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不服海关征税决定行政诉讼案

案例分析-不服海关征税决定行政诉讼案

案例分析-不服海关征税决定行政诉讼案
案例分析-不服海关征税决定行政诉讼案

不服海关征税决定行政诉讼案

原告:江西可嘉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被告:上海海关。

2000年3月6日,江西可嘉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嘉利公司)进口823台电子音频功率放大器,并以46美元/台-56美元/台的价格报关,上海海关2000年7月进行了审定并按200美元/台进行征税。可嘉利公司不服,向海关总署申请复议,海关总署以上海海关征税决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原征税决定。上海海关经调查取证,认定可嘉利公司提供的报关发票系假发票,其申报的所谓成交价格明显低于海关掌握的相同或类似货物的国际市场公开成交价格,且又不能提供合法证据和说明正当理由,故其申请报关时提供的材料不能作为征税依据,据此于2001年4月28日作出进口关税专用缴款书、代征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认定可嘉利公司所购823台电子音频功率放大器,应按海关审定的200美元/台予以估价征税。可嘉利公司不服,又向海关总署申请复议,海关总署于2001年7月2日作出复议决定,驳回可嘉利公司复议申请。可嘉利公司仍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可嘉利公司诉称,上海海关按200美元/台估价征税,缺乏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撤销上海海关2001年4月8日的征税缴款决定。

上海海关辩称,其依法具有审定完税价格进行估价征税的职权,且原告提供的报关发票系假发票,不能作为征税依据,且其申报的所谓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又不能提供合法证据和正当理由。被告通过调查取证做出的征税决定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请。

【审判】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上海海关依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二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具有征收关税、代征增值税的执法主体资格,并依法具有对报关价格进行审定并确定完税价格的职权。原告可嘉利公司报关后,上海海关经审查,认定可嘉利公司报关单据内容不真实,不能作为征税依据。上海海关经调查取证做出的征税决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据此,判决维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点评】

本案是一起海关征收关税及代征增值税而引起的行政诉讼,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一、可嘉利公司报关时已提供了购货发票、合同等材料,海关是否有职权重新审定完税价格。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进口货物以海关审定的正常到岸价格为完税价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进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申报的成交价格明显低于或者高于相同或者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的,由海关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确定完税价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第九条第(二)项规定,“凡有下述情形之一者,海关有权不接受进口人申报的成交价格:……(二)申报价格明显低于海关掌握的相同或类似货物的国际市场公开成交货物的价格,而又不能提供合法证据和正当理由的”。海

关在征收关税过程中,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对最终完税价格的审定,就是行使征收关税行政职权的表现。经调查取证,可嘉利公司提供的材料不真实,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海关依法具有对报关价格进行审定并确定完税价格的职权。

二、海关以200美元/台作为完税价格是否于法有据。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原告进口的成交价格是否真实。原告在报关时虽提供了相关的购货合同、发票等材料,但海关在审定时认定,其所提供的发票不是境外发货人开具,而是与发货人无关的美国凯莱特公司上海办事处工作人员王某接受该办事处赵某的指示,在中国境内利用发货人已签章的空白单据制作并修改的,属于假发票,不能作为证明原告报关成交价格的合法证据,且申报的成交价格明显低于相同或者类似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成交价格。虽然法律、法规对“明显低于”未作解释,但从海关调查取证的材料看,价格相差悬殊,申报价格低于相同产品市场价格的近十倍,有的甚至是几十倍。故海关对申报价格不予采信并按调查核定的200美元/台征税并无不当。

三、可嘉利公司提出,上海海关在2000年7月对该823台电子音频功率放大器按200美元/台进行征税时,未提供所依据的事实及证据,因此上海海关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在本案中,存在两个具体行政行为,第一个是上海海关2000年7月对823台电子音频功率放大器按200美元/台进行征税的行为,第二个是上海海关2001年4月28日所作的征税决定。原告的诉讼理由混淆了上述两个行为。本案被诉行政行为是上海海关2001年4月28日所作的征税决定,而并非是2000年7月的征税行为。庭审中,被告提供的证据均系2001年4月28日前取得,因此上海海关2001年4月28日所作的征税决定程序合法,被告无需提供2000年7月之前取证的材料,法院亦无需审查。

香港亿丰贸易有限公司诉梧州海关行政处罚案

一、案情简介

2000年7月14日,梧州市顺景港澳船务公司(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国内代理)属下"顺景338船"从香港装载12只40尺集装箱的聚酯弹力丝303.576吨进口至梧州,发货人为美祥(香港)

有限公司,收货人为梧州市对外经济贸易联合总公司,提单号为07W1201。9月21日,梧州市顺景港澳船务公司向梧州海关提交更正报告,要求将发货人改为香港亿丰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丰公司),将收货人改为梧州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梧州公司)。10月17日,梧州公司凭提单、发票、装箱单、进口许可证复印件(00-A0-100162)等有关单证向梧州海关申报进口"非零售聚酯弹力丝"共303.576吨。收货人梧州公司向梧州海关报关所持的许可证复印件发证日期为2000年10月16日。由于该批货物事先未领取许可证,2000年11月1日,梧州海关立案调查。12月27日,梧州公司向梧州海关声明,该批货物的OO-AO-100162号进口许可证已申请注销。经审理,梧州海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第十条规定,认定梧州公司构成无证到货的违规行为,于2001年2月15日,梧州海关做出梧关调违字(2001)第6号没收货物的行政处罚决定。2001年5月15日,亿丰公司就梧州海关上述的行政处罚行为,以涉案货物的所有人为由向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称梧州海关的行政处罚行为侵犯了其所有权。

二、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这个诉讼案件有三个当事人,涉及关系复杂,问题很多。归纳来说,主要争议问题

有以下三个:

1. 进口货物所有权是否对抗海关行政处罚行为?

2. 轻工公司的报关行为是否有效?海关对提单的审查义务是否已尽?海关对报关单证的审查是表面审查还是实质审查?

3. 海关为什么不同意发货人的退货申请?

三、法院判决结果

2001年9月18日,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法院认为:由承运人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国内代理梧州顺景港澳船务公司属下"顺景338"船于2000年7月14日运抵梧州的303.576吨聚酯弹力丝,发货人为原告亿丰公司,收货人为第三人梧州公司。根据《海关法》第十八条之规定,第三人作为该批货物的收货人应当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十四日内向海关申报,交验进口许可证和有关单证。但本案第三人在货物运抵梧州后直至2000年10

月17日才向海关申报进口,且其所持的是签发日期为2000年10月16日的进口许可证副本,并于2000年12月27日向被告梧州海关声明该批货物的进口许可证已申请注销。第三人的行为属于没有领取许可证擅自进口货物的行为。被告梧州海关根据第三人擅自进口的违法事实,依据《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对其做出没收303.576吨聚酯弹力丝的梧关调违字(2001)第6号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应予维持。原告认为自己是涉案货物的所有权人,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侵犯原告对涉案货物的所有权,要求撤销被告做出的梧关调违字(2001)第6号行政处罚的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维持被告梧州海关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2002年1月23日,亿丰公司不服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向广西区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制度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属凭证进口的货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都必须事先申请领取进口货物许可证。本案进口的货物聚酯弹力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0)外贸管发第123号文件规定,属于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货物。《海关法》第十八条同时规定,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应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十四日内向海关申报,交验进口许可证和有关单证。但本案梧州公司在货物运抵梧州后,未能持有效进口许可证在法定期限内向梧州海关申请报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违反国家进出口管理法规,对于没有领取许可证擅自进口国家限制进口货物,决定没收货物或者责令退运。梧州海关依照该条规定对梧州公司做出的梧关调违字(2001)第6号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上诉人亿丰公司主张被上诉人梧州公司所持提单真实性和合法性存在问题,其所持的才是正本提单,是涉案货物的持有人,海关的行政处罚侵犯其所有权的观点。广西区法院认为,梧州海关的行政处罚是对无证到货违规行为的处罚,其行政管理相对人是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梧州公司作为本案进口货物的收货人身份,已经包括亿丰公司在内的相关当事人确认并经承运人向梧州海关报关,且梧州公司也有持提单、发票、进口许可证复印件等有关单证向海关申报进口上述货物的行为,梧州海关将其作为处罚对象,对其无证进口货物的行为进行处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亿丰公司以发货人的身份主张属于本案货物的所有权人,由于未能否定梧州公司的收货人身份,也未能提供充分证据否定梧州公司所持提单的真实性,亿丰公司与梧州公司就本案货物的所有权争议属发货人与收货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不能成为否定海关监管进口货物的理由,故上诉人梧州海关的处罚决定侵犯其合法权益没有法律依

