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经济学.doc

国际政治经济学.doc

国际政治经济学.doc
国际政治经济学.doc

第一讲导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 ),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首先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的美国和欧洲,其主要任务是探索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互动机制,就是研

究国际关系中追求财富和权力之间相互的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权力的配置状

况导致多种多样的产权模式,这些产权模式决定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另一方面,

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对资源的获取,从长远来说影响到权力之间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 :指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一直主导着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工具帮助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具体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

是迫使人们思考使其状况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第二讲古典重商主义

2.1 国家机器的强化

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急需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这就不仅要求统一商业往来的度

量衡,还要求废除由于地方割据而导致的繁琐的、不合理的地方费税,并建立和改

进相应的交通通讯设施。

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更新使战争的成本急速增加,而大多数封建领主和国王的传

统财源越来越难以企及,从而导致日益频繁和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应对随时爆发

的战争,必须建立新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形式。

(1)官僚化:现代国家的本质在于,它由一套法律、信仰以及创设和运用法律的

机构组成。通过出卖官职,既可以扩大统治基础和对社会的控制,又可增加国家的财

政收入,还可以使这些官员依附于国王,从而削弱那些贵族或有权势家族对国王权力

的制约。

(2)军队的垄断:频繁的战争和技术进步,客观上提出了军事职业化的要求。以前

那种军事采邑制下的平战结合的方式已不合时宜。招募雇佣兵,既可以增强国家权

力,特别是对贵族的控制力;又可以增加就业,缓解社会危机;还刺激了与此相关的

各方积极性,如雇佣军的组织者及其装备给养的提供者。

(3)合法性的创造:国家合法性的创造,必然包括创建一种具有强大逻辑说服力和

道德感召力的意识形态,使社会大众,特别是关键阶层或集团认同其权力的合法性。

(4)人口的同化:为了加强对境内不同民族群体的直接统治,各主要王国都加强

了对民众的文化同化。跨地域经济活动的急剧增加,促进了不同地域人民之间的接触

和了解,为人口同化提供了必要前提。宗教改革、文化传播、人口普查和行政体系的

普及等促进了共有文化、意识和情感的传播。

(5)主权原则的逐步确立:早在16 世纪中期,法国重商主义者、被誉为现代国家主权思想之父的让·博丹( Jean Bodin )就主张,国家应该拥有绝对的主权以确保

其领土安全。经过宗教改革和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威斯特伐利亚公约》(1648)确立了现代主权的基本原则,即对内至高无上,国家成为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者;

对外,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自主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外来权威可以凌驾于一国之上。

2.2 古典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古典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的权力和财富是确保国内秩序稳定和公共福利以及避免外来

侵略的基础,国家的一切内外经济活动都应服从于促进国家富强及战胜外国劲敌这

一目标。为此,必须反对国内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散的封建经济,整

合民族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同时通过对外经济交往增进国家财富。

重商主义者,特别是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多

少取决于所拥有的金银的绝对数量。除了开采金银外,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最有

效手段。

2.3 古典重商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

2.3.1 “奖出限入”,保护国内工商业,确保贸易盈余。

( 1)奖励输出主要针对国内大多数出口产品或为出口而进口的某些产品,为此采取减税或免税、发放奖励金(出口补贴)等办法。

( 2)限制输入主要针对那些与国内存在竞争的产品,或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

外国产品,一律征收重税,甚至直接禁止输入。总的目的是确保国家贸易盈余。

2.3.2 “奖入限出”,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

( 1)奖励输入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国内需要而又供应不足或无法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关税优惠或奖励金鼓励进口。

( 2)限制输出的主要是针对那些确保国内产业优势的原料供应、技术人才和生产工

具,通过重税、罚金和判刑等手段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的。其目的是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

(1)建立起一个排他性的、封闭的工商业帝国。不仅要使宗主国的货物和商人享

有某些特权,而且往往使他们取得独占权,以确保稳定的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

(2)为了加强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各国大力发展海军和航运业,并采取相应措

施排斥竞争对手。他们认为发展航运事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由于强大的舰队给国家带来荣誉,而且运输收入也给国家带来直接的利益。

国家通过允许某些资本家成立公司和拥有出口某些产品的特别权力。为了降低海外

贸易的壁垒,政府之间通过谈判签署通商条约,相互给予对方某类商品在进口时的

优惠,以保证各自对该类商品的垄断权。通过有利的通商条约,本国的货物或商人在某一外国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货物和商人所不能享受的特权。

