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仅供借鉴)

各种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仅供借鉴)

各种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仅供借鉴)
各种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仅供借鉴)

脑膜炎

脑膜炎基本上可区分为细菌性、病毒性、螺旋体性、真菌性与寄生虫性五大类,但临床上通常根据脑脊液的性质而将脑膜炎划分为化脓性、浆液性与出血性等类型。化脓性脑膜炎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见于流行性脑膜炎(流脑),也可见于流感杆菌性脑膜炎或新生儿期的混合细菌性脑膜炎;继发性化脓性脑膜炎则通常继发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颅部外伤感染、败血症、细菌性新内膜炎等,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些化脓性脑膜炎可经过或长或短的间隔时间多次反复发作,称为再发性化脓性脑膜炎,而颅骨损伤、脑膜附近器官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等,均为发病的基础。浆液性脑膜炎的病因较多,常由病毒所致,但结核菌、真菌等脑膜感染及灶性感染的反应性脑膜炎也为浆液性。出血性脑膜炎临床少见可由结核菌、炭疽杆菌、回归热螺旋体引起,偶有流脑或病毒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是能迅速致命而又是可治的一种内科急症。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达90%以上。急性病人可在数小时内死亡。然而依据感染的病原体,给予迅速而恰当的及时治疗,90%以上均能存活。因此及时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恰当的处理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急性重症患者,若分析脑脊液的结果而延误30—60分钟,则其预后要坏的多。在最初应根据经验一旦考虑细菌性脑膜炎就要立即腰穿,送包括细菌培养在内的各项检查,同时给予针对病原菌的高效的、能穿透脑脊液到达脑膜的杀菌性的抗菌药物。除非有证据表明患者有颅内压增高或有空腔占位病变时,在制订治疗方案的同时,待CT与核磁共振除外了以上两种情况后再行腰穿。经验抗菌药物选择的依据是:患者的年龄、临床背景、有无基础疾病及患者的免疫状况而定的。当明确了病原体、参考药敏试验,则要针对病原体给以特效的治疗。

抗菌素的选择:

应使用高效、低毒、杀菌(因在脑脊液中调理素活性受到破坏、吞噬作用无效)、能穿透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剂量要大,要达到针对病原体的最小杀菌浓度的10倍以上的脑脊液水平。

——内酰胺类是治疗的主要药物。肺炎双球菌则首选青霉素G,如对青霉素耐药,可选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素;流感嗜血杆菌,在无药敏结果前,可选用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氨噻肟—凯福隆、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欣、头孢三嗪——罗氏芬等);绿脓假单胞菌引起的脑膜炎,则需要额外鞘内注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以起到和静脉治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引起脑膜炎病原体的不同而决定疗程的长短。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治疗7—10天即足够,而肺炎双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治疗应长到10——14天,有葡萄球菌、李司特氏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新生儿脑膜炎,治疗时间更长,均应静脉给药,维持足够的脑脊液抗菌浓度。对治疗效果不佳、感染复发者均应重复腰穿。

辅助治疗及支持治疗对脑水肿者应用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记出入量、体重及电解质情况,量入为出,每日补充液量限制在每日需要量的2/3。由于大脑皮质的刺激与局部缺血可引起癫痫的发作,特别在最初的48小时内,应给以抗惊厥药。对发作性或持续性癫痫者、有明确颅内压增高、持续性囟门突出或长期发热者,均应进行头颅CT扫描。今年来认为:地塞米松可减少细胞激动素与前列腺素的产生,减轻炎症,降低了发病率、死亡率与后遗症的发生。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经空气传播,冬春季节多见,可呈散发或大、小流行。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

