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启东中学二OO四年高考化学考前辅导.

江苏省启东中学二OO四年高考化学考前辅导.

江苏省启东中学二OO 四年高考化学考前辅导

江苏省启东中学 钱宏达

一、避开题设“陷阱”,巧解选择题

在中学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 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②二氧化锰、③高锰酸钾中,可以做催化剂的是

(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

D .②③

分析 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 ,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此得出本题答案为C . 例2 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

A .Cl 2

B .NH 3

C .NaCl

D .CH 3COOH

分析 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 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 .

例3 若200mlc (H +)=1×10-3mol/L 的某一元酸和100ml c (OH -)=1×10-3mol/L 的某一元碱

相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所用的酸和碱就应是

A .等浓度的弱酸和强碱 B.稀的强酸和稀的强碱

C .稀的弱酸和浓的强碱 D.稀的强酸和浓的弱碱

例4 将2SO 通入2BaCl 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仍无沉淀,则通入气体可能是

A .2CO B.3NH C.2NO D.S H 2

例5.已知酸式盐NaHB 在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反应:

①NaHB==Na ++HB -,②HB -H ++B 2-,③HB -+H 2O H 2B +OH -

且溶液中c (H +)>c(OH -),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NaH

B 为强电解质 B 、H 2B 为强酸

C 、H 2B 为弱电解质

D 、HB -的电离程度小于HB -的水解程度

2.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1 把6mol 铜粉投入含8mol 硝酸和2mol 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

质的量为( ).

A.2 mol B.3 mol C.4 mol D.5mol

分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0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答案A。

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同样在硫酸中具有强氧化性,仍可以和过量的Cu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计算:

3Cu十8H++2NO3-=====3Cu2++2NO↑+4H20

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气体物质的量为3 mol,因此,该题答案为B.

例2.按反应特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6H5CH2Cl+NaCN-→C6H5CH2CN+NaCl

B、C6H5Li+CO2-→C6H5COOLi

C、CH3CH2CHO+HCN-→CH3CH2CH(CN)OH

D、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分析:此题考核加成反应的实质。选项C是很明确的,选项B中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碳氧双

键,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C6H5

例3.某溶液中含HCO3-、SO32-、33-等四种阴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足量Na2O2后(设溶液体积不变),溶液中上述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A、CH3COO-

B、SO32-

C、CO32-

D、HCO3-

3.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

例1在由5种基团叫-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 反应的有机物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分析题给的5种基团两两组合后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有:CH3-COOH、C6H5-OH、OHC—COOH、C6H5-COOH、HO-CHO、HO--COOH共6种,因此易错选项C.如果认真审题,把握题给限定条件即有机物,就很容易将HO-COOH(碳酸)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

例2.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还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则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下列基团的组合是

①-CH3;②-OH;③-Cl;④-CHO;⑤-C2H3;⑥-COOH;⑦-COOCH3

A、③⑤

B、②⑥

C、⑤⑦

D、④⑤

分析:要特别注意选项A,氯乙烯水解它只得到一种有机物,所以只选C。

4.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了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例1 100g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约为( ).

A.6.02×1023 B.4×6.02×1023

C.4.11×6.02×1023 D.4

分析该题很多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H2S04分子中的O原子,却没有考虑到水中同样含有O原子,而掉进了“陷阱”,错选选项B,本题正确答案应为C.

例2在①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

②4FeS2+11O2====2Fe2O3+8SO2反应中+2价铁和-2价硫都被氧化;

③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得电子数与氧化剂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这3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分析该题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和-3价,而②、③中铁元素和硫元素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已成了不变的事实,所以错选人其实若仔细审题就会看出,②中的硫元素并不是—2价,而是—1价,③中的还原剂也不是得电子,氧化剂也不是失电子,而应是还原剂失电子,氧化剂得电子,因此在解题中要注意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该题正确答案为D.

