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揭密20世纪初美国施行的“禁酒令”

揭密20世纪初美国施行的“禁酒令”

揭密20世纪初美国施行的“禁酒令”
揭密20世纪初美国施行的“禁酒令”

揭密20世纪初美国施行的“禁酒令”

禁酒令下达后,美国联邦特工人员把威士忌酒倒入阴沟。

你能想象喜宴或朋友聚会时,无酒相伴的寂寞吗?你能想象因为在公共场合喝酒而招来罚款甚至牢狱之灾吗?你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在20世纪,准确地说是1920年-1934年间的美国,这样的事情的确发生过。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切法规都不可能一出台就是完善的,它和当时的政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当在实践中与市场需求发生冲突,或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法规也会相应地加以调整或者改变,最终促进市场的发展。

美国往事:“禁酒令”的故事

酒贩子的酒滞留海边,两位主人公马克斯和面条在海港附近的私酒仓库里向酒贩子们演示如何过关的妙计。当他们过了关,划着船在雾气沉沉的哈得孙河上行进时,船周围浮起许多大皮球,每个皮球下都吊着一箱子酒。他们就这样发了财—这是1984年上映的、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影片《美国往事》里的几个场景。

“禁酒令”的背景和内容

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开始寻求以法律手段制裁酒徒。这种呼声渐渐得到了全国范围的呼应,以维护传统家庭为己任的妇女组织更是其中的主力军。

1917年12月18日,美国第65届国会以“经济、效率和道德”的名义,通过宪法第18号修正案,并提交各州审议,它的内容

是:

第一款:本条批准一年后,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所有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等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所有领土。

第二款:国会和各州都有权以适当立法实施本条。

1 919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8号修正案,也就是《全国禁酒令》,规定自次年起,一切生产、销售、饮用酒类的行为违法。

1920年1月2日,禁止酿造和销售酒类的《沃尔斯特法令》在美国生效。长期以来,美国社会,特别是妇女界强烈主张禁酒。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美国已有2/3的州实现了禁酒,而全国性的禁酒运动则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沃尔斯特法令》也称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及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均属违法。虽然自己在家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就属违法,最高可罚款1000美元并蹲上半年监狱。

争论和效果

“禁酒令”是否起到了维护社会道德、纯洁公民习惯的作用呢?支持禁酒的人把禁酒当成是好事。他们认为,在一般的工人家庭,工人以前是把领回来的工资拿去买酒,现在则可用于孩子的吃穿。当时,狂热地鼓吹禁酒的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IrvingFisher),对修改宪法给予了最积极和最“科学”的论证,他一共写了三本书来

支持宪法第18号修正案,还写了一本书论述酒精的危害。而反对者认为这一法令助长了贪污和谋杀,使非法酿酒者大发横财,使无数人由于喝劣质酒而中毒死亡。

禁酒法案生效前一天,道路上的运酒车络绎不绝,人们都在赶时间将抢购的酒运回家。晚上,大街上空无一人,大家都聚在家里或公众场合举行最后一次合法的酒会。据说当时一位参议员在晚餐会的一句话受到与会者的热烈赞同:“今天晚上是美国人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前夜。”

不管人们的看法和做法如何,“禁酒令”的实施催生出一个新的行业:“私酒酿造和销售业”。非法制造和贸易能带来的暴利促使私酒贩子深度开发大脑潜力:有的人把福特汽车的中间掏空,有的人用婴儿车来偷运葡萄酒与白兰地,有人把家里藏酒的地方安装假门等。据统计,1920年到1932年,共有75万人因违反“禁酒令”而被捕,罚款总额超过7500万美元,没收财产2.05亿美元。

另外,因禁酒而导致私酒泛滥的现象,也日趋严峻。不法分子甚至用甲醇来勾兑酒精,使美国社会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1930年1月20日,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报道:1929年在公司投保的人里,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在“禁酒令”实施之前,因为没有财政依靠,美国的黑社会波澜不兴,而在实行“禁酒令”后,如著名的芝加哥黑手党开始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警察也日益腐败。

