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设计

文献综述-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设计

文献综述-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设计
文献综述-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设计

文献综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在加上国民经济的提高,使得愈来愈多的中国普通百姓有经济实力购买轿车,圆自己多年的汽车梦,拥有一部自己爱车已不在遥远,反而是成为很多人触手可及的事情。然而,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性,汽车多了,由此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就变得日益突出了。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很多老司机和新司机同时上路,驾驶技术参差不齐,驾驶习惯也都良莠不齐。俗话说的好,十次事故九次快,很多司机朋友都喜欢“超速驾驶”,对其他车辆和行人漠然视之,车主往往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随意提速,超速行驶,当汽车处于超速行驶状态下,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就大大降低,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往往会导致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发生。②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比较庞大,汽车又多,一些商业繁华路段往往是一个城市中人口密度最大,车辆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交通事故突发率最高的地方[9]。据相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为60万起,死亡10万余人。我们再把眼光放到全球,全世界每过6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全世界每一分钟就有人伤于车祸。交通事故不仅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限制车速,维护驾驶员和行人的生命安全。现实证明通过强制限制车速可以很好地解决汽车超速这问题,交警可以通过安装雷达测速器来限制汽车车速,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雷达测速具有覆盖面不够广的问题,无法覆盖整个限速路段[10]。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让它时刻提醒驾驶员自己的行车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汽车超速驾驶的问题,避免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正文

一、国内外关于超速限速系统设计情况

世界各国为了解决驾驶者有意或无意超速驾驶的问题,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措施,与此同时,汽车电子限速装置也在不断发展,有许多电子设计者或公司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力求能

设计出一种能普遍使用的汽车限速装置。据悉,法国汽车制造和营销委员会与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和雷诺汽车公司日前联合向用户推出三种汽车限速装置。这三种装置中,最简单的一种是“超速报警器”,安装上这种装置的汽车如果超过车主原先设定的最高车速时,报警器就会发出声音警报,同时指示灯在车内闪烁,以警示司机控制车速。而其它两种限速装置是可以直接对汽车的部分功能及行驶进行调整的装置。一种是限速器,另一种是调速器。司机可以通过这种限速器提前设定最高时速,如果司机在汽车行驶中想超过开车前设定的最高时速,加速器也不会响应,而是把车速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更有些汽车厂家已经把精力放到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研究这一方面。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采用雷达。光学和超声波传感器等技术来测量汽车与周围物体的距离以及接近物体时汽车的速度,这样就可以提醒驾驶者控制汽车行驶速度,避免可能发生的碰撞。回到国内,广州唯创公司也推出了一款超速报警器,它是一种实时指示车辆行驶速度,记录超速记录,并通过语音提醒司机安全驾驶的智能电子设备。该设备实时显示车辆速度。当超过测定速度的最高值时,及时播放语音提示,提示司机[12]。

统观各种电子限速装置,我取其优点,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该系统包括8051单片机主控模块、报警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显示模块。8051单片机主控模块主要负责外围硬件的控制和一些运算功能;报警模块主要负责声音报警和灯光报警;传感器模块则完成信号的采样功能;显示模块完成字符和数字的显示功能。此系统的核心就是8051单片机,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控制中枢。

二、单片机的发展

单片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历经30余年,若将8位单片机的诞生作为起点,那么单片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6-1978):单片机的控索阶段。以Intel公司的MCS – 48为代表,该系列单片机内集成了一个8位CPU、一个8位平行I/O口和一个8位定时器/计数器,片内存储器RAM/ROM容量较小,寻址范围不大于4KB,无串行借口。MCS – 48的推出是在工控领域的控索,参与这一控索的公司还有Motorola 、Zilog等,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就是SCM 的诞生年代,“单机片”一词即由此而来。

2、第二阶段(1978-1982)单片机的高性能阶段。Intel公司在MCS – 48 基础上推出了完善的、典型的单片机系列MCS –51。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总线型单片机体系结构。

①完善的外部总线。MCS-51设置了经典的8位单片机的总线结构,包括8位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及具有很多机器通信功能的串行通信接口。

