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_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_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_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_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炳菁

[摘要]本文从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两个方面对林少华在村上文本的译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文学翻译方面,林少华的翻译观体现了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归化”为主的翻译理念。林译文本在传播以村上文学为代表的日本当代文学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翻译文学领域,林少华的翻译对解读村上文学起着导向性作用。而林少华所撰写的有关村上文学的研究性文章一方面起着深化阅读的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国内村上文学研究的单一化倾向。

[关键词]林译村上文学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1文学翻译与林译村上文本

1.1两种不同的评价

在大陆讨论村上春树的作品就不能不提到林少华的名字,应该说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之所以有今天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林译文本被广泛接受有关。然而有趣的是关于林少华的翻译中日两国研究界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评价。

王向远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一书中对林少华的翻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林少华的译文,体现了在现代汉语上的良好的修养及译者的文学悟性,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1]王志松也在《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一文中指出:在村上文学进入中国大陆的初期,除林少华外还有其他译者参与了村上作品的翻译工作。例如1991年6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跳!跳!跳!》就是由冯建新,洪虹翻译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好风长吟》的译者则多达9人。“但自一九九八年版‘精品集’出版后渐渐地形成了林译本垄断的局面。这其中固然有商业要素,但重要原因还是林译本质量高于其他几个版本。”[2]尽管国内也有研究者指出林译村上文本中存在着漏译、误译等翻译

技巧方面的问题,但总体来讲国内研究界对于林译村上文本的整体风格还是持肯定意见的。

与此相反,日本研究界(包括在日本的中国学者)则对林少华的翻译提出了较为严厉的批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发表在《日本近代文学》上的孙军悦的论文——《“误译”中的真理——〈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在这篇文章中孙军悦详细考察了林少华所译的《挪威的森林》,认为在这个译本中“舍弃了原作中历史、社会的前后关联,创造出一个强调感情与美感的新文本”,读者由此“很难产生对日本现实的新认识”。[3]除此之外,藤井省三也在『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一书中对华语圈三大村上文学的译者——林少华、赖明珠、叶蕙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不能否认与赖译、叶译相比,林译所谓‘审美的忠实’看起来反而像化了浓妆。”[4]客观地看,日本学者在原文中所使用的「厚化粧」(浓妆)一词在日语中是中性词,本身并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然而在流行“裸妆”的今天,很难想像大家会对“浓妆”产生良好的印象。

如果抛开漏译、误译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日本研究界对林译村上文本的批评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其一是文体的问题。村上春树的作品在文体上比较独特是不争的事实,日本评论家川本三郎在『村上春樹論集成』的后记中不仅讲到村上春树独特的文体,还谈及所产生的影响:“新的故事

NIHONGO NO

学术争鸣GAKUSHU TO KENKYU

123

学术争鸣

2009年第5期总144

产生于新的文体。……在(村上)之后登上文坛的

新锐作家中很多都受到了村上文体的影响。”[5]

美国学者杰·鲁宾也在《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一书中这样写道:“他成为日本文学风格的一场‘一个人的革命’。他在日本文学中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城市的、国际化并且明显美国风味化

了的文学趣味。”[6]

其实村上春树的文体简单地说正如译者林少华所概括的那样,“是日语又不像日

语,即不像传统的日语。”[7]

在日本研究界看来这种不同于传统表达的日语到了林译文本中却成了“太像中文”的地道表达。尤其是译本中经常出现的四字格,起到了超乎原文的美文效果,有研究者认为林译文本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与其说是村上春树的文体不如说是“曾经进行古诗词比较研

究的译者自身的文体”[8]

除翻译的文体外,日本研究界对林译村上文本的批评还集中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一点上。林少华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所谓“归化”的翻译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在日本研究界看来暗示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优越”意识。例如林少华曾在随笔集《落花之美》中提到他的翻译是在“努力去除‘和臭’”。并且讲,与中西文化本身就存在差异性这一公认的前提相比,“日本文学、文化并无此优势和特点。其文化祖籍原本就在中

国,……于是对‘和臭’总觉得别扭。”[9]

此外,林少华也曾多次强调“汉语(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等等。这些表述使一些日本研究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译者本人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同时将这种民族主义情结反映到了译本中去。

应该说日本研究界对于林译村上文本的两方面批评事实上存在着一种表里关系。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必然反映在翻译的文体上,而这又恰恰体现了文学翻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意识的译者采取何种翻译观的问题。1.2两种不同的翻译观

提到翻译观或翻译方法大多数人会想到“直译”与“意译”这两个概念。近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和阐释,“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逐渐代替“直译”与“意译”的提法,其原因不仅在于“归化”与“异化”体现了翻译方法的不同,而且还包含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归化”和“异化”的观

点来考察近百年中国的翻译史可以发现一些非常

有趣的现象。

孙致礼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对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翻译进行了梳理和考察。他发现,在我国从翻译策略来讲,“除了五四后的十多年以外,基本上都是以归

化译法为主调。”[10]

例如张谷若就主张一种“地道的翻译”。具体来讲张谷若的翻译原则有两条:“(1)不能逐字死译;(2)得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

文。”[11]