据,其上诉理由不成立,予以驳回。广西区高院于2002年8月30日做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四、编者点评

对于本案我们要理清三个法理方面的问题,一是海关行政处罚的相对人是涉案货物的收货人还是所有权人;二是海关对无证到货行为的行政处罚是否应该对涉案货物的所有权进行调查;三是海关在选择处理方式上为什么不同意退运申请而予以没收。

1、梧州公司具有收货人资格,属于海关行政处罚的对象范围

根据1987年颁布的《海关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进口货物应当由收货人向海关进行申报并交验进口货物的许可证件和有关单证。由此可见,海关的行政相对人是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而非货物的所有权人。因此,收货人向海关报关,只要能证明自己的收货人身份即可,不需要证明自己的所有人身份。换言之,海关接受收货人的报关不以收货人同时具有货物所有人身份为要件。收货人作为商品交易的买方,是否已依约履行了自己的债务,是否完全取得了对货物的所有权,不属于海关接受收货人的报关需考查的范围,即使收货人在商业上尚未取得货物所有权,他仍然可以向海关报关,海关也应当受理。海关允许未取得所有权的收货人报关的原因在于,在商业上收货人与货物所有人的身份并不总是一致的,是可以分离的,海关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其职责是监督进出我国关境的货物是否符合国家的进出口行政管理法规,而不是监管进出口货物是否符合贸易双方的民事约定和交易习惯。基于以上情况,海关对单证的审查,着重点在于审核进出口货物报关时递交的表面数据及报关人的收货人身份的相关证据。报关人只要有相关的单证证明了他的收货人身体,他的报关行为便是有效的。而海关对单证的审查是不用作实质性审查的。这回答了法庭所关心的第一问题(货物的所有权是否对抗海关行政处罚行为)和第二个问题(收货人的报关行为是否有效)。

2、海关对无证到货行为的行政处罚不须对涉案货物的所有权进行调查

海关在调查涉案货物的进口是否违反了国家对限制进口货物的相关规定,根据《细则》第十条的规定,是不以该批货物的所有权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海关对涉案货物予以没收是不考虑货物的所有权的。那么,无证到货的行为是根据什么法律法规来认定呢?根据《海关总署关于适用<细则>第十条的通知》(署法[1997]627号)的规定,海关确认无证到货要查明的事实包括:(1)国家限制进口货物运抵国内海关监管口岸;(2)国家限制进口货物收货人向海关办理该批货物进口手续;(3)收货人不能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梧州海关通过对以上事实的确认,对该批货物予以没收是依法有效的。

3、涉案货物不符合退运的条件

亿丰公司在行政处罚做出前提出了退运的申请,梧州海关不予同意,并做出了予以没收的处罚决定。梧州海关的行政行为是合法有效的,理由如下:署法[1997]627号文有明确的规定,海关同意退运的货物必须具备以下的所有条件:(1)从进口货物运抵进境口岸、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进口货物收货人在14天法定申报期限内,向海关申报;(2)收货人向海关申报时,申明因无法提供许可证件并要求退运(或发货人要求退运);(3)进口货物无其它违法情事的。现在我们看看涉案货物是否符合上述的规定呢?第1点:从2000年7月14日进口货物运抵梧州口岸、运输工具向海关申报进境,到进口货物收货人10月17日向海关申报进口,期间为95天。就这第一点就不符合退运的条件,因为申报进口的日期远远超出14天的法定申报期限;再来看第2点:收货人就该批货物向梧州海关报关进口时未提出退运申请,梧州海关收到上诉人要求退货请求的时间是2000年12月22日。该批货物不符合上述两个退运条件,海关当然不能违反规定同意上诉人的退运请求。这第二、第三点法理的解释已经充分回答了法庭所关心的第三个主要问题。

不服海关行政处罚复议案

案情介绍:

某船务公司(注册地为新加坡,以下简称申请人)于2000年2月28日与某集装箱运输公司(以下简称集装箱公司)签订协议,以互租舱位形式租用集装箱公司的A、B两轮,A 轮交船日期为2000年4月12日零时,B轮交船日期为2000年4月5日零时,租期均为一年。A、B两轮均由G外轮代理公司代理。2001年3月15日,申请人与集装箱公司就续租达成协议,新租期仍为一年。A轮自2000年4月12日至2001年5月16日、B轮自2000年4月5日至2001年4月24日均未向海关缴纳船舶吨税,累计应缴税款分别为277,977元和221,152元,共计499,129元。某海关(下称被申请人)于2001年6月21日立案调查,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船舶吨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责令申请人限期补交税款并对其科处罚款人民币500,000元。

复议过程:

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于2001年9月29日申请行政复议,请求减免罚款。申请人认为:

(一)A、B两轮在由集装箱公司经营时不需缴纳船舶吨税,集装箱公司在与其订约时疏于提醒在新的模式中需缴纳船舶吨税,挂靠港蛇口港也未要求其缴纳,申请人作为外资公司对该种合作形式下的纳税问题难以全面了解;

(二)申请人主观上确无违法动机,客观上已经及时补税,并未给国家造成税收损失,被申请人的处罚显然过重。

被申请人认为:原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建议维持。理由为:

(一)申请人于2000年4月起,分别租用A、B两轮用于经营蛇口-黄埔-厦门-新加坡的班轮运输,于2001年3月续签了租约,有申请人与集装箱公司签订的租约合同和续租合同、两轮的进港签证为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二)依据《暂行办法》第十四条:"不按本办法申报纳税领照者,除限期办理外,并处以应纳税额三倍以下之罚金,以海关罚款入库。"

(三)2001年初,申请人曾派人前往被申请人的物流监控科咨询,被申请人了解到该公司以期租方式租赁A、B两轮,并当场要求申请人补缴船舶吨税,但申请人却对承租事实予以否认,并且没有及时补办吨税缴纳手续。

(四)经调查,考虑到申请人逃税的主观故意不明显,依据《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责令申请人在限期内补缴吨税,并科处应缴税款一倍的罚款,适用法律正确,量罚适当。

经审查有关证据、依据,复议机关认为,被申请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船舶吨税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对申请人科处罚款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处罚程序

合法,但考虑到申请人在了解到船舶吨税的征管规定后能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于2001年12月26日作出复议决定,变更被申请人所作的处罚决定,免除对申请人的罚款。

不服海关行政处罚诉讼案

案情介绍:

2000年7月14日,梧州市某船务A公司属下“顺景338船”从香港装载12只40尺集装箱的聚酯弹力丝303.576吨进口至梧州,发货人为香港某公司,收货人为梧州市对外经济贸易联合总公司。9月21日,梧州市A公司向梧州海关提交更正报告,要求将发货人改为香港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将收货人改为梧州市C公司。

10月17日,C公司凭提单、发票、装箱单、进口许可证复印件等有关单证向梧州海关申报进口“非零售聚酯弹力丝”共303.576吨。C公司向梧州海关报关所持的许可证复印件发证日期为2000年10月16日。由于该批货物事先未领取许可证,2000年11月1日,梧州海关立案调查。

12月27日,C公司向梧州海关声明,该批货物的进口许可证已申请注销。经审理,梧州海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认定C公司构成无证到货的违规行为,于2001年2月15日,梧州海关作出梧关调违字(2001)第6号没收货物的行政处罚决定。

2001年5月15日,B公司就梧州海关上述的行政处罚行为侵犯了其对货物的所有权为由提起诉讼,2001年9月18日,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该案,并于2001年12月24日作出一审判决,维持了梧州海关的行政处罚决定。2002年1月23日,B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广西区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广西区高院于2002年8月30日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分析:

该案303.576吨聚酯弹力丝于2000年7月14日运抵梧州,发货人为原告B公司,收货人为C公司。根据《海关法》规定,收货人应当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十四日内向海关申报,交验进口许可证和有关单证。但本案C公司在货物运抵梧州后直至2000年10月17日才向海关申报进口,其所持的进口许可证副本签发日期为2000年10月16日,并于2000年12月27日向被告梧州海关声明该批货物的进口许可证已申请注销。C公司的行为属于没有领取许可证擅自进口货物的行为,梧州海关根据其擅自进口的违法事实作出没收303.576吨聚酯弹力丝的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B公司与梧州公司就本案货物的所有权争议属发货人与收货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不能成为否定海关监管进口货物行为的理由。

不服海关估价征税复议案

案情介绍:

2000年2月至7月间,当事人上海嘉荣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嘉荣)委托苏州进出口集团公司向太仓海关报关进口输液泵、注射泵5批,申报单价均为400USD。同年7月,太仓海关在价格核查时发现:输液泵、注射泵不同规格间性能存在着较大差异,单价相同不合理;进口报关价与国内售价相差悬殊;其他厂商进口的同类产品,性能低于当事人进口的产品但申报价却高于其产品;且当事人以其母公司香港嘉荣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嘉荣)为交易对家。太仓海关由此推断上述5批进口货物申报的成交价格存在问题。8月10日,申请人第6次向太仓海关申报进口输液泵一批,申报单价仍为400USD。太仓海关遂对此票货物连同前5批货物展开审价,并敦促申请人交保办理手续,但申请人始终未缴纳保证金并办理相应海关手续。2001年5月25日,太仓海关以西安机场海关受理的单票同期进口相同货物成交价格为依据,估定申请人进口货物的单价为1500美元/台,并依此对以上第6批货物开列征税税单,对前5批货物开出补税税单。

复议过程:

申请人不服太仓海关估价征说行为,于2001年6月14日向苏州海关提起行政复议。苏州海关复议机构经审查认为,太仓海关估价征税的理由是成立的,但在具体估价过程中,仅以西安机场海关受理的单票进口货物成交价格为依据,未考虑因商业水平、运输方式不同所带来的价格差异,因而依据不足,决定撤销太仓海关作出的征、补税款行为,由太仓海关重新作出相应的征、补税款行为。

经进一步取证,太仓海关获取了相同货物从同一出口国出口时的离岸价格,同时发现申请人上海嘉荣与其境外交易方香港嘉荣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经济关系,这种特殊经济关系已对申请人与香港嘉荣间的成交价格产生影响。本着合理原则,太仓海关于2001年12月17日重新对申请人作出了估价征税决定。

申请人仍然不服,于2001年12月28日对太仓海关的重新征、补税款行为再次提起行政复议,并要求海关对滞留在港货物的相关损失和费用予以赔偿。苏州海关再次受理后,经审理确认:申请人上海嘉荣与其境外交易方香港嘉荣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经济关系已对二者交易的成交价格产生影响;太仓海关基于上述理由进行估价并作出相应的征、补税款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本案在港的进口货物未经办理相关海关手续,太仓海关对因此而滞留在港货物的损失及费用不应承担责任。为此,2002年2月26日,苏州海关作出决定,维持太仓海关于2001年12月17日作出的估价征税行为,对申请人就滞留在港货物相关损失和费用提出的赔偿请求不予支持。当事人接受了这一决定,未提出异议,此案终结。

不服海关税收强制措施诉讼案

案情介绍:

1996年11月,桂振公司与香港和澳门两家公司签订了2000吨白卡纸进料加工复出口合同,同年12月13日,桂振公司将上述加工贸易合同向南宁海关下属防城海关备案,并凭此办理了两本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手册有效期截止至1997年5月31日。1996年12月25日,桂振公司持上述手册向防城海关申报进口白卡纸2000.86吨。由于桂振公司生产车间所在地防城港市港口区城到1997年5月8日才开始正式供应生产用电,截止5月27日,该公司只加工生产白卡纸56吨。同日,桂振公司以当地电力供应问题致使其不能在手册有效期内完成加工任务为由,向防城海关申请办理手册展期手续。防城海关考虑桂振公司的加工生产处

于极不正常状态,日加工生产能力较原设计指标相差甚远等因素,于同年6月18日向该公司制发“防关函(1997)26号”《通知》,决定对到期手册不予展期并要求桂振公司在合同期满后1个月内办理上述白卡纸的内销补税手续。

1997年6月22日,桂振公司向防城海关申请将进料加工白卡纸退运境外,但防城海关对桂振公司的退运申请未予答复。同年7月11日,防城海关对桂振公司进行常规稽查,经盘点库存发现短少白卡纸约140吨,经查该批白卡纸已被擅自内销,防城公司遂以桂振公司涉嫌飞料走私为由查封了生产厂房及库存白卡纸。此后,因防城市政府领导出面协调,防城海关未对桂振公司涉嫌飞料走私行为立案调查。1997年9月10日,防城海关向桂振公司作出稽查处理决定,责令该公司于15日内对未经许可擅自内销的140吨白卡纸补缴税款人民币435899.51元,库存白卡纸限期加工出口。

1997年9月24日,桂振公司向防城海关申请内销库存白卡纸,此后该公司取得了防城港市外经委批准其内销1000吨白卡纸的“防港外经贸发[1997]第35号”文件。同年12月25日,桂振公司持上述批文向防城海关申请内销白卡纸841.797吨。1998年2月10日,防城海关向桂振公司出具了有关税款缴款书,桂振公司提出以该公司存放于防城港港务局仓库内的800吨白卡纸作为税款抵押物,申请先放行货物后再补缴税款,防城海关接受其税款抵押担保申请,于2月12日核准放行了该公司申报内销的841.797吨白卡纸。但此后桂振公司并未在规定期限内补缴有关税款,经海关多次催缴后,该公司只缴纳了税款保证金人民币70万元,拖欠税款人民币2016334.77万元。1998年9月3日,防城海关决定采取税收强制措施,委托广西公物拍卖行拍卖桂振公司作为税款抵押物的白卡纸800吨。

1998年10月6日,桂振公司不服防城海关上述行政处理决定,向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1.确认防城海关查封该公司厂房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2.撤销防城海关要求该公司补税内销白卡纸的行政指令并确认该公司根据上述指令内销白卡纸行为无效;

3.撤销防城海关要求该公司补缴税款的行政决定;

4.判决防城海关批准该公司将进口白卡纸退运出境;

5.判决防城海关赔偿该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1149.146万元。

诉讼过程、判决及分析:

防城港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桂振公司起诉防城海关已超过法定诉讼时效,遂于1999年7月13日对本案作出驳回桂振公司诉讼请求的一审判决。桂振公司不服,于同年9月1日上诉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广西高院以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为由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将本案发回防城港市中院重新审理。防城港市中院再审后认为,原告桂振公司于1997年6月22日向海关提出退运进口白卡纸的申请后,被告防城海关直至同年9月10日才对其作出限期加工出口的决定,此间涉案货物发生的仓储费用(扣除7日合理答复期限)应由防城海关承担;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2000年12月30日,防城港市中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判决:1.维持防城海关于1997年9月10日对原告作出的稽查处理决定;2.判决防城海关赔偿原告1805.86吨白卡纸的仓储费损失人民币45507.67元(仓储费用按每天人民币0.35元/吨计算);3.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桂振公司和防城海关均不服上述判决,分别向广西高院提起上诉。2001年5月9日,广西高院公开开庭审理本案,法院经审理认为:

(一)防城海关“防关函(1997)26号”《通知》有关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理由:第一,当地供电部门未能按时供电是造成桂振公司不能如期履行加工合同的主要原因,应属特殊情

况,防城海关在对桂振公司申请展期事由是否属"特殊情况"未作合理审查的情况下,即作出不予展期决定,违反了海关《对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第二,依据有关规定,内销属于需企业申请的行为,防城海关在桂振公司未提出内销申请的情况下强制其内销补税进口料件,没有法律依据。

(二)防城海关不予批准桂振公司退运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理由:对于无法按期出口的进料加工料件,一般可采取"内销补税"或"退运境外"两种方式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未明确禁止何种方式不能实施。根据"法无明文禁止则可为之"原则,桂振公司有权在上述两种方式(“内销补税”或“退运境外”)中作出选择,防城海关不能以法律、法规无具体规定为由拒绝其退运申请。

