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斯科普斯案剖析

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斯科普斯案剖析

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斯科普斯案剖析
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斯科普斯案剖析

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斯科普斯

案”剖析

李亚宁张增一

2013-4-6 13:25:57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京)2007年5期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反进化论立法运动,把法律、科学与宗教密切地联系起来。本文从“巴特勒法案”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对“斯科普斯案”涉及的科学、宗教和法律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美国社会中法律、科学与宗教的独特性,为深入理解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科学宗教法律巴特勒法案斯科普斯案

作者简介:李亚宁,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41;

张增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1

李亚宁(1964— ),女,法学硕士,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张增一(1963— ),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一般认为,科学求真,宗教求善,法律伸张正义,三者的使命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不会有什么关系。然而,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斯科普斯案件”——又称“猴子审判”——却将这三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这一案件中,公诉方与被告方都以联邦宪法为依据捍卫己方或反驳对方的立场,试图通过法律程序认定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本文通过展现这一案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美国联

邦宪法在处理这场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1 “巴特勒法案”产生的原因

美国的反进化论立法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其直接后果是田纳西州的“巴特勒法案”,并且导致了臭名昭著的“斯科普斯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知识界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却在半个多世纪后需要通过法律来禁止讲授它呢?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美国的参战,给美国民众在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有些美国学者误以为生物进化论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催化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国家至上的氛围下,“美国人的自由遭到了严重的侵害,宗教偏执煽动仇恨,教科书受审查,教师被迫举行忠诚宣誓,图书馆受到新闻检查,本地主义复活。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常惊人的。——对神秘的布尔什维克危险的恐惧,推动整个联邦、各州和个人对公民自由、自由思想和自由写作的攻击。”[1]

其次,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公共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发展迅速,在校中学生从1890年的36万,增加到1920年的250万,出身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第一次有机会进入学校读书[2]。这自然使更多的普通民众关注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

第三,许多美国人认为,进化论教育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宗教信仰。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柳伯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与不信仰上帝的比例就越大,生物学家中信仰上帝的比例比其他学科的科学家更小。基要主义代表人物、素有“伟大的平民”、“天才演说家”之称的前国务卿、三

次参与总统大选的威廉?布莱恩在一次演讲中煽动说:“基督徒们能无视这个统计数据吗?当一个人获取学校教的所有知识而丢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他将得到什么好处呢?”[3] 从1921年起,布莱恩在南部各州四处宣传“达尔文思想威胁论”,煽动和呼吁民众反对进化论。

第四,许多人认为,进化论的社会蕴含威胁了美国文化价值,是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的根源。一战后国际共产主义的诞生,世界范围的劳工动乱及传统价值的崩溃。许多保守的基督徒确信先知们预言的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把德国军国主义的兴起作为支持这种论点的证据,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生存斗争观念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精英政治、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等提供了理论基础,是造成信仰危机、文化危机和道德沦丧的根源。在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是进化论者和现代主义者的阴谋,其目的是在“科学和哲学的外衣下”,占用公共资源,向学生灌输无神论,攻击基督教信仰,败坏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进化论是美国文化危机、信仰危机和社会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是《圣经》的敌人。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反进化论立法高潮。布莱恩一直支持公共教育,强调纳税人的权益,公开反对进化论。他认为,一个科学的苏维埃正在企图主宰学校教育,而纳税人对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有最终的决定权,他们有权把达尔文主义赶出他们自己的学校。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1923年2月俄克拉荷马州在一项议案的附加条款中规定禁止讲授进化论。同年4月,佛罗里达州“禁止在公立中学或学院讲授无神论、不可知论,或把达尔文学说当作真理来讲授,或者讲授任何其他人与低等生命形式有血缘联系的进化假说。”

[4] 1925年3月,田纳西州议会则通过了包括一条惩罚条文的刑事法——“巴特勒法案”:“禁止田纳西的所有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所有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无论这些学校是全部还是部分由州公立学校基金资助的,并且对违犯该项法

案的行为予以惩处。”[5]“巴特勒法案”在议会通过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应。一些科学家、进步人士纷纷写信抗议,但是无济于事,并经州长签字后生效。

全美民权联盟(ACLU)立即作出了反应,认为这项法案是对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威胁,开始寻找合适的当事人在宪法的基础上挑战这项法案的合法性。戴顿镇的年仅24岁的约翰?斯科普斯,“一名数学教师,曾作为代课教师讲授过生物学”[6],愿意主动承认违反了这项法案的规定。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斯科普斯案”或“猴子审判”。