②CPU外围功能单元的集中管理模式。

③体现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间及位操作方式。

④指令系统趋于丰富和完善,并且增加了许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3、第三阶段(1982-1990):8位单片机的巩固发展及16位单片机的推出阶段,也是单片机向微控制器发展的阶段。目前以Intel公司推出的MCS –96系列单片机,TI公司的MSP430些列、Motorola的68HC12些列、日立公司的H8/3048系列为主。这些厂家的单片机系列将一些用于测控系统的模数转换器、程序运行监视器、脉宽调制器等纳入片中,体现了单片机的微控制器特征。随着MCS – 51系列的广应用,许多电气厂商竞相使用80C51为内核,将许多测控系统中使用的电路技术、接口技术、多通道A/D转换部件、可靠性技术等应用到单片机中,增强了外围电路功能,强化了智能控制的特征。

4、第四阶段(1990—):微控制器的全面发展阶段。随着单片机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发展和应用,出现了高速、大寻址范围、强运算能力的8位/16位/32位通用型单片机,以及小型廉价的专用型单片机。

单片机目前正朝着高性能和多品种方向发展,而大的趋势则是进一步向着CMOS化、低功耗、小体积、大容量、高性能、低价格和外围电路内装化等几个方面发展。单片机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嵌入式微控制器,它可以嵌入到任何微型或是小型仪器或设备中去,所以最新热门项目就是实现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和internet的连接功能。

三、单片机的应用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使用灵活方便、成本低、易于产品化、抗干扰能力强、可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等特点。特别是它强大的面向控制能力,使它在工业控制、智能仪表、外设控制、家用电器、机器人、军事装置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整个工业设备和工艺将进行一次以及普及应用微机为特征的技术改造。由于单片机具有的优诸多点,它已成为科技领域的有力工具,人类生活的得力助手[3]。它的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片机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

单片机广泛地用于各种仪器仪表,使仪器仪表智能化,并可以提高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简化仪器仪表的硬件结构,提高其性能价格比。

2、单片机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业发展的方向。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集成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具有智能化特征的机电产品,例如微机控制的车床、钻床等。单片机作为产品中的控制器,能充分发挥它的体积小、可靠性高、功能强等优点,可大大提高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3、单片机在实时控制中的应用

单片机广泛地用于各种实时控制系统中。例如,在工业测控、航空航天、尖端武器、机器人等各种实时控制系统中,都可以用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单片机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和控制功能,可使系统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4、单片机在分布式多机系统中的应用

在比较复杂的系统中,常采用分布式多机系统。多机系统一般由若干台功能各异的单

片机组成,各自完成特定的任务,它们通过串行通信相互联系、协调工作。单片机在这种系统中往往作为一个终端机,安装在系统的某些节点上,对现场信息进行实时的测量和控制。单片机的高可靠性和强抗干扰能力,使它可以置于恶劣环境的前端工作。

5、单片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自从单片机诞生以后,它就步入了人类生活,如洗衣机、电冰箱、电子玩具、收录机

等家用电器配上单片机后,提高了智能化程度,增加了功能,倍受人们喜爱。单片机将使人类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小结

本文首先陈述了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普及情况,指出了交通安全事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国家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推出汽车超速限速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一些动态。然后简单的述说了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超速报警系统的结构以及各自功能。最后着重的介绍了单片机的发展史和单片机在人们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01] (美) Myke Predko编著,田玉敏等译.精通8051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02] 王为青,程国钢编著.单片机Keil Cx51应用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03] 武庆生,仇梅编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12

[04] 彭为,黄科,雷道仲编著.单片机典型系统设计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05] 周连贵.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06] 王汀.微处理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07] 蔡美琴.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08] 彭宣戈. 一种嵌入式Internet接口系统 [J].微机计算机信息,2005,(10-2):8-10.

[09] 刘春红,等.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4,(3):13-16.

[10] 蒋维.车辆超载、限速报警系统的研制[J]. 电子工程师,2004,30(12):20-23.

