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的潜阳大法(三)

中医的潜阳大法(三)

中医的潜阳大法(三)
中医的潜阳大法(三)

中医的潜阳大法(三)

中医的潜阳大法(三)实证方面的潜阳

邪看盛则实,精气实则虚。实证方面的潜阳之法,指的是邪气实的潜阳方法。对于邪实的问题,不外是体内的水湿、痰阻、瘀血、二便、食积、气滞等问题。

人体要健康在于气血充足而气机和畅,如有病邪郁滞则气机不畅,于是就造成了五脏失衡,如果病邪阻滞体内,就会化热上扰,造成阳气上亢。如果病人体质不虚,治疗在于消散病邪就可,但病人体虚,则要在消邪同时潜阳。比如《伤寒杂病论》中的内热不能散,造成热结体内,但此时病人元气还是充足的,于是治疗上在于通便,于是用“承气汤”;如有瘀血闭结使大便不通的则用“桃核承气汤”。到了清代的温病学说,弥补了伤寒的不足,考虑到内热会伤阴,于是在养阴清热的基础上通腑泄热(比如在承气汤的基础上加生地、玄参之类的治疗),使通腑而不伤阴。但是对于阳虚造成气化不利的大便秘结问题,论之较少,古人多以巴豆来治疗,但《千金方》中则用泄下的大黄和温阳的干姜附子结合为用来通阴寒之结,但这些都祛病降气之法,而不是潜阳之法。潜阳之法针对的是下元肾气亏虚的情况。实证的潜阳,是肾气亏虚,又见明显的邪实之治。

化湿潜阳

化湿,考虑的是一个化字。有运化、转化之意。化湿上,前人总结出来主要有芳香化湿和苦温化湿两种方面。芳香化湿是以藿香、佩兰、苏叶等芳香药的治疗。芳香药,指的是这种药用我们的鼻子闻着,有明显的芳香气味。气香能通,湿邪之性粘滞,所以用芳香药来散通郁结气机,使湿邪化开。而苦温的燥化,则是用苍术、白术、厚朴之类苦味而性燥的药来对抗体内的湿邪。前人很多本草学中说苦能燥,认为黄连、黄芩之类也算是燥湿药。这是前人为了说明一个事情而举例罢了。湿为阴邪,苦寒之药来燥湿,这是很难说明问题的。本人从大量的临床治疗上来看,如果病人见舌苔滑腻的寒湿之邪而用黄芩、黄连之属的苦寒药,只会更加重湿邪,因为寒药伤阳,阳气一伤,则气化更不利,水湿更甚。那气是见黄腻苔,用苦寒燥湿的药,治疗效果也不明显。很多妇科炎症病人,用黄连、黄柏之类的药来治疗,反而越治越重,如果在苍术、藿香等芳化(苍术虽说是苦燥药,但气味雄烈,也有明显的芳化作用,所以丹溪治疗体虚有湿的外感病人,多以补气药中加用苍术为治,可见苍术是可以外透的作用,这主要在于苍术的气味雄烈。可看《古今医案》《名医类案》等书中善于丹溪先生的有关病案)有前提下,加用黄连、黄柏之属,则效果明显提高,所以治疗湿邪,在于“温”化,温性的药才能对抗阴性的湿邪。

