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刘仁增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语法教学和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语用教学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言意兼得。语用是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个体生命的发展之需。为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语用”为核心,从聚焦语言因素,把握语文核心价值;凭借文本语言,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理解;着力言语应用,促进言语的有效“增值”;重视语用检测,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等四个方面建构语文教学新框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

一、“语用”教学的基本观点

我们所说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特点决定的。以此为核心内容的阅读教学,我们称之为“语用”教学。其基本观点是:

1.语用教学的价值指向在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促进基本言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已成共识。因此,着眼于言语活动的“语用型”教学,实际是对传统的语言分析、语言赏读甚至语言研究的路子的改变与重建,它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

2.语用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上述过程的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是语言。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这种“以语言带动内容”的总体策略是“语用型”教学区别于以内容学习为主的教学的显著特点。

3.语用教学是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主要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这一过程,必须强调“两历”:一是亲历,二是历练,因此,“语用型”教学的每堂课都力求将说、写(特别是动笔写)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收稿日期:2009--04--27;修回日期:2009--06--

作者简介:刘仁增(1963—),男,福建连江人,福建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4.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语用型”远远不是以往的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过程。这是因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同时成就的。每个人总是会选择合适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内容中,而且主要表现在形式中。所以,“语用型”教学虽然是以训练学生言语能力为重点,但是,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会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用: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

1.语用是阅读教学的现实诉求。有人通过对2006年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的33节参赛课进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部分课往往以讲、读、问答这些教学活动为主,33节课,动手(写字、写话、查字典、批注)平均1.63次/节,听、看(看图画、录像,听朗诵)平均1.1次/节。记忆、理解性问题占71%,学生的记忆、理解性回答占79%……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不断地讲解、提问,学生不断地机械回答。”[1]全国观摩课尚且如此,更别说日常课和常态课了。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教学着力点放在“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上,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重于感悟语言的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对于学习后的语言应用却等闲视之,似乎学习母语,语言应用方面可以无师自通似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低下呢?

2.语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何为语文?语文为何?目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语文就是语文”是一个最为简洁,最为深刻,也是最为确切的回答。其实,“语文就是语文”的实质,就是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他是这样说的:“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2](9)“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2](5)所谓“独当之任”,就是特殊之任,就是“唯我之任”,显然,它具有排他性。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

3.语用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有自己的规律,学生从最初在书本上接触知识到最终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技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是:知识—技能。其实这根线还只是一根粗线索,这根线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知识—感知—体验—练习—技能。从这根较为具体的线索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技能,中间的历程是异常复杂的。过去语文教学仅把眼光集中在这一过程的两极上,没有看到其间的中介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试图将技能一下子“倒给”学生,结果遭到规律的惩罚。语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介环节上做文章,设法优化语文学习的中间过程。即在不断的言语“历练”中,变静态的言语为活生生的言语,从而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语用能力,正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4.语用是个体生命的“发展之需”。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学习语文干啥呢?叶圣

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做出明确的回答:“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2](8)这是因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2](7)“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2](5)由此可见,学习语文这一“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对日常的生活,满足情感表达需求,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因此,倘若不学好语言运用这一基本技能,恐怕连与人交往都有障碍,更遑论胜任工作,抒发情感,享受生活了。

5.语用是母语教育的“国际惯例”。在一些发达国家,鉴于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是早期学校学习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技能,为此规定:小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儿童发展使用语言的能力。这一理念使得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并非是以“阅读”为中心展开的。曾看见过一节英语课教学案例,案例中用于课文阅读的时间仅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学生的词汇、句子的学习和侧重于口头、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从中可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美国英语课堂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倾向;德国小语课为了使所用儿童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训练机会,教学采用了分小组进行的方式,即把大班教学形式分为“小组说话课”“小组阅读课”“小组写作课”等。儿童在“小组说话课”里进行讲述,对话、讨论、表演等说话练习;在“小组阅读课”里,先独立对课文进行阅读分析,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再由小组代表在班级里发言交流;在“小组写作课”里,讨论交流写作方案;苏联(包括俄罗斯)把训练学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俄语课的教学目标。

