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升和毫升

认识升和毫升

认识升和毫升
认识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随后的“试一试”第3页“练一练”,第5页完成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2.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1升的具体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容量(活动一)

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课件出示:2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

1.哪一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多?

两个玻璃杯,大杯能盛的水多一些,我们就说大杯的容量比较大;小杯能盛的水少一些,我们就说小杯的容量比较小。(板书:容量)

课件出示:2个大小接近的冷水壶

2.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能轻松看出来吗?

讨论: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把其中一个冷水壶装满橙汁,倒入另一个冷水壶。

你发现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小?你是怎样想的?

看来,像玻璃杯、冷水壶这样的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3.你知道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它的容量?

课件出示动画人物:小萝卜、小辣椒

同样大的冷水壶,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橙汁,小萝卜和小辣椒到的杯数为什么会不一样多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

二、活动探究:

(一)认识容量单位升(活动二)

生活中常用什么容量单位?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找一找。

认识升

1.读一读: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些瓶罐或桶分别是用来装什么的?水、油、饮料等物体都是液体,计量这些液体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自读资料,认识容量单位。

2.说一说:从图片、资料中,你获取了哪些有关容量的信息?

3.填一填: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表示。

那一升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感知。

(二)感知1升(活动三)

1.指一指:观察量杯,找出“1升”。

2.量一量: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

3.估一估:将1升水倒入同样大小的纸杯中,大约能倒满几杯?(先估再倒)

估计()杯实际()杯

4.做一做:动手做一个1升的量器。(将1升水倒入饮料瓶中,在瓶身上标出“1升”的刻度线。)体会一升有多少。

5.运用新知:快速判断评论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出示图片:砂锅、玻璃杯奶瓶、电热水壶、旺仔牛奶罐。

学生根据1升有多少来判断。

三、观察思考,深化认识。

第一关:辨一辨。

下面3个玻璃杯的容量,哪个最小,哪个最大?(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比一比。

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练习一第2题)

第三关:估一估。

下面的容器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的右边画“√”。

(练习一第3题)

第四关:算一算。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1小时就会流失多少升水?一天呢?

★甲、两个容器共可以盛水90升,已知甲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8倍,甲、乙两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

四、总结回顾,交流体会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回顾认识升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升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升和毫升 1教案 冀教版

认识升和毫升 教材说明: 认识“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 “()”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 (),再(),然后 ()。二是先把(),再 (),观察、比较(),判断()。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话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不是教师教学的文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在课堂活动中,不要先介绍(),而要(),在分组“玩”的过程中,()。第二个数学活动,首先()。教材出示了两个()不同、()相同,而且装饮料的()也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的要求。同样教材通过两个同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杯子里进行比较,同时,介绍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同样多。教学活动中,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的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升和毫升教案

徐州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教学案 教师学生年级四年级下授课时间授课课题认识容量和升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授课内容分析、推导(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 知识点一:体会“容量”的含义 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课堂教学 (1)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 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1、让同学可估一估某一容器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 近,大约是几升? 2、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

认识升与毫升教案

《认识升与毫升》教案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我想: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mL、一桶花生油5L 等。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第二,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借助水杯,用水杯装水的多少,来说明容器的容量有大有小。这个单元的内容共 2 课时,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升"和"毫升"。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计量物体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后接触的容量单位。四年级小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学生刚刚结束暑假生活,心还有些散,课堂"玩水"活动是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3页《认识升与毫升》。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测量工具。 2. 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 3. 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 1、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 2、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 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 1.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 问: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升和毫升说课稿_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升和毫升说课稿_冀教 版 1.1 认识升和毫升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试一试〞是通过测量自己的喝水的杯子的容量,来计算自己每天喝水量来介绍一个人每天补充水的数量1 400毫升。〝练一练〞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液体的多少;第2题是填空;第3、4题是操作活动,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 〔2〕学情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与〝升和毫升〞有关的事物,如早餐喝的牛奶、服用的液体药、饮用的矿泉水、各种饮料等,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积极参与"玩水"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4〕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难点: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5〕教法、学法

教法:依据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学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参与教学活动。 〔6〕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本节课由生活实际入手:出示三个不同的杯子,通过比较引出〝哪个杯子装水最多?哪个杯子装水最少〞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猜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此环节教材设置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玩一玩,了解容量的概念。 1.这个活动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怎样判断的。学生的实验过程可能有多种方法,比如:把甲杯子装满水倒入乙杯子里,甲杯水如果剩下,就说明甲杯装水多,乙杯装水少,如果乙杯不满,就说明甲杯装水少,乙杯装水多;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盛哪个杯子水的水面高,就说明哪个杯子装水多。除了这两种方法外,学生如果有其他办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容量的概念,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两个杯子装水同样多,就说它们的容量相等。 活动二:量一量,认识容量单位。

