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理想_共同体_的当代追求_卢德友

马克思理想_共同体_的当代追求_卢德友

马克思理想_共同体_的当代追求_卢德友
马克思理想_共同体_的当代追求_卢德友

[摘要]在历史情境与现实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内在要求。在追寻理想社会这

个论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从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等角度,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理论契合。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失为探索理想社会的价值倡导与现实行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时代性

[作者简介]卢德友,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哲学博士,南京210094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5-0006-0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309201301320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

NJUST2011PYXM11)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旨在正确对待本国发展与他国合理关切的问题,以寻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同发展与社会和谐。这无疑为我们敞开关于共同体与理想社会的讨论空间,并将这一条问题之链带入我们的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否具有内在共通?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两者之间的价值契合点存在于何处?它是否能够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一个探索契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又不得不关涉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展现之一事。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的理想共同体

思想对现实的贴近守护,理应成为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基本定向;理论对实践的不断反思,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创新中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就在于,深入时代的根基,将内含于社会现实之中那些最根本的思想任务和实践任务指明出来。并且因此之故,任何对于社会现实的置若罔闻、视而不见,都意味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弱化和放弃。

将思想纳入行进中的现实社会,去反思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境遇,进而追寻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目标,理应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所要谨守的原则。当抽象思辨从天国降到尘世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得不面对由现实生活开启的

历史任务———切入时代深处感知历史行进与人的生存。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情结合之后,这一历史任务就显得更加不可推卸。为此,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议题上,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思考契机。

首先,现实生活始终是理论之思的源动力。黑格尔曾将哲学视为“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马克思也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可见,作为社会精神生活内容的反映,理论须臾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具体现实。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倘若理论之思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尽数忘却,无异于在“头脑风暴”中独自徘徊和自我陶醉。马克思主义尽管被萨特誉为“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它仍面临着把现实生活据为己有的任务。依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必定只能从理论与现实的接洽点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它要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保持深刻的洞察力。在黑格尔那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尽管给人一种巨大的历史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历史感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精神的沙滩上”。马克思看到了理论形态的现实来源,并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72)。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来自于它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并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一种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也将追求理想社会的

马克思理想“共同体”的当代追求

卢德友

6

努力视为己任。查尔斯·泰勒曾言:“历史的极致,是一个完全符合于理性的共同体,或者我们可以说,一个体现自由的共同体。”[2](P149)共同体原本是“无中介的”、“直接的社会”,因其并未产生私有观念而表现为原生意义的社会。如果其中由于分工与交往而萌生私有观念,那就意味着原生共同体的瓦解与追寻理想社会的开启。谓之“理想”恰恰表明它在现实中的不理想,因为共同体在向社会的过渡中,遭遇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发生异化。譬如,市民社会作为一种不真实的共同体,就是“在没有私人所有的共同体瓦解后,在‘土地所有制’统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作为同样立足于私人所有原理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3](P214)。我们看到,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依然横亘于当代社会,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依然没有改变,此种情况下,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共同体就具有了现实性。

其次,人的生存发展要在时代变化中得以阐明。在现实社会中开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也指向了当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状况,因为社会的总体进步与个人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进程中得以统一。这一理论特质曾在马克思那里得到鲜明体现:“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4](P73)。正是由于马克思坚定持有理论关涉现实的精神,使得他在彻底瓦解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来,丝毫没有脱离理论形态赖以扎根的现实生活,没有脱离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人及其进行着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一种探寻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也始终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敞开一条道路。在这一实情面前,那些诸如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的空场”、“经济决定论”等质疑和批评,都黯然失色甚至不攻自破。

恩格斯曾认识到,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作为立足现代社会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需要保持自身与时代的深刻互动,能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保持高度的理论敏感性,在不断解答社会变化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而言,在现代性特征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就不得不面对现代性的生活场境: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科层制、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以及资本统治、物化意识、技术理性等现代的观念体系。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种种面孔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多元写照,在社会现实中抵御现代形而上学观念统治、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遂成为马克思主义传统问题域中的新任务。

