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猪病流行现状

当前猪病流行现状

当前猪病流行现状

当前猪病流行现状

一、猪群老病新发、不断出现

如腹泻病,其常见原发性病原多为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博卡病毒等,继发性病原以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多见。

伪狂犬病毒gC、gE等多处抗原位点发生变异,毒力增强。伪狂犬病毒基因中,TK基因为主要毒力相关基因,疫苗必须要缺失该基因才安全;gG基因与趋化因子抑制作用有关,缺失对伪狂犬有治疗作用;缺失gE基因可用于识别野毒;gB基因能产生抗体检测靶标蛋白。陈院士强调,伪狂犬的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高,并不能代表保护力就好。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6-10天时间产生IgM(IgM是疾病早期感染标志),随即产生IgA(分泌型IgA 参与黏膜免疫)和IgG(可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其中,特异型IgM 和IgA可持续3个月,这说明黏膜免疫在伪狂犬的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gE抗体检测显示近年来野毒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6.32%、2012年19.46%、2013年23.64%、2014年26.43%),保育猪的野毒感染率(2.22%)。新毒株SMX2012对猪的致病力显著增强,可导致50日龄仔猪神经症状和死亡,导致长时间发热、精神沉郁和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而Bartha-K61疫苗不能完全保护该新毒株的感染与进攻。

口蹄疫持续流行,需加强防疫。近年来,2型和7型传染性胸膜

肺炎也发生较多。根据华中农大疫病诊断中心201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临床送检病料中,以腹泻、多系统衰竭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较为多见。仔猪主要以腹泻病多见(在仔猪疾病中占比66%),母猪主要为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母猪疾病中占比70.2%),保育猪主要为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比35%和27%),育肥猪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和莫名高热多见(分别占比41.2%和20.2%)。病料统计分析显示,蓝耳、圆环、链球菌、副猪、大肠杆菌对猪场威胁较大。

二、免疫抑制普遍存在,成为猪群健康的隐患

蓝耳、圆环、附红细胞体等免疫抑制病,长期使用霉变饲料,都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力,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如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免疫抑制还能导致疫苗抗体水平低下,高低不均。据病料统计显示,蓝耳和圆环全年在发病猪群中检出率,蓝耳检出率42.6-71.1%,圆环检出率56.1-93.7%。

三、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协同感染越来越普遍,细菌性疾病在猪群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副猪和链球菌混合感染、蓝耳和圆环混合感染、蓝耳和副猪混合感染、蓝耳和喘气病混合感染、胸膜肺炎和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等等,单一病原发病的状况反而减少了。这其中,多见的混合感染依次为副猪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圆环和蓝耳混合感染,圆环、蓝耳和副猪混合感染,圆环、蓝耳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圆环、蓝耳、副猪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因此要高度重视这四种疾病的防控。

中国目前猪病流行特点及主要原因

中国目前猪病流行特点及主要原因 1.近些年来,我国养猪场以传染性疾病为主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规模化猪场养殖密度大,猪环境中一旦病原侵入易感猪群,很快涉及及全群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首先如猪五号病,蓝耳病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或是后者与非典型温和型猪瘟混合感染,在江浙、山东、河南、河北…….东北起伏波动的传播或危害很大。其次,是圆环病毒流感在蓝耳病毒、猪瘟病毒协同作战下不断地发生。总之,当前猪病是以猪五号病、猪瘟、蓝耳病三大传染病为主体。尤其是蓝耳病阳性猪易并发混合感染附经细胞体或流感、呼吸系统综合症等。 2.有些猪病多由原来的典型向非典型的温和型或亚临床型转变。如“温和型猪瘟”就是非典型猪瘟,病猪临床症状轻又不典型;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通常引起疾病经过和隐性感染。但是妊娠母猪感染温和型或低毒力毒株时,可发展成“带毒母猪综合征”,其母猪食欲和精神状况未见异常。由于病毒侵袭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木乃分伊、流产、死胎(约占每窝仔猪的1/2-2/3),或者产出弱仔;有的发生先天性肌肉颤抖;有些所产仔猪虽然无明显病状,但是感染猪终身带毒和排毒,接种猪瘟疫苗后不易产生免疫应答,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而且经易感猪传几代后,则毒力增强,但是仍然与石门系猪瘟强毒淡同一血清代型。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目前我国流行的猪瘟病毒与传统的石门系强度、兔化弱毒在抗原上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免

