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内容摘要: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一、科学写实精神

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世纪20年代,无论思想认识还是鉴赏研习,既存在怎样认知西洋美术的问题,也有怎样追问民族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两者都关涉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在中西画法的比较上,在中西美术道路的选择上,他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味,因此,该文开篇就提出了民族振兴与画学的关系。画学上所谓的“颓坏”,其实是“守旧”和“学术不独立”的结果,他为画学的振兴开出了“中国画改良”的方案:一方面他看到“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守住佳者、继承垂绝者;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的缺憾,必须改之、增之、融之③。中国画改良论无疑是中体西用方案,它和“中西合璧”、“西画化”的文化策略实际上存在较大区别。《中国画改良论》同时阐述了徐悲鸿倡导写实绘画的思想,即关于“妙”和“肖”的关系。在他看来,未有“妙而不肖者也”,“故妙之肖为尤难”。因此,他“实写”的主张既来自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写实绘画体系,也本源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不能尽术尽艺”的痛陈,而写实主义的思想和技巧,无疑更加强了他对于中国画“实写”的迫切性认识。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和写实主义主张为20世纪人物画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影响了这个世纪人们对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认识。

徐悲鸿执意推崇写实主义,不仅受到了那些引进现代主义的画家的批评,而且也遭到了传统

中国画家的围攻。从维护中国画纯粹性的角度而围攻他的,主要是指责他用素描替代笔墨,用写实造型取代了意象写形。徐悲鸿所谓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而师法造化,“非一空言即能兑现”,这就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素描训练,“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④。

在文人画家看来,艺术是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实证分析等背道而驰的,因此,文人画以极不形似为立论,中国书画乃至中国艺术都以表现主观为旨归。但“五四”时代的文化精英,毕竟是深刻认识到了科学对于改造国民精神的巨大作用。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都无一例外强调绘画写实精神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科学求真的理性精神的崇拜。关于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梁启超在为北京美术学校作的“美术与科学”讲演中,阐述得更为明确。他推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认为绘画对自然的复现,是让主观符合客观的求真认知。他说:“美术所以产生科学,全以‘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⑤

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推动向西方画学学习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欧洲的写实绘画传统,它以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为科学手段,以“摹仿”和“再现”为美学内核。从欧洲绘画史的角度,这种写实绘画并非全是库尔贝、尚弗勒里等人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或许,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初,在中国人开始认识欧洲再现艺术之初,中国倡导写实精神的艺术家,还不能明确分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和同样具有写实精神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其他绘画流派在思想主张上的区别。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具有科学写实精神的欧洲绘画文明的追求。

二、民主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所谓的“真”,就是实证性地使主观符合客观;所谓“善”,就是对现实存在的人的社会关系即伦理道德进行价值判断;而“美”,则是表达客观现实及社会价值判断的审美理念。现实主义首先以承认审美的客观性为前提,并以表现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为主要的创作方法。

20世纪上半叶,蒋兆和的《流民图》不仅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再现了中国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作品通过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形象塑造,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性。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九方皋》虽然没有直接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但作品以写实的形象塑造和以历史、神话故事表达的对现实的隐喻,体现了写实绘画的民主思想。这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实际上,现实主义和写实绘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前者表达的是艺术主体对于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审美判断。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虽没有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概念,但新兴木刻运动的艺术创作都指向了现实。受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那些作品都成为投向黑暗社会的“投枪”和“匕首”。新兴版画面向现实的审美姿态,决定了其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利刀劲笔,直面人生和社会,这正是在抗战时期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够像版画这样活跃和兴盛的原因。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具有革命性、宣传性,有的还具有纪实性、叙事性的特点。从整体来看,战时版画作品的内容题材包含了抗战宣传、战争场面的描绘、战时民众生活的写照和对解放区新生活的讴歌与赞颂等方面,被誉为“几乎独步中华大地的形象化宣传战斗武器”和“历史的缩影”。它们“决不是冢中枯骨,换了新装”,而“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要求”。它们“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⑥。

到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所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进一步在学理上确立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内涵。它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的民主思想,其理论家斯塔索夫坚持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来指导这个画派,这些原则是“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作为绘画现实主义的精神领袖,车尔尼雪夫斯基阐述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成为中国画家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艺术再现现实,并不是为了消除它的瑕疵,并不是因为现实本身不够美,而是正因为它是美的。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他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并不修

