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气学说讲义

精气学说讲义

精气学说讲义
精气学说讲义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2.气的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

3.精气的概念

精气,又称为“精”。精,首见于《老子》一书,书中云:“寂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认为精的存在形态是“气”,其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精”与“气”同义,指一切细微、精粹的物质,亦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故《易经》和《管子》将气直接称为精气或精,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可见精或精气,即是精粹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故精、精气与气所指实为一物,其内涵是同一的。

精气不但是生成天地万物及人类的原始精微物质,亦是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共同物质基础和客观存在。正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由于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故其运动变化亦推动和促进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依据精气学说精概念的起源是

A.水地说

B.云气说

C.阴阳说

D.五行说

E.天气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精气的运动形式是()

A.气机

B.气化

C.气滞

D.气脱

E.气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藏香学说

藏象学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 目录 简介 藏象学说的形成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1藏象五系统心系统 1肺系统: 1脾系统: 1肝系统: 1肾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 藏象近代革命简史表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且古

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就生活实践而言,如人饮食过饱则腹部胀满,因而认识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凉感寒则病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从而联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发生这些症状。这就清楚地说明,人体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分工,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医疗实践而言,古代医学家经过多次的重复,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如耳鸣、听觉不敏的疾患,从肾着手治疗而获效,于是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此外,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关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属性及其功能活动,脏腑器官构造与功能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等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五脏六腑的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则运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使之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这就使藏象学说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另一位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某些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这一矢志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 书》:“人之生死由乎气。”生死过程归根到底也 就是气的聚散过程。生命起始于气的聚合,终止于 气之离散。一旦气绝,生机便息。《类经附翼·医 易》:“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总之, “太极元气学说”深刻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从而成 为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 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卦爻与中医理论 《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上所述,当外界给予太极以 能量,则出现两仪而成天地。然如《素问·生气通天 论》所言:“天运当以日光明。”即天体的运动也当有 太阳光的照射,即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也还会受到 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致使其运动幅度加大。故而还 可从阳仪、阴仪这两种运动状态中,进一步分辨出其 上升或降落的程度上有较强部分与较弱部分的不 同,也即在阳仪中有的能上升到极点,有的仅上升到 中途;阴仪中下降的情形也如此,有的能下降到最低 点,有的仅下降到中途。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情形(两 仪生四象):只能上升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 较少,故名之曰“少阳”;能上升到极点的是因其所获 得的外能最多,故名之曰“老阳”;只能下降到中途的 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较少,故名之曰“少阴”;能下降 到最低点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最多,故名之曰“老阴”。倘若外界所给予的能量再加大,运动幅度再随 之相应加大,同样的道理,少阳可分为“小阳”、“中 阳”;老阳可分为“太阳”、“纯阳”;少阴可分为“小阴”、“中阴”;老阴可分为“太阴”、“纯阴”。这样就出 现了不同的八种情况,也即其物质处于八种不同的 阶段。易学将阶段称着“卦”,八个阶段即称“八卦”, 即小阳、中阳、太阳、纯阳、小阴、中阴、太阴、纯阴。(四象生八卦)为了简明扼要、趋于直观地表述其物 质在八个阶段中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易学象征 性地将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同时还采用了“爻”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符号,用一 长横“-”代表阳,称作“阳爻”或“刚爻”;用两短横 “--”代表阴,称作“阴爻”或“柔爻”。并以这两个奇 数和偶数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 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正如《说卦传》所 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 刚柔而生爻。”《系辞上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八卦推演交互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基本就能满足其 阐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需要,即可象征天下万物。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天、地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万物生成皆因精气聚合,万物的消亡则是由于精气的离散。万物的生死在于精气的聚散,但作为物质元素的精气是永恒的,其运动变化也是永恒的。原始的精气可分为性质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从而化生万物,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精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二)气化推动世界的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所谓升降,是指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出入,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只有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保持机体的有序稳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气化。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的形气之间的转化,即属于气化。由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皆属于气化。如人之生、长、壮、老、死;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气化运动是永恒的。气构成了整个世界,气的运动决定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万物之间看似相对独立、没有联系,其实不然,事物与事物之间充满着气,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气作为万物的中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如电闪雷鸣、磁石吸铁、乐器之共振和共鸣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是天地之精气相合而成,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 黄雅光 1,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主讲人:冯春英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⑷《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中医基础理论的