事实上如果阅读张谷若所翻译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他不但酷爱使用习语而且在有的译作中还用中国的地方方言来传译英国的地方方言,因此所译作品带有较浓厚的中国味道。50、60年代,傅雷和钱钟书对翻译的论述也颇有代表性。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讲:“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此后,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再次明确表

示:“愚对译事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12]

钱钟书则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把“化境”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他认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拗口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

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

[13]

“地道的翻译”、“神似”以及“化境”都是一种“归化”策略的体现,这种策略不但是中国近百年翻译史的主流,同时也影响着读者的审美判断。而林少华本人的翻译观应该说也是以“归化翻译”为主的。他在《“和臭”要不得》一文中这样讲:“最妙的‘除臭剂’,我体会,当用钱钟书那个‘化’字”。“我觉得,要‘化’,就要入于原文而出于原文。如欣赏一幅山水画,我们主要并非在看山观水,而是通过山水以至抛开山水去感悟画家的意趣和情怀。亦如听一支名曲,我们并非在捕捉音符和旋律,而是在领略或缠绵的衷肠或磅礴的气势。同样,译文可以而且必须跳出原作一字一句的表层结构以求融之化之。这其实是一种高层次

的真正的忠实。”[14]

以上这段话可以说极为典型地代表了林少华的翻译观。它不但揭示出译者本人继承了中国主流的翻译策略这一事实,而且强调

124

学术争鸣

年第5期总144

了接受方审美过程的特殊性。也正是在这种翻译

理念的指导下,才出现了具有深刻“林译特质”的村上春树译本。

如果说20世纪占主流地位的是“归化翻译”的话,那么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翻译界逐渐有强调“异化翻译”的倾向。而日本研究界批评林译文本的理论依据也恰好是“异化理论”。说到“异化翻译”,就不能提到鲁迅和韦努蒂这两人的翻译观。鲁迅所强调的“宁信而不顺”是我国五四以后文学翻译的代表性翻译观;韦努蒂则是1990年代对“异化翻译”理论作出极大贡献的学者。然而,笔者认为在阐发和运用二者的“异化翻译”理论时,如果忽视其特定的语境则有可能导致误解。

鲁迅在给瞿秋白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的译书……首先要决定译给大众中的怎样的读者。将这些大众,粗粗的分起来:甲,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供给乙的,还不能用翻译,至少是改作,最好还是创作,而这创作又必须并不只在配合读者的胃口,讨好了,读的多就够。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

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15]

应该说鲁迅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里不但强调了“异化翻译”策略,而且还提到了读者层的问题。不过,这种“宁信而不顺”的最终目的恐怕还是为了“输入新的表现法”。换言之,鲁迅的“异化翻译”是以五四之后白话文运动为背景而提出的。因此,在白话文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读者层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的今天,如果孤立地看待“宁信而不顺”,只能造成对鲁迅“异化翻译”观的误解。

鲁迅的“异化翻译”观有其本身的时代烙印,那么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理解也同样不可忽视其所存在的语境。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韦努蒂讲:“异化翻译是一种另类文化实践,它发展在

本土处于边缘地位的语言和文学价值观,包括因

抵抗本土价值观而被排斥的异域文化。”[16]

韦努蒂的“异化”之“异”表现在多个方面,这其中既有选材之异,也包含了语言、文化之异。不过应该注意的是韦努蒂所倡导的“异化翻译”其本质是一种“干预策略”,是以英美国家的文化霸权和不平等文化交流为前提而提出的翻译观。其目的在于遏制“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文化自恋和文化霸权主义”。日本学者所批评的林译村上文本中“归化”倾向过重、民族主义情节等问题,所依据的正是韦努蒂的这种“异化翻译”理论。然而,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外语境差异的问题。不能否认,尽管我国的国力与上世纪初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来看,并没有和英美一样处于文化强势的地位。如果当真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归化翻译”反映了我国民族主义为中心的文化霸权的话,那么与此相反,过分强调“异化翻译”无疑是另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在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里,在对文化霸权进行抵制的同时也意味着对目的语的文化进行重构。那么,在我国过分强调“异化翻译”其实际效果只能是改造价值观,而这种改造又恰恰是以英美文化为参照物的一种改造。这样一来,韦努蒂通过“异化翻译”试图消解的英美文化霸权在中国的这个特殊语境下是否有了新的立足之地呢?

其实在笔者看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不管是作为一种翻译方法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归根结底要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文学性问题。换言之,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文学的审美要求在翻译中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如果以此来考察林少华所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的话,应该说尽管林少华的翻译确实存在过度修饰的部分,但从接受的层面上讲,他的译本改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对日本文学的固有印象。其原因正在于林少华本人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学性的自觉追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异化翻译”才是对异质文化、文学引进的唯一方法。在《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一书中,有一组调查数字非常耐人寻味。在喜欢村上春树作品的人中,喜欢的原因占第一位的是“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17]这就表明,尽管林少华

125

学术争鸣

2009年第5期总144

的翻译以“归化翻译”为主,但并不妨碍接受者对村上文学中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吸收。2