四年级数学上册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案上传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中,初步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建立1升的概念。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学会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 难点:建立1升的概念。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认识容量 问题(1)导入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教材1页例1(1)] 过程讲解 1.解读容器

水桶、鱼缸、杯子这些物体都能盛装液体,像这样能盛装液体的器皿,都可以称为容器。 2.初步理解容量 这两个玻璃杯都是容器,都能盛水。玻璃杯能盛多少水就是玻璃杯的容量。 3.直观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量 能盛的水多,它的容量就大;能盛的水少,它的容量就小。 从而得出: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4.解决问题 能盛的水多

问题(2)导入你知道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过程讲解 1.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两个冷水壶,一个细高,一个矮粗,所以从外观上看,无法比较出它们容量的大小,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2.实验方法 在一个冷水壶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入另一个冷水壶,观察第一个冷水壶里有没有剩余的橙汁和第二个冷水壶有没有被倒满,从而比较出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 3.操作过程 操作ー在冷水壶①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②里,如下图: 操作结果:冷水壶②被倒满,并且冷水壶①里的橙汁有剰余。得出结论:冷水壶①能装的橙汁比冷水壶②能装的橙汁多,冷水壶①的容量大一些。 操作二在冷水壶②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①里,如下图:

小学数学《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沪教版26-28页《毫升与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初步掌握 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 2、在建立毫升与升量感的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并正确运用 单位。 3、在联想、推测与验证等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数学与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数学学习的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毫升和升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天气热的时候特别容易口渴,通常我们会怎样呢? 这里就有两壶饮料,一壶橙汁,一壶苹果汁,猜一猜:哪个壶里的饮料多?学生预设1:橙汁多。 学生预设2:苹果汁多。 学生预设3:一样多。 学生预设4:无法判断。(因为瓶子大小不一样) 师: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知道么?(学生汇报) 学生预设1:直接倒在测量工具中进行测量比较。 学生预设2:把两个壶里的饮料分别倒入同一种壶,比较饮料高低。 学生预设3:倒在同样的杯子中,然后再比较杯数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么?倒入同一种杯子,其实是为了统一标准,这样比较才合理,一起来看一下。 师:恩,你的想法不错,倒入同一种杯子,其实是为了统一标准,这样比较才合理。那么倒在同样的一次性杯子中可以比较么?一起来看一下。 2、激发需求、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想到了把两壶饮料倒入同样的杯子。 现在大家知道苹果汁比橙汁多多少了么?(多一杯) 师:是啊,那么这样一杯苹果汁到底是多少呢? 我们在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会用到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表示物体重量的时候会用到重量单位,如吨、千克、克。 那么表示这样一杯饮料的多少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是啊,表示这样一杯饮料的多少要用到“毫升”这个单位。 “毫升”还可以用英文字母“mL”来表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毫升这个计量单位。 二、探究体验,建立量感

认识升和毫升教案

《认识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升和毫升》名师教案

认识升和毫升 河北承德县六沟学区中心校王玉松 教材说明: 认识“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 “()”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 (),再(),然后 ()。二是先把(),再 (),观察、比较(),判断()。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话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不是教师教学的文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在课堂活动中,不要先介绍(),而要(),在分组“玩”的过程中,()。第二个数学活动,首先()。教材出示了两个()不同、()相同,而且装饮料的()也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的要求。同样教材通过两个同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杯子里进行比较,同时,介绍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同样多。教学活动中,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的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升和毫升 1教案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认识升和毫升 教材说明: 认识“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 “()”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再(),然后 ()。二是先把(),再 (),观察、比较(),判断()。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话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不是教师教学的文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在课堂活动中,不要先介绍(),而要(),在分组“玩”的过程中,()。第二个数学活动,首先()。教材出示了两个()不同、()相同,而且装饮料的()也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的要求。同样教材通过两个同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杯子里进行比较,同时,介绍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同样多。教学活动中,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的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空杯子,两个粗细不同、高度相同的杯子,量杯、量筒。每个组两个高矮粗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