三、以“语用”为核心,构建语文教学新框架

“语用型”教学涉及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形成了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开放、完整、灵动、全方位的整体框架。

(一)聚焦语言因素,把握语文核心价值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是很丰富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常量,我们既不能文本有什么教学价值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因此,文本解读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诸多的教学价值中选择适当的核心价值点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如此,就能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具有语文特色的,而不是其他学科的。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2)能够代表某一种类型文本的特点,而且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3)通过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生对语文现象的进一步理解、解释和迁移的,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言语现象的。[3]

以《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为例。本文的语言教学价值点至少有以下几个:(1)学习按时间(腊八——除夕——初一——元宵)的顺序来写的写作手法;(2)民间风味的散文如何锤炼语言;(3)比喻手法的运用;(4)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5)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6)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7)联系背景,紧扣文眼,“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8)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练笔;(9)利用课后的两篇小短文进行对比读,感受表达方法。如此多的教学价值怎么可能(也无必要)在两节课时间里全部完成呢?当然得来一番比较、分析、整合,选取本课的核心教学价值。

从课后思考练习、本课编排意图以及学段目标要求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价值点的(1)和(4)是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写作方法,且在以前的学习中较少接触和训练过;(2)的难度较大,小学生难以把握,可和(6)合并,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魅力;(8)和(9)是课后要求的训练项目,必须落实;至于(3)(5)和(7),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做重点训练,应予舍弃。这样一样,《北京的春节》核心教学价值点有三:一是在课文阅读及与附文的对比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二是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老舍笔下的北京年俗和语言风格;三是学习详略得当的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带给我们的是语言训练的扎实深入,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

(二)凭借文本语言,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理解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文本语言表达的方式,为学生的言语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的特征可表示为:语言感知——内容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应用。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语文版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个语段:“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闪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以内容理解为指向的阅读教学只是让学生单纯地理解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是如何忍受着被烈火焚烧的巨痛的高大形象和伟大品质,获得的只能是故事般的情节和抽象般的思想。如果以“语用”为核心进行教学,就会抓住这段话中有多种关系复句这一语言现象来进行:抓“只要……就……”“只要……也能……”理解当时有扑灭烈火、逃离危险的条件;抓“但是”和“(如果)这样一来……就……”“就会……都会……就全部……”理解当时如果邱少云一动,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抓三个“为了”进一步体会邱少云在生死关头严守纪律的思想基础,感受到他对整个胜利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这样分层次理解句与句、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把握句子、句群表达的语言规律,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让人物的伟大壮举和高大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中。这种复杂的语言关系为学生理解、掌握后,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潜在地发挥有效的迁移作用。[4](三)着力言语应用,促进言语的有效“增值”

如果把文本的语言比作原始资本的话,那么言语的应用就是为了使言语“增值”。那么,如何使言语应用能够化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化文本语言为个性言语,使学生在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言语智慧上得以提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言语质量的目的呢?

1.言语形式的仿写。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课文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教学《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一句,当学生感悟语言内涵、发现语言范式后,就引导学生借助本段内容模仿这一句式写话,结果学生写得精彩纷呈:“秋天把金黄色给了稻田,金黄色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宝,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秋天把橘红色了橘子,金黄的橘子像一盏盏灯笼,照啊照啊,映出了农民的笑脸。”……这一语言训练匠心独运,它以典型句式为依托,说话的内容材料源于课文,这就为学生打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会忘却自我的存在,从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积累的语言材料便从他们的言语仓库里被捡索出来,为他表情达意所用。

2.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二是“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特殊的葬礼》一课,安排了角色体验练习: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会怎么说?请用上书上的语言。一学生这样说:“先生们,女士们,今天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曾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那巨大的水帘,那如雷的咆哮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我们常常自豪地站在它的脚下,望着腾起的水雾,感受它的年轻和活力。如今,它再也不年轻了,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它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它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你看到那顺着崖壁淌下的浊水了吗?那是它的泪,救救它吧!它活着是我最大的心愿。”很显然,虽然这段话中的许多语言来源于课文,但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经过小作者的精心选择、组合和改造,并巧妙地将其融入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了,从而流淌出这样精炼概括、感人肺腑的言语,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沉重心情和真切呼吁,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课文语言的仿用训练,促进了对课文中那些准确精当的词语的积累和内化。