2.4 汉密尔顿的主要观点

古典重商主义的辩护——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与《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汉密尔顿承认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认为,一个拥有制造业和农业的国家,比那些只有农业的国家更富有。制造业不仅将扩大社会既有生产和收入,还将获得比没有制造业时更多的产品和收入。政治上,农业生活虽然提供了“最有利于

人类自由和独立的状态。民主制度的功能发挥需要有受过教育和有专业知识的精英,而不仅仅是农民和工匠。

汉密尔顿指出,新建一种制造业,不仅要应对自然的不利,还要应对其他国家的大

量保护,以及先进国家强大的竞争压力。与那些制造业发展成熟已久的国家在同等

条件上进行竞争是不现实的和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本

国政府的额外援助和保护,几乎不可能发展起本国的制造业,当然也不存在竞争。

要建立本国制造业,并使之尽快成熟起来能够承受社会竞争,本国政府就必须采取

各种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和援助。这种干预和援助相当于给予某种产品生产者以垄断

优势,必然引起价格上涨,损害消费者利益,但从长期看,这些弊端最终会消除。

a. 对与国内竞争的外国产品征收保护性关税或禁止进口。

b. 禁止制造业原料出口,并对制造业原料进口实行减税、免税和退税。

c. 对国内生产者提供财政补贴。

d. 鼓

励新发明和发现,禁止生产工具出口。 e. 监督制成品,防止欺诈,维护竞争。 f. 为资金汇兑和商品运输提供便利。

2.5 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

古典重商主义的辩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尽管重农主义( Physiocrasy )与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对于财富的认识不同,

但是都主张自由贸易。作为这一共同主张的前提是,他们认为,各国在利益上是一

致或者说是可以协调的。

李斯特并不否认和平的必要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但是认为,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所

认为的普遍和谐与和平的世界在当前是不存在的。他们忽视了当今世界正被国家间

激烈的竞争所分裂,简单地认为只要将国内自由贸易原则扩展到国际上,各国将能

够像实行自由贸易的各省或州那样获得巨大收益。李斯特认为,一般是先有政治联

盟,然后才会有真正的经济联合。

保护主义的必要性 : 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当前国际关系内在的冲突,以及对各国实力和财富至关重要的工业在其发展水平上的巨大

差异,自由贸易只会促进发达国家(如英国)的利益最大化和永久化,而妨碍落后

国家(德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将落后国家置于与

发达国家平等地位的唯一方式。

保护主义的成本收益

a.通过将外国制成品逐步排挤出国内市场,既为本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市场,又促进

了外国工人、技术和资本的流入。

b.关税保护对原始生产,如农业可能有害,但对工业未必尽然。对一个工业上落后

的后起国家而言,如果没有关税保护,在自由竞争下根本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尽

管保护工业给农业带来了暂时的损失,但工业一旦发展起来后,将会给农业带来大

得多的收益。

c.保护造成的对国内工业的垄断可能导致懒惰,但是国内竞争对工商业者的竞胜心

也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并将超过前者。

——有选择的关税保护。

(1)空间上的选择:“只有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时,才有理由采取保

护措施;

(2)阶段上的选择:第一个阶段是对比较先进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

己摆脱未开化状态,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个阶段,利用商业限制,促进工业、

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当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了最高阶段后,再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限制的竞争,使从事农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至于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保持既得的优势地位”。

2.6 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和意义

虽然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国君主对金银的本能需求,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这种需求充当了推动现代民族经和实现工业化的不自觉的历史力量。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成熟和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不断强大,重商主义越来越具有现代意义。

古典重商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重商主义强调制造业比农业更具有优先地位。而二战后的新重商主义,则更加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三讲古典自由主义

3.1 古典自由主义

:产生于 18 世纪晚期。随着工商业资本的兴起,古典重商主义无论在政策上,还是

在理论观点上,都不断受到挑战。古典自由主义主张通过赋予个体经济行为体以自

由,古典自由主义开始取代传统的地主阶级与商人的重商主义理论与主张,要求建

立有限政府和实现自由企业。

古典自由主义基本观点:

(1)在政治哲学上信奉约翰·洛克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政府的作用仅限于

保障人们的生活、自由和财产权利。

(2)研究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国家。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假设是“理性的、自