令人欣慰的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依然值得我们期待和追求,它将以其经久不衰的召唤力,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们联合起来。当这一过程成为常态,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在切实行动中具有实现的可能,人类在朝向理想社会的道路上也会走得更远。因此,“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又何尝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一项未竟之事业。

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价值追求

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并将理论批判转化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解放自身的革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追寻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中表现出来的根本特质。也正因如此,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才具有值得追求的现实根据。

所谓共同体(Community),指人们在某种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或是指若干国家在某些方面形成的统一组织。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最早使用“共同体”一词,以表示人类在“社会”产生之前的组织形式:由最初形成的血缘共同体,发展和分裂为地缘共同体,后来又在相同价值的追求上形成宗教(精神)共同体。在人类发展史上,“共同体”这种组织类型明显先于“社会”,后者只不过是一种“机械聚合”和“人工制品”而已。所以,“共同体是古老的,社会是新的”[5](P54)。在英国社会学者齐格蒙特·鲍曼那里,共同体则是一个温馨家园和舒适场所,人们在其中彼此信任、互相依存。然而,这种“共同体”已经在人类生活中无可奈何地逝去,我们只能希望在未来重新将其拥有。对于追寻理想的社会共同体而言,如果说滕尼斯钟情于追溯历史与缅怀过往,鲍曼重在送别过去与展望未来,那么,马克思则是立足现实而把握当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的,是工人阶级愈加贫困以及人们交往机制异化的现实。在批判这一现实的过程中,马克思将理想的社会共同体指明出来。资本主义依托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以商品经济为开路先锋取得世界性的胜利。然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始终是资本主义表面繁荣之下的固有症结,并由此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经济危机与

7

社会异化等问题。面对此种境况,如何建构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共同体?马克思指出,唯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实现自身的政治解放,进而争取实现人类解放以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有可能。

“共同体”概念散见于马克思文本的各处,主要以家庭、氏族、部落、社会、国家等形式存在。氏族与部落虽然具有自然平等与原始民主的观念,但却因生产力低下而呈现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中心的交往机制,并非理想的社会共同体类型。其中尽管偶尔也存在着交换,但这种偶然的交换并非以市场为基础,而只是附带进行的“不发达交换”,或者用马克思的话说,它“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的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支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6](P105)。同样,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与国家却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因为它存在着不合理的、异化的现实状况,“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构成其主要的交往机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极大解放推动人们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社会-国家等因素都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统一,人们才真正拥有共同体的生活。这样,“自由人的联合体”遂成为马克思理想的社会共同体的最终形态。

马克思探讨理想的社会共同体,重在分析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条件。个人自由与共同体和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保障个人自由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共同体的和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将这一关系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P294)同样,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指出,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只有在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得以实现。马克思对“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探索,并非进行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深入现实去寻得根据,理论关注现实的宝贵品质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之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版前言中指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然而,这些都被《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实现了。

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并非马克思闭关书斋“顿悟”而来,而是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性研究中得出的关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构想。然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时常被不少批评指责为具有“乌托邦情结”。譬如,波普尔就认为它“是一种美学的和乌托邦的信仰”[8](P219)。其实,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上,将马克思与空想社会主义、未来学家相提并论之举,无疑是对马克思所做的努力视而不见。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考察和理性批判中,马克思寻找到人类通向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的“现实依据”。因此,马克思并非历史的先知先觉者,也没有断然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奢谈未来。对于未来社会,马克思绝无描绘具体蓝图之意,而是基于现实为人类历史敞开一条发展道路、提供一种价值追求。对此,伯特尔·奥尔曼之言不无道理:“相信一个质量更好的社会是可能的,或者希望它的到来,这不是乌托邦。”[9](P205)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与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在其中,每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休戚与共。在这一内在价值诉求及其拟定的理论框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已成为历史必然。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关切