例3.将pH为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 (SO42-):c (H+)约为

A、1:1

B、1:2

C、1:10

D、10:1

分析:根据定量计算,稀释后C H+=2×10-8mol·L-1,C SO42-=10-8mol/L,有同学受到思维定势,很快得到答案为B。其实,题中设置了酸性溶液稀释后,氢离子浓度的最小值不小于1×10-7mol·L-1。所以,此题稀释后氢离子浓度只能近似为1×10-7mol·L-1。所以,选C。

例4.将a g Fe、Mg合金溶解在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当合金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NO气体bL(设HNO3的还原产物只有NO)。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得到沉淀物。若用守恒法求沉淀的质量,用到的守恒关系依次是

A、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B、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C、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D、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电子守恒

分析:这道试题对能力要求比较高,涉及到的化学基础知识比较多,假设反应后,Fe2+ x mol,Fe3+ y mol ,Mg2+ z mol, 根据电子守恒得2x+3y+2z=b/22.4×3,根据电荷守恒得2x+3y+2z=n OH-,所以根据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为合金的质量加上氢氧根离子的质量,所以沉淀质量为(a+3b/22.4×17)g。

5.正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开“陷阱”

化学虽不像语文在语法上那么讲究,有时正确运用语法,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例1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电解质微粒大的操作是( ).

A.丁达尔现象 B.布朗运动 C.渗析 D.电泳现象

分析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是胶体的3个化学性质,而不是化学中的操作,故本题答案为C.

例2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浓度的乘积为10-24,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S2O32-

B、NH4+

C、NO3-

D、HCO3-

分析:选择题中常出现“一定能”、“一定不能”、“可能”等字眼,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

6.谨防因一字之差落入“陷阱”

在审题时,看清题干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关键信息,谨防粗心大意,而落人“陷阱”. 例1 在25℃时,将2个铜电极插入到一定的Na 2S04饱和溶液中,通直流电电解并不断搅拌,当阴极上收集到a mol 的气体的同时,溶液中析出了b mol 的结晶水合物Na 2S04·10H 20,若保持温度不变,则所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a b b 18+ B. a b b 36+ C.a b b 1816171+ D.a b b 916171+

分析:电解发生的电极反应:阳极为Cu-2e =Cu 2+,阴极为2H ++2e =H 2↑. 电解时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 十2H 20=====Cu(OH)2↓十H 2↑

阴极逸出a molH2,水被电解了2a mol ,根据溶解度知识,不难求出答案为C ,如果将题中的铜电极换作铂电极,只改一个字,其电解的总方程式即为:

2H 20=====2H 2↑+O 2↑

阴极逸出a mol H 2,水被电解了a mol ,其答案为D .

可见因一字之差(“铜”与“铂”),答案各异。 二、审清题意,速解计算型选择题

例1.某工业反应混合液中仅可能含有的组分是乙醚C 4H 10O 、乙醇C 2H 6O 和水,经分析液体中各原子数之比C :H :O =16:42:5。若混合液中只含两种组分,则可能的组合是

A 、乙醚和乙醇

B 、乙醚和水

C 、乙醇和水

D 、乙醛和丁醇

分析:平均组成为C 3.2H 8.4O 选项A 所以选项A 符合,同理选B ,特别注意D ,碳氢原子比例不相符,所以不能选。

例2.将2 mol NaHCO 3和一定量的Na 2O 2固体混合,在加热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经测定反应后Na 2O 2无剩余,则最后所得固体的物质的量为

A 、1 mol ~ 2 mol 之间

B 、1 mol ~ 4 mol 之间

C 、1 mol ~ 6 mol 之间

D 、大于4 mol

分析:2 mol NaHCO 3受热完全分解,生成1mol Na 2CO 3同时放出1molCO 2和1molH 2O 。若Na 2O 2没有,则所得固体至少为1mol 。若Na 2O 2足量,保证放出的CO 2和水蒸气与其恰好反应,则所得固体至多为4mol 。所以选B 。

例3.碳酸铜和碱式碳酸铜[Cu 2(OH)2CO 3]均能溶于盐酸,转化为氯化铜。在高温下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溶解28.4g 上述混合物恰好消耗1mol/L 盐酸500mL ,灼烧等量的上述混合物,得到的氧化铜质量是( )。

A. 35g

B. 30g

C. 20g

D. 15g

[评析]审题的要求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化繁为简、弃劣扬优、推陈出新、优化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启迪心智、拓展思维。本题若从守恒的角度,可以一步得解,

n(CuO)=n(Cu 2+)=n(Cl -)/2=n(HCl)/2=0.25mol ,m(CuO)=20g 。C 。

三、重视化学平衡问题

例1.在一定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SO 2和O 2的混合气体,即发生如下反应:2SO 2(g)+O 2(g) 22SO 3(g);△H<0。反应达平衡后,SO 2、O 2和S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通电

电解 4 2 1.2 0.8 3.2 10 6 2.4 1.6 8.4

4:6,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后达到新的平衡时,O 2和SO 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1.1 mol 和2.0 mol ,此时容器内SO 2的物质的量应是

