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精)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精)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精)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精)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

张建新

2013-03-07 09:53:33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6年6期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理论成果的总和。作为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有三个理论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以冈德?弗兰克为代表的依附理论。作为一个发展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其科学内核,帝国主义理论是其经典表述,依附理论是其当代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依附理论

作者简介:张建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系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30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交叉边缘性学科。根据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定义,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①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迄今已形成了比较丰富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等人主张在理论上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分为三种范式(paradigm,即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又称为重商主义或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当前,三大范式“正朝着建立各自理论边界的方向发展”。②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谓“第三次论战”中,作为论辩双方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早已为人熟知,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观点却鲜有学者论及。显而易见,缺少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将是不完整的。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肯定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学理地位,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IPE”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它本质上是对西方资本主义起源、动力、扩散及灭亡的研究。马克思毕生致力于研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关系,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性,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的客观历史规律,因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家政治和阶级政治而非国际政治。特别是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西欧国家还处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具有相对封闭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未能从国际层次上,特别是从国际关系角度讨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IPE

缺少马克思在国际领域的著作中去加以说明马克思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贡献。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散见于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报刊文章,他没有系统地提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这些观点的演变主要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③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争论,这个争论当然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范式(或学派的问题,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是否包含了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和思想(当然不一定是系统和明确的?换言之,马克思本人究竟

有没有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马克思和后来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IPE有何联系?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IPE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IPE的理论来源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IPE的定义问题。

如前所述,马克思创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但对资本主义国家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却付之阙如。但是,这丝毫都不影响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IPE 创始人的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理论成果的总和。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至关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IPE

理论与思想,如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以冈德?弗兰克(André Gunder Frank为代表的依附论等都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汲收了丰富的理论营养,特别是继

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帝国主义”一词,在他的著作中,也根本没有任何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提出的帝国主义概念相当的东西。④但是,马克思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观、社会革命观。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一直是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方法论。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IPE的经典理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中得到了科学而充分的运用,另一方面,列宁在理论上直接继承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这表明马克思本人对马克思主义IPE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可归纳为三点:第一,马克思创立了一种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的理论,广泛涉及资本主义对欧洲以外地区的影响,这是一种有关资本主义起源、资本主义以牺牲其他

生产方式为代价向外部进行扩张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内核——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及其后果是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主题。“本世纪经济帝国主义最流行的理论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和对资本主义分析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没有提出经济帝国主义的理论,但他的写作为这样一个理论的成长奠定了基础。”⑤第二,马克思提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润率下降”规律,这个理论成为对帝国主义动机的经典解释,并为列宁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率将下降,因为“资本的有机组成”将提高,资产阶级选择在欠发达地区投资,以便克服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从而为发达国家征服欠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动机。第三,马克思撰写了大量有关殖民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献成为后来帝国主义理论分析的基础。诚然,马克思撰写的这些文章比较零散,特别是由于健康原因,他没能把这些文献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联系起来,但这个工作最终由列宁完成了。列宁把垄断、金融资本和帝国主义纳入理论体系,从而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因为当时标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体危机,已经摆在议事日程里,它迫切需要列宁为了立即进行革命干预的目的,而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具体分析当时存在的总形势”。⑥

二、马克思主义IPE的基本特征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IPE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IPE不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特别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经济与政治间的互动关系做出的科学理论表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一方面,个体通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交往活动而创造了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作为个体相互作用的创造物又制约和规定着个体的活动。既定的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及其载体(个体即主体的巨大反作用,突出表现为社会存在对人的肉体、意识的决定和再生产。⑧

20世纪初,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理论家(如希法亭、布哈林等都认为经济制度的发展对帝国主义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解释帝国主义。依附理论家也把唯物主义摆在突出位置,一些批评家往往以是否运用了唯物主义方法论来衡量依附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说明,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IPE 中始终占据着理论指南的地位。

其次,马克思主义IPE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理论,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服务的。

是否认为国际政治(权力和国际经济(财富具有阶级性,这是区分马克思主义IPE 和西方资产阶级IPE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权力与财富的争夺反映了两大国际性阶级

之间的对抗,因为国家最终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仆人。这与现实主义的观点相左,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相对来说是自治的实体,它追求国家利益,不能把它归结为任何阶级的特殊利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典范,依附论者也“坚持把他们的理论和调查放在阶级分析的框架

