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iolin 莫扎特《降E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K. 268 小提琴曲谱+钢琴伴奏曲谱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iolin 莫扎特《降E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K. 268 小提琴曲谱+钢琴伴奏曲谱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iolin  莫扎特《降E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K. 268 小提琴曲谱+钢琴伴奏曲谱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iolin  莫扎特《降E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K. 268 小提琴曲谱+钢琴伴奏曲谱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美学意义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色 学生秦志飞 指导老师任力志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由浅入深地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深刻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艺术特色 作者作品简介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佳山村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从此成为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早年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1959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名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 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被称为“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它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也表达了对封建宗教礼法的强烈控诉以及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祝福。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两人联手,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一个利用作曲专业特长,采用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利用独奏乐器乐交响乐队相互竟奏的协奏曲体裁形式,在老师、同学及交响乐队的支持配合下,于。1959年5月首演成功,很快就驰名中外。 曲式结构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发展并结合奏鸣曲式结构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艺术过程及感人意境,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我会在接下来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在欧洲音乐史课上第一次听老师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就对这位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的奥地利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很是感兴趣,特别是在听完他的生平和主要音乐风格及作品欣赏后,让人真的很佩服他的才气。他的作品真的给人以很特别的感觉,或许不如贝多芬的那般炽热、起伏跌宕,但莫扎特的音乐清明高远,乐天愉快,淳朴优美,其挚温暖,有如天籁一般。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和SPring Spring (春泉)。莫扎特在严酷命运的摧残之下默默地承受着、孕育着、奉献着……象殉道的使徒般唱着温馨甘美的音乐安慰着自己,安慰着整个世界。他自己得不到妩慰,却永远在温婉慰藉着别人。他的音乐恰恰是他天使般纯洁灵魂的写照与再现。莫扎特在精神上创造出现实中所得不到的幸福,他以乐天的创造来征服现实的苦难。莫扎特无限美好的信念所表现的和平、安谧、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莫扎特永远是我们忠实的,永远给人安慰的好朋友。 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的童年似乎也许也与别人的有些许不同呢,多了点幸运与天赋,当然也多了必不可少的努力,一些别的青年音乐家不敢做的、冒险的事。这些也许都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素材。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出生时风雪交加,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由其父亲记录他所谱的短小乐曲。莫扎特的父亲宫廷乐师Leopold Mozart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小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曲《梁祝》的艺术魅力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魅力 学生姓名 王 雄 专业名称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罗 旭 2008年5月14日 教学单位 音 乐 系 学生学号 20047202059 编 号 YY2008YY074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艺术魅力 王雄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04级3班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对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梁祝》这一作品所包含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下述论文中,我将分别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曲式结构、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影响等几方面来阐述《梁祝》的艺术性。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说为什么《梁祝》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与发展,且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粱祝》、曲式结构、不同对比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Violin Concerto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rtistic Charm Wang Xiong (Class3 Grade2004,music department,72101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nn Xi)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violin concerto work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I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the artistic charm s of this work. In the following paper, I would like to illustrate the work from these aspects:the background of its production ,composition style and the different comparisons performance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Meanwhile we explain it in a professorial way why the composition can be passed down for so many years and can be popular among the mass people of Chinese And over the world . 【Key words】violin concerto、Lang Shanbo and ZhuYingtai、Musical form structure、Different contrast

莫扎特所有作品集列表(仅限借鉴)