[11] 范明强.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和装置[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 高义军.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 [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3] 王秋云、彭宣戈.电力系统功率因素的自动控制与检测 [J].微计算机信息,1997(6):70-72.

[14]李斌,陈建辉,邱鹏.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行驶信息记录报警系统 [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6(8):40-42.

[15]何道清.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新能源汽车综述

《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 总学时:32 实践学时:6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标准》课程是汽车电子专业一门介绍标准的专业选修课,收录了截止至2014年4月1日我国颁布的新能源汽车专项检验标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安全要求、性能实验、定型实验等领域的国家及行业专项检验标准,为今后的专业生涯打下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先修课:《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检测与维修》; 后续课程:《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汽车维修实训》。 二、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 3.推进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推进项目教学法; 4.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使学生会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检验、安装及新能源汽车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和新能源汽车系统的生产工艺文件制定。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操作示范。课堂上示范讲解。 (二)课堂模仿操作: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方法,进行现场测量。

(三)学生课外作业:由教师提出一个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果。 (五)作业展示结果:分小组展示作业结果,,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结果。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对于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汽车电类课程的延伸课程,要求在学习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掌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知识;新能源纯电动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新能源混合动力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会新能源汽车电子故障分级与诊断;具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安装、检测、调试能力。为学生今后顶岗实习,完成各种常见电路的设计和维修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习和训练,并能达到中级汽车维修电工和汽车装配工水平。 二、职业能力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知识;; 2. 熟悉新能源纯电动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 3. 熟练掌握新能源混合动力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 4. 新能源汽车电子故障分级与诊断知识;; 5. 熟练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维修知识。 (二)、能力目标 1. 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 2.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安装、检测、调试能力; 3. 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系统安装、检测、调试能力与管理岗位。 (三)、素质目标 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 2. 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公德与职业道德; 3.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体魄和人文素养; 5. 爱岗敬业,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汽车检测站设计文献综述

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汽车检测站设计 姓名徐金权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号 7 指导教师郭磊魁 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设计 一、前言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它具有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能在室检测出车辆的各种参数,并诊断出可能出现的故障,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依据。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提高维修效率,并对维修质量进行监管,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设计建造在汽车运输行业来说是一项投资比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何建好、管好汽车综合性能汽车检测站,这是摆在广大汽车运输行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检测站的设计规划阶段,应着眼于国成熟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检测站将要面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变化,拿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

汽车检测站的发展历史 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50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形成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的单项检测技术和生产单项检测设备。6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的汽车检测试验设备有美国的发动机分析仪、英国的发动机点火系故障诊断仪和汽车道路试验速度分析仪等,这些都是国外早期发展的汽车检测设备。6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大量应用电子、光学、理化与机械相结合的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车速仪、前照灯检测仪、车轮定位仪、排气分析仪等都是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的检测设备。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车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汽车管理、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汽车检测站和检测线,使汽车检测制度化。 国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为满足汽车维修需要,当时交通部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气缸漏气量检测仪,点火正时灯等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单台检测设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交通部自1980年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以上的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到2004年底,全国公路运输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约1400余个。同时公安部门建成了数百个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站,部队,石油,冶金,外贸等系统和部分大专院校也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汽车检测站。因此,目前我国以基本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络。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维修企业使用的检测诊断设备也日益增多。汽车检测站的蓬勃发展,对保证在用汽车技术状况良好,监督维修质量,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

