类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化。它的根、茎、叶中有专门的_________。二、问题引导合作探究(要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对比观察三类植物,分析讨论,先组内交流,后组间交流。)学习任务一:探究藻类植物观察藻类植物,小组讨论:藻类植物和你平时见到的植物有什么不同?这些藻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吗?学习任务二:探究苔藓植物观察苔藓植物,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的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学习任务三:探究蕨类植物观察蕨类植物,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蕨类植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2)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相似,可为什么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知识链接】赤潮和水华大量含氮、含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洋中,而导致某些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由于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藻类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死亡。就会造成遗体在水中堆积。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苔藓植物矮小的原因苔藓植物之所以矮小,主要是没有疏导组织的原因。苔藓植物没有真根,只有假根,不能很好的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这就决定了它要生活在潮湿背阴处。这样才能满足水和无机盐。因为没有疏导组织的缘故,叶制造的有机物无法向根运输。正是由于没有疏导组织的原因,所以它们都长的很矮小。

教案: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x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贯众和葫芦藓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描述两类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比较两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时,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繁殖方式。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盆肾蕨和一个放大镜、葫芦藓或者其它藓类、用于海报展示的A3纸(比较三种孢子植物的异同点)记号笔、 PPT课件(含视频)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地面上还生活着两类比较矮小的植物,播放苔藓植物的视频,引入本课。 (二)PPT展示葫芦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它长的高还是矮?(矮) 3.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教师总结: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 叶又小又薄(所以可作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叶没有叶柄或叶脉,苔藓植物依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吸收的能力不强,所以植物体大凡都长的很矮小。 4.观察金发藓等其他苔藓植物,它们的根、茎、叶与葫芦藓相似吗? 5.葫芦藓依靠什么结构繁殖?总结:苔藓植物是孢子植物。 6.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 (三)再让学生观看蕨类植物的视频,然后以肾蕨为代表植物学习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同学们观察桌子上蕨类植物(实物)的形态结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肾蕨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岩缝、路边和墙角的背阴处) 2.在54页的图上表示出肾蕨的根、茎、叶器官。(注意茎的位置,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