某妇,32岁,慢性盆腔炎数年,久治不愈。如见病情发作严重进,治疗时效果明显,但服药后见胃脘痞胀不舒,大便粘滞更明显。2009年我在金华九德堂坐诊时,病人找我治疗,我见前方,主要用大血藤、败酱草、金银花、板兰根、黄连、黄柏、生薏仁等寒凉药为治。无湿不成炎,无热不成炎。炎症总不外是湿热为患,慢性盆腔炎亦一样是湿热之邪。治疗时热邪要清,而湿邪则要温,这是一种寒热错杂的病情,治疗上也一样得寒热错杂来治疗,单纯用性寒的清热药治疗,对于热邪会有效果,但寒凉之药会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对于湿邪则反而不利。这是各类慢性炎症久治不愈的一个根本原因。我见病人舌淡暗而胖,水样滑的舌苔,脉像沉细而涩,这是明显的寒瘀和寒湿互结为患,热毒之邪,不外是瘀结日久所化,治疗上在于化湿攻瘀为主,清热解毒为辅。病人还并见腰酸疼,两腿无力,心烦失眠、小腹隐痛下坠。这是因为久服寒凉药伤了肾中阳气,使清阳下陷。内内结之湿邪化成热毒,上浮的热不能下潜,治疗要使盘踞的湿邪得化,气机下降的路才能通畅。因病邪重,治疗重点在于攻邪为主。我用生黄芪、苍术、厚朴、陈皮、益母草、莪术、香附、败酱草、黄芩、皂角刺、石菖蒲、狗脊。处方中我生黄芪和狗脊用60克,病我久病懂医,见此而怀疑不敢接受。我说明病情的原理,才接受治疗。没想到服药一剂就大见好转,平时酸疼的腰亦明显的缓解。上思路调整处方治疗近三个月而

愈。

本案病人,有几个特别,一是久病及肾;二是久服寒凉伤肾;三是湿邪明显。虽说肾气不足是根本,但因湿邪明显,补肾不得力,所以治疗上不能过用补肾药,而是只用一味狗脊。而促进阳气下潜,则用败酱和黄芩两味寒凉药来降气机。后来湿邪渐去,于是减少化湿药的用量,加菟丝子、枸杞子等药固肾养精以善后。

利水潜阳一说到利水潜阳,很多学中医的马上就会想到“真武汤”但真武汤不是潜阳的思路,则是温阳利水的思路。因为附子不能补肾。有人会说“难道肾气丸不是补肾药?肾气丸中不是用到了肉桂和附子嘛?”但单纯用附子和肉桂的燥药,真的能补肾嘛?肾气丸中如果少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用附子和桂肉能补肾嘛?看一个药方,不是片面看一味药,而是要从整体性来看。附子是不能补肾的,只是因为药性温热来振奋阳气。但单纯用附子来振奋阳气,效果也不好的,如果“四逆汤”中少了干姜,就不成四逆汤了。因为脾主升发,干姜温中,中阳得温,阳气才能马上升发而产生回阳救逆的功效。四逆汤中的三味药,其中的灸甘草和干姜都是脾药,不是肾药。可见要回阳,在于温阳和温脾同时进行才行。而真武汤中只用附子来温阳,不外是为了促进气化和利水不伤阳而已,并没有起到利水补肾的效果,所以真武汤不是潜阳的

思路。

某男,75岁,慢性肾炎并见心衰,见纳差而呕、尿少(24小时总尿量不足100毫升),气喘、胸闷不得卧。大便已数日没解。脉弦紧有力而数。对此危重症,治疗上得大补大攻,大开大合的思路,平常的小剂量治疗不能起死回生。生黄芪、炮附子、干姜、泽泻、茯苓、猪苓、牵牛子、藿香、厚朴、菟丝子、补骨脂、益母草、当归。病人药后一剂,一天总尿量达到500毫升以上,肌酐等指标随之下降,呕吐得解,人能平卧入睡。但大便还是没解。因考虑到病人年事高,病情严重,并且大便不通的原因在于水湿之邪内闭气机,使腑气不通。对于通大便方面,用开塞露外用通润通方法,而不用大黄等通腑药治疗,只用当归来润。当归对于本案病人来说,要重用,一是因为水湿之邪闭阻气机,血行亦滞,当归能通血而促进行水,重用当归还能润肠通便。另外当归性润,可以反制大剂利尿药的伤阴化燥。病人用开寒露后,解出数粒燥结大便,并且微微出了些汗。再服药一剂,24总尿量已达800毫升以上。

本案病人,用生黄芪、炮附子、干姜温阳,这是本人的一个四逆汤化裁之法,因为传统的四逆汤用炙甘草不利水湿的运化,并且生黄芪的补益力量要大大的强于甘草。泽泻、茯苓、猪苓、牵牛子利水,以促使气机下行,菟丝子、补骨脂固养肾气。