莫扎特所有作品目录 Complete chronological list of existing Mozart compositions 按照科歇尔编号是按照时间结合作品主题混编的,时间顺序是主线,但有些年代是科歇尔推断的。[k1:原版本,k6:第六版本,1964年] K1K6Composition 作品名Date Place 1a Andante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b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c Allegro in F for Keyboard 11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d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16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 1e Minuet in G for Keyboard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1 1f Minuet in C for Keyboard 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6 6 Sonata in C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C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7 7 Sonata in D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D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2 2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January 1762 Salzburg 3 3 Allegro in B-flat for Keyboard 降B大调快板 4 March 1762 Salzburg 4 4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11 May 1762 Salzburg 5 5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 5 July 1762 Salzburg 5a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Summer 1763 8 8 Sonata in B-flat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降B大调 小提琴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9 9 Sonata in G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G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07,09音教(2)班冯媛媛《梁山伯与祝英台》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协奏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什么原因? 由一个动 人的传说到一首动听的乐曲,有人把它比喻成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本 文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 的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从作品反映的故事到作品的创作 由来与作品的主要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赏析协奏曲结构 1、作品产生的年代与作者简介 我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 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 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 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 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 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 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香港,它连续 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 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 2、作品内容及结构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标题音乐。《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 曲调因素,它是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其结构为奏鸣曲式。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 节概括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 结构框架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 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最后的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晴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 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 故事。 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 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35号安徽财经大学 引言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音乐这样细腻。美术很伟大,但是美术是静态的,缺乏时间的过程。文学很伟大,但是有时间性。只有音乐是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如同寂静夜的那支寒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沧桑,把那一串串音符倾洒在夜幕下,隽永悠长。因乐如同那初生婴儿纯真的眼神,明亮而不含一丝瑕尘。聆听经典音乐,伴着无阻思绪起舞,静享那一份遗世独立。正如冼星海所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自问世以来,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它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一、《梁祝》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 《梁祝》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受到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古典爱情故事启迪,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俞丽拿等同学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并商议创作一部与古典相结合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学院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这部作品完成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部优美的小提琴曲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运用单乐章、带标题的形式。

莫扎特

莫扎特 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莫扎特 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魔笛》这首乐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

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莫扎特代表作: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魔笛》 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 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其它《弦乐四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001.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002. F大调小步舞曲 003. 降B大调快板 004. F大调小步舞曲 005. F大调小步舞曲 006.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7.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8.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a.C大调快板 009b.降B大调行板 010.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1.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2.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3.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4.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5.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6. 降E大调交响曲(NO.1) 017. 降B大调交响曲(NO.2) 018. 降E大调交响曲(NO.3) 019. D大调交响曲(NO.4) 019d.C大调钢琴奏鸣曲(四手联弹) 020.“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合唱) 021. 为男高音和乐队所作的咏叹调 022. 降B大调交响曲(NO.5) 023. 为女高音和弦乐所作的咏叹调 024. 八首钢琴变奏曲 025. 七首钢琴变奏曲 026. 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7.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8.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9.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0.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1.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2. 为乐队、女高音、大键琴所作的幻想曲033. F大调圣歌、四个声部和弦乐 034. 一首宗教圣歌、四个声部、乐队和管风琴035. 第一位死者的罪恶(合唱) 036. 为男高音和男低音所作的宣叙调和咏叹调037. F大调钢琴协奏曲(NO.1) 038. 拉丁文喜剧:《阿波罗和雅辛托斯》039.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NO.2) 040. D大调钢琴协奏曲(NO.3) 041. G大调钢琴协奏曲(NO.4) 042. 葬礼音乐 043. F大调交响曲(NO.6) 044. 交替圣歌《Cibavit eos.》 045. D大调交响曲(NO.7) 046. 根据K.361改编的五重奏 046d.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6e.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7. 宗教音乐 048. D大调交响曲(NO.8)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分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分析 乐曲开始,在管弦乐队比较弱的低音的烘托下,竖琴缓慢的勾出几个音符; 接着是长笛出场,先是一段悠扬的旋律, 描写了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接着短促快速的吹奏像是在模仿鸟叫。 接着双簧管奏出缓慢抒情、田园风格的主题,配合弦乐低声部的拨弦以及弦乐中高声部的拉奏,营造出江南的春景图。 独奏小提琴出场,在清脆的竖琴声音的衬托下, 演奏出甜美、明朗、诗意般的主题——爱情主题, 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旋律,大概持续40秒; 接着独奏小提琴转到低声部再次演奏主题,演奏过半又在转回高声部, 一高一低,一粗一细,给人一种甜蜜的感觉。 伴随着笛声,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来了一段对答,仿佛祝英台与梁山伯草桥结拜的情景。 随后乐队再现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则在前附和,给人的感觉真像花丛中飞舞的一直蝴蝶 管乐的两声低吟之后,便是独奏小提琴的华彩段。 华彩乐段是作曲家留给演奏着即兴演奏的一个乐段,限制不大,由独奏者自由发挥,当然难度也蛮高。 因此,在听不同版本的独奏华彩时,你会发觉每个演奏者处理得都不一样,差别蛮大。 这一段里,旋律变得轻快起来,和前面的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独奏小提琴和乐队如影随形,时而小提琴主奏,乐队伴奏,时而乐队站在前面,小提在一边附和,展示了一幅同窗好友共玩共读的画面。 细心的话你可以发现,其实就是几个主题旋律在不停的变奏,至于哪个旋律代表什么事情,是一起踢球还是一起读书,放开你的想象力去想象好了。 欢快的旋律突然变缓,由大提琴奏出,带点不安与伤感的味道。 接着小提琴奏出由爱情主题的旋律,不久乐队加入,再接着又是小提琴与大提琴

