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多重角色

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多重角色

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多重角色
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多重角色

【作者简介】谢川豫,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0年第3期No 132010 Journal of Chinese Peop le π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总第145期Su m145

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多重角色

谢 川 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 在治安案件查处中,公安机关承担着“秩序维护者”、“权利保障者”和“公正裁判”三种不同的角色。三种角色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不同,对公安机关提出的角色要求也不同。我国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同时承担三种不同的角色,既有行政与司法合一的历史承袭方面的原因,又受到非对抗性合和法律文化和立法价值导向的影响。但是,这种制度设计导致了角色冲突,进而产生办案民警角色混乱、治安案件证明活动缺失、办案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公安机关应当逐渐剥离“非本职”角色,交由其他部门或机构去完成,专注于履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 【关键词】 治安案件;角色冲突;原因;弊端 【中图分类号】D6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10)03-0089-07 与刑事案件中公安机关只承担案件侦查任务不同,在治安案件查处中,从立案、调查取证、对证据的审查判断直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以及治安管理处罚的执行,全部由公安机关负责。法律赋予了公安机关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承担不同角色的权力,办案民警一旦进入治安案件查处程序便被格式化了,必须以角色的身份、按照角色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行为。

一、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

查处中的三种角色

在治安案件查处中,公安机关承担的角色是由法律赋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

)不仅赋予公安机关在查处治安案件时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角色,而且还赋予其主动维护公民权利的角色和公正裁判的角色。

(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秩序维护者”

秩序是公安机关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公安机关最基本的职责。公安机关应当不断提高案件发现率和查处率,尽可能地抓获所有违法犯罪人员,使其受到法律的惩罚。《治安管理处罚法》授权公安机关在查处治安案件时可以采取相应的调查手段或强制措施,即是为公安机关实践“秩序维护者”角色提供的权力支撑。如:为使公安机关能够顺利、有效地调查、收集违法证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赋予公安机关传唤嫌疑人并对其进行询问的权力,对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公安机关有权用强制手段将其传唤到公安机关进行询问;为调查案件、收集证

据,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进行检查;对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可以扣押;对所查获的违禁品、赌具赌资、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有权收缴;对扰乱体育比赛秩序的行为人,有权强行带离现场等等。这些措施,对公安机关顺利查处治安案件、有效打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公安机关承担“秩序维护者”角色时,以打

?

9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击治安违法行为、维护治安秩序为目标,其价值取向是行政效率。因而,当阻碍行政效率的因素(如违法嫌疑人拒绝或者逃避传唤、案件证据可能被转移)出现时,公安机关无需征得相对人的同意,有权依法单方面地采取强制措施排除障碍,以保障查处效率。这体现出警察行政权的强制性、支配性、主动性特征,与“秩序维护者”的角色要求是一致的。

(二)主动保护公民权利的“权利保障者”

《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求公安机关在查处治安案件时实现权利保障的价值追求,主动帮助公民实现权利,承担公民的“权利保障者”角色。在立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总则中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的原则。

为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或嫌疑人进行调查的称谓不再沿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讯问”,而是和对被侵害人、证人的调查一样称为“询问”;为保障人权,询问查证的时间也从《条例》中的12小时缩短为8小时。除此之外,《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程序规定》还规定了一系列体现保障人权、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人性化执法方式。例如,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据时,不得使用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9条);公安机关应当对涉及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0条);对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行询问时,必须邀请其成年的监护人在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4条);对女性进行人身检查时,必须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7条);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进行约束时,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程序规定》第37条)等等。这些规定均要求公安机关履行“权利保障者”角色,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21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立法要求公安机关主动履行告知和通知义务。

为了促使公安机关主动维护公民权利,《治安管理处罚法》还为公安机关设定了一系列告知和通知义务,通过公安机关主动履行义务的方式维护案件嫌疑人及其家属、被侵害人的知情权。为使案件当事人实现知情权,《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求公安机关办案时履行如下告知义务:对治安案件在调解不成功时,应当告知当事人解决争议的途径(第9条);不受理案件时,应当告知理由(第78条);在传唤违法嫌疑人时,应当告知传唤的原因和依据(第82条);在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法行为人拟作出的处罚及其享有的权利(第94条);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吊销许可证处罚前,应当告知嫌疑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第98条);在制作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时,应当在决定书中载明违法事实和证据、处罚种类和依据、处罚的执行方式和期限、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作出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的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等具体事项,以保障违法者充分的知情权(第96条);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后,如果有被侵害人的,应当将处罚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以保障被侵害人的知情权(第97条、第101条)。为保障违法嫌疑人家属的知情权,公安机关在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时,应当将传唤事宜及时通知被传唤人家属(第83条);在决定拘留处罚时,应当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第97条)。

31为保障当事人受公正对待的权利,立法要求公安机关履行主动回避、自行回避的义务。

为确保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确保案件当事人不因利害关系人的偏袒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治安管理处罚法》专门设定了回避事项。回避的方式分公安机关自行回避和依申请回避两种。在自行回避中,办案民警应当基于维护公民权利的角色要求,主动审视自己是否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若有利害关系应自觉地予以回避。

41为维护当事人的利益,立法要求公安机关办案中主动收集有利于当事人的证据。

通常,在一个案件中存在利益对立的双方,双方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而各自收集有利于己方的证据。在治安案件办案过程中,公安机关承担着主动维护嫌疑人权利的角色。《程序规定》第34条要求公安机关应客观、全面地调查“违法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以及不予处罚的情形”,即要求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据时,不仅要出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收集能够证明违法及违法严重等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还应当基于维护嫌疑人利益的需要,收集行为人不违法、违法轻微、主动消除违法后果等有利于嫌疑人的证据。

(三)没有直接利益追求的“公正裁判”

为实现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治安管理处罚法》还赋予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办案过程中的

?

9

?

“公正裁判”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裁决行为和调解行为均具有司法行为的特征,公安机关在行使这些权力时必须符合客观、公正的要求,它们也被称为行政司法行为[1]。

11在治安案件裁决中的公正裁判角色。

治安案件的裁决,是公安机关对调查终结的治安案件或者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依法审查并决定对行为人是否予以处罚和给予何种处罚的活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要做到公正裁判,裁判者必须保持中立,必须无偏私,要同时听取双方(即案件调查者和违法嫌疑人)的意见。由于治安案件的调查者就是公安机关本身,因而《治安管理处罚法》更强调裁判者听取嫌疑人的意见,故第94条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听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意见”,“不得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要做到公正裁判,裁判者作出处罚决定时,还应当客观地审查调查者提出的证据能否证明案件事实,审查调查者是否有非法取证行为,并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9条“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处罚的根据”的规定,对非法取得的证据在处罚时予以排除。这些规定均是将公安机关视为公正的裁判者,敦促公安机关客观、公正地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

表面上看,治安案件的办案人员和裁决人员分属公安机关内部不同的部门,办案人员并不承担案件裁决的角色,但实际上,案件调查者和裁决者在治安案件查处实践中是同一的。这是由于,在当场处罚案件中,办案民警有权直接作出处罚决定,即承担了裁判角色。在普通程序中,处罚裁决必须经过案件审批程序,即由案件办案人填写治安管理处罚审批表,办案人仅在审批表上填写自己的处罚意见,交由派出所负责人(有权裁决警告和500元以下罚款处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通常是县公安局或城市公安分局的法制科,一些特殊案件需由市级、省级公安机关甚至公安部审批)审批之后签字、盖章,以派出所或县级公安机关的名义作出治安管理处罚裁决。但现实中,审批部门仅以书面审查的方式审查案件的证据是否充分、法律手续是否完备等,而不会直接聆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陈述或申辩。在绝大部分案件中,审批人会按照办案人员提出的处罚建议以其名义作出处罚决定。如果审批人认为案件有“问题”时,通常会要求办案人补充法律手续或者补充调查,或者和办案人商量意见之后再作出处罚决定。实际上,办案人的处罚建议主导着最终的处罚决定。也正是由于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4条第2款规定的公安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必须充分听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意见,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的义务,从来都是由办案民警而非案件审批者履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治安案件的调查者也承担了案件裁决的角色。