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国际交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更加频繁,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也因现代交通与通讯而极大缩短。在如同村落般的世界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独善其身,人们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依存。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光鲜外表下,掩藏着马克思曾经诊断过的基本病症: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社会的“虚假的共同体”依然存在。既然历史不曾终结,那么事情总是需要有些改变。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渐渐远去,我们看到,现时代由国家间推动形成的共同体意识,不失为一种现实的努力和尝试。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全体人类利益相关与命运相连的立场,表达出一种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这体现出共同体观念在当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与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共同体实现内在契合。

首先,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就对社会的关注内容而言,倘若罗尔斯关注社会的分配问题,诺齐克关注社会的权利问题,那么马克思已然超越就某一个国家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从整个人类命运出发来关注世界历史问题。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由此开辟出来,并带动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的发展。

8

这些成就将人类带入世界历史时代,打上资本主义烙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各地,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自那时开始,人类获得空前的全球紧密联系,同时也注定未来担当责任的共同性和不可或缺性。作为人类普遍交往的机制,全球化将人类生存空间以“地球村”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将人类维系在事关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成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21世纪的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危机,如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等问题,同时,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逐渐凸显。所以,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些难题并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标示全人类需要站在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开展全球合作、发展共赢,这是一个寻求共识的价值目标,也是一场事关生存的现实行动。它所表达的相互依存与合作发展意愿,是中国与世界共谋发展、休戚与共的必然要求。

其次,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社会由不同利益诉求的个人和不同价值倾向的群体组成,大小不一的矛盾犹如幽灵般充斥其中。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依然存在、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也此起彼伏。而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会成为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现实生活中,那种没有矛盾的田园牧歌般理想社会也许仅仅只是“理想”,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无所作为。事实恰恰是,一种朝向美好社会的努力正在现实中展开。着眼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的合作与发展意识,是人类寻求共识、应对危机的内在需要。在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共同体意识下,一种全球性的多赢发展格局势必建立起来,而由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与合作意识,将有利于一国内部或国家之间矛盾的协调解决。

最后,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无论是哪一种理想的社会共同体图景,它们之所以值得追寻和向往,乃是因为个人在其中得以过上幸福生活。在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绝对贫困与社会关系普遍异化的实情,将改变工人阶级悲惨处境作为一项紧迫的历史任务指示出来,并被马克思深刻领悟和化为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行动。由此,作为社会历史最深层也是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个人的生存处境,被马克思在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中触摸到了。只有在共产主义这种真正的共同体中,社会遵循大写的共同体逻辑,个人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社会变革与历史进步的首要力量,是人们从未间断过的物质生产活动。但在生产力得到发展的现代社会,或者说是在我们追赶所谓的“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却出现新的征象。尽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的工人悲惨生活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依然面临着新的生存困境。当今人类遭遇的生存困境来自于现代社会本身的固有矛盾,譬如,各司其职的官僚科层体系与流水作业的现代生产模式,将人及其生产活动铆钉在某一环节之中;工具理性正试图褫夺价值理性的地位;大众媒体与传播技术承载的海量信息充斥日常生活;等等。可以说,作为一种统治方式的现代形而上学正在社会生活中全面落实,现代人普遍处于一种莫名的“焦虑”状态,查尔斯·泰勒将这种种迹象视为现代性的“隐忧”。“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性的合作,实质却以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终依归,它使人类意识到自身所正在参与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经历和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阵痛。

社会终将发展成为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基本结构的共同体,人们在其中充分发展着自由与个性。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要消灭现实矛盾的现实行动。马克思没有为我们拟定共产主义到来的时间表,也并没有为后世的社会变化作出具体预言,所以,探索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之路依旧敞开,而对于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现实行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M].徐文瑞,译.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2009.

[3]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韩立新,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郑一明,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M].