【病原学】: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呈肾形,常成双排列。仅存在人体,可以从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的鼻咽部、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中检出,多存在于中性白细胞内。对寒冷、干燥、热及一般的消毒剂均极敏感,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故采集标本后应保暖并立即送检。根据脑膜炎双球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3个血清群,此外尚有部分菌株不能定群,且人群的主要致病菌也在不断变化。我国以A 群为主,B群只占少数。欧美等以B、C为主,W135、Y群逐渐增多。了解流行的血清群,对制备菌苗,筛选有效的防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本病遍及世界各国,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发作。在我国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每隔10年左右可有一次较大的流行,这是因为相隔一定的时间后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逐渐累积增加之故。此外,新的有毒力的克隆的引入,多数人群对其表面抗原缺乏免疫力,也是流行的原因。自采用A群多糖疫苗接种后,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⒈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到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病菌存在于患者和病人的鼻咽部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带菌者作为传染源更为重要,多数病人均由带菌者作为传染源而受染,带菌者可为短期间歇带菌或慢性长期带菌(达数月至数年),后者多为耐药菌株。人群带菌率的高低和流行之间并不呈平行关系,而A群的带菌率高则预示有流脑流行的可能

⒉传播途径:病原菌藉飞沫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感染。间接传播机会很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的幼婴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新兵服役集中时也因密切接触而使带菌和发病率增加。发病率随冬季的来临而增加,在2—3月达高峰,五月迅速下降。

⒊易感人群:人群的易感性与体内抗体的水平密切相关,体液免疫是抵抗病菌发生全身感染的基础,细胞免疫、鼻咽部局部的抵抗力和补体等也起一定的作用。新生儿出生后6—24个月来自母体的抗体降至最低,后又逐渐升高,到20岁左右达成人水平,因此本病新生儿少见,而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又逐渐降低。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发病机理】:病菌进入人体后,菌毛粘附于鼻粘膜,若人体免疫力明显低下(主要是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病菌的毒力较强时,病菌则经鼻粘膜进入血循环,大多数表现为有皮肤粘膜出血点的暂时性菌血症。极少数发展为败血症,侵犯脑脊髓膜。细菌释放内毒素刺激脑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星形细胞及脑胶质细胞,分泌多种炎症介质,主要有TNF—α、白介素—1β,活化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受体,使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壁,释放蛋白溶解酶,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联接,导致血脑屏障渗透性增高,使白细胞和血浆蛋白渗入脑脊液中,此外,其他物质如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其他白细胞介素等进一步增加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形成化脓性脑膜炎,偶尔也发生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及化脓性关节炎。暴发性流脑败血症休克型是因脑膜炎球菌释放内毒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上述细胞因子,导致微循环障碍,激活凝血系统而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迅速出现严重瘀斑、出血和休克,脑膜炎则不明显。脑膜脑炎型则因脑循环障碍发生脑水肿、颅内高压甚至脑疝。

【临床表现】: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3种临床类型,即普通

型、暴发型、慢性败血症型。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

⒈普通型:约占全部流脑的90%,按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在临床上却难以明确划分。

⑴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数无症状,只有20—30%有咽喉疼痛、低热、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此期持续1—2天。

⑵败血症期:患者突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表情呆滞、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可有啼哭吵闹、惊厥等,脉搏增快,呼吸急促。体检:70%的患者可有皮疹,全身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为本期特征性的表现,最早出现在眼结膜和口腔粘膜,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或形成大庖,为病情严重的征象。少数患者脾脏肿大。多于1—2天内发展为脑膜炎。

⑶脑膜炎期:可和败血症期同时出现,有时稍晚。因颅内高压而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有畏光、狂躁、惊厥,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1—2天后进入谵妄昏迷状态,还可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或其他并发症。如经合理的治疗,可于2—5日内进入恢复期。婴幼儿症状常不典型,有呕吐、高热、拒食、啼哭、惊厥、腹泻、咳嗽等,脑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囟门也可能无变化。

⑷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逐渐消失,神经系统体征也逐渐消失。约持续1—3周。

⒉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且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常在24小时内甚至6小时内危及生命。

⑴暴发休克型: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呕吐、迅速出现精神极度萎靡、意识障碍,可出现惊厥。短期内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并迅速融合成大片的皮下出血或坏死。循环衰竭休克为本型突出特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皮肤花纹、唇指趾端紫绀,血压下降或不能测出,少尿或无尿,脑膜刺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澄清,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血及瘀点培养脑膜炎双球菌多阳性。实验室检查有DIC的证据。