“禁酒令”的废除

爵士乐与美国文化

爵士乐与美国文化 论美国爵士乐 一、爵士乐与美国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美国流行音乐的潜台词总是黑人式的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形态声响与动作要么是直接抄袭要么是借鉴黑人的音乐形式?无论你在听什么,你听到的音乐都是黑人音乐? ”《阅读爵士乐》一书的编者大卫梅尔泽在该书的前言里这样问道,大卫梅尔泽的话给了我们一个观察角度。如今美国的音乐文化,除了乡村音乐之外,其实绝大多数的音乐流派都来源于黑人而非白人。无论是爵士或是摇滚还是饶舌音乐,它们都主要由黑人创作的,可见黑人音乐文化对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研究一种音乐现象,必然要顺着历史的脉络,从社会学角度和音乐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涉及的问题是爵士音乐。 在美国南北战争前,掌握音乐的黑人被认为有着更高的价值,生活方式粗糙的白人移民往往需要在舞会时得到音乐伴奏。同时,处于长期的压抑且精神生活资源匮乏的环境下,他们唯有演奏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被废除,无数黑人涌入城市,然而缺少必要生产技能的

黑人,不得不寻找其他的生存方式,音乐自然就成了他们的谋生手段,此外这也帮助黑人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实际上,美国的黑人并非来自于同一个民族,他们的祖先散布在非洲的各个角落,然而面对外界压力,他们不得不忽视黑人内部的差异,组成了个新的群体以对抗白人。 随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如菲兹杰拉德笔下的《了不起的盖兹比》,生产力急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地丰富,人们彻夜地狂欢。同时也因为禁酒令的颁布以及外部世界的变化,出现了很大的社会动荡。此时,音乐就成为了美国人民用金钱麻醉自我、沉浸于物质享受的工具。可见美国音乐与美国文化息息相关,而其中最能代表美国音乐文化的音乐类别就属爵士乐,因此,在后文笔者仅对爵士乐进行讨论。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美国文学