苔藓植物分科检索表

苔藓植物分科检索表 1.原丝体不甚发育,通常每一孢子萌发的原丝体仅产生一个植物体(配子体);茎通常由同形细胞构成,多数没有分化中轴;叶没有中肋;假根为单细胞构造;蒴柄延伸在孢蒴成熟之后;颈卵器壁不形成分离的蒴帽;孢蒴成熟后多数纵长裂开,多有弹丝构造。 2.植物体叶状,构造较简单,无气室或仅有少数粘液腔,每一细胞有一或少数绿色体,无油胞及油体;精子器和颈卵器均起源于叶状体内部组织,位于叶状体上部,颈卵器无外壁;孢蒴长角状或粗烛状,无蒴柄,常有蒴轴;孢蒴成熟后纵长两瓣裂开(角苔纲Anthocerotae)………角苔科Anthocerotaceae 2.植物体叶状或有明显的茎叶分化,呈叶状体的构造多数较复杂,少数较简单,常有气室或气孔,每一细胞中有多数绿色体,常有油胞或油体;精子器和颈卵器起源于叶状体的外部组织,位于生长点的后方;颈卵器有外壁;孢蒴有短柄或长柄,无蒴轴;孢蒴成熟后多四裂或不规则裂开(苔纲Hepaticae)。 3.植物体叶状,或有茎叶分化,如为叶状体时则没有气室和气孔,仅有平滑假根;通常有油胞及油体,每一细胞中常有多数油体;多数无鳞片;孢蒴多数有延伸的柄,蒴壁细胞多层,成熟后四瓣裂开。 4.植物体叶状,少数边缘有叶状分瓣;颈卵器生于背面,与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5.植物体叶状,无侧边分瓣。 6.植物体无明显的中肋。 7.叶状体多数无假根,生殖器官生于侧生短枝上…………………………片叶苔科Aneuraceae 7.叶状体常有多数假根,生殖器官生于叶状体背面…………………………溪苔科Pelloaceae 6.植物体有明显中肋;植物体淡绿色,透明,或边缘常有毛;生殖器官生于腹面短枝上………………………………………………………………………………………叉苔科Metzgeriaceae 5.植物体叶状或有茎叶分化,侧边有明显的分瓣。 8.植物体边缘分瓣小,腹面有鳞片状的腹叶…………………………………壶苞苔科Blasiaceae 8.植物体边缘分瓣大,无腹叶…………………………………………小叶苔科Fossombroniaceae 4.植物体有明显的茎叶分化,颈卵器顶生,直接或间接由顶端分生组织产生。 9.植物体顶生分枝或节间分枝,叶片横裂或斜裂,呈蔽后式、折合蔽后式或蔽前式,但绝不呈折合蔽前式;每一雌苞中有颈卵器12—20,蒴柄长,常伸出蒴萼外;蒴萼发达或有时退失,而由茎组织发育的其他构造所替代。 10.叶3列,腹叶与侧叶近于同形或等大,叶片横列或呈蔽前式,通常仅裂为3—4瓣,背瓣最大,稀2裂瓣或不分瓣;假根稀少,生于腹叶基部。 11.叶片分裂至基部或3—4深瓣裂成细条状毛。 12.植物体较粗壮,侧叶和腹叶均深裂成瓣。 13.植物体棕色,叶细胞厚壁,蒴萼发育…………………………毛叶苔科Ptilidiaceae 13.植物体多呈绿色,外观呈细绒状,叶细胞多薄壁,蒴萼不发育……………………………………………………………………………………………绒苔科Trichocoleaceae 12.植物体极纤小,侧叶和腹叶均深裂成2—4条状或细毛状……………………………………………………………………………………………………睫毛苔科Blepharostomaceae 11.叶片全缘或仅尖部有2小形裂瓣,但不呈细毛状;植物体单一;蒴萼不发育…………………………………………………………………………………………护蒴苔科Calypogeiaceae 10.叶3列,腹叶不同形且较小或完全退失,叶横列,或呈蔽后式或呈折合蔽后式,叶片多数2裂瓣,稀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 物》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 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导学案(含答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的知识点有:一: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环境,二:了解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对于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通过观察三类植物的标本并与常见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他们在根、茎、叶方面的不同,总结出三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多联系实际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本节课的重点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合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说出自己认识的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归纳植物的四个类群。 二、合作探究 1、欣赏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请分析: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课本P78第二段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上述现象吗? 2、读P78-79图Ⅲ―1和图Ш―2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1)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吗? (2)根据课前的观察,阅读课本P78—79回答: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3)藻类植物和你平时见到的植物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 (4)阅读课本P80图Ш―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各小组观察课前采集到的当地常见的苔藓植物并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苔藓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2)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区别? (3)如果你生活的地方看不到苔藓植物,你能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三、拓展创新 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就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第四章苔藓植物Bryophyta