疫逃避株的产生、导致免疫失败。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中含有的吐温-80成分干扰了猪瘟的免疫。高密度免疫压力下出现的猪瘟致弱毒株感染母猪的现象已大为普遍,出现了所谓的带母猪综合征。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先天感染而导致终止带毒。从而说明可通过胎盘感染或公猪精液带毒感染猪瘟。有的则发生病原体遗传变异或血清型改变,致使原来标准株制作的菌苗免疫注射产生的保护护力不强或失败;如大肠杆菌苗、链球菌苗、猪肺疫苗等。 3.老疫区仍然有,并出现新的流行特点: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抗药性、变异性,以及毒性累积作用;有的细菌和病毒发生抗原结构变异和血清型复杂多变,这些传染病病原在流行的过程中发生毒株变异,导致非典型疫病流行,使用疫病预防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疫病流行加重,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口啼疫、猪繁殖呼吸道综合征、流行性感冒、伪狂犬病则又表现呼吸道病症。 4.猪群发病的方式由原来的单一感染为主转向混合感染为主的综合征。如大肠杆菌病与肺病、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或轮状病毒性腹泻共同发生;猪瘟与副伤寒或弓浆虫病并发;猪气喘病、巴氏杆菌病或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猪瘟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混合感染,或与流感并发。

当前我国猪瘟流行的特点及防制对策

当前我国猪瘟流行的特点及防制对策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烈性传染病,在国际上被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已流行70多年,至今仍对我国的养猪业构成严重危害。近二三十年,该病的流行和发病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很多,对这种状况我们除了应有清楚的认识,还必须采取正确的防制对策。 1.流行广泛,危害严重。在我国,可能除spf猪场外,很难找到真正无猪瘟的猪场。据资料统计,我国的病死猪中,有30%是由猪瘟所致。 2.零星散发是主要的发生形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3.免疫猪群,仍有发病,多不是疫苗质量和操作失误所造成。 4.发病日龄小。以出生10天内及断奶前后发病最多,3月龄以上者发病少,繁殖母猪及种公猪发病更少。 5.从市场购入的猪苗发病率高于自繁自养猪。集约化猪场在某些年份可连续成批发病。当前我国以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是指猪瘟病毒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但猪不表现临床症状;很少有发病死亡。持续向外排毒,是发生猪瘟的重要传染源,危害巨大。 2.母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可表现流产、早产、产死胎儿或木乃伊胎儿,以及产仔少、不发情或不孕等。 3.仔猪先天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出生后吃奶无力或不吃奶,拉稀、衰弱,陆续死亡,有时在20

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大量死亡。偶有发生先天性震颤(俗称抖抖病) 4.免疫耐受(免疫力低下)虽用合格的疫苗及正规的操作进行免疫,但猪瘟抗体仍在保护线以下,并时有猪瘟的发病,此种情况日龄愈低愈为严重,不仅是哺乳期仔猪,在育成期甚至肥育期的猪,虽经2--3次大剂量猪瘟疫苗免疫,免疫水平仍然低下。上述非典型性猪瘟的几种类型,都可带毒并向外排毒、散毒,尤其在环境条件不良,饲养管理失误时,情况更为严重,并可使亚临床感染的猪发病以至死亡。还应特别注意,近些年猪瘟的单独发病很少,往往发生严重的并发病和混合感染,常与蓝耳病、断奶后仔猪衰弱综合征、大肠杆菌病(黄、白痢等)、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肺疫及猪弓形体病等混合发生,从而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诊断困难,防治效果不佳。 1.猪群中有带毒猪。猪群中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散毒,又以繁殖母猪及种公猪的带毒危害最大,它们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而且散毒时间长,范围广。检出带毒猪较为准确的方法是用免疫荧光技术,但由于该技术较为复杂,所以限制了在生产单位的广泛使用。 2.疫苗质量存在问题。我国用石门系猪瘟病毒培育成功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简称为c株弱毒苗),是世界公认的免疫原性好、性状稳定、无残毒、不带毒、不排毒、无返祖的优秀疫苗毒株。但近些年用牛睾细胞培养的方法工厂化生产后,发现存在有毒价偏低问题。且我国规定的肌注1头份剂量为150rid(rid为兔体反应量),而欧洲药典规定的肌注1头份剂量为400rid,显示我国注射剂量不足。生产疫