2 “猴子审判”的案情分析

1925年7月10日,美国田纳西州戴顿镇法院开庭审理这一案件。由于公诉方和被告辩护律师的巨大声望,以及其内容关系到科学与宗教信仰这个敏感的话题,所以,此案在当时引起了美国公众的广泛关注。来自全美乃至世界各地的200多名记者以及成千上万的声援者目睹了此案审理的全过程,来自戴顿镇的报道占据美国各大报刊头版达一周以上,使戴顿这个无名小镇在数日之间成了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地方。

审判一直持续到7月25日。布莱恩自愿出任公诉方的首席律师,他把“斯科普斯案”定性为“一场田纳西州基督教臣民和所谓的科学家之间的盛大战争”;为斯科普斯辩护的首席律师是纽约的著名劳工律师克拉伦斯?达罗,他针锋相对地认为“尼禄企图用迫害和法律来扼杀基督教,布莱恩则想用法律来阻碍文明”

[7]。因此,这一案件在当时被认为是基要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以农业为主的南方与工业发达的北方、愚昧与文明之间的对决,是“一次提供永久判例的审理,

它将证明,美国是建立在个人自由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那些毫无灵魂的、宗教狂的偏见之上”。[8]

在长达两周的法庭审理过程中,公诉方与被告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第一,关于陪审团成员的选择。由于这是一桩刑事审判,审判结果要有陪审团作出。所以,达罗希望能有一些倾向于进化论或具有进化论知识的人士加入陪审团。尽管被告方曾据理力争,但收效甚微,挑选出的陪审团成员典型地代表了“生活在顽固的南方的黑人和妇女”,而这对于审判一个科学理论的案件来说是很不利的。

第二,《巴特勒法案》是否违反联邦宪法。斯科普斯之所以被控有罪,主要是根据的是《巴特勒法案》。被告方认为《巴特勒法案》是非法的,因为它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宗教自由,阻止人们“根据自己的良知”去信仰上帝,并且偏袒某种宗教派别和信仰方式。“它在公立学校中确定了一种具体的宗教观点”,“用《圣经》当尺度,去衡量每个人的知识、去衡量每个人的智力、去衡量每个人的学习”,是历史的倒退。对这一指控,公诉方认为《巴特勒法案》是议会控制本州经费的一项措施,并且它也有权这样做,因为只有“付出薪水的父母才有权决定应该教什么东西”。在进行了激烈的法庭辩论后,法官采纳了公诉方的立场,认定《巴特勒法案》并不违宪。他认为,在有关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问题上,“我想象不出,……这条法律到底是怎样侵犯了教师的权利,……这位教师与他的雇主之间的关系纯粹是种合同关系。而且,如果他的良知驱使他去教授进化理论,它可以在其他地方寻求机会。”[9]

第三,关于是否要科学家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因为案件涉及到进化论及其是否与宗教信仰冲突,所以被告方希望让资深的科学家和博学的教授在陪审团在

场时出庭作证,阐明进化论与宗教并不矛盾,但是,这一提议遭到公诉方强烈地反对。其理由是“将科学家引入这个案子,针对什么是进化论的作证或阐述《圣经》或任何诸如此类的东西,都是不合适的。”“如果田纳西的人民有权决定一条法律来保护他们孩子的宗教,那么他们就有权[有能力]去自己判断他们认为有害的东西。”“没有必要请外来的专家来告诉田纳西来告诉田纳西州的家长们,什么是有害的”[10]。由于州当局担心专家证词会进一步使田纳西州及其法律蒙羞,法官不折不扣地采用了公诉方的立场,拒绝科学家证人在陪审团在场时出庭作证,只同意向法庭递交书面证言。