21在治安调解程序中的中立第三方角色。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规定,公安机关以治安调解的方式处理某些治安案件。调解是由中立的第三方主持的促使争议双方消除矛盾纠纷的活动,治安调解即是由公安机关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对因民间纠纷引起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继而发生涉及财产损失或医疗费用的纠纷进行调解,促使纠纷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进行协商并自愿达成协议的活动。在治安调解中,公安机关以中立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主持调解,对发生矛盾的双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实施者和受侵害人(或双方互为违法行为实施者和受侵害人)耐心劝解和教育,促使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在调解过程中,公安机关不应倾向或偏袒接受调解的任何一方,因为一旦调解者对某一方有了倾向性,则容易使另一方产生不公平感,难以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即便勉强达成了调解协议之后也容易出现不履行或履行困难的情形,达不到预期定纷止争的效果,降低了办案效率。

作为一个公正的裁判者,公安机关应当暂时放弃秩序价值,放弃对打击违法犯罪的价值追求,忘却自己秩序维护者的身份,公正地、客观地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是否应受处罚、应受何种处罚、应当从轻处罚或从重处罚作出裁决;作为一个中立的调解人,公安机关在调解时应当没有任何利益追求,不偏向接受调解的任何一方,而是作为公正、无偏私的中立者对矛盾双方进行劝说,让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协商、对话、达成调解协议。

二、公安机关承担多重角色的原因分析

某种立法模式的形成绝不是立法者随意创造的,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承担多重角色,显然与整个法律制度、立法所处时代的法文化有关,也与立法的价值追求和所期望实现的社会功能有必

?

1

9

?

然的联系。

(一)行政与司法合一的历史承袭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各国相继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或县长作为地方郡县行政长官,同时兼理司法审判事务,确立了行政机关与司法职能合一的制度[2]53-55。秦朝建立以后,沿袭了战国时期的行政与司法合一的传统,除在中央设立“廷尉”、“御史大夫”等专职司法机构外,地方的司法权力完全由地方行政长官行使[2]72-73。地方行政长官就是司法长官,不仅要实施国家法令,维护地方社会的安定,充当保一方平安的“秩序维护者”角色,还要亲自办理讼案,明察秋毫,伸张正义,充当公正裁判的角色。这种地方行政与司法合一的传统在此后的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末法制改革设立了地方司法机构后这一局面才被打破[2]262-263。但是,“行政能够代理司法”即秩序维护者能够充当公正裁判的观念却在几千年的文化中流传下来,如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都是身兼数职、执法严明、伸张正义的典型代表。清末法制改革中开始打破司法、行政合一的传统,总体上确立了司法与行政分离的司法制度,将司法脱离出行政官府,但又通过犯罪分类制度设计为行政机关保留了一部分司法权。1810年《法国刑法典》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和违警罪三个类型以后,①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效仿这种

犯罪分类方法和立法体例颁布了本国刑法典。

②清朝法律改革主要是模仿日本[3],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仿照日本1884年《违警罪即决例》颁布《大清违警罪章程》,将违警罪与普通犯罪区别开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又出台《大清违警律》。但是,清末的法制改革并未完全参照西方———将所有的犯罪都交由专门的司法机构处理,而是在行政部门———警察机构保留了对违警罪的处罚权。这或许正是由于我国历史上行政机关代行司法权的传统影响深远,欲在行政机关保留一部分司法权而采取的“中外结合”模式。当时关于违警罪的概念在理论上和立法上仍存在诸多争

议之处,但是,针对违警罪的处罚交由警察机构直接裁断这一模式却得以确立,并为民国时期以及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立法所沿用[4][5],最终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将治安处罚交由公安机关裁决的立法传承。

(二)非对抗性和合法律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犯罪被认为是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都较为严重的行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各种角色分工相对明确,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共同承担着追诉犯罪的控方角色,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律师扮演着维护嫌疑人或被告人权利的辩方角色。辩方和控方有着一种紧张、对抗的关系,控方行使侦查权、追诉权受到辩方权利的牵制和约束。当两者发生争议或者案件需要得出最终的结论时,法官以客

观、中立、公正的裁判角色居中裁判。

③与刑事犯罪相比,治安违法被认为是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都较为轻微的行为,违法行为一般较为简单和明确,调查者运用非强制或者强制程度较轻的调查手段便可查明案情,因而在治安案件调查过程中权力与权利的紧张、对抗程度较轻或者两者的紧张、对抗关系并不明显。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强调和追求和谐的和合文化,《治安管理处罚法》赋予公安机关一身兼多职,要求公安机关在打击治安违法行为的同时,担当好主动维护公民权利的角色和公正裁判的角色,这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公民权利与警察权力之间的紧张、对抗关系,实现权力和权利的平衡与和谐、警察与民众的和睦相处。

(三)立法的价值导向的影响

公安机关被赋予多重角色,可以看出我国治安处罚立法的价值导向,看出立法者期望公安机关承担多重角色来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

首先,公安机关一身兼多职有可能节约社会资源。《治安管理处罚法》出于对公安机关的信任,赋予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时一身兼多职,既省去了违法嫌疑人聘请律师为其主张权利的麻烦和费用,又省去了把案件交给法院裁判而产生的增加法

?

29?①

②③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警察刑处罚之犯罪,为违警罪。法律以矫正刑处罚之犯罪,为轻罪。

法律以剥夺生命、身体、自由或身份能力之刑处罚之犯罪,为重罪。”

如1852年奥地利刑法典、1871年墨西哥刑法典、1871年德国刑法典、1880年日本旧刑法、1879年匈牙利刑法典、1881年荷兰刑法典、1889年意大利刑法典、1896年保加利亚刑法典及1902年挪威刑法典等。

这里所说的控、辩、裁三方格局是一种理论上的应然关系,这种三方格局在英美法系诉讼模式中非常明显。在实然方面,我国刑事诉讼中也存在着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角色不清的问题。但相对于我国治安处罚程序中多重角色均由公安机关承担而言,在刑事诉讼中各角色主体的分工和定位还是较为明确的。

院工作量、耗费案件在各部门之间周转所需的人力和时间、延长案件办案周期等问题,意图通过这种立法方式起到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成本的作用。

其次,在公民权利意识总体较为淡薄的情况下,立法赋予公安机关“权利保障者”角色,以期主动帮助公民实现权利。在我国,虽然公民的权利意识在逐渐觉醒,但国家权力至上的观念没有彻底清除。许多人习惯被置于客体的地位,不仅对自己拥有哪些权利毫不知晓,而且即便了解一些权利,也不敢向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机关“讨要”权利,或者在“讨要”权利的过程中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误导、威胁或引诱其违背自己的意愿放弃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公民胆战心惊地摸索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权利,不如将保障公民权利设定为公安机关办案时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①在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由公安机关承担起主动保障公民权利的任务,对公民权利保障“扶上马,送一程”,待公民权利意识普遍提升时,再调整立法,使公民自行选择实现或者放弃自己的权利,这不失为一种间接地促进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立法方式。

最后,不同的角色规范对公安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公安机关在角色实践中既要从秩序维护角度打击违法犯罪、实现社会治安控制,也要从权利保障角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主动维护公民权利,还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从公正裁判的角度寻找秩序维护和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点。因而公安民警必须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胜任这三种角色并在不同角色之间适时地转换。

三、公安机关承担多重角色的弊端

《治安管理处罚法》赋予公安机关多重角色是基于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期待公安机关应当能够将各种角色集于一身,维护多元的价值和利益。但是,这种期待过于完美、过于理想化。在治安案件查处中,公安机关承担过多的角色会导致一系列弊端。