绪论 美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奇迹 美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多元化、平民化、充满对于生命的热爱、活力四射、充满阳刚之气。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前期,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建设十分迅速,但文学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这是因为移民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在无边无际的美洲大陆上豪情万丈、开疆扩土,现实生活上的需要太强烈,机会太多,使人无暇舞弄文字。不过,从更深层次上看,正是这种社会生活为萌芽中的美国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即:一望无前的开拓精神,一起皆有可能的乐观,无拘无束的野性,开放和包容的魄力。这种精神特质,一直贯穿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中,或隐或现。 19世纪浪漫主义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全新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因而,最初的美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 最早的代表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 特点:他们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文风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文学性偏弱。富兰克林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文笔清新幽默集中探讨科学文化、民主精神、自力更生等,其中关于自学、修身、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的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杰斐逊曾担任美国第三位总统,其创作更具政治色彩,行文朴实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 美国第一部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是欧文1809年发表的《纽约外史》。它御用美国本土题材,文风诙谐幽默。已经出版,就使欧文成为美国文坛的风雨人物。欧文的代表作是《见闻札记》,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行文优雅,清新精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美国和英国的古老风俗习惯,刻画了淳朴善良的人物群像。(《见》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见》最早的中文译本是20世纪林纾翻译的,译名为《拊掌录》,林纾在译序中写到“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敏捷,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评价甚高。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1803--1882)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散文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林肯尊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937年的演讲词《美国学者》宣告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并告诫美国学者拜托学究气,不要盲目追随欧洲传统。这篇演讲被誉为美国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是当时美国最受尊崇的演说家之一。他常谈论政治----比如强烈主张废除黑奴制,但他对政治的关心,更多是从思想文化出发,个人主义是他分析很多问题的切入点。他拒绝加入任何政治运动和团体,他希望超越小团体的局限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独立思考。 爱默生的思想,保留在他的《论说文集》里。他的散文,注重思想内容,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说理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行文简练,犹如格言,以至于有评论家说“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爱默生的散文综合了多种倾向,既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又宽容大度,具有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高雅,又有平民式的质朴;既简单明了,又隐含神秘主义气息。 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爱伦·坡(1809--1849) 爱伦·坡,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他的创作风格庞杂,总的来说,色彩瑰丽,非常奇特,带有一种阴暗而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考试大纲 说明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考试大纲 声明:本资料非自己原创,收集整理于网络,请忽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直接删除。 一、课程介绍 外国文学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写作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它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内容,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科阶段已学习了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以及从古代到现代的亚非文学,但对20世纪的欧美文学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于是,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阶段开设了20世纪欧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本课程的主教材是《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李明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该教材将20世纪欧美文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限分成前后两大历史时期,设为上下两编。重点介绍重要的文学现象、流派和作家;对于其余的情况只作一般的面上的概括,基本上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兼顾,重点突出。辅助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作品选》与主教材配合使用。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上篇 第一章1900-1939欧美文学概论 1.重点掌握 1-1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两大潮流并存的情况 2.一般掌握 2-1 现实主义文学占据重要地位 2-1-1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了长足的进展 2-1-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为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2-2 现代主义流派纷呈,主要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3.了解 3-1社会概况与文学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在苏联,出现了以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盛行表现危机意识的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章法国文学和南欧文学 1.重点掌握 1-1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人公形象 1-2 《追忆逝水年华》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2.一般掌握 2-1 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艺术特征。 2-2 “自动写作法”、“傻剧”、隐逸派诗歌 2-3 《母与子》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3.了解 3-1本期法国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3-1-1 阿波利奈尔上承象征主义,下启超现实主义,给法国抒情诗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作《醇酒记》收入了《米拉波桥》、《失恋者之歌》、《秋水仙》等诗篇 3-1-2 超现实主义运动声势浩大。查拉、布勒东、阿拉贡等是其代表诗人 3-1-3 瓦雷里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收入《幻美集》的《海滨墓园》是其登峰造极之作 3-1-4 法朗士长篇小说四部曲《当代史话》:《路旁榆树》、《柳条模型》、《红宝石戒指》、《贝日莱先生在巴黎》 3-1-5 巴雷斯的三个长篇小说三部曲:《自我崇拜》、《民族精力的小说》、《东方支柱》 3-1-6 亨利·巴比塞的长篇小说《炮火——一个步兵班的日记》 3-1-7 纪德的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 3-1-8 杜伽尔八卷集的“长河小说”《蒂博一家》 3-1-9 梅特林克的代表作《青鸟》 3-1-10 克洛岱尔的《缎子鞋》 3-1-11 儒尔·罗曼的喜剧《克诺克》