3.文本内容的创生。课文内容的创生,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文本内容的创生有填补空白、补充扩展、延伸拓展等三种最主要也最常见的方式。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

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样的说写安排,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4.写作方法的迁移。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因为写作方法似乎是一种表达方法,而实质却体现为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值得借鉴,像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语言清新明快、准确生动,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完成“建模”;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

(四)重视语用检测,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我们认为,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在现实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交际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说,语文是在应用的过程中长大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在真实的应用过程中逐渐获取的。因此,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意选取“应用”层面的内容,检测学生语用水平,从而发挥考试的杠杆和指挥棒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如:“东东很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向来民主的爸爸妈妈并不反对,只是要求东东说出买电脑的充足理由,你能帮东东想出理由,使他如愿以偿吗?把想法写下来。”这道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不少学生都遇到过的现实问题,它自然就道出了学生的心里话,学生在这样充满生活化的真实场景中,怎不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写出的答案当然就精彩纷呈、各显奇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在这里得到真实的应用,语文的价值也由此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展现,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原来语文可以与人进行思想沟通,帮助自己实现梦想,解决自己的生活难题,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学语文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略)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摘要:时代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新,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敢于否定权威,敢于陈说创见,使他们的思维开出最美的花朵,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只有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提高才有可能。思维训练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问题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不听讲、不看书,小部分同学只听讲、不看书,把听到的记在书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繁琐肤浅地提高、分析,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天长日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状况,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思维训练人手,激发他们乐于动脑,善于动脑。以下是几点思维训练的方法。

1、阅读教学以读为根本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读者对语言的感知、摄取、内化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来,读进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相融合,完全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把读书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以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的马达就会运转。 2、掌握阅读思维的方式 常言说“多读胸中有书”,可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走出繁说细讲的分析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分析[1]。首先学生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什么渠道来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一般思路。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教师精细组织学习过程,讲课后让学生反思,得出如下学习步骤:(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作者的写作顺序;(三)理清段落;(四)写作重点;(五)运用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确通常学习一篇文章都是从整体结构到重点语句的把握到体会其思想。学生掌

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DOC范文整理】

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和开展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立足于学生本身,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其他语言教学途径相比,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途径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任务型教学中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完善小组分工,促进合作与交流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在学习中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依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把性格相似、学习兴趣差不多的学生分配在一组,当然一个小组中应由成绩优良中差的学生组成。这种分配方式能让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更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学习,他们会讨论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也会查找有关课题的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果一个小组中全是成绩优秀或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到成就感和愉悦感。小组中有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学生,他们之间能有更多的交

流,成绩好的学生能主动帮助成绩稍差的学生,逐渐带动这种发展模式,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潜移默化地提高班级整体成绩,这都是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成效。保障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在实施和开展任务教学法时,教师应当把握好任务部署和难易程度,避免因为任务难度太高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或者任务太容易而缺乏挑战性、新鲜感,造成学生失去兴趣等问题的发生 一、明确任务目标任务目标是任务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不同的任务目标其所实施和开展的方法、手段是不同的。对于每一个任务而言,应当确保其目标或者目的明确,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比如说,对于课堂导入,教师所设计的提问、看图、调查或者游戏等小活动,是为了调动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欲望和热情;又如在阅读准备阶段,让学生依据文本标题、图片等信息,猜测故事、内容的主题,或者略读,找出文本设定的情景和背景,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阅读材料、的背景、情景,激发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细节阅读阶段,通过阅读,需要学生掌握文本信息,并学习相关词汇、语法的用法。该阶段的任务设计通常是寻找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语句,或者让学生采取列清单、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 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意见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阅读滋养精神,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提升能力。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提高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强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厚实的基础。现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十二年课外阅读总量在700万字以上。目前,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系统计划、系统管理,学校图书陈旧,使用率较低。二是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忙于应试教育,关注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三是家长认识不到位,为让孩子买吃买穿舍得花钱,但是为孩子买书却舍不得。四是中小学生没书读和很少读书,读书缺乏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督促。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阅读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以阅读量为前提,在量的保证下才能提高质的效果。要解决好课外阅读的量和质的问题,使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问题,要从“三个面向”的高度,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全力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 二、明确目标,整体推进 工作目标:精心选择课外阅读内容。要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切实把课外阅读工作抓上手、抓到位,努力形成“人人爱读书,人人在读书”的良好局面。要明确课外阅读的基本量。充分扩大课外阅读面。引导学生看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参考,在学习课文后拓展。积极开展“时文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养成每日阅读报刊的习惯。在提倡学生阅读文艺类、社科类图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阅读科普方面的