第六章苔藓植物实习内容和方法 1.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 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一个特殊类群,是最原始的高等植物。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 少数生于极端干旱的沙漠或戈壁,在极地冻原或高山冻原常以苔藓植物为主。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均有分布。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孢子体世代常寄生在配子体上生活,形成明显的异形世代交替现象。常见的植物体是配子体,有茎、叶分化,茎中无维管组织分化,叶多为单层细胞,无真正的根,仅有单细胞或单列细胞的假根,有性生殖器官称为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卵发育成胚,由胚发育为孢子体,孢子体结构简单,由孢蒴、蒴柄和基足组成,孢蒴内产生孢子,孢子产生下一代配子体过程中要经过原丝体阶段。有简单的茎、叶分化,出现多细胞生殖器官,受精卵发育成胚是把苔藓植物划分在高等植物中的三个主要原因。 1.1苔藓植物配子体和有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 苔藓植物配子体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类为无茎叶分化的扁平叶状体,叶状体有背腹之分,背面常有气孔,腹面有单细胞假根和多细胞鳞片,有或无组织分化。另一类有简单的茎、叶分化, 没有真正的根, 仅有由单细胞或单列细胞组成的假根,称为拟茎叶体,茎中无维管束分化,常有表皮厚壁细胞层和中轴分化;叶具有类似叶脉的结构常称为中肋, 具机械支持作用。 苔藓植物的雌配子体可产生雌性生殖器官称颈卵器(archegonium)。颈卵器的外形如长颈瓶状, 外部由营养细胞组成颈卵器壁,分为颈部 (neck)和腹部(venter)。颈部有颈沟 (neck canal),内有颈沟细胞 (neck canal cell); 腹部有卵细胞 (egg cell)、腹沟 (ventral canal)及腹沟细胞(ventral canal cell)。雄配子体可产生雄性生殖器官称精子器 (antheridium),外形棒状、球状。精子器内精子多数, 两条鞭毛长而卷曲。受精作用依赖于水。颈卵器中的卵成熟, 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破裂, 精子借助水游动通过颈沟进入颈卵器与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不经休眠就分裂形成胚 (embryo)。多细胞生殖器官颈卵器和精子器的出现是水生植物向陆地发展的过渡类型,保证了陆生植物最初登上陆地具有固定的受精场所。胚的形成标志着高等有胚植物进化历程的开始。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苔藓植物 生活环境:阴湿的陆上 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特点:有茎和叶,但没有根。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生活环境:苔藓植物一般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 2.形态结构特点: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呈绿色,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产生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叶:不含有叶脉;茎:没有输导组织;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能起固着作用,因此,苔藓植物的吸水、输水、保水能力极差,植物体矮小,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3.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可以背、腹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潮湿的陆上 形态结构特点:有根、叶、茎的分化,且有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距今2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是主要的成煤植物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优质的绿肥和饲料、观赏 1.生活环境:蕨类植物一般都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 2.形态特点:蕨类植物的植株要比苔藓植物来得高得多。 3.结构特点: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且内含输导组织。 [讲述] 蕨类植物同藻类、苔藓一样,不结种子。通常成熟后在叶背面有褐色隆起的结构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成熟后,从叶表释放出来,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4.与人类的关系 (1)重要能源之一——煤(古代大型木本蕨类植物的遗体) (2)作为绿肥(3)可以适用(4)可以药用 【例1】卷柏和桃子的共同特征是() A.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B.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C.有根、茎、叶的分化D.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 【答案】C 【解析】卷柏是蕨类植物,它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桃子是被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根茎叶发达,用种子繁殖后代。本题考查学生对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结构特点的理解。 【例2】右图中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葫芦藓和蕨的植株,据图回答。

2020年初一生物苔藓植物详细教案

初一生物苔藓植物详细教案 【编者按】初中频道为大家收集并了初一生物教案:苔藓植物教案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苔藓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 2.葫芦藓: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分小组让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芦藓的假根与 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相同吗?③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 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2)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出: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它没有像绿色植物那样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芦藓有茎和

教案: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蔡贞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贯众和葫芦藓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描述两类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比较两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时,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繁殖方式。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盆肾蕨和一个放大镜、葫芦藓或者其它藓类、用于海报展示的A3纸(比较三种孢子植物的异同点)记号笔、 PPT课件(含视频)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地面上还生活着两类比较矮小的植物,播放苔藓植物的视频,引入本课。 (二)PPT展示葫芦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它长的高还是矮?(矮)