A 、0.7 mol

B 、0.9 mol

C 、1.1 mol

D 、1.3mol

分析:2SO 2+O 22SO 3

起始:3a 4a 6a

转化:2x x 2x

平衡:3a-2x 1.1 2.0

4a-x=1.1 解得: a=0.3

6a+2x=2.0 x=0.1

n SO2=3a-2x=0.7mol

例2.在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盛有等物质的量的SO 2、O 2、SO 3(g)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反应前减少了1/13(温度、压强反应前后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SO 2占总体积的

A 、1/3

B 、1/6

C 、2/13

D 、6/13

分析:2SO 2+O 22SO 3

起始:1 1 1

转化:2x x 2x

平衡:1+2x 1+x 1-2x

4

1,121333==x x n n +==前后后前ρρ SO 2%=13

6x 32x 1=++

例3.加热硫酸铜晶体,随温度不断升高1000℃,晶体会逐渐“释放”水蒸气、三氧化硫(并会分解)、氧气,同时生成氧化铜,而最后氧化铜转化为氧化亚铜。现将25.0g CuSO 4·5H 2O 均匀加热,缓慢升温到1000℃,并恒温一段时间。

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过程中,固体产物的质量是否可能为10g ,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

(2)若实验没有误差,反应完全后,气体产除去水后,其物质的量n (气体)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3)某同学在实验中最后获得固体的质量为7.6g ,试计算该同学获得固体物质的组成成分和它们的质量。

思路分析:25.0gCuSO 4·5H 2O 的物质的量为0.100mol

(1)胆矾晶体受热时,可先后发生下列反应而失重:

CuSO 4·5H 2O====CuSO 4+5H 2O ↑

CuSO 4====CuO+SO 3↑

在某中间温度时,若产物全是CuSO 4,其质量为:0.1×160=16(g),若产物全是CuO 时,其质量为0.1×80=8.0(g)

因此,当剩余固体质量为10g ,其组分既有CuSO 4(设其质量为x),又有CuO ,根据Cu 原子△ △

守恒可得:

1.08010160=-+x x 解得x=4.0(g) 则CuO 质量为:10g-4.0g=6.0g

(2)由题意得:CuSO 4完全分解,固体产物为氧化亚铜,气体除水后,有氧气及存在一个平衡2SO 3 2SO 2+O 2,若全为三氧化硫,则气体物质的量为0.125mol,若三氧化硫完全分解,则气体物质的量为0.175mol,所以0.125

(3)若全是氧化铜,则最后固体质量为8.0g ,若全是氧化亚铜,则质量为7.2g ,现固体质量为

7.6g ,说明剩余固体中既有CuO(设其质量为xg),又有Cu 2O(设其质量为yg)。

x+y=7.6

mol y x 100.02144

180=?+? 解得:x=4.0g, y=3.6g 。

例4.在10℃和4.00×105 Pa 的条件下,反应aA(g)

dD(g)+eE(g)建立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改变压强。下表列出了不同压强下反应建立平衡后物质D 的浓度(在改变压强过程中无

压强(Pa )

4.00×105 6.00×105 1.00×106 2.00×106 c(D)(mol/L) 0.0850 0.126 0.200 0.440

(填“正”或“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从1.00×106Pa 增加到2.00×106Pa 时,平衡向____方向移动,试推断此时平衡

向该方向移动的两个必要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04年高考对化学实验考核力度肯定加大

例1.为了测定铜与硫按什么原子个数比进行反应, 设计出下列实验:

(1)为确保铜粉中不含氧化铜, 一般要用CO 对铜粉进行处理, 首先将铜粉装入硬质玻璃管内, 然后按如下常规操作进行:A. 点燃尾气出口处的酒精灯, B. 通入CO, C. 加热CuO, D. 停止加热, E. 冷却后停止通入CO, F. 熄灭尾气出口处的酒精灯。

若不用上述CO 的处理, 请你设计另一简单实验方案, 而达到铜粉中不含氧化铜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确称取已处理过的铜粉m 克, 与硫粉混合, 然后加热使之反应, 为了保证铜粉充分反应, 应当注意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产物在称量前还需用________进行处理以除尽其中____________。

(4)称量反应物的质量为n 克, 则Cu 、S 以_________的个数比进行反应。

答:(1)用足量稀处理, 然后过滤, 洗涤, 干燥

(2)硫粉过量, 混合均匀;(3)未反应的硫;(4)m:2(n-m)