的对答,仿佛两人长亭惜别,互诉衷肠,恋恋不舍。乐曲进入了抗婚阶段,乐队转为充当封建势力的角色。 首先是大提琴和低沉的锣声暗示了不详的预兆,小提的一下颤抖显示了祝英台的不安; 接着在弦乐低声部的一段引导后,铜管在乐队的烘托下,奏出了封建势力的主题——逼婚; 接下来,独奏小提先以散板节奏演奏,表现出祝英台激动,在这一段里,独奏小提和乐队交替出现,分别演奏抗婚的音调和咄咄逼人的封建势力主题,展现了一个逼婚与抗争的戏剧画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个高潮。 音乐趋向平静,木管的声音引出了两人楼台相会的情景; 独奏小提先拉奏了极其婉转、凄凉的一段旋律,笛声在背后隐隐应答,接着大提琴由同样的旋律进入, 开始和独奏小提对答,两者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缠缠绵绵,把两人楼台相会、互诉倾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音乐急转直下,进入了“哭灵”阶段,独奏小提以紧拉慢唱的手法,模仿祝英台的哭声,表现了祝英台内心的独白和悲愤的诉说,代表封建势力的乐队则时不时的压上来,仍然表现咄咄逼人,快板和木鱼的加入给人一份得意的感觉。 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强奏出了纵身投坟的祝英台的最后一声呼喊,反抗封建势力的最强音!!! 然后,打击乐和乐队齐鸣,雷声大作,音乐进入了全曲的最高潮,然后渐静乐曲进入“化蝶”部分。 长笛柔美地演奏出来自引子的旋律后,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仙境,重现了开始时的那幅江南美景;接着,加了弱音器的弦乐队奏出了爱情主题,重现了安详、宁静的气氛; 之后,小提独奏爱情主题,悠扬的旋律加上背景弦乐的拨奏,中间还有两次颤音,活灵活现的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双蝶,在花丛中自由欢乐地飞翔的情景;然后乐队进入命令的齐奏,烘托独奏小提的主题,体现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音乐进入尾声,小提奏出最后一句旋律后,音乐减弱,神话般的仙境远去了。

