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第一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第一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第一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第一讲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井田制

(1)土地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制度)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3)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原因: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战争频繁加速其形成。

(2)形成: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

1、耕作方式:以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以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土地所有制形式:实行以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1、(2013·重庆卷)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2013·江苏卷)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2016·浙江10月选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2018·江苏单科)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5、(2016·课标)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6、(2013·安徽卷)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7、(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

1、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于欧亚非。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受农业发展的制约。

4、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

1、(2013·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2、(2013?福建卷)《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2013?北京卷)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4、(2018·浙江高考·4)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5、(2019·浙江“五校联考”高三第一次考试·2)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6、(2019·四川宜宾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4.(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教材分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本课分5目。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因此受到限制;其次介绍了“工官”和“匠户”制度;第三目介绍了纺织、冶铸、陶瓷三大手工行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古代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发展的概况;了解瓷都景德镇;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其发展特征,学会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历史图片和文物实物照片来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和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创设合理的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中国古代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演变的历程。 (2)、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与现实连线。让学生主动参与鉴宝探究与文物模拟大拍卖,学会文物鉴赏的基本方法:辩伪、断代、估价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手工业领先于世界的史实,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学会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本专题时,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注意比较当时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消极因素,汲取历史的教训。 四、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世界看中国。 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曾轰动一时。(图片,丝绸之路) 我的眼里只有你---丝绸使西方对东方痴迷不已。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哪些手工业的辉煌成就是是外国个惊羡不已的? 讲授新课: 一、田庄手工业与工官制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了解手工业的概念及自给自足和依附于农业的特点,作简要处理。 (创设情境)材料:出示《天仙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你觉得董永与织女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这种生活 有何特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其生产社会单元是----田庄。 (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A、、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家主业和副业分别是什么?耕作为主业,纺织手工业为副业。当然董永和织女的生活中,耕田首先还要有耕田的铁农具,还需要吃饭喝水用的陶杯碗等。所以耕田以外,还要纺织、冶铸农具、烧陶瓷杯碗等等。这种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生产。----就叫手工业。 (3)请总结田庄手工业的特点?自给自足;依附于农业是它的特点。 过渡:从行业来分:古代手工业有纺织、冶铸、陶瓷业等。从经营形态、规模来分,董永与织女的这种男耕女织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业。还有民营、官营。 官营: 自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的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如西汉时设于长安的“东西织室”和设于齐郡的“三服官”,这就是“工官”制度 二、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演变的概况。设计思路:分三组进行合作探究,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8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 .生产效率的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 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 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 2. (2018 ?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 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o 答案:D 3. (2018 ?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 (1 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doc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知识梳理】 一、农业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运用, 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 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耦犁)。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演进根本原因:推动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总结: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演变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2、确立:,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确立的过程: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

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 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 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形成原因:①、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②的确立。------生产关系的变革 3.地位: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特点:①以为生产生活单位,注重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5.评价: 积极性: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农业起源、耕作方式、经营模式、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 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 项正确||。 3.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 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解析:选B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 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历史 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 (1)先有陶后有瓷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 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作者:丁晓平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要求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古代工匠的创造智慧,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爱护文明的意识。 (二)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能对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发展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 4、结合地图及历史图片,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所提到的历史文献和图片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应用观察法、阅读法、访问法和调查探究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通过书中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和地图,对中国古代手工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目,从总体上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事实。 第二目,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匠户”的产生。 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 第五目,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三、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知识梳理】 一、农业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 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 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 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形成原因:① 、 技术的出现和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教案一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1、农业的发展 【课程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

【难点分析】

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 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内容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辨证的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③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 4.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7.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奴隶制生产关系8.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9. 2010年12月24日至26 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 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 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 10.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Word版含解析(202102070

第19 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1. (2019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 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2 . (2019河南八市测评)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3 . (2019肇庆一模)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 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C.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4 . (2019皖南八校联考)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 计口卖余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5 . (2019洛阳一模)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 政府推行以土地税为主的赋税政策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自然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答案: B 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注意官营手工业不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主要是为宫廷、官府和贵族生活服务的。 答案: B 3.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 ) A.西周B.秦朝 C.东汉D.西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据图可知所示工具为水排,它是东汉时杜诗发明的。 答案: C 4.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

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A、C两项所示的技术或发明均出现在两汉时期,B项淬火工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成就。 答案: D 5.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被称为“瓷路”。中国瓷器深受世界各国喜爱。丝织品和瓷器图案的变化主要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答案: A 6.“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①与自然经济这一现象无关。 答案: C 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从材料中“不算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