通腑潜阳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阳明之气机郁结不通,最易化热上冲,如果病人再见肾元不足,无力制药肝中相火,阳明的热结之气就会和肝的冲发之气相合,此种热邪上冲,病势很急很严重,治疗重点在于通腑泄热为主,再辅以固养肾精。

某男,55岁,素有高血压,脾气急躁。2010年清明节前昔中风,到金华大医院急诊治疗,诊为脑干血栓,医院考虑到手术的巨大风险,不能手术,只能看病人的造化能不能活过来。另外病人还并见发烧、大便结秘。因为医院不能手术,于是病人家属叫我去会诊。我见病人面色潮红、神志不清、咽中痰鸣。急用针刺天枢、内庭、行间。其中内庭和行间用注射用的针头刺血。针刺后病人稍见好转,再开处方:生大黄、桃仁、当归、生地、菟丝子、肉桂、厚朴、枳壳、玄明粉、地龙、白僵蚕、郁金、石菖蒲。另外加鲜竹沥兑到煎药的中药汁中服用。用药不到两小时,病人大便通,还神,体温亦下降。

本案病人的治疗,是一个加味桃核承气汤。有人会说面对这样的危急病人,内热这么重,怎么还能用肉桂的热药,要知道,邪气闭结气机,还得有辛温的药来散开气机之结滞,肉桂、石菖蒲,都是为了冲开郁结的气机。《伤寒论》中的桃核承气汤用的是桂枝,因为病人是外感引起,所以用发散的

桂枝,而本案病人无外感症,所以用肉桂。另外肉桂和菟丝子、生地三药合用,在于固养肾元,以免病人过于攻下而造成不良后果。

活血潜阳

血瘀会化热,如果遇上一个肾精亏虚的人,多见阳气会上亢。治疗上一定要活血化瘀,瘀血得化,热邪的根源才能绝,阳气才能下潜。

某妇,35岁,产后失养,又流产两次,平时见腰酸腿软,畏寒、月经后期、不时痛经。2013年夏天,月经将来之时洗冷水澡,见月经反闭不出,人见烦躁不安,夜里彻夜不眠,胸中有火烧一样的难受,整个人都要爆炸的感觉。病人到横店四共委找我治疗,见病人舌红,舌尖芒刺,脉像弦涩而数有劲。治疗当活血通经,使月经顺利外排而热势得消,阳气得潜。当时给病人针刺内关、血海、三阴交、合谷。针后病人的烦躁感大减。再开处方:生大黄、泽泻、桂枝、红花、桃仁、益母草、香附、当归、巴戟天、菟丝子。病人药后排出大量的黑色瘀血,人沉睡了一天。次日复诊,见病人神疲无力,脉像软弱而沉,再用补气固肾为主,辅以行血调经治疗。

本案病人瘀血闭阻很严重,不用猛药攻瘀热邪不得速除。女人的月经,看是红色,但不全是血。古人说月经是“经水”,

这是子宫内膜化后的产后,所以对于排月经时,本人多会加一味利水药,目的在于此。

瘀血内阻的化热,常会见高热。1998年,我在湖南习武时,师弟陈伟波一次对打时胫骨处撞伤而见一大块瘀血,后为发高烧近四十度。还有些病人见油菜花开而发疯,亦多见瘀血为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亦记录了瘀血化热的病情。

消积潜阳

饮食太过会内生食积,但如果素体虚寒的病人受外寒也会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而生食积;情绪不畅,气机不疏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生食积。很多中医一见食积考虑的多是小孩,因为古人书中所说的小儿多积,但没想到成年人的食积情况亦很多。现在社会说糖尿病患者多,其实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过食而生积热,这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病因。加上现在社会冰箱里的冰冷食物、水果的生冷寒凉、蜂蜜等粘滞的食物等都会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产生食积,所以治疗成年人的疾病,也一样的要考虑到食积的问题。

