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贡献_曾友和

试论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贡献_曾友和

试论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贡献_曾友和
试论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贡献_曾友和

文章编号:1003-7136(2009)06-0054-05

收稿日期:2009-10-14

试论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曾友和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摘 要: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佛教改革,振兴佛教。同时他还身体力行宣传和创建佛教图书馆,为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探索中国佛教图书馆发展之路;二是创建了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为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的奠基人之一。

关键词:太虚大师;佛教图书馆;贡献中图分类号:G 258.89 文献标识码:A

太虚大师(1889 1947),俗姓张,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佛教改革,旨在振兴佛教,利济群生。同时,他还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积极宣传和推动建立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及发展佛教图书馆事业,从而成为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近代佛教因受庙产兴学等风潮的影响,佛教濒于颓危。对此,太虚大师高举振兴佛教的旗帜,发起了 教理、教制、教产!改革运动。先后创立、主持过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等,在这些僧伽教育实践活动中,太虚大师深刻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作用,要使佛教文化流通推广, 非推行佛教大学与图书馆之建设不可。!?

1 佛教图书馆构想及初步实践

早在武昌佛学院的经像图书馆设立之前,太虚大师就有许多设立佛教图书馆的倡议、设想,甚至有过类似佛教图书馆的实践。在1915年大虚大师完成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中就包含设置佛教图书馆

的倡议。在这部巨著中,太虚大师构想中国佛教应设立一个中央机构 佛法僧园,园内设有藏书阁, 藏书阁当广收藏一切图书;昔祗园中有大书院,藏大千世界不同文书。上海有某国天主堂,藏欧文、华文书亦极繁富,所有佛书亦旨收藏。故异文、异教、异学、异道诸图书,凡可资研究者,皆当收藏,以备博览参观!。设 藏书阁知藏长一人,由大僧正择宜委任。知藏约数十人,随其来愿,欲于藏书阁阅书者,由教规堂送入,辄分任管理整饬阁中之图书!。%

从中隐约可看出,在太虚大师心中,佛教图书馆的设立雏形已基本形成,只是当时没有使用 图书馆!这一外来的新式名词罢了。对此,太虚大师将这种构想付之于实践。1920年太虚大师在众居士推动与赞助下组织 觉社!宣传佛教,先成立了三个部,即: 佛经阅览部,亦尝设置大藏经及搜集古今中外关于佛教之各种图书,而供沪人士之博观焉。!&

1921年,太虚大师在杭州接掌净慈寺,筹设永明精舍, 分设传习部、研究部、图书部、编译部之四部。各部之章程另定。!

?

1922年,太虚大师利用在汉阳归元寺讲圆觉经

54

之际,与武汉的陈元白、李隐尘、王森甫等居士商议,决定设立佛学院,广培师范人才,并设立了经像图书馆。经像图书馆原有之书籍,计有:#频伽藏?一部,#续藏?一部,洋装#大正新修藏?正编一部,另和装一部系日政府所赠送者。其他单行本之佛经共有数百余种;普通书籍亦有百余种之多,是皆为武昌佛学院经像图书馆原有之图书也。武昌佛学院经像图书馆曾加入全国图书馆协会,为团体会员。!(1929年1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年会,太虚大师派释法舫代表武昌佛学院图书馆参加年会,并提议全国各图书馆应广置佛书以宣扬东方文化。)由此可知,太虚大师领导的武昌佛学院图书馆得到了当时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太虚大师从事近代意义图书馆事业的开始。

2 实地考察和学习西方近代图书馆事业

1928至1929年间,太虚大师前往欧、美洲各国游历,每到一处都要参观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由于国外图书馆的藏书十分丰富,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云:国家图书馆以法国藏书为最多,然英、德及华盛顿之国会图书馆,亦不相上下。各大学除德图书馆之外,各科又有各科之图书馆,加以各学者各有一屋书籍,常人亦皆有几架书籍,故书籍之富,实为欧、美近代文化发达之一征。即中国文之书籍,不论新旧,凡中国所有者,彼东方学校或图书馆中,大抵有之;而中国已无之古籍、古器物、古美术品,亦时可考见于彼都之图书馆、博物院、展览会中!。?也正是由于国外图书馆学术研究氛围和推广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更让太虚大师认识到图书馆是研究佛学、教化民众的重要场所。因此,他认为:佛学院的学员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来充实自己,如所讲授的学程,规定修养的功课,乃至阅报室、图书馆设备的书籍等等,都应取之用来充实自己!。+佛学机构应同时将图书馆作为公益事业兴办,建立通俗图书馆是显扬佛法,让民众受佛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太虚大师还不断地呼吁在摄化大众的广泛事业上,在家菩萨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出家菩萨则做文化、教育、慈善。文化方面的,如图书馆、书报等, ,,,都可以佛教个人或团体名义去办!。?

