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脑出血指南

2016脑出血指南

2016脑出血指南
2016脑出血指南

一、概述及分类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1-8], 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

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 giopathy, 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CH、继发性脑出血(Seco ndary ICH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9];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Moyamoya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9,10],占ICH的15%?20%。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咼血压者可咼达70%?80% [11],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 的80% ?85%。

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H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2、脑血管检查

脑血管检查有助于了解ICH病因和排除继发性脑出血,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常用检查包括CTA MRA、CTV MRV、DSA等。

3、实验室检查

对疑似ICH患者都应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排除相关系统疾病,协助查找病因。最好同时完成各项手术前检查,为一旦需要的紧急手术作好准备工作,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血型及输血前全套检查、心电图及胸部X线等检查;部分患者还可选择毒理学筛查、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

四、诊断

根据突然发病、剧烈头痛、呕吐、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ICH一般不难诊断。

但原发性脑出血、特别是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并无金标准,一定要排除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避免误诊,作出最后诊断需达到以下全部标准[18] :

(1)有确切的高血压病史;

(2)典型的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室、丘脑、脑干、小脑半

球);

(3)DSA/CTA/MRA非除继发性脑血管病

⑷早期(72小时内)或晚期(血肿消失3周后)增强MRI检查排除脑肿瘤或海绵状血管畸形(CM)等疾病

(5)排除各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五治疗

内科治疗

ICH患者在发病的最初数天内病情往往不稳定,应常规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监测、心电监测、氧饱和度监测)和定时神经系统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及血肿变化,定时复查头部CT,尤其是发病3小时内行首次头部CT患者,应于发病后8小时、最迟24小时内再次复查头部CT。

ICH的治疗的首要原则是保持安静,稳定血压,防止继续出血;根据情况,适当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血糖、体温平衡;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护理,预防及防止各种颅内及全身并发症

[6] 。

1. 控制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明显血压升高,且血压升高的幅度通常超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增加了ICH患者残疾、死亡等风险。

急性脑出血抗高血压研究(ATACH和急性脑出血积极降压治疗研究(INTERACT INTERACT龙三个研究[19-21]为ICH患者早期降压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显示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可以降低血肿扩大

的发生率而不增加不良反应事件,但对3 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没有明显改善。脑出血早期以及血肿清除术后应立即使用药物迅速控制血压,但也要避免长期严重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可能产生的脑血流量下降。如因CUSHING反应或中枢性原因引起的异常血压升高,则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不宜单纯盲目降压。

1.1 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等;1.2 常用

口服降压药物: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H受体阻滞剂,B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

2. 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

2.1 抬高床头约30°,头位于中线上,以增加颈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2.2 对需要气管插管或其他类似操作的患者,需要静脉应用镇静剂。镇静剂应逐渐加量,尽可能减少疼痛或躁动引起颅内压升高。常用的镇静药物有:二异丙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等;

2.3 药物治疗:若患者具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或影像学表现,和/或实测ICP>20mmHg可应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1-3g/Kg/天)、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白蛋白、利尿剂等),应用上述药物均应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必要时可行颅内压监护。

3. 血糖管理:无论既往是否有糖尿病,人院时的高血糖均预示ICH患者的死亡和转归不良风险增高。然而,低血糖可导致脑缺血性损伤及脑水肿,故也需及时纠正。因此,应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4. 止血药:出血8 小时内可以适当应用止血药预防血肿扩大,使用一般不超过48 小时。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不建议常规使用止血药。

5. 抗血管痉挛治疗:对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使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

6. 激素治疗:尚有争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激素治疗无明显益处,而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感染、消化道出血和高血糖等)。如果影像学表现有明显水肿亦可考虑短期激素治疗,可选用甲强龙、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

7. 呼吸道管理:若意识障碍程度重,排痰不良或肺部感染者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尽早气管切开,排痰防治肺部感染。怀疑肺部感染患者,应早期作痰培养及药敏实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8. 神经保护剂:脑出血后是否使用神经保护剂尚存在争议。有临床报道显示神经保护剂是安全、可耐受的,对临床预后有改善作用。