美国禁酒令

美国禁酒令 1920年,美国宪法第18次修正案使美国的葡萄酒再次遭受挫折。“全国禁酒法案”又称为沃尔斯泰德法案(V olstead Act),法案规定:禁止制造、销售、运输、进口、出口、递送或者拥有含酒精的致醉饮品。一纸禁令延续13年,几乎使已经勃兴的酿酒业完全消失。 禁酒令的漏洞之一是允许生产和销售祭典用酒,允许持医生处方在药房购买药用酒,药用补酒则无需处方也可以买到。更明显的一条或许是禁酒令允许任何人每年制造200加仑以下的水果汁或苹果酒。果汁可以浓缩,而浓缩汁恰好是酿酒的理想原料。人们从加州购买浓缩葡萄汁,运到东海岸,容器的盖子上印有起警示作用的大字“注意:不得添加糖或酵母,否则将导致发酵!”而走私贩所做的正是明文禁止的,就这样,这些果汁在美国通过走私者之手流通起来,然而不久之后政府介入并禁止葡萄汁的销售,杜绝了非法造酒,于是葡萄园不再种植葡萄,美国的酿酒业彻底中止。 加烈酒或药用补酒的酒精浓度为20%,更类似于提纯酒精而非寻常葡萄酒。那个时候,这种稀有的酒精饮品成了全美头号“葡萄酒”,很快大受欢迎——不是因为风味,而是因为人们可以借它消愁。那时正值大萧条,新名词“Wino”流行起来——被用来指代那些借助加烈酒忘却烦恼的人。 禁酒令废止于1933年,然而数十年后余波仍未完全消弭。直到它真正终结时,美国人早已对优质葡萄酒失去了兴趣。禁酒期间,美国数千英亩宝贵的葡萄资源消失殆尽。酒厂通通关门,酿酒业萎缩,仅靠屈指可数的幸存者维系——主要在加州和纽约州,许多东海岸的葡萄种植者改行生产葡萄汁——这在当时算是对美洲葡萄最理想的利用方式。 1933-1968年,葡萄栽种者和酿酒师对酿造高品质葡萄酒没有太多的积极性,却批量生产大瓶装餐酒,它因容器而得名,价格低廉,毫无风味可言。也有几家生产高品质葡萄酒的酒厂,最突出的在加州,而这期间绝大多数美国葡萄酒表现平庸。 尽管禁酒令摧垮了大多数美国酿酒商,却仍然有一些厂商依靠生产宗教圣典用酒而存活下来,比如Beringer,Beaulien以及Christian Brothers。他们在禁酒期间从未间断过生产,所以不必像其他酒厂那样要一切从头再来。禁酒令废止后,政府支持各州酒精饮品的销量和运输合法化,有些州把群里下放到县甚至市——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各州甚至各县的立法都不同。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小说==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旨虽然是现实主义,但不同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却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几种倾向: 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的高雅“现实主义”传统,擅长描写美国东部有闲阶级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写的民主思想浓厚、独立性强、天真无邪、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始终被看成是美国文化产物的典型。与这种创作倾向截然相反的是乡土小说和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哈姆林·加兰。 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以情节取胜,一般以写小市民生活为主,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谐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谋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 3、“黑幕揭发者”与厄普顿·辛克莱。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以揭露资本家穷奢极欲和政府丑闻为主要内容的暴露文学曾一度发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 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出现了一批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他们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出身贫寒的下层人民和社会渣滓。第一部显示出决定论哲学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莱斯的中篇小说《街头妇女郎梅季》。 杰克·伦敦参加过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称。实际上,他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长短篇小说中。他的写作风格粗犷而刚健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 西奥多·德莱塞(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运用巴尔扎克写典型、写细节的手法,成功地再现出他那个时代大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典型人物,场面比较广阔,含义比较深刻。他虽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象,但是又塑造了一批随波逐流、任性纵欲的主人公。但是他常常因为写作风格的滞重和句段的冗长而受到批评。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多以讽刺手法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矛盾。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视野从未超越中产阶级。他的作品虽然从某些侧面揭露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黑暗,但总的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文档

20世纪20年代美国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对此研究十分薄弱,成果寥若晨星。究其原因在于,史学工作者普遍认为20年代美国经济是虚假繁荣,它为30年代大危机埋下了伏笔。然而笔者认为,20年代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之一,它是从自由放任走向全面国家干预的过度期,它把保守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处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尾声阶段,它经历了两次危机中间的繁荣阶段。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宝贵的经验,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并汲取历史的教训。 一、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调 20年代柯立芝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飞速增长。1918年美国国民收入总值为645亿美元,1919年为630.93亿美元,1920年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此后国民收入又持续稳定增长,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达828.1亿美元(1)。 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繁荣而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和繁荣的20年代,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少数富有的人占有的国民收入的比例急剧上升,而下层劳动人民占有的比例则越来越少,而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这是20年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无时不在动摇着美国经济繁荣的根基。就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差异而论,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表明: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却只占有8%的财富,而它们的人数却在1.04亿以上(2)。到1929年美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调现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利润都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1929年资本家在制造业中的纯利润比1923年增加了28%,垄断公司纯利润总额1923年为38.72亿美元,1929年为57.6亿美元。这些公司对投资者付出的利润,1923-1929年期间由32.77亿美元增加到49.24亿美元,7年间公司支付的红利、利息总额高达880亿美元(3),这样作为国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巨额资金,则以红利和利息的形式分别流入了美国大中小资本家和富裕阶层者的腰包。在家庭收入方面,1929年,美国住在城市的家庭总数为2750万个,有近1200万个家庭年收入在在1500美元以下,占美国家庭总数的43%多,其中有600万个家庭收入在1000美元以下,占美国家庭总数的21%强,有近2000万个家庭(含1200万个家庭——笔者)年收入在2500美元以下,大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71%。据估计,当时维持象样的生活标准,起码得2500美元(4)。另一方面,在14816个城市家庭(占美国城市家庭总数的0.05%强——笔者)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最富有的36000个高收人家庭的年进款额总和大致等于年收入在1500美元以下的1100万个家庭进款总和(5)。在个人收入方面,1920-1929年,按全国人口平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从635美元增加到693美元,然而在同一时期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上层人口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492美元提高到13114美元,提高了75%左右,1929年占全国人口10%的上等阶层占有全国可自由支配总收入的40%(6)。也是在1929年,年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达到40000个(7),占总人口5%的人垄断了国民收入的26%(8)。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明个人收入的差异。在整个20年代中,工业的产量增加了50%左右,可是工人获得的工资按实际标准来计算增加还不到30%。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人获得的工资占它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1929年在经济如此繁荣的情况下,只占16.5%,反而下降了1%(9)。就经济部门而论,20年代没有出现增长和繁荣的工业部门如纺织工业、煤炭工业和处于慢性危机之中的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众所周知,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而国民收入的平均分配程度又是判断人民的一般福利的唯一标准。由于2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极大不平衡性,造成美国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由于美国下层劳动人民国民收入分配量相对日益减少,购买力日益下降而导致生活贫苦。另一方面,美国上等富裕阶层手中积聚了无