当前猪病流行现状

当前猪病流行现状 当前猪病流行现状 一、猪群老病新发、不断出现 如腹泻病,其常见原发性病原多为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博卡病毒等,继发性病原以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多见。 伪狂犬病毒gC、gE等多处抗原位点发生变异,毒力增强。伪狂犬病毒基因中,TK基因为主要毒力相关基因,疫苗必须要缺失该基因才安全;gG基因与趋化因子抑制作用有关,缺失对伪狂犬有治疗作用;缺失gE基因可用于识别野毒;gB基因能产生抗体检测靶标蛋白。陈院士强调,伪狂犬的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高,并不能代表保护力就好。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6-10天时间产生IgM(IgM是疾病早期感染标志),随即产生IgA(分泌型IgA 参与黏膜免疫)和IgG(可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其中,特异型IgM 和IgA可持续3个月,这说明黏膜免疫在伪狂犬的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gE抗体检测显示近年来野毒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6.32%、2012年19.46%、2013年23.64%、2014年26.43%),保育猪的野毒感染率(2.22%)。新毒株SMX2012对猪的致病力显著增强,可导致50日龄仔猪神经症状和死亡,导致长时间发热、精神沉郁和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而Bartha-K61疫苗不能完全保护该新毒株的感染与进攻。 口蹄疫持续流行,需加强防疫。近年来,2型和7型传染性胸膜

肺炎也发生较多。根据华中农大疫病诊断中心201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临床送检病料中,以腹泻、多系统衰竭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较为多见。仔猪主要以腹泻病多见(在仔猪疾病中占比66%),母猪主要为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母猪疾病中占比70.2%),保育猪主要为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比35%和27%),育肥猪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和莫名高热多见(分别占比41.2%和20.2%)。病料统计分析显示,蓝耳、圆环、链球菌、副猪、大肠杆菌对猪场威胁较大。 二、免疫抑制普遍存在,成为猪群健康的隐患 蓝耳、圆环、附红细胞体等免疫抑制病,长期使用霉变饲料,都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力,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如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免疫抑制还能导致疫苗抗体水平低下,高低不均。据病料统计显示,蓝耳和圆环全年在发病猪群中检出率,蓝耳检出率42.6-71.1%,圆环检出率56.1-93.7%。 三、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协同感染越来越普遍,细菌性疾病在猪群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副猪和链球菌混合感染、蓝耳和圆环混合感染、蓝耳和副猪混合感染、蓝耳和喘气病混合感染、胸膜肺炎和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等等,单一病原发病的状况反而减少了。这其中,多见的混合感染依次为副猪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圆环和蓝耳混合感染,圆环、蓝耳和副猪混合感染,圆环、蓝耳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圆环、蓝耳、副猪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因此要高度重视这四种疾病的防控。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对饲养的猪群具有极大的危害。近年来, 在全球多个国家出现了非洲猪瘟的疫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中国,非洲 猪瘟也曾经造成了大量猪只的感染和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了防控非洲猪 瘟的蔓延,必须关注其现状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非洲猪瘟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病毒传播的迅速性和疫情监测的不足。非洲猪 瘟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感染整个猪群。这给疫情的控制和防 止蔓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非洲猪瘟的症状与其他常见猪病相似,容易被忽视和误诊。疫情监测的不足也成为了当前非洲猪瘟防控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非洲猪瘟的防控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强化疫情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监测体系,加强与养猪企业的沟通合作,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快速反应和阻断疫情传播路径。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疫 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严格控制交通运输。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生物和物理途径传播,其中交通运输 是主要途径之一。要加强对猪肉和猪产品的运输管控,严格执行相关检疫制度,防止病毒 通过交通运输进入新的地区。 3. 加强养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因此必 须加强养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包括加强猪场的隔离措施,提高猪场内消毒的频率和水平,做好猪场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尽量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的可能性。 4. 加强兽医监管和培训。加强对兽医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培训,提高兽医水平和监管 能力,加强养猪企业和农户的疫情防控意识,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5.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加大对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投入,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为防控提 供科学依据。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养猪企业和农户必须共同 努力,加强疫情监测,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兽医水平,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加强生物安全 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蔓延,并保障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猪瘟的流行及防治