中”。⑨卡多索“承认其研究对象仅仅是边缘地带资本积累的特定路线和阶级斗争”。⑩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涉及三个基本层次:一是用阶级分析来解决理论问题和指导革命实践。阶级分析在马克思主义IPE理论发展和理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贯穿于一切批判过程的,它在有关资本主义起源(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灭一切前资本主义的、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灭亡(无产阶级彻底埋葬资产阶级的宏观分析中得到了科学的运用,同时还广泛应用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微观分析,如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贸易政策等。马克思指出,每一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除外都明确地划分了一对对立的阶级,即生产者阶级和剥削他们的非生产者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并且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是肯定阶级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即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总是寓于阶级关系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确认国际政治包括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两条线。从民族关系来说,国际政治日益分裂为两大世界性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被压迫的殖民地民族(国家。从阶级关系来说,“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虽然国际政治具有民族性,但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矛盾不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阶级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国际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斗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国际社会“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充当了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它们作为国际性阶级,主要是说它们的经济状况是国际的,它们相互敌视也是国际的。“各国的资产阶级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互相冲突和竞争,但总是联合起来并且建立兄弟联盟以反对各国的无产者”。(11 因

此,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两大国际性阶级之间的斗争都是“当前的主要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组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充分显示了两大国际性阶级在国际社会中的主要行为体作用。(12

三是强调阶级斗争是消灭战争和实现最终和平的关键性力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冲突和矛盾的制度,其中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和演变规律,无产阶级所受的经济压迫应该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来解决。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是国际性的,是全体无产阶级间的兄弟联盟。无产阶级革命不仅在于最终要“根绝一切战争”,用国际主义的民主政策去取代旧制度的血腥而又怯弱的政策,而且还要诞生一个新社会,“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13 因为“政治冲突源于要求分配社会财富的阶级斗争,因而,社会冲突将会随着市场和社会阶级的消灭而停止”。(14 这个论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与最后和平的观点,而国际体系的最后和平将依靠国际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最终胜利来实现。

第三,马克思主义IPE彻底摈弃了人性论。西方主流政治学依赖于一个绝对的、先验的和抽象的理论起点——情感、人性或上帝,试图通过人们对社会的某种意识或动机来解释和说明社会的现实存在,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西方资产阶级国际政治经济学继承了西方古典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衣钵,如自由主义坚持“理性人”假设,认为个人是理性的行动者,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权力最大化。个人利益最大化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由于市场交换关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家间关系层次上,均存在着和谐的政治经济利益。(15 现实主义坚持“自私国家”假设,主张国家理性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总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来选择行动方案,试图实现国家权

力的最大化。民族国家总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权力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政治关系决定着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彻底摈弃了人性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社会实践,人性是可塑的,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易于被腐蚀,但也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中被优

化。政治冲突不是源于人类不可改变的邪恶本性,而是源于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阶级斗争。因而,社会冲突将会随着市场和社会阶级的消灭而停止。

三、马克思主义IPE的理论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IPE 由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和有关殖民主义的论述;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理论;以弗兰克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这里主要介绍后面两个理论的基本观点。

1.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IPE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首次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特征、动力和结构,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和道路的理论尝试。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牢固地占据着马克思主义IPE正统理论的地位,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资本主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金融资本的形成、垄断的兴起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对抗。由于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任何新的领土扩张必然以损害旧殖民帝国的利益为代价。这突出表现在德国(上升中的强国和英国(老牌殖民帝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对抗关系上,从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垄断资本的兴起及其与帝国主义战争之间的关系、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

帝国主义理论的主题。列宁在帝国主义理论形成中起着核心作用,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和尼柯拉?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等,“都对马克思主义IPE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6

卢森堡对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消费不足论”(under-consumptionism;二是“竞争”。国内消费不足导致资本主义不断寻找海外市场,而竞争压力导致了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以保障原材料和廉价劳动供应,这就必须诉诸于帝国主义的野蛮武力。