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代替物。”⑦

面向生活,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原则。20世纪50年代,传统中国画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表现现实生活的问题。对此,王朝闻在《面向生活》一文中认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技巧的重要条件。前人在反映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之所以可贵,不在于它古老,也不只因为它曾经适当地为他们的创作服务,而是在于它可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表现我们当前的生活以及生活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王朝闻明确指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于客观事物的状况和性质的深切感受与理解,正是保证能够发挥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改变因袭陈套的作风、避免内容与形式脱离和充分运用想象的必要条件。”⑧这里,他不仅强调了“感受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不仅提出了面向生活对于作品主题选择与主题表达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感受生活”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技巧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50年代,强调艺术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但由此也产生了直接将生活搬进画面、直接在画面说故事、讲道理、宣传政治口号的现象,出现了在主题性创作中,以主题的大小及政治性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的问题。怎样区别艺术与生活呢,王朝闻用“一以当十”概括艺术对于生活的单纯化、典型性的创造作用,他特别强调了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的表达方式,批评了人们在创作中注重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对于典型性的错误理解。他说:“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艺术家难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能不能在认识生活时,发现事物的内在意义,形成新颖的主题;能不能为了适应新颖的主题,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切合特定艺术样式,塑造不落陈套的形象,典型形象。”⑨王朝闻关于“面向生活”和“一以当十”问题的论述,都是针对50、6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现状尤其是主题性创作而进行的关于现实主义实践性的理论探索,是将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加以中国化和造型艺术化的理论发展。它反映了50年代前后,中国现实主义怎样把反映现实问题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问题的思想内涵,而典型性只是现实主义造型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怎样发挥主体创造作用的一个命题,现实主义的核心还是强调审美的客观性,而且作为一种主体创作,“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

三、理想现实主义

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苏联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中国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美术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4年,苏联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写进了作家协会的章程:“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⑩虽然,认识和反映生活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又不同于原有的现实主义。它要求艺术家们从客观现实出发,从现实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去描绘现实,表现旧事物必然死亡、新事物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用社会主义精神鼓舞和教育人民群众。因此,这个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的现实主义,它所谓的现实,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理想的现实,修正的现实。

“所谓‘反映现实生活’,就好像水中的倒影反映岸上的景物一样,只能反映近岸边涯上的一点,稍微远一点的景物就反映不出来了;这就是说,作者们不能从现实生活中看到它的发展,看到它的将来,所以也就看不清现在,看不见生活斗争的巨大意义,看不见生活里的美;有些作品所谓‘反映现实生活’,实际上只作到反映狭隘的视线所能接触的生活局部的‘真实’,而不能集中地反映生活里存在的那些更高更美的东西,不能把生活现象和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不能把现实的斗争和未来的远景联系在一起。这些作品的产生,我以为是美术家对于生活缺乏远大理想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艺术家对于生活没有理想,对于生活前进的道路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那么,他能用什么眼光来观察生活呢?他怎么能够在生活万象中去发现美呢?他的作品又怎么能够在劳动人民中起鼓舞斗志的作用呢?”这是蔡若虹1958年在全国美术工作会议上

讲的一番话。讲话不仅要求艺术反映现实,而且要求艺术能反映“更高更美”的现实,为此也要求作者“从生活实践中提高创作思想水平”。“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方面,作者们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和想得不深,恐怕是创作思想的通病。什么是站得不高呢?高的立足点是什么呢?从远处说,我以为高的立足点就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近处说,就是政治挂帅。”(11)

艺术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艺术主体的想象。现实主义认为想象不是对生活的臆造,而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美的探索和体现。但理想现实主义同时又认为,想象“又是作者的美的情操在艺术创作中的直接反映”(12)。因此,理想现实主义不仅仅允许想象,而且提倡那种加入主观审美判断的“修正现实”的想象。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如表现抗日战争历史事件的《地道战》、《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之作,不仅注重对于历史主题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形象塑造与刻画,而且注重视觉艺术中对于文学叙述性瞬间的选择与描绘,注重艺术主体对于历史事件的想象与重构,注重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表达与发掘。即使像《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题材,也是“雄壮华彩”的气概大于“悲惨哀伤”的成分,不是悲戚哀恸、惨烈忧伤的实写,而是豪迈激昂、雄浑壮丽的想象与塑造。因此,“崇高”是50、60年代战争主题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主调。“在生活里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情,作者不可能样样都耳闻目睹,更不可能样样都经过亲身体验,艺术的创造,也并不局限于生活实践的重复,生活实践无论怎样丰富也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创造却是无穷的;这道理就在于植根于生活的想象在艺术里可以开更多的花,结更多的果;未曾体验和无从目睹的生活现象,只要能通过想象,能通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反照,也仍然能够发现和体现生活的美的光辉。

