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聊斋志异》中奇女子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奇女子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奇女子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奇女子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奇女子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陈增辉指导老师:郝润华

[内容摘要] 蒲松龄是女性描写的铁笔圣手,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数十个奇女子形象。她们从容于礼法之外,自由地表现自我,积极主动地追求美满爱情和幸福婚姻。同时她们智力才能过人,足愧须眉,不仅在语言、诗歌、艺术等领域展现风采,而且在经济领域内作出了新的开拓。她们还是复仇女神,家庭的守护使者,有的身份低贱却依然追求独立人格。这些女子为我们展现了女性风采的另一面,她们洒脱的性情、过人的才智、冲天的侠气都是古代小说所罕见的。这些女性形象是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的一大开掘,在闪耀着作者智慧光芒的同时,不断冲击着封建文化的堤岸。

[关键词] 聊斋志异悖于常情奇女子

蒲松龄是女性描写的铁笔圣手,他对女性形象的开掘是极其独特的,他不仅善于描写传统女性,而且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数十个悖于常情的女性形象。这些具有新思想、新个性、新追求的女子群体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女性世界。所谓悖于常情是指这些女子在性情、价值观、才能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女性,她们不仅不受传统礼法的约束,而且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同时在才智上也更胜一筹,扶危救困表现出侠士风采,有的虽身份低贱,却依然追求独立人格。她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人物画廊,是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的一大开掘。

一、从容于礼法之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展了千百年的儒家思想逐渐与佛、道两家思想融合,并由此诞生了以宋明理学为标志的新儒学。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的伦理规范,把一切情感(如喜、怒、哀、乐)都纳入礼的轨道。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下,人们的真性情被扭曲了,相对于男性,统治者对妇女思想的禁锢则更严酷。历来统治者都重视女德的教育,妇女的一顾一盼,一笑一颦,举手投足都受到繁文缛节的钳制。一生贫困潦倒的蒲松龄笔下出现了一大批“从容于礼法之外”的女性人物,她们按自己意志行事,超越了礼法的束缚。

(一)自然纯真的“童心”

《婴宁》、《小翠》、《阿英》、《菱角》、《小谢》、《花姑子》等篇中那些天真烂漫的少女无视所谓“德、言、工、容”的规范,而持有自然纯真的“童心”,犹如一泓清澈的甘泉流过心头。

《婴宁》中的婴宁来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的自然环境,在她的世界里没有笑不露齿的清规戒律,因此她的笑是天籁般的、是原生态的。“微笑”、“嗤嗤笑”、“含花捻笑”、“时而大笑”、“且下且笑”直到“笑不可遏”、“狂笑欲堕”,又时而“浓笑不顾”,尽管“极力忍笑”,

还是忍不住“放声大笑”,那一次次绝不雷同的笑声中走出的是一个“孜孜憨笑,全无心肝”的奇女子。她几乎打破了封建时代少女们不敢笑,不愿笑的条条框框,她无处不笑,无时不笑,连结婚拜堂人生最为重要的场面也被她笑得天翻地覆。婴宁恐怕是封建礼教鞭长莫及的无可奈何,那发自内心的天籁之音恐怕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篇末这种天籁之音消失了,在这样肮脏的社会中只有少女们的泪水,这是蒲松龄的无可奈何,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可奈何。

纯真并不代表单纯,《小翠》中那个“日事戏笑”的少妇小翠,既是一位天真的美少女,又是一位“玩弄政权于股掌之中”的深沉的女子。一结婚便上演了一出出“颠覆痴儿”的生活喜剧。她令平凡而乏味的夫妻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会儿自制足球与丈夫踢球为乐,甚至一脚把球踢到公公脸上;一会儿“以脂粉涂公子,作画面如鬼”,受到呵责后,“不惧亦不言”,“复装公子作霸王,作沙漠人……喧笑一室,日以为常。”这样的夫妻生活突破了诸如举案齐眉式的传统模式,更显得别致;这样的任情而为的性情使她与三从四德的妇道约束毫无瓜葛。但她绝不是简单的调皮贪玩,在这一系列闹剧的背后隐藏的是老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就在一幕幕“颠覆痴儿”的游戏中公公的政敌被轻而易举地除掉了。

《青梅》、《蕙芳》、《白秋练》、《婴宁》、《小翠》、《花姑子》等一系列女性形象,纯真、活泼、生机勃勃,犹如用力冲刷二千多年封建堤岸的朵朵浪花,显示着叛逆的力量,使温柔敦厚的传统女性显得渺小而呆板。

(二)占领爱情的高地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在对待爱情和婚姻问题时处于边缘化状态,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无奈地选择。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爱情故事也大多建立在男性首先主动追求女性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方式即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常常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女性在婚姻爱情的选择上从古至今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聊斋志异》中数十个挣脱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大胆追求理想婚姻爱情的女性形象,她们为追求独立自主人格发出的石破天惊的呐喊,让《聊斋志异》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鲜活。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女双方婚姻的缔结不是以青年男女双方相爱为基础的,而是视财聘的多寡,以门第的高低为转移;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这种婚姻制度影响范围极广,并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了一幕幕的爱情悲剧。而聊斋女子却向我们演绎了一种全新的婚姻缔结方式,她们摆脱世俗的观念,跳出“洞房花烛”须待“金榜题名”的窠臼,把男女双方互为知己的爱作为结合的唯一前提。求偶的过程中女性更加积极主动,不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常常无媒自嫁,这样的女子在《聊斋志异》中比比皆是。《红玉》中的红玉爬上冯相如家的墙头主动向冯生微笑示爱。《菱角》中少女菱

