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备课人授课时间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导入

基础

层次问题预设

问题

“精耕细作”的含义

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

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

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井以“三才”

(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约

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检测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

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

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域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

C.居民口味

D.历史原因

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

A、牛、马

B、鸡、狗

C、猪、羊

D、兔、鸭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A、耦犁

B、曲辕犁

C、翻车

D、筒车

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

A〈〈农书〉〉B〈〈考工记>>

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迁移

应用问题预设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

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

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

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

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

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

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

式?有什么特点?

(2)概括该材料二的观点怎样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

状况?如何评价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

参考答案

(1)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3分)

特点:

①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3分)

②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状态;(3分)

③自足性: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3分)

④封闭性:较少商贸交流;(3分)

⑤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自耕农处境艰难,小农经济非常脆弱。(3分)

(2)自耕农经济评价

①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铁农具的出现和逐

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

的。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

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

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发展。

(2)材料二。(1分)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

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 生

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

条件艰苦。(5分)

生成

问题

解决

问题

能力检测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3、下列水利设施中对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是

(1)都江堰(2)芍陂(3)郑国渠(4)白渠(5)漕渠

A(1)(2)(3)(4)B(2)(3)(4)(5)

C(1)(4)(5)D(3)(4)(5)

4、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自耕农经济产生。下列对自耕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农民生活十分富裕

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5、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知识建构课后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教学难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

岳麓版必修二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岳麓版】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课标分析: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课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史实部分,第二部分是关于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史论的部分。史论能否成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史实,正所谓论从史出也。 课标对这一课的论述,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模块,那就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虽然,课标没有列出这一点,但并不代表这一点并不重要。 教学目标: 知道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东方对西方的诱惑,西方开辟新航路所具备的能力等等。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是西方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通过对书本知识的解析,能够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迪亚士、达加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路程及其成就。体会这些航海家敢于冒险的精神,同时能够正确对待这些航海家所犯下的罪行,理解人物、事件的两面性。 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作用。能够初步结合史实,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理解并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影响变动经济结构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环套一环的上层组织的整体变动。 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动机比较弱,因此需要老师重点去引导,营造一个有趣的授课环境。学生能力不够,所以最好还是主要由老师来讲授,但是又不能老师太过于主动,从而失去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对新航路开辟的绝定性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是如何促使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重要标志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主要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影响,而经济的变动又决定了上层组织的变动。因此,新航路的开辟,是理解世界近代史的一把钥匙。 本单元从世界近代史讲起,讲述了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这一段历史。本单元的后面一部分内容则是中国近代史,中国是被西方强行拉入近代史的,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结果,世界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的原因、背景。 本课一共有三个子目: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三个子目对应的就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讲述较详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本课内容涉及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学生较有兴趣。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届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学好。 教学方法 1.课前发给学生该课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教材,做好预习工作,同时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 2.让学生课下自制新航路开辟动态示意图,通过课上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新航路开辟过程的艰险,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记住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线。 3.教师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学生课堂阅读、讨论、探究;教师再适当补充史料,点拨释疑,归纳升华。课堂小结可采用表格旧类、图示归纳的方式提炼重要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学习方法 1.学生先根据学案预习教材,搜集航海家探险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等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2.利用学生用多媒体制作的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分组介绍四位航海家航海的历程。 3.利用老师补充的资料,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4.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通过谈话法教学,在谈话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和条件等知识。 3.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法,理清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以及相关材料,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探究、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及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概况,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到一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学习,学习西欧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过程。 难点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社会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亦有调味香料,种类甚多。例如胡椒.色白如雪,产额甚巨,即在此类岛屿也。由是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 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题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点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 1.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资料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原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三水中学历史科组何丽珊 一、教学背景: (一)设计理念 突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通过由史及论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内容,学习本课实际上是学习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重要内容。第一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重点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特点。第二目“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介绍了日伪政权破坏沦陷区经济的政策、措施及其对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危害。第三目“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主要阐述了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排挤和打击。 本课三目内容阐述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且从中分析总结出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课内容既是前面第10课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乃至高中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和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所以对本课的背景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时期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但近年有关民族工业史料增多,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探求历史知识。效果较佳。 (四)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到来的原因、表现和特点;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方针、手段及危害;三座大山对民族业的打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订因素,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以佛山南海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贯穿全课,真实再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料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调整学生兴趣。 (2)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3)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

【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使用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租佃关系从秦朝产生后,在各朝代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各朝代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自耕农大量破产,佃户的队伍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设计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展示“井”和“田” 这两个字在甲骨文 中的写法,以此抓 住学生的情绪,打 开学生的思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 材,思考相关的几 个问题:(1)中国 古代土地制度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2)井田制是什 么性质的土地制 度?(3)井田制 后来是如何瓦解 的? 展示井田制图片, 思考回答问 题。 学生分组讨 论。 原始社会实行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实行 井田制;春秋 以后,井田制 逐步瓦解,封 建土地私有制 逐步建立起 承上启 下。 学生初步 掌握划分 层次、概 括层意的 阅读方法 和获取信 息的能 力。 多媒体导 入图片。 学生合作 学习与教 师讲解相 结合。