《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获得 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量杯和量筒、两个杯子、水槽、饮料、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水杯、水槽、量筒和量杯。p1EanqFDPw 教学过程: 、仓假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两个(粗细大小不同)的杯子,里面装满饮料。师:“今天聪聪和亮亮用这两个杯子每人喝满满一杯饮料,同学们猜一猜谁喝得多?说说你的判断理 ,r . ” 由。” DXDiTa9E3d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亮亮用的杯子高,他喝的多一些。 学生2:不对,聪聪喝的多一些,他的杯子虽然矮,但它粗一些。…….) 2、师:“这两个杯子不像人一个较高但很瘦的人和一个较矮但较胖的人比体重一样,我们仅凭高矮或胖瘦是不能直接比出来的。该怎么办呢?” RTCrpUDGiT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感知容积的意义。 (1)小组活动,利用手中的工具比较谁喝的饮料多。 学生活动 (2)交流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边说边演示。) 教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哪个杯子装的饮料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主备人:审核人:教者:第周第课时单元第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 教(学)具准备: 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 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 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 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 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 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 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 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 (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 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 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 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 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个性化意见

毫升与升的认识

毫升与升的认识 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课堂中星现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亲身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通过实验操作活动,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严谨、科学的态度及解决问题时合理使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毫升与升之间的关系。 2.能够利用“实验+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利用参照物去估测身边常见物品的容量。 4.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毫升与升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引出课题 !.联系实际,出示单位:毫升 2.切人主题,引出课题:毫升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建立量感 (一)认识毫升 l.出示情境,提出疑问。 游沐课结束后,如果每个学生要滴4滴眼药水,50人一个班,需婴带儿瓶眼药水? 2.大胆猜想,激发困惑。 3.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实验活动(一)一一感知毫升 实验材料:小量筒( 10mL).10毫升眼药水、实验单。 实验时间:4分钟 实验要求: (1)同桌共同制定实验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完成实验单。

4.交流汇报,反思归纳。 (二)认识升 1.出示情境,提出疑问。 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媒体出示:据科学家测定,我国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大约需2000-3000的水维持体内的平衡,保证 身体健康。在不冷不热的季节,一个人除了吃进食物外,平均每天应喝1400ml左右的水。如果用一次性杯子来计算,大约需要要喝几杯? 2.大胆猜想,激发困惑。 3.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实验活动(二)一一感知升 实验材料:量杯、水槽、一次性杯子、实验单。 实验时间:3 分钟 实验要求: (1)同桌共同制定实验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完成实验单。 4.交流汇报,反思归纳。 5.观察发现,体验感悟。 (三)毫升与升 1.建立联系,单位换算1000mL=1L 1400毫升=( )升( )毫升。 2500毫升=( )升()毫升 4 升700毫升=()毫升 2.比较异同,加深理解。 当表示的液体比较少时,一般用“毫升”做单位。 当表示的液体比较多时,一般用“升”做单位。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估一估:一瓶养乐多()一罐牛奶()一桶食用油( 2.想一想:怎样估才能更准确?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第1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升和毫升的认识

升与毫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 1、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 2、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 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 1.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 问: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同学之间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 设计意图:安排这些内容,是教学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活动中,不能直接介绍比较的方法,而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 2.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饮料瓶子:观察这两个瓶子,哪个瓶子的饮料多一些? 同学猜想,猜想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的饮料多呢?你有什么方法? 同学活动后回答并演示把这两个瓶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量筒或量杯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的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 3. 出示课件。(下面各容器哪个杯子容量最大?哪个最小?)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容量的感知。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与“毫升”

(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100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它还可以用符号“ m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2)估计勺子的容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比较的方法,估计约10毫升)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1)拿出碗、杯子”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仔细观察水面,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 (2)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杯子容量约200毫升,碗的容量是350毫升。 (3)说明: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4)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篇一: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但是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当然课前的准备也相当重要,课前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带来,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篇二: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升和毫升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之所以在四年级就安排这一

部分内容,是因为1、这部分概念和日常生活结合的比较紧密,比如:一袋牛奶,一瓶酒、一桶油等,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容易产生现实生活的'需要。2、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九月初天气比较适宜孩子们和水接触。需要孩子们通过玩水了解容量,探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我提前做了前期备学:我是小小调查员调查内容:家中液态物品的包装上是如何标注液体的多少的。根据调查,你认识这两个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应用。 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可以直接进入主题了,这节课我们在科学实验室进行,先来认识测量液体所需要的工具:量筒、量杯、烧杯,每个同学拿一个工具认真观察刻度的是如何标注的,()尤其要注意的是量杯上的刻度标注有什么特点,同样的100毫升,上面和下面标注的高度是否等高…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感知。 这节课,我加了一个“估一估”的环节,每个小组一个纸杯,里面装着多少不一的睡,先让每个人根据自己提前感知的经验来估一估这杯水的多少,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这一环节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 不太理想的部分就是探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没有达到探究的意义。因为最大的烧杯虽然可以装一升水,但是它上面标注的是1000毫升,不用探究学生也能够知道用100毫升的量筒来倒水需要倒十次。所以这次探究的过程感觉缺少了一些实际的意义。 篇三: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四年级上册《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何秀娟 升和毫升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四年级上册《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由于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 在让学生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时。用针筒取1毫升的水,倒入手心中,让学生感知1毫升的水大约是15滴。在实验中分别取100毫升、250毫升、200毫升容器,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升与毫升的认识的思考.doc

