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第7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国际经济学第7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国际经济学第7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国际经济学第7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第二部分: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第7章

基本假资本和劳力自由流动

也不考虑交易费用之

CHPte7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

劳动跨国流动经济效应

资本跨国流动经济效应

资本跨国流动其他效应

第1节劳动跨国流动经济效应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概述

指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1、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

国民收入的差异;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经济周期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等;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永久移民/中短期国际劳务进出口(工程、服务等工作人员)//留学人员/技术性劳务合作/在外资机构工作的人员等;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例如:横轴代表劳动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出,有A、B两个国家,A国的劳动量为OA,B国的劳动量为O*A。有图7-4:

图7-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图形说明:

1、封闭经济福利

(1)劳动量:A国OA,B国O*A/资本边际产品价值:A国:OC,B国:O*H

(2)总产出:A国FOAG,其中OAGC为劳动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B国总产出为为O*JMA,其中O*AMH为劳动收入,HJM为其他要素收入。

2、在自由条件下,劳动从A流向B,在E点实现均衡,流动量为AB,边

际收益率为ON=O*T,总产出净增EGM,其中ERG为流出国A获得,MER 为流入国B获得。

(二)结论:

劳动力流动增加世界总产出和社会福利,对劳动力流出国和流入国都有利。

但导致不同部门利益的再分配,劳动输出国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但资本

边际产出率下降;劳动输入国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下降,但资本边际生产率

上升;

(三)政策含义

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人才政策

国际劳工侨汇收入:外汇政策

作为学习外国技术:技术政策

第2节资本国际流动经济效应

一、资本国际流动概述

1、资本国际流动的范畴

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国际流动反映在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中。

2、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1)不同国家间资本收益率的差异;

(2)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变化;

(3)风险因素或规避风险要求;

(4)贸易保护限制了商品流动;

(5) 国际分工引起资本优化配置;等;

3、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

(1)按资产所在地与所有权分类

A.资本流出:资产

B.资本流入:负债

(2)根据资本流动和实际生产交换关系分类

A.贸易支付/直接投资;

B.银行信贷/证券投资/外汇买卖

(3)根据资金使用期限分类

A.长期资本流动

按使用方式不同分为:

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信贷

B.短期资本流动

根据流动性质不同分为:结算型资本流动;银行经营型资本流动;

保值(安全)型资本流动;投机型资本流动;

二、借贷资本流动:国际借贷说

假定: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

国际借贷的静态分析见图7-1

1、资本国际流动图形:封闭经济资本的边际产量:

图7-1资本国际借贷的经济效应

2:资本流动后福利

(1)边际产出率:ON=O*T

(2)总产出:世界:+EGM,A国OFEB,B国O*JEB;

(3)投资收益:A国:+ERG;B国:+ERM

结论:

追求更高的资本收益是借贷资本流动的原因;资本国际流动增加世界产出总水平,对资本流入与流出国都有利可图。

3、政策含义:

输出国资本边际生产率提高,但劳动部门就业下降;东道国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但劳动部门就业上升;

政策含义: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需要兼顾不同部门的利益。

例如:中国利用外资,增加就业是主要动机

三、国际直接投资:生产折中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唐宁(John H.Dunning,1977,1979,1988)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论,

1、国际生产折中论提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了考察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必要将投资、贸易、区位经济结合起来考察。

2、基本内容:(1)认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和区位特定优势决定了企业与其他企业比较是否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而且只有三者兼备时企业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融资能力、技术特点、企业规模和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克服对外投资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这种特征能更好的实现资源配置、克服不利条件。

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条件与需求情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某些政策等。是对外投资的充分条件。

3、该理论的政策涵义与评价

政策涵义:

国家应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评价:

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解释了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新现象。但只是对过去理论的折中而没有重要理论突破。

第3节资本跨国流动其他效应

一、利用外资两缺口模型:

1、缺口的概念:指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差额;

当内源资金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便形成缺口,如储蓄缺口、外汇缺口、政府收入缺口等。此时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就成为必要;