(完整word版)第1课教案岳麓版必修二

(完整word版)第1课教案岳麓版必修二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男耕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有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但也产生了消极后果。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理论性较强。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学习过,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不重视历史课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点拨启发。 教学方法 1.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解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和创建的艰辛历程。 3.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学习方法 1.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自主预习,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课下查阅有关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资料,并对二者作一对比,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冶铁、纺织、陶瓷等,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概括出它的几个重要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特别是对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学生并不陌生。我国丝绸、陶瓷闻名于世,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也比较多,通过各种媒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在讲授本课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知名文物的图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有些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加强点拨。 教学方法 1.适当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代表古代手工业较高水平的文物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直观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2.采用情境设置、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比较法,设计表格,从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等几个方面比较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让学生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 学习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学生较熟悉的特点,在学习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完美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向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转变,再由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井田制)向土地私有的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随着租佃制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学情分析 有关古代土地制度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正面涉及,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有些概念和提法又有所变化,需要学生在学习本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以便老师讲授时能够接受与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的理论性很强,距今时间久远,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复原历史情境,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等学习方法,将难点化解,层层铺垫,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利用一系列古今文字资料,展示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原有的和详细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内容。同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虽然较深奥的理论知识较多,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原始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4)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5)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及特点。 (6)租佃制。 2.理解和运用 (1)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理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 (3)理解、掌握租佃关系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种主要的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井田制的产生和瓦解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租佃关系的产生及其实质和作用。课堂展示评价。 2.读教材及补充材料,理解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理解土地兼并和租佃制。 3.读教材,总结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和土地兼并的危害,总结租佃制的实质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学会树立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价值观念。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中土地的所有者通过占有土地剥削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3.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重难点 重点 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租佃制。 难点 租佃经营及租佃关系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耕作方式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1.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方案”和英国的“凯恩斯方案”。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A.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2.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广东省政府2002年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计划用八年时间投资相当于50多亿美元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城镇兴建污水处理系统。如果这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资金上的问题,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贷款()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D.关贸总协定3.2009年3月23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文章,提出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下图为反映多国响应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幅漫画,图中文字为“随意操纵,转嫁危机,损人利己,应该替代你!”有关美元在历史上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B.此地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C.为世界货币

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D.美元地位建立初期促进了世界贸易4.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统一有很深历史渊源B歌颂拿破仑的对外战争C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共处D主张建立欧洲联盟5.一位英国老太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涉嫌破坏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的有关规定,从而面临犯罪指控和高达13万美元的罚款。欧盟对这一“小事”所做的严厉判罚,其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标准化公制单位的规范使用B.依法维护欧盟内部的经济统一C.限制普通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6.读右图漫画,对其阐释错误的是() A.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B.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C.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D.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7.《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话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习俗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名师说课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分析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随着历史的演进,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经济重心的南移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反复陈列史实,而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特点与成因,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设情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 教学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及相关的教学软件,分析我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转移趋势,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迁,结合。 2.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习方法 1.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与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得出答案。 2.学生在学习时,加强合作,展开讨论,交流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点评、点拨。学生得出正确认识后,整理问题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 (1)掌握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2)掌握中原人口外迁的流向及概况。 (3)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基本进程和特征。 2.理解和运用 (1)理解造成汉代以前经济分布特点的原因。 (2)通过学习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分析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3)学会运用查阅资料,对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正确历史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列表归纳四大区域经济及其分布、特点。 2.通过学习本课,进一步认识经济重心南移,思考它给我们今天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 3.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点 1.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人口迁移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四大经济区分布图》,阅读第11页教材,完成表格。 课件显示

学岳麓版必修二第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讲述较详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本课内容涉及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学生较有兴趣。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届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学好。 教学方法 1.课前发给学生该课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教材,做好预习工作,同时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 2.让学生课下自制新航路开辟动态示意图,通过课上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新航路开辟过程的艰险,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记住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线。 3.教师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学生课堂阅读、讨论、探究;教师再适当补充史料,点拨释疑,归纳升华。课堂小结可采用表格旧类、图示归纳的方式提炼重要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学习方法 1.学生先根据学案预习教材,搜集航海家探险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等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2.利用学生用多媒体制作的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分组介绍四位航海家航海的历程。 3.利用老师补充的资料,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4.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通过谈话法教学,在谈话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和条件等知识。 3.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法,理清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以及相关材料,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探究、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及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概况,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到一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学习,学习西欧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过程。 难点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社会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亦有调味香料,种类甚多。例如胡椒.色白如雪,产额甚巨,即在此类岛屿也。由是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答案 【篇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ass=txt>第一单元检测题(高一全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 右图中扶犁的最早应该是 a、汉景帝 b、孝文帝 c、唐玄宗 d、宋太祖 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2009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 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课时)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国传统农业是大陆集约型农业,即常说的精耕细作农业。这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小块土地上耕作、高投入的个体小生产农业,自然经济色彩浓厚,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鉴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切入点着手设计。同时学生通过必修一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感受,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是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过渡性,对今后的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方法1.以课文为基本蓝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设疑引思,探究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能力,深化情感。 2.充分运用课文中的图片和课前准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学习法:布置关于中国古代四个民间传说的整理探究活动,即关于神农氏、十二生肖、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的传说。 学习方法 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情境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鼓励学生课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材料,体验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

的使用)及其历史作用。 3.通过对刀耕火种、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阅读中国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史料,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封建社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难点 劳动工具的变化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中国早期农业生产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征?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四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原始农业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材料一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 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庄子?盗跖》材料二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商君书?画策》材料三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 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民。 --- 《韩非子?五蠹》材料四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