阅读技能发展的三个层次

阅读技能发展的三个层次 根据当前阅读研究的新进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来达到。从广义上来说,阅读技能发展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第一个层次,学会阅读( learning-to-read ),主要的阅读技能包括口语阅读流畅性、词汇识别和解码能力,这部分技能是掌握阅读的必备技能,是能够对不熟悉字词进行解码,对书面文本进行正确再认以及以与年级水平相适应的速度进行阅读。 第二个层次是为获得信息而阅读( reading-to-learn ),主要的阅读技能包括提取、推断和总结。具体来说,理解与年级水平相适应的词和句、推断不熟悉词的意思、使用文本信息推论句和句之间的联系、提取文本信息、推论未曾在文本中出现的信息和关系、能够做出核心性的总结,形成对文本结构的总体理解,萃取出文本结构。总之,这一阶段的阅读是为了获得对单篇文章文本信息的主旨理解。 第三个层次是为实践而阅读( reading-to-do ),主要的阅读技能包括整合 / 综合、解释 / 推理、评价 / 批判。具体来说,能够从多文本中整合信息,并综合不同信息获得结论;在阅读中渗透推理、解释以及通过整合相关的背景信息、推论的信息来产生新的解释;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对文本信息的内容和格式表达进行分析评估。这部分技能是指在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能够使用这些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务,如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等。总之,这一层次的阅读已经超越了阅读理解本身,而扩展到了批判性思维层面。 学生就真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证据,也培养了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这样的表达才能将个人的想法转变成集体的想法与行为。 作为一种以批判性地阅读、开放式的讨论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协会前任主席理查德·安德森( Richard Anderson )教授发展出来的协作推理( Collaborative Reasoning Disucussion , CR )讨论已被证实能够促进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提高同伴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并将个体内在的推理过程外显化,最终实现对批判性思维、有效表达的培养。 协作推理讨论是由学生领导的,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能够激发思维的互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过程和论证能力的发展。协作讨论的中心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理性论证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技能和沟通技巧。 与传统课堂讨论最显著的不同是,协作推理讨论是一种开放性的参与模式。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从旁协作,教师的角色是促进学生的参与以及为学生学会论证和有效表达提供教学支架。

核心素养与阅读

英语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评价小学生综合水平之本,小学英语教师在实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小学生英语使用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能读英语,还应让学生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本文,我与大家探讨英语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切实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对于新时代的人才来说十分重要,在这个进步的时代中人们评价一位学生优秀与否不再是盲目地依据他个人的学科成绩去下定义,而是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做出评定。所以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要秉承这个最初目的,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一、巧变课堂阅读模式,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提升自身英语阅读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英语学科时,充足好奇与兴趣。不过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实行,部分学生开始降低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甚至开始产生厌恶的情绪。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当发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有某些问题时,应巧妙的作出变动,改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以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或教学内容作出相对应的改变,以便教师更方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实行英语阅读学习。如:教师在教学《Ourschool》时能够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前为学生作一定的引入语,教师能够先向学生介绍校园里该有的场所以及器材,先教学学生如何理解图书馆“library”、餐厅“dining”等最基本的单词,然后能够通过复习一些简单的句型这里有“Thereis...”等句型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自我阅读完后,教师能够通过请学生在课堂上实行单句翻译、教师在一旁纠正的方法持续纠正学生的一些小错误。在学生翻译完后,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翻译实行鼓励,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小学教师还应综合学生的翻译为学生做出完整、完善的文章翻译,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翻译完后教师还能够通过鼓励学生现学现用,依据课文做出自己学校的英文介绍,加深学生对于课堂阅读内容的印象,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写作打下基础。 阅读是小学生积累英语写作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实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巧改传统英语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二、课后推荐适合的阅读材料,扩宽学生视野 优秀的英语读物对于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水平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个导向标,为学生挑选更准确的英语道路是我们的职责。 多数小学生对于有着丰富图案的书籍较为感兴趣,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更为优秀的作品。但是在这些书籍中某些超过小学生理解水平范围的单词可能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感觉,打击部分小学生实行课外英语阅读的兴趣。我们小学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时应该提前实行自我阅读,再根据书籍当中的生字、生词的数量在课堂当中实行教学,降低学生课后阅读难度。