我国猪瘟的流行及防治 猪瘟(Classicalswine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virus,CSFV)引起的一种以高热、急性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烈性、接触性传染病,遍及全世界,对养猪业危害极大,一旦暴发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猪瘟也是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虽然现在许多国家已经针对该病施行了控制和根除措施,但因为养猪业的集约化和生猪及其产品贸易的全球化,CSF仍然对世界养猪业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无论是出于动物福利还是经济利益考虑,猪瘟都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流行特点 当前猪瘟流行情况由大规模暴发转向地区性、温和性、周期性、散发形式,不再呈现流行性发生,多局限于一个猪群或某个猪场,由一般猪群转向重点发生在繁殖母猪的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仔猪经胎盘感染,出现了非典型猪瘟和繁殖障碍型猪瘟。流行速度缓慢,症状不十分典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多见3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流行发生,尤其以中、东、南部的发病率较高。其流行范围广的重要原因是生猪及猪肉产品的频繁运输和市场交易,以及缺乏有效的运输和市场检疫,大约有50%的猪瘟是由新购入的仔猪发病引起的。 致病机理 发病机理即动物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的过程,与机体的状

态和病毒的毒力变化密切相关。由于猪群预防接种弱毒苗的广泛实施,绝大多数猪只获得了不同程度抗猪瘟抗体,在免疫的压力下出现了动物抗病力增强及病原变异、毒力减弱等,使猪群被感染时发病机理表现出强、中、低毒株各自具有不同特点。 2.1强毒株 强毒株多为急性型,在自然条件下,猪强毒通过口、鼻、接触、生殖器官以及各种胃肠外的方法感染,侵入猪体后,首先在扁桃体的隙窝上皮细胞内增殖,因此,扁桃体是猪瘟病毒最初定位和入侵器官,通过淋巴管从扁桃体转移到扁桃体区域的淋巴结,病毒在局部的淋巴结复制。病猪的血液和组织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通过唾液、尿、粪、鼻汁和泪液大量排毒污染环境。 2.2中等毒力毒株 感染可导致急性感染或亚急性感染,或经过急性期转化为慢性型及温和型感染,也可以康复。在临床上,此类毒株感染可分为3个时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可促使体内猪瘟病毒数量减少或暂时消失,而循环抗体与病毒形成的复合物又可附着于肾脏,并吸引中性粒细胞,最终造成肾小球性肾炎。这些感染猪初期表现中等强度或典型猪瘟症状。 如:发热、厌食等,其后转为康复无猪瘟症状,但造成猪的体重不增加,成为所谓“僵猪”。 2.3低毒力的猪瘟病毒株 虽不能直接感染大多数猪而引起临床症状,但感染妊娠母猪却能造成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儿、弱胎及死胎,或产带有先天性震颤的胎儿。由此可见,低毒力的猪瘟病毒株只能穿过胎盘对免疫系统