第四,斯科普斯是否违反了《巴特勒法案》。公诉书这样写道:“直到1925年4月24日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的确在田纳西州雷亚县的公立中学,即,(巴特勒法案)所说的部分或全部有本州公立学校基金资助的学校,有意地非法地讲授了某种或某些理论,它(们)否认《圣经》所教导的人是由上帝创造的神话,并代之以讲授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理论,而在那时以及此前,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是上述所说的田纳西州雷亚县公立学校的一名教师,因此,他破坏了本州的和平与尊严。”[11] 我们知道,“斯科普斯案”之所以成为一个案件的前提是斯科普斯自愿地承认他讲授了进化论,根据上述《巴特勒法案》“总则”中“禁止田纳西的所有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所有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词句,可以说斯科普斯确实违反了这个法案。但是,《巴特勒法案》第一条中又规定“如果讲授任何否认《圣经》所教导的关于人的神创历史的理论,并且代之以讲授人类是从低等的动物发展而来的,就是违法。”因此,进化论是否与基督教信仰相冲突就成了这一问题核心。被告方认为,首先,公诉方的指控是不充分的,它在公诉书中没有具体指出斯科普斯是在哪个学校和哪个地方讲授了上述违反《圣经》的理论;其次,《巴特勒法案》只禁止讲授与《圣经》或基督教信仰相抵触的理论,而进化论与《圣经》或基督教信仰,或者说科学与宗教并不相互冲突,

所以,斯科普斯讲授进化论并没有违法。公诉方认为,《巴特勒法案》禁止讲授与《圣经》相抵触的理论,进化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而且斯科普斯对于自己讲授进化论的行为供认不讳,所以应当判他有罪。尽管达罗别出心裁在法庭上对布莱恩进行了交叉盘问,试图证明后者在宗教信仰上的无知,但是,这些努力于事无补,陪审团最终裁决斯科普斯有罪,予以100美元的罚款处罚。

在这1场审判结束后,被告方并未结束自己的活动。他们多方努力,希望彻底推翻反进化论法令,为教育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申辩。1926年,他们向州高级法院提起上诉,公诉方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积极应诉。田纳西高级法院用一种聪明的技巧,以不推翻这一在当地受欢迎的法令为前提,结束了这个令人尴尬的案子。法院裁决,这条反进化论教学法令针对的是公务员,旨在他们具有官方身份时才有效,因此没有侵犯他们的个人自由。斯科普斯必须遵守州当局的规定,“否则无权或无特权服务于州政府”。这条法律“没有要求教任何东西”,也没有“偏袒任何宗教团体”,所以它符合宪法。然而,在坚持《巴特勒法案》有效的同时,州高级法院推翻了对斯科普斯处罚的程序。理由是对斯科普斯处以罚款的数目是由审理此案的法官而不是陪审团做出的。

这样,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轻罪案——“斯科普斯案”结束了。对保守的南方人来讲,这次审判象征着“自豪与尊严”。在“斯科普斯案”之后,美国又有14个州的议会曾考虑过制定类似的法律,只有密西西比州(1926)和阿肯色州(1928)获得通过;路易斯安娜州和得克萨斯州则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禁止在本州的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12]。“斯科普斯案”的审判结果对美国的反进化论运动和进化论教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出版商为了避免其出版的教科书可能遭到抵制而影响到自己的商业利益,主动减少教科书中有关进化论方面的内容;在“斯科普斯案”结束8年之后的1933年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美

国教师由于害怕受到处罚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接受了进化论[13],更不敢教授进化论。从1926年到50年代末的近30年间,生物学教科书中有关进化论方面的内容不断被消减或淡化。一些在20年代初广为采用的生物学教材经过修订,不但把“进化”改为了“发展”,而且还大大削减进化论方面的内容。“斯科普斯案”使进化论者“失去了他们原有的阵地——高中生的教学”,使美国的进化论教育在近30多年的时间里陷入低谷[14]。

3 科学、宗教与第一修正案:“斯科普斯案”的启示

美国是一个有着强烈基督教新教传统的法治国家,宗教与法律一直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入20世纪后,科学也在美国社会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崛起时期的“斯科普斯案”,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表面上来看“巴特勒法案”只是通过法律手段规定公立中学的讲授内容,是纳税人行使对公立学校的管理和控制权的一种手段,但是,这项法案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保守的基要主义宗教信仰,是以进化论尤其是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与《圣经》相抵触,在学校讲授会危害学生的宗教信仰为前提的。尽管美国民权联盟策划“斯科普斯案”的最终目的是依据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国教分离条款挑战这项法案的合法性,但是,当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大多数美国公众把科学教育与“精英政治”联系起来的情况下,美国民权自由联合会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来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公众认识到科学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力量,并且在社会认同需要加强科学教育和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时,才是推翻这项反进化论法案的合适时机。自从20世纪50年后期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美国颁布了《国