外文文献翻译:汽车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As the world energy crisis and the war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oil -- and are full of energy in one day someday it will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 Oil is not inresources. So in oil consumption must be clean before finding a replac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invented the electric car. Electric cars will become the most ideal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ach aspect is fruitful especially with the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car o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car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not only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but also improve the automobile fuel economy performance reliability and emission spurific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bile electronic products not only reduces the cost and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intenance. From the fuel injection engine ignition devices air control and emission control and fault diagnosis to the body auxiliary devices are generally used in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auto development mainly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mainly electronic control fuel injec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control ABS/ASR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power steering system vehicle dynamic control system the airbag systems active belt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the automatic air-conditioning and GPS navigation system etc. With the system response the use function of quick car high reliability guarantees of engine power and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regulations meet standards. The car is essential to modern traffic tools. And electric cars bring us infinite joy will give u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xation. Take for examp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n road can not on the clutch can achieve automatic shift and engine flameout not so effective improve the driving convenience lighten the fatigue strengt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nsists mainly of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gear transmission pump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oil cooling system etc. The electronic control of suspension is mainly used to cushion the impact of the body and the road to reduce vibration that car getting smooth-going and stability. When the vehicle in the car when the road uneven road can according to automatically adjust the height. When the car ratio of height low set to gas or oil cylinder filling or oil. If is opposite gas or diarrhea.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driving cars driving stability. Variable force power steer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driver for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the state so widely used in electric cars. VDC to vehicle performance has important function it can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active braking to change the wheels of the car car motions of state and optimum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d automobile adhesion controlling and stability. Besides these appear beyond 4WS 4WD electric car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alue and ascending simultaneously. ABS braking distance is reduced and can keep turning skill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directions simultaneously reduce tyre wear. The airbag appear in large programs protected the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fety and greatly reduce automobile in collision of drivers and passengers in the buffer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life. Intelligen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the bus to promote safe driving and that the other func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automatic driving through various sensors. Except some smart cars equipped with multiple outside sensors can fully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raffic facilities

轮式装载机文献综述

轮式装载机 摘要:本文以模块的方式讲述了轮式装载机的发展以及用途、分类和相关参数、总体构造、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工作装置和液压系统的组成。在用途和分类中对装载机的发动机功率、传动形式、行走结构、装卸方式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选用原则的叙述,使我们对装载机使用性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简单列举了国内外主要的制造厂商,同时,对轮式装载机的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做了简单的叙述。关键词:轮式装载机、用途、总体构造 轮式装载机属于铲土运输机械类,是一种广泛用于公路、铁路、建筑、水电、港口和矿山等建设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机械。具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机动性好、操作轻便等优点,对于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机械化施工中不可缺少的装备之一。 1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轮式装载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Z435型。该机为整体机架、后桥转向。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吸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轮式装载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功率为162KW的铲接式轮式装载机,定型为Z450(即后来的ZL50),并于1971年12月18日正式通过专家鉴定。就这样诞生了我国第一台铰接式轮式装载机,从而开创了我国装载机行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1978年,天工所根据机械部的要求,制订出以柳工Z450为基型的我国轮式装载机系列标准。制订标准时,保留用Z代表装载机,用L取代“4”代表轮式,改Z450为ZL50,就这样制订出了以柳工ZL50型为基型的我国ZL轮式装载机系列标准,这是我国装载机发展鸣上的重大转折点。该标准制订出来后按当时的行业分工,柳工、厦工制造ZL40以上的大中型轮式装载机,成工、宜工制造ZL30以下的中小型轮式装载机,逐步形成了柳工、厦工、成工和宜工当时的装载机四大骨干企业。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装载机制造企业已增加至20多家,初步形成了我国装载机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轮式装载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但最基本的结构仍然是由Z450(ZL50)演变而来。第二代变化不很大,第三代变化稍大一些。2001年我国装载机全行业总销售量已突破3万台,居世界装载机市场的前列。因此,目前我国已经成了世界上装载机产销大国。 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全行业总销售量为129,793台,比2005年的112,527台,增长了15.3%,净增了17266台,其净增量超过了中国装载机行业“八五”以前任何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关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综述及建议

