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SUNIONG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学法导航】

1.古代中外历史改革大多是阶级矛盾激化引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近代中外历史改革大多是内忧外患引起的,除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外,其他国家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述以下改革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达到富国强兵之效。(2)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进程的步伐。(3)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4)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述以下改革

(1)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旧的生产关系,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2)西欧的宗教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对历史的发展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4)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为埃及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5)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的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典例1】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行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的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的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

【解析】由于国情不同,古代东西方国家建立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西方为民主政治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清代的军机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的,与雅典民主政治不同

【答案】(1)不同意。理由: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2)差异: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古代雅典:集体决策,可以避免鲁莽行事,使决策具有科学性。(3)根本差异: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典例2】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解析】第(1)问的“态度”,一般分为支持或者反对。回答第(2)时要注意“特点”,在这里是指与其他法律的不同点,“直接目的”是对谁而言的回答第(3)问要注意与变法的关系。回答第(4)问可以从法律和文化方面考虑影响

【答案】(1)赞扬态度。(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专制政策。

(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典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关键词“工业国”“富强起来”,改革的目的比较明显。回答第(2)问时不要漏掉“消极影响”。

【答案】(1)动机:发展埃及经济,使埃及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影响:积极影响:阿里改革促进了埃及社会的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起了重大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客观上是符合埃及人民利益的,因而是进步的。消极影响: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人力和物力,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深渊,最终葬送了改革的成果

【典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兴办女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得分)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教育下达于民”“天下积弱妇人不学”。第(2)问回答教育方面的措施和意义,不是回答“思想措施”。

【典例精析】

1.(09上海历史)“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答案】C

【解析】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2.(09上海历史)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3.(09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4.(09海南历史)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吏调太繁,迁徙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考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材料二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提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瞽(按:过错)掩其大节。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答案】

(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2)整顿吏泊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于一支高效率的官史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解析:回答第(1)问抓住关键词“用人必考其终”“吏部严考课”“慎选良吏”“严限追赃”,然后概括。回答第(2)问时把第(1)问内容与张居正改革联系

5.(09广东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

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

6.(09辽宁文综)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解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7.(09江苏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8.(09浙江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三晋之人,务本于内”“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国富兵强”。回答第(2)问抓住关键词“秦之锐士”。考查秦军强盛的原因。

9.(09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

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取鉴于日本之维新”“《应招统筹全局折》”。回答第(2)问时多联系所学知识。明治维新的特点及影响

10.(09山东文综)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参考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解析:“打破鸡蛋”的寓意是维新变法运动,未能“打破鸡蛋”意指失败。第(2)问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措施,关键是记忆的质量问题

11.(08年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答案】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和特点的比较能力,第(1)问是比较内容,第(2)问是比较二者的特点

12.(08年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剌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

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民族之间不和谐,回答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2)问根据材料二,说明改革不顺利和孝文帝具有什么品质;第(3)问依据材料回答孝文帝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加尔文

材料二……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材料三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评判“财富的”?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他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3)结合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3.【解析】第(1)问中前问的答案来自材料,后一问反映资产阶级要求。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关键词“亵渎神明”,相对于天主教会而言的,加尔文主张“先定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第(3)问的“特点”答案来自材料信息,“影响”的答案来自所学知识

【答案】(1)上帝的恩赐。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依据和宗教动力。

(2)天主教会。他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

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美德。新兴资产阶级。

(3)特点:一些地方化、民主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②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欧洲各国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保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材料二马木路克在训练材料三阿里与法国顾问在一起

材料四在我第二次(1833年~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短一截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了。——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改革前的埃及怎样的局面?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军事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

(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材料四有何关系?

14.【解析】回答第(1)问要注意关键词“保税人”意指实行包税制,“乡丁们”意指马木路克势力。第(2)问的答案基本来自所学知识。第(3)问考查考生对军事改革的理解能力。【答案】(1)经济上包税制盛行,政治上马木路克控制政权

(2)措施:废除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成效:军队数量迅速增加,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3)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进行对外战争,穆罕默德·阿里向埃及人民征收岢重的赋役,并采

取强制手段让人民参军,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便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司多年,每天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普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

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

变法成功。

15.【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归纳材料一的要点。第(2)问的“理由”,既有利于国家或农民,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符合上述观点的措施都可以选择。第(3)问考查

改革成功的因素。

【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

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汉化”的主要措施。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直接影响?