翻译文学与林译村上文本

2.1翻译文学的解读方向性

如果说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在探讨有关翻译文学的问题时,译者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正如王向远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一书中所界定的那样“翻译文学”不完全等同于“外国文学”,它是“一种‘翻

译性创作’”[18]。翻译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语言转

化过程,因此,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就会对翻译文学的阅读和接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村上春树本人在进行创作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美国现当代文学作品。2003年他在接受《文学界》的采访时,这样提到自己所翻译的作品:“我在写完《海边的卡夫卡》以后着手翻译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那时就想,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16岁少年与现实社会发生冲突、社会以及成年人不理解他的故事。但是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最终这个故事是他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我这次在翻译过程中真

切地感受到这一点。”[19]村上春树的这段话为翻译

与文本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那么,林少华的翻译也是他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理解过程,作为翻译文学而存在的“林译村上文本”就不仅打上了“林家铺子”的文体烙印,而且翻译本身也为译本的解读提示出某种方向性。

以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为例。小说的原题『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中「ねじまき」是拧发条之意,「ねじまき鳥」当然是村上春树杜撰出的一种鸟。林少华在这里将其译为“奇鸟”,首先就消解了一个“拧发条”的重要意象。而小说中下面这段话其实正道出了“拧发条”这个意象的重要性。

拧发条鸟是实际存在的鸟。什么样我不知道,我也没亲眼见到,只听过叫声。拧发条鸟落在那边的树枝上一点一点拧世界发条,‘吱吱吱吱’拧个不停。如果它不拧发条,世界就不动了。但这点谁也不晓得,世上所有的人都以为一座远为堂皇和复杂的巨大装置在稳

稳驱动世界,其实不然,是拧发条鸟飞到各个

地方,每到一处就一点点拧动小发条来驱动世界。发条很简单,和发条玩具上的差不多,只消拧发条即可,但那发条唯独拧发条鸟方能看到。[20]应该说这个“拧发条”的意象是与绵谷升要将人“身上的发条全都松缓脱落下来”相抗衡的一个存在。在小说中正是因为有了“拧发条鸟”,所以才有了故事的推动力。

而标题中另一关键词「クロニクル」在日语中是“年代记”,或“编年史”之意。林少华的翻译是“行状录”。“行状”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载用来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一般由死者的亲属撰写。“行状录”的翻译从内容来说多少偏离了小说本身的内容。不过更为重要的是,「クロニクル」的原意“年代记”或“编年史”都是与时间性紧密相关的词汇。『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的标题实际上是向读者暗示这部小说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历史。尽管“行状录”本身也有一定的时间含义在内,但重点则在事迹或行动本身上。换言之,「クロニクル」这个词的翻译大大弱化了标题中的时间性要素,而“奇鸟行状录”这一译名的选择也将小说的解读引向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标题中时间性要素恰好是解读这部长篇的关键之所在。日本学者岛村辉曾发表论文认为『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是一部表现与“时间”进行抗争的小说。[21]尽管岛村所说的“时间”是指希腊神话中克洛诺斯神以及由此而引申出的象征含义,但作为时间的具体化表现——历史这一要素在小说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参考村上春树在第二次全作品集中对另一部作品《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题解就可以知道,『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这部长篇巨著的第一章最初正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开篇。也就是说村上春树原计划是以一种一般传记的写法去讲述一个人的历史。尽管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年代记创作手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主人公“我”与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胳膊的间宫中尉实际上就是另一个在历史中的“我”;而第

126

学术争鸣

年第5期总144

三部中出现的肉豆蔻的父亲脸上也与“我”一样有

一块婴儿拳头大小的痣。所以『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应该说是一部特殊的编年史,是一部打通了历史与现实之间壁垒的特殊的年代记。2.2林译文本总序的作用

如果说翻译本身为解读带来某种方向性是译者对翻译文学的阅读所起的一种间接影响的话,那么译者所撰写的序言、后记等无疑会对翻译文学的阅读理解与研究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自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村上春树文集系列作品以来,林少华所撰写的《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和艺术魅力》就作为总序出现在几乎每部译本之前。在这篇文章里,林少华不仅介绍了《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奇鸟行状录》等重要作品的内容,而且就村上春树的创作主题、表现手法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对《1973年的弹子球》,林少华是这样评论的:“这部中篇延续了《风》的主题,无处不令人感受到主人公对已逝青春的充满诗意的叩问、依恋和思索,以及对往日故乡的守望、牵挂与伤怀。(中略)铺垫了村上文学的基本走势和基调。”谈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则认为:“这的确是一部奇思妙想之作。小说把极为荒诞的构思同极为严肃的主题巧妙的糅合在一起。寓庄于谐,虚实相生,场面奇特,气势恢宏,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堪称一幅幅经过变形处理的资本主义世界和人们心态的绝妙缩影。”对村上笔下的主人公,如《舞!舞!舞!》中的“我”则这样论道:“他的生活是很无奈很无聊,既无远大抱负又无特殊本事,但他有一份真诚,对人对事极少偏见。他不时以都市人特有的‘洗炼’的感性和富有知性理性的幽默谈吐,表达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揶揄和讽刺。而对于朋友,则待之以诚恳和宽容,充满情义的关怀和人性的理解,从而给这个令人绝望的冷酷世界带来一涓暖流,为人们干裂的心田滴下