⑵暴发脑膜脑炎型:除高热、瘀点外,脑实质损害的临床症状明显,颅内高压为本型的特征。表现剧烈头痛、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迅速陷入昏迷。血压升高,锥体束征阳性及两侧反射不等。部分病人发展为脑疝。枕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时,患者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四肢肌张力增加,若压迫延髓呼吸中枢可导致呼吸衰竭,呼吸深浅快慢不一或暂停或呈抽泣样。小脑(天)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昏迷,疝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继之出现呼吸衰竭。

⑶混合型:兼有上述表现,病情最重,死亡率极高。

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罕见。多见于成人。病程可迁延数月。间歇出现寒战、发冷、发热发作,伴有皮疹或瘀点,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在发热时加重,少数有脾大,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消退,相隔1—6天又有发作。多次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也因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心内膜炎或心包炎而病情恶化,有心内膜炎者大多死亡。

【实验室检查】:

⒈血象:白细胞增高在15—3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可有中毒颗粒或空泡。

⒉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或昏迷者,腰穿应谨慎。避免脑疝的发生。早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稍后外观变混浊米汤样或呈脓样,白细胞明显增高在1×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而糖显著减少<40㎎/dl,有时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败血症型患者脑脊液改变可不明显。

⒊细菌学检查:①涂片脑脊液沉淀涂片或皮肤瘀点涂片染色镜检可查见脑膜炎双球菌并有确诊价值,其阳性率60%—70%和70%—80%。②细菌培养: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约为30%;

在败血症期或暴发型为50%—75%。脑脊液培养。在应用抗生素前采血及脑脊液后立即接种送检。药敏试验

⒋免疫学检查:乳胶凝集、对流电泳、酶联免役吸附或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清中的脑膜炎双球菌特异多糖抗原,一般在病程的3 天以内易阳性;或用间接血凝、杀菌抗体测定血清中特异的抗体,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⒌其他:NPN、BUN、Cr、CO2—CP、血气分析、电解质、血及尿常规等,在DIC时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V、VII、VIII因子含量减少,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则可证实DIC的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⒈诊断:①流行病学资料②临床资料③实验室资料

⒉鉴别诊断:①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②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生于7—9月,有严格的季节性,以高热、惊厥、

意识障碍等脑实质损害为主,无皮肤瘀点,休克罕见。脑脊液细胞数为0.05—

0.5×109/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有助于鉴别。

③虚性脑膜炎:败血症、肺炎、伤寒、恶性疟疾等严重全身感染常因有重

度的毒血症而发生脑膜刺激征。但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一般正常,且以

上各病均有其独特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和流脑见鉴别。

【并发症及后遗症】:

并发症:由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抗菌治疗,流脑并发症已明显减少。少数患者可有

①继发感染:肺炎、褥疮、等

②化脓性迁徙性病变:化脓性关节炎、全眼炎、中耳炎、肺炎、脓胸、心内膜

炎、心肌炎、睾丸炎。

③脑及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而引起的损害:动眼肌麻痹、视神经炎、听神经

及面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脑脓肿、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等。

④变态反应疾病:后期有血管炎、关节炎及心包炎

后遗症:常见的有耳聋、失明、瘫痪、动眼肌麻痹、智力和性情改变,精神异常。

【治疗】:过去以磺胺药治疗为主。随耐药株出现和流行现对脑膜炎双球菌的治疗以青霉素为主。

⒈普通型治疗:

⑴一般治疗:空气流通、注意饮食、加强护理

⑵病原治疗:①青霉素G脑脊液的浓度为血浓度的10%—30%。成人20万—30万U/㎏·d,儿童10万—25万U/㎏·d,Q2h—Q3h静点。②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达脑脊液,为血浓度的30%—50%,成人50㎎/㎏·d,儿童50—75㎎/㎏·d,分4——6次口服静点或肌注。

③头孢菌素类:第1代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不宜应用。第3代头孢噻肟和头孢三嗪疗效好,抗菌谱广对β—内酰胺酶稳定。头孢噻肟成人3—4g/d,儿童150㎎/㎏·d,分3—4次静点。头孢三嗪成人2g/d,儿童100㎎/㎏·d,每日一次静点。④磺胺药:复方新诺明(SMZco)每次3片,每日两次。以上各种抗菌素疗程均为5—7天。

