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九年级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

卜算子 教学目标 1、继续继续学习苏轼沉挚深永的艺术风格。 2、根据咏物词的特点,仔细体会本词包含的难言之痛。 3、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2.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能打动你?这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意境。 4.“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中的“幽人”,注释中有两种解释。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5.有人认为写孤鸿就是写作者自己,你认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通过“孤鸿”传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6.“惊起却回头”,这只孤鸿为什么变得如此敏感?如果把这只“独往来”的孤鸿看作苏东坡的写照,那么又如何理解“惊起却回头”这句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 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专题导语: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学习《定风波》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文题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1.苏轼身居贬谪之地,骤雨淋身,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3.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课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共3~4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的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设备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附记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 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 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 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 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专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之前,词 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 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 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 词的表现世界。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 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 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下面我们学习。 《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朗读本词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苏辙为撰墓志铭。 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2)指名翻译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农历三月七日那天,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暴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觉得。不久天晴,所以写下这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纯属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四、赏析词文: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写出了雨什么特点? 明确:雨骤风狂。 b.在这样的环境中“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新天下耳目东坡词

东坡词“新天下耳目”在何处?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在“‘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单元中选编了包括《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在内的四首苏轼词,旨在通过苏轼词与前一模块“‘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但是从一线教师的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仅把它当作“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对东坡词“新天下耳目”特点或不甚了了,或语焉不详,或就词赏词。本文试做简析,以期就教于方家。 题材的扩大。王灼(南宋)在我国第一部词学专著《碧鸡漫志》中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开创了豪放派,以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凌厉无比的笔锋,开创一代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皁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北宋]胡寅《酒边词序》)。其次,苏轼对婉约词的体裁、内容进行了开拓,其词内容丰富,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时,描绘山水田园,抒写身世友情,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代]刘熙载《艺概》)的境地。宋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一段评论苏轼词的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韩愈)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苏轼“诗词一体”的尝试改变了词原有的审美特征,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中,像《水龙吟》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乃至《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江城子》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等,都不讲究词意的曲折和意象的密集,连词用得较多,接近诗歌甚至于散文,取得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他还常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如《江城子·江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出于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手法虽有时会产生拗涩之弊,却也有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在诗中,这本是惯常所见,而比较大量地用于词,苏轼却是第一个,对辛弃疾乃至后代词人产生很大影响。又如,悼亡是诗歌的传统题材,出现得比较早的以“悼亡”为题的诗,当属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唐代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的元稹,以妻子韦丛为抒情对象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诗篇。“《江城子》这个调,全首用平声韵;而三、四、五、七言的句子错综的间用、迭用,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宜于写平和而又复杂的感情。苏轼选用这个调子写悼亡之作,能够表达旧体诗难以表达的感情。”(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是苏轼的一大创举,同时也表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的观念。他是第一个写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作家,从内容上丰富了词的表现范畴,为词的发展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格调的转变。词本来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豪门、秦楼楚馆,以《花间集》为代表“香而软”的格调,奠定了词为艳科、香软柔媚的婉约基调。北宋时,柳永等人常用词来抒写离愁别恨,歌颂爱情的真挚,重在抒发个人情感,“以美取胜”。婉约作为词的基本风格,适应了词的女性化文学特质,有妩媚、轻柔、绮丽等审美意趣。婉约词偏重情爱内容,讲求形式的精致,延续到北宋中期的柳永等人,婉约词已经发展到极致。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即所谓滴粉搓酥、浅斟低唱等等,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于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词欲雅而正,志之所及。一为情所投,则失其雅正之音。”([元] 张炎《词源》(卷下))对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苏轼作品并没有完全排斥,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廉价的吟唱,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他的婉约词不再艳靡绮丽,而变得深沉旷达,具有豪放排宕之势。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提高了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将婉约词领入高雅的文学殿堂。如: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句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两首词都是借景抒情。柳词读起来感觉很美,并在意境之美上稍胜苏词一筹,这就不难理解“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某种特定语境下一种心绪的绝佳描写,成为千古名句。苏词虽也伤春(枝上柳绵吹又少),接句却表达出十分

人教部编版《口耳目》教案4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口耳目》人教(部编版) 3、《口耳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口、耳、目、手、足、站、坐”六个生字; 2、会写“口、耳、目、手”字,认识“—、丨”的笔画,知道“先横后竖”笔顺规 则。 3、教给孩子认识生字的方法:看图读字—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4、认识象形字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口、耳、目、手”字,认识“—、丨”的笔画,知道“先横后竖”笔顺规则。 教学难点: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背诵《金木水火土》。 二、激趣导入: 老师请小朋友们带三样宝贝过来,一是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回答问题;二是眼睛,用你那明亮的眼睛认真地看课本和黑板;三是嘴巴,把你思考到的答案大声地说出来。今天,你带来了吗? 三、学习“口、耳、目”:

(一)、尝试认字: 1、出示生字“口、耳、目”,问问谁认识,是怎么会认的?指名说, (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广告牌上看到的,在识字卡片、图书上看到的……) 2、是呀,我们平时可以在放学的路上认识许多字,也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一些字。这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学到很多字了呢。现在我们从身边开始认识字吧。 (二)、教“目”字 1、出示“目”的实物图片,问这是什么?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2、出示生字卡片,读字,再看“目”的古文字,看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形的联系: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告诉学生这种模拟实物的样子造出的字是象形字。 3、读一读、记一记“目”。“目”,眼睛,四方方,中间加两横,就是“目”字,“目光”的“目”。 4、小结学法:看图读字?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页,自学“口”、“耳”两个字。 (三)学生自学其余2个的字,自由读字。 (四)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教师相机提示难的地方。 口,嘴巴,四方方,就是口,人口的“口”。耳,耳朵,方框,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doc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定风波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课型课时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 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hú)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019--19 定风波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学习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定风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词,感知词的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感知豪放词的特点。 2、通过分析字词含义,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苏轼的思想与人生。 3、体会词人从生活小事中,生发出的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学习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苏辙为撰墓志铭。 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纯属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活动一

苏教版学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师用书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词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改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彩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种代表性文体的关键人物。 本专题共选苏轼的词四首。这几首词代表了苏词多样化的风格。词作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是苏轼儒、道、佛等复杂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遭受排挤退任地方官时,能随遇而安,使佛老思想占据上风,“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种奇特心理的自然发展。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全词采用白描手法,用语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而深沉,与作者其他词中普遍表现出来的那种雄奇豪迈风格不同。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咏物词。作者借咏杨花来写人言情,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把咏物和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刻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是咏物词,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衬托,表达出自己的“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可通过比较鉴赏,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年级第一单元《口耳目》部编版教案

《口耳目》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4个生字和横折、撇、弯钩三种笔画。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方法识字,认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图画识记生字。难点:会写横折、撇、弯钩三种笔画;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利用生活经验识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摸五官”的游戏。师喊口号:“鼻子鼻子眼睛,鼻子鼻子耳朵......”,学生用右手摸到指定位置。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识字 1.引导观察图画。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九页,认真观察一下,图画里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预设:“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一个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

放了!’”“小男孩走过来和她们打招呼。” 2.图中还有几个生字,看一看,你认识几个?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小结:小朋友可真能干,会自己认字,真了不起,这节课让我们把它们牢牢记在脑子里,有信心吗? 3.学习“口”字 (1)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看老师的口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声母;再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韵母。大家猜的都很正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2)老师让你看着我的口形,你却看着我的嘴,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嘴”就是“口”。)大家说得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那么右下角像什么呢?对,这就是古时候的人根据口的形状写的口字。后来,人们把口字进化成这样的。(3)同学们,我们的口(嘴巴)能做哪些事呢?(讲话、吃饭、喝水......)(4)你能用口字口头组词吗?(口语、入口、开口、口水、口才、口罩等)4.学习“耳”字 (1)请同学们用左手轻轻地捏一捏你的右耳垂,再用右手轻轻地捏一捏你的左耳垂。 (2)出示耳的图片问:“这是什么?”“耳朵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看一看甲骨文的“耳”字,老师:“这个字太难记了,我们来认识现在的耳字。” (3)你能用耳字口头组词吗?(耳朵、左耳、右耳、耳光、耳机、耳环等)(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个句子吗? 5.认识“目”字 (1)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老师的衣服上,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目”字。(让学生明确:“目”就是眼睛)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口耳目》教案

3口耳目 教学目标: 1.会认“手”“足”“口”“耳”“目”“站”“坐”7个生字,会写“口”“耳”“目”“手”4个生字。 2.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赞赏中国传统文化。 3.感悟课文中的俗语,养成正确的站、坐、行、卧姿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手”“足”“口”“耳”“目”“站”“坐”7个生字,会写“口”“耳”“目”“手”4个生字。 【难点】学会生字,认识新笔画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人体图片、各部位卡片。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看这是我们身体的哪些宝贝? ①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②一座山,两个洞,会吹气来会吸气。(鼻子) ③东一片,西一片,到老不相见。(耳朵) 师:我们刚刚猜出来是哪三样啦?(眼睛、鼻子和耳朵) 2.引导学生说说人由哪些器官组成。板书:口耳目