(一)公安机关产生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包括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和角色内的冲突,角色内的冲突是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而在其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6]。当治安处罚的不同角色之间价值取向不同、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时,公安机关自身内部必然会产生角色冲突。

11“秩序维护者”角色与“权利保障者”角色的冲突。

当公安机关承担“秩序维护者”角色时,其价值取向是“秩序”。为追求秩序价值,公安机关应当提高社会控制能力,尽可能地运用警察权力主动地发现治安违法的蛛丝马迹,查获违法行为人并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提高案件发现率和查处率。当承担“权利保障者”角色时,其价值取向是人权。为追求人权价值,公安机关应当从案件嫌疑人的利益出发,积极地为案件嫌疑人谋取法律上的利益。但是,秩序与人权本身是一对有矛盾的价值,为实现秩序,公安机关应当将权力运用到最大化;为实现人权,公安机关应当使公民权利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而权力和权利是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权力的实现是以制约或剥夺权利为代价的,强调公民权利的服从;权利的实现则以对抗权力、约束权力为前提。公安机关同时承担“秩序维护者”与“权利保障者”角色,但两者的行为规范互不相容,使公安机关产生角色内冲突。

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3条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在此规定中,何谓“情况复杂”并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只能进行主观上的判断,因而判断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追求,判断的结果便有所不同。基于“秩序维护者”角色对案件查处率的追求,公安机关可能把普通的案情视为情况复杂,以争取更多的询问时间查清案情;若基于“权利保障者”角色的对人权的追求,则不应过度关注案情的复杂性。因而,公安机关对于“情况复杂”的判断便

?

3

9

?

①以《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求公安机关在适用传唤和执行行政拘留处罚时应当履行通知当事人家属的义务为例,这种立法方式以保障当事人家属的知情权为立法目的,这与西方国家的立法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国家多是以保障当事人与外界联系的权利为立法目的,因而赋予当事人在被国家权力机关限制人身自由后有权自行通知家属或律师。

出现了角色冲突:是不顾被询问人的人身自由权而将询问时间延长至24小时,还是不管能否查清案情在8小时内把被询问者放走?由于公安机关承担的主要是打击犯罪、维护秩序的社会角色,因而在执法实践中无论情况是否复杂,对凡经过8小时询问仍未取得满意效果且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一般都作询问时间延长至24小时处理。这种未能充分保障人权的执法现状,实际上源于公安机关的角色冲突。倘若使公安机关避免角色冲突的尴尬,将是否延长询问时间的问题交由公安机关、案件当事人以外的中立第三方(如法官)来判断和决定,无利益追求和角色冲突的中立第三方则有可能在案件查处效率和公民人身自由权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而作出公正的判断。

再如,《程序规定》第34条要求公安机关调查“违法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以及不予处罚的情形”,即同时赋予了公安机关“秩序维护者”和“人权保障者”的双重角色。公安机关不仅要收集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还应当基于嫌疑人的利益收集有利于嫌疑人的证据。然而,既要收集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又要收集有利于嫌疑人的证据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人们往往带着预先的假设或期望去寻找与假设或期望最接近或有关联的现象,如医生往往容易发现别人生病的迹象,教师往往能够发现学生可以塑造和培养的一面,摄影师往往能够看到可以入画的影像,理发师往往能够注意到别人头发需要修整的地方等等。案件调查者也一样,要么会偏重违法证据而疏于收集不违法、违法轻微的证据,要么会偏重不违法、违法轻微而疏于收集违法和违法严重的证据。警察是无法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扮演好发生冲突的双重角色的。事实上,警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主要是“秩序维护者”,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警察总是能够发现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而往往没有注意到嫌疑人不违法或者违法轻微的证据。这并非警察怠于保障权利,而是角色冲突所致。现实中,人们对“好警察”的判断通常是视其能否在看似正常的秩序中发现不正常的违法犯罪活动,这也正说明人们对警察的社会角色预期是“秩序维护者”而不是“权利保障者”。

21“公正裁判”角色与“秩序维护者”、“权利保障者”角色的冲突。

“公正裁判”角色与“秩序维护者”、“权利保障者”角色均发生冲突。这是由于:“秩序维护者”角色要求公安机关站在秩序的立场上,积极主动地运用警察权力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权利保障者”要求公安机关站在人权的立场上,收敛警察权力以维护公民权利;而“公正裁判”角色则要求裁判者既放弃“秩序维护者”的利益追求,也放弃作为“权利保障者”时应履行的义务,在决定处罚时应当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参与到程序中的双方(作为案件调查者的公安机关和案件嫌疑人)。作为裁判者,必须客观、公正地判断案件调查者用以证明嫌疑人违法的证据是否充分、定案的证据是否为调查人员依法取得以及有无嫌疑人应当受到从重或者从轻、减轻、不予处罚的情形,必须耐心地聆听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客观地判断嫌疑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能否成立并应否予以采纳。但是,只有真正独立的、职业化的法官才能做到没有任何利益倾向,只服从于法律,凭内心的良知客观、公正地作出判决。要求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任务的公安机关做到完全客观、公正的裁决,显然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望。例如,倘若裁判者(通常就是办案人员本人或者是办案人员所属的县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发现证据的取得可能动用了非法手段,如果予以排除即否定了调查工作,使违法者不能受到处罚或者调查工作需要从头再来,办案效率大受影响,当办案主体明知排除非法证据会导致一系列对自己或对同事不利的后果时,他还会客观、公正地去排除非法证据吗?

执法实践中,每当专项治理行动到来时(如“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的专项行动、打击盗窃自行车的专项行动、整治娱乐场所的专项行动等)公安机关对某一类违法行为从重处理、而在非专项治理行动时作一般处理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于角色冲突所致,公安机关在“公正裁判”的角色扮演上是不成功的。

(二)办案民警违背法律自行化简角色

“秩序维护者”、“权利保障者”、“公正裁判”三种角色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且存在矛盾,在实践中,办案民警在某一事项上或在同一事项的某个时段应该扮演此角色而放弃另两个角色是很难掌握的。这种制度设计不仅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操作标准,反而导致办案民警在角色实践中产生混乱和迷失,有违立法的初衷,甚至导致办案民警在实践中自行化简不同角色的倾向。例如,在调查取证后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时,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听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意见,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提出

?

4

9

?

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公安机关应当采纳。但由于案件裁决人和调查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当办案人员作出处罚裁决时,早已形成了内心确信,早已有了处理方案,无心再去认真聆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意见,因而实践中大部分办案民警将此环节直接省略了。即便是履行了听取意见的程序,也仅仅是走走过场,“你说你的,我裁我的”。至于复核或采纳行为人提出的理由,往往被办案民警认为多此一举。

(三)治安案件的证明活动有名无实

公安机关在治安处罚程序中兼任三种角色,使得治安案件查处中的证明活动以及建立在证明活动基础上的证据规则、证明标准等形同虚设、有名无实。

与刑事诉讼学界关于刑事诉讼证明、证据的激烈讨论相反,关于治安案件的研究中,证明不大受关注,有关著述和文章极少。在公安高等院校的“治安案件查处”课程的本、专科教材中,关于“治安案件的证据”一章仅有“证据的种类”、“证据的收集途径”和“证据的审查和运用”三项内容。在办案实践中,公安民警亦不用证据规则、证明标准等来指导办案。这种状况,与公安机关承担多重角色有直接的关系。