利的个人”。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 ,对个人利益的自由追求将增进公共福利,

最终实现国内和国际繁荣的最大化,市场具有“自动纠错和恢复”功能。而“非理

性” 政治干预或经济共谋则破坏了自由市场的良好后果

(3)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强调经济与政治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则。经

济不应该受政治的过分干预。市场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自发产生的,一旦形成就会

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自动纠错”功能,能够实现个人

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在国内限制政府专制,在国外阻止相互之间的战争。

(4)世界主义世界观。从绝对收益出发,强调国际关系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非零和游戏” ,相互交往能够使各方受益。在自由主义者看来,重商主义

是专制和帝国争霸的必然要求,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然结果是所有人共享的理想效益,从而去除了帝国赖以存在的借口。

3.2 亚当斯密的政策主张

(1)必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产量和国民财富。

(2)可能性:劳动分工源自于交换,而交换则是人类所共有和特有的一种倾向,在其他动物中找不到。

(3)交换使每一个人的才能显示出差异,而且使这种差异有用。哪怕是极不类似的才能也能交相为用。范围越广,相互差异也越大,分工就可能越发达。因此,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1)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是商品的真实尺度,构成其真实价格;货币是其名义尺度,构成其名义价格。

(2)交换价值的构成:地租 +工资 +利润。

(3)商品的价格:自然价格、市场价格。自然价格等于生产、制造乃至运送这种商品到市场所需的按照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市场价格是指其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供求变化导致二者经常发生背离。但总的趋势是导向自然价格。

实际上,这在理论上已经提出劳动价值论,在实际中,有助于消除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财富的错误观念,也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君主和国家关于铸币所含的纯金量越少越好的观点。

亚当·斯密对古典重商主义的批评。在斯密看来,自由主义与重商主义在富国裕民这

一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对于财富是什么和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途径上有不同主张。

(1)对财富的认识:古典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取决于货币的多少,特别是金银等贵

金属的数量。斯密认为,财富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而这些物

品来自于劳动和土地,即“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 2)增进财富的方式。重商主义者主张严格限制金银的流出和确保贸易盈余。斯密认为,只有劳动分工和交换(包

括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

3.3 “绝对优势”与自由贸易

国家财富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力量,而且还依赖于自由贸易。斯密把分工和专业

化的原则进一步推广到国际经济领域,提出着名的“绝对优势”理论。所谓“绝对

优势”,是指一国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生所消耗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各国都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各国都可以获得绝对好处。

3.4 自由贸易的例外

a.基于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可以限制自由贸易。斯密强调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

b.为了避免给进口产品提供过分优势,可以对其课以等同于针对国内产品的国内税

的关税。

c.作为对在外国市场受到不公平限制的报复,可以施加关税,但仅仅是作为迫使其

他国家降低关税的手段。报复本身的害处大于好处。

d.自由贸易应该逐步实施循序渐进,以使国内工业和劳动力有时间做必要的调整以

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3.5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既然交换是人的自然本性中的倾向,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货币是自发发展起来的,

由交换而形成的市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政府除了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外,不应该干

预市场的运行。

a. 国防的需要 : 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为此,必须实行强制性军事训练,建立民兵,并建立和维持一支常备军。

b. 建立和维持社会公正: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换言之,就是

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c. 建立和维持特定的公众工作和公众制度: 便利社会商业的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以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宗教设施。

3.6 “斯密悖论”:人性是“利己”还是“利他”?

理性利己的“经济人”是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假

设。他认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们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在此

之前,即 1759 年出版并经过 5 次修改的《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又提出“利他”的

假设来。

3.7 大卫·李嘉图政策主张

一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二是指出亚当·斯密“地域分工”的局限性,提出了着名的“比较优势论” ;三是反对国家在货币流通问题上的有害干预,主张建立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农场主认为应该加强谷物法。其理由是,强大的农业对于英国的国防和传统的保

护以及国家的繁荣是必要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的自然增长力。李嘉图站在工商

业资产阶级一边反对谷物法。他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将推动地租和工资上涨,从而

破坏工商业资本家的利润。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价值的尺度;除了极少数商品是由

于其数量的稀少性决定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李嘉图进一步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即使一国没有绝对优势,仍然能够从贸易中获

得好处。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思想比较

相同点:都看到了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利益,都赞同个人自由选择、自由市场和自

由贸易,反对政府过分干预。

差异性:

(1)方法上:斯密采取的是哲学的和整体的研究方法,将政治经济置于一个道德

和历史的语境之内;而李嘉图的分析焦点相对狭窄,但更加严格细致。他将经济问

题从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分离出来,得出了更加有限的解释。

(2)内容上:

a.由斯密的“绝对优势”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增强了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力,扩展了其适用范围;

b.斯密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自然延伸,其所带来的市场扩大使所有的能

力都能得到实现。而在李嘉图看来,国际经济学不像国内经济学。一国经济受其资

源有限和利益冲突的限制,世界经济为各国的增长和扩张提供了不受限制的宽广大道。他没有思考全球性资源枯竭这个在当时看来还比较遥远的问题;

c.斯密反驳重商主义商人,而李嘉图将地主的利益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更大障碍。

第四讲古典马克思主义

4.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评价

(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2)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市场的形成。

它使人口集中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

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地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

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 3)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相互依赖的加深。

不断扩大产品销售的需要,驱使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

放,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

为了世界的了。

(4)在征服东方国家的同时,充当了推动其进步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一方面,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它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

基础,从而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以武力实现了一些国家的政治统

一,并以经济纽带将其固定下来;它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为这些国家民族

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1)在国内,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导致周期越来越

短、破坏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不断激化社会阶级和政治矛盾。

(2)在国际上,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并将资本主义内的矛盾扩展到全球。

(1)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革命。

(2)生产关系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4.2工人无祖国

工人没有祖国,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把自己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

完全不适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

4.3如何处理民族解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要使各国真正联合起来,它们就必须有一致的利益。要使它们利益一致,就必须

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一些国家剥削另一些国家的条件;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只有工人阶级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4.4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4.4.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1)生产和资本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逐步取代过去的自由竞争:“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这样高度,产生了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垄断”。

( 2)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之上,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合并创造了金融寡头(Financial Oligarchy)”。

( 3)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与商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变得越拉越重要” 。

(4)国际资本主义垄断形成:“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资本联盟出现” 。

(5)主要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

4.4.2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必然规律

(1)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2)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3)德国——容克帝国主义

(4)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4.4.3“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1)三类矛盾不断激化:

a. 西方各国内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b.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c.帝国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

(2)解决途径:

a.“战争引起革命”——一国胜利论

b.“革命制止战争”——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第五讲相互依存理论

5.1 依赖

依赖( Dependence)是指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到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相互依赖

(Interdependence )就是彼此相依赖( Multual Dependence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5.2 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源自于跨国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的交流。但是仅仅相互交流和联系

并不等于相互依存,只有当相互交流发展到需要彼此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时,才能

形成相互依存。

(1)均等依存:在某一领域具有同等资源的国家之间,如美苏之间的核均势;

(2)绝对依存:在某一领域具有绝对不相称资源的国家之间,日本对美国在核安全;

(3)相对依存: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虽然存在不平衡,但又不像绝对依存的

差距那么大。

5.3 相互依赖的性质

(1)敏感性( Sensitivity )相互依存:在某种政策框架范围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

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衡量敏感性

并非只有跨国交往规模一个尺度,交往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对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也是

衡量尺度之一。

(2)脆弱性( Vulnerability )相互依存:每个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事件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程度取决于各种行为体为获得替

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从长期来说,取决于政治意愿、政府能力和资

源能力。

5.4 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

(1)各国之间联系渠道的多元化,各种跨政府联系和跨国联系兴起。

(2)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非总是所有国家之间的首要问题。

(3)军事手段的适用范围缩小,效用下降。

5.5 国际机制的涵义:“相互依赖关系发生在调节行为体行为并控制其行为结果的规则、规范和程序的网络之中,或受该网络的影响。我们将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

的一些列控制性安排(Governing Arrangement)成为国际机制” 。

第六章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 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都强调霸权的存在与国际体制的稳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并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占有主导地位。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霸权稳定论;另一个是后霸权合作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1)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

济不平衡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的标准化。

(2)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3)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6.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