(三)防城海关实施的查封行为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的有关规定,海关只能查封货物且所查封货物可就地封存由当事人自行保管,也可异地封存,但本案防城海关在桂振公司厂房门口帖上封条,实际上已构成对其厂房的查封,防城海关的查封行为指向错误。

(四)防城海关应对其不准桂振公司退运货物行为和查封桂振公司厂房行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具体范围包括:1.桂振公司加工和内销后余下的1805.86吨白卡纸因不能退运境外所支付的仓储费用。计算期间从海关明确口头答复不同意退运货物的1997年10月23日(原、被告双方均认可的海关口头答复不予退运的日期)起,至防城港市外经委同意桂振公司内销白卡纸的1998年2月9日止,计算标准按每日人民币0.35元/吨计算,合计仓储费用为人民币69525.61元;2.上述1805.06吨白卡纸因不能退运境外所造成的价值损耗。以桂振公司于1997年10月23日与外方签订退运合同所确定的到岸价格810美元/吨(当日美元与人民币外汇牌价为1:8.283)扣减该公司与国内企业签订内销合同成交价人民币8500元/吨所得余值,价值损耗合计人民币2593323.31元;3.因防城海关查封桂振公司厂房致使该公司生产车间停工期间实际支出的有关费用,合计人民币22000元。上述三项费用共计人民币2684848.92元。

2002年1月10日,广西高院对本案作出终审判决:1.撤销防城港市中院一审判决;2.确认防城海关“防关函(1997)26号《通知》”违法;3.确认防城海关不予批准桂振公司退运申请行政行为违法;4.确认防城海关查封桂振公司厂房行为违法;5.判决防城海关赔偿桂振公司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2684848.91元;6.驳回桂振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海关归类争议案例分析

正确准确精确 --从一起归类争议案例说起 记得一位关务行业的大咖曾有一个妙喻:归类认定就像翻译。这个比喻确实很有道理:如果说衡量翻译的标准依次是“信达雅”,那么,归类的标准似乎也可以用“正确”、“准确”、“精确”3个词语来对应“信”、“达”、“雅”的要求。 近日,山东龙旭律师事务所成功代理一起进口货物海关归类争议案件,通过正确归类、准确归类和精确归类,帮助企业减少直接损失80余万元,同时,为企业今后进口货物减少税款负担高达数百万元,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案例中反映出企业在应对海关归类争议时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广大进出口企业高度重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案例基本情况 2016年10月,某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向海关申报进口一票生产线夹具成套散件,货值人民币600余万元,申报税号8479899990,对应进口关税税率为0,增值税税率为17%。 海关对该票货物归类提出质疑,先后以2份不同的归类决定作为参考依据,提出另外3个不同税号的归类,每个税号对应的关税税率均为10%,某公司因此将额外承担80余万元的税款。

这一争议对企业影响巨大,如果无法妥善解决争议,不只是本次进口货物增加税款负担,更加严重的后果是,今后进口相同货物时,都将按照10%的关税税率和17%的增值税税率交纳税款,每年额外增加的税款负担将达数百万元。 某公司从争议产生之初就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由于归类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强的特点,企业意识到仅凭自身努力难以圆满解决争议,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该公司积极借助龙旭海关专业团队的智力支持,在我们的帮助下,最终取得圆满成果。 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我们围绕“正确”、“准确”、“精确”的要求统筹开展工作,依次递进满足3个要求,确保归类意见的专业性和合理性。 正确(信): 正确归类是基础,不能出现指鹿为马的差错,就如同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出现是非、黑白上的差错,否则就将使随后的工作陷入方向性错误,浪费时间、精力,而且毫无意义。 在本案中,曾经出现1份用作参考依据的归类决定,经过我们对相关数据库的认真核实,发现已经被废止,我们将这一情况及时告知企业,避免了对这份决定做更多无谓的分析和解释工作,在确保正确归类的基础上,推动认定工作向准确和精确的层面深入。 准确(达): 准确归类强调在货物情况与税则规定之间的转换和对接,如同翻

报关实务案例分析报告

报关单填制案例分析一(进口报关) 根据以下资料填制报关单: 资料1:ABC广州有限公司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注册编号为440124XXXX,所申报商品位列B52084400153号登记手册备案料件第13项,法定计量单位为公斤,货物于2004年7月16日运抵口岸,当日向黄埔海关新港办(关区代码为5202)办理进口申报手续。 保险费率为0.27%。入境货物通关单编号为442100104064457 资料2: ABC(GUANGZHOU)CO,LTD NO.XX FENGHUA ROAD,GUANGZHOU,CHINA COMMERCIAL INVOICE CONSIGNEE: ABC(GUANGZHOU)CO,LTD NO.XX FENGHUA ROAD,GUANGZHOU,CHINA INVOICE NO.: BL04060643 CONTRACT NO.: ABC-1001 SHIPPER: ABC(HONGKONG)LTD. ROOM X X X ,SHATINGALLERIA MEISTREET,FOTAN,N.T,HONGKONG

DATE:07/0704 REFERENCE NO.:HB184004 SHIPMENT FROM KUNSAN,KOREA TO HUANGPU CHINA VIA HONGKONG 资料3: ABC(GUANGZHOU)CO,LTD NO.XX FENGHUA ROAD,GUANGZHOU,CHINA PACKING LIST DATE: 07/0704 TO: HUANGPU, CHINA SHIPMENT FROM KUNSAN,KOREA TO HUANGPU CHINA VIA HONGKONG VESSEL AND VOAGE NO.:穗德航30/4Y0708 B/L NO.:SG40746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 Ps:这是国际贸易ppt上的案例汇总,大家也可以去看课件! 第四章案例一 中国某食品有限公司出口苹果酒一批,国外来证货名为:“Apple Wine”,于是我方为单证一致起见,所有单据上均用“Apple Wine”。不料货到国外后遭进口国海关扣留罚款,因该批酒的内外包装上均写的是“Cider”字样。结果外商要求我方赔偿其罚款损失。问:我方对此有无责任?为什么? 案例分析 ?我方应负责赔偿。 ?作为出口公司,理应知道所售货物的英文名称。如来证货名与实际不符,一则要求对方改证,二则自己更改货物上的英文名称。如只考虑单证相符而置货物上的名称不顾,势必给对方在办理进口报关时造成严重后果。 第五章例题1 上海运往肯尼亚蒙巴萨港口“门锁”(小五金)一批计100箱。每箱体积为20厘米*30厘米*40厘米。每箱重量为25公斤。当时燃油附加费为40%。蒙巴萨港口拥挤附加费为10%,试计算该货物的运费。 计算方法 (1) 查阅货物分级表。门锁属于小五金类,其计收标准为W/M,等级为10级。 (2) 计算货物的体积和重量。 100箱的体积为:(20厘米*30厘米*40厘米)*100箱=2.4(立方米)。 100箱的重量为:25*100箱=2.5(公吨)。 由于2.4立方米小于2.5公吨,因此计收标准为重量。 (3) 查阅“中国-东非航线等级费率表”,10级费率为443港元,则基本运费为: 443*2.5=1,107.5(港元) (4)附加运费为: 1,107.5*(40%+10%)=553.75(港元) (5)上海运往肯尼亚蒙巴萨港100箱门锁,其应付运费为: 1,107.50+553.75=1,661.25(港元) 例2:典型的计算班轮运费题 从我国大连运往某港口一批货物,计收 运费标准W/M共200箱,每箱毛重25公斤, 每箱体积长49厘米,宽32厘米,高19厘米, 基本运费率为每运费吨60美元,特殊燃油 附加费率为5%,港口拥挤费为10%,试计 算200箱应付多少运费? 解题 W=25公斤=0·025运费吨 M=0·49?0·32?0·19=0·029792运费吨 因为M>W ,所以采用M计费 运费=基本运费(1+附加费率)?运费吨 =60 ?(1+5%+10%)?(200 ?0·029792) =60 ?115% ?5·9584 =411(美元) 答:200箱应付运费411美元。 案例1 某公司向美国出口茶叶600箱.合同与信用证上均规定:"Each month shipment 200/S Commence from