防教育法》,把改善各级学校的教学条件与提高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水平提高到加强国防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为了配合这种形势,大众传播媒介一方面加大了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散布“苏联威胁论”来呼吁民众支持联邦政府的这一政策。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围绕着全国教科书委员会的新生物学教材的推广,美国民权联合会成功地在阿肯色州策划了“埃珀森案”,推翻了该州的反进化论法律。受其影响,田纳西和其他两个也相继撤销了本州的“巴特勒法案”。这表明,美国联邦宪法既禁止任何联邦和各州的立法支持宗教,也反对制定任何支持科学的法律,法律在与科学和宗教的三角关系中是中立的,它对科学事业的支持和维护是从有“世俗的立法目的”这一解释来发挥作用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

其次,“斯科普斯案”也揭示了法律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甚至有人认为,美国成功地秘密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硅谷,也不在于言论自由,也不在于自由市场,其真正的秘密在于长盛不衰的法制及其背后的制度,在于“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的确,“斯科普斯案”对进化论教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正是由于法律是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高准则,使得美国避免了出现像30年代德国对相对论的批判、40年代前苏联对遗传学的批判等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反科学事件。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法制社会,其司法实践也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在这一案件的各个环节上,被告与公诉方依照法律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例如,公诉方一直捍卫州立法机关和纳税人拥有规定本州教学内容的权利,而辩护方也以联邦宪法为依据论证该项法案是支持基要主义的宗教,其立法基础是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误解,试图通过邀请科学家出庭作证来证明进化论与基督教信仰不矛盾。在关于斯科普斯是否违反了“巴特勒法案”的规定这问题上,公诉方认为斯科普斯所使用的生物学教材是亨特的《公民生物学》,并且其本人也对讲授进化论的行为供认不讳,已经构成了犯罪;而被告方则辩护认为,

该法案只禁止讲授与基督教信仰相冲突的学说,而许多生物学家可以证明进化论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公诉方则根据在信仰问题上科学专家并不比普通公众有更多发言权为由说服法官驳回了被告方邀请专家证人面向陪审团出庭作证的请求,将“斯科普斯案”限制在法律范围内,避开了进化论的科学性及其与宗教是否冲突这些问题,利用公众的宗教情感来说服陪审团认定斯科普斯有罪。“斯科普斯案”的结果虽然令科学界感到失望,并且使美国的进化论教育陷入了低潮,但是,只要这一判决结果没有被推翻,它就具有合法性。这表明在一个民主和法制社会中,法律也容易受政治和社会利益的影响,它既不始终代表着进步,也不能始终为科学保驾护航。

第三,“斯科普斯案”还表明,法律在调节与科学、宗教有关的社会矛盾时也受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和各州议会不得制定“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的法令,它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的权威性。根据这一原则,政府部门(包括公立学校)应当在宗教事务中保持中立,不得扶持或禁止任何宗教。同样,美国宪法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国会和各州议会可以制定提倡和保护科学的法令,要求政府部门在处理科学事务方面也应保持中立。实际上,科学事业在美国之所以得到了支持和保护是因为有关法规的制定“具有世俗的立法目的”,能给公众和国家带来实际的好处为前提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公共生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要想真正做到“政教分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就“斯科普斯案”来说,与其说是一场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倒不如说是现代与传统、工业与农业、进步与保守、精英与平民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一场社会政治斗争。这样,在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里,在当时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在大众文化弥漫着科学与宗教信仰相冲突的背景下,科学,尤其是像进化论这样一个有着深刻的社会伦理蕴含的科学理论,很容易遭到猛烈的攻击,法律在当时所能给予科学的保护也是相

当有限的。

实际上,正是由于“斯科普斯案”的影响,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不断地引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国教分离条款,削弱新教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地位。在60年代初将这一条款用于解决各州的事务,先后废除了公立中学集体祈祷和朗读《圣经》的规定和遗留下来的反进化论法案。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布莱克和克拉克对“中立条款”的解释是,一项法案“要经得起这一条款(第一修正案)的考验必须要有世俗的立法目的,并且其主要效果既不扶植也不压制宗教。”[15] 也是基于这种解释,20世纪80年代联邦法院先后推翻了阿肯色和路易斯安娜州要求给予科学创世论在中学教材中同等地位的“平衡法案”;2005年美国法院又推翻了宾夕法尼亚州多佛学区要求讲授智慧设计论派创世论的规定。然而,由于“世俗的立法目的”这一概念过于模糊,“主要效果”是否支持或压制任何派别的宗教在实际运用中也难以把握,一些创世论者认识到第一修正案也是他们反对进化论的法律依据,他们要么指责进化论是宗教,要么坚持他们的创世论是科学,要求得到“平等对待”。因此,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在废除反进化论法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爱珀森案”、“麦克里恩案”、“爱德华兹案”和“多佛案”),而且也是创世论者进行辩护和反驳的法律依据。这也许是美国的创世论与进化论争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至今仍未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陆镜生. 美国人权政治[M]. 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 319.