希法亭最早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关系角度,解释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内在机制及其后果。他在《金融资本》中阐述了两个重要观点:其一,股份公司的兴起代表着经济权力和生产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大资本加速排挤小资本,从而逐渐形成了垄断组织。其二,金融资本的兴起造成阶级结构、国家的作用和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的根本变化。金融资本的兴起造成了一个在“金融寡头”领导之下、在政治事务上相对统一的统治阶级,与相对统一的和等级制的经济结构相对应。金融资本需要国家的力量,“它对资本主义利益的和谐没有信心,并且充分认识到,竞争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权力的斗争。和平的理想已经失去其光彩,代替人道理念的是对国家的强大和力量的赞美……现在的理想是捍卫人们自己的国家对世界的统治”。希法亭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帝国主义引起国际冲突的必然性,当时德国金融资本的迅速崛起与其相对狭窄的领土控制之间形成了矛盾,而英国的相对衰退与其领土规模之间的不均衡则刺激了帝国主义的胃口。“这是一种必定极大地加剧德国和英国及其它们各自卫星国之间冲突的状况,并且导致武力解决”。(17

如果说希法亭的主要贡献是弄清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过程,那么布哈林则看到了两个过程——资本的“国际化”与“民族化”。一方面是世界经济不断增加的相互依赖性,另一方面是它分裂为各个国家集团。这两种相反趋势的矛盾促使体系陷入战争和崩溃。“与经济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一起,正在继续着一种资本的‘民族’交织过程,这一过程的影响最大”。结果是金融资本和国家之间的直接统一。布哈林据此认为,帝国主义已从一种政策或意识形态转变成“世界经济特殊发展阶段的一种特征”。其标志是世界经济体系中诞生了国家资本集团。他指出,金融资本和国家的联合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前,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家界限之内,……现在,它是整个国家被其它国家所吞并”。(18

布哈林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国际化的分析与希法亭对金融资本集团形成的分析结合起来,想要说明为什么这些集团是在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斗争在金融资本时代继续着,但是它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之间的军事和政治竞争的形式。帝国主义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帝国主义战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同时借鉴希法亭和布哈林提出的观点与论据,对帝国主义做出了最为科学的分析,可以说正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具有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在这个阶段,资本积累和集中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国家垄断,国家垄断导致资产阶级控制了国家机器。随着国内资本积累和增长放缓,垄断资产阶级开始觊觎外部市场,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性积累使军事实力成为保障经济利益的必要手段,“积累的逻辑导致国家垄断相互直接竞争,导致大国战争,这是帝国主义的最终后果”。(19

列宁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观,对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的总任务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两大国际性阶级的矛盾正在被两大世界性民族的矛盾所取代,因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从其国家成功中获得了有限的利益,导致这些国家工人阶级民族主义的发展,最终未能阻止帝国主义战争。这说明马克思关于国际主义的阶级联合思想忽视了民族主义的影响和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工人阶级未能实现联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是受国内垄断资产阶级驱使,投入了战争,法国和德国的工人走上前线相互厮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包涵了一定的民族主义成分,他认为,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完全是两大国际性阶级的对立了,而是两个世界性民族的矛盾,从而在理论上以民族国家的力量代替了阶级力量。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IPE:第一,立足于世界舞台,把国际政治问题同帝国主义体系紧密相连。第二,以两大类民族为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增强了理论的现实性和指导性。第三,从世界经济与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国际政治,虽然更多重视政治领域,突出政治视野,并以世界革命为主要内容,但日益转向经济基础,使之同经济相结合。(20

2.依附论。20世纪60年代,在拉美出现的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平衡发展的依附论方法,后来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依附论学派。这个学派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

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数依附理论家认为,“他们的思想源于马克思的著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描述了穷国和富国的关系,在第3卷中,马克思指出商业资本‘仅仅是生产资本的代理者,……任何时候商业资本在落后国家都占有统治地位,这是事实’”。(21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

高阶段》中也提出了“依附性国家和边缘”的观点。卡多索认为,“列宁最早提供了有关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系统分析”。(22 但是,依附论者对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很多补充和修正。“这就成为新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它构成着对帝国主义分析的第三个阶段”。(23 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最早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依靠其日益膨胀的经济力量和政治权力,改变了后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那些国家的外部环境,“因为前者创造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发展的道路,另一条是欠发达的道路”。(24 新马克思主义接受了马克思关于原始积累的分析,吸收了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但修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散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和进步的观点,从而在理论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既相继承相联系,又有所发展和变化,形成了理论特色。结果,“在20世纪末,形形色色的修正马克思主义继续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主流观点之一发挥着影响”。(25