主要猪病流行现状、防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主要猪病流行现状、防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疫情背景 猪病是常见的猪医学疾病,常见复杂病因,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近年来,由 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猪病在中国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特别是在2018年底,非洲猪瘟 在中国爆发,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才基本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其他猪病也持续爆发。 主要猪病流行现状 猪瘟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自去年爆发以来已经在中国各地造成 了很大的破坏和损失。当前,非洲猪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然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和隐患。 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 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它可以导致母猪在生育期间死亡,降低猪的生产力。这种病的病原体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很多病原体已经发生了变异,使得防病变得更加困难。 猪痢疾 猪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也是一种猪病。它由一些细菌引起,可以感染整个 猪群,导致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致命的猪病,可以导致整个猪群的死亡。这种病的病原体 比较难以控制,能够很快地传播。 防控面临的问题 猪场的防疫管理 猪场是猪病的主要源头,因此猪场的防疫管理是防控猪病的关键之一。然而, 当前猪场存在管理不严、生产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猪病防控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猪病防控法律制度 猪病防控法律制度落后、不完善,很难将猪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 随着猪病越来越严重,政府已经加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猪病药品的使用 目前,很多地方存在猪病药品滥用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不仅会给猪养殖行业 带来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而且还会危害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防控措施 猪场防疫管理加强 猪场防疫管理应该进一步加强,加强对猪病的监测和防控,避免猪病的产生和 传播。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猪病防控制度和规范猪源管理。 加强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要加强对猪病防控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针对猪病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猪病防控政策和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止猪病的产生和传播。 合理使用猪病药品 合理使用猪病药品可以有效地控制猪病的传播和流行。但要注意合理选药、合 理用药,杜绝药品滥用,防止猪病药品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结论 猪病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对养殖业、社会和人民日常生 活造成了巨大困扰,因此,防病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要从猪场防疫管理、法律制度制定和实施、合理使用猪病药品等方面加以治理,将猪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猪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猪病,传染力强,对猪类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下是非洲猪瘟防控现状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1. 缺乏意识和宣传:许多农民对非洲猪瘟的风险和防控措施了解不足,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宣传。 2. 传染途径控制不足: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包括野猪、感染的猪、生猪产品和饲料等。但目前的传染途径控制不足,容易导致疫情传播。 3. 盲目屠宰和销毁:一旦发生疫情,有些地区采取过度屠宰和销毁猪只的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4. 缺乏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防控,但目前缺乏足够的国际合作。 建议: 1. 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大对非洲猪瘟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和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强化传染途径控制:农业部门应加强对野猪的管理和监控,限制野猪与饲养猪的接触,对生猪产品和饲料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措施。 4.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技术,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5. 提高监测和报告能力:各地区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动物疫情报告能力,及时发现和报告非洲猪瘟疫情,加快防控措施的实施。 6. 推动疫苗研发和使用:尽快开发出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并推动其在养猪业中的广泛使用,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传染途径控制,合理屠宰和销毁猪只,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监测和报告能力,并推动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只有全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够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减少猪瘟对猪类产业的影响。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影响猪类动物。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猪肉生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安全。本文将就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 自非洲猪瘟病毒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当前主要流行区域包括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区。特别是亚洲地区,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呈现明显扩散趋势,给 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2 疫情影响 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扩散给猪肉生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大量的猪只被感染或死亡,导致猪肉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上涨。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对猪只的感染性极强,传播速 度也快,一旦疫情暴发,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给养猪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1.3 风险因素 非洲猪瘟的扩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人为传播、野生动物传播、养殖环境等。在现代化的养殖业中,国际贸易和人为传播是非洲猪瘟扩散的主要途径,同 时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播媒介。加之养猪业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 预防措施,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2.1 国际合作 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 针对国际贸易和人为传播的风险,各国需要加强卫生检疫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贸 易规定和检疫措施,防止病毒通过贸易和人为传播的途径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2 加强监管 加强对养猪业的监管,严格执行养猪场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建立健全的养猪业监管机制。对养猪业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养猪场的日 常监测和防疫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3 提高公众意识

非洲猪瘟疫情下养猪产业应对对策

非洲猪瘟疫情下养猪产业应对对策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猪病,感染后致死率高达95%以上,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疫情对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养猪户面临着巨大的损失。为了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养猪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包括预防病害、加强监管、加大科研力度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等,以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预防病害是遏制非洲猪瘟疫情扩散的关键措施。养猪户应加强场所卫生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定期清理猪舍并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概率。要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病毒的猪只,以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加强监管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必要措施。政府应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强与养猪户的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对养猪行业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养猪场的进出、销售等环节,严禁非法运输、交易和屠宰猪只,以确保养猪业的正常运作和市场秩序。 加大科研力度是抗击非洲猪瘟疫情的关键。科研机构应加大对非洲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的研发力度,探索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提高对非洲猪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要合理调整养猪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的养殖模式。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影响,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养猪户应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探索多种多样的养殖模式,如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养殖和生态养殖等,以提高养猪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非洲猪瘟疫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只要养猪户和政府共同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就能够有效应对疫情,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养猪户应加强疫情预防和管理,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科研力度,共同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山东省猪瘟流行病学调查