9. 体温控制:一般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尚无确切的证据支持低温治疗。

10. 预防应激性溃疡:脑出血早期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

11.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定期检查血生化,监测及纠正电解质紊乱。

12. 抗癫痫治疗:若出现临床痫性发作应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无发作者是否用药预防癫痫尚无定论,不少外科医师主张对幕上较大血肿或幕上手术后患者进行预防癫痫治疗。

13?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ICH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较高,应鼓励患者尽早活动、腿抬高;尽可能避免穿刺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瘫痪侧肢体;可联合使用弹力袜和间歇性空气压缩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相关栓塞事件。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ICH在国际上尚无公认的结论,我国目前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和残废。

1. 基底节区出血

1.1 外科手术指征: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考虑紧急手术1.1.1 颞叶钩回疝;

1.1.2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有明显颅内压升高的表现;(中线结构

移位超过5mm;同侧侧脑室受压闭塞超过1/2;同侧脑池、脑沟模糊

或消失,)

1.1.3 实际测量颅内压(ICP)>25mmHg。

1.2 手术术式和方法1.

2.1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一般作病变侧颞瓣或额颞瓣开颅,经颞中回或侧裂入路,在无血管或少血管区域用脑针穿刺,到达血肿腔,抽吸证实为陈旧性血液或血凝块后,将颞中回或岛叶皮质切开或分离约0.5-1.0cm,用脑压板边探查边分离进入血肿腔,根据出血时间和血肿硬度,用小到中号吸引器轻柔抽吸血肿,个别血肿较韧难以吸出者,

可用超声碎吸或肿瘤镊夹取血肿。彻底清除血肿后检查血肿腔,若有活动性动脉出血可用弱电凝准确烧灼止血,一般渗血用止血材料及脑棉压迫止血即可,确定血肿全部或基本清除且颅压下降满意后,还纳骨瓣,逐层关颅结束手术。如果术中脑组织水肿肿胀明显,清除血肿后颅压下降不满意,可适当扩大骨窗范围并作去骨瓣减压。

骨瓣开颅虽然对头皮颅骨创伤稍大,但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可靠,减压迅速,还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术中颅内压变化决定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是较为常用和经典的手术入路。

1.2.2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对头皮颅骨损伤小,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可迅速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也较满意。

于患者颞骨上作平行于外侧裂投影线的皮肤切口,长约4-5cm,在颞

骨上钻孔1-2 孔,用铣刀铣成直径3CM 左右游离骨瓣,硬脑膜十字切开。在颞上回或颞中回脑针穿刺,确定血肿部位后作脑皮质切口,切口长约

1cm,用小号脑压板逐渐向深部分离进入血肿腔,轻柔吸除

血肿。彻底止血且确认脑压不高,脑搏动良好后,缝合硬脑膜,固定颅骨骨瓣,逐层缝合头皮。

1.3 手术要点

无论采用何种入路和术式,都要避免或尽量减少手术对脑组织造成的

新的损伤,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1.3.1 尽量显微镜下精细操作;

1.3.2 要特别注意保护脑组织、侧裂静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及未破裂出血的豆纹动脉;

133脑皮质切口一般不超过2CM,保持无牵拉或轻牵拉操作,牵拉力度保持在40mmHg 以内。

1.3.4 轻吸引、弱电凝,保持在血肿腔内操作,避免损伤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和血管;