角,初见胡大成时便“眉目澄澄,上下睨成”,传达出对胡生的好感。即将离开时,又追而遥告曰:“崔尔诚,吾父所善,用为媒,无不谐。”这些女性在对待婚姻爱情时已趋于“有意为之”,虽然这样的求爱方式还略显盲目和不成熟,但能够透过男权社会的重压而迸发出如此强有力的呐喊,则是需要十二分勇气的。

“门当户对”是传统婚姻的理想模式,《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爱情故事打破了这一模式,许多青年男女喜结良缘。《阿宝》中的阿宝是大户人家之女,而孙子楚一介布衣,两人门不当户不对,阿宝终被孙子楚的痴情所感动,喜结连理。《西湖主》中西湖主之女下嫁陈生,虽然有报恩的因素,但两人门第悬殊毕竟太大。红玉、细柳、蕙芳、白秋练、施舜华等众多女性形象,一改传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模式,把选择的主动权转移到女性一方,她们追求爱情时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时沉着冷静,选择人生道路时谨慎理智,作为一股进步的潮流,引领社会向前发展。

聊斋女子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后的草率选择,她们追求的爱情建立在彼此相知、相守、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快乐痛苦,始终不离不弃,可以超越生死,甚至“情之至者,鬼神可通”。①如晚霞(《晚霞》)和阿端的爱情是建立在彼此志趣相投和各自娴熟的舞蹈艺术的基础之上,连锁(《连锁》)和书生杨于畏二人的爱情是在相互对诗、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连城》、《香玉》、《瑞云》等篇则是蒲松龄为至情之爱谱写的一首首赞歌。如《香玉》,香玉可以为了黄生死而复生,当香玉死后,黄生把死看作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死后化作一棵“赤芽怒生,一放五叶”的植株相守于香玉一旁。香玉为知己者生,为知己者死,可谓一往情深,她们的爱超越了人与异类的界限,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她们的爱情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傲视。

(三)对夫权的反抗

在男尊女卑的旧时代,夫权是压在女性头上的一座大山。儒家礼教对妇女作了极为苛刻的限制,“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为妻纲”以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道德信条腐蚀着广大妇女的灵魂,毁伤着她们的肉体。修史者认为妇女唯一值得旌表的言行就是坚守贞操,历代统治者注重“贞女、节妇”的旌表。到了清代,这种风气并没有减弱,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身居穷乡僻壤的蒲松龄难免会为这种制度摇旗呐喊,但作家的思想是很复杂的,在他的笔下也有一批敢爱敢恨、无视贞操的女子。这些女子大都不拘一格,只把生活是否幸福作为她们去与留的唯一标准,她们不在乎什么“有伤风化”之类的闲言碎语,也不渴望能够以贞女、节妇的方式留名青史。在对待家庭婚姻的问题上她们是独立自主的,因而她们不再任人摆布、逆来顺受,也不再为自己不幸的命运黯然落泪,一旦发现自己选错了伴侣,便抽身而去:《葛巾》中的牡丹精发现常大用是叶公好龙之徒后便愤然离去;《青梅》中的狐女青梅因丈夫程生违反诺言,另“聘湖东

王氏”,“狐闻之怒,就女乳之,委于程日:‘此汝家赔钱货,生之杀之,俱由尔,我何故代人作乳媪乎!’出门径去”;《窦氏》、《云翠仙》可以毫不留情的惩治负心汉南三复和梁有才。她们追求的是纯洁的爱情,容不得猜疑,容不得背叛。

一夫多妻制被统治者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女子,她们将这份痛苦默默地压在了心底,而聊斋女子却勇于吐露真言:《青梅》、《房文淑》中的狐女就坚决不接受侍妾的地位,决绝的把孩子丢给丈夫说:“决不做仰大妇鼻息的老妈子。”;《王桂菴》中的芸娘当听到王桂菴已有妻室时便投水自尽,死也不作侍妾;《张鸿渐》中的狐女舜华在丈夫提出想家,要回家时,含泪说道:“妾有偏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也。”;《竹青》中的竹青则回答说:“无论妾不能往;妾往,君家自有妇,将何以处妾乎?”聊斋女子追求的是唯一的完美的爱情,她们提出了那个时代女性共同的要求。