例2.实验室可通过多条途径得到氮气,常见的三种方法是:

方法一,将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纯净的氮气和铜。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加热,逸出氮气。

下列是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其它必要的仪器如: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等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制氮气:氨气是用浓氨水跟生石灰反应得到,此反应最好选用(填仪器的编号)______作发生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要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氮气(可含有少量的水),还使用上述仪器中的(填仪器的编号,并按气流方向从左向右列出)______________。

(2)在制取氮气的三种方法中,方法一和方法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常被联合使用。这两种方法与方法三相比,其优越性在于_______________。

答:(1)E CaO+NH3·H2O=NH3↑+Ca(OH)2E→F→A→C→D

(2)Cu和CuO可以循环使用,避免因使用有毒的物质NaNO2而造成污染。

例3.磷化氢(PH3)是一种无色剧毒的气体(沸点为-89.7℃)。夏夜,坟场附近游荡着的蓝莹莹“鬼火”就是PH3的自然现象,PH3可以由碘化磷(PH4I)与强碱反应来制取,其原理类似于实验室制取氨气,现用图所示装置进行PH3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1)实验室用PH4I和烧碱反应制取PH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从分液漏斗往盛有碘化磷的烧瓶A中加入适量乙醚(乙醚为无色液体,沸点是34.5℃,微溶于水,与Fe2(SO4)3不发生反应)。微热数分钟后,再从分液漏斗往烧瓶中加

入一定量烧碱溶液,继续加热。在B处用电加热器控制硬质玻璃管温度在360℃左右。实验中可观察到:①在用湿布裹着的C管处在白色蜡状固体生成;②D试管中Fe2(SO4)3溶液由黄褐色变成淡绿色,同时也有白色蜡状固体生成,③E处点燃气体,火焰呈蓝色。

I.C管处白色蜡状固体是_______,这一事实说明PH3受热______。

答:白磷。分解生成磷。

II.D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说明PH3具有______性。

答:2PH3+3Fe2(SO4)3=2p+6FeSO4+3H2SO4,还原.

III.E处导出的气体必须点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导出的气体除H2外,还有未反应完的剧毒气体PH3及少量乙醚蒸气,为减少对空气污染,将气体燃烧掉。

IV.实验开始时,先往烧瓶A中加入适量乙醚并微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利用乙醚蒸气密度大,先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以保护PH3不致在装置中自燃,影响实验效果。

五、有机推断题是04年高考的一个重点

例1.A是烃,B是烃的含氧衍生物,A、B均为常见有机物。由等物质的量的A和B组成的混合物0.05 mol在0.125 mol O2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0.1 mol CO2和0.1 mol H2O。试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物中A、B的分子组成可能有__________种组合。

(2)另取一种组合A和B,以任意比混合,且物质的量之和为a mol。

①若耗氧量一定,则A、B的分子式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_;耗氧量为___________mol(用a表示)。

②若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一定,则A、B的分子式分别是A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③若生成CO2的量为定值,则生成物H2O的质量范围为____________(用a表示)。

分析:(1)由题意得出混和气体平均组成为C2H4O,所以有以下五种组合:(1)CH4,C3H4O2 (2)C2H4,C2H4O2 (3)C2H6,C2H2O2 (4)C2H2,C2H6O2 (5)C3H6,CH2O2。(2)①为第4种组合,耗氧量为2.5a。②由题意得A、B分子中碳氢原子数相等,所以为第(2)种组合。③由题意得A、B 分子碳原子数相等,则为第(2)与第(4)种组合,第(2)种组合中生成水的质量恒为36ag,而第(4)种组合中,生成水的质量最小为18ag,最大为54ag,所以答案为18a

例2今有化合物

(1)请写出乙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写出鉴别甲、丙化合物的方法(指明所选试剂及主要现象即可):

鉴别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别丙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按酸性由强至弱排列甲、乙、丙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判别上述哪些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有很多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含有酯基和一取代苯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乙酸在某催化剂的作用下可生成一种重要的有机试剂A 。A 中的氢原子没有差别,A 中含有羰基,且分子里的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A 很容易与水反应重新变成乙酸。(1)写出A 的结构式;(2)写出A 与水反应的方程式;(3)写出A 分别与NaOH 、NH 3和乙醇反应的方程式。