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际秩

序的意愿。

霸权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

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14国贸蔡琴 学号:144171901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同比扩大47.3%。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看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WTO方向)本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适应WTO运作规则,具备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运用技能的,能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我们掌握的课程很多,具体课程如下:主干学科: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商务沟通与函电(英)、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模拟等。 此外还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单选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在劳动过程中,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叫生产资料。 3.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资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构成要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等; 5.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6.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7.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衡量生产关系性质的主要标志。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1.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5.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7.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8.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 19.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2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矛盾的条件。2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3.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4.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26.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27.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8.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9.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30.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3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3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经典著作选读书目 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10月版. 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东方出版社,2011年 版.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7.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罗伯特·基欧汉、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年8月版. 9.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版. 10.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七版),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1.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 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3.苏珊·斯特兰奇:《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11月版. 15.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6月版. 16.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 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7.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 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8.乔纳森·科什纳:《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9.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1.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形态》,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 22.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人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试题(doc 10页)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试题(doc 10 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第九章: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多项选择题 1自由贸易的一种有效情是作为贸易扭曲比如关税被取消, A 政府税收会下降,所以国家经济福利会降低 B 政府税收会下降,所以国家经济福利会提高 C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损失会降低,所以国家经济福利会提高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损失会降低,所以国家经济福利会降低 E 以上都不对 答案: C 2 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扭曲有利于扩大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可得到这些利益 A 进口价格 B 消费扭曲损失 C 产品扭曲损失 D B和C E 以上都不是 3. 有人认为,特殊利益集团很可能会接管和促进保护主义政策,这可能导致增加国家的经济福利。这种说法导致 A 一种假设认为在实际中自由贸易政策可能优于替代品 B一种假设认为,贸易政策应转向非政府组织,以致限制纳税人的负担 C一种假设认为,,如果可行的替代品被提供,则自由贸易是一种次优的政策,要避免 D 一种假设认为,如果政府允许特殊利益集团支配其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是一种解决平衡 方法 E 以上都不对 答案 A 4一种最佳关税是: A 最佳关税是国家能获得世贸组织谈判的妥协 B 最佳关税是能获得最大收益 C 最佳关税是使得贸易收益和损失的差值最大 D 由于可能存在报复,对小国家不切实际 E 由于可能存在报复,对大国家不切实际 答案E 5 最佳关税最可能应用于: A进口贸易小国的小额关税

B进口贸易大国的大二关税 C进口贸易小国的小额关税 D进口贸易大国的大额关税 答案B 6过高的关税 A 过高减少进口 B 过高损害贸易伙伴的经济 C过高不利于进口竞争部门 D过低政府将会取消以致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E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 A 7 由于社会边际效益的存在,下列不属于工业生产进口替代品的边际效益 A 一种观点支持自由贸易和无政府参与 B一种观点支持使用最佳关税 C一种观点使用市场失灵作为贸易政策的战略 D 一种观点抵制自由贸易,支持政府的参与。 E 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D 8 国内市场失灵是()理论的一种体现 A 第一好 B 第二好 C 第三好 D 一般规则 E 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 B 9 确定次优贸易政策的难度是 A 10.作者认为: A 次优政策比最佳政策差 B 特殊利益集团通常提高国家利益 C 提高关税可提高国家福利 D 市场失灵的论点支持自由贸易政策 E 跟国家福利无关 答案 E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国际背景

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国际背景 摘要: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基本内涵、创新发展勾勒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大体 轮廓,其时代进展、政治经济实践更是使其蓬勃前进的根本推动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更要积极地调整自己,主动地对 应这一趋势,以实现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共存与双赢。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勃兴的一门新的前沿学科。它是在当代学术日益交叉化和专业化的潮流下发展起来的,是国际政治学与国家经济学理论交叉研究的结果,也是当代“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结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现实,已经深刻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浪潮的中国同样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夯实基础、甄别应对成为必然选择。 学科的合流趋势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把政治、经济专门化分散研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学和政治学各自建立的理论框架对现实情况进行解释和预测时越来越力不从心。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不考虑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只能是一种假象、臆造,与实际的经济活动相去甚远。因此,经济学将政治活动纳入视野当中,把经济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结束了政治经济研究的分离状态,形成了公共选择学派、法律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支,统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正是这种政治与经济学科的重新合流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为国家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全球化,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行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这样,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使人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全球化。 国际关系领域接连发生的三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功扩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三大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而且改变了国家关系的国际格局,使国际关系学者意识到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他们一致主张抛弃以国家为中心的观察角度,将视野扩大到跨国层次和非政府层次,并且预言未来的焦点问题将是经济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冲击,经济技术变革将左右国家的相互关系,经济问题既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将冲击整个国际结构,因此开创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已经势在必行。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自考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选项】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题干】自然经济()。 【选项】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势;二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3.【题干】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选项】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选项】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答案】D 【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5.【题干】1只绵羊=2把斧头,是()。 【选项】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答案】A 【解析】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形成与本质 6.【题干】资本总公式是()。 【选项】 A.W—G—W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