保罗?巴兰(Paul Baran被视为是帝国主义理论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转向新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人物。他的研究“无论究其所涉及的问题,或是就其理论内容而言,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转折”。(26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研究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考察的重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巴兰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给第三世界带来的不发达后果,考察的重点是不发达国家经济停滞或落后的根源。巴兰的研究,“影响了拉美的知识分子和其他人,使他们去研究他称之为落后状况的形态学的问题,并且去写作大量关于依附性和欠发达状况的文章”,(27 结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学派”。

弗兰克对依附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不发达的发展”成为依附论的典型。弗兰克的依附论思想有四个重要层次:一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表现为中心—卫星结构,中心统治卫星。二是剩余从卫星向中心转移,

中心剥削卫星,卫星被切断投资来源,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三是卫星参与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导致了一种扭曲的和依附的经济结构。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产生了一个对“不发达”感兴趣的本地统治阶级,一个遵守“不发达政策”的流氓资产阶级,这就是依附的政治后果。四是卫星必须斩断与国际资本主义的联系,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成为激进依附论的先声,后来为多斯桑托斯等人加以发展。

一般来说,依附论观点复杂,主张各异。罗纳德?H?奇尔科特(Ronald H. Chilcote 主张把依附论划分为四种类型:(1以弗兰克为代表的“不发达的发展”论(1966年;(2

以多斯桑托斯为代表的新依附论(1970年,强调战后多国公司的技术和工业统治;(3以卡多索为代表的“依附性资本主义发展”论(1972年,惯以巴西的情况为背景;(4作为重构帝国主义阶级论的依附论,主要以阿尼巴尔?奎杰罗(Aníbal Quijano为代表(1971年。(28

依附论从一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中心和外围,或核心和边缘。中心资本主义,即“宗主国”或“核心国”通过直接榨取利润、不平等交换以及对贸易的垄断来剥削外围的“卫星国”。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中心对外围的剥削体系,中心的发展是以世界上大多数边缘的“不发达的发展”为代价的。尤其是,外围的统治阶级往往把他们的地位归功于他们在剥削系统中所起到的中间人的作用,因此,他们愿意维护这个剥削体系和相应的生产模式。外围的不发达是中心强迫外围接受相应的生产模式和剥削模式的结果。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Theotonio Dos Santos这样来定义“依附”的概念:“就依附而言,我们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其中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但是结果某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

自身的加强则仅是前者扩张的反映。这种互想依赖的关系就呈现依附的形式。”

(29 弗兰克进一步指出,不发达是由外部影响造成的,正是外部影响决定着特定的阶级结构和生产组织。“孤立的国家不能够被称为是不发达的,因为不发达是通过

以从属地位融入世界体系来界定的”。(30 其结论是:由于资本主义不能导致边缘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不发达国家必须走革命道路。

总起来说,帝国主义理论和依附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IPE的基本组成部分,代表着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IPE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主要成果,当然不是全部成果。马克思主义IPE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马克思主义IPE正是在发展中才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

注释:

①[英]苏珊?斯特兰奇著,杨宇光等译:《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②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 Reader, Edited by George T. Crane and Abla Amaw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y Press, 1997.p.4.

③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 Reader, Edited by George T. Crane and Abla Amaw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y Press, 1997,p.8.

④[英]布鲁厄著,陆俊译:《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⑤ Alan Hodgart, The Economics of European Imperialis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 Ltd., 1977,p.13.

⑥[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著,施杨译:《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⑧薛伟江:“当代西方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方法论比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51—56页。

⑨ Ronald H. Chilcote, “Issue of Theory in Dependency and Marxism,”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8, No.3/4, Summer/Autumn, 1981, pp.3—16.

⑩[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著,施杨译:《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第191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308页。

(12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14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26.

(15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State-Market Relations in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edited by C. Roe Goddard, John T. Passe-Smith and John G. Conkli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6, pp.26—27. (16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 Reader, Edited by George T. Crane and Abla Amaw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y Press, 1997, p.9. (17 [英]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第 108—109 页。 (18 [英]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第113—116 页。 (19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 Reader, Edited by George T. Crane and Abla Amaw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y Press, 1997, p.10. (20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第 18 页。 (21 Ronald H. Chilcote,“Issue of Theory in Dependency and Marxism,”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8, No.3/4, Summer/Autumn, 1981, pp.3—16. (22 Ronald H. Chilcote, “Issue of Theory in Dependency and Marxism,”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8, No.3/4, Summer/Autumn, 1981, pp.3—16. (23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第 24 页。