2、两缺口模型

从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与支出衡等方程有

Y=C+S+T+M=C+I+G+X=E

如果T=G

收入减支出有两缺口模型:I-S=M-X

I- S为储蓄缺口,M-X为外汇缺口

两缺口恒等,由国民收入帐户的记帐程序所决定,是事后相等。

3、两缺口模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对其四个变量的调节可实现经济内外平衡。

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

学生可以结合中国利用外资相关政策和实践举例说明

二、长期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一)国际债务危机定义

国际债务:广义:所有对外负债的总额(资本总流量);

狭义:向非居民借入的金融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契约型负债总额(契约型:指有偿还义务的负债);

国际债务危机:指由于债务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负债沉重,无力履约偿

还到期债务导致国际借贷状况恶化与国际银行倒闭的全球经济现象。

(二)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1.内因

①盲目借取大量外债,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

②国内经济政策失误。许多重债国自70年代以来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

和货币政策。

③所借外债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高效利用。

2. 外因

(1)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衰退。1979年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诱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

(2)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美元汇率的上升。

1980年,美国为克服国内经济严重的滞胀,世界范围的利率水平大幅上升。(3)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70年代初欧洲美圆发展,并积累大量石油美圆寻求放款对象

(三)债务指标及其管理

静态债务指标:

(1)负债率:当年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应小于30%;

(外债依存度)

(2)债务率:当年未偿还外债余额/出口收入的比值,应小于100%;(衡量负债能力)

(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的比值,应小于20%;(衡量还款能力)

每一指标有局限性,应综合考虑;

三、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货币危机

(一)货币危机定义

广义:一国货币汇率波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15-20%);

狭义: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的平价由于遭到投机资本的冲击而放弃的过程;(二)80年代以来典型投机性冲击

80年代初对拉美国家汇率机制的冲击;

(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

(1992—93)对欧洲货币体系联合浮动机制的投机性冲击;

(1997—98)年东亚货币危机;

(1998)俄罗斯货币危机;

(1999)巴西货币危机;

(2001)阿根廷危机;等

(三)货币危机原因:案例分析

1997年7月,以泰株大幅度贬值为标志,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其原因有:不良的经济基本面: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经常项目逆差,产品结构落后、金融体系不健全、政府企业的家族渊源;高估的汇率水平引发投机资本冲击;

中国的经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行资本管制隔离了投机资本的冲击。

本章小结

1.资本要素在不同主权国家和不同法律体系管辖范围下的资本输入和输出,增加世界产出和福利,导致不同部门间利益再分配。

2.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有利于世界产出的增加和增加社会总福利,但由此导致的人力资源的流失的效果是深远的;

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企业专有优势和生产国际化的优势,同

时投资东道国还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区位优势。

5、由于长期资本流动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外债使用不当,负债沉重,

无力履约偿还到期债务导致国际借贷状况恶化与国际银行倒闭,导致全球性债务危机。

6、由于投机资本冲击,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的平价由于遭到投机资本

的冲击而放弃,货币危机形成;

思考题

1、试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涵义?

2、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讨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国际经济学作业复习资料第七章

Chapter 7 International Factor Movements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ffers in its essenti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b)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c)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e) International borrowing and lending Answer: B 2. 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measures (a) the physical increase in output as country grows. (b) the dollar-value increase in output as a country grows. (c) the increase in number of workers as immigration proceeds. (d)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Answer: D 3. International free labor mobility will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a) increase total world output. (b)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everyone. (c)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workers everywhere. (d)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landlords (or capital owners) everywhere.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E 4. If the world attained a perfect Heckscher-Ohlin model equilibrium with trade, then (a) 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b) 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wish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c) 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have no desire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d) workers in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would wish to migrate to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e) workers in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would migrate to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Answer: C