西方之行使太虚大师看到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对他后来从事佛教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创建世界佛学苑图书馆

早在1928年太虚大师游历欧、美时,因各国人士十分热心研究佛学,太虚大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世界佛学苑,总苑设在中国,并设通讯处于伦敦、柏林等地。但因时局动荡,财源筹措困难,世界佛学苑总苑的建设一直无法进行,太虚大师只好退而求其次,先从局部的建设开始。第一步先设图书馆,搜集研究员;第二步收集各种文字的经论典籍,整理编译!。.

1932年夏天,经过与军队交涉,收回了被占据的全部房屋。太虚大师与法舫、汤铸新、李子宽、王森甫等居士等商定,将武昌佛学院改制为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并商筹经费,由法舫担任筹备主任,厘订规章与征集图书。于是法舫先将佛学院中所有图书进行整理,并派释谈玄到上海将太虚大师个人藏书运来,再派人把暹逻、日本等国赠送的大藏经运来集中,同时添购中外文字的经论和中华、商务所出版的各种国学丛书。 同年9月25日,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正式开幕,太虚大师致词介绍图书馆的组织,分为考校和编译两大系,将佛教故有典籍整理成为今后世界共信共遵的教法。至于对外工作部门有:馆外附设特约研究部、特约阅览室,均发特约券以便馆外人士之研讨阅览;又设有普通阅览室、通俗宣讲所、平民小学校,以便附近居民。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由太虚大师担任馆长一职,而实际主持业务的为代理馆长法舫,初期考校系主任释会觉,编译系主任为释芝峰,研究员有释谈玄、释尘空、释苇舫等,和陆续来馆的释印顺、释力定等人,其中谈玄和尘空又兼任图书馆管理员。 !现将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简介如下:

55

3.1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组织机构

一般来说,普通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或由政府支拔,或由地方筹款,或由私人捐助; 而在今日中国之佛教图书馆,既无政府拨款之可能,而业属专门又无地方筹款之必要,私人捐助,难乎其不可得也。惟有由学德兼备之大德,组织一图书馆董事会,筹出相

当基金,担任常年经费,始克有成。然后再组织一设计委员会辅助馆舍之建筑,图书之选购,而内部饰置、馆员之支配及一切设施,悉由馆长指挥。内容情形,须随时随地随宜组织,其规模可分数部。!

?具体部门设置列如下

:

3.2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图书概况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后,图书馆董事会号召各成员及广大信众积极捐募图书,同时各方购置书籍。根据代理馆长法舫在#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期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二年之馆务概况?一文中记载: 二年以来,计捐募者:有太虚大师之#万有文库?一部一千种,方董事长捐赠#影印宋砂藏?一部,刘董事觉生居士捐#图书集成?一部一万卷,并各方捐赠之新购单行本书籍数百种。关于本馆自购者,计有洋装#大正藏续刊?一部,#真言宗丛书?一部,#满汉蒙藏四体文大藏全咒?一部,预定#影印四库珍本?一部;并添购新旧单行本书籍数十种。关于寄存本馆者:王氏无闷斋存书1250余种,三万卷之多,刘氏现在斋存书#四部备要?三集。以上为本馆二年来所收集之图书,连武院原有之图书,总计有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八种,二万四千二百三十册,十一万一千余卷。!

#具体列表如下:类别种数册数部数卷数和装大正藏3053350111970影印续藏175071017140影印宋藏152159216310洋装大正藏305387111970频伽大藏经1916

41418416

巴利文藏经45

1普通佛书5001000600

3000

四部备要34925001至5集10000图书集成61091628110000万有文库1000200012000太虚图书160275172

720馆员藏书4105802234王氏存书12581214432000普通书134024057240总计

22428

24230

111000

3.3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图书分类编目

56

图书分类编目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而佛教之经藏之编目,实开目录学之先河,在世界图书目录学上占有重要之地位,亦为世界学者所景仰。但历来各学者之见亦不一致。然现在佛教图书馆之编目,固属专门中之专门学,而本馆为世界佛教图书馆对于图书收集既有各种文字之普通书,形式上似较一般图书馆为伟大,则将来之编目尤所不易。就现在所藏图书尚不满吾人万一之希望。现在所藏图书其分类编目法,就吾人之想像,先作大略之概

况,今拟分为三种:(一)总诠 包括四种:甲、目录,乙、音义,丙、辞典,丁、字典。(二)佛藏 包括六种:甲、华文大藏经,乙、梵文一切经,丙、藏文一切经,丁、巴利文一切经,戊、佛教史传,己、新闻杂志(佛教类)。(三)外典 包括六种:甲、道藏,乙、耶教典籍,丙、回教典籍,丁、儒典,戊、近代新著复分八种:子、科学,丑、哲学,寅、宗教学,卯、文学,辰、美术学,巳、史地学,午、杂志报章,未、其他各书。己,其他。!?