⑶对症处理:甘露醇脱水、退热等

⒉暴发休克型的治疗:

⑴抗菌治疗:

⑵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氧、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2—6μg/㎏·min,苄胺唑啉,阿托品等)、强心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凝治疗等。

⒊暴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重点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预防】:早期发现,隔离病人;流脑菌苗免疫注射;药物预防。

【预后】:过去病死率70%,现5%—15%。因素①暴发型凶险②2岁以下及高龄③流行高峰时发病④反复惊厥昏迷⑤治疗较晚或不彻底者预后差。

二、其他细菌性脑膜炎

1、肺炎球菌脑膜炎

呈散发,多见于冬春季节,以婴幼儿及年老患者为多,常继发于肺炎或肺炎兼有败血症的过程中,其次为中耳炎、乳突炎及鼻旁窦炎等感染灶,也有部分继发于颅骨骨折、脑外科手术等。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病象,以发病急骤与预后凶险为特征,且可能再发。确诊依靠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呈脓性,浑浊,含纤维蛋白多,LDH明显增高。涂片可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血或脑脊液培养80%可获得病原。

2、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主要侵犯6—18个月的婴儿,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很少发病,发病率10月份最高。起病较缓慢,先有呼吸道感染,短期(数日至1—2周)内出现脑膜炎症状,如发热、嗜睡、易激动,甚至昏迷、惊厥、颈强直及前囟隆起等,偶有皮疹、瘀点。脑脊液呈化脓性炎症改变,涂片染色易找到革兰阴性短小的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率80%,对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血与脑脊液培养也有助于诊断。

3、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是最严重的一种,易侵犯儿童。感染途径有三:①由远处病灶经血行播散②由原发感染灶直接蔓延如中耳炎、鼻窦炎、面部、蜂窝织炎、骨髓炎、脑脓肿等③由颅部外伤、神经外科手术或诊断性穿刺感染等。起病缓急不一,颈项强直较其他脑膜炎更为显著,常出现多种皮疹。败血症患者还可有迁徙性病灶。败血症过程中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脑膜刺激征等应及时腰穿。脑脊液外观微浑、毛玻璃样甚凝成奶糕壮,蛋白高。培养阳性涂片可找到金葡菌。

4、绿脓杆菌脑膜炎

少见,多因颅脑外伤、颅脑手术或穿刺污染所致。病势凶险,病死率高达80%,病情进展较缓,脑脊液呈黄绿色脓性为本病特征。确诊有赖于脑脊液的培养。治疗采用头孢他定4—6g/d分2—3次静脉给药,头孢哌酮4—6g/d,分2—3次给药。

5、李司忒菌脑膜炎

李司忒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通常呈双排列。能在细胞内繁殖,在感染的内脏器官发生细小化脓性病灶。可引起婴儿及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病死率达70%。成年人中,多见于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也可发生于健康的青年人。临床表现和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似。确诊靠培养。脑脊液细胞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者,应与结脑或真菌性脑膜炎相鉴别。治疗:李司忒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氨基糖甙类、氯霉素等敏感。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 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 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 WBC:29.6×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e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2.5mmol/L, 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抬高小腿伸膝关节受阻或疼痛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1000×10∧6/ 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通常低于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隐球菌抗原。 4.Mollaret脑膜炎 三、进一步检查: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2.血培养、PPD、血生化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