证明必须是“证明给别人看”,运用证据说服一个不了解情况的人相信某件事情已经发生。如前所述,治安案件的承办人实际上扮演着案件裁决人的角色。在治安处罚程序中,办案民警既是调查和收集证据者———提出嫌疑人违法的主张并承担提交证据的义务,同时又是裁决者———运用证据进行判断并作出结论。这实际上是证据收集者和裁决者向自己举证,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合二为一,被说服者早就因熟谙调查的全过程和结果在内心形成了确信。于是,在治安处罚程序中不存在“证明给别人看”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证明活动,建立在证明基础上的证据规则、证明标准等更是无从谈起。

(四)治安案件查处质量和效率不高

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身兼多职,这虽然节约了很多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节约要以公安机关出色地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为代价。办案民警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打击治安违法行为,还要为保障权利而履行告知、通知等义务;不仅要收集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还要收集有利于嫌疑人的证据;不仅要会调查案件、整理案卷材料,更要熟谙法律并准确地适用法律。不同的价值追求对办理治安案件提出了极高的质量要求,办案民警必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非常强的责任心和充足的精力、体力,才能准确而充分地演绎每一个角色,并适时地转换不同的角色。但是,现实中公安机关受理的治安案件数量是巨大的,面对大量的治安案件且不断有新发治安案件的情形,若要每个办案民警都充分地演绎不同的角色显然不切实际,这或许是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质量不高、许多治安案件未及时受理和处理的主要原因。

四、结 语

我国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同时扮演“秩序维护者”、“权利保障者”和“公正裁判”三种不同的角色,不仅有历史承袭的因素、受中国合和法律文化的影响,也有立法的善意期待。但将多重角色集于公安机关一身,产生了角色冲突、执法中的角色化简、证明活动被虚置、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不高等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公安机关的角色应当趋向于单一化、明确化。一些附加给公安机关的“非本职”角色应当逐渐从公安机关剥离出去,转由其他部门或机构去完成,有些权利则交由当事人自己去行使。公安机关应当更加专注地履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最大限度地利用治安资源,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参考文献】

[1]文正邦1论行政司法行为[J]1政法论丛,1997

(1):17-201

[2]曾宪义1中国法制史[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01

[3]李秀清1《大清违警律》移植外国法评析[J]1犯罪

研究,2002(3):8-281

[4]孟庆超1简评1943年《中华民国违警罚法》[J]1行

政法学研究,2003(3):52-581

[5]张希坡,韩延龙1中国革命法制史[M]1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61

[6]郑杭生1社会学概论新修[M]1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4:1571

(责任编辑 王新华)

?

5

9

?

治安案件查处 论述题

论述题 1.分析治安案件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关系,把握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联系与区别,并归纳不同性质案件的认定标准。 2.谈谈在治安案件查处过程中如何体现“执法为民”思想。 3.结合社会调查,谈谈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社会评价及其思考。 4.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 5.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对数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进行认定及处罚。 6.怎样正确适用治安管理处罚,在具体量罚中怎样行使自由裁量权? 7.如何运用治安案件调查基本方法对不同对象开展调查。 8.简述治安案件办理中如何具体实施人身、物品、场所检查,以及对公民居所检查有何特别要求。 9.分析治安案件调查取证中证人拒绝作证、行为人虚假陈述等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0.学生收集案例,根据案例分析治安案件终结的情形,案件终结后应当如何处理? 11.结合案例,分析该案例应当适用的程序,查处的步骤、方法,使用的法律文书。 12.简述案卷制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3如何利用案卷卷宗材料服务于公安工作? 14、论行为与处罚法定原则在查处治安案件中的体现。 15、论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意义。 16、联系实际阐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17、试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行为与处罚法定”原则的关系。 18、举例阐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客观方面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对认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意义。 19、论治安管理处罚。 20、论调查取证的基本原则。 21、论治安案件证据审查的要求。 22、论告知。 23、论治安调解。 24、阐述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联系和区别。 25、如何理解违法行为与处罚相当原则在查处治安案件中的适用? 26、论尊重和保障人权与执法监督的关系。 27、论治安案件查处的公开原则

治安案件查处 多项选择题

多选题 处罚程序、执法监督 1、治安案件的来源主要有以下(ABCD)类。 A、公安机关自己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事实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 B、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报案或者举报、被侵害人的报案或者控告 C、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 D、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案件 2、举报和控告的区别主要有(ABC)。 A、行为人的法律地位不同 B、对案件的知晓程度不同 C、行为人与案件的利害关系不同 D、产生的结果不同 3、对于受理的治安案件,公安机关是否将其作为治安案件进行调查,必须同时符合以下(ABC)条件。 A、是否有违反治安管理的事实发生,这是公安机关调查治安案件的前提 B、违法行为是否需要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是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C、是否属于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的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D、是否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4、对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并说明理由,其意义在(ABCD)。 A、是为了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的知情权 B、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的合法权益 C、是有利于保护公民配合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 D、是为了避免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误解 5、调查治安案件、收集证据的基本原则要求包括(ABD)。 A、公安机关调查治安案件,应当依法进行 B、严禁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C、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必要时可以作为处罚的根据 D、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 6、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遇有下列(AD)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A、是本案当事人的 B、是本案当事人的亲属的 C、本人或者其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D、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7、公安机关在执行传唤时,应当注意以下(ABCD)问题。 A、执行人员要向被传唤人表明人民警察身份 B、要出示传唤证,并向被传唤人宣读传唤证 C、应告知被传唤人传唤的原因和依据

治安案件查处

第八部分治安案件查处案例题 附录一 案例一:聋哑人郭某和聋哑人谢某某在一大街的行人道上行走时,看见一肩挎小包的女士在前面走,二人使了眼色,便靠上去,乘其不备,郭某抢了该女士的小包,递给谢某某,二人分别向前跑去,后被过路行人追上,扭送派出所。二人是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案例二:又聋又哑的人杨某某,于春节前,从农村自己家里装了两提包土特产欲送往市里的叔叔家。从县城长途车站准备乘车进市,买票后排队上车。这时,负责检查“三品”的民警叫他把提包拿过来,接受检查,杨某某似乎“置之不理”,民警即走过去一边拿起他的一个提包,一边说要接受“三品”检查,杨某某一看民警拿他的提包,以为不允许带许多东西,要没收提包,即抢过提包就跑,民警见此人不接受“三品”检查,又提起包要跑,断定提包里有问题,随即叫了另外一个民警朝杨某某追去,将杨某某追上后带到车站派出所,经询问得知,该杨系聋哑人。杨某某是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案例三:9月的一天,村民崔某与邻里发生纠纷,非常生气,气愤之中,手持一木棍,冲到邻居林某某家,将林家的桌子、镜子等物品砸坏,物品折价400元左右。民警将其传唤到派出所接受讯问,崔某正在被讯问时,突然语无伦次,两眼发呆,精神异常。经鉴定,崔某系精神分裂症。经查,崔某家族有精神病史,其本人精神一直正常,此次因受刺激而发病。崔某是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案例四:马某某与妻子江某在自己居住的街巷设一饮食小排挡。后章某与妻子郭某在其邻边也设一饮食小排挡。2000年4月的一天下午约3时左右,马某某与一朋友在自家排挡吃饭、喝酒后,坐在凳子上唠唠叨叨,自言自语几分钟,然后起身拿了一把菜刀,二话不说,朝章某背上砍一刀,将其砍伤。章某被送到医院治伤,经鉴定系轻微伤。 马某某当即被派出所依法传唤,接受讯问时,不能说明发生的事。 事后,马某某的妻子江某向派出所提供了两年前省精神病院的精神病鉴定证明:马某某系“酒精性精神障碍”(即酒精所致间歇性精神病)。此次,经鉴定马某某仍系“酒精性精神障碍”。马某某是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附录二 一、共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案例一:某市水泥厂女职工南某某与本厂女职工曾某某素来不和。5月的一天近中午,南某某与曾某某因公用水池用水问题,发生争执,并相互扭打,被邻居拉开(双方均未造成伤害后果)。南某某丈夫孙某某下班回家,听说妻子与曾某某吵架,拉起妻子找到曾某某骂架,并拣起过道上一把破菜刀递给妻子南某某,说:“揍她,砍她,坐牢老子去。”南某某乘曾某某不备,举起菜刀往曾背上、头上砍去,造成曾某某头部损伤,经鉴定系轻微伤。解释南某某、孙某某的行为。 案例二:有两名直接负责运输爆炸物品的押运人员,甲是多次负责在此路线上押运的人员,乙是第一次担任押运的人员,二人在运输爆炸物品前,负责检查爆炸物品的包装是否牢固、