国际经济学作业答案第七章.docx

Ch a p t e r 7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 a c t o r Mo v e me n t s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ffers in its essenti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b)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c)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d)International trade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e)International borrowing and lending Answer: B 2.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measures (a)the physical increase in output as country grows. (b)the dollar-value increase in output as a country grows. (c)the increase in number of workers as immigration proceeds. (d)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e)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Answer: D 3.International free labor mobility will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a)increase total world output. (b)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everyone. (c)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workers everywhere. (d)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landlords (or capital owners) everywhere. (e)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E 4.If the world attained a perfect Heckscher-Ohlin model equilibrium with trade, then (a)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b)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wish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c)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have no desire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d)workers in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would wish to migrate to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e)workers in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would migrate to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Answer: C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生产要素流动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生产要素流动分析 ——以发达国家为例 摘要:经典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对或者绝对差异是经济贸易的基础,这是比较静态分析得出的结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技术差距模型的基础之上,用动态分析法得出技术的动态变化也可以作为引发国际贸易的因素。它充分考虑了时间因素,产品周期每个阶段的生产要素流动的变化都在时间要素的作用下 发生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动改变各国企业的要素比较优势,使得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产生相应的生产效益。这也是国际间贸易往来的原因之一。在信息经济时代,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日益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如何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开展区域国际贸易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比较优势生产要素流动 Product life cycl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flow ——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bstract: We can get a conclusion that dynamic changes in technology used as trigger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obtained by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which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gap model belongs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Competitive edges of national enterprises have been altered due to the mobility of production elements, allowing for different enterprises producing correspond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which is th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t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have been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ly. Therefore, it is very crucial for the major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figure out how to apply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to reg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Key words:product life-cycle theo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element of production is mobile

关于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建议

关于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中遇到 的困难和问题的建议 一、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年龄在50、60岁人员,而这批人员中多数文化较低,因而在农业生产上缺乏技术。从事农业产业化就谈不上,参与合作社是见水脱鞋,入股投资的事比较谨慎,有钱的事就干,无钱的事就不来,从而表现出从生产、产品、销售等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技术落后,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创造的价值 较低,需要通过专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劳动力的价值。 2、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农药的使用、有机食品的 生产等,这些都需要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法来解决。 3、产品的销售问题,要通过政府引导,提高信息或 通过营销专合组织等形式来帮助解决群众卖难得问题。 4、风险问题,特别是自然灾害,要通过财产保险或 建立风险保障基金的形式来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5、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 主要构成部分,离开了设施农业就谈不上现代农业,而设施农业技术比较尖端,投入的成本较高,因而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有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推进。因此建议增加对

设施农业投入的补贴,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业主参与现代农业的建设,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新局面。 二、融资难问题:农民在整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民间借贷利率高,银行借贷受限制,融资难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销售,如果银行部门在融资政策上作适当放宽,会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目前的农场品主要是直接销售,农民获取的效益较低,有的产品甚至亏本。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安韩园区来集中发展,鼓励农民到企业入股,建议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规模企业或专合组织实行以奖代补,提高加工企业的积极性。 四、农户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问题。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推动“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模式,建议在我镇范围内规划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和林盘整治解决土地指标和用地难得问题。 蔡场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6日

国际经济学作业答案第七章

C h a p t e r7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 a c t o r M o v e m e n t s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ffers in its essenti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b)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c)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e) International borrowing and lending Answer: B 2. 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measures (a) the physical increase in output as country grows. (b) the dollar-value increase in output as a country grows. (c) the increase in number of workers as immigration proceeds. (d)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Answer: D 3. International free labor mobility will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a) increase total world output. (b)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everyone. (c)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workers everywhere. (d)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landlords (or capital owners) everywhere.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E 4. If the world attained a perfect Heckscher-Ohlin model equilibrium with trade, then (a) 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b) 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wish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c) w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have no desire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d) workers in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would wish to migrate to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e) workers in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would migrate to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Answer: C