2015-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

2015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 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ICH)仍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美国心 脏病协会 / 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最新 ICH 治疗指南。该指南一方面是为更新2010 年出版的 AHA/ASA ICH 指南,纳入近五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是提醒临 床医生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性。 该指南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大会和神经重症监护 学会认定,发表于近期的Stroke 杂志。这是一份有关急性ICH 患者护理的全面循证指南,包括诊断、凝血障碍的治疗、血压管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颅内压控制、手术、 预后的预测、康复、二级预防和未来思考等。 现将指南推出的 14 个方面的推荐意见归纳如下: 一、急诊诊断和评估: 1. 基线严重程度评估应该作为 ICH 患者初次评估的一部分(I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推 荐内容); 2. 采取快速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来鉴别缺血性卒中和 ICH(I 类推荐,A 级证据;同 上一版指南); 3. 行 CT 血管造影和增强 CT 以筛选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患者(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如果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疑,CT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增强 CT、增强 MRI、MR 血 管造影、静脉造影对发现潜在器质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具有一定价值(Ⅱa 类 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二、止血和凝血障碍 / 抗血小板药物 /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Ⅰ类 推荐,C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2. 由于服用 VKA(维生素 K 拮抗剂)而导致 INR 升高的 ICH 患者,应停用 VKA,补充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纠正 INR 值,并静脉应用维生素 K(Ⅰ类推荐,C 级证据);使用 PCCs(凝血酶原复合物)比使用 FFP(冰冻新鲜血浆)并发症更少,纠正 INR 更为迅速,作为首选考虑(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rFVIIa 并不能纠正全部凝血异常,尽管可 降低 INR,从而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血栓形成机制。因此,不推荐常规应用 rFVIIa(Ⅲ类推荐, C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3.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的 ICH 患者,可给予患者个体化考虑采用FEIBA(FVIII 抑制物旁路活性)、其他 PCCs 或者 rFVIIa 治疗。如果患者在发病前 2 小 时内服用过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可考虑使用活性炭。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可 考虑血液透析(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4. 对于服用肝素的急性 ICH 患者可考虑采用鱼精蛋白治疗(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 推荐内容); 5. 曾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 ICH 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并不确定(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6. 尽管对于凝血机制正常的 ICH 患者,rFVIIa 可以限制血肿扩大,但是证据表明对未经筛 选的患者,应用 rFVIIa 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缺乏临床获益证据,因此,不推荐应用rFVIIa(Ⅲ类推荐,A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7. ICH 患者在住院的前几天内应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Ⅰ类推荐, B 级证据);加压性弹力袜对减少 DVT 或改善预后无益(III 类推荐,A 级证据;较上一 版指南有修订); 8. 症状发生 1-4 天内活动较少的患者,在有证据提示出血停止的条件下,可应用小剂量低 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 指南); 9. 对于症状性 DVT 或 PE(肺栓塞)的 ICH 患者,或可考虑全身性给予抗凝药物或 IVC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IIa 类推荐,C 级证据);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进行治疗需考虑很 多因素,包括发病时间、血肿稳定性、出血的原因以及患者总体状况(IIa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三、ICH 血压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脑出血的治疗指南

脑出血治疗指南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推荐意见 疑似卒中患者应尽快行头颅CT或MRⅠ检查,区别出血和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建议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快收入神经专科病房或神经监护病房(NICU)(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推荐意见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有继续出血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和患病率较高,应及时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及实验室相关检查(Ⅰ级推荐,D 级证据)。其中,影像检查推荐意见:CT或MRI都是初步影像检查的首选(Ⅰ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有助于确定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高危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如临床或影像学怀疑存在血管畸形或肿瘤等潜在的结构异常,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所有脑出血患者应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建议用Glasgow昏迷量表或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Ⅲ级推荐,C级证据);建议参照上述诊断流程诊断(Ⅲ级推荐,C级证据)。 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推荐意见 颅高压推荐意见: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当是一个平衡和逐步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镇痛和镇静(Ⅰ级推荐,D级证据);可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或大剂量白蛋白(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不建议长期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可间断应用于颅高压危象(Ⅰ级推荐,B级证据);对伴有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Ⅰ级推荐,B级证据);尚不推荐常规使用高渗盐水降颅压,仅限于临床试验的条件下或对于甘露醇无效的颅高压危象使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血压控制推荐意见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

2015年脑出血诊疗指南(转载) 发表者:施俊峰3005人已访问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欒驻边東鏽肠鈐橱縉态儺該籁縣嶁洁钟须縟漵鹜鳌瘋贲维壘僥蓽類課鈞輦锊擊躦热蹑弃锚轨褸缀詭钰藶桢寫鎖徑镉竄还殺蝎評漣萤刪蘿贖。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项龛麩钱鸸厲攙織项与嵘槳矚霁遞屢鼋縶礬跻綆蛴诂伞擁親凜榉褻蝈謾腎鹄禀黄鲧紇蠟颉峦镏 韩酱鹾贻務風决帱韧谬鑰諸嵝镀濁祕鸱莱鳏。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嫻滗煙覯幃谡裊黪邐闯脑浏瀨測罢钰镇铄圍鱸鎖觎缅熾钢寬樱鉉讴渾鸺极販黩愤谳临个錟苁遺狰瓔鋮鋒觀 藶实滠儼齐鄆跃馱烦蠣陨東閨傳。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谝鐸轍發饧舉氲駱甌鳅鰓飆滟讣鵬喬臚枨纊虏繭詵财謙沦吶蘭髏麼島羋广斷駕犖銩謎幫嬋鹗场騁詛烂應乔轅 鈀馱贩諭晉訂护腊侪坞盧鋰锵。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2010年美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精要(中文版)