海关已作行政处罚,是否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海关已作行政处罚,是否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海关法规定违反海关法的行为包括走私罪、走私行为和违法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三种。对于走私罪和走私行为的界限,一般认为主要是从客观要件“量”上加以区分,走私 罪限于特定的几种对象,走私几种对象之外的禁止限制货物物品是走私行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偷逃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是走私罪,不足的是走私行为;走私违禁物品,达到一定数量构成犯罪,未达到一定数量是走私行为。此外,个别情形下也有从主观要件上加以区分的,如走私淫秽物品罪要求主观上有“牟利或传播为目的”,不具备此目的的以走私行 为处理;再如未经海关许可,擅自销售保税货物,要求“牟利”为目的,方可构成犯罪。对于走私罪和走私行为之间的界限,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梳理出以上几点,但事实上仍然存在二者之间的模糊地带,存在有的学者所谓的“双重性构成要件”, 即这类构成要件在不法类型上既具有行政违法的性质,又具有刑事违法的性质。其直接后果是带来司法与行政权力都有权处理走私犯罪案件,因此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显得十分棘手。 例如上海培林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走私案((1999)黄刑初字第233号),辩护人辩解:本案走私犯罪分为9月30日和10月7日,正好跨跃1979年刑法和现行刑法,由于这两个

法在对走私罪数额上的认定是不同的,因此,本案的走私犯罪数额分两部分核定;70.569吨涤纶丝已经工商部门作了行政处罚,不应再追究刑事责任,故对70.569吨不应再作犯 罪认定。法院认为,缴获的70.569吨涤纶丝被行政机关罚 没后,培林公司如实向海关部门作了交代,并经海关部门同意核销结案,表明在这件事上培林公司愿意接受海关的监管,并经海关同意可以不补交应缴税额。培林公司在这件事中的行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的犯罪 构成要件;同时也不符合走私案件必须具有逃避海关监管这一主要特征,故对检察院指控的这一节事实本院不予支持。至于以行政处罚过刑事不能处罚的理由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纳。这里,法院回避了行政处罚是否可替代刑事处罚这一复杂的法律问题,而是以是否逃避了海关监管来认定。但这存在内在矛盾,因为此前行政处罚培林公司的前提就是逃避了海关监管构成了走私,尽管培林公司被行政机关罚没后,如实向海关部门作了交代,但这只是走私既遂后的行为,并不能反推行为人无逃避海关监管的故意。因此,法院在此问题上判决有不妥处。尽管行政处罚过刑事不能处罚的理由缺乏法律依据,但是若对于已行政处罚过的行为再追究刑事责任,一件行为面临两次国家公权力的追诉与惩罚,可能违反“一事不再理”和“一事不再罚“的原则,有侵犯嫌疑人权利的

报关实务项目六其他进出口货物的报关习题解答

项目六其他进出口货物的报关 资料:印度一旅游爱好者自驾车由印度孟买出发,途径泰国、缅甸进入我国云南,他在边境海关入关。 请问:海关会用何种监管方式对该旅游者的自驾车办理入境手续? 【解答】海关会按暂准进出境货物进行监管。暂准进出境货物第10项。 讨论:中国政府已部分加入《ATA公约》和《货物暂准进口公约》,按照现行规定,请判断以下货物是否都属于我国ATA单证册适用范围的货物,并谈谈为什么? 1.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的进口展览品; 2.广州商品交易会上的暂准进口货物; 3.财富论坛年会暂准进口的陈列品; 4.美国政府代表团访华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 【解答】123属于。因为ATA单证册的适用对象:暂准进出境货物第1项。 讨论:从莫斯科至河内的载货国际列车过境时应办理如下手续,正确的顺序是怎样的? 1.入境地海关在运单上加盖“海关监管货物”戳记; 2.出境地海关审核有关单证、关封和核对货物无讹后,加盖海关放行章,监管出境; 3.入境地海关将过境货物报关单和过境货物清单制作关封后加盖“海关监管货物”专用章,连同运单一并交给列车负责人带交出境地海关; 4.进境时列车负责人向进境地海关递交《过境货物报关单》以及相关单证。 【解答】正确的顺序:4132。 讨论:对金融租赁进口货物,纳税义务人会选择哪种来缴纳税款?为什么? 1.一次性按货价即完税价格缴纳税款 2.按货物的完税价格分期缴纳税款 3.按租金总额缴纳税款 4.按租金分期缴纳税款 【解答】纳税义务人会选择按14来缴纳税款。因为金融租赁下,租金总额大于货价。 讨论:仔细对比,下述符合出境修理货物和出料加工货物海关规定的表述有哪些? 1.两者在境外的期限均为6个月,可申请延长,但不超过3个月 2.两者均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复运进境,否则按一般进口货物计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3.两者出境申报均可免征出口税,免交验许可证件,但应提供担保 4.两者复运进境时均应以境外的实际费用为完税价格计征进口税费 【解答】23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北京某外资企业从美国购进大型机器成套设备,分三批运输进口,其中两批从天津进口,另一批从青岛进口。该企业在向海关申请办理该套设备的减免税手续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B A 向北京海关分别申领两份征免税证明 B 向北京海关分别申领三份征免税证明 C 向天津海关申领一份征免税证明,向青岛海关申领一份征免税证明 D 向天津海关申领两份征免税证明,向青岛海关申领一份征免税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2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已经2004年9月1日国务院第6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四年九月十九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海关行政处罚,保障海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下简称海关法)及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实施条例。 第二条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走私行为和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海关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处理,适用本实施条例。 第三条海关行政处罚由发现违法行为的海关管辖,也可以由违法行为发生地海关管辖。 2个以上海关都有管辖权的案件,由最先发现违法行为的海关管辖。 管辖不明确的案件,由有关海关协商确定管辖,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级海关指定管辖。 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由海关总署指定管辖。 第四条海关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行政机关处理的违法行为,应当移送有关行政机关处理;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地方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第五条依照本实施条例处以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但不没收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的,不免除有关当事人依法缴纳税款、提交进出口许可证件、办理有关海关手续的义

务。 第六条抗拒、阻碍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依法执行职务的,由设在直属海关、隶属海关的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抗拒、阻碍其他海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应当报告地方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走私行为及其处罚 第七条违反海关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是走私行为: (一)未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关批准,从未设立海关的地点运输、携带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或者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进出境的; (二)经过设立海关的地点,以藏匿、伪装、瞒报、伪报或者其他方式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或者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进出境的; (三)使用伪造、变造的手册、单证、印章、账册、电子数据或者以其他方式逃避海关监管,擅自将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进境的境外运输工具,在境内销售的; (四)使用伪造、变造的手册、单证、印章、账册、电子数据或者以伪报加工贸易制成品单位耗料量等方式,致使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脱离监管的; (五)以藏匿、伪装、瞒报、伪报或者其他方式逃避海关监管,擅自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运出区外的; (六)有逃避海关监管,构成走私的其他行为的。 第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走私行为论处: (一)明知是走私进口的货物、物品,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的; (二)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船舶及所载人员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或者运输、收购、贩卖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没有合法证明的。 第九条有本实施条例第七条、第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的,没收走私货物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境的物品的,没收走私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 (二)应当提交许可证件而未提交但未偷逃税款,走私国家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走私货物、物品等值以下罚款;

行政执法典型案例

行政执法典型 1在以下哪些情形下,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A.责令停产停业, B.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C.较大数额罚款, D.警告 2. 长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执法人员暂扣一违法工厂生产原料后,其所应当采取的正确处理措施包括:()。 A.告知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至指定地点接受处理, B.及时移交长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 C.当事人接受处理后,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及时将暂扣的物品充缴国库, D.一执法人员发现暂扣原料涉及违禁物品,及时报告长江市工商行政管理 3. 行政执法人员送达有关法律文书方式包括:()。 A.直接送达, B.留置送达, C.委托送达, D.公告送达 4. 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应当有()的授权或者委托。 A.法律, B.法规, C.规章, D.其他规范性文件 5. 关于委托执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委托组织应当向委托单位定期报告行政执法情况,并接受委托单位的指导和监督, B.受委托组织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执法单位名义实施行政执法, C.委托单位为不得再委托任何其他组织实施行政执法, D.行政执法单位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执法的,应当签订行政执法 1