中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技巧 近几年在各地中考英语试题中,又出现一种新题型——务型阅读。它是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而成的,它是介于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之间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能对文章中某些细节做到准确把握或对整篇文章进行提炼概括,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这种题型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将有关内容以文字形式正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阅读材料难度整体适中,材料后的题目设计难度并不很大,但是学生在实际做题过程中,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同学们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完成任务型阅读的过程就是: 阅读(信息输入)→判断、分析、概括、推理(信息加工与处理)→答题(信息输出)。具体说来,任务型阅读的解题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确阅读任务 任务型阅读一般提供一段或几段阅读材料,在材料后设置5个任务,做题时我们应先阅读所给的任务,明确任务是什么,再带着任务去阅读材料,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读,并能提高阅读效率。 二、读全文,了解大意 明确任务后,应迅速阅读全文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的意图、态度倾向。在材料后的问题设置中,经常有对文章大意的考查。对于概括大意的题目,需要通篇考虑,对要点加以归纳概括,这类题目有时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但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类题,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对文章还得再读一读,才能总结出来。除此之外,还经常考查“给文章拟一个标题”。这类题目可以通过寻找主题句和高频词来完成。根据英文写作的特点,主题句往往是首句或结尾句,但当没有主题句时,则应从全文中全面、简练地去提炼、概括。文章的标题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但不管是什么,确定标题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 概括性原则,即标题应在最大程度上覆盖全文,体现文章的中心大意。②醒目性原则,即标题必须力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读细节,逐题攻克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能直接地、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一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大学学习或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个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目标。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层次,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课文的表层理解,对后两个层次的理解很少问津。他们误把表层理解看成是阅读理解的全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又常常局限在对课文的表层理解,设计一些正误题、多项选择题和回忆性问题。教科书也没有对学生的理解作全面的要求与训练。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高层次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根据理解课文的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这里就JEFC第70课Standing Room Only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 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in one day? 3)What may be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the world today? 4)How is the population growing? 5)When was the population over 500 million? 6)What will happen in about 600 years? 由于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背景知识能提高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读者在阅读时,头脑中已贮存的与读物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鲁姆哈特(D.Rumelhart)也指出,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他先前存入的知识往往会随之与文章中的符号产生联系,这对于读者了解文章中的信息内容至关重要。这说明,当书面文章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不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有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去填补作者句子间信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佛山市南海区华光中学邓绍志区结桃 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中的思维能力。 思维表现在认读、理解、分析、欣赏、评价与创造等五种能力上,其中关键的是理解与评价的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既是思维过程,又是思维结果,是阅读思维力的主要表现,阅读理解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己有知识与经验,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阅读评价是在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的正误、优劣、美丑做出理性的鉴别与结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法、语言、文风、作家的写作思维倾向等进行客观的评价。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其所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运用,都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是一种思维力在运作在训练,有时是多种思维力交叉着在运用在训练。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拟综合地说清阅读教学进行的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与主要方法。 一、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 阅读教学要正确而高效进行思维,必须要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正确阅读教学观,具体如下: 1.变?重知识轻智能?的观念为?知识与智能并举?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观。传统的阅读教学常把?传授语知?放在第一位,把?培养智能?放在第二位,有些人甚至将?智能?丢在一边不理不睬,这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传授知识打牢基础是必要的,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思维力),旨在提高和运用更为重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应该紧密结合、互为促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变?重讲(灌)轻读轻练?的观念为?讲、读、练并举,以练为主线?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学语文,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是工具(人们借助它来思维的工具、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来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工具?,它是讲不来的,单靠教师?讲?,学生是不能掌握、不会运用的,必须靠学生在教师指导『?多读?与?多练?,才能把?工具?真正掌握在手,运用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一天天聪明起来,善于用脑。 3.变?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的观念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思维培育研究的卫灿金先生曾说过:?我们说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是语文的内在本质,就是它的根本属性。?对此说我们是赞同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称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两者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一刻也不能分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 4.变?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学生为主人?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自觉参与学习的教学观。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最近与唐晓云先生在访谈对话中深情地说:?我教了一辈子书,深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多种形式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多种形式 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中学田国兴 〔摘要〕文章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针对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形式问题,探索以不同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的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寻求思维训练的途径,对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自我探究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形式多样提升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合作、开放性的学习开辟道路。这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可是,我们有不少教师,只注重了思维结果的教学,而忽视了思维过程的训练。课堂形式仍停留在一问一答之中。他们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提问,学生自己找答案,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这种做法,注重的是思维的结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从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来看,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重在训练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而这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并非就在一问一答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认识事理的活动之中。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地初回春,人们还未觉察到春的暖意,鸭却最先感受到了暖流。因为鸭常处水中,能亲身体验出水温的细微变化。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形象的说明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悟出知识的真谛,才能探索出探究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新课标才把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重要的问题,