2010 年美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精要 丁香园站友脑壳译 急诊诊断与评估: 推荐迅速行CT 或MRI 以鉴别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I 类A 级证据)。 可行CTA 和增强CT 以帮助确定高危患者血肿扩大,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 和MRV 有助于评估潜在的结构损害,包括血管畸形和肿瘤(若临床怀疑或影像学怀疑)(IIa 类 B 级证据)。 脑出血的药物治疗: 患有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接受适当的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替代治疗(I 类 C 级证据)。 由口服抗凝血药(OAC)导致INR 升高的脑出血患者需停止服用华法林,给予维生素K 依赖性因子替代治疗并纠正INR,同时静脉给予维生素K(I 类C 级证据)。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相比,凝血酶原复合体浓缩物(PCC)并未提高患者预后,但患者并发症可能比使用FFP 者少,因此有理由将PCC作为FFP 的替代物(IIa 类 B 级证据)。重组因子VIIa(rFVIIa)不能替代所有凝血因子,尽管其可能使INR 降低,但体内凝血功能可能尚未得到恢复,因此,对于需要逆转OAC 的脑出血患者来说,不建议常规将rFVIIa 作为唯一的药物(III 类 C 级证据) 虽然对无凝血病的患者来说rFVIIa 可限制血肿体积增大,但血栓栓塞风险却有增加,并且对患者无选择地使用rFVIIa 并未获得明确的临床益处。因此,不推荐对患者无选择地使用rFVIIa(III 类 A 级证据)。在做出任何推荐使用rFVIIa 的决定之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对筛选后的患者使用rFVIIa是否能够获益。 给予有抗血小板治疗史的脑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其作用尚不明确,尚需深入研究(IIb 类 B 级证据)。 为预防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需给予间歇气压疗法并穿戴弹力袜(I 类B 级证据) 对于脑出血发生后1-4 天无法活动的患者,在确认出血停止后,可考虑给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血压: 直到目前正在进行的脑出血患者血压干预试验全部完成前,医生必须根据目前尚不完整的有效证据来调控患者血压。目前推荐的血压控制目标如下(IIb 类 C 级证据): (1)若收缩压>200mmHg 或平均动脉压>150mmHg 的患者,则可考虑积极降压,给予静脉持续输注降压药,每 5 分钟监测一次血压。 (2)若收缩压>180mmHg 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 且颅内压有升高可能的患者,则可行颅内压监测,并采用间歇或持续给药以降低血压,同 时保持脑灌注压≥60mmHg。 (3)若收缩压>180mmHg 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 且无证据显示颅内压升高,则可适当降压(如将平均动脉压降到110mmHg 或目标血压降收缩压在150~200mmHg 的住院患者,将收缩压迅速降至140mmHg 或许是安全的(IIa 类 C 级证据)。 住院患者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 初期脑出血患者的监护和治疗应在具有神经重症监护专业技能医护人员的ICU 进行。 应监测血糖并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I 类 C 级证据)。 癫痫发作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I 类 A 级证据)。对于精神状态抑郁比脑损伤程度更重的患者,或许有指征进行持续脑电监测(IIa 类 B 级证据)。患者有精神异常且脑电图上呈现癫痫发作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I 类 C 级证据)。不应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III 类 B 级证据)。 操作规程与外科治疗: GCS 评分<8 分的患者,有小脑幕切迹疝表现的患者,脑室出血者,或脑积水者可考虑行颅内压监测并予治疗。脑灌注压在50~70mmHg 的患者可根据其脑自身调节状态维持该压力(IIb 类 C 级证据)。 作为脑积水的一种治疗方法,脑室引流可用于意识水平下降的患者(IIb 类 B 级证据)。 虽然对脑室出血患者向其脑室注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似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低,但该项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确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IIb 类 B 级证据)。 对大多数脑出血患者而言,外科手术的有效性尚不明确(IIb 类 C 级证据)。 小脑出血伴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者或伴脑干受压者或伴梗阻性脑积水者需尽快行血肿清除术(I 类 B 级证据)。不推荐对此类患者首选脑室引流而不是手术清除血肿(III 类 C 级证据)。 幕上脑叶血肿>30m且血肿距脑表面在1cm 以内者,可行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IIb 类 B 级证据)。 微创血肿清除术(用或不用溶栓剂的立体定向或内镜吸除)的有效性尚不确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IIb 类B 级证据)。 虽然理论上很吸引人,但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超早期幕上血肿清除可提高患者预后或降低死亡率。极早期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2016-09-07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评论(0人参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 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 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但是,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 有SAH的章节。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枟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 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2007年版指南的重 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制定的。 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为3类: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增大和形态改变的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调节和可调节两种。不可调节的 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动脉瘤或SAH家族史和合并有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狭窄、遗传性 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肌纤维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等。 多变量模型研究发现高血压、吸烟、酗酒均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拟交感神经药包括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而这些SAH的危险因素恰巧也是多发性动脉瘤的危 险因素(如吸烟、女性、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及绝经期后)。