二、智力过人的巾帼奇才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自女孩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其苦难的一生,“在家从父”,没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出嫁从夫后,夫荣则妻贵,夫贫则妻贱,一切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小心谨慎地恪守妇道,任劳任怨地操劳家务,奴隶般地侍奉丈夫。在这种制度下,塑造出一个个封建礼教极力标榜和宣扬的贤妻良母,这种制度下,妇女的才能被埋没了,妇女也被固定在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狭小的范围之内。另外她们还要承受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类的舆论压力。但聊斋女子并不满足于作传统的贤妻良母,她们不仅文才超群,治国之才也丝毫不亚于男子,甚至让庸碌无能者自叹弗如;她们还拥有超群的胆识,扶危救困,令人肃然起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她们成为经济大潮中的领军者,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

(一)超群的才能

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封建社会,女性是一个被严格控制的弱势群体。女性的才能常常被病态地扼杀于萌芽状态,然而女性所具有的璞玉浑金般的品质和才华始终是泯灭不了的。《颜氏》篇为才女作传,“会学使案临,以冠军应试,中顺天第四”,第二年,又中进士,“先授桐城令,又任御史”,“富比王侯”。作者感叹道:“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愧死矣!”颜氏以出色的成绩和卓越的政绩向丈夫证明了自己,颜氏把重压下妇女被埋没的才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千百年来,男孩一出生便被赋予振兴家业,光宗耀祖的神圣使命,女子则只能生火做饭,相夫教子。但颜氏并不甘心这样的看似合理的安排,她不愿做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全力地向男权的社会发起了一次全新的挑战,她不仅是催促丈夫奋发向上的严师益友,也是能撑起半边天的巾帼才女。

《狐谐》和《仙人岛》皆赞扬了女子在语言方面的才能。《狐谐》是鬼狐版的舌战群儒,不同于孔明的是,狐女面对的是雄视弱女的众书生。万褔的客人孙

得言想见狐女真顔,便开玩笑说“得听娇音,魂魄飞越。何吝容华,徒使人闻声相思?”狐女回答:“贤孙子欲为高曾母作行乐图耶?”用狎玩的态度使孙得言立即矮了四辈,接着又用狐狸的故事拿孙得言开涮。不久,万福举行宴会,客人再次拿狐女开玩笑,狐女拿狐字的写法两次还击。孙得言屡教不改,又戏耍万福“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用万福名字形容妓女行礼的动作,调侃狐女为妓。狐女巧妙应答“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把孙得言骂为龟和鳖,狐女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机灵善辩的性格跃然纸上。《仙人岛》中的王勉是一个“屡冠文场,心气颇高”的中原才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仙人岛。在仙人面前仍以“才名略可听闻”自诩,不料强中自有强中手,在这世外仙乡竟有这样一对才气过人的姐妹,姐姐芳云,年十六岁,妹妹绿云“颇慧,能记典坟”。经过一番精彩的对决,才子先是“有惭色”,而后“意兴索然”,到最后“神气沮丧,徒有汗淫”。两位女子的学识、才气在一次次精彩、幽默的对话中凸显出来,使目无千古的王勉“望洋堪羞”,甚至为了藏拙而“从此不作诗”。芳云、绿云姐妹跟经典唱反调,不仅表现出令人绝倒的口才,还形成叛逆女性特有的风采和神韵。“如果说聊斋某些女性如《狐谐》妙语连珠的狐女是用过人口才向男性提出挑战,那么芳云、绿云却涉入了本来只属于男性的天地,对封建文化的柱石─儒家经典,随意调侃、歪曲。”②

聊斋女子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工于诗词曲赋、琴棋书画,能歌善舞,在艺术方面表现出颇高的造诣:如宦娘(《宦娘》)少喜琴筝,死后百年听书生温如春弹筝,想要拜温生为师,为其促成良媒,“以报眷顾之情”。临别时,宦娘命为之绘谱十八章,足见她在琴艺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阳十姑(《粉蝶》)的琴艺高超,“但随意命题,皆可成调”。白秋练(《白秋练》)颇解文字,尤其喜爱唐代爱情诗,当她病重时,诗可以成为治病的灵丹妙药。还有工诗善歌的妓女李遏云(《禇生》)、精通棋艺的三娘子(《狐梦》)、《口技》中女子精湛的口技等等。“《聊斋》中的才女颇通文字,而且还有很高的琴艺、棋艺,这样也就更易与那些书生们达成心灵上的契合,而不仅仅是肉体的苟合或物质上的满足。”

③她们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自尊自立。

(二)过人的胆识

聊斋女子除了具有斐然的文才外,还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她们处变不惊,救人就己于危难之中。《聊斋志异》许多篇目中,当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时,在家庭遭遇变故时,男子往往显得一筹莫展,而聊斋女性比男子更加沉着冷静,手刃仇敌,她们是家庭的复仇女神。如《商三官》,商三官的父亲遭遇不幸之后,当哥哥告状申冤未果,打算再诉时,商三官说:“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分析问题深刻、透彻,但明伦点评“其才其识,足愧须眉”。后来商三官女扮男装,投入戏班,给邑豪祝寿,三官殷勤祝酒,待邑