6. 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发生行政执法争议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争议各方应当先自行协调,并就协调一致的意见形成会议纪要或者签订相关协议, B.自行协调不成的,应当及时提请相关协调机关组织协调 C.协调机关在协调过程中,发现不立即执法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决定由某个行政执法单位先负责执法, D.紧急情况下协调机关应当自 7. 关于听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完整记录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内容, B.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 C.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D.听证主持人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补充证据的,行政执法人员可以拒绝提供补充调查的证据 8. 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B.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 C.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行政执法单位作为行政执法经费和奖励经费使用, D.行政执法经费全额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9. 行政执法人员收缴罚款的形式包括:()。 A.当场收缴罚款, B.通知当事人事后及时交至行政执法单位, 2

报关实务习题答案

第一章海关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6. 二、多项选择题 1. BCD 2. BCD 3. ABCD 4. ACD 7. CD 三、简答题(略) [案例1] 请问海关对该批进境货物有权拍卖吗 有,进口货物超过3个月未向海关申报,海关可以提取依法变卖处理。 [案例2] 请问:1.此批青蟹经营者的走私行为是否构成走私犯罪 2.走私行为和走私犯罪有何区别 1.不构成犯罪 2.走私犯罪与走私行为的主观内容和行为特征完全一致,从理论上区分走私犯罪与走私行为并不困难,前者属于刑事违法范畴,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事制裁;后者属于行政违法范畴,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承担行政责任,接受海关行政处罚。从实践来看,走私犯罪与走私行为的界限在于走私的“情节轻重”。走私犯罪较之于走私行为,其情节更重,危害更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有关规定,走私犯罪和走私行为的界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偷逃税额或者走私货物、物品的数量作为划分走私犯罪和走私行为的界限;②以违禁品的种类作为区分走私犯罪与走私行为的界限;③以是逃证还是逃税作为走私犯罪和走私行为的界限;④以走私的方式作为区分走私犯罪和走私行为的界限。 [案例3] 请问:1.本案中10%的处罚幅度是否超出海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范围 2.海关权力的自由裁量权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1.《海关法》第八十六条和《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法定的幅度内,法律授予海关根据当事人,综合考量确定行政处罚的幅度(5%-30%)。在本案中,处罚幅度为10%,这属于海关的自由裁量权。

2.从海关管理的实践来看,自由裁量权几乎在所有海关管理领域被广泛运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对行政行为方式的自由裁量;②对行政处罚种类的自由裁量;③对行政处罚幅度的自由裁量;④对行政行为时限的自由裁量;⑤对事实情节认定的自由裁量权。

《行政处罚法》练习题(含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试题(共150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处罚的功能在于:()。 A.预防 B.惩罚与教育 C.杜绝 D.警示 2.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行使。 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国务院 D.人大常委会 3. 下列事项中,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前不必告知当事人的是哪一项?() A.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和理由 B.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 C.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D.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 黄州市交警大队以赵某违章停车为由,依有关规定,决定暂扣赵某1个月的驾驶执照。这一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A.行政强制执行

C.行政处罚 D.行政强制措施 5.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是行政处罚法基本原则中的哪个内容?() A.权利保障原则 B.公开原则 C.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D.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6. 下列关于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 A.一个违法行为不能进行多种行政处罚 B.两个行政机关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给予当事人两个罚款的处罚 C.对一个违法行为已由一个行政机关依法进行了罚款,其他行政机关不能再对其进行罚款 D.一个违法行为,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不同的法律规范作出不同种类的处罚 7. 某工商局在办理完毕某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1年之后,发现办理登记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疏忽未认真核实有关材料,导致作出了错误的变更登记。在这种情况下,工商局应当如何处理?() A.撤销变更登记,恢复到原来的登记状态 B.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撤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于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予以适当赔偿 D.注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给予企业适当补偿 8. 某市欲制定一项地方性法规,对某项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法规不得创设的行政处罚措施是() A.罚款

例题-案例分析海关权力

[案例分析] 某进出口公司于2012年3月11日以一般贸易方式向海关申报出口羊皮衣8包388件。经海关查验发现实际出口货物9包420件,其中羊皮衣6包共329件,牛皮衣1包30件,棉服1包35件,混装1包(羊皮衣16件,棉服10件),申报数量和部分品名与实际不符。经查,造成申报不实的原因系当事人工作失误,海关不能证实企业有走私违法嫌疑。 海关认为:企业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影响了海关监管秩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决定对此公司科处罚款人民币2万元。2005年1月24日,新华医药器械有限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向某海关申报进口医用激光相机30台,每台申报价格1.2万美元。某海关经审核发现上述申报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企业同期进口价格及国际市场行情价格,认为新华公司存在低报价格、偷逃税款的走私嫌疑,于1月26日扣留上述进口货物并对该公司立案调查。此后,某海关经进一步调查未取得证明新华公司走私的相应证据,遂排除该公司的走私违法嫌疑。2005年2月24日,某海关解除了对涉案货物的扣留措施,在依照法定程序按每台1.8万美元对上述激光相机估价征税后放行货物。 新华公司对海关的估价征税决定并无异议,但不服某海关先前作出的行政扣留决定。认为,某海关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公司实施低报价格走私行为的情况下,径行扣留其进口货物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超越执法权限;致使涉案货物未能及时办结通关手续,造成该公司向国内用户交付货物迟延,不得不承担违约责任,使其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损失。新华公司据此向某海关的上一级海关申请行政复议。

1、新华公司行政复议的理由成立吗? 2、海关还可实施哪些扣留财物的措施?应具备条件? 3、海关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有哪些规定?地点/时间/权限 [要点提示] 1、不成立。因为只要海关认为涉案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存在走私嫌疑且不属于无法或不便扣留的财物,就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和时限要求予以扣留。实施扣留不是以制裁违法为直接目的,而是为了收取保全证据、查明相关事实、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这也是行政扣留与行政处罚的一个本质区别所在。故海关关扣留新华公司进口医用激光相机属于对有走私嫌疑货物所采取的扣留措施。 2、3、参见教材

海关行政处罚的种类

海关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的种类是海关行政处罚的外在和具体形式。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法定处罚种类有6种:“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产、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同时,允许法律和行政法规创设新的处罚种类。 根据《海关法》、《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规定,海关行政处罚有以下几种: 一、警告 海关警告,是海关向海关行政违法的当事人提出谴责和告诫,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以后不再重犯的处罚。警告属于申诫罚,是国家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正式作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警告的影响主要是给当事人形成一定的心里压力,造成名誉的损失,面对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警告是所有行政处罚种类种最轻的一种,适用于那些违法行为较轻、危害程度不大的违法行为。在许多违法行为责任的阶梯性设定中,警告是作为最低的一个处罚阶梯。警告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与其他行政处罚种类相配合适用。 警告属于一种无裁量幅度的处罚种类。 二、罚款 海关罚款是指海关强迫违法的当事人缴纳一定的金额,通过使其在经济上受到损失,警示其今后不再发生违法行为。

罚款是海关行政处罚适用中比较普遍,适用频率较高的处罚种类。这也是和海关行政违法行为多涉及经济利益有关,例如,走私一般都是一种牟利行为,剥夺当事人一定的财产权利,正是击中其要害的一种处罚手段,以警士其今后不犯。 罚款属于一种带有自由裁量的处罚种类。法律、行政法规在设定或规定处罚的同时,一般作出了处罚幅度的规定。对处罚幅度的规定有两种方式:(1)直接规定具体限额范围,例如《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的,没收走私货物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出100万元以下罚款。”此处,就直接设定了100万元的最高处罚限额。(二)与违法行为的危害相关联,例如《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偷逃应纳税款但未逃避许可证件管理,走私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偷逃应纳税款3倍以下罚款。”这里罚款的数额与走私分子偷逃的税款相关联,一般偷逃税款越多处罚越重。这种处罚设定较好地体现了“过罚相当”原则。 另外,从罚款处罚本身来讲,它往往也是可以选择的。从海关目前的罚款条款规定来看,一般是作“可以并处……罚款”的规定。所以,罚款经常和其他处罚种类配合使用,海关可以根据具体案情,作出处罚决定或者不处罚决定。 三、没收 没收处罚是海关依法将违法当事人的非法进出境的货物、物品以及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收归公有的处罚。没收包括两部分:一是没收走私货物等非法财产;二是没收违法所得。