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

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大面积脑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也称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重要疾病。此类患者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相对单一的进程,常常因小脑幕切迹疝而死亡。为此,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大脑和小脑梗死伴水肿治疗指南(2014)》基础上[1],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NCS)、德国神经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学会(German society for neuro-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汇集了来自北美和欧洲神经重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和神经麻醉等多学科专家,为解决LHI治疗中遇到的诸多临床问题制定了2015年《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该指南对提高LHI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科治疗相关问题 1.体位: 头部抬高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颅内压,同时也降低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平卧位颅压增高,但CPP也随之增加。大多数LHI可取平卧位,但应注意预防误吸;对伴有高颅压者,可取头高30°位(弱推荐,极低质量)。 2.呼吸道相关问题: LHI常伴有意识障碍、呼吸运动减弱、保护性反射减弱以及吞咽困难,易出现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肺脏功能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

(1)气管插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呼吸衰竭、保护性反射减弱、颅内压增高、梗死面积>2/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中线移位、肺水肿、肺炎以及拟手术患者,都是气管插管的适应证。对于伴有呼吸功能不全或神经功能恶化者,应行气管插管(强推荐,极低质量)。 (2)气管插管拔除: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都可导致拔管困难,而再次插管却可增加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不能交流和配合动作的LHI患者,满足如下条件就可以尝试拔管:自主呼吸实验成功、无流涎、无频繁的吮吸动作、存在咳嗽反射且不耐受气管插管、未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强推荐,极低质量)。(3)气管切开:一项针对ICU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气管切开可以改善预后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3]。对于拔除气管插管失败或7~14d不能拔除气管插管的LHI患者可以考虑气管切开(弱推荐,极低质量)。(4)过度通气:过度通气曾用来收缩脑血管降低颅内压。此法虽数分钟就可起效,但维持时间短暂;另外,过度通气可导致LHI患者血管收缩加重脑缺血,恢复至正常碳酸水平后还可促使血管反射性舒张并增加颅内压。故不建议预防性过度换气(强推荐,极低质量),仅在出现脑疝时可以考虑短期使用以挽救生命(弱推荐,极低质量)。 3.镇痛和镇静: LHI急性期如伴有疼痛、紧张和抽搐,则需镇痛和镇静(强推荐,极低质量)。镇痛和镇静还可降低颅压,便于医疗操作或手术。但为了避免镇痛镇静导致的低血压、免疫抑制、血栓形成、延长昏迷和机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一、概述 高血压性脑出血(hy per te n siv e i ntr ace re br al h e m or rh age,HIC 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HIC H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HI C 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201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 po nt ane o us i nt r ac er e br al h emo rr h ag e,SIC H)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 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 IC H进行介绍,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 HA/AS A) S IC 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推荐级别为Ⅰ级