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4*2 ) 1.引起病毒性脑炎、脑膜炎主要的病毒为、等肠道病毒。 2. 病毒性脑炎的传播途径有、、。 3.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炎症。 4. 脑膜刺激征包括、、。 5. 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以、、、、 为主。 二.选择题( 4*3 ) 1.临床最常见的脑炎是: A.巨细胞病毒性脑炎B.肠道病毒性脑炎 C.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E.腺病毒性脑炎 2.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检查结果中可出现: A. 外观浑浊 B.压力降低 C. 细胞数减少 D.蛋白质正常 E.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3.患儿男 ,5 岁,一周前流涕 .继之高热、头痛、嗜睡、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口唇有疱 疹。白细胞正常。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基本正常。首先应考虑: A. 结核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 病毒性脑膜炎 D.脑脓肿 E. 脑栓塞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那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可用更昔洛韦治疗B.可用阿昔洛韦治疗 C.待病毒学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D.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脱水降 E.重症病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颅压等 三.简答题( 2*30 ) 1.简述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检查变化。 2.简述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答案: 一. 填空 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2.呼吸道、消化道、蚊虫叮咬 3.脑实质 4.颈强直、 Kernig 征(克氏征)、Brudzinski 征(布氏征) 5.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惊厥、脑膜刺激征 二.选择题 BECC 三.简答题 (1). 多数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为 10~ 300 ×106/L ,病初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大多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 (2) .答出大概即可 1.一般处理:患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 畅,防止窒息,上下磨牙间安放牙垫,防止舌被咬伤,根据病情给氧。 2. 控制惊厥:选用安定、苯巴比妥钠、10 %水合氯醛等。 3. 减轻颅内高压: (1)20% 甘露醇 0.5 ~1g /kg /次,速尿 0.5mg -1mg /kg /次 (2)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0.1 —0.5mg /kg /天 4. 退热: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若高热不退、惊厥持续状态可予亚冬眠疗法。 5. 抗病毒治疗: 1)疑似疱疹病毒脑炎时,应尽早应用阿昔洛韦每次 5—10 mg /kg,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1 次(在 1 小时内给完 ),疗程 1—2 周。 2)其他病毒感染可酌情选用干扰素、更昔洛韦、病毒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6.抗生素治疗: 在未完全除外细菌感染前,应常规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7.支持疗法: 保证足够热量和水分供给,发病早期液体应限制在每日 40~ 50ml / kg,生理盐水占 1/4,以后渐增至每日 60 ~70ml /kg 。 病重者输血浆或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脑脊液详解(内容清晰)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 脑炎 150~1000; 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 神经梅毒5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脑脓肿 200~12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病历分析例题——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WBC:29.6×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2.5 mmol/L,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4分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分) 1.病毒性脑膜炎2分 2.结核性脑膜炎1分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分 4.Mollaret 脑膜炎1分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1分 2.血培养、PPD、血生化1分 3.X线胸片1分 4.脑CT注意硬膜下积脓1分四、治疗原则(3分) 1.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1分 2.糖皮质激素1分 3.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高热等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e18884127.html,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作者:苏军王琪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8期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我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探讨病毒性脑炎严重程度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的关系变化。方法根据患儿患病后意识状态将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共三组,针对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S100蛋白;儿童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病毒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血液进入人体神经系统,直接破坏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引起相应脑细胞损伤。S100蛋白特异性 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脑细胞损伤后释放如脑脊液,因此可通过脑脊液中S100蛋白水平测定确定脑损伤严重程度。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年收治病毒性脑炎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S100蛋白水平与脑损伤轻重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1]严格筛选,标准包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有脑实质或脑膜受损的症状或体征,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符合病毒感染特点,脑电图弥散性或局灶性异常,头颅CT或MRI 显示脑部炎性反应征象。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确诊病毒性脑炎患儿174例,男104例,女70例;年龄0.5~13岁,平均年龄(6.8± 2.7)岁,均急性起病,174例均有发热,139例出现意识障碍,154例出现抽搐,125例有呕吐。 1.2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ABCELISA)试剂盒检测患儿脑脊液中SlOO蛋白水平。 1.3分组 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患儿疾病急性期(入科24h内)意识状态,将患儿分为清醒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0.8~12岁,平均年龄5.9±1.8岁),嗜睡组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0.5~11.5岁,平均年龄6.5± 2.1岁),昏迷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1.2~13岁,平均年龄7.1±1.6岁)。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P 2 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地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 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 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 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 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病毒性脑炎案例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暴发调查处理 学习目的:1、掌握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掌握暴发调查中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3、熟悉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在暴发调查中的应用 4、实验室检测在暴发中的作用 5、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培训时间:3.5小时 培训方法:讲解、讨论、实际操作。 第一部分病例发现与报告 教学建议:阅读和讨论,时间1小时。教员从基本的信息开始,引导学员逐步深入讨论。 2009年7月20日,某省卫生厅接到所属某市卫生局报告,内容如下: 省卫生厅: 自2009年6月18日以来。我市某县青原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四个屯陆续出现病毒性脑炎病例,发病年龄以13-14岁为主,并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截至7月18日,四个村共累计报告发病27人。其中确诊病例24人(脑脊液检查确诊17人,临床确诊8人),疑似病例3人。7月15日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此次突发事件,向县领导汇报有关情况的同时紧急启动“宝清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由我县临床学、流行病学等专家组成的“事件调查小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此次事件为:“青原镇局部地区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爆发原因不明。恳请省市专家查明我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原因,提出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我市某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疫情发展。 附1:《某县清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的初步调查报告》 某市卫生局