田世锭,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何叶]

9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未来理想社会_陈志刚

陈志 刚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未来理想社会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不赞同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学说,他明确地把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只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个片面的实现,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它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肯定,不是最理想的社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早期马克思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把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此后,他们有时也把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说,这两个词在他们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可以等同使用。而且,他们并没有把社会 主义社会当作共产 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的提法。在《哥 达纲领批判》中, 马克思虽然提出了未来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但并没有把共产主 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是列宁。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直都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等同使用。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本文拟对此作个澄清。 一 马克思最早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社会 主义思潮是在莱茵报期间。1842年9、10月间莱茵报记者报道了斯特拉斯堡会议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讨论的有关情况,这遭到了保守、反动的奥格斯堡《总汇报》尖酸刻薄的攻击,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中对《总汇报》的攻击作了驳斥,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马克思首先肯定,共产主义问题不仅是英、法两国的极端重要的问题,而且具有欧洲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指出当时流行的各种共产主义具有空想主义的局限性,应该受到批判。他写道:“‘莱茵报’甚至在理论上都不承认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因此,就更不会期望在实际上去实现它,甚至都不认为这种实现是可能的事情。‘莱茵报’彻底批判了这种思 想。”① 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当时各种共产主义的弊端。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理想的、最科学的,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当时的空想共产主义的道路。 一年后,在德法年鉴时期和巴黎手稿时期,即1843至1844年间,马克思仍然坚持认为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的原则、理论具有局限性的观点,反对把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明确地把自己追求的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1843年9月,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写道:“我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 ? 7?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3页。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的论述 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马克思理解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马克思关于共同体论述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共同体的建构是人类自古以来自觉的实践,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以共同体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从动物的群居生活进化而来,又远远高于动物的群居生活。早期人类共同体就是社会本身,人类共同体与人类社会在外延上是重合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大和发展,人类社会领域出现了分化,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共同体。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理解,人类生活的历史就是一部各种共同体发生、发展并相互制约的历史。 建构理想的共同体的基本依据在于,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必然选择。没有共同体,就没有人的类生活;而没有理想的共同体,就没有人类理想的公共生活。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贯穿于他理论研究的始终。 一、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追溯 滕尼斯说:“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1](P65)从这句描述中,滕尼斯把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形式,而它们之间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体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人类初期,人们梦想着诸神是共同体的中心,在其中诸神表现得无私和透明,反衬出人类的卑贱,而诸神的处所成为人们向往的、梦寐以求的神圣领地。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共同体是以维持城邦本身的存在、抗击外邦的骚扰和侵犯、激发本城邦公民政治热情、培育公民的美好德行为目的的。 随着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瓦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再由城邦的善的原则来维系,旧的社会秩序的崩溃,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规范社会秩序,这样就产生了斯多葛学派,试图用一种普遍的正义原则来重新构造社会秩序。西塞罗试图依靠自然理性所制定的法,把它作为普遍原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保社会秩序。因为罗马帝国庞大,地域辽阔,如果按照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管理方式管理帝国是不大可能的,也不可能对罗马所属地的成员继续实施教化,培养其德行。因此,法律确定罗马帝国的秩序比依靠公民的德行见效快,并正当和持久。然而,罗马帝国向外扩张,不断地发动战争,使人们产生一种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就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很快传入罗马。起初罗马认为基督教徒是帝国稳定的敌人,称基督徒为异教徒,但罗马很快就认识到,要持续统治这一广阔的地域,仅仅依靠罗马法是不够的。罗马越是镇压基督信徒,基督教的信徒就越多,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群众力量来与罗马抗衡。基于这种情况,君士但丁认为,罗马要充分利用这股力量,那些活泼的信徒正是振兴和统一罗马帝国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真题回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2014下半年全国统考)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答案:A。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曾提出过应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论述都是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展。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也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没有从根本上说清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同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人的发展“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用这种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中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大工业生产发展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有的先进的思想武器。其政治性、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特质决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有特殊的规律值得探寻的,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掌握和应用具体地、辩证地统一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神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现在和预知未来的武器”。共产党人所从事的活动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自发的行动,它从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活动。这一自觉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强大并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根源。“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力量,就在于它给党以可能来在任何环境中确定方针,来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来预见事变的进程,来不仅知道事实在目前如何发展和向哪里发展,而且知道事变在将来如何发展和向哪里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理论学习,就是要通过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们获得这种了解事物并把握未来的神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迈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门的必经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他从来没有把理论当作纯粹的理论来研究,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活动来建立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针对着、配合着一定的现实任务,都是为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它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是对理论的具体把握。