任务型阅读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任务型阅读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英语论文 任务型阅读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文严萍 【摘要】目前,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上,越来越多地教师以及学者把关注地焦点放在了任务型阅读法地研究上.任务型阅读教学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地课堂活动,它地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们在理解地基础上灵活地应用语言,并且还要达到更高地阅读水平.本文以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教材为例,针对如何使用任务型阅读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任务型阅读法;英语阅读教学 目前,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上,越来越多地教师以及学者把关注地焦点放在了任务型阅读法地研究上.这种教学法地目地就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地帮助下,运用自己所学地语言知识,通过活动地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完成教师给出地阅读任务.传统地阅读教学方法,让人感觉到呆板,枯燥乏味.相比之下,任务型阅读法创造出一个优质地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地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地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地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一、使用任务型阅读法地目地和意义 在学习一门外语地过程中,阅读,是其中一项重要技能.阅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交流及娱乐地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如何去提高学生地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地目标.传统地阅读课堂都是教师在讲,学生们在位置上听得昏昏欲睡,效率非常不高.这时新型地教学方法,任务型阅读法就体现出了它地优越性.任务型阅读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地传统教学法.有学者用实验证明,在使用任务型阅读地实验班里,学生们既

提高了他们自身地英语阅读能力,同时他们自己综合使用语言地能力也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任务型阅读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地理解能力和综合使用语言地能力,只要教师合理安排课堂,设计一个最合理地教学课程,任务型阅读法就会发挥出它最大地作用,使得阅读课更生动,更高效.二、任务型阅读法实际操作八年级地学生已经完全具有自学新单词地能力了.因此,对于本节课内出现地新单词,应该在学习本课地前一天布置学生自行预习,达到会读会认地程度.熟悉完单词之后,再把课文默读几遍,尽量掌握其课文大意,能在第二天地阅读课上跟上教师节奏.下面,笔者选取牛津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对任务型阅读法地实际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本单元地课题是自然灾害,本篇课文也是一篇关于自然灾害地故事.首先, 用问题, ?引入话题,展开讨论.然后,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关于地震发生时地图片,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类似课文内地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学习状态.可根据图片,要求学生们用英文说出发生地事情.接着,看一条关于课文内容———台湾地震地短片,告诉学生一些关于台湾地震地消息.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把布置要预习地单词学习一遍,让学生们纠正发音,加深印象.用时事导入,再用短片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地震地了解,能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原? 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个整体地感知.阅读完后,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快速阅读能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同时训练快速阅读课文地能力.