几滴甘露。”

[22]

序言、后记以及封面宣传等在文学研究中被称为“准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准文本”与正文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并且往往会起到暗示、诱导等作用。不可否认,林少华所撰写的这篇有关村上

文学的总序不同于一般的内容简介,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研究性文章。因此普通读者可以通过这样的序言更加深入地理解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获得较高层次的阅读体验。但这篇总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同样不容忽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在中国大陆不仅是普通读者在通过这些“准文本”了解村上文学,大多数日本文学的研究者也是透过林少华的解读去研究村上春树的作品的。

2001年以后随着“村上春树现象”逐渐形成,许多日本文学研究者也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村上文学。较之2000年以前,大量有关村上春树小说的作品研究以及探讨村上文学整体风格的论文发表在各类专业杂志和高校学报上。一时间“村上热”不仅出现在图书销售市场,也出现在外国文学研究这一专业领域。如以中国知网(CNKI )进行跨库检索,有关村上春树的报刊评论、专业杂志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共有155项(截至08年4月30日)。然而笔者考察近年来大陆所有关于村上文学的研究性论文后发现,尽管国内对村上春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切入点,但背后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林式解读”的痕迹。例如论及《挪威的森林》,有研究者认为小说“再现了现代人精神的困惑、失落、无

奈、孤独、忧郁与脆弱”,[23]

同时也“揭示了都市人群精神失落的根源和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24]并由此得出《挪威的森林》“所要表现的正是作者对这个物欲横流、缺乏人情味的‘所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批判”的结论。应该说这与林少华在《村上春树文集》的总序中对村上文学的主题分析如出一辙。在总序中林少华这样概括了村上文学的创作主题:“村上春树敏感、准确而含蓄地传达出了时代氛围,扫描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孤独、空虚、无奈和怅惘。而这些表达出都市年轻人充满失落感的心境“应该是村上一以贯之的创作主题”。[25]尽管林少华以个人阅读体验作为解读的前提,但不难看出这种分析仍是在传统批评范式的框架下进行的。作为一名翻译家,林少华对村上文学有自己的理解,这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理解成为一种标准或定式的时候无疑会对文本分析、对作家研究产生负面影响。而作为日本文学

127

学术争鸣

2009年第5期总144

研究者无疑应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以及目前国内村上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以上笔者对林少华在村上文学的译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文学翻译还是在翻译文学领域,译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译者的翻译观左右着译本的外部形态,

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会对文本解读起到直接或间接

的导向性作用。在笔者看来,一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文学研究者,只有对文本本身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才能在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这两大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1]王向远.2001.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77-378.[2]王志松.2006.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读书[J](11):66.

[3]孫軍悦.2004.<誤訳>のなかの真理――中国におけ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翻訳と受容.日本近代文学[J](第71集):148-149.[4]藤井省三.2007.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M ].朝日新聞社:202.[5]川本三郎.2006.村上春樹論集成[M ].若草書房:212-213.

[6]杰·鲁宾.2006.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冯涛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84.[7]林少华.2008年3月18日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

[8]孫軍悦.2004.<誤訳>のなかの真理――中国におけ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翻訳と受容.日本近代文学[J](第71集):148.[9]林少华.2006.落花之美[M].中国工人出版社:138-139.

[10]孙致礼.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J](1):42.[11]孙致礼.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J](1):41.[12]转引自孙致礼.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J](1):41.[13]钱钟书.2002.七缀集[M].三联书店:77.

[14]林少华.2006.落花之美[M].中国工人出版社:139-140.

[15]鲁迅.2005.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390-391.

[16]转引自蒋骁华,张景华.2000.重新解读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兼与郭建中教授商榷.中国翻译[J](1):40.[17]林少华.2005.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88.

[18]王向远.2001.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19]村上春樹.2003.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文学界[J](4):22-23.[20]村上春树.2002.奇鸟行状录(林少华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328.

[21]島村輝.1999.<時>との抗争『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のコード.村上春樹スタディーズ4[M ].若草書房:87-97.[22]林少华.2005.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19-47.

[23]韦晴川.2002.现代与传统的《挪威的森林》.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9):62.

[24]卢芳.2001.寻找“森林”中的精灵——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作品分析.焦作教育学院学报[J](6):13.[25]林少华.2005.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38.参考文献

藤井省三.2007.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M ].朝日新聞社.村上春樹研究会.2001.村上春樹作品研究事典[M ].鼎書房.栗坪良樹,拓植光彦.1999.村上春樹スタディーズ4[M ].若草書房.林少华.2005.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宁夏人民出版社.林少华.2006.落花之美[M].中国工人出版社.