要通过读书学习,把理论书籍里学取的基本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重视把握现实规律 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种事物现象都有它自身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依据它们自身的这些规律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并不在于从书本上学习了多少,而在于能否了解把握自己所要改造的周围环境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实质。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给共产党人以在任何环境中确定方针的可能,就在于它是要掌握而且能够掌握一切环境中事变的具体规律,就在于能使我们依据这些规律来预见事变的过程。 要掌握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一切个别结论和原理,必须注意到这些结论和原理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之下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把这些结论、原理和它所产生的环境条件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依据自己环境的实际情况获得自己的理论结论和原理。我们要学习“他们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学习他们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实质。 要进一步全面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要努力找出实际情况中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否则,“正确的立场和方法”仍只能是主观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要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才能够存在的。如果一时一刻停止了实际应用,那仍然是唯心的空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使我们学习掌握的理论当中包含丰富的现实环境和历史规律知识,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特点来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离开具体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实践的一个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实践,服务于实践,而且以一定的实践的立场为立场的。任何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是为着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建立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成立是紧紧地依赖于实际的,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必须以理论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115048685.html,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性 作者:阙益敏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5期 摘要:文章从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出发,阐明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三种形态并梳理了发 展过程中的逻辑路径,在列出了共同体的来源和理论依据后剖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世界尤其是中国的价值和启发。这对增强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探索和实现全人类的真正利益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个人自由;辩证法;共同利益 一、共同体的逻辑线路 (一)生产力发展是共同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在唯物史观视域内对共同体的发展逻辑的考察,深刻透视了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系统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中介方式,客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这里的实践不是抽象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人的活动;由人的活动开辟的人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和秩序以及由人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动态的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此处的实践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据此,马克思指出考察共同体的发展演进要从物质生产出发,要把其与生产方式相关联。①由此可见,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共同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共同体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引起共同体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 (二)唯物辩证法是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是黑格尔。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中理念论的核心要素,把世界运行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超越于人的理智之上的绝对精神。这种辩证法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其论证的依据,具有很强的历史感。马克思通過剥离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提出了以革命性、历史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成性辩证法。革命性为实践性提供了动力,实践性为革命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历史性是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辩证法是从现实的问题中生成的,是对现实的物质关系的改造,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虚幻性质,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客观性批判。 二、起源 (一)产生路径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WORD格式整理版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五至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暨巧莹 学生学号:20141602310007 所在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任课教师:丛德生 完成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在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快节奏、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涌现,常常使大学生在思想觉悟和认识上感到迷茫、无力。因此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当今社会同肩并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对思想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基础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的必要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所决定,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文章[写法·借鉴] 过渡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安排恰当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马克思一家到达布鲁塞尔后“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下一段用“这时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予了帮助”过渡到恩格斯等友人帮助马克思渡过难关,显得很自然。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较大的著作而马克思又觉得自己没有充分熟悉英国情况时,作者用“因此”一词紧承上文引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考察的介绍,显得水到渠成。作者评述时也很注意过渡。如介绍完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用“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著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一部论战性著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这一论著的评述。这样写,使上下文内容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过渡”是为了加强文章层次或段落间的连贯,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行文才畅达,全文才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这一层次转到下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写法指点:写文章时,如果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转折较多或较大,那么通常都会采用“过渡”。“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一般地,如果意思转折不复杂就不必着力交代,只需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然”“然而”“不过”“但是”“将来”等来过渡即可。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转折又较大,一般就需要用过渡段来衔接。