20世纪初美国酒店业的进一步变革

20世纪初美国酒店业的进一步变革 19世纪的欧洲掀起了豪华酒店的浪潮,但是在20世纪初的酒店业变革却出现在美国,这与美国的经济政治史分不开的 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突出的社会现象。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美国新中产阶级崛起的首要因素;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新中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条件;美国妇女广泛就业也促进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美国新中产阶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本的加速积累、积聚和集中,使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资产阶级分化为垄断资产阶级、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19世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不仅仅使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而且使中产阶级力量急剧扩大。作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美国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出于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寻求社会公正,以使美国社会和平而有序地向现代社会转型。美国中产阶级因此而成为社会的黏合剂,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安全阀”作用19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经济的“腾飞”(takeoff)和工业化,美国社会阶级对抗加剧,这从当时大规模的工农组织和工农运动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工业化不仅仅制造了两大对抗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而且使中产阶级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 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到1894年跃居世界第1位,工业生产量占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从1860年至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6倍。 20世纪初,美国工业优势更加突出。1913年美国工业产品已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1/3以上,比英德法日4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其中煤、铁、钢和石油的产量增长尤为显著。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铁路增加23万公里。从国家独立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美国在半个多世纪里从版图仅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狭长地带的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版图的大国。从此一个强大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在大西洋西岸迅速崛起。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儿童妇女问题、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工伤事故问题、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为此许多学者投身于这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在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比较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而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试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期望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一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 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20世纪美国最佳100部影片