食积中焦,会使所机的升降失司,食积化热则使上焦邪热不降,下焦肾元失养(后天不养先天),所以治疗上得运中化积为治,这样才能使阳气下潜。

某妇,因和爱人吵架,见胃纳不香,月经来时见行经不畅。不以为意,没想到因秋天连续十来天的下雨降温,见胃脘痞

胀,胸闷等症。来月经时小腹疼痛不已,且见乳房亦疼痛不已,还有肿块。于是心中疑虑,到医院检查,患慢性胃炎、乳房小叶增生。吃了些药,效果不明显。到了冬天,胃脘痞滞更加严重,且见脸上暗斑明显的增多,到一美容院,美容院里的人说了一大堆关于中医健康方面的知识,病人觉得自己可能是患乳腺癌。从此心情沉重,胃脘痞胀、胸胁胀痛等症状异常明显。于是到杭州某大医院检查,还是和义乌医院检查的结果一样。再到美容院去,美容院说癌症检查出来都是晚期转移了,不严重时是检查不出来的。病人心中更加着急。于是从此走向了到处乱求医的路子。2015年一次聚餐,听边上人说我是一个中医,于是伸出手叫我诊下脉,以考考我的水平。碍于朋友的面子,我把病人的情况说得很详细,病人觉得我是算命一样的准。其实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虽看起来我只是在把脉,但四诊中我除了问诊以外,已占三诊,所以把对方的身体情况说得很准。病人叫我开方治疗,因病人是沉细弦脉,两尺无力,加上胃脘痞胀,治疗得运中化积为主,辅以补肾活血。焦三仙、厚朴、苍术、生黄芪、党参、红花、当归、川芎、菟丝子、巴戟天、泽泻、姜半夏。病人服药半个月胃脘痞胀大减,腰酸无力等症亦大见好转。托朋友问我是不是再诊,因为这样的病人,我一般不太理会。浙江无文化的土豪很多,有几外钱感觉良好,场面上以各种方式试试医生的人很多,对这样的人,我是很少会接手治疗的。

烦。于是我推说事多不再接手。

本患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小毛病,对我来说根本说不上是什么病。不外是受人之恐,总怀疑自己患癌。恐伤肾而泄元气,所以治疗上得固肾养元;思则气结而伤脾,重用运中化积之药以疏通中焦气机,使气机升降得通,自是好治。

但这种病情临床上很常见,治疗上单纯只用理气化积药治疗,短期效果好,但长远效果往往不太好,根源在于很多医生见积化积。本病人后来也说过,看了很多中医,吃了些药有效果,但过几天又一样的胃痞积。要知肾元是脾运的能量源泉,久积之人,多见脾不养肾,还得潜阳才能治本。

吴南京

2018年3月14日星期三

于义乌浏览340次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 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

张震教你学号脉

号脉其实并不神秘 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功”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医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 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中医如何切脉