阅读下面这段话,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主要从过渡方面来考虑)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幽默,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去感染别人,让我的观众因我而快乐。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佳作·领悟] 最后的岁月 罗范懿 1881年12月2日,这是燕妮弥留的最后一天。天气寒冷,夜里急风暴雨。她直到最后一分钟,神志始终清醒。当她的言语已经十分困难时,为了让亲人们振作起来,最后尽力地握住每一位亲人的手,用英语向心爱的人说出最后一句话: “卡尔,我支持不住了。” 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炯炯有神,最后一次辉映出这位非凡的女性那伟大与深邃的心灵。眼睛中闪烁着唯一能减轻死亡痛苦的无穷尽的爱…… 燕妮去世了。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觉和思维。 爱情的终曲发出了强烈的颤弦音……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有感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从远到近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联系,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加深了理解,受益匪浅。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所学习,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学,比较被动,导致学习不够深入,曾片面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次学习,老师给我们讲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并介绍了这些着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阐发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全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狭义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止是创立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随之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理论,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们实现目标和任务的手段、方式、途径,可以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如果生搬硬套地将马克思主义用到我国的国情,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思想。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用毛主席的话:“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当今复杂多变的 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因 此,应充分认识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现阶段大 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使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显 著效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 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内容。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难度最大的 教育。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卓有成效。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 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 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现代最先进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 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其思想道德 素质 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国浩马克思主义,相信很多国人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百姓或多或少的都了解一点或者都听过,而作为一名党员,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毛泽东主席说过:“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于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解释。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又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的先辈们就是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与侵略者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建立后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完全的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不仅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还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列宁同志依靠马克思主义结束了俄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苏联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国力之强大,使美国都感到忌惮。特别在二战

结束后,依靠马克思主义建国的苏联建立了强大的海陆空军部队,誓与美国一较高低。新中国建国后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和各民族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先后经历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最终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建立新中国之前的那段动荡时期,伟大的中国人民就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怎样才能救中国于水火。寄希望于封建主义,结果维新变法失败,寄希望于资本主义,于是有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人们刚刚看到希望,又被袁世凯窃取,然后称王称帝,又失败了。先辈们又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尝试,终于在马克思主义上看到了希望,可是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八年抗战打跑了小鬼子,又迎来了3年的内战,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看不多光明,可是先辈们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在黑暗中为中国人们带来了光明。 1999年9月,英国的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前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与时间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文章[写法借鉴] 过渡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安排恰当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马克思一家到达布鲁塞尔后“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下一段用“这时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予了帮助”过渡到恩格斯等友人帮助马克思渡过难关,显得很自然。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较大的著作而马克思又觉得自己没有充分熟悉英国情况时,作者用“因此”一词紧承上文引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考察的介绍,显得水到渠成。作者评述时也很注意过渡。如介绍完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用“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著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一部论战性著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这一论著的评述。这样写,使上下文内容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过渡”是为了加强文章层次或段落间的连贯,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行文才畅达,全文才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这一层次转到下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写法指点:写文章时,如果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转折较多或较大,那么通常都会采用“过渡”。“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一般地,如果意思转折不复杂就不必着力交代,只需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 然”“然而”“不过”“但是”“将来”等来过渡即可。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转折又较大,一般就需要用过渡段来衔接。