关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综述及建议 摘要:汽车能源的基本趋势将逐渐由石化燃料向可再生、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形式过渡,生物燃料、电能和氢能将是汽车能源的最终解决方案。 关键词:能源动力系统混合动力客车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汽车能源 未来20 年是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有关专家指出:“汽车能源的基本趋势将逐渐由石化燃料向可再生、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形式过渡,生物燃料、电能和氢能将是汽车能源的最终解决方案。”为此,笔者就新能源汽车研发综述及建议如下。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1.混合动力汽车 指采用传统燃料,同时配以电动机筑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就混合动力技术而言,由于混合动力并未脱离对燃油的依赖,只有节油率达到30%以上的混合动力技术,才能真正达到节能环保要求。 优点:不需要特别的燃料,续航里程长,技术最为成熟,解决单车成本问题后容易普及。 缺点: 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 2.电动汽车 指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优点: 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 缺点: 技术受到电池容量瓶颈制约;电池的重量、体积、容量、充电速度、稳定性、成本6 个方面极难兼顾;建充电站需投入较大费用,我国建一座可供100 辆车使用的充电站,要花费约2000 万元人民币。 3.氢燃料动力汽车

汽车离合器课程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CLUTCH The engine produces the power to drive the vehicle. The drive line or drive train transfers the power of the engine to the wheels. The drive train consists of the parts from the back of the flywh eel to the wheels. These parts include the clutch, th e transmission, the drive shaft, and the final drive assembly (Figure 8-1). The clutch which includes the flywheel, clutch disc, pressure plate, springs, pressure plate cover and the linkage necessary to operate the clutch is a rotating mechanism between t he engine and the transmission (Figure 8-2). It operates through friction which comes from contact between the parts.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clutch is called a friction mechanism. After engagement, the clutch must continue to transmit all the engine torque to the transmission depending on the friction without slippage. The clutch is also used to disengage the engine from the drive train whenever the gears in the transmission are being shifted from one gear ratio to another. To start the engine or shift the gears, the driver has to depress the clutch pedal with the purpose of disengagement the transmission from the engine. At that time, the driven members connected to the transmission input shaft are either stationary or rotating at a speed that is slower or faster than the driving members connected to the engine crankshaft. There is no spring pressure on the clutch assembly parts. So there is no friction between the driving members and driven members. As the driver lets loose the clutch pedal, spring pre ssure increases on the clutch parts. Friction between the parts also increases. The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springs on the driven members is controlled by the driver through the clutch pedal and linkage. The positive engagement of the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is made possible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s of the members. When full spring pressure is applied, the speed of the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should be the same. At the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王利军(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刘小龙(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端木沛强(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景池(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摘要】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电动汽车传统能源供给方式及无线充电方式的优缺点。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并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Abstract:The categories,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raditional energy supply mod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o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Finally,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described with focus on charging of a moving vehicle on road.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无线电力输送电磁感应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呼声日趋高涨,国内外纯电动汽车( EV)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 的量产和销售也已开始。然而当前电动汽车的普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充电技术方面,现在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全部是接触式充电(无论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 ,非接触式的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从便利性来看,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更适用。由于电动汽车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远不及汽油,必须经常进行充电作业,且每次充满电都需要数小时。而利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省却繁琐的充电作业,甚至可以在汽车行驶中自动进行充电,实现智能化和人性化,同时解决了接触式充电在安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 1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引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电力传输也称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功率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微波、激光等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根据在空间实现无线电力传输供电距离的不同,可以把无线电力传输形式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传输三大类。 1.1 短程传输 通过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CPT)技术来实现,一般适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ICPT 主要以磁场为媒介,利用变压器耦合,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电磁场可以穿透一切非金属的物体,电能可以隔着很多非金属材料进行传输,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实现无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电磁感应传输功率大,能达几百千瓦,但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受制于过短的供电端和受电端距离,传输距离上限是10 cm 左右。 1.2 中程传输 通过电磁耦合共振电力传输(ERPT)技术或射频电力传输(RFPT)技术实现,中程传输可为手机、MP3 等仪器提供无线电力传输。ERPT 技术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线固有频率与发射场电磁频率相一致时引起电磁共振,发生强电磁耦合的工作原理,通过非辐射磁场实现电能的高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领先并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之一。在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汽车产业发生了两个非常显著并相互关联的重大变化,一是产业链的全球化,二是大规模的跨国界重组。这两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组织结构。汽车产业全球进程的加快和国际汽车产业全球竞争的加剧,对国际范围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具有转折意义的影响,对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新时期下,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进一步提升要素禀赋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契机。因此,首先有必要认真研究分析国际汽车产业的时代特征,以便于知己知彼,为我所用;其次应对新时期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应确定“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抓住后WTO时期和产业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加快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培育和发展中国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最终整体上提高我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 1 汽车业全球化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K.Ohmae和W.Grieder(1997)认为经济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国际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Serge J.Hoffmann(2009)结论得出:目前汽车业发生的变