杰·鲁宾.2006.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冯涛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炳菁(1972—)女汉族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研究联系方式:TEL (010)-88816276

E-mail:yangbj@https://www.doczj.com/doc/ad2572633.html,

128

文学翻译报告模板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翻译报告(文学翻译2012秋季) 姓名:XXX 学号:XXX 方向:笔译(英语) 任课教师:黄际英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居中,加粗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Dawn 空一行 “意译法”在《拂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黑体三号,居中,加粗, 位于本页上四分之一处 姓名:XXX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translation project. Dawn is an inspirational short novel in America.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in our lives, and shows his attitude for life.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opinion about marriage through the conversation of a couple. There is also complicate emotion with a quirky twist due to the pass of wife and the birth of daw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language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simple but powerful, including lots of philosophical views and implied meanings. The translation of Dawn is meaningful both in education and in language study.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sentence patterns, expressions, and in thinking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leads to i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sometimes can causes mechanical translation and mistransl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essay mainly talks about in which three circumstances a translator should adopt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of Dawn, giving a general idea to readers when to adopt free translation. (a) Whe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b) Whe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unable to express implie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 When the source language comes down to religion cultures. In this three circumstances,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translation make readers get a comprehension understanding of original novel, which is difficult for readers to reach with literal translation. Key Words : D awn ; Translation project;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空一行 空一行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加粗,居中 每段 开头 空4个 字母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 空一行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加粗 Times New Roman 小 四号,中间用分号隔开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区别 “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事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价值;非文学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文学翻译强调风格。”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都更重视文学翻译,用文学翻译的标准来衡量和指导一切翻译活动,一味的追求忠实造成许多非文学类文本译文质量低下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翻译对象 非文学作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强调准确性、严谨性和目的性,注重逻辑思维,而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与非文学作品相比,文学作品更注重形象思维、和艺术感。从翻译实践来说,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象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即作品质量,文学翻译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经典作品,基本不存在语言质量或逻辑思维的问题,译者需要尽可能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忠实。而非文学翻译文本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语言不规范,表达意义不明确,逻辑错误等问题。因此不能盲从忠实原则。 二、翻译目的及译文读者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探讨了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译作的文学功能,再现原作的文学效果。希望读者能够从译本中体验外来文化,并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有时还能对读者起到激励作用,如“五四”时期苏联文学作品的译介就极大鼓舞了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 而非文学翻译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简洁和有效的交流。其目的性更具体,如旅游文本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金融商务文本是为了招商引资、扩大业务等;此外非文学翻译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商业翻译项目,除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项目委托人,译者可与委托人就文本进行交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13.2隐喻的翻译方法 1.直译(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意象)。 (1)a ray of hope 【译文】一线希望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译文】花钱如流水(也可借用“挥金如土”) (3)be armed to the teeth 【译文】武装到牙齿 (4)crocodile tears 【译文】鳄鱼的眼泪 (5)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文】自助者天助也。 2.借用(用标准的译入语意象替代源语意象,但不得和译入语文化相抵触)。 (1)sunny smile 【译文】灿烂的微笑; (2)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

(3)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译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译文】人过三十不学艺 (5)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 【译文】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6)物不平则鸣 【译文】Injustice will cry out. (7)负荆请罪 【译文】abject apologies (8)burn one’s boats(bridges) 【译文】破釜沉舟 【解析】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意思同汉语的“破釜沉舟”,形象稍有差异; (9)Kill the goose toget the eggs 【译文】杀鸡取卵 【解析】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与汉语“杀鸡取卵”意思相同,喻体也相近。 3.把隐喻翻译为明喻,保留原来的意象,这样可以避免隐喻造成的突兀。 (1)龙飞凤舞 【译文】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2572633.html,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作者:刘秦明郭丽丽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要:文学和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不同。文学翻译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翻译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抽象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从修饰与否、模糊程度和逻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不同,指出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在选词、句式、语法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修饰性模糊程度逻辑因素 一、引言 国内翻译界一般都认为科技翻译较文学翻译容易一些,诗歌翻译难度最大。因此,对科技翻译的重视不如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张今把翻译作品分为应用文翻译、新闻报道翻译、科技作品翻译、社科作品翻译、文学评论翻译、散文翻译和诗歌翻译,指出:“当翻译的作品越富有文学性,其翻译难度就越困难。”他的观点主要是从翻译难易角度衡量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其实,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各有特点和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翻译方面具有许多区别。 二、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差异实例分析 (一)修饰性 文学翻译注重修饰,强调美学效果。比如下面这句英文“Until a bright moon lighted the road home,often after midnight.”这句话是我以前翻译的《简·奥斯汀传》里的写景描写,如果用科 技英语的语气,就成了“直到一轮明月照亮归家之路,经常是在半夜之后”。科技英语强调的是精确,无需修饰,不需要被文学的形象性影响。文学翻译强调美学色彩,所以这句话(同样的一句话,两种不同的翻译)就成了“直到明月照亮归途,这时往往已过夜半时分了”。文学翻译要选有美学色彩的词汇,而不是选择一系列精确无误的词汇。试看西奥多·萨沃里的文学选词 特点,我们会有深刻的体会。西奥多·萨沃里在《翻译艺术》中说:In this(the choosing of words)his(the translator’s)task is much hard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author.If the latter seeks a word with which to express a thought or describe an experience,he has available many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and can without much difficulty or delay choose the one that suits him best and pleases him most.The translator of the word thus chosen has to decode on the nearest equivalent,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obable thoughts of the author,the probabl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readers and of his own readers,and of the period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lived. It follows then that at every pause the translator makes a choice;and from what has been said in our first chapter about 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s it follows that his choice is not between a number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10101 [课程性质]限选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得专业方向课,目得在于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得理解、翻译与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得各种技巧,打下扎实得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得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得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得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得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她们对文学翻译得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得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得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得选修课,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得一门重要得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得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