二00九年七月二十日 关于某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的初步调查报告 (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7月18日) 2009年7月15日上午,县疾控中心接到青原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该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近一段时间,有27人先后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病人,经2级以上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病例”,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赶往现场核实相关情况,现将对此次事件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村概况 青原镇共22个自然村,总人口数为28000人,0-15周岁人口数为4210人,此次暴发集中在青原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和本北村4个村屯,其中前进村人口998人、兴东村人口3320人,庆东村人口1180人,本北村人口2600人,4个村0-15岁人群人口数为1100人,病例集中的3-14岁人群人口数为1041人,均为农业人口。4个村屯均位于我县东北部平原地区,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兴东村、前进村、庆东村三个村屯距离较近(每个村屯相距大约为1500米左右)。除庆东村水源为自来水外,其余饮用水水源均为自家压把浅井。发病的4个村屯家庭厕所均为室外坑式厕所。发病村西侧有河流过(本北村离河较远),东侧为宝清镇-青原镇通乡公路,6月18日-7月17日该镇天气以阴雨天为主。 二、发病经过 自2009年6月18日该镇前进村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以来,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四个村屯陆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病毒性脑炎症状病例,发病年龄以3-14岁为主,并呈逐渐增加趋势,截止7月18日,四个村共累计报告发病27人。其中确诊病例24人(脑脊液检查确诊17人,临床确诊8人),疑似病例3人,已治愈出院7人,出院病例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其余病例均在治疗当中,治疗效果明显。 三、临床表现 27 例病例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发热(100%)、头痛(100%)、和恶心为主,部分病例有呕吐现象、少数病例咽痛或咽红,无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症状。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农垦红兴隆中心医院共对 17例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病人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生