①乙酸→A

③所有原子共平面

A +水→乙酸

无差别,含羰基

有的考生对比信息①④迅即发现,A 是乙酸的脱水产物,即2CH 3COOH →CH 3COOCOCH 3(乙酸酐)+H 2O ,且恰能满足信息②,但由CH 4推想-CH 3上的原子又觉得A 分子里的所有原子决不可共平面。其实,脱水方式除分子间脱水还有分子内脱水,A 正是乙酸分子内脱水的产物:CH 3COOH →CH 2=C =O +H 2O ,CH 2=C =O 类似于乙烯,双键所连的原子能保证共平面,满足全部信息。

答案是:(1)A 为CH 2=C =O

(2)CH 2=C =O +HOH →CH 3COOH

(3)CH 2=C =O +HONa →CH 3COONa

CH 2=C =O +HNH 2→CH 3一C —NH 2

CH 2=C =O +HOCH 2CH 3→CH 3—OC 2H 5

启示:有的考生认定A 是乙酸酐,这是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这种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来套解未知的问题,不善于充分利用题目的全部信息,因而使思维的创新受阻,这不得不说是搞“题海战”的惨痛教训。

例4.有一溶液可能是乙醇中混有甲醇和水,

例5.有A 、B 两个有机化合物,已知(1)分子量都是137,(2)它们都是苯环对位二取代衍生物,(3)A 既可被NaOH 中和,又可与HCl 成盐,但B 不能。试推断A 、B 为何物。

解析:(1)有机物中不可含有Cl,若有Cl 必然有二个Cl 成71才成整数,因苯环为72(12×6),分子量超过137。

(2)一定有N ,因分子量为奇数,因N 原子为三价,所以N 原子有1个或3个。不可能为2个。若三个N 原子,则为3×14=42,加6×12=72为116,由题意,A 有羧基,又有氨基,羧基分子量为45,不合题意,所以只有1个 氮原子,所以A 为对氨基苯甲酸,B 为对硝基甲苯。

附:①化合物(I)是百里酚,分子式为C 10H 14O ,它是一种香料,可以进一步简化成(II)式。 辨论A 、B 、C 、D 四种化合物那些互为同分异构体。

O O

答:

②薄荷酮的结构式(下图I)可以进一步简化成键线式(下图(II)),它的分子式为C 10H 8O ,请指出A 、B 、C 、D 四个萜基化合物中哪两个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BC

六、降低计算难度,重在规范、巧字上下功夫

例1.甲酸(HCOOH )、乙酸(CH 3COOH )、乙二酸(HOOC -COOH )均为有机羧酸。 OH

CH 3

H 3C

(A)薄荷醇

OH

O

OH O

(B)香芹酮 (C)百里酚 (D)香叶醛

(I)薄荷酮

(II) CH 3 O

H 3C CH 3

O CH 3 OH (I)百里酚 (II)百里酚 OH

OH O

OH

(A)香叶醇 (B)香茅醇 (C)香叶醛

(D)薄荷醇

(1)若甲酸、乙酸、乙二酸等物质的量混合的混合酸a mol ,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 。(用a 的关系式表示)。

(2)若甲酸和乙二酸以任意比例混合所得的混合酸b mol ,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 。(用含b 关系式表示)。

(3)有甲酸、乙酸和乙二酸的混合酸(任意比)m g ,完全燃烧后恢复到标态下得到2.24L CO 2气体。如果完全中和上述m g 混合酸,需要1 mol ·L -1的NaOH 溶液80 mL 。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分析:第(1)问不难求解,答案为amol 。第(2)甲酸与乙二酸与氧气反应均为1:2,所以,答案为0.5b 。(3)设甲酸(C 2H 2O 2)为xmol ,乙酸(C 2H 4O 2)为ymol ,乙二酸(C 2H 2O 4)zmol ,根据碳原子守恒,x+2y+2z=0.1,根据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出定量关系式x+y+2z=0.08,两式相减得y=0.02mol, x+2z=0.06mol, 当x=0时,z =0.03,m 为最小值0.03×90+60×0.02=3.9,当z=0,x=0.06时,m 为最大值60×0.02+0.06×46=3.96g ,所以答案为3.9

例2.将一定量混合均匀的铁粉与硫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共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

得到固体A 。将质量为m 的固体A 加入到300 mL 2 mol ·L -1盐酸中使之完全溶解。测得室温下

加入固体A 的质量与收集到气体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所得氢硫酸溶液饱和前无硫

化氢气体逸出)。

已知加入固体A 的质量m ≤3.2g 时,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当m>3.2g 时,收集到的气体为H 2和H 2S 的混合气。

试分析与计算:

(1)3.2g 固体A 中所含的物质有______; (2)3.2g 固体A 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溶于上述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______________;

(3)当固体A 全部溶于上述盐酸,且A 的质量m>3.2g 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V =_________mL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1)由m>3.2g 时,收集到的气体为H 2和H 2S 的混合气,可得到原固体中含的物质的是Fe 和FeS(Fe+2HCl=FeCl 2+H 2↑, FeS+2HCl=FeCl 2+H 2S ↑)

而m ≤3.2g 时,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H 2S 哪去?