中医号脉常识 不同季节人的脉象是不一样的。中医讲的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弦就是说正常人从立春开始到初夏的这段时间里,脉象应该带有一种弦像,就是手按在脉上的时候,有一种按在琴弦上绷紧的感觉。因为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走,但是外面的环境是闭合的,所以就必然受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就体现为弦脉。如果春天的脉象多少带有弦像的症状,说明和季节是相符的。 到了夏天,人的气血全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不足了,这时候脉象应该是洪大的,像洪水似的,有很大的波峰。夏天号脉的时候,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很强的脉搏的冲击。 秋天的时候,轻轻岸上的时候能感觉脉搏的存在,但是手稍微重一下,往下一按,空了,就像按在水上的木头一样,浮在水面上有感觉,往下一按没感觉了。因为一入秋,人的气血就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外面尽管还有夏天洪大的脉搏的外形存在,但是里面的力量已经不足了。所以稍微用力一按,没了。 到了冬天,正常的脉象不应该是浮的,重按下去按到筋骨,能感觉到脉搏非常充盈。因为这时人体所有的营养都到里面去了,而外面相对不足了。就像冬天的时候树叶没了,营养都到根部一样。 中医称这四种脉象为正常脉象。如果在夏天的时候给您号脉,轻轻一按根本感觉不到,必须按到筋骨的时候才感觉得到,这就是沉脉。这说明您的阳气很弱了,夏天应该生发的时候都生发不起来,这就是病脉了。大夫心理应该掂量一下了,夏天气血应该出来的时候它都出不来,那等到冬天气血不出来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呢? 中医在看病的过程中,他的号脉是和四时密切相关的。这是没有病的人去号脉时首先要注意的。如果什么症状都没有,我首先要看的就是您现在的脉象和四季是不是同步。如果同步,有病也不重;如果不同步,那就要找到问题所在。 第二点要注意的就是人是不是有胃气。一个人身体还不好,首先要看他能不能吃东西。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果一个人生病挺厉害,但是吃东西还行,这时候就比较好治疗。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如果还能吃进东西,那么整个气血的运化还能够产生精气神;要是什么都不能吃了,精气神就没有了。所以中医特别注重胃气的有无,胃气实际上是中医对于整个消化吸收功能的一个总体概括。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非常和缓,就是按到那个脉上,它来去很均匀,很和缓,不是一会儿打一会儿小一会儿紧一会儿慢。我这一呼一吸,病人的脉搏是四到五下,

中医如何号脉

中医如何号脉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与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她的病变。显然,脉象就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就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号脉方法 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就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就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就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就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就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就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 ●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就是正常的脉象; ●超过生理范围,就就是病态的脉象。 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

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妇女怀孕后,一要注意根据妊娠的月份不同,随时更换食谱;二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在饮食上有所差异。 1、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 中医学历来把形、神、脏腑视为合一的整体,从而创立了精神致病理论。《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就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的病因学一直认为七情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即使六淫为患也常有精神因素掺合在内。针对这一发病环节,中医学相应地创立了调神理论,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之一,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养胎——孕妇须调神。中医的养胎之说始于《内经》。至北齐,徐之才已有专著《逐月养胎法》问世,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及孕期卫生保健和孕期疾病的防治等问题。其基本内容与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和“围产医学”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书中提出“外象而内感”的论点,强调母体的精神心理变化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及生后小儿的性格特征的形成。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孙思邈等人将其发挥成“胎教”学说,所论颇详。历代医家均把调治心神视作养胎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始至终贯穿于种子(受孕)、胎前(妊娠)、临产、产后诸过程中。 胎前(妊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由受精卵发育成胎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古人已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孕妇的精神因素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如《产孕集》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又曰:“气主于心,心之神主内而应外,外有所接则神动而气随之……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认为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血息息相通,七情能影响孕妇气血,继则可影响胎儿。因此孕妇养胎必须调神,这是在妊娠期,中医心身医学的基本思想。为此,历代医著对孕妇调神养胎的内容论述较广,大致可概括为节欲、怡情、胎教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各有侧重。 节欲。偏重于性的心理调节,这对养胎极为重要。《达生篇》云:“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严正指出了孕期交合的危害性。《幼幼集成》也说:“妇人怀孕……以淫欲最所当禁;盖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静则神藏,若情欲一动,火扰于中,血气沸腾,三月以前犯之则易动胎小产。”临床早孕流产病例中与受孕后不注意节欲有关者颇多。 怡情。侧重于稳定情感。孕期“静形体,和心态”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古人主张孕妇应做到“无悲哀,无思虑惊

中医脉象口诀歌 学会你也能号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MISSING IMAGE: , ]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 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 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MISSING IMAGE: , ]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 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MISSING IMAGE: , ]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 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MISSING IMAGE: , ]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 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MISSING IMAGE: , ]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 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MISSING IMAGE: , ]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MISSING IMAGE: , ]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