浅析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风格与特点

浅析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风格与特点 发表时间:2019-03-05T14:21:11.0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上作者:贾双旭 [导读] 研究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风格与特点。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下手分析。整体研究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演奏风格、练习曲的发展、和声技术的进步、创作风格脱离巴洛克时期的枷锁。由于莫扎特作品的古典主义风格最为明显,会单独分析莫扎特,包括莫扎特的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特点。以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此曲目创作于1775年,是至今都被广泛演奏的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研究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风格与特点。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下手分析。整体研究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演奏风格、练习曲的发展、和声技术的进步、创作风格脱离巴洛克时期的枷锁。由于莫扎特作品的古典主义风格最为明显,会单独分析莫扎特,包括莫扎特的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特点。以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此曲目创作于1775年,是至今都被广泛演奏的著名小提琴作品之一。会有这部作品中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及结构与内容等方面的介绍。此曲不仅旋律优美、细腻,而且充满激情、活力,并且充分体现了青年莫扎特对于音乐创作独有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古典主义;演奏风格;音色;莫扎特 一、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逐渐走向平民化、大众化。古典时代被音乐包围着,反射出平易近人社会生活的光辉。社会生活的音乐从这个时期体现出来,音乐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古典音乐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由于文化潮流的影响和发展变化,音乐家们迅速改变了创作风格的道路。以前创作教堂教会和宫廷音乐的音乐家们逐渐走向了思想自由和创作自由的道路。由于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作曲家们追求能让大众所欣赏理解的音乐风格,更符合当时社会人文风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普遍思想追求,追求古典美,追求高雅的风格。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不像巴洛克时期音乐有过多的修饰,复杂的技巧,讲究流畅、典雅、自由、悠扬的旋律,强调乐曲结构严谨而完整,符合逻辑性,要求对称的方整形结构。 莫扎特大师的作品因为他的人生历程和见识,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和风格,可以这么说,莫扎特的创作风格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象征性代表。莫扎特规范严格的古典和声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简洁、明朗、生动、活泼,又均衡、严谨规范的艺术审美,这也是十八世纪后期艺术家所追求的形式美的象征。莫扎特将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都化为音乐,围绕的生活中,音乐是他的语言,他用音乐诉说生活,它的作品保持着意大利古典音乐的古典美,继承了古老的优良风格。 二、莫扎特生平简介 莫扎特生于充满浓郁音乐气息的奥地利萨尔茨堡。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完成了六百余部音乐作品,包括他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歌剧,还有交响曲、独奏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的重奏。他的作品创作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列奥波特·莫扎特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演奏家、作曲家,也是大主教教堂的副乐长,他对莫扎特极其严格,莫扎特父亲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莫扎特英年早逝,但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极大,质量也很高,他的作品直到现在也被世界各国的音乐家演奏家所追捧。 三、莫扎特小提琴作品风格 (一)对称式乐句 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在他19岁时用了九个月所创作的,他一共创作了五首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完全是为了自己演奏而创作的。这是第三首协奏曲,与前两首的作品风格相差不大,但是在作品的规模上与深度上比以前两首作品的艺术性更浓烈,这首作品可以看出莫扎特飞跃的进步与成长,提升了作品的深度。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台阶,乐曲有着浓烈的法国浪漫情调。 莫扎特的作品中一大特点就是对称式乐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采用如此的结构特征,详细分析一下莫扎特的对话式乐句,其实莫扎特最擅长写歌剧,他将歌曲中一问一答的特点应用到了器乐作品中,就像两个剧情中的人物在对话。他将这种作曲技巧巧妙地应有其中并且运用自如,由于这种对称的乐句仿佛在对话,一般在问句的时候演奏的弱一些反之答句的时候演奏的强一些,所以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在脑海里构造出一个像对话一样的场景。(二)音准与节奏 我们都知道音准是音乐系统里面的一大支柱,同时也是演奏时的最主要的一个关注点,无论是哪首乐曲都要注意音准问题更不要说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了。莫扎特的作品旋律线比较清晰规整,反而这种简单的旋律看似简单,其实在演奏中对音准的要求更高,不光要拉得准还要拉的清晰透亮,不能出现毛毛躁躁的音,换把位的音也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滑上去,拉准单个的音很简单,但是想演奏准确通篇的乐谱并非容易之事,这就非常考验平时的基本功练习了。 (三)力度、音色与华彩部分 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以流畅自然为特点,作品中的力度记号和表情符号比较有一种简单的特色,所以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演奏时候的细腻和内在情感,所以演奏的力度要掌握好并且要将感情的表达达到细腻。在研究他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有些乐句里只有f这一种重音记号,如果力度演奏的都相同必然索然无味,但是如果在演奏时旋律的走势时做出一些相应的变化,就会让音乐变得有吸引力更加有活力。所以由此看来,看起来简单平常的旋律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力度变化技巧,所以我们要准确的把握这种力度的变化。莫扎特作品处理起来要求比较细腻,在音乐的抒情和歌唱性方面不能枯燥,要求表达出丰富的层次感。以力度来同时掌控好音色,在演奏时尽量拉出“典雅”的乐曲风格。 很多小提琴协奏曲都有华彩乐段,这一乐段个性化明显并且音乐素材丰富。华彩乐段考验演奏着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虽然篇幅不大,但它是整首作品最华丽辉煌的一部分。华彩乐段集合了很多演奏技巧,演奏音程和弦要求音准,旋律线的走向要掌握好以及声部的变化。炫技比较多,所以音乐表现要丰富,但是也不能单纯的只是炫技,这样会减弱音乐本身的内涵。