(2)由题意氢硫酸溶液饱和前无硫化氢气体逸出,可知产生的H 2S 溶解在溶液中,当m=3.2g 时,H 2S 恰好饱和。

3.2g 中:Fe~H 2

1mol 22.4L

n(Fe) 0.224L

n(Fe) = 0.01mol

当m 由3.2g 变化到6.4g ,参加反应的固体亦为3.2g ,既有H 2S 和H 2,共1120mL -224mL=896mL,即0.04mol

其中H 2为224mL 即0.01mol,

所以 n (H2S)=0.04mol -0.01mol=0.03mol

所以 n (FeS)=0.03mol

0 1.6 3.2 4.8 6.4 m(固体A)/g 1120 224

即3.2g 固体可产生H 2S 0.03mol

C (H2S)=L mol L

mol /1.03.003.0 (3)由上可知,3.2g 产生H 2S 和H 2共896mL

所以,mg 固体可产生H 2S 和H 2 m/3.2×896=280m ,其中0.03mol 即 672mL 溶解在溶液中。所以,实际收集到的气体为(280m -672)mL 。

答:(1)Fe 、FeS (2)n(Fe)=0.01 mol 、n(FeS)=0.03 mol c(H 2S)=0.1 mol ·L -1

(3)280m-672 七、回归课本,抓好基础知识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

B .加碘食盐中的“碘”通常是指碘单质

C .体操运动员所用的防滑“镁粉”,其成分是金属镁

D .使用明矾可软化硬水

[评析]化学是生活的化学。需掌握必要的化学常识,回归课本是有效的途径。A 。

例2.根据实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精制硫酸亚铁晶体(含少量不溶性杂质)时,将晶体溶于水后,为什么还需加热到50℃~80℃?为减少硫酸亚铁的 损失,应采取什么分离方法?

(2)某溶液中含有OH -、CO 32-、SO 42-三种阴离子,要求只取一次待测液就能将阴离子都检

验出来,试设计一种简便的检验方法(不选用指示剂)。

答:(1)增大FeSO 4溶解量,趁热过滤。(2)首先加入NH 4NO 3溶液,检验OH -;其次加入HNO 3

溶液(或盐酸),检验CO 32-;最后加入Ba(NO 3)2溶液,检验SO 42-。

例3.已知MgCl 2·6H 2O 晶体在空气中加热时,释放部分结晶水,同时生成Mg(OH)Cl (碱式氯化镁)或生成MgO 。下列是关于MgCl 2·6H 2O 的综合应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的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反应条件。

(2)Mg(OH)2固体存在如下溶解平衡:Mg(OH)2(固体)Mg 2++2OH -。向体系中加入(至少填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_____,有利于Mg(OH)2溶解。

(3)NaF 和MgO 的核间距离分别为2.31×10-10m 和2.10×10-10m ,但两者的熔点分别为993℃、

2800℃。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的概念(即化学反应的原料中每个原子都参与反应并全部转化为产物),203kgMgCl 2·6H 2O 原料可以获得29.8kg MgO 、____kg 36.5%的盐酸和____kg MgCl 2。

答:(1)在干燥的氯化氢气流中加热 (2)酸类: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弱碱盐类:硫酸铜、氯化铁等 铵盐类:醋酸铵等 (3)两种物质同是离子晶体,MgO 比NaF 键长短(或

MgO 比NaF 核间距离小),Mg 2+、O 2-所带电荷多(离子之间作用力大),离子晶体的熔点也显著

升高。 (4)149kg 24.2 kg 。

说明:这几天同学们务必将课本从头至尾浏览一遍,这很重要。书中出现的实验、化学反应方程式都要掌握。以平静的心态再次走进教科书。可以通过系统浏览、精彩回放等方式整体认识新教材。并认真反思自己对教材的知识脉络及主干知识把握的程度,查知识的缺漏,强化知识的记忆,进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教材的重点、关键点 及知识的联系点。通过教材回眸,绘制出心中的知识网络图。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在整个教材的化学反应中是怎样体现了主干作用的;基本理论中各部分的关键知识是什么;各类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之间有什么衍变关系;每个实验(含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实验习题)的目的、设计原理及操作要求是什么,尤其像“中和热的测定”、“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新增实验。