(应当实施)、Ⅱa及(实施是适当的)、Ⅱb级(可以考虑)和Ⅲ级(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为A级(多中心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单中心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C级(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二、急救处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 1院前急救 HIC H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规范的院前急救对于预后至关重要。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判断疑似H IC H的患者,急救人员应首先获取患者的主要病史信息,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既往史、药物史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若患者有突发头痛、呕吐、意识状态下降、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表现,特别是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时,应高度怀疑卒中。立即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及瞳孔变化,如心跳、呼吸已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如呼吸道不通畅,应立即清理气道分泌物;如呼吸频率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可现场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如循环系统不稳定,心跳、血压出现异常,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和用药,纠正循环系统的异常。在因地制宜进行初步的诊断、心肺复苏、气道处理和循环支持后,需快速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急救人员应提前通知急诊科有疑似卒中患者即将到来,以便启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word版本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2016-03-25 lsjtg文章来源阅 25 转 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在脑卒中各亚型中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居第2位。人群中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年。 在西方国家中,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占所有住院卒中患者的10%~30%,我国的比例更高,为18.8%~47.6% [1,2,3,4,5]。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超过70%的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或累及脑室,3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0%~ 30%[1,2]。脑出血也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003年我国统计显示脑出血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37.2亿元/年[6]。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更多关注脑出血的诊治。近年来在脑出血的诊疗方面已经有所进展,早期、积极与合理的救治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7],同时国内外研究者仍在不懈努力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参考了相关的国际指南[7,8,9,10,11],在对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第一版[12]脑出血诊治部分更新修订的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原发脑出血(继发于外伤的脑出血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本指南的修订原则、推荐强度及证据等级标准遵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有关共识[13]。 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脑卒中症状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D级证据)。 诊断与评估 脑出血的诊断与评估包括:病史与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与体征 1.病史采集: 重点询问患者或目击者脑卒中发生的时间、症状、当时的活动情况、年龄及下述情况:是否有外伤史、高血压病史、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用药史(包括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有无药物滥用(如可卡因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肝病等)。 2.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与病情评估: 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常用的量表有:(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3)脑出血评分量表[14,15]。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1]。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2]。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脑出血诊疗指南

发表者:施俊峰3308人已访问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査是诊断ICH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脑出血指南

中国脑出?诊疗指导规范 脑出?(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规范ICH的诊断标 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概述 脑出?(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脑出?的分类 脑出?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压、脑?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功能障碍等多见。?前国际上尚?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继发性脑出?和原因不明性脑出?;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动脉瘤性、?AVM 性、?肿瘤性?发性脑出?。原发性脑出?与继发性脑出?的分类,?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板治疗、凝?功能障碍、脑肿瘤、脑?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指?明确病因的脑出?,多数合并有髙?压。在我国,虽未进??样本流?病学调査,但就现有?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合并??压者可?达70%-80%,所以我国?直沿?“??压脑出?”命名。?在国外医学?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或?发性脑出?,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査是诊断ICH的重要?法,主要包括:脑CT、 MRI和脑?管造影等。CT及MRI能够反映出?的部位、出?量、波及范围及?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1.1 CT扫描:使??泛,ICH在CT上表现为?密度影,是诊断脑卒中?选的影像学检査?法。可根据多?公式粗略计算?肿体积:?肿体积T(ml)=π/6L S*Slice,式中L为?肿的长轴,S为短轴,Slice为所含?肿层?的厚度(cm),?前有相关软件可根据CT图像精确计算?肿体积。 1.2 多模式CT扫描:包括CT脑灌注成像(CTP)和增强 CT。CTP能够反映ICH后脑组织的?供变化,可了解?肿周边?流灌注情况。增强CT扫描发现造影剂外溢是提?患者?肿扩?风险?的重要证据。 1.3 MRI扫描:ICH在MRI上的表现较复杂,根据?肿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超急性期(0-2h):?肿为T1低信号,T2?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急性期(2-72h):T1等信号,T2低信号;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信号;慢性期(>3周):T1低信号、T2?信号。MRI在发现慢性出?及脑?管畸形??优于CT。但MRI耗时较长、费?较髙、?般不作为ICH的?选影像 学检査。 1.4 多模式MRI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抑制成像(FLAIR)、梯度回波序列(GRE)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它们能够对ICH提供更多附加信息。如SWI对早期ICH及微出?较敏感。 2.脑?管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年发病率为5~20/10万,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还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也可见于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损程度等。 1、起病形式: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骤发病。 2、主要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 3、主要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眼底可见玻璃膜下出血,少数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征象,如轻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等。 4、临床分级 (1)一般采用Hunt和Hess分级法(表1)对动脉瘤性SAH的临床状态进行分级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 (2)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SC)和有无运动障碍制定的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表2)也广泛应用于临床。