[2]Eve, Ramond A. and Harrod, Francis A. The Crea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America[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91. 22—23.

[3][7][8][9]爱德华?拉森. 众神之夏[M]. 语桥等译.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46,124,174,201,184-186.

[4][15]Edward J. Larson. Trial and Error: the American Controversy over Creation and Evolu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52, 95.

[5]The Tennessee Anti-Evolution Act[C]//, in Ryan, Frank X. ( ed. ) Darwinism and Theology in America: 1850—1930 ( vol. 4) . Bristol, England: Thoemmes Press, 2002. 129.

[6]H. Wayne House, Darwinism and the Law: Can Non-Naturalistic Scientific Theories Survive Constitutional Challenge? [J]. Regent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1. vol. 13, 64—365.

[11]Richard H. Armstrong, the Scopes Case[J]. Virginia Law Register, 1925. vol. 11, no. 4, 195.

[12]Joyce F. Francis, Creationism v Evolution. the legal history and Tennessee' s role in that history[J]. Tennessee Law Review, 1996. vol. 63, 758.

[13]Park, Hee-Joo. Anti-Creationism in America[C].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Dissertation, 1997. 29.

[14]Grabiner, Judith V and Miller, Peter D. Effects of the Scopes Trial: Was it a Victory for Evolutionists? [J]. Science, 1974. vol. 185, 832—837.

民族宗教法律篇答案

?
1、(单选题)《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发达地区的企业到民族自治地 方投资,应采取( )原则。
o o o o
A.无偿投资 B.盈利优先 C.互惠互利 D.无私援助
正确答案:C
?
用户选择:
2、(单选题)我国( )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o o o o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D
?
用户选择:
3、(单选题)《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 行建设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照顾作了( )规定。
o o o o
A.产品留成 B.亏损由国家补助 C.利润分成 D.对自然资源输出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
正确答案:D
? o o o
用户选择:
4、(单选题)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 )负责并报告工作。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B.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o
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
正确答案:A
?
用户选择:
5、(单选题)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符合《民族 区域自治法》规定?( )
o
A.自治机关对本地方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按照国家规定的原 则,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并须分别报国务院、省、自治 区、直辖市批准
o
B.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 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 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o
C.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国家规定设机动资金,但预备费 在预算中不得高于一般地区
o
D.国家财政体制下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由自治机关自主地 安排使用
正确答案:B
? o o o o
用户选择:
6、(单选题)我国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什么时候生效?( )
A.报国务院批准后生效 B.一经成立便生效 C.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D.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正确答案:C
?
用户选择:
7、(单选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 命令和指示, 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 家机关批准, 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那么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 起( )内给予答复。
o o o
A.九十日 B.六十日 C.三十日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题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1、我国56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能够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D)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2、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D)A.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C.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D.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3、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C)A.共同血缘关系B.共同地域C.共同心理素质D.共同经济生活4、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国家动乱,局势不稳,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主要是因为(C)A.我国没有民族矛盾B.我国的民族矛盾不会引起社会动乱C.我国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D)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A共同血缘B共同习俗C共同信仰D共同经济生活6、我国的民族特点是:人数多;(D);混居程度高。A大分散、小聚居B民族多C居住集中D居住地域广7、(D)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8、(D),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A共同团结进步B共同发展提高C共同繁荣进步D共同团结奋斗9、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A宪法B刑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D民法10、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5个自治区,(A)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A30B29C40D32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C)个少数民族。A8B9C10D1112、(B)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A1991年B1993年C1992年D1995年13、(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解放思想B.改革开放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C)。A.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联盟16、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保持祖国的统一 D.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7、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A)。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D.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18、成吉思汗的历史业绩是(B)。A.起兵反抗辽的压迫B.建立蒙古政权C.定国号为元D.灭亡南宋19.《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B)。A.坚持“九二共识”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D.坚持两岸互信互利20、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C)。A.共同繁荣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平等团结D.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二、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炎黄两帝被称为汉族和一些民族的祖先,这些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3.最早建立的自治县是1950年5月6日成立的**省天祝藏族自治县。4、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通车。”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案:“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完整word版)宗教知识竞赛题库