二、图文识字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师总结:春天的景色真美啊!花儿红红的,叶子绿绿的,孩子们在户外玩耍,蝴蝶也在快乐地飞舞。 2.学生继续讨论:图中的小男孩在做什么?两个小女孩又分别在做什么? 3.板书课题:口耳目 4.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象形字,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象形字和插图中的哪个汉字相像。 5.教师拿出手、足、口、耳、目的生字卡片,带领全班学生读生字卡片,并将生字卡片中的字与自己的身体器官相对应,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字音、字形、字义。 三、认知贯通 1.认识“口”字。 (1)做游戏。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的手指在哪里?“嘴巴”也叫“口”。 (2)用“口”字口头组词。 (3)指导笔画“横折”和“口”的书写。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 2.认识“耳”字。 (1)请学生听老师指令分别捏捏自己的左右耳垂。 (2)出示“耳”的插图,跟着老师读。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教案_18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对比学习法探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人生思想的变化 【学习目标】 对比学习法探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人生思想的变化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横向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定风波》,归纳分析苏轼同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难点:纵向对比苏轼与陶渊明、屈原、李白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教学教法】 对比法、点拨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同时也寄托了文人人格的象征。有这样一位词人,他一生惨遭被贬,却能在人生的困境中完美诠释这句话的意义,使得中国的词坛上从此幸得一位天才,他就是苏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走进苏轼,一起探究苏轼人生思想的变化。 二、探究学习

探究一:横向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定风波》,归纳分析苏轼同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变化。(提示:结合重点句子分析归纳) 教师:大家在之前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的基础上,大家来探讨研究一下,这几首词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学生1:《赤壁怀古》中“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可见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之中,更多的是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然终不得志的愤懑,以及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年华虚度的悲叹,他的内心是极其矛盾挣扎的。 学生2:《赤壁赋》中对曹操的描写“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惋惜悲叹,让他对人生的思考更近一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感慨世事的纷扰虚无的同时,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带有了佛老思想。学生3:《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苏轼内心的矛盾与感慨化为了平静,黄州期间清苦恬淡的生活,置地耕田、种桑养牛的人间快乐,让他面对风雨来临时,显得更加从容,更加自我释怀。 教师总结:情感变化:积极入世——超脱出仕——自我释然 探究二:纵向对比苏轼与陶渊明、屈原、李白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1)苏轼与陶渊明: 学生3:陶渊明是东晋隐逸诗人,苏轼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代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语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习卡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苏教版选修“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四库全书提要》说:“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都做了哪些贡献呢? 首先,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词境。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说课稿精选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说课稿精选 一、《口耳目》说课稿之一 一、教材简析:(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本课是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后的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所要学习的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让学生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了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本课学会的三个生字中出现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本课教学的重点: 识记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 难点: 通过对这12个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初步掌握象形字的学习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2、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理解字意,认清字形,初步学会字理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3、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三、教具准备: 实物图片、象形字卡片、简化字卡片;写有课后练习和画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是典型的构字率非常高的象形字,因此我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字理教学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理据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字理识字能力,为以后继续进行字理识字、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趣激情,图字对照,形成感知。 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我首先讲述由12个象形字所编成的故事,让学生观察,知道象形字是我们的祖先在四千多年前所使用的,它和事物的图形非常象。这种古老的文字我们叫它“甲骨文”。本环节初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象形字的表义功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师讲故事: (老师事先贴好古象形字。)教师指着古文字说:“不久前出土了一块“龟甲”,上面刻着许多奇怪的图案,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原来这上面讲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古象形字。】 (二)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新课标》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中央教科所戴汝潜教授认为缺乏“规律”意识正是我国语文教育质量长期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

人教部编版《口耳目 》优质公开课教案3

3 口耳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口、耳、目”等7个生字,会写“口、目”等4个生字。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结合课文插图,认识一些身体器官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身体器官,认识生字,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直观导入,形象教学 1.出示人体器官挂图,指导认识“口、耳、目、手、足”人体器官。 2.出示这五个字的演变过程。(图画—甲骨文—小篆体—简化字),让学生感知这些生字的演变发展。 3.师: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生字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么这些“身体器官”到底能做哪些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初识生字,了解作用 1.(教师指着自己的嘴巴)提问: (1)同学们,我们的口(嘴巴)能做哪些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能讲话、吃饭、喝水……) (2)老师正在用口做什么?(向同学们提问) (3)原来口(嘴巴)的用途这么大呀,真是太奇妙了。同学们,快快用你们的口(嘴巴)把这个生字读一读吧。(出示:口) 2.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耳”“目”“手”“足”。

师:小猪耳朵大大,呼扇呼扇……同学们,那我们的耳朵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听话) 3.我们的眼睛(目)、小手、脚(足)又有哪些用途呢?(眼睛:观察事物;小手:拿笔写字;足:走路、站立。) 4.师小结:我们的人体器官的作用还真大呀,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哦! 三、师生交流,学习生字词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和大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的。 2.全班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小窍门。 3.游戏巩固,加强记忆。 “找朋友”游戏。 黑板贴出“口、耳、目、手、足”的图片,指名学生将手中对应的生字卡贴在图片下面。(学生贴对之后,再带领大家读一遍) 4.出示课件(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同学们,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平时站、坐、走、躺时应该怎么样?(学生自由举手说,教师评价,总结) 5.师小结: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站立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直立,不要东倒西歪,要像一棵松树一样。坐要有坐样,端端正正,不要晃来晃去。走路的时候,不要慢慢吞吞,要迅速。卧姿要侧卧,舒适。(认读“站、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