有效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有效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三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2.继续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耐心检查。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适时地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动脑多思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完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参与合作的习惯、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准确表达的习惯、课外学习的习惯、快节奏有条理的习惯。让习惯成自然,改变自己的贪玩偷懒等现象。继续加强词句、查字典、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多写日记,多积累优美词句。 3.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每个班都有学困生,有的是智力原因,有的是态度问题。对于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落后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务必使他们端正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布置了作业以后,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做到日日清,当天清。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 4.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明确三年级的阶段目标,把握三年段的教学重点。 为了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扎扎实实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多关心学困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缩小两极差距,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日有长进。 5.注重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活学活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养成灵活思维的思维品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 6.重视三年级阅读和习作的指导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和作文的“半壁江山”如此重要,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有的放矢!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按照课标规定的习作目标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和作文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平淡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鼓励学生写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切忌胡编抄袭。 7.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加强家校的教育合力。 通过沟通,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学生三年级中段的重要性,使之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要让家长重视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一些变化,希望家长多一些严格督促,少一些溺爱迁就!针对孩子的簿弱环节补课。

试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

试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 [摘要]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并不反对对文本做细致、深入的探究。而对文本的探究和理解其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构成系统的诠释,具体来说是从语言符号层、艺术结构层和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来完成的,学生只有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意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由整体感知向理性审视的转化。 [关键词]文学文本阅读语言符号艺术结构内在意蕴 阅读中对文本的探究和理解其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构成系统的诠释,尤其是文学文本,只有具备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意义,否则,就不可能对文本作力透纸背、鞭辟入里的解读判断。因此,文学文本的阅读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完成。 一、语言符号层 语言组成了属于人的意义世界和文化世界。它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关键,因为意义储存在语言中,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提示意义,而要理解语言就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符号关系中才能显示意义,也就是说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产生。比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举过一个例子:“譬如‘妈的’一句话,乡下人是有许多意义的,有时漫骂,有时佩服,有时赞叹。”究竟是什么意义,只有在具体语境或上下文的关系中才能体现。正如老舍说的:普通的话,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中说出来,就能变成有文艺性的话了。因此探究文本的意义须从语言入手,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去品味、揣摩、感悟,不能单凭工具按图索骥,机械地照搬词条义项,否则将无法理解甚至曲解作者的本意。 例如,鲁迅小说《故乡》末尾一句“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尽管从文字的表层来看意义十分明了,然而这看似一览无余的背后却隐含着需要阅读主体去探究的意味。本是“我”乘船离去,应当表述为“我离老屋愈远了,我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山水”才确切,然而从特定的语境出发,对语法规范的特殊处理,将促使学生探究原因,寻求答案,并通过对表述言语形式的探究,结合文章主题,搜取阅读信息,获得新解,即“主客倒置”突出了“我”的一种隔膜,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从而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并丰富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思维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它是以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想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它需要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加以培养。高三语文复习的实践,使笔者深深感觉到,尽快地,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就决不能是孤立的、片面的。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上,应体现出“系统性”。 一、体现在词语教学上 一般说,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把每个词准确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确切含义,适用范围,从而正确地运用概念,并逐步学会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词语教学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教授给学生的词要精心选择,科学安排,形式多样,讲究实效。下面这些方法,可以逐步传授给学生。 1.由本及枝。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有扩大、有缩小、有转移、有弱化,从感情色彩上讲还有褒贬之分,因此,有些词语,教师要先讲清它的本义,再讲清它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这样可以防止简单化和避免发生误解。《高三语文总复习》“萧伯纳的幽默”一文中,写萧伯纳在笔会上所作的幽默演说有这样几句:“此刻演说不必要,因在座诸君均为著作家,我诚为班门弄斧,”这里的“班门弄斧”一词本义是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颂,带有贬的意味,用在这里,则很好地表现出萧伯纳谦逊的美好品德。可见,这个词在这样的语文环境里,感情色彩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 2.比较对照。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对照,可以使学生具体领会到用词的精当、巧妙。如小说《守财奴》一文的结尾写葛朗台几小时地“盯”着桌上的金路易,“盯”是个普通的熟词,而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位置上,真是巧妙到极点,试用“瞅”“看”去取代它,都不如“盯”这个词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吝啬的本性。 3.讲清用法。有些词语,只限于讲清词义是远远不够的,在讲清词义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用法。诸如运用的对象、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通常跟哪些词语搭配,常在句中作什么成分等。如“范畴”、“范围” 都有种类范围的意思,但“范畴”常用于理论等抽象的事物,而“范围”用于具体事物。再如“选择”、“抉择”都有“挑选”的意思。“抉择”的词义要重一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经常性的科学的词语教学,把词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解词方法交给学生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体现在句子教学上 句子教学,包括了辨析句子的正误,句式的变换、句子的组合、句子的理解、还原句子、调整句序等。结合句法教学,可逐步训练学生对句群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三语文总复习》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要求: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