请关注:体现新教材特色的科学素养教育(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观等),如高中第一册教材P 41“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方法”、第三册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学习方法教育,如教材中提供的“讨论”栏目引导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类比的方法、阅读的方法等等;STS(社会、技术、科学)教育,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电池、环境保护等等;研究性课题学习,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些内容正是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之一,已逐步展现出来了。

八、瞄准试卷方向,强化应试的针对性

1.解剖高考试卷的结构,进行专题强化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尽管不能说猜中试题.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可以总结出来的,故在复习的后期,对学生不是去炒已复习过的“凉饭”,而可以采用小专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巩固重要知识点、提高应试素质。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自主地归纳整理一些小专题,如从高考热点上:与N A 有关的计算类小问题;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不用试剂或用—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排队;热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混合液pH 计算;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反应速率及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有机新信息题;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方案的选择、评价等。从教材的重点、难点上:元素化合物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导致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不牢,而这一薄弱环节在150分中占35%,必须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专题: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理及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化学键理论;四种晶体的有关知识;勒沙特列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电离理论;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中和滴定原理;三池的原理;胶体的知识。从学生的知识、能力薄弱环节上:简答题的解法研究;选择题的巧解与速解;与成环有关的有机合成题;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讨论型计算题等。

2.针对历届高考易失分点,查漏补缺

尽管每年的考生个体有差异,但是,如果将历届高考题得分率低的试题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有许多易错点是历届学生共同犯的。

(1)思维的变通性差

许多学生受高考迎考题海的影响,拿到试题后若遇“似曾相识”,必快速下结论,往往也是

失分率较高的。比如:Cl 3517和Cl 3717若知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求二者个数比或某一种的丰度,学

生很熟,若改问求Cl 3517

占的质量分数?许多学生仍用原来的思维习惯求解,大错特错。所以在做

习题时,同学们试着举一反三,改头换面,增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2)语言表达能力差

尽管《考试说明)对简答题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不代表高考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历届高考化学科中最薄弱的。出现的问题有:答不到要点上,讲了很多话,有用的字没几个;答不出关键的词语;语句不通顺;不讲究简答的方式,理科的学生有时结合数理逻辑答简答题更好;不是简答而是繁答,叙述太多等。

(3)规范化做题急待加强

一份150分的试卷,平时成绩差不多的同学考分若相差3—5分,不是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答题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列几个方面望同学们避免:化学用语中出现错别字要扣分的,如“加成反应”写成“加层反应”,“苯”写成“笨”,“烯烃”写成“稀烃”;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漏写反应条件、“↑、↓”号不写、化学式写错均要扣分;化学用语书写错误也是造成无谓失分的重要原因。如写元素名称,有同学粗心写成符号,写离子方程式,则写成化学方程式,写结构简式,则写成化学式等。答计算题时,自作聪明,不要步骤,一步写出结果,如果结果对,算你走运,但也要扣分,若不对,就要全扣;有机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顺序经常被扣分,如

(4)新信息题失分较多

为了加强高考的选拔功能,试题中有一定量的新信息题,信息给出的方式有:文字表达、图、表、框图、数字等,许多学生对这种新情境的试题心有余悸,故历年高考新信息题得分率均不很高,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加强训练,寻找解题的方法。

(5)化学实验能力差

高考卷2道实验题第1道为小实验题,也是基础题,第2道为大实验题,是拉分题。第2道大实验题应关注气体性质与物质制备结合的;新信息与基本操作融合的;实验原理灵活运用的;综合实验(定性与定量)的;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的、选择的。