16.【解析】回答第(1)问要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革衣服”“北俗之语”“葬河南”。抓住了关键词,容易归纳主要措施。回答第(2)问时注意以下问题:“雅好《诗》《书》”,孝文帝是鲜卑族首领

【答案】(1)措施: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官员讲汉话,否则受罚;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埋葬等。

(2)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学说汉话,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专题综合】

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有何异同

1.相同点(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3)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2.不同点:(1)背景:梭伦改革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鞅变法处于社会大变革时

期。(2)措施:经济上,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抑制政策;政治上,梭伦改革确立了维护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财产等级制度,商鞅变法确立了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二十等爵制。(3)性质及作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的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是新兴资产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是如何进行移风易俗的?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1.移风易俗:(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父亲;提倡节俭;禁止买卖婚姻。(2)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3)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

2.共同原因:(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典例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同的……民主制度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

(1)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试根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概括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2)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为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试指出法、德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分析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某中学兴趣小组欲对近代西方人类文明创立的政治制度进行探索,请你为其提供下列帮助: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②提供三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范围广泛,跨度较大。古今中外在民主制度方面的实施情况,紧扣材料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逐一解答此题。

【答案】(1)意义: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立民主制度;②创造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③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民主监督;④重视公民的民主参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2)不同形式: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原因:法国大革命后经过曲折的历程确立了共和制,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概括地讲,两国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3)成就: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4)题目:西方政治制度初探(探讨对近代政治制度的认识)等。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等

三、列举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各自产生的历史作用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典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以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为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哪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

【解析】第(1)问的“特点”是归纳材料中的要点,后两问围绕上述要点展开。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银行作用”的含义,便于分出带有“银行”色彩的措施

【答案】(1)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负担差役;豪强有免税权。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大幅减少,财政困难。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措施:青苗法和市易法

四、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用史实分析埃及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相同点。这两次改革的实质各是什么

1.相同点(1)背景:都受到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埃及在19世纪受到英法等国的殖民侵略;中国在19世纪末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2)内容:政治:都对原有的政体进行变革。例如:埃及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设立咨议局。中国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都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例如:埃及努力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中国则设立农工商总局等。文教:都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军事:都主张建立新军队

2.实质:阿里改革的实质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戊戌变法的实质是变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典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了近代化之路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

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日率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答案:(1)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原因:中国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市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化措施

解析:回答第(1)问信息,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谈及日本明治维新措施,后归纳总结答案。回答第(2)问注意关键词“俄国变政逐霸大地”“日本改弦雄狮东方”;“国际环境不同”。【专题突破】

梭伦改革在政治上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从经济、政治角度探究雅典民主,如1—2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克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扒掉了众多的界权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材料二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关键词“奴隶”“自由”,由此推断梭伦改革的措施。回答第(2)问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局限性

【答案】(1)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没有。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

就越多。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一个“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以当选。“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材料二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改革是克里斯梯尼创立的“陶片放逐法”,又称“贝壳放逐法”。这是一项确保民主政权长期存在的法令,可以有效地防止僭主政治及政治野心家颠倒民主政权。在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请回答:

(1)列举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位雅典政治改革家。第(2)问就是回答梭伦的改革措施。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四百人会议”的职责。

【答案】(1)梭伦、克里斯梯尼、伯利克里

(2)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会议与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3)不同意。美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掌握立法大权,而四百人会议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从背景、内容、影响方面探讨战国时期的变法,如3—4题。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材料二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开阡陌,任所耕,不限多少——《通典·食货志》材料四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商鞅的哪一改革措施?

(2)结合材料二、三、四,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秦国变法的作用

【解析】明白“教民耕战”的意思容易回答第(1)问。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关键词“初租禾”“废井田、开阡陌”“自报土地实数”。第(3)问答案来自所学知识。

【答案】(1)措施:奖励耕战

(2)过程:①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③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④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3)作用:变法使秦国兵强国富,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201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部分基本知识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一)国内贸易 1、西周:在市场上,一束 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 2、商朝:南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前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战国: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民。 4、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汉代的货币,继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要货币。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株钱,才稳定来。除长安外,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大量丝帛锦绣沿着丝绸之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 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6、隋唐时期商业:(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坊”、“市”分开,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 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拮栽钙?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知识专题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知识专题教案新人教版 【专题要点】 一、学习意义 学习文化生活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四个主题,大体遵循“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排列。(一)“文化与生活”。讲述文化的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局长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二)“文化传承与创新”。讲述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包括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文化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实现创新和发展;在发展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时,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等内容。(三)“文化与民族精神”。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等内容。(四)“发展先进文化”。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包括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考纲要求】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序号专题内容课时 1 民主与法制建设 3 2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 3 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3 4 “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3 5 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3 6 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2 7 中国的对外关系 2 8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一、知识梳理 1/ 4