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来源:名师与高徒 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 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 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调理1周后出院。通过这一病例,我深深体会到,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确实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认识到老师说的“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救之所在。”真是独具只眼。 二、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 我因长期从事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接触众多中医界人士,其中不乏精英者。从他们的医疗实践,我感到当前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不足,仅举以下两点说明之。 (一)昧于脉诊医道之大失 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 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 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 【卷上】 【一】指法总义 【二】八法总义 【三】微甚兼独 【四】二十四象会通 【五】位数形势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 【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 【四】初诊久按不同 【五】脉有两侧 【六】脉有动摇 【七】脉有内曲外曲 【八】脉有变易无定 【九】外诊撮要 【十】三关脉体通考 【十一】左右表里直解 【十二】辨止 【十三】单诊总按不同 【十四】脉有头本 【十五】脉有俯仰 【十六】脉有无数细丝 【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2 【卷上】 【一】指法总义 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 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 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 (二)数者:迟、数、促、结也 (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 敛舒成形于广狭, 伸缩成形于长短, 进退成形于前后, 3 起伏成形于高下, 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 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 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 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

中医怎么把脉_基础知识,

中医怎么把脉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号脉大法

————————————————————————————————作者: ————————————————————————————————日期: ?

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 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 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 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

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导读:大家公认的《伤寒论》中直接描述肿瘤的条文可以说只有第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但经典就是经典,《伤寒论》作为中医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也具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初读还比较好理解,每一次读都有不同感受,常读常新”的特质。我读《伤寒论》40余年,感悟颇多。但在2008年7月我的代表作《中医抗癌临证新识》定稿之时,我还不敢说《伤寒论》与肿瘤有多大关系。所以上有《内经》,下有《金匮要略》《千金方》与肿瘤的关系而独缺《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重新编次改名《伤寒论》以来,不少医家长期认为书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只适于指导外感病,直至清代,始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当代医家陈亦人后来居上,对“六经钤百病”多有所发挥。但百病是否包括肿瘤,专家避而不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口号所能服人的。只能以事实为依据,理通为准绳。近几年来,随着临床阅历渐丰,经方感悟愈多,我顿觉《伤寒论》与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写不足以释然,唯有一吐为快。

一、太阳经 太阳经主人体之表,为诸经之藩篱。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循常道,到处流动成饮,日久凝聚成痰,不仅阻塞气道,也可阻塞食道,进而造成气机滞涩,吞咽不利。一方面,痰饮上犯,吐涎沫不绝;一方面,脏腑失却濡润,肠道干涩,便如羊屎。这两个症状就是判断食道肿瘤预后的“金标准”。吐涎沫越多,大便越干涩难解,预后越差。对于舌体胖大,阳虚明显者,我经常用小青龙汤原方获效,可谓阴霾散尽,阳回津生。风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津不布,少腹乃至腹部胀大、下肢水肿不消,这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难症,五苓散就是的对之方。若血水互结,或寒邪化热,伤血动血,瘀血在少腹不去,硬满疼痛,腹部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取抵当汤的水蛭、虻虫活血化瘀,力量强大而不伤正气。其中水蛭用12克,虻虫用3克,都已经高出现在《中国药典》规定的3克和1.5克的常用量。根据就是《伤寒论》抵当汤用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我就不信汉代的水蛭、虻虫比现代的小那么多。寒主凝涩,与风相合,深入经络脏腑,损筋伤骨,疼痛难忍,表现在肿瘤临床往往是癌症骨转移的证候,与麻黄汤证的“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常有相合,可大胆用之。阳和汤用麻黄,《日华子本草》谓麻黄“破癥坚积聚”,良有以也。麻黄是我们学的第一个中

】著名老中医,别把这些好东西失传了

【转载】讲给孩子听的120个国学有声故事!【转载】著名老中医,别把这些好东西失传了 2012-12-16 12:17:55| 分类:医疗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转载自陌沫默染《【转载】著名老中医,我快入土了,别把这些好东西失传了》 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左)与著名中医李可老先生

著名老中医李可先先生经验语录36条 1、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 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 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 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 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 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 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