《升与毫升的认识》的思考 本次研讨中,我们提供了《升与毫升的认识》的案例和大家交流,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案例《升与毫升的认识》认识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两个计量单位“升和毫升”,老师向学生询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学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老师:(犹豫了一下)我举个例子吧,1小时等于多少米?(学生笑)学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老师:(对学生2)你说得真好!(对学生1)你理解了吗?学生1:(有些茫然)点点头。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应怎样回复?老师的做法欠妥!◎23:21 李爱英在>中,我认为当学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时,老师那样回答是不好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应该告诉学生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只不过现在的知识范围不能解答,只要好好学习,不久的将来就知道了;或者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老师想办 法答复你.用比重不同的两种液体比一比就行.◎21:11 黄成涛在《升与毫升的认识》里,我认为毫升与克是有关系的,毫升是体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体积单位与密度相乘就得到质量单位,所以,“1毫升等于多少克”与“1小时等于多少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21:36 梁振举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学生1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对于学生2的回答,学生是不理解的,只是碍于同学的取笑而茫然点头。◎19:44 向帮怀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 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我认为老师不应该那样回答,“1小时”和“多少米”除行程问题中有联系以外,确实是两种不相干的量,可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有关联的两种量,学生提出这一问题也许是他平时从什么地方获得过这方面的信息,只是比较模糊,这正体现了他的探究欲望。可这位老师的回答就有可能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让学生对你失去信心。我认为这样回答比较好:“你的问题很有创意,说明你很会开动脑筋,这两种单位在具体指某一种溶液时,只要知道他的密度是可以计算的,但我们现在还不行,因为我们的知识结构还达不到,只要你用心学习,不久你就会找到答案。”这样回答我想学生就不会茫然,他的探究欲望也受到了保护。观点对否?望大家指导!◎14:13 李雪兰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

r认识升和毫升的说课稿与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二、升和毫升-教案(共5课时)

二、升和毫升 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本单元结合现实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本套教材一方面考虑到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在生活里被广泛应用,让学生练习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识并通过操作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可行的;另一方面,考虑到让学生认识容量及其单位升和毫升,也有助于以后建立体积概念。因此,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册教学。 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盛的水多”就是指容器的“容量比较大”,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再将“容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回归到现实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体会“经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就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为学习“升和毫升”打下伏笔。在教学“升和毫升”时都是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教材通过介绍“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帮助学生依据已有的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来建立“1升到底是多少”的认知表象;以及通过介绍量筒,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并通过滴水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十多滴水”大约1毫升。教材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对于“升和毫升”的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能采取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情境中观察、认识、感受、体会、初步应用。为以后继续学习体积方面的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精品)升与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

升与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 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 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多 样性,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量杯和量筒、两个杯子、水槽、饮料、三个大 小不同的玻璃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水杯、水槽、量筒和量杯。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两个(粗细大小不同)的杯子,里面装满饮料。师:“今天 聪聪和亮亮用这两个杯子每人喝满满一杯饮料,同学们猜一猜谁喝得多? 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扎西用的杯子高,他喝的多一些。 学生2:不对,才让喝的多一些,他的杯子虽然矮,但它粗一些。……. 2、师:“这两个杯子不像人一个较高但很瘦的人和一个较矮但较胖的人比体重一样,我们仅凭高矮或胖瘦是不能直接比出来的。该怎么办呢?”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感知容积的意义。 (1)小组活动,利用手中的工具比较谁喝的饮料多。 学生活动 (2)交流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边说边演示。) 教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哪个杯子装的饮料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2、认识量杯和量筒。

师:“要想精确测量饮料的多少,可以用量杯和量筒进行测量。” (1)教师拿出量杯和量筒让学生观察。仔细观察,你在量筒和量杯的表 面发现了什么? 学生1:有刻度线。 学生2:有数字。 学生3:单位,我认识升和毫升。 ……. 师:对,升和毫升是计量液体多少的单位,如计量水、汽油、饮料、药水 等,这两个单位可以用字母“l”和“ml”表示。 (2)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读一读刻度。在量筒上找一找,哪一刻度线是1毫升的高度,在量筒上找一找,哪一刻度线是1升的高度, (3)感受1毫升的水有多少。学生向量筒或量杯中导入1毫升的水或饮料。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学生畅所欲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