试论当前治安案件查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_毕业论文(设计)

试论当前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短推进,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加强治安案件办理程序的规范化建设,严格依法刑事调查措施,保障了办案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办案过程中 关键词:治安案件存在问题原因危害对策 一、治安案件概述 办理治安案件是治安管理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是治安管理部门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教育、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有效办理治安案件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一)治安案件的概念 治安案件,是指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应当受到治安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法以“以事实为依据”、“错罚相当”、“公开”、“公正”、“保障人权”、“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为原则立案查处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关于治安案件的定义,各种表述不尽一致,但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和把握。 1.构成治安案件这一法律事实的核心内容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而不是违反其他行政管理行为,也不是犯罪行为,也不是经济、民事行为,更不是有悖道德的行为。 2.确认治安案件的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与查处治安案件的相关法律规范。 3.确认治安案件的当时,必须认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依法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如果在确认时,认为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该行为不应予以立案,也就不能称为治安案件。当然,“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是立案机关在立案时的一种确认,即在当时根据通常情况,认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4.治安案件必须是由法律授权的专门机关或组织,即公安机关立案确认的,

治安案件调查报告范文3篇

治安案件调查报告范文3篇 范文一 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保一方平安职责的落实。对公安队伍的管理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掌握分析广大公安民警的思想动态,将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调整队伍管理方针,做好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了实现公安队伍的长远管理目标,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存在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护短,客观剖析当前公安队伍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弊病。 为了获得民警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我借助公安内部网络,在公安网上开展了一次队伍管理现状及民警心态的民意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希望各级公安领导能够实事求是,对队伍管理现状进行重新定位和深刻反思,制定合理的队伍管理政策,促进公安队伍整体工作开展,确保公安队伍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保一方平安。综合分析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以下问题的讨论,笔者侧重于对存在问题或不同看法的讨论分析。 一、当前社会现状及治安形势的客观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部队、警察都是专政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警察是调和、平息社会矛盾的工具,警察所承当责任的大小,与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当前公安队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正与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紧密相关。我们必须从分析当前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出发,分析社会治安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决定社会治安形势的主要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即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失业、贫富分化、腐败、种族问题、黑恶势力等因素决定的。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只能对治安起着一定的控制缓解作用,只治标,不治本。单凭公安机关无法化解社会根本矛盾,也无法平息矛盾激化带来的社会治安恶化。从国际上看,

试论当前治安案件查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试论当前治安案件查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短推进,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加强治安案件办理程序的规范化建设,严格依法刑事调查措施,保障了办案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办案过程中 关键词:治安案件存在问题原因危害对策 一、治安案件概述办理治安案件是治安管理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是治安管理部门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教育、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有效办理治安案件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一)治安案件的概念 治安案件,是指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应当受到治安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法以“以事实为依据”、“错罚相当”、“公开”、“公正”、“保障人权”、“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为原则立案查处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关于治安案件的定义,各种表述不尽一致,但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和把握。 1.构成治安案件这一法律事实的核心内容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而不是违反其他行政管理行为,也不是犯罪行为,也不是经济、民事行为,更不是有悖道德的行为。

2.确认治安案件的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与查处治安案件的相关法律规范。 3.确认治安案件的当时,必须认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依法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如果在确认时,认为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该行为不应予以立案,也就不能称为治安案件。当然,“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是立案机关在立案时的一种确认,即在当时根据通常情况,认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4.治安案件必须是由法律授权的专门机关或组织,即公安机关立案确认的,其他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均无权确认治安案件和立案。 (二)查处原则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应当遵循“以事实为依据”、“错罚相当”、“公开”、“公正”、“保障人权”、“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一)治安管理处罚依据公开。就是公安机关据以认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规范和依据,应当公之于众。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内容、结果公开: 第一、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人员身份要公开,即办理治安案件的人民警察在调查和实施处罚时,应当向相对人出示证件,以表明其执法人员的身份; 第二、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要给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第三、处罚决定公开,即决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制作处罚决定书并向被处罚人宣布、送达,同时抄告被侵害人。 (三)有效办理治安案件的重要意义

实训指导书治安案件查处

《治安案件查处》实训指导书 实训项目一:治安案件的识别实训 一、实训方案 (一)实训目的 通过模拟治安案件实战演练,再现治安案件产生的实际情景,引导学生进人查处治安案件的真实情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治安案件概念特点等基本知识指导查处治安案件的执法实践,为学生提供区分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界限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二)实训内容:治安案件识别 (三)实训条件:实训演练,辩论意见 1、将同学分为两组,就行为人是否构成卖淫嫖娼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展开阐理分析和观点辩论,提高同学的参与度,深化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构成要件的理解和把握。 2、、最后由教师对同学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对整个模拟实战演练情况进行总结。 (五)实训作业: 提交实训心得。 (六)注意事项: 1、按教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 2、由教师审查学生的操作过程。 二、实训案例 2016年1月23日,刘x x以380W边锋银子(虚拟货币)作为发生性关系的交换条件与女网友李X X谈好价格。同一天下午,刘x x与女网友李X x在刘x X

租住的出租房内发生性关系,发生性关系后,刘x x通过网络划了380W边锋银子(虚拟货币)给女网友李x x,后被公安机关查获,公安机关依法受案并展开调查工作。在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刘x x与女网友李x x都如实交代了上述情况。 实训项目二:治安案件的受案实训 一、实训方案 (一)实训目的: 通过对治安案件受案实训项目的演练,明确治安案件受理的来源,治安案件受理的条件,掌握治安案件受理的程序,能够正确填写报警案件登记表和受案登记表。对于110指令处警到达现场的案件还应该能够掌握接处警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二)实训内容:治安案件受理的条件,治安案件受理的程序,报警案件登记表和受案登记表的正确填写。 (三)实训条件:实训演练,xx。 (四)实训组织与步骤: 1、简要回顾课堂关于治安案件受案的法律规定和所涉及的法律文书。 2、讲解演练案例,即模拟110接处警受理“王某殴打他人案”。 3、根据模拟演练需要,将学生分组,并做好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处警民警、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和受害人。 4、学生分组演练,教师进行指导。 5、学生填写报警案件登记表和受案登记表,教师点评。 6、对于不属于本公安机关管辖的,规范填写《移送案件通知书》 7、对于当事人提出办案人员回避的,规范的填写《申请回避审批表》 8、教师进行审批和查阅,检查学生的填写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五)实训作业:

(完整版)办理治安案件程序教案.doc

教学技能大赛教案 课目:办理治安案件程序—传唤 教师:杨鹏 学时:90 分钟 代表队: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Ⅰ教学提要 教学对象体改治安管理专业 使学生明确传唤的概念,了解不同传唤方式的适用情形,教学目标 掌握《传唤证》的填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办理治安案件程序——传唤 一、传唤的概念 教学内容 二、传唤的种类及适用情形 三、适用传唤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授课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实训示范动作规范。精选 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教学要求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相关法律文书的制作。培养学生实战能力,针对不同情况,能够灵活应用相关法律措施, 固定证据。 教师分工一位教师主讲,辅助教师协助组织学生实训。 教学重点传唤的种类及适用情形 教学难点口头传唤的适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时安排 2 学时( 90 分钟)