浅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色

浅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色 摘要:本论文作为音乐欣赏课作业,先对这一学期所学进行了简单总结。然后着重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了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乐曲标题协奏曲。这首乐曲是何占豪、陈钢1958年冬,在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以西洋乐小提琴协奏曲演绎这一民族化乐曲,堪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之一。这个故事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者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整个乐曲分三个部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论文最后简单地对其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爱情;情感;真挚;西方音乐。 欣赏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性的欣赏。音乐作家创作音乐作品,很大程度上根据生活背景,有时创造背景,移情于音乐。音乐可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乐理、声乐等。而中国的戏剧又分为昆剧,京剧,豫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评剧,黄梅戏,越剧等。人们对不同的戏剧进行欣赏,不同的戏剧有不同的特点。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戏剧音乐的特征四功五法令人钦佩。而在其他方面一些因素也很重要——音乐与画面的位置关系,音画同步,音画对应,音乐蒙太奇…因为它们影响着音乐的表达效果。 中国的优秀音乐如《梅花三弄》,《广陵散》,京韵大鼓,四川评弹,阿炳的《二泉映月》,陈钢与何占豪的《梁祝》……数不胜数。 对于西方的音乐,分为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神曲《创世纪》,就是古典乐派的典型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交响乐队在西方形成,其组成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在贝多芬的作品下基本形成。 音乐家的经历是传奇的,也是艰辛的。对于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生活经历,及创作历程,可以说少年得志,一生精品层出,却英年早逝,他的《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令人如痴如醉。而音乐巨人贝多芬,他谈了十三次恋爱,却一次未婚,可谓一生坎坷。他的命运交响曲,《欢乐颂》,《命运》等可谓传世之作。令人惊奇的是,大音乐家有时也是家族性的。,老约翰·施特劳斯以《拉德斯基进行曲》闻名于世,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则更高一筹。当然音乐更需要创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可为

莫扎特与古典音乐

莫扎特与古典音乐 一、人物简介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艺术生涯 (一)初露锋芒(1762~1773)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S.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了三部。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征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二、结束部 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征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三、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征调,4/4拍子)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B征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恸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四、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