海关行政处罚执法统一问题探究

海关行政处罚执法统一问题探究 【内容提要】当前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加大了海关执法难度,而执法不统一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分析了执法不统一的表现,阐述了在海关行政处罚中要把握执法统一的内涵,完善执法依据,促进执法统一协调的观点。 【关键词】海关行政处罚执法统一 当前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加大了海关执法难度,而执法不统一问题尤为突出。200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指出,要重视做好案件剖析工作,认真研究司法建议,查找执法薄弱环节,运用法律监督手段,进一步规范海关执法行为。本文试从海关行政处罚的角度来探讨执法统一的问题。 一、海关行政处罚执法统一的内涵 所谓海关执法统一是指海关在行政执法中,以统一的执法理念和关注点为指导,按照统一的执法依据,对于违法事项在法律适用及执法程序上适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使执法行为给相关管理相对人明确的合理预期,从而达到稳定行政法律关系的效果。执法统一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执法依据统一

执法依据统一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执法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执法依据统一是执法统一的前提,一是执法依据需合法、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二是海关执法依据与上位法需保持一致,海关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三是不同执法依据间需协调统一,比如影响出口退税案件的处罚,执法结果需和国税部门的处理保持协调一致。 (二)执法标准统一 执法标准统一首先要有明确的违法标准,也就是达到何种违法的程度需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其次需要有统一的证据证明标准,使证据收集有明确的指向;再次要有统一的执法评价标准,以统一的考评标准来衡量执法质量的高低。 (三)执法程序统一 程序合法是行政处罚的重要原则,执法程序贯穿于行政执法的整个过程,只有实现执法程序统一,才能确保法律能够得到正确的执行。执法程序统一要求在调查环节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立案;在法定的时间内办结案件,提高执法效率;在采取强制措施时按照必要的原则进行;在案件审理时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符合听证条件的,应积极采用听证的办法,最大限度使执法公开透明;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甚至无力履行的,按照程序允许其暂缓或者分期缴纳乃至减免处罚。 (四)执法幅度统一 执法幅度的统一并不是要求机械的按照不变的标准执行法律,而是允许根据执法情况的差别存在合理裁量处理空

海关实务复习要点

报关:指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者其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运输工具、货物或物品进出境手续及其他海关事务的过程。报关的范围:1进出境运输工具(船舶车辆航空器驮畜)2进出境货物(包括一般进口货物一般出口货物保税货物暂准进出口货物特定减免进出口货物过境转运通运货物及其他进出境货物以及通过电缆管道输送的水电和无形货物)3进出境物品(行李邮递和其他)报关的行为性质:自理报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自行办理报关手续称为自理报关,根据我国海关法目前的规定自理报关单位必须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和报关权。代理报关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代理其办理报关手续的行为。直接代理报关:报关企业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报关业务的行为。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作用于被代理人。我国海关法律有权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代为办理报关纳税手续的企业称为报关企业红绿通道制度(申报无申报制度):实施红绿通道制度的海关在旅客行李物品检查场所设置通道并用中英文分别标明申报通道(红色通道)和无申报通道(绿色)实施这一通关制度目的是简化海关手续方便旅客进出境,目前我国大部分海关均已实施这一通关制度,进出境旅客在海关申报时可以分别以红色和绿色作为标志的通道中选择,绿色通道适用于携运物品数量和价值上均不超过免税限额且无国家限制或禁止进出境物品的旅客带有红色标志的通道适用于绿色通道以外的货物的物品的旅客;海关的性质:1、海关是国家行政机关2、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3、海关的监督管理是国家行政执法活动;海关的任务:1海关监管,分为运输工具监管、货物监管、物品监管2征收税费,代表国家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3查缉走私,是海关为了保证顺利完成监管和征税等方面任务而采取的保障措施4编制海关统计,以进出口货物为分析对象进行统计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5、海关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海关的权利:特点(1)特定性—独一性(2)独立性(3)效力先定性(4)优益性(优先权)(5)单方性、强制性、无偿性;内容(1)行政法规制定权(2)行政许可权(3)税费征收权(4)行政检查权--检查权(运输工具)、查验权(货物)、查阅复制权(证件、合同等)、查问权(嫌疑人)、查询权、稽查权。(5)行政强制权--扣留权(运输工具、货物及单据等)、滞报金及滞纳金征收权、施加封志权、变卖权等。(6)行政处罚权(7)其他行政处理权;海关权力行使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适当原则(3)依法独立行使原则(4)依法受到保障原则。海关的组织机构:1海关总署2直属海关3隶属海关4海关缉私警察机构报关单位注册登记:报关企业:具备规定的设立条件并取得海关报关注册登记许可;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备案制。备案登记制目前我国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管理实施备案登记制。对外贸易管制:各国政府为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增加出口,限制进口而采取的鼓励或限制措施,或为政治目的对进出口采取禁止或限制的措施。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1、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发展本国经济 2、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 3、行使国家职能;特点1、贸易管制政策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体现,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贸易管制政策各不相同2、贸易管制会因时间形势的变化而变化3、贸易管制以对进口的管制为重点。禁止进口6批:第一批、第六批:涉及国家禁止进口属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四氯化碳”及属世界濒危物种管理范畴的“犀牛角”和“虎骨”第二批:旧机电产品类,第三、四、五批:涉及对环境有污染的固体废物类。包括城市垃圾、医疗废物、含铅汽油淤渣等13个类别的废物(1虎骨犀牛角鸦片四氯化碳三滤三氟乙烷2液化气钢铁容器家用灶具锅炉热水锅炉烘箱炼焦炉3含铅汽油淤渣废油城市垃圾下水道淤泥医疗废物废有机溶剂化工废物4废人发废马毛蜜糖工业残渣沥青碎石矿灰残渣废轮胎皮革废渣旧衣物废电池5废机电产品:空调电冰箱显示器打印机微波炉电饭锅传真机录像机电视机复印机医疗器械6青石棉二溴氯丙烷多氯联苯氟乙酸钠杀虫脒二噁英呋喃);禁止出口四批第一、三批:涉及国家禁止出口属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四氯化碳”及属世界濒危物种管理范畴的“犀牛角”和“虎骨”;禁止出口有防风固沙作用的“发菜”和“麻黄草”等植物;第二批:主要是为了保护我国匮乏的森林资源,防止乱砍滥伐而发布的,如禁止出口木炭(原料为不包括竹子的木材)。 第四批:主要包括硅砂及石英砂。2、国家有关法律明令禁止出口未命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3、其他,如禁止出口劳改产品等。限制进出口货物1关税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对部分商品的进口制定配额优惠税率并规定该商品的进口数量总额,在限定额内,经国家批准后允许按照配额内税率征税进口,如超出配额限制则按额外税率征税进口。如小麦、羊毛、棉花、化肥)。 2许可证管理(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内政治、工业、农业、商业、军事、技术、卫生、环保、资源保护等领域的需要,以及为履行我国所缔约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以经国家行政许可并签发许可证件的方式来实现各类限制进口的措施。如消耗臭氧层和重点旧机电);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的组成:1、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2、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制度3、国境卫生监督制度;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的范围:1、《法检目录》所列明的商品进行强制性检验(对进出口食品的卫生检验和进出境的动植物检疫;对装运出口易腐烂变质食品、冷冻品的船舱、集装箱等运载工具的适载检验;对出口危险货物包装容器的性能检验和使用鉴定品的检验检疫。2、合同约定3、抽查;我国商品检验的种类:法定检验、合同检验公证鉴定和委托检验;法检货物检验检疫工作程序:1、进境货物先放行通关后检验检疫2、出境货物先检验检疫后放行通关;出口退税的公式:退税额=税后货值(增值税发票金额)/(1+增值税率)X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材料:“三单两票”出口货物报关单、结汇水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销售发票、进货发票。出口收汇的具体程序1登记,出口单位取得出口经营权后办理“中国电子口岸”入网认证手续并到外汇局办理备案登记为出口建立收汇核销档案2申领备案,凭“电子口岸IC”卡向外汇局申领核销单3通关,海关对核销单审核无误后为出口单位办理通关手续4核销,出口货物后在不迟于30天内持出口收汇核销单到外汇局进行核销报告5审核,外汇局受理出口单位的出口核销报告后对其提供的核销凭证真实性进行审核6退税,外汇局为出口单位办理出口收汇手续后按规定将出口收汇核销单退税专用联退出口单位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进口列入限制进口或者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的,必须取得进口飞废物许可证对外贸易救济措施:1反倾销a临时反倾销b 价格承诺c反倾销税2反补贴a临时反补贴b承诺c反补贴税3保障措施a临时保障措施(提高关税)b最终保障措施(提高关税,数量限制)(1、2针对价格歧视3针对进口产品激增)海关监管货物的分类1.一般进出口货物2.保税货物3.特定减免税货物4.暂准进出境货物5.过境、转运、通运货物;一般进出口货物的特征:1货物进出境时缴纳进出口税费 2. 海关放行即为结关 3. 必要时需提交进出口许可证一般进出口企业报关程序:1收到进口货物的提前通知或备齐出口货物2办理报关委托3准备报关单证4报关单预录入5向海关递交纸质报关单及其他所需单证6海关受理报关7海关审单报关程序:1申报2查验3缴税4放行,加工的需要《来料加工贸易手册》减免税的需要《征免税证明》;申报时间:进口-申报进境起14日内,出口-货物抵运海关监管区24小时之内申报申报单证:重要单证:进口货物纸质报关