20世纪美国最佳100部影片(一) 1.CITIZEN KANE (1941)公民凯恩 这部片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最经典之做,被世人称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故事叙述了美国报业大亨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一生。包括主人公的童年、事业、爱情、婚姻、权力、友情... 这部电影是1941年由雷电华公司出品;年仅25岁的奥尔逊·威尔斯编、导、演的处女之作。这是一部容量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影片。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有许多分野,其中最显著的是对故事元素的处理。公民凯恩不再是传统的顺序结构及单视点的封闭结构,而对故事作了倒叙式和开放式的处理。该片共获得九项提名,然而却败在了《青山翠谷》的手下,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剧本一项奖。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五十多年来,它一直被电影工作者们奉为经典。前不久,美国电影学院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评选出美国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百部影片。《公民凯恩》当之无愧地排名第一。 2. CASABLANCA (1942)卡萨布兰卡 又译《北非谍影》,集美人英雄,战争爱情于一体。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华纳电影公司买下了剧本《人人都去里克酒店》的拍摄权。制片人沃利斯和导演迈克·柯蒂斯对在此时此刻拍一部反法西斯题材的、同时又不失好莱坞特点的影片都很感兴趣,于是找来了爱普斯坦兄弟等三名写电影剧本的老手来加以改编。同时,精心挑选了不同国籍的著名电影演员扮演片中的人物:有扮演依尔莎的瑞典女演员英格丽.褒曼、扮演里克的美国演员亨弗莱.鲍嘉、扮演拉斯罗的奥地利演员保罗·亨莱德、扮演司特拉斯少校的德国演员康拉德·维德特和扮演雷诺中尉的英国演员克劳德·雷因斯,就是配角都由第一流演员组成。在第16届奥斯卡评选中,卡萨布兰卡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黑白片摄影、最佳剧本、最佳音乐、最佳剪辑等八项提名。最后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 3. THE GODFATHER (1972)教父 教父是根据马里奥·普佐的畅销小说改编。原小说问世后,被西方评论界称为现代通俗小说的杰作。教父片长三小时。小说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基本上保留,但删去了一些赤裸裸的描写。全片是通过局外人——迈克尔的妻子凯的视角加以表现的,科莱昂家的种种内幕活动显得那么荒唐可怕。策划、暗杀、追逐、枪战等场面连续不断,气氛肃杀,且用纪实手法处理,真是摄人心魄,目不忍睹。该片对了解黑手党的内幕提供了相当形象化的材料。 该片荣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三项奖。 4. GONE WITH THE WIND (1939)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这部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的影片,从筹拍到完成,历时三年,耗资四百万美元。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先后动用了十八位编剧,最后由西德尼·霍华德改编成电影剧本。塞尔兹尼克除了参与编写剧本,并精心选择了包括导演和演员在内的一批第一流电影艺术家参与摄制。 这部巨片长达三小时四十五分。该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诗,在亚特兰大城交战、逃难、枪杀、大火等场面规模宏伟,色彩雄浑;后半部则是一出令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与社会冲突中个性毁灭的过程:越是追求财富,就越是冷酷无情。 作为好莱坞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影片之一的乱世佳人的原底片被安置在一只金罐 里,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件珍贵文物。 5. LAWRENCE OF ARABIA (1962)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两个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方面成功地结合起来——它既有宏伟的战斗场面,又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富有情趣和才智的研究。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7单元 20世纪美国诗人(1))【圣才出品】

17.2课后习题详解 Ezra Pou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1.Why does the poet call the faces of pedestrians“apparition”? Key: Because the faces of pedestrians are moving quickly and appear not very clearly,just like the ghosts in darkness,which are lifeless and fearful.The word “apparition”exactly captures the immediate impression left on the poet’s mind and the powerful feelings that he felt about this sight. 2.What do“petals”and“bough”stand for? Key: “Petals”stands for the lovely faces of women and children,which are beautiful and joyful.“Bough”stands for the metro,which is wet and dark. Wallace Stevens “Anecdote of the Jar” 1.What does the jar in the poem symbolize?Why does the speaker place it on top of a hill? Key: The jar in the poem symbolizes artistic imagination that has power to make the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内容提要】学者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之间联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美国当时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社会思想观念上主要表现为沃德的“社会导进说”以及哲学领域逐渐形成的实用主义理论等,这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摘要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 【正文】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儿童妇女问题、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工伤事故问题、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为此许多学者投身于这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在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比较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而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试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期望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1893年,美国已跃居为世界头号强国,而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每10年增加40%—50%。[1][p.154]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由于劳动力的增加,雇主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犯罪和失业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弱势人群福利的日益关注,其中私人慈善活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当时美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儿童问题。提高童工的工作年龄,减少工作时间,并限制童工夜间工作,还要求童工必须入学。尔后,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八小时工作制。1909年1月,白宫召开了全国儿童福利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一是建议联邦政府设立儿童福利主管机构;二是主张各州制定母亲补助金法案,使单身母亲能够继续抚育其子女;三是主张贫困儿童除了不得不送孤儿院收容者外,应尽可能安置在寄养家庭中,以使其能够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长;四是呼吁组建一个全国儿童福利联盟,建议1912年联邦政府设立儿童局。此后还形成了惯例,每隔十年由总统召开一次儿童福利会议,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问题的关心。联邦政府儿童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状况,提出建议与计划。1918年,儿童局向国会提交了谢泼德·托纳法案,经过3年辩论于1921年11月,通过了此法案。它授权政府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与健康。(p.48) 这是第一部联邦政府福利计划,它规定了联邦政府就上述问题向各州提供补助。 与儿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保护妇女的身心与健康问题。1916年密苏里州制定了第一部 寡妇年金法,规定各县向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寡妇提供现金补助。根据这样的法案,政府对一些母亲和儿童给予扶持,承认家庭生活比机构抚养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其次,住房制度的改革。1901年纽约城、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1][p.156] 第三,颁布了工业灾害赔偿法,雇主对因工作受伤的职工负责补偿。当时美国的工业化加速,频繁发生的工伤事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劳工局和罗素·赛奇基金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建立公共保险来保护民众,以便抵御生活中的风险。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1906年,国会通过一项联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邦政府一系列法令的推动下,1909—1920年有43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