山东省猪瘟流行病学调查 山东省猪瘟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猪瘟在山东省的流行情况备受关注。为了全面了解山东省猪瘟的流行情况、危害程度及其传播途径,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首先,我们对山东省各地的猪瘟疫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大部分地区都有猪瘟的发生,尤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山区为重灾区。其中,临沂市、济南市和青岛市的猪瘟病例最为集中。这些地区的养猪业规模庞大,因此猪瘟也更容易蔓延。 我们深入调查了病例猪场的饲养管理情况。发现病例猪场普遍存在着饲养密度过高、环境脏乱差、卫生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因素容易造成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并加重疫情的蔓延。另外,一些饲养户在发现疫情时没有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造成疫情的快速扩散。 为了进一步调查猪瘟的传播途径,我们对感染猪进行了病毒分离和基因测序。经过专业实验室的分析,发现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和水源传播三种途径进行传播。直接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这也是为何饲养密度过高的猪场更容易发生疫情的原因之一。此外,一些饮水系统未经彻底消毒,也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气溶胶传播则是由于人员及设备活动引起的,这也需要在养殖区域内加强换气处理和人员防护。 另外,我们还对山东省猪场的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疫苗接种覆盖率普遍较低,只有部分大型养殖场进行了疫苗接种。而一些小型饲养户由于经济原因或对疫苗的知识不足,

没有重视疫苗接种工作。这也为猪瘟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应对猪瘟的有效措施。首先,加强养猪场的管理,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定期消毒猪舍,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加大疫苗接种力度,提高疫苗的覆盖率。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猪瘟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疫情。 总而言之,山东省猪瘟的流行情况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我们揭示了猪瘟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和应对措施。希望政府、养殖户和相关部门能够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共同防控猪瘟,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山东省猪瘟的流行情况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并对经济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该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途径进行传播,饲养密度过高和未经彻底消毒的饮水系统是传播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疫苗接种覆盖率较低,特别是小型饲养户对疫苗接种工作重视不足。为了有效应对猪瘟,应加强养猪场的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疫情。政府、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共同防控猪瘟,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猪丹毒的流行现状、诊断及防控措施