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得: 本课程得目得就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得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得翻译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得学习将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得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得互译,并达到较高得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得英语与汉语水平以及其她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得提升。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得理论并且进行一定得训练与实践。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得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得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得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习题讲解式。 讲授教学法:讲授每个单元所涉及得文体特征与翻译问题等。引导式教学法:引导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作者简介:姜秋霞(1962—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1-01-11 2001年第8期 总第148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1,№8Serial №148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姜秋霞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着重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翻译转换中词义层面的不同选择及不同的语境参照体系,论述了语境概 念中显性语境与隐形语境及其辩证关系,初步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词典翻译;文学翻译;转换;显性语境;隐形语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involved in diction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in the trans fer 2ence of the meaning of w ords and the context they refer to.S pecifically ,it argues a transparent context and an opaque context ,and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K ey words :diction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 ference ,transparent context ,opaque context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8-0056-03 无论是词典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涉及词、句的转换, 都有大体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也就是所谓在译文语言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然而不同体裁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词典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的;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的,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临时依附性。词典中各词的释义浓缩性强,涵盖面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即词义的共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词、句受特定语境及艺术创作要求的限制,独特性强。词典的例句是以词头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词与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发生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由于两类文本有以上各种差异,致使两种语言文本的翻译在转换中有不同的选择取向。本文试就词义转换在两种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一些对比。 一、词义层面与选择角度 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各种信息,如语言符号所负载的概念,句子及篇章的结构意义,语篇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审美等艺术信息。在所有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中,词语的转换是最基本的。关于在翻译转换中的词语意义,奈达、巴尔胡 达罗夫等早有过各种分类,大体可归纳为“指称意义” (refer 2ential meaning )、“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 )和“语用意 义”(pragmatic meaning )。“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 的含义,即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 )与“所指” (signified )的语符关系;“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中的词(尤指词目词)是以能指为主要特性的,语符主要传递其概念意义,所选例证是一组概念按一定逻辑形式所构成的语义,以体现词目词的概念或能指性为主;而众所周知,文学文本是言语(parole )的表现形式,因而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主要体现形象性或表现性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两种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对词义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请看下例: 11A :Her v oice was faint but steady. 她的嗓音低微然而深沉①。 B :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 pletely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 oice ,.... (J.Austin :Emma )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她心中有数,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张经浩译《爱玛》 )A 为词典文本例句;B 为文学文本例句。对比两个文本 中steady 对v oice 的描述,在译文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深沉 的嗓音”很好地对应了该词条第5义项的“镇定的,冷静的,沉着的”的释义,具有该词在描述声音时最具概念化的表达方式。B 的译文则使“镇定、冷静、沉着”形象为“不慌不忙”。又如: 21A :in the open air 在户外② B :But when she was there beside the sea ,abs olutely alone , she cast the unpleasant ,pricking garments from her ,and for the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两个主要的部分,它们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只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 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即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种语言工具,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 对人生、社会和感情的一些认知,希望用文字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用文字向人们传达艺术的美感。相较于文学文本来说,非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正式的文本形式,包括法律、医学、新闻、科技等多种类型。简单来说,文本中除了文学文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称作非文学文本。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进行简单概括。 二、文学翻译概述 (一)文学文本概述 文学文本,可以理解为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体裁进行划分,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等诸多体裁。根据创作年限及地域,又可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多种。文学文本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体系而创作出来的意识作品。因此,文学文本具有特定的独特性、思考性、艺术性及价值性等多种属性。通过不同年代 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考究,能够有效理解并知晓创作背景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等。特别在小说题材中,作家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批判当时的社会状态,能够有效地提升当时社会群众的思想觉悟。 (二)文学翻译概念及特点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 不仅要翻泽出文章原本 的意思,还要考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环境、国家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再结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将文章还原出来,并且要让读者感受不到译文中语义生硬的转换。”[2]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从根本上理解文学文本,认识文学文本,并在熟知文学文本的前提下, 对 创作者生平、生活背景、社会形态、国家属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