豪被完全迷惑后,手刃仇敌。商三官的智谋和胆识是其两个哥哥所不及的,蒲松龄赞扬商三官是“女豫让”,在篇末这样评价“商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商三官犹如荆轲刺秦一样悲壮,却丝毫未减荆轲的那份胆识。相比商三官的悲壮,《庚娘》中的少妇庚娘,令人称赞之处在于家人遭遇惨死后的处变不惊与沉着冷静。她曾两次经历生死的考验,而两次都以大将的风度成功脱险,既完成了复仇的使命又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张氏妇》中这个机智勇敢的农家妇女,在“不失身于悍兵”的前提下,巧设妙计,惩治了三个无耻之徒,不似商三官那样哀婉。

《聊斋志异》中还有许多女性,她们在家庭遭遇不测,面临重大变故时,均能沉着应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重建家园,重振家业。如《仇大娘》,仇大娘的父亲仇仲在战乱中被寇俘去,留下两个儿子仇福、仇禄和继室邵氏。豪强欺凌,小人陷害,致使仇家倾家荡产。仇福畏罪逃走,邵氏病危,小人又捎信让仇大娘回来分家产。仇大娘回家看到这样的惨状,更激起了她内心深处的正义感。通过打官司夺回家产,遇到里中豪强,她“辄握刃登门,侃侃争论,罔不屈服”。替弟弟作主,娶回美妻,仇福回家后,严加管教,最终使一门团圆,仇大娘是济危救困的女中丈夫,家族的中流砥柱。又如《红玉》,在冯相如一家遭遇几近灭顶之灾,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是红玉的出现为冯生点亮了生活的希望,不仅让久别的父子重新团聚,还帮冯生重建家园,重振家业。“剪莽拥篲,类男子操作”,“租田数十亩,雇工耕作”,经过半年时间,“人烟腾茂,类素封家”。方氏、辛十四娘、成名妻等人都在家庭遭遇变故时比丈夫更冷静、更有主见,指挥若定并化险为夷。

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她们是手刃仇敌的女中丈夫、是力挽狂澜的巾帼英雄,在家庭遭遇变故时,她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男子以最强有力的支持。无论是替家人报仇雪恨的商三官、庚娘,还是救人救己于危难中的张氏妇、乔女、仇大娘,她们在女性是弱者的时代,以自己的过人胆识捍卫了自己亦或他人的利益,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刚性的一面。

(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女性若要改变处于附庸地位的状况,经济上的独立是必不可少的。《聊斋志异》中关于女性经营者的篇目,女主人公大都拥有美丽的容颜、精明的商业头脑,可谓是不让须眉,而相反的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则资质平庸,几乎淡化为女性的附庸。如青梅、鸦头、细柳等数十位女性经营者形象,她们都是聪明、善良、能干的女强人,和封建社会所要求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性有很大的差别,已不是只知道“三从四德”的男性附庸。她们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立自强、努力拼搏,并不断开拓创新,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成为女性摆脱依附于男性的地位,真正获得独立自主的前提和基础。鸦头(《鸦头》)开始和丈夫王生一

起生活时“家徒四壁”,王生忧愁万分,鸦头设法开了个小店铺,“王与仆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女作披肩,刺绣囊,日获赢余”。细柳(《细柳》)具有男子的性格特征“于女红疏略,常不留意,而于亩之南东,税之多寡,按籍而问,惟恐不详”。她教子有方,两个儿子一富一贵,辛劳持家,家业富足殷实,无不是细柳一人的功劳。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无不饱含对经济独立女性以及在独立中所表现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的赞美。

除上述两部作品之外,《小二》、《黄英》两篇的女主人公均打破了依附于男子的格局,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市场经济大潮的领军者。《小二》中的小二是优秀的管理者,她为人灵巧,善居积,经济过于男子。深谙经营之道,善于出奇“一切棋灯,其奇式幻彩,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善于管理员工,“督课婢仆严”,根据员工出勤情况进行赏罚,并取得了“食指数百无冗口”的良好成果;脱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闲暇时与“丁烹着棋,或观书史为乐”,而这一切都由小二全权负责,丁某只是负责点名而已。另外小二还乐善好施,体恤贫苦民众,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这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黄英》中的黄英不愿受人接济,努力追求人格独立,就像那株醉陶一样芳香四溢。菊花是文人高洁秉性和高雅情操的象征,“她却将其光彩夺目的光环抹去,还菊花以本真的存在,不再只看重它的文化内涵,还注意到它具有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④她靠菊花发家致富,却如凌风傲霜的菊花一样高洁。《聊斋志异》还有以卖面粉为业的蕙芳、以卖酒为业的鸦头等等一系列善于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形象,这些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她们独立的获得是以经济上的独立为基础的。她们不仅具有独立的个性,而且有超出常人的经营才干,这些成功的女性经营者颠覆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经营方式,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这些成功的女性经营者身上散发的拼搏、进取、独立、自强的精神即便是在商业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依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三、另类女侠

“侠”在《聊斋》中有广泛的反映,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行为乖张、思想奇特的女侠形象。她们救人于水火,却在事成之后悄然隐去,她们受人恩惠,却以子嗣相报,她们的及时出现不仅为书生们解决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替他们抚慰了受伤的心灵。