当前猪丹毒的流行现状、诊断及防控措施 1. 猪丹毒简介 猪丹毒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烈性病,感染率非常高,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达80%~100%以上。该病毒无论在活 猪体内或新鲜肉类中,都可以存活较长时间,胁迫了养猪业的生产安全,因此非常危险。 2. 当前猪丹毒的流行现状 自2018年起,我国连续爆发了第一次猪丹毒疫情,自此,全国各地疫情层出 不穷。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已有各省市自治区报告猪丹毒疫情216起,新增 疫情持续增加。 其中,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黑龙江、辽宁等地是最严重的疫情大省,据 国家畜牧兽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猪丹毒死亡头数已超过100万。 3. 猪丹毒的诊断 3.1 临床症状 疫情初期,主要表现为猪只食欲不振、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呕吐、腹泻等。发病后2~3天内,体温可以飙升到40℃以上,眼结膜充血、瞳孔缩小、鼻留液、 皮肤黯沉、食欲缺失或减退、肌肉震颤、瘙痒等。对于负担而言,如果它没有接种过疫苗,那就很容易被感染。 3.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是准确诊断猪丹毒疫情的主要手段。诊断临床样品,包括脾、淋巴 等组织片、血清等,在实验室中通过一系列检查,包括病毒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聚合链反应检测等方法。 实验室检测的特异性较高,提高了诊断病例的准确性。鉴别诊断很容易因为在 临床症状上和口蹄疫、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等其他疾病的症状很相似,一定会依靠实验室诊断。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管理 猪丹毒属于传染性疾病,必须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对于传染病点在及时报告, 及时隔离患病猪只和可能携带病毒的猪只,做好病毒扩散和传播的控制。 4.2 加强防疫工作 疫苗是预防猪丹毒的主要措施之一,国家要求猪场每年必须为所有猪只进行猪 丹毒疫苗接种,及时完成接种任务。 4.3 发扬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 在病毒传播的过程中,早期发现、及时报告、积极隔离患病猪只,以及隔离潜 在传染源都是预防疫情暴发还能控制疫情的关键,大家都要发扬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 5. 结语 猪丹毒疫情的暴发,给猪农和政府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保证猪肉的质量,需要广大猪农加强管理、进行疫苗预防、及时报告疫情、控制病毒传播等措施。我们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够打赢这场防疫战争,保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与猪肉市场的安全。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病。目前,ASF已经成为全球性难题,除南美洲和大洋洲外,几乎全世界的猪都可能感染ASFV。2018年以来,ASF疫情高发,对全球猪肉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以下是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 全球范围内疫情高发 近年来,非洲猪瘟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高发。首先,在非洲猪瘟的原发区非洲,疫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非洲猪瘟也先后传播至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其中在2018年,中国疫情暴发,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非洲猪瘟疫情。 2. 对猪肉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由于非洲猪瘟高度传染性,对于猪肉产业的影响非常大。疫情持续扩散和爆发,使得全球的猪肉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疫情高发的地区,很多养猪场被迫关闭或猪只被扑杀,使得养殖户承受了巨大损失。此外,也给肉类加工业、饲料生产业等行业带来了严重冲击。 3. 疫苗的开发缓慢 截至目前,虽然已经失控的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引起了全球猪肉产业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该病毒的疫苗仍未开发成功。因此,基于传统养殖的猪肉产业受到严重打击,未来也很有可能将逐步向工业化的养殖转型,加速肉类产品的转化和研发。 1. 病原体的基本特性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DNA病毒,通过猪只的鼻咽部和肠道传播。该病毒能够侵染并破坏免疫细胞,从而给猪只带来极大的损失。此外,该病毒有着强大的遗传变异能力,加上缺乏有效的疫苗,使得非洲猪瘟迅速扩散和变异。 2. 病毒的治疗研究 目前,除了疫苗研发外,非洲猪瘟病毒的治疗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一项利用药物类似物抑制宿主细胞核转录因子的研究表明,在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某些核转录因子表达量显著上升。而这种药物类似物能够抑制这些核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有效减缓病毒的繁殖。 3. 分子诊断技术的进展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 内容提要:猪瘟是一种由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它的致死率极高,给各个国家的养猪业带来的损失不计其数,对于一些养猪场更为严重。虽然已经慢慢的被控制猪瘟是一种由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它的致死率极高,给各个国家的养猪业带来的损失不计其数,对于一些养猪场更为严重。虽然已经慢慢的被控制住了,但是它没有被彻底消灭,危险依然存在。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猪瘟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1、流行现状 猪瘟除了在北美洲和大洋洲没有流行之外,其余各大洲各个地区都被猪瘟摧残过。现在猪瘟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控制下来了,没有大规模的发生,病势来的也比较缓慢了。但是在一些局部地区,猪瘟的流行性依然还是很高,大猪发病率降低,小猪的发病率却增加了。猪瘟的发病期不稳定,四季都有发病可能,一般以春季尤其严重。 2、流行原因 猪瘟病毒变化多端,对免疫系统有极强的抵抗性,而且很难被清除,由于猪舍种猪与仔猪,大猪小猪都生活在一起,在对猪群实施免疫计划的过程中难以找到一个适合的免疫期。猪舍的环境脏乱导致病毒的繁衍,没有正确清理与操作系统。清理与消毒不及时,对病猪不重视等一些列问题都是猪瘟病毒泛滥的原因。 3、发病症状 在猪瘟发病初期,症状不一,有的病猪精神不佳,不进食,体毛变得粗糙,体温会高于40度,有的身体还会发白。有的会产生神经紊乱,有的四肢无力,无法站立,瘸腿等,有的呼吸声大,喜欢成群扎堆,流鼻涕、打喷嚏。有的粪便又干又稀,母猪流产,粪便奇臭等等,这一系列都是猪瘟发病症状。