最新美术教学理念

《我的新朋友》教学案例 一、教学对象:一年级新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画新朋友,培养同学间的情感,建立同学间的友谊。(人文目标) 2.培养大胆作画,随兴赋色的作画习惯。(技法目标) 三、授课时间:45分钟 四、主要材料 教师:收集范例若干、多媒体、小型录像机 学生:彩色作业纸、各种绘画工具、自带照片一张。 五、背景说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分析教法) 本课原为一年级上册第十课,现将其调至第一课上,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把社会人际交往,友情观念,朋友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刚刚认识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为今后六年的共同学习生活打好感情基础。这样的安排较符合实际。 作为进入小学的第一节美术课,它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在本课起决定作用,如果第一节课是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那么容易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为此本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降低技能难度,不讲人物比例,画面构图等,只要能大胆作画就是好的。 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新学校,新书本,新同学,新老师都是他的新朋友。但根据课本中提示:确定本课的作业为画新同学。 在技法指导上,本课借一系列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力求让其学会观察,并能抓住人物特征。范作形象稚拙,构图简洁,色彩明快,学生会产生“和我画的一样”的亲切感,消除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考虑到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境遇因素,可借由本课的学习,树立班级是个大家庭,里面有我的许多新朋友的观念。所以把本课定位为以情感为主的课。 六、教学片段 1.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美术课,老师先唱首歌给你们听,好不好? 生:好!

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

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 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 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 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随后不久,我国另以 “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 了。 【造型表现手段】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手段。如绘画借助于色 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雕塑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 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这些造型艺术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 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关系到塑艺术形象的成败,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 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 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 【黄金分割】亦称黄金律、黄金比例。在一条线段上,按照最佳长短比例,将 此线段分割为长段与短段,或按此最佳长短线段的比例构成一个矩形的最佳的长边 与短边的比例,即构成黄金分割。 【二度空间】绘画术语。指由长度(左右)和高度(上下)两个因素组成的平面空间。在绘画中为了真实的再现物象,往往借助透视、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 的平面上造成纵深的感觉和物象的立体效果,即以二度空间造成自然对象那种三度 空间的幻觉。有些绘画,如装饰性绘画、图案画等,不要求表现强烈的纵深效果, 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间中追求扁平的意味,来获得艺术表现力。

南开19春学期(1709..)《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尔雅)》在线作业

(单选题)1: 《东方的暴君》的作者是谁? A: 光未然 B: 冼星海 C: 马思聪 D: 刘天华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黄河大合唱》的作曲是谁? A: 光未然 B: 冼星海 C: 鲁迅 D: 李大钊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以下歌手演唱过《牵手》的是? A: 苏芮 B: 张惠妹 C: 卓依婷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以下作品不是朱践耳作曲的是? A: 《唱支山歌给党听》 B: 《打得好》 C: 《翻身的日子》 D: 《摇船歌》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下列歌曲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风貌? A: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 B: 《毕业歌》 C: 《盼红军》 D: 《到敌人后方去》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孟庭苇是哪一年代的歌手?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以下歌曲唱出王菲歌曲主题的是? A: 《爱与痛的边缘》 B: 《旋转木马》 C: 《红豆》 D: 《流年》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叫我思念到如今……”是()歌曲的歌词。 A: 《第二道彩虹》 B: 《月亮惹的祸》 C: 《只爱陌生人》 D: 《月亮代表我的心》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汤武革命,顺乎天象而应乎人”,出自哪里? A: 《礼记》 B: 《国语》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送别》最早是哪个国家创作的? A: 日本 B: 美国 C: 中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大海航行靠舵手》具有以下哪种性质? A: 奴性 B: 口号 C: 吃人 D: 道德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下列词语不属于摇滚范畴的是? A: 扒带 B: 翻生 C: 打口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谁说的?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蒋介石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单选题)14: 《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于哪一年? A: 1979年 B: 1981年 C: 1980年 D: 1982年 正确答案: (单选题)15: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讲的是哪个地区? A: 海南省 B: 福建省 C: 广东省 D: 广西省 正确答案: (单选题)16: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作者是? A: 美丽奇格 B: 阿拉腾奥勒 C: 科尔沁夫 D: 嘎达梅林 正确答案: (单选题)17: 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一般称为()。A: 新民歌 B: 颂歌 C: 学堂乐歌 D: 革命歌曲 正确答案: (单选题)18: 以下歌曲不属于齐秦的是?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