“侠”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很早,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汉代司马迁首次为“侠”立传,阐述了侠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言必信,行必果,除暴安良、杀富济贫,他们是贪官污吏的死敌、土豪劣绅的克星,又快意恩仇,却总是免不了打打杀杀。侠客形象是正义的化身,是力量的象征,侠义之举自古属于男性的专利,而女性常以“弱柳扶风,凌波微步”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女侠客更是凤毛麟角,通常作为男侠的点缀,在人

们的印象中,女性从来都是弱者,天经地义地成为男性保护的对象。《聊斋志异》中有不少男侠形象,如燕赤霞(《聂小倩》)、崔猛(《崔猛》)等。而写女侠的侠义之事又直接以“女侠”命名的,仅《侠女》一篇。这位女侠除了具有侠士所具有的满身英气和侠气外,还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更接近现实生活,像平常人一样她也有七情六欲,是一位在红尘中行走的女侠。

她的侠者风范,文章主要通过两个小故事来展现:一、腰斩狐精。二、为父报仇。令人吃惊的不是侠女一流的武艺,而是她古怪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顾生的眉目传情,她不仅不领情,还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又“代顾母缝纫,出入堂中,操作如妇”,这俨然是妻子的行为;为顾母“洗疮敷药,日三四作”,这又是孝妇的举动。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既然不愿与顾生结婚,却又为顾家延续香火,不婚而孕,既满足了顾生对女性肉体的渴望,又为他解除了子嗣之忧。为父报仇、腰斩狐精的情节自古有之,侠女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有悖于主流社会的特立独行的婚姻爱情观。她究竟作何感想,作者让侠女自己作出了解释:“枕席焉,提汲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必复言嫁娶乎?”只要求实质的婚姻,并不讲礼法和名份,不能不算是极其解放开明的思想。

侠女行侠靠的是高强的武艺,而《霍女》中的霍女并不具有高强的武艺,只是一个行为放荡的普通女子,却以“三易其主”的方式演绎着杀富济贫的侠士风采,“为吝者破其悭,为淫者速其荡”,行侠方式奇之又奇,“她像一个猜不透的迷,一朵漂浮不定的云”。⑤她以自己的色相作为诱饵,嫁给好色的富家子弟,生活奢华无度,以恶惩恶,耗尽其财产后自荐于贫士,品行和之前相比判若两人,“躬操家苦,勤劳过旧室”,帮男主人公找到美妻,用欺骗的方式获得千金的家财,当陷入嫡庶之争时,却悄然消失。

这些女子还在书生身陷囹圄时,伸以援手援助之手,不仅帮他们重建家园,还抚慰了他们受伤的心灵。《张鸿渐》中书生身陷囹圄,狐女舜华不仅帮他顺利脱险,还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当他有思乡之意时,大度的送他回家。为他做了这么多,却没有名分的要求,并最终选择了退出。《红玉》、《蕙芳》中的女主人公分别救冯相如、马二昏于危难中,又助其重振家业。辛十四娘在帮冯生解除囹圄之苦,子嗣之忧后,悄然隐去。这些女子在完成侠义之举后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她们继承了古代侠士行侠不留姓名的遗风,她们令人肃然起敬,更令人久久难忘。

四、奇之又奇的女子

妓女作为男权社会特有的产物,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她们被剥夺了追求理想爱情的权利。《细侯》作为描写妓女的名篇,是作者对下层女子高洁人格的大力呕歌。

细侯(《细侯》)生活在前门迎新,后门送旧的烟花柳巷中,过着奢侈糜烂

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竟有吟诗的雅性,更渴望一种“君读妾织”、长相厮守的生活,认为“门户相对,君读妾织,暇则诗酒可遣,千户侯何足贵”,纵然“薄田半倾,破屋数椽”也心甘情愿。这是一种高雅的生活追求,在一个以功名富贵取人的社会,表现在一个烟花女子身上实在可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细侯对满生执着的追求。自满生走后先是“杜门不交一客”,而后断然拒绝富商“衣锦而厌梁肉”的富足生活,她说:“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这是一个风尘女子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作者借细侯之口说出了古代妓女的共同心声,她们也渴望拥有真实的爱情,过普通女子的生活。她终因富商的阴谋而不得已嫁给富商,走了大多数人的老路。多年以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细侯又一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中,面临艰难的选择:一、忘了满生,跟随富商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二、坚守自己的理想,兑现对满生的承诺。细侯选择了后者,这是理想主义的选择,违反人之常情的选择。她选择了彻底的回归,不仅抛弃富商所有的服饰、财宝,还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置信的事情:“杀抱中儿携所有以归满”。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忍心杀死。细侯的表现似乎过于残忍,但这样一件离经叛道的行为不仅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而且作者还给予其极高的评价,把细侯提到与关羽同等的地位,在结尾处这样写道:“呜呼!寿亭之归汉,亦复何殊?”