3.调整心态、适度模拟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高考也不例外,许多人认为成绩好(智力好)就行,其实不然,我们周围平时有许多成绩好的同学考不过平时成绩平平的同学的例子,究其原因,心理状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考试焦虑是每一位同学都要遇到的问题,由准备考试所引起的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紧迫感,是正常的心理保护反应,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及学习活动,不仅没有害处,反而会有益处:当然,考试焦虑比较严重的,如,一进教室、一听老师讲课、一拿起书就头痛、恶心的同学应离开学习场所休息一段时间,或者针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症状,向心理老师咨询。我想,适度的心理定位和充分的自信,加上有规律的学习活动和体育运动,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临近高考时,适度的模拟训练,也可以帮助自己尽早进入角色,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根据个人水平,有选择地适度做一些新题或研究分析一些新题解法,目的在于体会集训试题的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以及体现命题改革的新观念,切不宜多。一些联系环境、健康、能源、化学新成就、识别伪科学等体现化学价值的应用题,重视化学科学思想方法、化学实验方法的考查题,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如分析目前抗非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性质、作用及保存、二氧化氯(ClO 2)的消毒作用等题,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NH 2 NH 2 写成 ,-CHO 与-COH 混用等。

考试时的应对策略

一年一度的高考临近了,为了您能在高考中发挥正常,考出好的成绩,提醒您考试时应在以下6个方面注意对策:

一、优化情绪:考试时的情绪对考试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情绪波动的人容易出现发挥失常的现象,情绪稳定的人容易发挥出正常的水平,甚至是超常的水平,可以说,好的情绪是考试成功的一半。因此,考试时要积极优化你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心态平稳,正确对待,面对实际,问心无愧。”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你的情绪:(1)以平常心对待考试,考前已进行了系统复习,没什么好担心的。(2)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太重,考试期间因焦虑而紧张、着急和晚上睡不着觉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没什么大不了的,考试时不焦虑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关键在于你对焦虑的认识态度,如果你觉得焦虑是很正常的,一定的焦虑可以使自己在考试时发挥得更好,那么,你的焦虑就不会成为你的负担,相反,还可以帮助你超常发挥。因为,适度的紧张使思维更活跃。(3)寻找能放松自己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减轻紧张感。如听听音乐;做些放松运动;找人侃大山。

二、进入状态:进入考场之后,就要把心收回来,全身心进入考试状态。先把考试所需的学习工具放置好,把注意力集中到试卷上来,写好姓名、班级、座号或填涂好学校、准考证号、姓名(高考时)等,然后,大致游览一遍考卷有几题,有几页。最后,用挑战的心态进入解答状态。

三、冷静做答:考试的最终目的是把每道试题正确解答出来,考试成功的关键是你的解题质量高。因此,你在考试时应把质量放在首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速度,而不是倒过来。你要保证解题的高准确率,就必须冷静思考,细心审题,精确运算,规范作答。

1.仔细、仔细、再仔细:即在浏览、审题、解答等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仔细,聚精会神,一丝不苟。遇到难题不惊慌,碰到做过或容易的题不大意。

2.审题、审题、细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错了,后面的解答就无意义了。因此,考试时你必须认真审题,以自己的知识水平认为自己的审题是没有问题的,能达到这一点,你的审题就达标了。如果自己的知识本身有缺漏而造成审题不正确,这不怪你的审题,而怪你没有掌握好有关的知识。

3.质量、质量、高质量:即你在考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质量意识,不放弃任何一道自己会做的试题,不做错任何一道会做的试题,这就是你的解题质量意识。

四、讲究方法:考试时是要讲究方法的,毫无章法地进行考试,容易造成考试结果的遗憾。如你在考试时,要知道如何解答选择题:明白试卷中有哪些题型,这些题型该怎么做,解题思路如何;遇到难题时要如何处理;考试时间不够时怎么办,草稿纸如何使用?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你都要事先有对策,这样,在考试时才胸有成竹。

五、心系成功,不怕失败:考试时能发挥自己的应有水平,即使成绩不理想,也是成功的。

考试时你保持正确的心态,认真对待每科考试,把自己会做的都全部完成,并做对。另外,过一科,放一科,不和他人攀比,不和他人讨论考完的科目,不管已考的科目成功与失败,都放之一边,赶紧准备下一科的考试。不怕失败,不把上一科失败带到下一科。

六、充分发挥: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因此,考试时如何把平时所学都发挥出来,这是你考试成败的关键。除了以上方法之处,还要注意以下应试技巧或要求:准时到达考试地点,不要慌里慌张,以免丢三落四;考试时先易后难,遇到难题先“绕道走”,在做完会做的题目之后再回头做那些难题;试题解答条理清楚,卷面整洁字迹端正;做完试题不急交卷,注意检查防止漏题;时间有余进行检验,更改结果慎之又慎;卸掉“包袱”轻装上阵,注意身体保证健康。

最后预祝我校04届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