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

美术(心得)之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美术论文之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三讲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程标准中这一理念实际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理念阐述表达了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实施基础美术教育,必须体现全体性,即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基础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也不是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目的的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整个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特点。 第二,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法和学法的运用上、师生关系上、教学评价上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要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课程标准中的表达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美术素养,即通过美术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形成应有的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美术素养。具体来讲,就是培养视觉意识和视觉文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视觉意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现阶段的美术课程太强调学科本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因此,必须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平衡冷暖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所谓的冷性是指偏向于理智、约束的倾向。暖性是指偏向于情感、自由的倾向。就一般情形而言,科学教育偏于冷性,美术教育偏于暖性。艾斯纳指出:“学校中,学生接受的绝大部分的教育,都是被规范管理体系所控制的,这种体系几乎不让人对事物拥有自己的理解。对的和错的,都是这本词典中有关解释的一部分。孩子的任务,只在于使其内在化。”这明确地描述了一般科学教育的性状——被动地接受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教育主要运用的是人的记忆以及思维的演绎方法。因此,这类学习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冷性。而美术则不然,它在众多面孔严肃的学校教育科目中,扮演的是一种活泼、轻松的角色,尽管它也有严肃之态,但那不属于它真正的性格。在此,美术学习相对地倾向于暖性。例如,与程序和方法的单一性以及结果的惟一性比较,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加以评价。这样,学生的美术学习就具备了主动性、自由性、完整性和情意性。这些特征正是美

世纪歌曲发展史全部

歌曲发展史下的历史分析(三) 1.关于五四运动说法正确的是(C) A要求民主和彻底接受西方文明 B反对封建和彻底接受马克思主义 C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也要抵抗帝国主义的拉夺 D以上都不对 2.邓丽君的歌曲代表了上个世纪(B) A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不能作为代表 3.歌曲《松花江上》属于(B)类型的歌曲 A世纪之歌 B离散之歌 C城市流行歌曲 D以上都不对 4.被迈克尔杰克逊等西方人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很有信仰的那首中国歌曲是(C) A泪洒天堂 B月亮代表我的心 C啊姐鼓 D我只爱陌生人 5 美国歌唱家罗伯逊把王洛宾的哪首歌曲唱到了西方C A青春舞曲 B达坂城的姑娘 C在那遥远的地方 D半个月亮爬上来 6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歌曲慢慢变得(D) A西 B娱乐化 C国际化 D大众化 7 《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背景是在:(D) A新疆 B 内蒙古 C宁夏 D西藏 8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属于(C) A民族颂歌 B进行式颂歌 C军旅歌曲 D以上都不对 判断题 1.《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这首歌是文革时期的知识青年之歌。是 2.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国的民歌也或多或少发展了变化。是

3.《夜上海》这首歌是在战乱年代产生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否 4.《我只爱陌生人》这首歌代表了90后孩子的心声。否 战乱年代的离散之歌(三) 1.关于左翼运动说法正确的是(C)共产党领导的 2.《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是(C)聂耳 3.对歌曲《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可以看成一种榜样歌曲 B可以反映当时的一种状况 C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 D以上都对 4.歌曲《大路歌》刻画的是(B)的形象。工人 5.独唱歌曲的产生表示歌曲情感怎样的一种转变(B)由个人向集体的转变 6.歌曲《黄河大合唱》中的经典之处有(D) A开头采用朗诵形式 B歌曲充满了乐观的革命情绪 C歌曲抒情,表达感情 D以上都是 7.《救亡进行曲》是(C)的歌曲。抗日战争时期 共和国歌曲发展的民歌渊源(三) 1.能体现出军旅歌曲结束的歌曲是(B)当兵干什么 2.歌曲《我的祖国》是(C)电影中的插曲。《上甘岭》 3.歌曲《军港之夜》是(C)时期的歌曲。改革开放初期 4.新中国新文化的特点有:(D) A弘扬传统文化 B改造传统文化 C提倡科学思想 D以上都是 5.为歌曲《我的祖国》作词的是(D)乔羽 6.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属于(D)类型的歌曲。源于进行式歌曲发展的颂歌 判断题 1.改革开放初期依然流行军旅歌曲,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不好解释。否 2.从歌曲的发展史来看待历史,不能完全用否定的眼光看待文化大革命,其发生也许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 3.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美丽其格还是学生的时候创作的。是 4.当人民在歌颂自己崇拜自己的时候,其狭隘性就到了封闭的时刻。是 5.歌曲中的“武化”现象是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最根本的文化行为。是 6.歌曲《歌唱祖国》是源于民族发展的颂歌。否 校园歌曲(二) 1.歌曲《打倒军阀》是根据什么歌曲改编的(A)《两只老虎》 2.《种大烟》是(D)的民歌。河北 3.歌曲《梦到家和故乡》被李叔同重新填词后,歌名改为(C)《送别》 4.属于河北民歌的是(D)《孟姜女》 5.《九反朝阳》是(D)的民歌。吉林 6.《绣荷包》是(C)的民歌。陕北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美术.doc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 景_美术论文 我们身心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