病例21-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 患儿,女,1岁8个月,主因"发热嗜睡5d,抽撞1次"入院。入院前5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C,无寒战,精神弱,嗜睡,伴呕吐,进食后明显,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3或4次,无腹泻,无烦躁、激惹表现,无抽搐,无咳嗽、气促,无皮疹,在当地诊所给以"退热药、胃复安)、先锋霉素"等对症抗感染治疗2d后,患儿呕吐缓解,仍发热,随后继续予以上述治疗,入院前1d患儿出现轻咳,流涕,有痰,稍气促,无喘息,到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8.4X 109/L,中性粒细胞0.808,淋巴细胞0.169,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357×109/L,血电解质无异常,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具体不详),患儿咳嗽无缓解,发热明显,最高达40"C,仍嗜睡,呕吐2次,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同时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四肢阵孪抽动,口周发青,无大小便失禁,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 0.1肌内注射,10%水合氯酶5.5m1灌肠,20%甘露醇30ml静推等"等急救处理后约1h,患儿抽搐停止,转来我院急诊,检查脑脊液异常,以"化脓性脑膜炎"收住入院。 患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平时差,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无尿便失禁及排尿困难,大小便外观正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反复耳流脓及耳鼻流清亮液体病史。否认头颅脊柱手术史及头颅外伤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误服药物、毒物史,否认不洁饮食史。否认癫痫、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己接种卡介苗,近1个月无预防接种史。 体格检查体温38"C,呼吸24/min,心率136/min,血压90/60mmHg,体重12kg,头围45cm,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差,嗜睡,面色略苍白,呼吸平稳,节律规整,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卡介苗瘢痕阳性,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囱已闭,额纹对称,眼裂等大,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睡孔对称等大等圆,直径约O.3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咽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糙,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不胀,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中线皮肤未见皮毛窦及脊膜膨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正常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膝腱反射正常引出,颈抵抗、布鲁氏斯基征阳性,凯尔尼格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踝阵挛阴性。 辅助检查 ( 1)血常规:白细胞24.6×109/L,中性粒细胞0.883,淋巴细胞0.086,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458×109/L。 (2)血生化: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谱大致正常。 (3)血培养:经鉴定无细菌生长。 (4) Ig系列、CD系列、补体C3及C4: 正常。 (5) PPD试验(5U):阴性。 (6)脑脊液检查:常规,外观浑浊,白细胞数12 800×106/L,多核细胞占0.90;生化,氯化物108mmol/L(降低),糖0.38mmol/L(降低),蛋白质3350mg/L;脑脊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染色均无异常:细菌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对头孢曲松敏感,青霉素中度敏感,万古霉素敏感。 (7)胸部CT:肺血管纹理增多,右上叶后段、右下叶背后段肺野内可见絮片及条状高密度灶,肺门区未见明显病灶,心影不大。气管及隆突形态、位置正常,大血管形态、位置正常,腔静脉后软组织增埠,余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8)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点片状长T2信号,T2WI左颞叶内侧信号增强,神经垂体高信号不明显,左额额顶及右额颞少量硬膜下积液。MRA及MRV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正常,无视盘水肿。 (9)脑电图:未见异常。(I O)听力检查:正常。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控制惊厥,脱水降颅压,激素〈地塞米松)抗炎减轻脑水肿及脑膜粘连,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加强呼吸道管理及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 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4、头颅影像学脑CT和MRI显示颅内病灶可呈多灶性分布,伴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或小脑炎者见脑干、小脑部位病灶。HSV脑炎可见颞叶底部或额叶病变,可呈出血坏死型脑炎,或继发脑梗塞。

脑脊液检验参数详解(精)

脑脊液检验参数详解 [临床意义 ] 1. 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 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 ... 一、常规检验 :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 无色水样液体。 [意义 ] 1. 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 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 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 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 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 1. 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 (未破裂者。

2. 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 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 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 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 :(0-30×106/L。 [临床意义 ] 1. 细胞数明显增高 (>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 2. 中度增高 (<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 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脑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 阴性。 [临床意义 ] 1. 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 (++以上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 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脑脊液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 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g/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 凝固物 4. 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5. 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二)化学检查 1. 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 0.20~0.405g/L;成人为0.15~0.45g/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 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L;成人为~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着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L.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由侵入人体,在繁殖产主大量内毒素,在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肠埃希杆菌、B组链球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脑室引流及神经外科手术后。 最常见的3种脑膜炎致病菌来源于鼻咽部,其能否在宿主组织中生存取决于是否有抗吞噬夹膜或表面抗原。但对携带者多次检查表明,脑膜感染不可能全部由鼻咽部菌群引起。 最常见的途径是菌血症引起脑膜炎。一旦发生了菌血症,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最易引起脑膜炎,然而这些微生物

是通过脉络丛还是通过脑膜血管侵入脑脊液尚不十分清楚。推测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与外伤、循环内毒素或脑膜本身存在病毒感染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1~7日,一般2~3日,临床上按病情及表现分为四型: ①普通型: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症状,如咽痛、流涕,进入败血期后出现、畏寒、寒战。70%的病例皮肤粘膜出现暗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瘀点、瘀斑。1~2日后进入期,出现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及(即颈项强直,克、布氏征阳性),血压升高,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身痛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出现、昏迷。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哭闹不安,甚至惊厥,虽无,但前囟门饱满有助诊断。 ②暴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常高热,头痛,呕吐,严重精神萎靡,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少尿或无尿,患脑实质损害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肢体偏瘫,血压高,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很快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型又分为暴发休克型和暴发型。体克型除普通型症状外,其突出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精神极度萎摩,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皮肤出现花纹,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多澄清,细胞数略增加或正常。及淤点涂片为阳性。暴发脑炎型,其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终发生,呼吸衰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