二、基础练习 1.(2019·全国高考1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2.(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 3.(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4.《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答案】B 三、巩固练习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 表1 2/ 4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C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5.《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答案】A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9.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3/ 4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 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 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 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 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 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 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 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 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 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

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 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 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 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1、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4、“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5、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6、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7、中国的对外关系 8、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9、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 10、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0高考二轮复习英语教案(1)名词和冠词

2010高考二轮复习英语教案 专题一名词和冠词 【专题要点】1.名词的数和格;2.名词作定语;3.抽象名词具体化;4.在具体的情境中名词词义的编写;5.定冠词、不定冠词和零冠词;6.表示职位、头衔的名词作同位语、补语、表语时,其前面常不用任何冠词;7.在年代、朝代、世纪名词前,常用定冠词the;8.by+表示计量单位的名词;9.三餐、月份名词前常用零冠词,但当被某一形容词修饰时,其前面常用不定冠词a/an; 10.语言类的名词前一般不加冠词,但其后有language/tongue时,其前加the 【考纲要求】1. 冠词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出现在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题中. 虽说只有两类,共三个(不定冠词a, an和定冠词the),但其使用规则很复杂,一直是让考生感到很头痛的一类命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冠词考题很少考查某一单独考点,一般都是一题两空,涉及两个考点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考纲要求要重点掌握如下几点: 1)考查不定冠词a/an表示个别或泛指的用法 2)考查定冠词the特指某一个人或事物的用法 3)考查不定冠词和定冠词在固定搭配中的用法 4) 考查零冠词(即省略冠词)表示泛指及其习惯搭配用法 5) 考查冠词在表示类别名词前的用法 6) 考查不定冠词在具体化抽象名词前的用法 7) 考查冠词在比较级前的用法 8) 考查冠词在其他特殊结构中的用法 9) 考查有无冠词而迥异短语 2. 对名词的考查考纲要求注意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名词固定用法;从近几年高考英语语法与名词词汇所考试题来看,高考命题中语法与词汇呈现出以下特点:淡化语法,注重交际语境化与生活化,不再单独地去考察某一个语法或是词汇点,而是把考点放到一个生活化的语言环境中,突出语用能力 【教法指引】 随着“淡化语法,注重语言交际及语用功能”这一理念的逐渐认同及新课标对词汇量要求的逐年增加,2010年高考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名词和冠词时要正确把握考纲要求,首先弄清考试命题动向,其次学生在名词的学习和复习中经常出错和易混的就是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比较,这样要针对这些问题专门设计针对性题目进行突破;对于冠词的教学在二轮复习中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课标提示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考点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刀耕火种②青铜农具③犁壁④铁犁牛耕⑤曲辕犁 ⑥垄作法⑦代田法⑧一年一熟⑨都江堰⑩筒车 考点二①铁农具②封建土地所有制③交纳赋税④自给自足⑤基本模式⑥精耕细作

[巧学妙用] 漫画证史——牛耕的出现 图解历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图示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济的演进 易错易混——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考法1小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影响 【考题1】(2016·福建高三质检)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答案』 D 『方法突破』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首先,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其次,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题干反映了民户出钱雇人应役,保证了农业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服役主体仍是农户没变,也没有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更不可能改变民穷的现状,故可排除A、B、C三项。 『史论链接』小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自身缺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考法2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考题2】(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 B 『方法突破』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是正确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条件。精耕细作即精心细致地耕作,指对庄稼的耕种经营十分认真细致。题干材料讲述了对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010高考二轮复习化学教学案: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专题要点】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是化学最基础的主干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们涉及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它们相互转化的方式,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从化学视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复习本考点是应深刻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式和转化条件;要理解各个化学用语的的实际含义,掌握反应的条件与本质,正确、科学、规范的进行运用。本考点在高考中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常常结合元素化合物来进行考查。从09年和08年高考考题来看高考题除了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外,还考查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等方面渗透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元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用语,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而且融入其他专题进行考查。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意其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的区别。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 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 10.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教法指引】 复习此专题时要做到―准确‖、―系统‖、―灵活‖,可以从三点入手: 1.以高考的热点、考点、难点为依据,合理设置复习内容和练习题,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注 重方法、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 2.加强区别相似概念的异同,理顺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整合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高中课改教材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割裂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学生就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如何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应该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就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角度去理解.从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新课程回归老教材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学会整合.形成一种复习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里的思路借鉴了兄弟省的经验.大致思路如下 一、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 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 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4、两次工业革命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7、俄国和苏联历史 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0、世界近现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 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湖南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根据08—09年来重大时政要闻,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学生解答综合题,备好料、选好材,找准角度。圈定以下几方面精心准备,仅供参考。 1、一是中国的08奥运盛会、和谐社会与儒家思想公平正义与启蒙思想 知识连接:孔孟思想及评价、西方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观