美国文学教学大纲

美国文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美国文学史上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倾向、思想方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以及对本国文学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品的思想意义、文学价值、写作手法、语言技巧等,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为学生毕业后的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美国各历史段代背景和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通过文本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以及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语言技能;并且通过大量阅读与讨论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三、学时分配 章次 内容 学时数 课堂讲授学时 一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 6 6 二 理性和革命时期文学 6 6 三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

6 6 四 现实主义文学 8 8 五 二十世纪文学 6 6 总学时数 32 四、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课后延伸阅读、观赏有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采取“平时考核”(占40%)与“闭卷考试”(占6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作业和读书报告,主要考察学生查资料、归纳总结、比较评价等能力。“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考试时间按照教务处的统一安排。 六、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3 张儒林,《美国文学史》,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 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 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 6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7《美国文学阅读教程》程爱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 摘要:爵士时代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称呼。作为“爵士时代编年史家”,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各色人物。爵士时代崇尚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抛弃了原有的优秀传统,走向了精神的虚无与飘零之中。放纵过后,迎接爵士时代的不是黄金时代,而是十年的经济大萧条。除了一些经济原因,某些意识形态领域的衰退也导致了爵士时代的衰败,这一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有所展现。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爵士时代;菲茨杰拉德;意识形态 一、爵士时代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之后到经济大萧条(1929)之前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的进步,迅速晋升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发达的经济实力大大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清教徒道德被人们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一提起这个时代,人们会激动地把它称作“喧嚣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 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用生动的笔触将20世纪20年代的热闹、喧嚣、享乐和堕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至于人们习惯用他创造的时髦词汇“爵士时代”来指称这个时期。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1] 二、爵士时代的社会背景 (一)物质丰富的“挥金如土的时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作为中立国大发战争财。战后,美国人的生活标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财富和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东部城市纽约,既是商贸中心又是文化中心,代表了这股消费大潮的势头。那时的华尔街已经成为新兴的世界金融中心。社会上流行着“要想发财,就买股票”的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的买卖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纽约和长岛为背景,带领读者领略了当时人们追求金钱和物质、社会异常富有的生活场景。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厌倦了中西部的平淡生活,“于是决定到东部去学债券生意。我所认识的人个个都是做债券生意的”。[2]年纪轻轻的盖茨比有了不起的经济实力,他的住所是“每季租金要一万二到一万五的大别墅。不管按什么标准来说,都是一个庞然大物――它是诺曼底某市政厅的翻版,一边有一座簇新的塔楼,上面疏疏落落地覆盖着一层常春藤,还有一座大理石游泳池,以及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3] (二)文化进步的“艺术的时代” 爵士时代最主流的文化现象莫过于爵士乐的流行。爵士乐虽然源自社会底层的非洲裔美国人,但美国的白人中产阶级是它最大的受众群体。《了不起的盖茨比》精彩纷呈地描述了盖茨比家举办的盛大宴会,爵士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到了晚上七点,管弦乐团已经抵达,不是那种五人小乐队,而是正式的乐团,双簧管、长号、萨克斯管、小提琴、短号、短笛、低音鼓和高音鼓,样样齐备。[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