莫扎特弦乐四重奏

莫扎特弦乐四重奏 唱片公司:PHILIPS 莫扎特的室内乐中纯以弦乐来演奏的,包括了数首弦乐二重奏(小提琴和中提琴),数首弦乐三重奏(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二十多首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室内乐最热门的编制之一)六首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加中提琴).莫扎特在这一类作品中展现了许多旋律美之外的东西.例如丰富的和声和精准的对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六首海顿四重奏了,这六首题献给海顿的作品是莫札顿得到海顿的指导后所作的.而这些作品除影响了海顿后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之外,更对后世树立了难以超越的极高标准. 1782-1785年间,莫扎特谱写了六部弦乐四重奏题献给海顿。这些乐曲与海顿的《俄罗斯》四重奏并列,在欧洲音乐史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六部中的第四部别名《狩猎》,完成于1784年11月9日。1785年2月12日,莫扎特在学校街846号底层的艺术之家举办了一次家庭音乐会,初演了三部新创作的四重奏。听了作品后,海顿向莫扎特的父亲说:"当着上帝的面,作为一个诚实之人,我要告诉你,你的儿子就我所知,不论在人品上或在声誉上都堪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具有鉴赏力,也具有最丰富的作曲知识。"莫扎特称这些作品是"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这首第十七弦乐四重奏,因开始主题的音型、和声及二拍节奏给人以猎号之感。故有"狩猎"四重奏之称。采用这样的主题,可能因作者当时正全神贯注地考虑为圆号家洛伊盖布创作一部圆号协奏曲所致。全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十分急速之快板,采用奏鸣曲式。乐章具有明显的德意志风格。著名音乐家爱因斯坦认为"这乐章的开始,是莫扎特艺术才智的一个证明"。主部主题欢悦、乐观,而尤为特殊的是展开部没有采用任何呈示部的素材,但在尾声中,却以对位的手法处理开始的猎号主题,使乐章前后呼应,融为一体。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中板,三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c8640910.html,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葛文佳 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4期 摘要:《梁祝》在國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整部协奏曲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陈刚;何占豪;民族交响音乐;梁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11-01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1959年,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改编过琵琶、古筝、二胡、高胡、革胡及钢琴的五重奏版本。他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等。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 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故事 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聪明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英台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2.该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都是优秀的在校学生,陈刚和何占豪也在其中,其奋斗目标是要向优秀的古典作品学习、借鉴。《梁祝》协奏曲的最初一稿,写了相爱、抗婚、投坟这几个段落。尾声是投坟之后第一主题“怀念”的再现。校方在审读了初稿之后,把何占豪与陈钢叫到办公室,否定了这样的结束处理。“怀念是必要的,但

浅谈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谈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鸣曲。这首贝多芬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中期时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从乐曲的结构的改变和风格手法的创新都充分体现了贝多芬这一时期创作风格的转变,并深刻影响着其后的小提琴创作。因为此曲完成于春天并且又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故被后人命名为《春天》奏鸣曲。本文以《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乐曲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法的分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贝多芬;春天;演奏技巧;音乐风格 目录 一、贝多芬10首小提琴奏鸣曲简介 (1) 二、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技法分析 1 (一)音乐风格 1 (二)乐章分析 (2) 三、《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3 (一)第一乐章演奏技法分析 3 (二)第二乐章演奏技法分析 5 (三)第三乐章演奏技法分析 5 (四)第四乐章演奏技法分析 6 结语 7 一、贝多芬10首小提琴奏鸣曲简介 总的来说,贝多芬10首小提琴奏鸣曲按照创作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早期作品,这个时期他创作了第一至第三号奏鸣曲,创作手法多少受了一些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作品风格还是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第二阶段是中期作品,创作了第四、第五号奏鸣曲。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风格上开始大胆尝试新的创作手法,作品中开始体现贝多芬独特的光彩。第三阶段晚期开始往峰巅发展,至第九号达到最顶峰。 二、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技法分析 (一)音乐风格 这首《春天》是一个四乐章的奏鸣曲。贝多芬打破了在传统小提琴奏鸣曲当中的3乐章结构的传统限制,在中间添加了一个谐谑曲的乐章,这让从起始的快板乐章到最终的回旋曲乐章相互间更加的丰富多彩。和声与和弦的种类基本与海顿、莫扎特相同,且更加修饰和声的纵向结构,形式的表现更为紧密,注重和声的简单的作用性、典雅的和声风格。 贝多芬对于音乐语言的使用提升到了令人震惊的高度,让人一听就能理解要表现的思想,且两个主旋律在性质上是相互对立的,这让乐曲发展透出巨大的动力。主旋律是古典主义的委婉柔美,副题则是雷厉风行。这首乐章的奏鸣曲不同于其他的3个乐章的悲伤,而是像”温婉女性的形象”,柔美自然纯朴的风格创作。 (二)乐章分析 1.第一乐章(Allegr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