中国海关案例分析

《中国海关报关实务》期末复习题 1、台商王先生在浙江宁波开设了A、B两家服装公司,为降低企业成本,王先生有以下两点设想: (1)只对A公司向海关办理注册登记,取得报关权,如B公司需要报关时直接委托A公司办理; (2)对A、B两公司都向海关办理注册登记,取得报关权,聘用一名报关员办理两个公司的报关业务。 请问:王先生降低企业成本的以上两种设想是否可行,为什么? 2、大连某服装厂与韩国某纺织公司进行了服装与布匹的交换贸易,因为服装与布匹的交换同时进行而且价值等值,进(布)与出(服)相抵,所以可适用暂时进口报关制度。请问:该笔贸易业务适用暂时进口报关制度是否正确?为什么? 3、2006年3月,中日合资大连电子有限公司在连投资时进口一套电子零件加工设备,共计价值200万美元,并且以外商投资物资减免税通关。2007年9月,未经海关的许可,该企业将这套电子设备以150万美元转售给国内某国有企业。2007年10月,大连海关知情后对其进行了处罚。请问:大连海关是否应该对该企业处罚?为什么? 4、大连会展中心从日本进口展览品一批,展期为一个月,并以ATA单证为担保免税通关,一个月以后大部分展品运回日本,,只有两件展品遗忘在会展中心,之后会展中心以遗忘为由到海关作了退运手续,这两件展品仍可享受免税通关。请问: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1.你所谓的报关权是报关权还是进出口的经营权呢?如果是报关权,我认为不可能,因为作为企业所取得的报关权是自理报关权,没有权利为其他工厂报关。因此,(1)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将两个企业都申请报关权,而由一个报关员办理业务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报关员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报关单位工作。 2.不可以的。暂时进出口是指货物进境后最终出境,或者出境后最终进境,且未有改变。你描述的情况均不符合,所以使用此笔业务不适用该制度。这属于易货贸易的一种。 此交易实际上易货贸易,易货贸易进出口货物需按一般进出口货物进行报关 3.应该处罚.该电子公司一外商投资设备申请减免关税进口后,该批设备属于保税货物,应当接受海关监管,该公司在未经海关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将保税货物销售给国内其他企业。如果该公司以牟利为目的,那么应该属于走私行为,且涉税额高于25万元人民币,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该公司未以牟利为目的,应属于违反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八条之规定,处货值5%—30%的罚款。对于漏缴税款部分,可以另处漏缴税款1倍以下罚款。 4.这个问题个人感觉应该可以免税通关,前提是查清楚上退运至日本的货物中确实没有这两项展品,但是针对上次出口的货物,应该予以处罚。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题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题一答案 合同的标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 1、 如果甲国某A 公司在乙国设立了一个分公司 B ;乙国C 公司与A 公司签定了一份来料 加工合同,合同规定乙国 C 公司从A 公司购买机器设备,从B 公司购得原材料并加工为 成品,由B 公司负责将加工后的成品回购再转卖给 A 公司,由A 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此项交易是否为国际贸易 评析:C 公司从B 公司购买原材料,B 公司从C 公司回购产品的交易,两个公司的营业地 均在同一国家,因而他们之间的贸易不具有国际性,不是国际贸易,属于国内贸易。 C 公司从A 公司购买机器设备,B 公司将回购的产品再卖给A 公司的交易属于营业地不同国 家的两个公司之间的贸易,具有国际性,属于国际贸易。 2、 港商准备购买“华升”牌农产品转口中国台湾,但是要求包装上不得使用“中华人民 共和国制造”和“华升”牌商标,而改用他提供的“美育”商标。我方可以接受吗如果 能接受,应注意什么问题 评析, 这是一笔外商要求采用中性包装的交易,我方可以接受,但是应注意知识产权的 保护问题,即要注意对方所用的商标在国内外是否已有第三者注册,如果有,则不能接 受。如果我方一时无法查判明,则应在合同中写明“若发生工业产权争议,则应由买方 负责”。此外,还需要考虑我品牌在对方市场的销售情况,如果我方产品已在对方市场树 立了良好的信誉,很畅销,则不要接受中性包装条款,否则会影响我方产品的地位,造 成市场混乱。 3、 中国甲公司向美国乙公司出口一批 AA 级茶叶,交货期是2006年12月1日,但到了 交货时,仓库没有AA 级茶叶了,只有BB 级的茶叶,但是BB 级的茶叶质量比AA 级的质 量要好得多,且价格也比AA 级的茶叶贵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甲公司后来用了质量比较 好的BB 级茶叶交给了乙公司,而价格还是和 AA 级的茶叶一样。货物到达乙公司以后, 遭受了乙公司的拒绝。请问买方拒绝接收是否合理 评析, 合理。在国际贸易中,卖方所交货物必须与合同规定完全一致,否则买方有权提 出拒收和索赔。该公司以好顶次的做法,与合同不符合,买方仍有可能拒绝接受。出现 本题这种情况,我方应采取主动措施,将情况电告对方,与买方协商寻找双方均可以接 受的解决办法。但是需要注意无论采取何种解决措施, 以免日后发生合同纠纷。 4、 我方某公司从国外进口一批手套,合同上规定每箱 圳海关以后,经检验发现外商把它改为每箱 50双, 绝接收或索赔是否合理 评析, 合理。在国际贸易中,卖 方所交货物必须与合同规定完全一致,否则买方有权提 出拒收和索赔。 5、 我公司出口罐头给美国商人, 言明为降价品, 美国商人看货后订货。 但货到三个月后, 发现罐头变质,要求退货,我方是赔还是不赔 评析, 不赔偿。因为我方言明质量不好,但是合同中没有提,并且也没有其他指标,美 国商人看货,所以是凭样品买卖,美国商人订货,表示他已经认可质量,所以我方可以 不赔偿。由此可见,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要凭样品买卖。 6、 某出口公司对中东出口电风扇 1000台,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但在装船时, 发现有 40台严重损坏,临时更换又来不及。为保证质量起见,发货人认为根据《跟单信 用证统一惯例》规定,即使合同未规定溢短装条款,数量上仍允许有 5%的增减,所以决 定少交 40 台风扇,即少交 4%。结果,遭到银行的拒绝付款。为什么 评析,《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关于允许 5%伸缩的规定并不适用于整件计价的货物。 如大 米 100 公吨,即使不规定可增 发货前要征得买方同意和确认, 60 双,共 100 箱。但货物运抵深 共计 120 箱。请问我方若拒此提出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