3.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教师总结: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 叶又小又薄(所以可作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叶没有叶柄或叶脉,苔藓植物依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吸收的能力不强,所以植物体一般都长的很矮小。 4.观察金发藓等其他苔藓植物,它们的根、茎、叶与葫芦藓相似吗? 5.葫芦藓依靠什么结构繁殖?总结:苔藓植物是孢子植物。 6.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 (三)再让学生观看蕨类植物的视频,然后以肾蕨为代表植物学习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同学们观察桌子上蕨类植物(实物)的形态结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肾蕨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岩缝、路边和墙角的背阴处) 2.在54页的图上表示出肾蕨的根、茎、叶器官。(注意茎的位置,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 3.肾蕨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征?特别是叶,能不能看到叶柄? 教师补充总结:肾蕨的根、茎、叶具有输导组织,所以比苔藓植物长得高。 4.肾蕨的叶背面有什么?这些斑点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总结出肾蕨依靠孢子繁殖。 5.再观察几类蕨类植物,看看它们的根、茎、叶与肾蕨相似吗? 总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孢子繁殖。 (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比较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高等和低等性? 2.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为什么? 3.它们和前面我们学习的藻类植物比较又怎么样?(引导学生比较完成有关三种孢子植物的比较表格。) (五)学习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举例说明。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一.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小型非维管植物 a.小型的多细胞绿色植物,生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受精离不开水) b.简单的种类呈扁平的叶状体 c.内部构造简单,植物体有假根+类似根茎叶的分化(无根茎叶分化) d.无维管组织(生活在阴暗潮湿之中) 2.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 a.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常见的植物体是配子体。 b.配子体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占优势 c.孢子体分为3个部分:孢蒴,蒴柄,基足 d.基足深入配子体吸收养料供给孢子生长(与其他陆生高等植物最大的区别) 3.颈卵器植物 a.雌雄生殖器官为多细胞构成,雌性为颈卵器,雄性为精子器(具有不育细胞构成的保护壁层) 4.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精子器必须借水游动至颈卵器处才可完成受精作用 5.有胚植物(进步性特征) 合子横向分裂为两个细胞,上面的细胞发育为胚,胚在颈卵器内发育为孢子体; 下面的细胞发育为蒴柄和基足,为孢子的发育提供养分 6.孢子植物 胚发育为孢子体,孢子体的孢蒴(孢子囊内)含有大量孢子,产生孢子的结构为造胞组织;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为原丝体,进一步发育为配子体 7.高等植物 胚和颈卵器的出现(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统称高等植物) 二.苔藓植物的分类 分为苔门,藓门,角苔门

1.苔藓植物的孢子萌发首先形成原丝体 2.苔藓植物具有假根,苔纲,角苔纲具有单细胞假根,藓纲具有单列细胞假根 3.苔藓植物的简述分裂发生在产生孢子时 4.苔藓植物所具有的特征 有颈卵器,有原丝体,有明显的时代交替,受精需要水,有胚,配子体可独立生活5.苔类配子体世代(n)具有的特征(配子体发达,常见的植物体) 二叉分枝的(Y型)叶状体,具孢芽杯,具有雌器托或雄器托,具颈卵器或精子器,具假根 苔类孢子体特征:具孢蒴=孢子+弹丝,蒴柄,基足 6.藓类孢子体世代(2n)特征(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 孢蒴,蒴帽,蒴柄,基足,孢子,蒴盖 7.地钱的原丝体只能形成1个植株;葫芦藓的原丝体可以形成多个植株 8.苔藓植物的孢子萌发产生原丝体 9.苔藓植物的孢子体着生于配子体之上,由基足从配子体汲取养分供给孢子体发育 10.苔藓植物产生颈卵器,行有性生殖 11.颈卵器植物包括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三大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 雌性生殖器官均以颈卵器的形式出现,在裸子植物中,也有颈卵器退化的痕迹。 12.苔藓植物无茎叶分化,是孢子植物中比较原始的类群 13.苔藓植物是有胚植物 14.光萼苔属于苔纲,配子体(植物体)是有背腹之分的叶状体 15.地钱(苔纲)的雌雄器官长在不同的植株上; 藓纲的雌雄器官同株异枝 16.平时见到的苔藓植物的植株都是配子体,染色体为N 17.苔藓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18.葫芦藓的孢子体(2n)分为孢蒴,蒴柄,基足和蒴帽部分 孢蒴=蒴盖(蒴帽+蒴齿)+蒴壶(含朔轴)+蒴台(光合作用)