其实,在中国,因为子嗣承载着延续香火的重要意义,细侯杀子有着让富商断子绝孙的刻骨愁恨在内,哪怕孩子是自己亲生的。作者正是用这个不近人情的情节,塑造了细侯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形象,但明伦这样评价道:

商本非其夫也,彼非夫而诡谋以固吾夫,彼固吾仇也,抱中儿即仇家子杀之而归满,应恕其忍而哀其情。

这样的评价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尚不足,杀抱中儿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寄托了作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追求,表现在一个弱女子身上,更加感人。

结语

“从容于礼法之外”女子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翩翩起舞于爱情的百花园。智力过人的巾帼奇女子颠覆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在语言、诗歌、艺术等领域展现风采的同时,在经济领域内作出新的开拓。侠女子改变了传统女性腰如弱柳扶风、行若凌波微步的阴柔文弱的女性形象,在家庭遭遇不测时,她们是复仇女神、是守护使者。细侯则是作者对下层妇女独立人格的大力呕歌,这些女子为我们展现了女性风采的另一面。这些女性形象是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的一大开掘,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同时,不断冲击着封建文化的堤岸。

[注释]

①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②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2页。

③王喆:《才情盎然的狐鬼花妖—评〈聊斋志异〉中的才女世界》,载《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3期。

④商华,汤京普:《裙钗一二可齐家——〈黄英〉的文本解读》,载《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⑤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7页。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中华书局,2005年版。

3.王建平:《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 商华,汤京普:《裙钗一二可齐家——〈黄英〉的文本解读》,载《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 刘长:《论〈聊斋〉中非现实因素的妇女形象》,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二期。

[英文摘要]

"Liao zhai zhi yi" in JiNvZi image analysis

ChenZengHui

Abstract: Pu song-ling is female describe TieBi of Chinese poetry, he with romantic technique created dozens of JiNvZi image. They calmly in outside propriety, free to express themselves, actively pursue love and happiness happy marriage. At the same time they intelligence talented, sufficient man die, not only in the language, poetry, art, etc show elegant demeanour, and in economic field has made the new development. They still fury, the family of the guardian angel, some identity but still pursu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beneath. These women we show the wome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elegant demeanour, their free and easy temperament, and quick mind, plumes of XiaQi are ancient novel rare. The female ima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pu song-ling female image of a spot, shining in the author wisdom shine at the same time, constantly hitting the feudal culture of the bank.

Key word :Liao Zhai Zhiyi Going aginst the general rule legendary girls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 On "Strange" Female Foxes Cai B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

试论《伤逝》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试论《伤逝》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内容提要:文章讲述了两个觉醒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但是沉滞腐朽的旧社会,他们自身性格的弱点以及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一个人生、社会悲剧,从而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提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同时《伤逝》引起我们对爱情的深思:爱情是否需要理性,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 ?关键词:伤逝个性解放性格悲剧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一、涓生与子君的爱情 ?? (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实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①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②,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③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④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⑤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到拿生命孤注一掷,”⑥这就为悲剧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越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因而失去了爱情,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分析鲁迅《伤逝》中子君涓生的形象