场地器材演示视频、讨论案例、演示图片、法律文书 Ⅱ教学进程 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精选案例视频,获取治教学准备 安传唤的各种基础材料。 课程导入老师讲授。 5 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受案讲授5 分钟 一、受案概念引入案例介绍证人作 二、受案的步骤证存在现实的问题 三、治安案件的受理要求10 分钟 演示文书 四、文书制作学生演练:填写《传唤证》 正式讲述:15 分钟15 分钟 本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讨 即概念、种类及适用情形、注意问题。论,分析口头传唤的 一、传唤的概念 适用情形 视频演示 教学实施 10 分钟学生 传唤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分组演练。教人或嫌疑人,限令其于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师点评 接受询问的一项法律措施。10 分钟 视频演示 执行主体——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本节重点 15 分钟 适用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同时回忆本 为人或嫌疑人;(对证人,节第一个大问题。 鉴定人不能适用。)引入案例,强 要求——是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调对传唤地点的要求 目的——是询问。(证据:能够证实另一个事实客观存在的事实。《程序规定》第 23 条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重点讲授。为下一节课做 铺垫。 引入“重庆李思怡案件” 提高学员执法

治安案件查处读后感

治安案件查处读后感 笔者最近研读了《治安案件查处教程》这本书。治安案件查处,是公安机关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教育、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是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业务。治安案件查处工作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以后我们会开着门课,而且这是一本教材,因此我的知识性是很强的,所以总感觉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是比较难的。最难的地方就是这本书很少显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致于我想赞同或批判都很难。笔者就现实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书中所讲述的方法的一些重点进行解释和讨论。 治安案件的三个实质要件是: 1、构成治安案件的核心内容是行为人所实施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这一法律事实,而不是违反其他行为行政管理行为。 2、构成治安案件的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与查处治安案件相关的法律规范。 3、确认治安案件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所实施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依法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笔者认为,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即是违法行为的发现、抓获以及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确立案件的结果。之所以称这两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执法者最容易在这两个地方出现问题。 首先,任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都

应该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因为执法者的问题造成执法不到位的情况,应该对执法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当然,这里面么包含着故意过失和非故意过失两个方面的因素。 故意过失就意味着一些执法者为了个人或集团的利益故意放掉违法人或假装不知情。非故意过失即执法者因为主管之外的因素,如体能差、技术装备没有使用好等而使违法者逃脱。 第二个,在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立案和出发的过程中,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很重要的。即相同过错不能判不同程度的处罚。这里还涉及到执法者对人群的划分。在处罚中,执法者具有自由裁量权,并且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执法者划分人群的标准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即不同的人犯相同的错应给与相同的处罚。 治安案件的查处工作作为公安机关的一项执法活动,首先必须遵循我国法律普遍适用的一般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等等。 治安案件查处的原则: 1、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出发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在处罚的同时,更应该记得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和感化违法人。通过教育才能在根本上根除犯罪,而不能单单靠严刑峻法。但是教育没有处罚作为手段,教育就会变得软弱无力,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正确把握应予处罚、不予处罚、从重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等法定环节。应将教育和处罚

治安案件办案程序是怎样的

治安案件办案程序是怎样的 一、受理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二、调查三、决定四、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治安案件群众往往会第一时间选择报警,由公安机关来处理治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在接到群众报警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案件的处理,那治安案件办案程序是怎样的呢?小编将在下方中为您进行说明,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受理 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 二、调查 (一)传唤

1、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 2、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3、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可以强制传唤。 4、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 5、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6、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的家属。 (二)询问 1、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 2、被询问人要求就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自行书写。

3、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三)检查 1、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检查。检查时,人民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 2、对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当场检查。但检查公民住所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 3、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4、检查的情况应当制作检查笔录,由检查人,被检查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被检查人拒绝签名的,人民警察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四)扣押 1、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对与案件有关的需要的证据的物品,可以扣押。对与案件无关的物品不得扣押。 2、扣押的物品,应当会同在场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由调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盖章,应查点清楚,当面开列清单一式二份,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备查。

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案件查处案例分析题集

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案件查处案例分析题集 1、回避——案情:纺织女工林某因与工友袁某发生口角而怀恨在心,回家后将此事用 手势告知了聋哑的丈夫许某,并要丈夫教训袁某为自己出气。因丈夫不认识袁某,自己又不好出面,林某又要与其共同生活的13岁的小姑许某某一同前去,指认袁某并作帮手。次日晚,许某及其妹许某某拦下晚归的袁某,对其拳打脚踢。经医疗诊断,袁某身上多处受伤,伤势轻微。袁某报案后,A区公安分局派民警肖某负责此案。但袁某以肖某系林某的同学,两人交往甚密为由,申请肖某回避。 问题:(1)肖某是否应当回避?为什么?其是否回避由谁来决定? (2)对于林某、许某、许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殴打他人——案情:某村村民杨某,因怀疑本村农民周某(被侵害人)盗窃其食杂店里现金30元,随即到被侵害人家里找其质问,并将被侵害人拖至自己店里,当众威胁说:“你如果不把钱交出来,就把你的皮剥掉”等。当被侵害人否认偷钱时,杨某朝他的脸部打了一巴掌,并随后拿出绳子欲将其捆绑,被他人劝阻,被侵害人因在杨某的食杂店里被逼还款,自感没脸见人,回家后服农药自杀,经抢救脱险。 公安机关在处理本案时,认定杨某殴打他人的行为属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1款的规定,处以行政拘留十日,并处200元罚款。但是,其后杨某一直拒绝缴纳罚款,因此,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后又对其处以了五日行政拘留。 问题:以上公安机关的各项处罚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3、故意伤人还是正当防卫?案情:某日下午,某村村民朱某因砌围墙与邻居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发生争执,在争吵中双方用石头、砖块对砸。朱某被砸伤

头部后即回家拿一菜刀返回现场。到现场后朱某并没有使用菜刀,双方仍用石块对砸。但因对方人多,朱某抵挡不住,即跑离现场,另三人紧追不放,并用竹子、木棍、锄头将朱某打成轻微伤。某公安派出所根据双方斗殴的事实,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分别对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以及朱某作出了五百元以内不等的罚款决定。但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不服裁决,以打伤朱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为由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对其三人的处罚决定。 问题: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4、警察李某行为是否合法?——案情:某县公安局在一日晚间接到群众举报王某在家中开设了一个地下赌场,从中收取场地费,遂到王某家中进行检查,发现赌资700余元,麻将若干,用作输赢的珍贵字画两幅,淫秽书刊和录像带若干。于是公安机关当场扣押了这批物品。王某要求在场的警察李某给开具扣押物品的清单,而李某认为王某违法已经是事实,拿了清单也没有用了,东西反正是要不回来的,于是拒绝了王某的请求。后经调查,珍贵字画是王某从本市著名收藏家刘某家里偷来的,淫秽书刊和录像带属于王某的朋友钱某所有,而钱某并未参加赌博。现刘某要求归还字画,钱某要求归还书刊和录像带。 问题:(1)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2)警察李某不予开具清单的是否合法?(3)刘某和钱某归还物品的要求是否合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这批被扣押的物品应怎样处理? 5、案情:贾某,男,28岁,农民。冒充某部队的后勤主管人员,先后窜到某市面粉厂、饮料厂、服装厂等工厂企业,谎称部队要大量采购相关产品,自己正在对几个厂家进行考察、比较,如能符合条件,部队将在今后与其建立长期供货关系。并且,贾某还毫不犹豫的承诺,只要使他“满意”,产品的价格可以高于市场