4、预防治疗 每当换季时使用瘟毒血抗和清瘟败毒散拌进饲料连续半个月进行预防。如果发现病猪,应该立即将病猪隔离,使用碘制剂将猪群猪舍进行消毒。对病猪注射瘟毒血抗和博客的混合注射液,在饮用水与饲料里加入小苏打,粪便正常后可以让病猪喝点多维。在一个星期时按治疗量使用菌肽诺与瘟毒血抗,在使用半个月的预防量。 猪瘟在所有的猪病害中对于猪来说是最猛的,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现有病猪,一定要及时处理,不然病猪可在一周之内传染给全部猪群,病猪也会在2-3周内死亡。其实在现在来说,只要保证好猪舍的卫生与猪群的预防,猪瘟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许多。尽量将发病率控制到最低。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猪疾病与用药调研报告

猪疾病与用药调研报告 猪疾病与用药调研报告 一、引言 猪是重要的畜牧业动物,对于猪的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非常重要。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猪疾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和预防药物,为养殖户提供科学依据,改善猪的养殖效益。 二、猪常见疾病 1. 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猪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感染后猪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针对免疫预防可以使用疫苗疫苗注射。 2. 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治疗方面,目前猪瘟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在疫苗预防上更加重要。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猪瘟疫苗供应。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咳嗽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红霉素、头孢菌素等。预防方面,可以使用疫苗免疫注射来提高免疫力。 4. 猪肺炎:猪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导致肺部炎症和呼吸困难。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呋喃唑酮等。预防方面,可以加强猪舍的通风和卫生管理,以减少疾病传播。

三、猪用药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养殖户常用的猪用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抗生素类药物:包括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猪的感染性疾病。 2. 疫苗: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猪瘟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等。这些疫苗主要用于提高猪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 维生素类药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群等。这些药物 主要用于补充猪体内的营养需求,提高猪的免疫力。 四、猪疾病与用药的建议 1. 预防为主:在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加强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同时加强猪的免疫力。推荐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减少药物的使用。 2. 合理用药:对于确诊患病的猪,应及时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按照医嘱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周期。 3. 定期调查:养殖户应定期调查猪的健康情况,留意猪群的异常情况。对于不明原因的疾病,应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2021年5月份猪场疾病流行分析及6月份防控建议

2021年5月份猪场疾病流行分析及6月份防控建议 一、2021年5月份猪场疾病数据分析 1、检测量统计 2021年5月份共收到来源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北京、 河南、陕西、江西、广州等省份的样品,分别进行了抗体检测、病原 检测、药敏实验、细菌分离等房地产项目的检测,其中辽宁、华北、 黑龙江地区送检样品量较大,分别占42.86%、20.00%和14.29%。 2、猪场疾病分析 2021年5月份所检测服务的养殖场中会97.73%的养殖场仍处非健 康状态,其中蓝耳的发病率较高,占40.00%;其次为伪狂犬、圆环和 猪瘟,发病比例分别为26.67%、20.00%和8.89%;5还是紫菊腹泻性疾病主要月份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引起。经统计疾病混合感染率 为22.24%,病菌其中蓝耳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较多,可与伪狂犬、圆环、猪瘟等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的丰泓病猪在临床症状上表 现比较复杂,与一般而言病原感染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如果 没有正确的诊断,在防控上容易治标而不治本的现象,所以查明混合 受到感染的病原,明确猪场的健康度和威胁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提高其心理治疗和控制效果。 与2021年5月份和2021年1-4月份相比,随着免疫的加强、猪 场的重视,伪狂犬和圆环的发病率趋于稳定,但蓝耳的感染率态势呈 上升趋势,蓝耳已成猪群成为健康的最大隐患。然而蓝耳流行毒株较多、疫苗种类复杂,且目前没有较好的统一较多的防控思路,系统化、个性化防控蓝耳成为猪病防控中的重中之重。 3、有所不同建模阶段猪群抗体水平比较分析 猪瘟抗体分析:经统计本月猪瘟抗体总阳性率为73.52%,种猪抗 体阳性率大于80%,基本合格。后备母猪猪瘟抗体阳性率偏低。导致后备猪抗体阳性率偏低的原因很多:一大部分是因为感染蓝耳、圆环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