高三二轮复习教学案函数

高三二轮复习教学案——函数(1)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1.已知函数f (x)=2x+1,x ∈[1,5],则f (2x -3)= ____________ 2.已知集合B={1,4},若2:x x f →是A 到B 的函数,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有_____个 3.若函数x x k k x f 2 12 )(?+-= (k 为常数)在定义域上为奇函数,则k=____________ 4.已知函数f (x)是定义在实数集R 上的不恒为零的偶函数,f (-1)=0,且对任意实数x 都有 )()1()1(x f x x xf +=+,则∑=∈2010 ))(2(k Z k k f 的值=____________ 5.设f (x)是定义在[-1,1]上的偶函数,f (x)与g (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且当x ∈[2,3]时,g (x)=a(x -2)-2(x -2)3 (a 为常数) (1)求f (x)的解析式 (2)若f (x)在[0,1]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 的范围 (3)若a ∈[-6,6],问能否使f (x)的最大值为4

6.已知函数),,()(R c b a c x b ax x f ∈++ =满足f(-1)=0, 并且对x>0,≤01)(-x f x x 2) 1(2 -≤恒成立. (1)求a ,b ,c 的值; (2)若x m x f x g 4)()(-=在(0,2]上是减函数,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7.已知函数x x x f --= 274)(2 ,x ∈[0,1]. (1)求f(x)的值域; (2)设a ≥1,函数g(x)=x 3-3ax 一2a ,x ∈[0,1].若对于任意的x 1∈[0,1],总存在x 0∈[0,1],使得g(x 0)=f(x 1)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导学案

西湖中学2012年秋季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之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授课人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课时计划授课时间、班级 导学环节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扫描 中国 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 思想 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 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影响:开创儒家,整理的“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文献。 政治思想: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学说。 荀子 思想: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③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 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道家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思想 孟子 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著《法经》。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1)“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奖赏、奖励耕战。(3)主张“事异则备变” 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 特点:学术团体纪律严密,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主张: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③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 ④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演变:①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墨辩”学派。②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背景:①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②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③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如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陷入困境。②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③唐代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况:①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②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③张载:开创了理学中“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④“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学说:①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万物之理终归为一,为“太极”。②修养论:教育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了“仁”和仁者境界等,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要求儒家干预政治,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地位及影响:①朱熹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②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发展:(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 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高三二轮复习数学专题教案

云南省201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三十二) 题目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数学归纳法的解题应用 高考要求 数学归纳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类比与猜想是应用数学归纳法所体现的比较突出的思想,抽象与概括,从特殊到一般是应用的一种主要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 设P (n )是关于自然数n 的命题,若 1°P (n 0)成立(奠基) 2°假设P (k )成立(k ≥n 0),可以推出P (k +1)成立(归纳),则P (n )对一切大于等于n 0的自然数n 都成立 (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具体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恒等式,不等式,数的整除性,几何中计算问题,数列的通项与和等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试证明不论正数a 、b 、c 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当n >1,n ∈N *且a 、b 、c 互不相等时,均有a n +c n >2b n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知识依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错解分析应分别证明不等式对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均成立,不应只证明一种情况 技巧与方法本题中使用到结论(a k -c k )(a -c )>0恒成立(a 、b 、c 为正数),从而a k +1+c k +1>a k ·c +c k ·a 证明(1)设a 、b 、c 为等比数列,a =q b , c =bq (q >0且q ≠1) ∴a n +c n =n n q b +b n q n =b n (n q 1+q n )>2b n (2)设a 、b 、c 为等差数列, 则2b =a +c 猜想2n n c a +>(2 c a +)n (n ≥2且n ∈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 =2时,由2(a 2+c 2)>(a +c )2,∴222)2 (2c a c a +>+ ②设n =k 时成立,即,)2 (2k k k c a c a +>+ 则当n =k +1时,4 1211=+++k k c a (a k +1+c k +1+a k +1+c k +1) >41(a k +1+c k +1+a k ·c +c k ·a )=4 1(a k +c k )(a +c ) >(2c a +)k ·(2c a +)=(2 c a +)k +1 也就是说,等式对n =k +1也成立 由①②知,a n +c n >2b n 对一切自然数n 均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