治安案件查处案例分析题集-治安案件真实案例分析

治安案件查处案例分析题集

目录 1、回避 (1) 案情 (1) 问题 (1) (1)肖某是否应当回避?为什么?其是否回避由谁来决定? (1) (2)对于林某、许某、许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1) 2、殴打他人 (1) 案情 (1) 问题 (2) 以上公安机关的各项处罚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2) 3、故意伤人还是正当防卫? (2) 案情 (2) 问题 (2) 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2) 4、警察李某行为是否合法? (2) 案情 (2) 问题 (3) (1)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3) (2)警察李某不予开具清单的是否合法? (3) (3)刘某和钱某归还物品的要求是否合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这批被扣押的物品应怎样处理? (3) 5、招摇撞骗 (3) 案情 (3) 问题 (4) 贾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应当怎样处理? (4) 6、警察行为是否合法? (4) 案情 (4) 问题 (4) (1)本案中,公安机关的哪些做法不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 (4) (2)对于违法的公安机关及其警察应该怎样处理? (4) 7、为吸食毒品提供便利并通风报信 (4) I

案情 (4) 问题 (5) 8、不服处罚怎么办? (5) 案情 (5) 问题 (5) (1)公安机关对申某的处罚是否正确?其拒绝申某的听证要求是否合法? (5) (2)申某知仍不服处罚可以选择哪些救济途径? (5) 9、是违法还是犯罪? (5) 案情 (5) 问题 (6) 张某和吴某的应当如何定性?应给予怎样的处理? (6) 10、群体性事件 (6) 案情 (6) 问题 (7) 对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应采取什么措施?根据《治安处罚法》公安机关应对此事件如何处理? (7) 11、违规种植罂粟 (7) 案情 (7) 问题 (7) (1)公安机关对金某某的处罚是否合法? (7) (2)公安机关拒绝暂缓执行拘留是否正确? (7) 12、私拆信件,侵犯个人隐私 (7) 案情 (7) 问题 (8) 对于陈某、张某的行为公安机关应当怎样处理? (8) 13、撞骗 (8) 案情 (8) 问题 (8) 公安机关对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8) 14、教唆容留卖淫 (8) 案情 (8) 问题 (9) (1)崔某、杨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9) (2)孙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9) 15、损毁公私财物后达成调解协议未履行 (9) 案情 (9) II

论查处治安案件的程序规范意识

论查处治安案件的程序规范意识 摘要: 在治安案件的查处过程中,程序取着决定性因素。依法定程序查处治安案件,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是查处治安案件的核心。所以,作为执法人又,在查处治安案件的过程中,应有严谨的程序规范意识。规范办案程序,强化程序规范意识,对治安案件的依法查处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查处治安案件规范化意识细节】 正文: 一,查处治安案件的程序规范意识的重要性 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新的发展机遇对治安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而随着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贯彻实施,我们的治安管理工作在有了更为明确的标准和方向之时,也需要我们在执法规范化程度上不断提高。 然而,执法不规范,程序违法事件的接连发生,成为当前公安工作高效进行的最大瓶颈。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尤其是广大治安民警负责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在查处治安案件过程中往往是独自办理,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树立牢固的程序规范意识显得极为重要。 二.查处治安案件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现行的治安案件查处中,违反程序办理治安案件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大大降低了法工作的效率,也使得我们公安工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问题主要出现在两大方面: (一)内在因素 1,执法者执法过程中的思维观念 我国的法制进程尚处于年幼阶段,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而长期以来的“实体大于程序”的观念使得部分治安民警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将程序臵于实体之后,在此思维环境的驱使下,程序公正被认为是可以通融或忽略的,进而造成了现有的程序师范的局面。 2,执法者在执法时的执法意识 治安民警长期忙碌在案件查处的一线,往复的工作内容使他们对案件的办理形成了墨守成规的工作模式。但是,在不同时期与条件下,治安案件的具体情形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法律的使用以及不同阶段下的处臵方式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机械的思维使他们按部就班,臵程序于不顾。更有甚者,权利意识充斥了所有,将群众的人身权利熟视无睹,直接导致了程序的严重不规范。

治安案件查处 单项选择题

一、单选题 处罚程序、执法监督 1、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主要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根据刑法、( C )的有关规定,将需要对尚不够刑事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人以及被不起诉人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的案件。 A、治安处罚法 B、行政处罚法 C、刑事诉讼法 D、民事诉讼法 2、公安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认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立即( C )。 A、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B、向当地人民政府通报 C、进行调查 D、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 3、在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过程中,对拒不提供证据的知情人或者其他证人,( D )。 A、采取强制措施 B、进行训诫 C、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D、积极说服、教育,使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4、在回避决定作出前,治安案件调查人员( A )停止案件调查。 A、不应 B、应当 C、可以 D、暂时 5、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在回避决定作出之前进行的与案件

有关的活动( D )。 A、有效 B、无效 C、由作出回避决定的上级公安机关审查后决定是否有效 D、由作出回避决定的公安机关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有效 6、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 A )。 A、8小时 B、16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7、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 B )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 A、主要负责人 B、办案部门负责人 C、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 D、法制部门负责人 8、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 C )。 A、8小时 B、16小时 C、24小时 D、32小时 9、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进行传唤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 B )。 A、被传唤人所在单位 B、被传唤人家属 C、被传唤人所在地的居(村)民委员会 D、被传唤人所在地的公

治安案件调查与处理案例分析题

治安案件调查与处理案例分析题《治安案件调查与处理》案例分析题 1、回避一一案情:纺织女工林某因与工友袁某发生口角而怀恨在心,回家后将此事用手势告知了聋哑的丈夫许某,并要丈夫教训袁某为自己出气。因丈夫不认识袁某,自己又不好出面,林某又要与其共同生活的13岁的小姑许某某一 同前去,指认袁某并作帮手。次日晚,许某及其妹许某某拦下晚归的袁某,对其拳打脚踢。经医疗诊断,袁某身上多处受伤,伤势轻微。袁某报案后,A区公安 分局派民警肖某负责此案。但袁某以肖某系林某的同学,两人交往甚密为由,申请肖某回避。 冋题:(1)肖某是否应当回避?为什么?其是否回避由谁来决定? (2)对于林某、许某、许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殴打他人一一案情:某村村民杨某,因怀疑本村农民周某(被侵害人)盗窃其食杂店里现金30元,随即到被侵害人家里找其质问,并将被侵害人拖至自己店里,当众威胁说:“你如果不把钱交出来,就把你的皮剥掉”等。当被侵害人否认偷钱时,杨某朝他

的脸部打了一巴掌,并随后拿出绳子欲将其捆绑,被他人劝阻,被侵害人因在杨某的食杂店里被逼还款,自感没脸见人,回家后服农药 自杀,经抢救脱险。 公安机关在处理本案时,认定杨某殴打他人的行为属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1款的规定,处以行政拘留十日,并处200 元罚款。但是,其后杨某一直拒绝缴纳罚款,因此,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后又对其处以了五日行政拘留 问题:以上公安机关的各项处罚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3、故意伤人还是正当防卫?案情:某日下午,某村村民朱某因砌围墙与邻居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发生争执,在争吵中双方用石头、砖块对砸。朱某被砸伤头部后即回家拿一菜刀返回现场。到现场后朱某并没有使用菜刀,双方仍用石块对砸。但因对方人多,朱某抵挡不住,即跑离现场,另三人紧追不放,并用竹子、木棍、锄头将朱某打成轻微伤。某公安派出所根据双方斗殴的事实,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分别对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以及朱某作出了五百元以内不等的罚款决定。但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不服裁决,以打伤朱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为由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对其三人的处罚决定。 问题:谢某某、高某某、徐某某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4、警察李某行为是否合法?一一案情:某县公安局在一日晚间接到群众举报王某在家中开设了一个地下赌场,从中收取场地费,遂到王某家中进行检查,发现赌资700余元,麻将若干,用作输赢的珍贵字画两幅,淫秽书刊和录像带若干。于是公安机关当场扣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程序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程序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特制定本规定。 一、管辖 各科所队办理治安案件必须严格遵守案件管辖制度,不得超越职权,跨越本辖区办理治安案件。 1、治安大队办理特行特业管理工作中发生的治安案件和上级机关明确指定管辖的治安灾害事故,治安事件处臵工作及非正常死亡案件; 2、派出所管辖本辖区内的治安案件; 3、巡警大队办理发生在巡控范围以内的治安案件; 4、保卫科办理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治安案件; 5、刑侦大队办理管辖刑事案件中涉及的治安案件;辖区内有争议的治安案件由局主管领导指定办案单位办理。 二、受案 受案单位对受害人报案、群众检举、扭送和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由民警当场问明情况,属于本单位管辖的,应制作受案材料,填写《受理治安案件登记表》,并认真接警。 三、立案 对受案材料,办案单位和办案人应当迅速整理,然后填写《治安案件立案报告表》。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的不再立案。 四、传唤 对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可以口头传唤,口头传唤时,要向被传唤人表明身份,口头传唤与书面传唤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对无正当理由不接