分析涓生,子君的形象 涓生:电影中的涓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正派,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的勇敢的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战士形象。他敢于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敢于挑战封建思想而向子君大胆示爱,虽然是毫无新意模仿电影情节似的单膝跪地突然冲到子君面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之强烈,他为子君努力付出过,尽管艰难不易,就算当自己失去工作时仍然饱含信心,他相信他们可以一起度过难关,可是子君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再去面对子君,以至于他最后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他选择与子君分手,此时他已无力对抗封建社会,子君的勇气不在了,他的信心也不在了,尽管之前的他是多么有激情,最后还是无力对抗这个封建社会了,也许是封建社会的摧残让他们最后成为悲剧把!子君离开之后绝望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涓生毫无疑问的要对子君的死负主要责任。书中鲁迅先生对于涓生的一系列描写让我发现涓生并不像电影中的那么好,形容涓生最多的一个词是空虚和虚空,我开始怀疑涓生对子君的爱,也许涓生只是想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诉对这个世界不满的人吧,也许涓生只是想让自己可以在子君的崇拜中沉浸的久一点吧,也许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世人都没有的纯真和稚气吧,也许涓生对于子君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他的冲动让子君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的爱,让子君和家人也因此决裂,让子君不顾一切和他同居生活,他让子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子君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他的行为有些不负责任,先是将子君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阿随丢弃,可见涓生残忍,随后又将子君抛弃,文中有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在他想到对子君示爱方式的时候,他会愧,记忆上却偏有这一点永远留遗,他甚至怕子君看到他那可笑的电影一闪,他认为自己可笑甚至可鄙,而子君从未这样认为过,或许就是子君这样不同于他自己对自己看法而让涓生喜欢吧,涓生缺少子君所拥有的很多美好之处,在他们寻住所的路上会遇到讥笑和轻蔑,涓生会感到身体瑟缩,只好提起自己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子君是自豪的大步向前,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连仅有的进步青年也遭受毒害,涓生没有背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他是一个卑怯者。 子君:无论是电影中的还是书本中的子君她都是一个勇敢,进步,充满活力的一位女性。起初受涓生影响,她常常与涓生一起谈论家庭专制,谈论男女平等,谈论泰戈尔雪莱等,是涓生给力她奋斗的希望,让她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壮语,也是她这一句话让涓生看到了辉煌的曙色,让她一步一步的陷入爱情的深渊,是她自己选择的路,怪不得谁,她有勇气时常去找涓生谈论,不顾家人反对和旁人的冷眼,她甚至有勇气做出与家人决裂的勇气从而与涓生同居生活在一起,她的勇气的确是当时那个社会女性甚至男性都不能具备的,涓生因此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是她自由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她没有发现当她自己开始接受涓生的同时,自己已经开始在步入封建妇女后尘之中,从此她整天忙于家庭琐事,围着自己的丈夫转,就像涓生说子君的一样“子君的功业完全建立在吃饭中了,她似乎将先前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可见子君思想的局限性,与其说她天真不如说她无知,她轻易的接受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她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男人是否值得自己这样牺牲,完全不顾自己的家人,完全被爱情冲昏头脑,就连她最后的选择也让人很无语,为了这样一个男人选择了死,她这样做是否值得,也许当初她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说课材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301008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新闻、文秘方向 学时:152 学分:9 开课学期:1-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中国现代文学所开设的课程中,新闻和文秘专业本科生仅开设此门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剖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特征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写鉴赏性的文章,为进一步研究作家作品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绪论(6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绪论部分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况,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要求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2.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3.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四、思考题: 1.以一部小说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分析作品。 作品一:《狂人日记》(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及“格式的特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狂人的文学形象;《狂人日记》艺术的独创性。 三、教学内容 1.《狂人日记》的创作准备情况。 2.《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关系。 3.作品中的“识”与十三则日记的关系。 4.狂人的形象分析。 5.《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四、思考题 1.分析狂人的形象。 2.小说中“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是如何表现作品艺术的独创性的? 3.小说结尾(第十三则日记)的含义是什么。 作品二:《阿Q正传》(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 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她生性温顺、善良,幼稚而又充满幻想,但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所识非人。另一方面,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关键词] 温顺、善良,勇敢、坚贞、执着,幼稚而充满幻想的小知识分子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惟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篇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五四”时期大多数爱情婚恋小说的艺术构思:它不像很多爱情婚恋小说那样只着眼于婚恋、爱情双方的离合际遇或者道德情感的趋向,也不只着眼于恋人一方的失恋的痛苦或性的苦闷,而是第一次把笔触深入到青年男女婚后的情感关系中去,男女主人公不是不能结婚的痛苦,而是结了婚以后的痛苦,这在五四时期是很少有的。在艺术构思上超出了同时代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小说从正面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但是家庭的建立,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终于以悲剧告终。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小说中主人公之一的子君的形象。 一、出身大致为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 二、受过初级教育的小知识分子。 涓生与子君是在会馆(某个地区的人在家乡之外某个地方建立的供家乡来的人活动和居住的场所)里互相认识的,他们是同乡。由于采用手记的形式,作者对于涓生和子君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及外貌等没有详细的交代或描述。但从作品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有关描述上看,涓生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政府部门担任文员之类的职务,会写小品文、能翻译外文作品;而子君大概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她没有工作,寄居在北京的亲戚(叔叔)家里。 三、温顺善良。 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一是子君喜欢养小动物,并且善待它们;二是和涓生相处的态度;三是临走时还留下了几乎所有的钱物。 四、勇敢、坚贞、执着,幼稚而充满幻想。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创作了直接反映青年知识分子恋爱婚姻问题的小说《伤逝》。《伤逝》的巨大意义不是在于描绘“五四”以后青年们在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动人故事:《伤逝》突出反映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光是追求爱,“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宣扬“恋爱至上”、“婚姻至上”的倾向,鲁迅通过小说,鲜明地提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在“五四”新思想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们追求恋爱自由和婚自由,这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封建传统观念的无畏斗争。但是,究竟应当怎样去追求?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伤逝》以形象的图画向青年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时又予以鲜明的回答。 鲁迅的高明在于巧妙地抓住涓生和子君的不同思想性格,更深刻地揭示出他们这场悲剧的社会乃至个人原因。从涓生与子君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便可深刻领会这一点。 涓生是《伤逝》中的主人翁,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在如泣如诉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形象,他有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接二连三打击也能有所思想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寻找一条生活的新路。但是,面临重重生活压力,他却抛弃了自己过去妁志同道合者,做出了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因此换回一颗难咽的苦果而饮恨终生。 小说为表现涓生的形象而成为四个阶段。 第一,对子君的一片爱情和新婚生活的开始。 涓生是个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个局的秘书处工作。他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还会翻译文艺作品。由于生活的穷困,他只能暂时住在会馆里。 小说的倒叙,从他与子君的恋爱开始。每当他在会馆的小房子里,便“在久待的焦躁中”渴望子君的到来。久久没等到,还会猜测:“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与子君在一道,涓生总喜欢“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连结在一起。涓生和子君终于生活在一起。 新婚的生活是幸福的。这是他们冲破了长辈的桎梏、社会习俗的偏见而赢得的胜利啊l每天,他们两人默默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但是,子君却在这时渐渐将兴趣移向生活琐的事:养了四只小油鸡,一只取名阿随的花白的叭儿狗。 涓生对此产生了想法,他开始领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一,对于这一点,子君仿佛并没有完全理解。是的,婚姻并不是恋爱的终结,爱情的花朵仍须夫妇两人加以细心的爱护、浇灌。 这是涓生和子君出现的初步分歧。 第二,涓生失业以后。 由于涓生和子君的相爱是冲破社会习俗和偏见的,.因此,必然遭受社会旧势力的打击和摧残。涓生终于被“谕”“毋庸到局办事。” 对此,涓生早在会馆里便已预料到了。他以为,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他准备给别人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译点书。涓生满怀信心,“说做,就做罢!来开一条新的路!”生活是严峻的,也是残酷的,涓生的努力全部失败了。半个月的辛勤,只换来两张书券。生活无着落了,减少饭量、吃掉油鸡、送走阿随,火炉也没法点了……。 涓生终于感到实在生话不下去了。 第三,向子君提出分开的要求。 面临种种打击,一特别是生活的穷困到了极点,涓生从先是对子君整天忙着小鸡.小狗的不满开始,又发展到对子君为了小油鸡与房东小官太太的暗斗的不满。子君面对生活打击变得