汽车外文翻译

As the world energy crisis, and the war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oil -- and are full of energy, in one day, someday it will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 Oil is not in resources. So in oil consumption must be clean before finding a replac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invented the electric car. Electric cars will become the most ideal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ach aspect is fruitful, especially with the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car o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car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not only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but also improve the automobile fuel economy, performance, reliability and emissions purific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bile electronic products not only reduces the cost and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intenance. From the fuel injection engine ignition devices, air control and emission control and fault diagnosis to the body auxiliary devices are generally used in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auto development mainly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mainly electronic control fuel injec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control (ABS/ASR)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power steering system, vehicle dynamic control system, the airbag systems, active belt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the automatic air-conditioning and GPS navigation system etc. With the system response, the use function of quick car, high reliability, guarantees of engine power and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regulations meet standards. The car is essential to modern traffic tools. And electric cars bring us infinite joy will give u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xation. Take for examp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n road, can not on the clutch, can achieve automatic shift and engine flameout, not so effective improve the driving convenience lighten the fatigue strengt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nsists mainly of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gear transmission, pump,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oil cooling system, etc. The electronic control of suspension is mainly used to cushion the impact of the body and the road to reduce vibration that car getting smooth-going and

全自动洗衣机减速离合器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洗衣机减速离合器综述 1 引言 随着洗衣机质量不断提高和居民购买能力的增强,洗衣机行业迎来了成熟期之后市场需求的提升,人们在注重产品品质和价格的同时,对产品外观和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大部分洗衣机的外观都相差不大,只有中外合资企业LG、三星、松下、惠而浦、东芝、夏普等的外观较为独特。近年来,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于洗衣机上,例如:离心原理应用、无离合器技术、波轮与内桶一体化技术、无孔内桶技术等等[1]。 2 国内外现状 2.1国外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的研究 德国人最早提出摆线针轮行星齿轮传动原理,三十年代后期日本开始研制生产这种传动,由于当时工艺条件落后,齿形2ha-精度很低,因而产量不高,直到六十年代摆线磨庆的出现,从工艺上保证了摆线齿形的精度,才促进了这种传动的发展,摆线针轮传动是少齿差传动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还发展了二齿差传动,复合齿形、行星轴承与偏心套合并等新结构。摆线针轮传动承载能力高,运转平稳,效率高,寿命长。但加工精度要求高,结构复杂。 后来的渐开线少齿差传动,其原理与摆线少齿差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其内外齿轮的齿廓曲线,轮齿结构简单、啮合接触应力小,承载能力高,可以采用软齿面,加工也容易得多。虽然苏联学者在1949年从理论上解决了实现一齿差传动的几何计算问题,但直到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运用,渐开线少齿差传动才得到了较专迅速的发展。目前有柱销式、零齿差、十字滑块、浮动盘等多种形式。 在六十年代,国外就开始探讨圆弧少齿差传动,到七十年中期,日本已开始乾地圆弧少齿差行星减速器的系列化生产。这种传动的特点在于行星轮的齿廓曲线凹圆弧代替了摆线,轮齿与针齿在啮合点的曲率方向相同,形成两凹凸圆弧的内啮合,从而提高了轮齿的接触强度和啮合效率,其针齿不带齿套,并采用半埋齿结构,既提高了变曲强度又简化了针齿结构[2]。 近几十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少齿差传动形式,其中发展较快的有活齿少齿差传动、锥齿少齿差传动、双曲柄输入式少齿差传动以及利用弹性变形来传递运动的谐波传动。实践表明,少齿差传动与适用工况相同的其它机械传动形式相比较,具有许多显著优点: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传动比范围大、效率高等[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