5、发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1)再出血:以5~11天为高峰,81%发生在1月内。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的24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约为4.1%,至第14天时累计为19%。临床表现为:在经治疗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等。(2)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2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因脑血管痉挛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所引起,腰穿或头颅CT检查无再出血表现。(3)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指SAH后1周内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的脑积水,机制主要为脑室内积血,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复查头颅CT可以诊断。(4)正常颅压脑积水:出现于SAH的晚期,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 (二)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可以确诊SAH。根据CT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或提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如位于颈内动脉段常是鞍上池不对称积血;大脑中动脉段多见外侧裂积血;前交通动脉段则是前间裂基底部积血;而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动态CT检查还有助于了解出血的吸收情况,有无再出血、继发脑梗死、脑积水及其程度等。 2、脑脊液(CSF)检查:通常CT检查已确诊者,腰穿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如果出血量少或者距起病时间较长,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可疑下腔出血需要行腰穿检查CSF。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且示新鲜出血,如CSF黄变或者发现吞噬了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胆红质结晶的吞噬细胞等,则提示已存在不同时间的SAH。 3、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颅内的异常血管。 (1)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阳性率达95%,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无血管痉挛等。条件具备、病情许可时应争取尽早行全脑DSA检查以确定出血原因和决定治疗方法、判断预后。但由于血管造影可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要点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要点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2020年该指南主要针对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IC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进行介绍,我们总结了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急救处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01院前急救 对突然出现的疑似HICH患者,急救人员应迅速评估,并进行现场因地制宜的紧急处理后,尽快将患者转送至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02急诊处理 急诊对疑似出血性卒中患者应快速地进行初诊、评估,稳定生命体征,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HICH诊断,完成急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神经影像学检查 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HICH诊断(Ⅰ级推荐,A 级证据) 。 CTA、MRI、MR 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A级证据)。 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HIG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HIC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确诊HIC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 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

学分会,2015年) 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 (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2015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

2015年脑出血诊疗指南(转载) 发表者:施俊峰3005人已访问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就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 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就是中国居民死亡与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CH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与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与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査就是诊断ICH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CT、MRI与脑血管造影等。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1、1 CT扫描:使用广泛,ICH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就是诊断脑卒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査方法。可根据多田公式粗略计算血肿体积:血肿体积T(ml)=π

2019《中国脑出血诊断治疗规范指南》解读

2019《中国脑出血诊断治疗规范指南》解读 脑出血(ICH)在卒中各亚型中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卒中,居第二位。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恶化快,致死致残率高,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更多地关注脑出血的诊治。 流行病学 卒中流行病学显示,我国与过去十年相比,卒中患病率和发病率在显著增加但总体死亡率相当。这种趋势类似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总体趋势,而高收入国家的发病率却呈下降趋势。2016年我国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406.16/10万,发病率为26.34/10万,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005年到2016年下降了37.0%。与此同时,我国千人拥有医生的比例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医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其他相对落后的地方,每一千人分到的医生数量更少。从数据上看,如果能给病人提供同质化的治疗,那么脑出血的预后效果会更好。因此,改变医疗工作,使其更加规范化,是后期工作的重点。 脑出血诊治规范主要分为两部分: 1)院前处理与病因学评估; 2)脑出血的治疗。

院前处理与病因学评估 院前评估的关键是及时、快速。对突然发病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尽快就近送往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CT或MRI等检查,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紧急收入卒中单元。 采集病史与临床查体 在采集病史与临床查体时,首先,要对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有一个大致的临床判断,以免延误诊治。其次,在询问病史时,主要围绕病因学的内容进行询问,包括既往病史、用药史、诱发ICH的内科疾病、吸烟和饮酒史等。 体格检查及病情评估 对于病情的评估,分为三层:生命体征的评估、体格检查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通常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基础上,结合脑出血评分量表评价脑出血的预后,使临床医生对脑出血病人形成初步的认识,为诊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影像学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