非文学翻译

Our love and hate of dialects令人又爱又恨的方言 Every time I visit my hometown, I get praised for something I take for granted - being able to speak the local dialect. 每次回老家,我总因还会说家乡话而被人称赞,可这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之事。 I spent the first 15 years of my life in that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spoke nothing but that dialect. Sure, I learned putonghua in school, but it was a language we kids would use only when reciting texts. The downside was, my putonghua carries a slight accent that I cannot shake off even though I have been living in Beijing longer than in my hometown. 15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在浙江老家,只会说当地方言。当然,我在学校学了普通话,但对于我们孩子而言,这是只在念课文时才会用到的语言。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尽管后来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比在老家还久,但我的普通话总是带着些摆脱不了的口音。 My attitude towards dialects has evolved over the years. I saw it as a form of impediment for communication. When I first arrived in Guangzhou for graduate study in the early 1980s, I could no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of Cantonese and even some teachers could not get themselves understood despite their efforts to speak putonghua. Forget about the granny whom I asked for directions. 我对方言的态度随着时间慢慢改变。最初,我一度认为方言是沟通的障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读研时第一次来到广州。我完全听不懂粤语,甚至听不懂一些老师的普通话,尽管他们费劲地想让学生听明白。就连向个老奶奶问路也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So I wished the country's dialects would vanish and everyone could easily talk to one anothe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it may well come true. Well, the moment I realized my youthful wish is indeed coming true was when I overheard youngsters in my hometown conversing in putonghua even in leisure time. They can still understand the local dialect, but they do not have the willingness or ability to speak it. In another generation, the dialect will be gone. 那时,我就希望全中国的方言都消失,每人都能顺畅地沟通。切不可随口许愿,一不小心就成真了。有次偶然听到老家的年轻人闲聊时都是在讲普通话,我意识到年轻时的这个愿望真的变成现实了。虽然年轻人仍然能听得懂当地的方言,但他们不乐意讲,或讲不了方言了。再下一代,方言就将消失了。 Multiple it by thousands, even millions, of similar incidents and you'll get the bigger picture of what's happening to the spoken language of Chinese. No wonder some people have taken action to

非文学翻译基础学习知识知识

一、导论 (一)翻译是什么? 翻译过程即语言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原文作者将讯息符号化,以符号的形式(文字或图形等)呈现给理解者(读者或译者)这个过程就是编码;而理解者把符号形式转换成讯息的过程就是解码。 翻译好坏的评判标准在于:译文能否把原文所包含的讯息全部解析出来并呈现给读者。(二)翻译的分类 1.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间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过程。(古文—现代文) 2.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3.符际翻译:非语言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读取标识) 二、翻译工具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库、语料库、百科全书、在线词典、搜索引擎、专业资料等(二)网络在线/辅助翻译 依托于强大的网络,在线翻译的翻译速度更快、新词和生僻词收录量更大,并且可以实现多语种互译,唯一的缺点是翻译质量不高。 三、广告翻译 思考题 旅游文体翻译和广告文体翻译有何不同? 思考题:新闻与广告在文体特征上有什么区别? (一)广告文体含义 广告类文本是一种典型的实用文体,重功能轻意义,重目的轻形式。

(二)书面广告构成形式 一则完整的书面广告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标题、正文、口号、插图。但是由于广告种类不同,文体特点不尽相同,语言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构成形式并非都采用完整形式。 (三)文体特点 遵循AIDA原则,即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 刺激需求→ACTION采取行动。 主要有三大特征: (1)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广告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针对相应的消费者群体,突出商品别具一格的特性和优势。 (2)语言表达新颖别致 只有别致的语言才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之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3)语言富有感染力 广告必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融入情感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感染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四)英语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单、创新拼写(2)经常使用缩略语和复合词(3)书面语与口语平分天下 (4)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5)句法上多用简单句、少用否定句(6)多用并列句、祈使句(7)多用主动语态、疑问句(8)多用现在时态(9)经常巧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五)中文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洁,多用四字结构词语(2)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3)经常套

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参考书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 (第一版)。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二版)。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4.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5.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6.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月。7.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 孟昭毅。李载道。(编)中国翻译文学史【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9.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10.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12. 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13.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4.王铁钧。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2。 15.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 16.朱志瑜、朱晓农。中国佛籍议论选辑评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17.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18.柳治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方华文。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20.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孔慧怡。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概论[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资料[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4.林煌天等。中国翻译词典[Z]。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5.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2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7.臧仲伦。中国翻译史话[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8.(美国)Douglas Robinson.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29.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30. Jean Delisle. 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31.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32.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黑体为必读书目

翻译与文体 文学翻译

翻译与文体--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然而,要给文学下个确切的定义,却并不容易。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小说文体、诗歌文体、散文文体和戏剧影视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诚所谓体中有体、类中有类,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一、小说的翻译 (一)英语小说的文体特征 综观所有的语篇和文体,文学文体是最为游移不定的。在英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家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新求异,文学式样和创作手法总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其文体特征也不断变化,绝不象科技文体或新闻文体那样,虽然有变化但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就小说而言,时代不同,其主要特征也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区别,故文学史常有断代研究;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流派,流派中又有不同的作家,故作家语言研究长盛不衰。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小说抑或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文体特征。以下论述的只是小说所具有的较具普遍性的风格特点。 1)语言的形象性 小说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它通过形象思维来建构小说世界,来"展现"画面场景,借助具体细致的描绘来营造真实可信的氛围,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情节描写中,作家崇尚具体形象,力避抽象演绎。与这一特点相伴的词语特征是: (1)准确。如果一个作家要写一个人行走的动作,他会在十几个表示形态各异的行走动词中选择一个最为贴切的。如果是写一个人的哭,他也会在cry,sob,weep等词语之间作出理想的取舍。 (2)多限定词、修饰词。这也是为了使描述准确和具体。如D·H·劳伦斯的The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的开头一句:The small locomotive engine, Number 4, came clanking, stumbling down from Selston with seven full wagons.(四号小火车的车头拖着七节装满货物的车厢,从赛尔斯顿方向跌跌撞撞地开了过来,一路上发出叮叮咣咣的声响。)读者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而同样一个场景,如要用抽象的语汇进行描述,读者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非文学翻译(口译)week10(DOC)