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R.E 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顾丞峰 内容提要 本文对现实主义本义做出辨析,对现实主义概念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进行描述,指出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在多数阶段更类似一种新古典主义思潮。今天与其重提含义并不确切的现实主义,不如提倡一种面对现实、面向当代的艺术态度。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去理想化 中国式的现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问题在中国几乎谈了上百年。如果说它有被“边缘化”的状况,那也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其中的原因当然有目共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现实主义又被重提,关于它的讨论很多①,给人造成一种印象:现实主义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艺术主流话题中。 这其实是一种假象,在一种希冀取得主流话语的努力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话语堆砌。 奢谈现实主义的理论定义已经没有太多意义,还是让我们把问题拉回到规定情境中去。抽象地谈论现实主义既缺乏实证,也是我们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陷入误区的原因所在。虽然思想禁区早已打开,但实际上在人们思想中无形的禁区还是若隐若现。本文试图将现实主义放在两个规定情境中,一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发端的法国,另一个是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具体考察现实主义在这些时期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为什么在欧洲对现实主义 美术的评价不高 关于现实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过程,已经有众多文章加以考证,本文在此仅仅补充以往的叙述中相对缺少的几个方面。 一种思潮出现的合理性通常会被人们从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去加以阐释。学术界一般都将库尔贝在1855年的《现实主义宣言》作为现实主义产生的标志。这一点没有错。但富家出身的库尔贝为何在《画室》中热衷于将各色人等杂陈,在《奥尔南的葬礼》中将下层人作为他绘画的主要形象,他的作品又为何会在沙龙中落选并导致他另立山头,以往的论述似乎都语焉不详。 库尔贝是反潮流的,因为他在当时的主导潮流也就是古典主义的强大技巧压力下有些透不过气来。古典主义认为艺术应当体现某种普遍人性,形成人物形象的“类型”,法国的古典主义强调贵族艺术的精神气质,认为悲剧反映上层社会生活,是高级题材;而喜剧反映下层社会生活,是低级题材(布瓦洛《诗的艺术》)。古典主义往往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在宫廷贵族的生活的描画中注重典雅的气质、高贵的风格,而且所要表现的是人性的伟大。这也带来古典主义对艺术规范的讲求。当时执牛耳的安格尔就是典型代表,其画面辉煌明亮,各种质感无与伦比。以库尔贝作品所体现出的技巧能力来看,的确不 — 1 1 —  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6-0101-08