受传唤的,或者逃避传唤的,可以强制传唤,必须经派出所所长以上负责人批准,可以使用械具。 五、询问 询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得少于两人,询问共同违反治安管理案件的行为人,对各个行为人要分别进行询问,要制作笔录,被询问人核对无误后,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六、取证 取证的范围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视听资料。 七、结案 根据调查取证的事实,认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手续完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条款写明终结报告提出处罚意见。 八、处罚 案件需要治安处罚的,按规定履行处罚程序。 九、执行 1、受拘留处罚的人对拘留没有异议的应立即执行。 2、受罚款处罚的人应当场交付罚款,拒绝交纳罚款的可以处15日以下拘留,罚款仍应执行。 3、裁决机关没收财物,应当给被没收人开具收据,没收的财物全部上交国库。 4、被裁决赔偿损失或者负担医疗费用的应当在接到裁决书后五日内将费用交裁决机关代转,数额较大的可以分期交纳。拒不交纳的由裁决机关通知其据单位从本人工资中扣除,或者扣押财物折抵。

查处治安案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查处治安案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0-10-13T14:03:36.96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陈志杰 [导读] 治安案件查处是治安管理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有效查处治安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陈志杰(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当前,查处治安案件中存着拖延时间、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等问题。多数学者将其归因于案件过多,案情复杂、警力不足等客观原因。本文从治安民警、社会公众等与案件查处有关的"人"的积极性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治安案件查处问题原因对策管理人本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09-016-02 治安案件查处是治安管理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有效查处治安案件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密切警民关系;有利于及时惩罚、教育、挽救违法者,防止其走向犯罪,从源头上减少刑事发案;有利于总结发案规律,查找管理漏洞,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治安管理水平。 一、查处治安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1、治安案件查处率低。据统计,2004年全国发生治安案件664.7万起,结案 536.5万起,结案率80.7%。【1】 2005年737.7万起,结案630万起,结案率85.4%.【2】2006年719.7万起,结案615.3万起,结案率85.5%。【3】其中偷窃、抢夺、骗取、敲诈等四种涉及财物案件查处率更为低下,2004年,全国四种案件共发144.9万起,查处642.4万起,查处率仅为44.3%;2005年查处率为60.2%;2006年为66.7%.。这样低的查处效率很难保障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社会上出现的有案不报,自行解决;或雇佣黑社会解决纠纷,一定程度上表明群众对治安管理部门查处案件能力的不信任。 2、治安案件拖延时间长。"拖一拖,放一放"已被默认成为一种治安案件的查处模式。一个案件一拖再拖,数月不决,有的甚至长达一年之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旧案未决,又添新案。据统计,1998年至2000年某局共查处各类治安案件2140起,一个月内及时查处的为1676起,及时查处率为78.32%。未在规定时限办结的为464起,拖延率为21.68%。【4】 3、案件查处质量不高。表现为"问题"案件多。2006年,某市治安总队抽调24个分县局治安案件卷1955册,共检查出各类问题1756件,有问题的案件占到89.8%。【5】一是程序不规范。表现为法律文书制作、传唤过程、法律手续等不符合法律要求。二是办案实体不准确。主要体现在是案件定性不准、适用法律错误、处罚不公、取证不到位、以调代罚等。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区便可想而知。 4、案件查处的社会效果不理想。一是受处罚对象再发案率高。治安案件查处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杀一儆百。然而,相当一部分被处罚的违法人员又重新违法甚至犯罪。治安处罚非但起不到震慑和教育作用,有时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结伙伤害案件的查处中尤为明显。有的违法者因被处罚尤其是被拘留而获得"资本",在团伙的地位提高,成为"领导",进而变本加厉组织实施犯罪,最后发展成为黑社会骨干。根据"犯罪心理学的模仿理论",导致更多的治安案件发生。二是结案后引发的后遗症多。据统计,1998年至2000年某局共收到群众来信894封次,群众来访524人次,其中因为不满治安案件办理造成群众来信的357封次,群众来访428人次,分别占39.93%和81.68%。【6】现实中,由于个别案件处理不善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二、查处治安案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管理学的人本原理指出,"有效的管理是员工的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管理是为人民服务的。"【7】"专群结合"是治安管理的重要原则。【8】这些原理原则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而治安案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人的积极性在案件查处中作用尤为明显。首先,案件类型相对集中,2004年全国发生的治安案件中,殴打和偷窃案件占总发案的三分之一以上。案件类型相同,易于发现查处案件的规律。其次,案情相对简单,违法者作案动机单一、危害后果较轻、案前准备不充分、案后畏罪心理不强烈、反侦察能力较弱、潜逃可能性较小。这就决定了案件客观难度较小。查处治安案件对民警的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再者,拖延办案、程序不规范、适用法律不准确、处罚不公等问题,都是治安民警自身因素造成的,都具有"主观过错"。查处治安案件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办案民警的主观态度。办案民警只要充分认识到查处治安案件的重要性,本着执法为民的态度积极办案,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解决。实践中,同一个案件,同一个办案民警,询问目击证人的数量不同,对案件的掌握程度以及案件的办理质量就大不相同;对待同一个违法者,就案论案和深挖余案会产生不同处理结果,造成不同的社会影响;简单处罚与罚教结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一个案件,招标后就迅速侦破,上级督办后就立即结案;派出所所长亲戚被盗的财务能够及时返还,而其他人的财务被盗,失而复得的可能几乎为零;为何在有群众参与时,在逃嫌疑人就无处可藏?而我们单独抓捕时却屡屡落空?这些都说明问题的原因在我们自身,不在其他。民警办案积极性和群众参与热情是"病根",是造成当前治安案件查处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治安管理部门对治安案件重视不够。 (二)治安民警积极性发挥不够。 (三)群众参与案件查处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解决查处治安案件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既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治安民警和群众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励积极性上。根据管理学原理,应当从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的角度,【9】运用系统原理、责任原理、需要层次理论、绩效考核等激发治安民警的积极性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办案的热情。 1、创新考核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是激励效率的内在动力。改变现在考核上缴任务和治安案件发案率的做法,以治安案件的按期结案率和案件办理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激发派出所负责人对治安案件查处工作的重视。另外,应当根据上年各派出所辖区内的治安案件的数量和类型决定其罚没上缴任务。不应单靠辖区范围确定。这样办理治安案件即是为人民服务,又是为公安自身谋利益。 2、建立专职办案队伍。根据管理学的分工原理,科学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查处治安案件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实践经验的依赖性较高。各个派出所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警力数量充足,能力搭配合理,装备适应需要的专职或比较专职的治安案件办理组(队)。这有利于队组人员沟通了解,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凝聚团队精神,提高办案效率。同时,办案专业化将办案民警从繁杂的警务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和钻研案件的办理,易于深入了解案件的特点,总结办案规律和经验,进而提高办案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