阅读下面这段话,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主要从 过渡方面来考虑)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幽默,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去感染别人,让我的 观众因我而快乐。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佳作领悟] 最后的岁月 罗范懿 1881年12 月2日,这是燕妮弥留的最后一天。天气寒冷,夜里急风暴雨。 她直到最后一分钟,神志始终清醒。当她的言语已经十分困难时,为了让亲人们振作起来,最后尽力地握住每一位亲人的手,用英语向心爱的人说出最后一句话: “卡尔,我支持不住了。” 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 炯炯有神,最后一次辉映出这位非凡的女性那伟大与深邃的心灵。眼睛中闪烁着唯一能减轻 死亡痛苦的无穷尽的爱…… 燕妮去世了。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觉和思维。 爱情的终曲发出了强烈的颤弦音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 2.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其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人和世界的关系;群体和世界的关系;个人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个人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3.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因为人类进入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三重危机—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造成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其次是整个人类生存面临的现实危机;最后是每个个体出现的生存意义危机。可以说人的生存在当代出现了全面性的危机,关注人的生存和解决人的生存危机就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7个: 现实存在论;具体人性论;自我塑造论;实践生成论;生存价值论;自由解放论;全面发展论。 1.现实存在论: 现实的人存在三种基本形态:人类全体.社会群体.人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实际就是人类,社会群体和人的个体的统一。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不同于人的个体,因为它不但以个体形态存在着,而且还必须以社会群体形态与人类全体形态存在着。 2.具体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的研究必须对人的本质做“应然”“实然”划分,对狭义的人性也必须做“应然人性”“实然人性”的区别。人性论回答人的本质问题,这里的具体指的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指的是用矛盾辩证法把握这种具体的人性理论。 3.自我塑造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也承认人是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是在创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人类是再创造人化世界中生成的,群体是在创造社会制度过程中生成的,个人是在创造精神世界过程中生成的。 另外,在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中,理想信念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人的自我塑造提供形象,但是不能夸大理想信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学一方面认为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离不开理想信念的作用,另一方面认为对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活动。 4.实践生成论: 实践观点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从_共同体_视角看人的发展思想探析

求实 2007.9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马克思从/共同体0视角看人的发展思想探析 秦 龙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摘 要]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从来没有孤立地考察人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实现 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 人自由。与此同时,在马克思看来,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影响了其组成成员个人的不同发展状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0、/虚幻抽象共同体0以及/真正的共同体0分别对应着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仔细研读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共同体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共同体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7)09-0011-05 [收稿日期]2007-06-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0(06CK S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秦龙(1973-),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文化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从来没有孤立地考察人的发展问题,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他坚持把人的发展形态与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以及人们不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联系起来看待。马克思不仅全方位地揭示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也为后人深入考察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马克思曾明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个体发展史。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0。[1](P532) 尽管如此,马克思却不认为个人单独可以实现其自由发展,这一目标只能实现在共同体的前提下,只能依靠共同体来完成。因为无论是人类之初的原始存在还是其后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共同体,即使共同体不总是个人自身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 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0[2](P21) /人的 实质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0[3](P487) 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论证共同体与个人自由发展的关系时指出,/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头脑中的观念的方法来加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 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0[4](P119) 但个人如果要重新驾驭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没有共同体,这 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 人自由。0[4](P119) 这里马克思明确指明了共同体对于个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马克思上述对个人发展与共同体关系的指认并不意味着他把所有的共同体都看作是促进个人实现自由发展的条件。因为在马克思眼中,共同体本身有诸多的发展阶段和类型,包括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0(原始共同体及其各种演化形式)经过阶级、国家、货币等/虚幻共同体0形式乃至未来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0这一/真正共同体0等等一系列的发展形态。之所以如此,按照马克思一贯的观点,个体以何种方式结成共同体不是任意的,人们以何种方式结成共同体归根到底要由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来决定。由于人们的交往形式受生产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社会关系根植于人们对自然的关系,因此/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 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0[4](P92) 这样,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上人们只能结成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同时这也是历史的事实。马克思肯定,不同的共同体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大体说来,对于/真正共同体0而言,毫无疑问它将是个人自由和发展的促进条件,

马克思第七章习题和答案解析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5.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D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11.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1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