儿童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儿童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 ●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 ●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 ●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 ●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像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像,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 ●孩子在四岁半左右时,男孩子爱动调皮的多,女孩子的注意力相对比男孩子易集中,稳定性也比男孩子高,但在五岁后男孩子的稳定性大于女孩子。更为有趣的是女孩子喜欢画画儿的比男孩子多,男孩子学画儿人数的比例仅占全班1/3 或1/4。 ●做教师和家长的,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不能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要多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当个有心人,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心细些再细一些。要“惜话如金”,不要轻易的表扬和批评孩子,尤其是批评更要慎重。现实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谈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拿你当朋友。 ●五岁左右的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了生活的全部。他们相信一切神话、童话都是真的,家长一定不要告诉他们“灰姑娘是不可能骑着由动物变成的马车参加王子舞会的,孙悟空不可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过是神话故事,实在没必要这时扫孩子的兴。 ●辅导孩子画画也象管理孩子那样“管而不制”,更像抓沙子“抓而不紧”,才能抓住沙子,把沙子抓紧了,反而抓不住沙子。好的辅导老师应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 ●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年龄越小往记忆、联想、创造上靠得越近,年龄越大往真实客观上靠得越近;感性的、直观的、想象的画画方法与年龄小的小朋友为伴,理性的、真实的、科学的画画方法愿意找年龄大的孩子。 1 / 2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也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区别:音乐史是指客观存在过的人类的音乐活动及其发展过程。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学家以音乐历史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目的 鉴往知来以史为鉴 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 ▲音乐史学: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史学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描述,或对其发展动因和结果的系统科学阐释,达到音乐文化传承、积累和传播的目的并使人们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对音乐艺术发展途径的自我认识中,增强后人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对相去不远的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当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更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就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备特有的现实借鉴价值。 三、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本体性征 ▲音乐史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音乐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音乐史学的研究必须关注音乐文化历史展衍中的连续性。 ▲音乐本质上是音乐艺术史,音乐史学的主线无疑应当是人类在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中的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相关的历史人物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历史概述 陈聆群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20世纪》这篇文章,对20世纪音乐史学发面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源于20世纪初期 清末,有部分学者做了大量关于音乐的笔记,包括赴海外留学的

学生,他们最初的笔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正式成文是1936年李树化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的任务。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的观点。阐述了“五四”前后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并对中国文化战线发展历程作了具体的评论。 20世纪40年代新音乐运动史研究的直接影响: 1、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用“新”“旧”的准阶级分析的标准,对音乐现象、人物和作品进行甄别的方法。 2、通过初步开展的“新音乐运动史”的教学,将教学与史学研究进行了较早的联系。 3、对20世纪四十年代前的史料作了一定程度的汇集。 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在1957年至1958年间。195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小组,提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纲”。随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各自建立了研究小组,开始了史料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制定教学大纲草案。 在“大跃进”年代,人们鼓足干劲争上游,在1959年先后形成书稿大概有四部,都为油印本。一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铨民为组长,汪毓和为副组长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编写组,编写成果有:黄翔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一共为五编。还有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一共20册。这一小组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汪毓和根据自己的观点又编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上海音乐学院以陈聆群教授为主的音乐组编写了《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再生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讲义》。 1961年,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由文化部音乐教材编写组组织

什么是美术

第一节什么是美术 一、美术的概念 美术是一门用视觉语言、材料、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塑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的艺术。它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等艺术门类。视觉语言材料主要包括:点、线、面、形体、色彩、肌理、石材、木材等一切视觉范围内的物质材料。 二、美术的特征 (一)美术的视觉特征: 指美术是用视觉语言材料来塑造艺术形象,而欣赏者也必须用视觉感官来感受艺术形象,离开艺术形象人们无法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欣赏。 (二)美术的空间特征: 体现了视觉艺术存在的方式。音乐被称为时间艺术;文学艺术被称为想像的艺术;美术被称为空间艺术;所以说艺术存在的方式是划分艺术类别的一项标准。 (三)美术的静态特征: 指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是被凝固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是静止不动的。 (四)美术的造型特征: 指美术具有塑造、改造或创造具体物体的“型”的功能。 三、美术的门类 ◆从美术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可分为: 观赏美术:绘画、书法、雕塑。 实用美术:建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 ◆从美术审美特征的角度出发可分为: 再现性美术(写实性美术):西方写实性的肖像画、静物写生、风景画,现实主义雕像作品等。 表现性美术:中国写意画、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和抽象主义的绘画及雕塑艺术。(一)绘画 1、绘画的概念: 是以笔、刷、刀、等作为工具,用颜料、墨等物质材料在画布、纸、木板、墙壁等载体上,经过构图、造型、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2 绘画的分类 (1)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2)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3)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 ( 4 )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水彩画 是以水调合颜料创作的绘画,大多画在纸上。水彩画特别借助水对颜料的渗融效果产生画面的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特色。 水粉画 水粉画颜料有一定覆盖力,又易于被水稀释可用干湿透明厚积等不同表现方法作画,其特点兼有水彩画的明快、油画的浑厚。当代宣传画、广告画多采用水粉颜料画成。寺观石窟多描绘宗教故事。壁画的表现技法多样,典型的有油质粉质白描堆金沥粉等。壁画的滑面主要根据建筑的要求而定。一般说场面恢宏、形象丰富、色泽鲜丽是它的基本特点。往往与雕塑、建筑相关联,服务于建筑整体构思,构成综合性环境艺术。 壁画 壁画是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地壁面上的绘画。保存至今的世界各地的壁画证明它的产生年代极早。具有装饰各类建筑、记载历史、宣传教育、装饰审美为一体的特点。根据壁画所会的场所,可分为殿堂、墓室、寺观、石窟等壁画。殿堂墓室壁画多描绘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并有生产战争社会习俗等场面。间有神灵异兽、山川花木,日月星云等图像; 版画 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划形象后印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重复印制。由于板材的性质和刻印方式的不同分为若干品种。主要有:木刻、铜版画、石版画等。木刻是在版面上刻去形象之余的部分成凹板,留下有形象的凸版,用油质或水质颜料拓印于纸上,它有造型简括明暗强烈,有刀刻韵味的特点。 铜版画是在铜板上用腐蚀液腐蚀出表现形象的凹线后印制而成,铜版画比木刻细腻,层次丰富,主要以光线明暗为艺术特色,石版画是用特制的墨笔在石面上作画后进行化学处理,使墨笔画出的形象可以印制在纸上。与其它画种相比。版画作品的造型往往概括洗练,艺术风格明快、鲜明。 (二)雕塑艺术 1、雕塑的概念:是以可塑性材料(粘土、油泥等可雕刻的各种物质材料)或可雕塑性的物质材料(木、石、金属等硬的固体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一种造型艺术。 2、雕塑的分类:

试论现代美术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试论现代美术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现代美术与传统美术在审美水平上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与传统美术写实再现的审美特征相比,现代美术的审美标准更加多元化体现,倾向主观精神表现发现和创造的体现,过程化的体现,艺术生活化体现。根据对现代美术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分析,我们从很多的方面对现代美术的特征进行论述,在我们鉴赏现代美术作品时能够找到现代美术的规律,从而能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作品内涵体现。现代美术从19世纪下半叶的后印象派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美术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今被称为后现代美术阶段,而在后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就是传统艺术。西方的传统美术,是理性精神指导下建立在模仿写实基础上的艺术。它是西方工业社会到来之前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西方的哲学思想、工业技术、科学、生存环境、传播媒介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美术也随着潮流而逐步摆脱了传统美术观念的束缚。它以反叛传统美术为起点,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同传统美术相比较,论述一下的几个观点: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描述或再现现实世界或虚幻世界的某些方面。模仿再现真实的客观对象是传统美术的基础观念。从史前洞穴壁画开始,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渐渐由某种“程式化”转向“写实”。作为一种标准的美学体系,在文艺复兴的时期被确立。绘画大师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完善了真实的概念,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模仿客观对象确立为传统美术没有动摇的基础,一直延续了几百年。之前从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强调线条的清晰和准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泉》就是一幅典雅、表现了青春活力的力作。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出现的印象派画家其实也同样遵循“写实”的传统,只不过他们把原来对“形体”的写实转向对“光”的写实,他们强调的“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对后来的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印象主义也可以认为是西方现代美术的起源。真正意义上对传统写实突破的是后印象派画家,他们对物象的一切感受和态度已渐渐脱离客观,追求表现主观感受和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创作方式正是现代主义美术所提倡和发扬的,它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真正开端。传统西方美术的基础和标准是模仿客观现实世界。西方传统美术讲究的是宗教、伦理,所画的事物没有人的特征,表情呆板,木讷。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为首的歌颂人性作品出现,人们在两千多年的艺术史中,把真实和优美逐步建立成一种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对人们的审美影响极为深远。不管艺术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和技巧,都是描绘客观对象的,统一于现实世界的,尽管期间不断涌现浪漫派、写实派、印象派等多种美术流派,美的标准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标准,但写实仍然是它们不可动摇的基础。宏观的看,由于写实这一至高无上的模式的影响,这些美术流派在美术变革历程中的变化微乎其微。以塞尚为首的后印象派开始着眼于主观精神的表现,他们发现主观感受变化无穷,只用真实优美的客观形象是远远不能表达的。客观真实固然感人,但心灵的真实更具感染力。优美能够使人愉悦,丑陋同样能够使人震撼。逐渐工业社会的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观念都反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非理性的、精神分析说都纷纷向这种理性精神挑战,它已失去了原有的权威性。现代精神下产生的艺术观念大大的扩大了其范围,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模仿现实,而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领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特性,毕加索把人体分解,并重新进行组合和排列,并和非洲的木刻艺术相结合,把观赏者带入一种全新的创新境界。而后来的艺术家则更是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摒弃了传统艺术技巧、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积极发挥主动性,大胆开拓新的媒介领域,打破了美术与美术、加快人类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本题库由微信公众号 书呆子校园 提供 ,更多题库 请加微信号:nerders 在线查看。
? 《'20 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期末考试
姓名:孙飞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98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乡村音乐产生于哪里?
1.0 分
? A、
英国
? B、
美国
? C、
法国
? D、
德国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本题库由微信公众号 书呆子校园 提供 ,更多题库 请加微信号:nerders 在线查看。
2
《只爱陌生人》是由()演唱的。
1.0 分
? A、
梁静茹
? B、
叶倩莲
? C、
邓丽君
? D、
王菲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3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是下列()歌曲的开头。
1.0 分
? A、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本题库由微信公众号 书呆子校园 提供 ,更多题库 请加微信号:nerders 在线查看。
? B、
《我爱你,中国》
? C、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D、
《不忘阶级苦》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4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出自歌曲()。
1.0 分
? A、
《月亮代表我的心》
? B、
《何日君再来》
? C、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中国民间美术内容种类繁多、寓意深邃、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2.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 4.教材的创造性运用: ①运用大量的实物资料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创设情境。 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的工艺制作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实