1.我国共有(A )个少数民族? A.55 B.56 C.57 2.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现有(B )少数民族人口。 A.1.05亿 B.1.14亿 C.1.23亿 3.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是以(A )命名的。 A.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B.苗族、高山族、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 C.汉族、壮族、蒙古族、东乡族、傣族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B )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5.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C ),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 A.广西 B.西藏 C.云南 6.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县一级自治地方是(C )。 A.大厂回族自治县 B.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C.天祝藏族自治县 7.截至目前,我国建立了(B)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 A.1700 B.1173 C.1713 8.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A )。 A.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B.一律使用汉语 C.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 9.( C)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民族平等团结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10.“民族宗教无小事”重要论断是(B )提出的。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11.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C)。 A.主线 B.本质 C.基石 12.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 C)。 A.方法 B.理由 C.自由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 C);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A.暂缓执行 B.拒绝执行 C.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应当为少数民族代表准备必要的(B )。 A.通讯工具 B.翻译 C.书籍

民族宗教地方性法规篇答案

?
1、(单选题)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宗教团体或者寺院、宫观、清真寺、 教堂举办本宗教团体或者本宗教活动场所以外人员参加的宗教培训班, 应当向省 人民政府( )部门提出申请。
o o o o
A.宗教事务 B.民政 C.公安 D.文化
正确答案:A
?
用户选择:
2、(单选题)筹备设立寺观教堂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由宗教 团体向拟设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县级人民政府宗 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对拟同意的,报 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
o o o o
A.十 B.六十 C.九十 D.三十
正确答案:D
?
用户选择:
3、(单选题)在青海省行政区域内举办宗教培训班不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
o o o o
A.有大量的生源 B.有合理的培训期限、周期和课程设置计划 C.有明确的培训目标 D.有必要的开班经费
正确答案:A
?
用户选择:
4、(单选题)在青海省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内设立商业服务网点、举办陈 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的,应当事先征得该场所管理组织和所在地( )以上 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o o o o
A.市级 B.乡级 C.省级 D.县级
正确答案:D
?
用户选择:
5、(单选题)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宗 教团体提出举办宗教培训班的申请之日起( )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o o o o
A.十五 B.十 C.七 D.三十
正确答案:D
?
用户选择:
6、(多选题)根据《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用于 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 )。
o o o o
A.作为实物投资 B.转让 C.修缮 D.抵押
正确答案:ABD
? o o o o
用户选择:
7、 (多选题) 在青海省行政区域内举办宗教培训班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 ) 。
A.有合理的培训期限、周期和课程设置计划 B.有具备一定宗教学识的授课人员 C.有明确的培训目标 D.有必要的开班经费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 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它们用在各自所适合的领域思考问题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如果超出了它们各自适合的领域,把宗教思维伸向科学领域或把科学思维伸向宗教领域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有神论与主张无神论的最广义科学无疑是矛盾的。和几百年前相比,各种宗教现在都在世俗化,但不论怎样世俗化,并没有放弃其根本的东西,即信奉神或上帝。科学和宗教都是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但是二者创造的基础有着某种根本的不同: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知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本要求,而且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趋向于一致即趋同,即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样事物进行研究后最终只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从而达成共识即公认为正确的信息、结论,成为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超越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之上的。 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

中外民俗试卷,附答案

2006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朝鲜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是 () A打糕B冷面C五谷饭D松饼 2、维吾儿族人的标志是 () A绣花长袍B绣花帽C巴珠D则羔利 3、有“金孔雀”之称的民族妇女是 () A壮家女B畬家女C白族女D傣家女 4、下列属于布依族主要传统节日的是 ( A牛王节B赶年节C春节D火把节 5、下列哪种帽子是哈萨克族少女出嫁时戴的 () A吐麻克B沙吾克烈C克依米赛克D麦克尔 6、维吾尔人民最喜爱的主食是 () A拉面B包子C面筋D抓饭 7、回族的“斋月”是指回历 () 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 8、在藏族服饰中,“邦单”属于 () A围裙B帽子C藏靴D藏袍 9、在迷信方面,英语民族普遍认为主凶的动物是 () A黑猫B白猫C兔子D狗 10、“冰雪王国”是指 () A丹麦B卢森堡C挪威D芬兰 11、下列国家中不属于英语民族国家的是 () A意大利B美国C英国D加拿大 12、下列国家中,以东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是 () A波兰B捷克C乌克兰D芬兰