七年级生物《苔藓植物》教案

第二节苔藓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2.葫芦藓: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分小组让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相同吗?③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2)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出: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它没有像绿色植物那样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芦藓有茎和叶,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地方是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的特点,但是葫芦藓的茎比较柔弱、叶又小又薄,而且茎和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这些都是区别于绿色植物的特点。(3)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之后,继续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来说明它为何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葫芦藓生殖过程的教学,可采用剪贴图或投影片,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来进行。 先由教师给学生展示带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芦藓植株的图(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对照图观察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案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M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M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同时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各种花卉及其生活环境)。 师: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呢? 生:积极观察并讨论回答:它们在形态上有许多不同。比如有的有明显的根、茎、叶,有的却没有或不明显。生: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淡水中。 生:还有的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师:很好。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讲授新课] 一、探究藻类植物 师:“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的意境啊。春天来了。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春天气温升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上述的现象? 生:我家的鱼缸如果长时间不换水就会长出绿色的毛茸茸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藻类吗? 师:对。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平常观察的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些藻类? 生:海带、紫菜。 生:褐藻,还有营养的螺旋藻。 师:非常好!藻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生:生活在水中。 师: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关于藻类植物大家还想知道点什么? 生: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 生: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仔细观察。并寻找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课前准备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生:观察、讨论后回答: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师:非常正确。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专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师: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那么,藻类越多越好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赤潮、水华现象就是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染。 师:是的,由于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藻类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死亡。就会造成遗体在水中堆积。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同学们可以课后收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二、探究苔藓植物 师: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生:在潮湿的地方。 生:在墙根下,在水池旁。 师:对。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

(八年级生物教案)苔藓植物教案

苔藓植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 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

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结构与绿色开花植物十分不同,植株又小不易观察,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引言: 1、生活习性 【展示苔藓植物图片】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些植物吗? (苔藓) 苔藓植物至今为止被人类发现的有23000种,遍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在我国发现了3460多种。

【展示图片】这里有葫芦藓,濒临灭绝海藻藓,银叶真藓,地钱。 【提问】一般在哪里见到过它们?(墙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提问】看过这么多图,同学们可不可说说苔藓植物的结构?这些苔藓植物的地上部分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部分都有什么? (贴近地面部分的绿色薄片的部分看上去很像叶,上面杆状的部分像茎,有器官的分化) 很明显的,苔藓植物和我们之前学的藻类植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藻类多是单细胞而且没有器官的分化;而苔藓植物是多细胞绿色植物,细胞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化。同时苔藓植物也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绿色开花植物,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以葫芦藓为代表来学习苔藓植物的特征。 2.葫芦藓: 【提问】 ①从图片上看葫芦藓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绿色,含叶绿体) ②含叶绿体说明苔藓植物可以自养还是异养? (自养)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 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教案精选:初一生物《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生物《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生物《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苔藓植物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只能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法建议 如果环境允许,课前可组织学生采集周围环境中生活的苔藓植物。教师也应该准备葫芦藓或小墙藓的实物或浸制标本、挂图、照片等。 围绕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除了利用挂图以外,还应该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苔藓的实物,如:植株的形态和颜色、茎的长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然后要求学生拨开土粒,寻找苔藓植物的假根,让学生描述它的形态。观察结束后,让学生凭借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茎、叶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别关注苔藓植物的假根只有固着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无机盐。要仔细观察苔藓植物的叶的厚度,最好能将其与种子植物的叶进行比较,以理解苔藓植物的叶除了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一、课例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学习,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总结区分比较各种绿色植物的要点在哪里,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举一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在教材的编排中改变了原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介绍,而不象原来那样分为三节分别讲解。原因是,一方面这三类植物都是孢子植物,把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放在一节里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得出它们是逐渐进化结果的结论。但主要是新教材简化了这三类植物的知识介绍。删减掉“常见植物”介绍、三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关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方面等不必要的记忆知识,降低了知识难度,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绿色植物。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绿色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绿色植物种类如此之多,又该如何分类以及它们具体又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活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的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CAI课件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教学设计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过程 引言: 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探究藻类植物 先让学生表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必要。“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的欲望。 紧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 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教师通过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教师提供有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部分图片,为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创设了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