现。 ③播放反映现代福州民间美术状况的录像,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5.教学方法:直观法、启发法、观察法、归纳法、讨论法、欣赏法 教具: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有关录像、多媒体课件 学具:自己家中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一二件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 展示剪纸图片: 问:走进这间教室有什么感觉? 答:有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 问:为何有这种感觉? 答:通过四周的玻璃窗上贴满窗花(属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属民间美术 2.讲授新课: 过程(出示课题:第十六讲乡土情浓——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播放有关录像) (2)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民间美术基本审美特点: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②质扑率真,随意大方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它在艺术上集状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那种内在的真挚、善良、坦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3)如何欣赏民间美术?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观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校园乐曲有感 原先选这门课是因为自己很喜欢音乐,老师应该会给我们放很多歌曲听,后来才知道这门课其实侧重的是历史,是20世纪中国歌曲的发展历史。不过看了清华大学吕建强讲解的视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老师让我们选一个角度来写写自己的理解,那我就选择和我大学生活最贴近的校园乐曲吧。 吕建强教授将校园乐曲的讲解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20世纪初歌曲发展线索、校园里的歌声、歌词中的启蒙思想。 首先是20世纪初歌曲发展线索,主要围绕民歌、戏曲、声乐、欧美日歌曲这四者来讲,分别举了一些例子对比20世纪初前后期的一个变化。先从民歌来讲,他举了陕西民歌《黄河大合唱》和山西民歌《走西口》,从一种自由的表达形式到不随意地表达感情。然后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对比,歌曲由含蓄甜美专向外放流露。再从戏曲声乐来讲,南方的弹词由诗韵到语言,北方的鼓词由风花雪月到国家兴亡,京剧由语韵到音韵。最后从欧美日歌曲讲,举了歌曲《打倒列强》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该曲原来是法国儿童歌曲《两只老虎.》,说明20世纪的音乐家希望歌曲的传唱度更高,希望孩童也能够吟唱。 接着是校园里的歌声,主题是学堂乐歌、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歌曲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原唱歌曲。吕教授举的一个主要例子便是歌曲《送别》。这首乐曲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一直到现在依然喜欢,因为每一个阶段听得感觉不一样,特别是李叔同先生作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怎样一种优美的意境。《送别》原名是《梦到家和故乡》,是由J·P奥德威作曲,后来传到日本,由日本作家改写为《旅愁》,最后由李叔同先生传到中国,并进行填词和改名。吕教授花了大量时间介绍李叔同的生平,可见先生对中国民乐的贡献。我在高中时期研究过两个伟人,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便是李叔同。李叔同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大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颇有造诣,是一位革新家、艺术家和教育家,后来他一心向佛,皈依佛门,但是依然心系国家,关心国家存亡。学堂乐歌多为欧美通俗歌曲,但歌词多为旧体诗,曲调则改为新式,多为借景抒情、文辞秀丽。 最后是歌词中的启蒙思想。教授举了很多例子,例如沈心工的《体操》。总的来说,20世纪初的校园民歌主题思想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节课感触还是挺深的,但感觉比较遗憾的教授只是讲了20世纪初的一些校园乐曲,离我们比较近的70,80,90年代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