13、西斯拉夫三民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 A天主教B东正教C新教D穆斯林 14、世界上阿拉伯人最多的国家是() A沙特B伊朗C埃及D阿联酋 15、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B马来西亚C巴基斯坦D孟加拉 16、在伊斯兰教的众多派系中,信众最多的是() A逊尼派B什叶派C哈瓦立及派D苏非派 17、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称誉的国家是() A泰国B印度C缅甸D斯里兰卡 18、下列国家中没有少数民族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B韩国C泰国D印度 19、在一天的饮食中,德国人比较看重的是() A早餐B午餐C晚餐D夜宵 20、“稻作民族”是指() A韩国B日本C泰国D印度尼西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下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的有() A北方方言B吴方言C湘方言D客家方言E闽方言 2、下列宗教信仰中属于满族宗教信仰的有() A萨满教B祖先崇拜C檀君D大宗教E佛教 3、下列食品中属于藏族农区主要食物的有() A糍粑B卓花包子C奶品D酥油E蕨麻米饭4、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包括() A猪肉B驴肉C骆驼肉D骡子肉E羊肉 5、下列节目中属于傣族传统节目的有() A关门节B开门节C浴佛节D十月节E祭母节

电大民族与宗教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2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畲族人民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在闽东畲族区发现的,并称这种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 A . 郑小瑛 B . 施光南 C . 雷振邦 D . 朱践耳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总体上看,北方汉人迁入福建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是沿今陇海铁路一线往东经今京沪铁路,从浙江沿海(温州等)入福建东北部(如福鼎县);二是由河南固始光州往东经安徽省到江西省九江等地,再入福建西部;三是沿今京广铁路方向南下到广东东部滨海丘陵入福建西南部龙岩、漳州地区。这三条路线以( )为主。 A . 第一条路线 B . 第二条路线 C . 第三条路线 D . 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大利耶稣会士( )到福建传教,因善于将其教义与中国传统习惯相结合,因此传教顺利。 A . 艾儒略 B . 白多禄 C . 杜嘉德

D . 波罗滿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1848年,厦门建立第一座教堂( ),解放前被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称为“中华第一堂”。基督教由此始从厦门、福州向全省各地辐射。 A . 新街礼拜堂 B . 鼓浪屿三一堂 C . 竹树堂 D . 东坂后堂 正确答案: A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佛教各派在福建影响最大、最为流行的是( )。 A . 净土宗 B . 天台宗 C . 律宗 D . 禅宗 正确答案: D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唐代( )创立了《禅院规式》,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特别是要寺院众僧懂得报恩、报本,尊敬祖师与祖先,把儒家的忠孝观念引进禅门,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A . 福清人希运 B . 福清人大安 C . 闽县人师备 D . 长乐人怀海 正确答案: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2016国家工作人员普法试题答案--民族宗教法律知识专题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民族宗教法律知识专题 第一章 法律 1、(单选题)我国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 )担任。 A.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 B.国务院从国家领导人员中选任 C.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公民 D.国家副主席任命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区域界线的划分、名称的组成,由( ) 会同有关地方的国家机关, 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 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上级国家机关 正确答案:D 3、(单选题)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 )负责并报告工作。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B.国务院 C.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 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 正确答案:A 4、(单选题)我国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什么时候生效?( ) A.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B.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C.一经成立便生效 D.报国务院批准后生效 正确答案:B 5、(单选题)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 )的顺序组成。 A.民族名称、地方名称、行政地位 B.民族名称、行政地位、地方名称 C.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 D.行政地位、地方名称、民族名称 正确答案:C 6、(单选题)我国( )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 条例和单行条例。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正确答案:C 7、 (单选题)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符合《民族区域自治法》 规定?( ) A.自治机关对本地方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按照国家规定的原 则,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并须分别报国务院、省、自治 区、直辖市批准 B.国家财政体制下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 由自治机关自主地安 排使用 C.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 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D.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国家规定设机动资金,但预备费 在预算中不得高于一般地区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与外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经( )批准,开展边 境贸易。 A.上级国家机关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