翻译讲评 Diesel engine operating features (paragraph 2) Now let us compare the diesel engine with the gasoline engine. Firstly, the explosive mixture of the gasoline engine is provided by a carburettor, but in the case of the diesel engine the supply is effected by an injection or "jerk" pump which forces a "shot" of fuel into each cylinder in turn according to the correct firing sequence. ?explosive mixture爆炸性混合物/(可)爆燃混合气 ?the supply = the supply of the explosive mixture ?to effect = to bring about; to cause sth to occur 使产生;使发生 ?… the supply is effected by… = …the mixture is supplied by… ?an injection or "jerk" pump = an

injection pump or “jerk” pump ?injection pump喷射泵/喷油泵 ?jerk pump 高压燃油喷射泵/ 脉动作用泵 译: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首先,汽油发动机的爆燃混合气是由化油器提供的,而柴油机的爆燃混合气则由喷油泵(即脉动作用泵)提供,由喷油泵按照正确的点火顺序将燃油依次“射”入各汽缸。 Secondly,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gasoline and diesel engines is that in the gasoline engine the source of the heat for igniting the charge, namely, an electric spark, is generated outside the engine, and is taken, as it were, into the waiting charge at the required instant. a.the source of the heat热源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征与翻译对比研究张宇

Vol.9No.11 2012年11月 第9卷第1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v.2012一、引言 文本是交流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不同种类的文本风格、文体特点就具备不同的功能,传达不同的信息。总的说来,文本可分为两大类: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文学文体即以语言艺术反映社会和人生的各种文学作品的统称。……而其他四种文体(应用文体、论述文体、科学文体、新闻文体)则可以统称为非文学文体。”(王宏印,2002)作为翻译的主要对象,文本风格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文本应具有不同的翻译策略,调整取舍才能将文本信息及功能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之前应先对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点和翻译要求做一个总体的对比分析,继而有助于译者明确二者在翻译处理上的异同,以便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两种文本文体特征的对比(一)文学文本的文体特点 当我们读某个文本时,我们可以轻易的分辨出它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它的文学味道,这正是文学文本区别于非文学文本的关键之处。 文学文本类型丰富,主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行文特点,但总的来说都承载着作者对于他所描述对象和现实的个人观点及情感。作者在其作品中抒写自己的感受体验。换句话说,文学作品中传达的观点和感受往往仅局限于作者所处的社会和文学环境,所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此外,文学作品还具有很强的美感功能,能够感染读者情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原创性的作品会震撼读者。文学语言不仅仅是要用以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一种美感和意境的创造与传达。再者,文学作品中很多信息都是隐含的而并非明确表达的。其往往通过与表达信息相关且极为丰富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来激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语言形式及行文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特点。作者使用语言的独特风格也就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其本身个性的反射。 (二)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点 根据纽马克的观点,文本功能有三种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文学文本属于表达功能文本,而非文学文 本则属于其他两种功能性文本。由此可见,非文学文本的应用范围和种类都是非常广泛的。较文学文体而言,非文学文体的语言较少用内涵意义,主要使用词语的本意,也就是指称意义。非文学文本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旨在传达信息,或者召唤读者引起反应。不同于文学类文本重形式的特点,非文学类文本其形式相对于内容都是次要的。它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它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文本,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陈述,为社会和人们生活而服务的一种实用性文体。非文学文体重视读者,因此它注重信息的清晰、准确和简洁。这类文本种类丰富,具体可包括政府公文,法律文书,商贸信函、旅游指南、科技文献、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 (三)两种文本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这两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内容。一般说来,两类文本虽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或反映,但是文学类文本的描述对象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可以被一定程度的虚构、夸大或处理,以满足一定的艺术需要的。而非文学类文本的内容则应该是真实客观的,不论是从时间、地点、人物、还是过程、结果都应该符合现实。 其次是语言层面。文学文本是一种艺术作品,而非文学文本更应该说是一种信息传递工具。文学类文本语言特点表现为词汇丰富、涵义深刻且修辞手段多样化。而非文学文本的表达则更倾向于简单、清晰、直白、严谨。 再次,就是作者立场的不同。文学文本的作者侧重形象思维,会采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达方式来尽可能确切地表达内心所感所想。而非文学文本的作者则注重逻辑思维,讲求逻辑严密客观、语言平铺直叙,旨在阐述事实或得出结论。 最后,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文学类文本读者一般不受限制,作者旨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读者的意图则在于欣赏作品陶冶身心;而非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目标读者群,此类读者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相关的信息。 三、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对比 鉴于以上两种文体类别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功能和语言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征与翻译对比研究 张 宇 (山东英才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摘 要: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文体特色,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译者要想译好这两种文本, 让译文与原文具备同等的效果必须先全面分析了解不同文体特征,再决定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本文分析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色,并将探讨它们在翻译上的异同。 关键词: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文体特征;翻译 1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