任务型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任务型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教学中具体的可操作模式仍在探索、实践中。本文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下面我结合SEFC BOOK 2B Unit15 Destinations的教学实践谈谈任务型教学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 一、教学任务设计: 1.Leading-in To recognize the city’s names and useful words. 2.Reading Skimming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Fast-reading ---to get the main idea.. Careful-reading --- to find out some details. 3.Practice Pair-work ---to make a travel report. Discussion ---to discuss where they would like to go. Imagination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to introduce China to the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与Rio de Janeiro & Kitzbuhel两个旅游城市的相关信息。 2.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如何介绍旅游胜地的特色。

基于提升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基于提升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基于提升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究。主要阐述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探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而忽视或弱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英语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具有怎样的思维品质。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个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人,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案,多种途径的。 进入初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良好的思维品质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与新问题中,符合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以课本为载体,深入文本解读,开拓教学思路,多样化,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乐思,善思,敢思,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 二、思维品质的内涵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1.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外研版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9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 panda.”本节课围绕着濒危动物大熊猫这一话题展开,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国宝大熊猫的现状及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重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 大意和段落大意的理解能力。同时理解动词不定式的概念及用法。学会恰当地运用动词不定式。 本课在Unit 1所涉及的保护动物的基础上,继续以濒危动物为话题, 以国宝大熊猫的生存情 况为主要内容,学习有关濒危动物现状。同时,为第三课时深入总结学习不定式的用法做好 储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通过首尾句、信息词等捕捉段落大意,把握文章 结构的能力;通过操练,使学生能够读懂有关濒危动物现状的文章,明白文章的主旨大意, 并理解文章段落大意和文章的结构,最终,学生能够模仿课文的写作形式,简单叙述濒危动 物的情况。 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大熊猫以及其他濒危动物的现状,不仅丰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对本单元语法知识的巩固、拓展,对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 进行环保宣传的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定式的用法;能够理解文章段落大意及主旨大意;能够通过标题和图片预测文章大意;能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进行环保 宣传的责任感。 教法分析: 1.任务型教学。任务前设计了预热、激活已知、导入话题等活动;任务中学生在略读、扫读、找读、理解大意、理解细节、理解文章结构、师生、生生互动互助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主要词 汇和功能句子的意义和语言情境,并通过操练、说、设定情境的运用等活动中体验、内化重 点语言知识。任务后设计了语言点的应用,学生在活动中融会贯通运用已知,不断巩固所学 新知,达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目的,将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落实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2.情境教学。课堂开始时,通过游戏与视频导入本课时的主题。结合教材呈现的文章教授学 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现状,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读后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建立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理解并认同保护大熊猫的社会价值。 学法指导:本课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 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通过相关讨论话题、思维导图、回答问题等活动搭建有形或无 形的支架,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读后设计小组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Step 1. Game: Sing with the animals’ voice. 设计意图:设计猜谜游戏,通过师生哼唱活跃课堂,激活学生对动物一些认知,渗透人与动 物的和谐相处,唤起学生爱护动物意识,为本课谈论濒危动物,保护动物做好准备。 Step 2. Prediction Predict the whol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预测的能力。对课文内容的预 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读中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Step 3. Skimm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