国际经济学第七章作业 内容

第七章作业内容 1、假设本国和外国都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但只生产一种产品,两国的土地供给 及生产技术完全一样,各国的边际劳动产出取决于其就业水平,具体如下:—————————————————————————— 雇佣工人数最后一个工人的边际产出—————————————————————————— 1 20 2 19 3 18 4 17 5 16 6 15 7 14 8 13 9 12 10 11 11 10 —————————————————————————— 起初,本国雇佣了11个工人,而外国只有3个工作。试说明劳动力从本国向外国自由流动对两国就业、生产、实际工资和地主收入的影响。 2、应用习题1中的数据,先假设外国限制移民进入,所以只有两个工人移入外国。计算移民工人对以下五组人群收入的影响。 a.土生土长的外国人 b.外国土地所有者 c.留在国内的工人 d.国内土地所有者 e.移民工人 从墨西哥向美国移民的效应研究发现:移民者是最大的赢家。用上面的例子说明这一绪论。如果无移民限制,即边界开放,情况会怎么样? 3、过去的几十年,美国对墨西哥直接投资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会对墨西哥向美国移民产生怎样的影响? 4、假定一个劳动充裕的国家和一个土地充裕的国家都使用同样的技术生产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参照第4章的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两国间贸易使劳动力流动动因减少的条件;然后,使用第5章中的分析方法说明一国征收关税能够产生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5、考虑由Guatrarica和Costamala两国组成的世界,两国的边界是开放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各国的GDP等于工资和资本报酬之和,工资与资本的回报来自图7-2的产出。分析技术冲击导致Costamala劳动边际产出提高对两国的影响: a.对两国工人数量的影响 b.对两国工资的影响 c.对两国GDP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第7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第二部分: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第7章 基本假资本和劳力自由流动 也不考虑交易费用之 CHPte7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 劳动跨国流动经济效应 资本跨国流动经济效应 资本跨国流动其他效应 第1节劳动跨国流动经济效应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概述 指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1、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 国民收入的差异;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经济周期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等;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永久移民/中短期国际劳务进出口(工程、服务等工作人员)//留学人员/技术性劳务合作/在外资机构工作的人员等;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例如:横轴代表劳动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出,有A、B两个国家,A国的劳动量为OA,B国的劳动量为O*A。有图7-4: 图7-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图形说明: 1、封闭经济福利 (1)劳动量:A国OA,B国O*A/资本边际产品价值:A国:OC,B国:O*H (2)总产出:A国FOAG,其中OAGC为劳动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B国总产出为为O*JMA,其中O*AMH为劳动收入,HJM为其他要素收入。 2、在自由条件下,劳动从A流向B,在E点实现均衡,流动量为AB,边 际收益率为ON=O*T,总产出净增EGM,其中ERG为流出国A获得,MER 为流入国B获得。

(二)结论: 劳动力流动增加世界总产出和社会福利,对劳动力流出国和流入国都有利。 但导致不同部门利益的再分配,劳动输出国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但资本 边际产出率下降;劳动输入国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下降,但资本边际生产率 上升; (三)政策含义 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人才政策 国际劳工侨汇收入:外汇政策 作为学习外国技术:技术政策 第2节资本国际流动经济效应 一、资本国际流动概述 1、资本国际流动的范畴 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国际流动反映在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中。 2、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1)不同国家间资本收益率的差异; (2)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变化; (3)风险因素或规避风险要求; (4)贸易保护限制了商品流动; (5) 国际分工引起资本优化配置;等; 3、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 (1)按资产所在地与所有权分类 A.资本流出:资产 B.资本流入:负债 (2)根据资本流动和实际生产交换关系分类 A.贸易支付/直接投资; B.银行信贷/证券投资/外汇买卖 (3)根据资金使用期限分类 A.长期资本流动 按使用方式不同分为: 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信贷 B.短期资本流动 根据流动性质不同分为:结算型资本流动;银行经营型资本流动; 保值(安全)型资本流动;投机型资本流动; 二、借贷资本流动:国际借贷说 假定: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 国际借贷的静态分析见图7-1 1、资本国际流动图形:封闭经济资本的边际产量:

关于加快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思考1

关于加快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思考 -------大邑县国土资源局李荣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世界田园城市,是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主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是成都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寻找发展潜力,寻找发展空间,寻找发展动力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探索创新实践的今天,有机地地将资源转变资本结合了起来。跨越式发展需要需要更多的财力物力,对资金、土地等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如何激活生产要素、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尽量促进其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等方面谈几点建议。 一、政策底线 同地、同质、同权、同价指的是相同区位、相同用途、依法成为建设用地的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权利和价格的关系问题。农村用地直接入市,从此打破了非经政府征地,任何农地不得合法转为非农用途的传统,代之以一个征地制与农地直接入市制并存的新时期。但同时通过出让、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的规定,使同地、同权大打折扣。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实现不了完全的“同质、同权”,主要障碍是现行农业用地转用制度和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存在,但其核心是集体土

地能否不受规划限制、不受用途管制、不需计划指标、不经转用审批、不必经过征收进行自由交易的问题。改革征地制度、调整土地政策,既要考虑经济效率问题,还要考虑社会公平问题。实行集体土地自由交易,很明显可以大幅度提高接近城市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可以使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但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土地没有有效市场需求无法达成交易,农民仍然只能依靠农业生产维持基本生活。 二、几点建议 加强宣传,充分体现生产要素的流动的重要性。由于人们对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认识都不是很深,政府在集体用地融资方面没有规范性文件进行引导,农村用地融资也只能在一些农村银行进行小额贷款,大的银行始终有一种风险责任的担忧。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大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正确把握两种建设用地权属性质、用途等本质特点和内在关系。 转变职能,健全机制。生产要素的流动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多部门合作。在有政策保障、法律支撑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法定的评估机构。为了充分体现集体建设用地的真正价值,该补偿给农民的应该全额补偿。集体土地出让后,出让所得必须归集体所有,相对来说政府缺少了土地的收入。科学界定、规划基础配套

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一)

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一) 【摘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贡献不可或缺。本文首先阐明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指出了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最后针对生产要素地域性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产要素地域性效应 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1、生产要素地域性特征变迁的发展路径溯源 在古典经济学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低下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三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均很低,生产要素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此时的区域经济处于近似封闭状态,地区(包括一国之内的地区或国家)之间大规模生产要素流动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也往往驱动原因较为特殊,如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于新大陆的开发,其主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的瓜分,而且新航路的开辟与新大陆的发现都是航海技术进步,增强了劳动力与资本流动性的结果。 自18世纪中叶至今的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与社会的明显进步。与此相伴随,经济发展的要素数量多少及其作用的大小也在不断演变。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爆发及发展,传统的生产三要素论并不能全面解释经济的成长。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将科技进步因素导入生产要素理论之中,以致生产三要素变为四要素。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以及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刺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劳动力的流动能力,扩大了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信用制度体系的创立与信用关系的规范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扩大了资本的流动规模并使其流动井然有序,进一步削弱了劳动力和资本的地域性限制,增强了流动性,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当地资源的依赖性也因此日益削弱。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急剧放大,并在构成经济成长的诸要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信息被作为第五个导入生产要素理论之中。信息作为经济资源之一,既高度共享,又高度分割。共享的信息资源不需支出成本或成本很低,而分割的信息资源则必须支付成本,有些情况下成本很高。目前一般的情况是,发达地区信息资源丰富,而不发达地区则较为贫乏,似乎信息资源地域性特征较明显,但实质上信息的流动性极强,已很少受地域的限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的地域性是与其流动性相对应的,某种要素的流动性越强,则其地域性限制愈弱。若一地区生产要素均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则意味着该地区经济成长对区域性资源的依赖性较弱,而发展的变数则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也较强,利用区域外部经济资源发展本区经济的可能性也越大。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导产业发展会依次交替发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性的提高。区域经济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生产要素由劳动相对稀缺演变为资本相对稀缺,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客观地促进了区域劳动力与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即区域发展的非地域性因素增强。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意味着技术相对稀缺。每一次主导产业的更替并不意味着该产业所赖以发展的生产要素功能的丧失或弱化,只是表明其相对贡献有所下降。 2、生产要素地域性限制弱化的载体——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与地域性的削弱是建立在要素市场成长的基础之上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被称为三大产业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货币借贷从双方直接借贷的初级作用形式逐步发展为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形式,这种间接融资形式的出现,又促进了以债券、股票为内容的直接融资形式的发展,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而地域性则大为削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