(24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第

25 页。 (25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41. (26 [英]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第 139 页。 (27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

治经济学》,第 13 页。(28 Ronald H. Chilcote,“Issue of Theory in Depen dency and Marxism,”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8, No.3/4, Summer/Autumn, 1981, pp.3—16. (29 [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著,杨衍永等译:《帝国主义与依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第 302 页。 (30 [英]布鲁厄:《马克思

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第 18 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

样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册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总的看法 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C.人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总的看法 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荀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A.经验论B.先验论C.消极的反映论D.能动的反映论 5、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性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存在B.社会基本矛盾C.社会实践D.社会发展规律 7、社会存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 C.人口数量 D.人口素质 8、经济基础是 A.一般的生产关系 B.一个社会不同种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核心生产力 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10、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1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1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该种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劳动生产率 D.个别劳动时间 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使其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剩余劳动时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观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 学号: 姓名: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

马克思一些辨析题+论述题 题目加答案

第四章:论述题 1.怎样理解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 3.怎样理解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4.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7.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 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3.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4.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 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资料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资料 一、选择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关系是:是否承认矛盾。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最基本的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6、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7、生产力系统中实体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非实体要素是: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劳动组织和管理。 8、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9、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的继承性。(2)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有强烈的反作用。 10、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1、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2、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 13、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14、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市场联结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资源调解功能,利益激励功能,奖优罚劣功能。 15、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了: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3。国有制积极起主导作用。4.公有制经济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 1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 17、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1国家计划。2经济政策。3法律手段。4行政手段。 18、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的三件大事: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2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1、党目前面临的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2、我们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二,判断题: 1、形式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之一。(正确)唯心主义主张意识决定思想,主观主义是从主观思想出发,脱离了客观规律。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形式主义从某种主观主义出发。 2、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归纳为组成它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错)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位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同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由要素构成,是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能归结为组成它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正确)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论述并没有一个进行专门和完整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其著作的各个篇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出系统性的归纳与完整性的总结。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我们对物质的自觉反映,无论是意识的内容形式都不能离天物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的错误。马克思在对旧的哲学或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同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切文艺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反映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起源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感诉诸于我们的五官,心理及思维的触觉,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自我主观解释和理解,当然这种主观意识在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们必须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把握文学创作及批判的真正规律和原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时代性是指文艺的创作应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以展的规律。作品应能准确反映时代的变动,深刻捕捉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人民性是从实践角度及阶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为文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是不单纯的主观意识运动,而是在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中得到发展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打上时代的铬印,这便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在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左冀作家联盟的文学主张相当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左冀作家联盟以阶段论为核心出发提出革命文学的主张,提出文学应是战斗的文学,这些主张非常明显地表现其作为一个重要文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政治文学倾向。当然,我们对左冀文学所坚持的阶级论及对自由论和人性论的坚决反对虽然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具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对资产阶级文学中的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自由论的完全否定应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了。(比如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对梁实秋关于文学应描写永久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反讽)然而在文学的人民性上,左冀文学显然是做不够的。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个讲话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了。其后的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个讲话的精神进行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无论在语言、体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力求贴切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自觉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使一些优秀作品具有无比的活力和生命力,此后这些革命文学作品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的红色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单选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在劳动过程中,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叫生产资料。 3.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资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构成要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等; 5.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6.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7.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衡量生产关系性质的主要标志。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1.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5.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7.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8.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 19.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2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矛盾的条件。2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3.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4.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26.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27.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8.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9.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30.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3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3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解析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1 1.单选题 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 b 实事求是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客观实在性是(B) ? a 自然物质的个性 ? b 一切物质的共性 ?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 d 物质的存在形式 本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即客观实在性,所以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选B选项。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主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研究范畴。对选项C的理解,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的形态,这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故D也排除。 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1.3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 a 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 b 人的依赖性社会 ? c 物的依赖性社会 ? d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 a 生存资料的价值 ? b 生产资料的价值 ? c 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 d 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本题是对劳动力的价值的考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选项不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故选B。 1.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因此正确答案是B。 1.6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 a 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 b 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 c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d 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7 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C ? a 傅立叶 ? b 圣西门 ? c 康德 ? d 欧文 本题是对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考查。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