《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栾庆怡 鲁迅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就最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约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最精彩的篇章。 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更谈不到有什么自由爱情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具有深刻观察力的蒲松龄不会不看到这一切,加上屡遭坎坷而终不得其志的生活经历,更激起了他的“孤愤”之情,所以,在当时文网遍布的恐怖时代,他仍以“曲笔”向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加以有力的抨击,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追求婚姻自由,蔑视和反对封建礼教,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又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美丽少女,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爱笑和敢说私房话的特点,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白秋练(《白秋练》)则是另一类女性,她在爱情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婴宁那样平坦顺当,而是屡遭坎坷挫折,她没有婴宁活泼爱笑的特点,却比婴宁更显得痴情和持重。因她知书多才,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但三次求婚,均遭到慕父回绝。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婚姻幸福的信心。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慕生结为美满伉俪。 像婴宁、白秋练这样的女性,在书中还有不少篇幅,其中有的女性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女性尽管生活的道路各自不同,但在追求婚姻幸福、蔑视和反封建礼教这一点上,却是她们的共同之处。《聊斋志异》一书还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封建黑暗势力欺凌压迫的烈性女子。《鸦头》中的鸦头就是一个敢于抗争、凌辱不能屈的坚强女性。《细侯》中的细侯,是一个比鸦头受凌辱受损害更重的女子,她被逼以妓为业,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但她始终不甘心屈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却又中了富贾某的圈套,后满生归,她“方悟前次多端,悉贾之诡谋”,愤然“杀抱中儿(细侯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商三官》中的商三官,为报父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女子,被土豪南三复始乱而终

涓生子君人物形象分析.doc

涓生子君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伤逝》一九二五年发表,是鲁迅先生的惟一一部爱情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封建社会 涓生: 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所以,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涓生生命的归宿,是一个从谎言世界里超脱出来,真实世界里苦闷徘徊了一阵之后,又终于在现实生活所给予的苦痛之中重新回到谎言世界里去的人,绝不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探索者和革命者。自然,涓生的路,也只能是作者是最终所要否定的路。 然而,既然涓生是娜拉形象的异化,毫无疑问,无论是于家庭还是于社会,他都必然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究其悲剧性,一方面,表现在和子君的爱情的毁灭,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和个人主义决裂的不彻底。他爱子君,这是事实,但只在先前。先前,子君和涓生一样,都是醒了的人,醒了的人是不会与熟睡中的人为友的,所以他们彼此的相爱应该说是真诚的,直到他们一同私奔,到吉兆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后,他们的感情才逐渐起了变化。 涓生这个形象,在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下,怯懦、自私、逃避、动摇妥协、改变初衷、消沉颓废。正是这些致命弱点,给他自己和他人制造着空虚的怪圈。生活的教训不能说不够严重,然而他离醒悟还差得太远,他的“悔恨与悲哀”太不透彻,等待他的还将是失败,是生活给他的更惨痛的教训。生活是实在的、美好的,人活着唯有面对,积极地面对,这里面才有自主与开路的欣喜,才有“我”。否则,只能随波逐流,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 子君: 子君是个人主义的忠实的维护者,她的全部希望只在于操劳家务以维持现有的“安宁和幸福”。 《伤逝》中的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一个是会馆时期的子君——我们也不妨把她称作恋爱时期的子君。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知识,有主见。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与“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转变,从原来那个勇敢和坚强的子君变得如此的软弱。一切都是因为她自身性格弱点和传统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的社会中的一个觉醒者,她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点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伤逝》中的子君虽然在与涓生同居后沉溺于养小油鸡,喂“阿随”。然而她当初毕竟是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并勇敢地与家庭决裂。她是满怀着一颗爱的心来对待涓生的。爱情的消亡不是她的责任,甚至也不能说是涓生的责任。“残酷的现实,黑暗的封建势力,逼死了涓生和子君的爱,但召唤他们的那些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新理想’,也从男女主人公的血肉淋漓的创伤里暴露了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