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复习: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4.(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doc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知识梳理】 一、农业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运用, 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 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耦犁)。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演进根本原因:推动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总结: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演变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2、确立:,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确立的过程: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

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 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 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形成原因:①、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②的确立。------生产关系的变革 3.地位: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特点:①以为生产生活单位,注重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5.评价: 积极性: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农业起源、耕作方式、经营模式、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8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 .生产效率的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 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 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 2. (2018 ?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 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o 答案:D 3. (2018 ?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 (1 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中国古代农业及手工业》

2016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13《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含解析) 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3.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4.《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 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6.十字绣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下图中的十字绣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落后的原始农业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D.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7.2010年在安徽省蚌埠市发掘出双墩1号墓,出土随葬品2400余件(如图),据考古专家论证,该墓主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当时人们还不会烧制瓷器 B.当时冶金业特指青铜铸造 C.当时金属乐器铸造术先进 D.当时钟离国国君身份是大宗 8.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 ) A.年代久远B.存世量大 C.造型别致D.工艺高超 9.《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 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D.知识水平 10.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B.西汉 C.南北朝D.北宋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知识点整理(二) 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统考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人教版.doc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1页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发明了犁壁,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并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 (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①冶金业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 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 项正确||。 3.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 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解析:选B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 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01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发达的古代农业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土地所有制:私有。 (2)基本生产单位:家庭。 (3)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 (4)特点:____⑤____。 (5)优点:具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 (6)缺点:规模小,脆弱,孤立。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概况 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经营特点:政府____①____;集中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 (2)重要成就 Ⅰ冶金业 铜、青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治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钢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汉时期采用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___②___。中国的冶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Ⅱ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有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___③___、珐琅瓷等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Ⅲ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有丝织品。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官营丝织业规模较大。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政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中国民间手工业的地位:自然经济的补充。 (2)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曾有发展;魏晋时期遭受摧残,隋唐得以恢复。唐朝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于农夫织妇之手。两宋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开始出现___④___。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 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知识梳理】 一、农业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 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 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 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形成原因:① 、 技术的出现和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㈠:古代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