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石” 关键词: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现代医学—人体之精未来发展 1 精,又称精气,一种精灵细微的气。《易·系辞上》:“精所耿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孔颖达疏:“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管子·内业》认为“精气”(有时亦单称“精”)“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世界的本原。后来的思想家一般都把精气看作一种构成人生命和精神的东西。东汉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衡·论死》)清戴震说:“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原善·绪 言下》)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精(气)是宇宙的构成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化生,而精(气)或由“道(无)”生,或由“太极”产生,或定义为最原始的物质而称为“元气”;精(气)是运行不息,变化不止的,因而推动和调控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将宇宙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什么是精? 精的医学含义 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盛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精的来源,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作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断地有物质补充才能保证人的精不亏,才能发挥其功能,这种物质即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亦称水谷精微.有了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说.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即《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故注意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干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享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补”,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 精也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肾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先天之精宝物即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即先天而有,与生俱来,是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并决定着每个人的体质、生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寿命的长短。在出生离开母体后,这精就藏于肾,成为肾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传、繁殖、生育的物质基础。 2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此精气的概念及其生成本原,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其理论的形成,又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

精气学说讲义

第一章中医学得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就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与发展变化得宇宙观与方法论,就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与发展最有影响得古代哲学思想,也就是中医学得重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得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得发展,代表文化进步与科学发展得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产生深刻得影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得基本观点与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得理论与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得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得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就是研究精气得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得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得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就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得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得基本概念 精与气得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就是同一得,但在中医学就是确有区别得。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得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 (一)精得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就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得无形(指肉眼瞧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得精粹部分,就是构成人类得本原。 精气概念得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得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得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 人类自身得繁衍,就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就是水凝聚而成。 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得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得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得生成本原。 《周易》与《管子》把精得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得极细微物质。如此将精气得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得极其精微得客观实在,就是宇宙万物得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得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 (二)气得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得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得极细微物质,就是宇宙万物得共同构成本原。 气得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就是气得本始意义, 将直接观察到得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得一般概念。——总算找到无形得本源(云气、水气凝聚为水,有这口气就能生,没有这口气就会死)。 先秦时期出现得各种气得概念被两汉时期得“元气说”所同化。元气就是宇宙得本原,就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得物质。这就就是后世所谓得“元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精气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精气学说 一、A1 1、构成世界的本原是 A、天气 B、精气 C、阳气 D、水精 E、地气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A、天气 B、地气 C、精气 D、阴阳 E、阳气 3、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天气 B、清气 C、阳气 D、水精 E、精气 4、气的运动形式不包括

A、升 B、降 C、出 D、入 E、化 5、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A、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B、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C、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D、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E、以上皆是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

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其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 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 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 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 5、 【正确答案】 E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谓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10 展开 1概论 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后人称为精气学说。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产生于先秦,战国后期稷(ji)下(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北)道家提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精气是一种极微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 成熟并广泛地研究和运用于战国末期至秦汉。经过后世贤哲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为深刻的哲学理论。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精气学说 2精气学说 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管子·内业》)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世上没有鬼神,人们认为鬼神的东西,实际上是精气的变化。得到真气的人,就能成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他对这种目所不能见到的最细微物质“气”,作了进一步描述;其大意为无形物质是有形物质的本根。所以称之为无形,只是因为它在潜藏时,人们不易觉察到,但它确实是无形地存在着的。正因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从无形中油然而变为有形。万物都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中生有”的本源在于精气。庄子这种生死“气化”的观点,是含有朴素唯物论因素的。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他认为万物是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的,不存在有意志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互关系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精气学说着重探讨了物质世界的本源,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凝聚)与散(弥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就本源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物,既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从属于精气学说“一元论”。 阴阳学说采用“二元”的分析方法,着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所存在着的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关系。阴阳学说阐释了人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阴阳学说还概括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起着指导作用。 五行学说采用“多元”的分析方法,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解释人的生命活动时,以五行特性归类五脏、五体、五志等,来阐述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制化与胜复的关系,从而对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病理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进一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小结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石;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中医学以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来说明人体生命现象;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中医学以五行的系统结构观点来阐述人体自身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其各自概念的理解,把握其思想的精神实质,且应交互印证,互相联系,才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精气学说讲义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2.气的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 3.精气的概念 精气,又称为“精”。精,首见于《老子》一书,书中云:“寂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认为精的存在形态是“气”,其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精”与“气”同义,指一切细微、精粹的物质,亦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故《易经》和《管子》将气直接称为精气或精,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可见精或精气,即是精粹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故精、精气与气所指实为一物,其内涵是同一的。 精气不但是生成天地万物及人类的原始精微物质,亦是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共同物质基础和客观存在。正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由于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故其运动变化亦推动和促进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依据精气学说精概念的起源是 A.水地说 B.云气说 C.阴阳说 D.五行说 E.天气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精气的运动形式是() A.气机 B.气化 C.气滞

精气学说讲义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 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如此将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 (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