列图如下:

%

3.4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员研究工作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建立的目的,在供大众阅览方面与普通图书馆无异。但基于该馆是为整理世界佛教教典而设立的,所以该馆有专门的研究员住馆开展佛教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分为 考校!与 编译!二部份。其工作内容与目的,太虚大师指出: 一是考校系以经书有原本不同,或译本不同,或版本同异,或成立以后发展变化,以及假托、伪造等等的羼杂,凡有疑异之处,须细加考校,所谓/有疑则考,有异则校。0以没有经过考校流行的经书,或来历不清,或后人伪托,如#开元释教录?等,皆载明有疑伪的经书,故须经过一番考校工夫,乃有真确可依据以研究的教典。二是编译系:编即编辑,以经过考

校之后,须进而编辑,如大藏经或某种丛书等。译即翻译,如各国有的佛教经书或为我国没有的,而我国有的亦或为别国没有,,,此皆须翻译,而后佛教才能普及。要有真确的经典,须经考校的决定;要有共同的教法,须经编译的沟通;然后可有共遵共信的佛教,宏扬到全世界,以成为通行全世界之世界的佛教。!

?对于对某种文字佛典研究有特别兴趣的,馆里则派遣其到各地留学,以促进专门研究工作。同时,由于研究员实行分部研究, 知识上必求互相交换,故于每星期有研究员论义会讲;研究员之讲演者提出个人研究之心得或问题述说,再由他人问难或讨论,俾得胜义全彰,问题明白解决!。从研究员学术会讲来看,他们研究的成果丰硕,先后有19位研

57

究员作了29次学术会讲,其成果大都发表在#海潮音?上,影响至今。

从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发展史来看,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无论是组织制度,还是服务体系上都是最为完备的,其设置架构与西式图书馆几乎无异,从最高领导机构董事会至读者阅览室,一应俱全,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可惜好景不长,后因日寇入侵和国共内战,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中间屡兴屡败,几经坎坷,直至1953年馆址因建立炮兵学校被征用而解散,但是它在近代佛学研究和佛教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之,太虚大师生活在一个变革动荡的年代,他肩负着振兴近代佛教的重任,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图书馆在普及佛教文化中的作用,并积极付之实践,为中国传统的佛教藏经阁向近代佛教图书馆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释太虚:#欢送日本佛教访华团致词?,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

%释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释太虚:#觉社宣言?,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

?释太虚:#杭州西湖净慈寺永明精舍大纲及章程?,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

(法舫:#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二年之馆务概况?,#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期,第794页。

)宋建成:#中华图馆协会?,台湾育英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第72页。

?释太虚:#环游之动机与感想?,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

书?。

+释太虚:#各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

?释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

.释太虚:#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开幕报告?,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

高振家:#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第70页。

释太虚:#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开幕报告?,释印顺等编:#释太虚全书?,第382页。

!详见法舫:#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组织大纲?,#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期,第990-993页。

?麈空:#佛教图书馆之组织与编目?,#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期,第807页。

#法舫:#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二年之馆务概况?,#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期,第795页。

&法舫:#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二年之馆务概况?,#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期,第796页。

?详细分析参见麈空:#佛教图书馆之组织与编目?,#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七期,第808-810页。

?释太虚:#世界佛学苑之佛法系统观?,#海潮音?,第十四卷,第十一号,第8页。

%详见#海潮音?,#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刊?,第十五卷,第七号。

作者简介:

曾友和(1979-),男,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宗教学和宗教文献学研究。

58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创新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图书馆的事业才能发展.可见创新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1网络在创新服务中的作用 1.1 网络扩大了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 围.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知识的宝库、 创造力的源泉,它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启迪人们的创新灵感,创新教育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更离不开知识的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读者营造一个创造性地学习、 开放式地研究、博览群书、探求真理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气氛.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各种新载体、新技术和新手段,优化资源和信息,增加灵活性,增强创新能力,充分提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随着大批联机数据库的问世,大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图书馆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体资源,网络服务将成为主要的创新服务手段.图书馆服务资源的网络化,使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得到充分提高,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得到充分显现.1.2 网络延伸了读者服务的信息资源载体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主要是以馆藏纸质为载体的印刷型文献为主体,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已不仅仅是本馆的馆藏文献资源,而且还包括通过网络技术向馆外 “索取”的文献信息.各种书目数据库、 图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声像多媒体记录等电子文献信息产品的上网,更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1.3 网络拓宽了读者服务的范围 高校图书馆因受所有权、 管理体制、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和开展的内容显得面窄而单一,读者服务主要是面向本校师生.而在网络环境下则为高校图书馆扩大读者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就某个图书馆而言,其所在网络系统内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人都是自己的读者.图书馆这种服务对象从“部门区域化”向“公共社会化”扩展.反应了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的社会化发展趋势.2 信息技术在创新服务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可分为三类: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易类平台.目前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以技术交易为主,随着图书馆对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的不断重视,大量的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和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将会快速发展迅速崛起.2.1 信息服务社会化是创新服务的推动力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是图书馆根据广泛的社会信息要求,利用计算机、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自觉地对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挖掘的服务活动.其目的是将隐藏的、静态的知识信息开发成有价值的、动态的知识信息,进而满足全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社会化包括信息用户社会化,信息需求社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几方面.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流日趋广泛和频繁,处于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图书馆的传统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开 创新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朱凤丽 (赤峰学院 图书馆,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文章通过网络创新服务、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及服务手段的创新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论述,阐述了创新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了只有服务的不断创新,才能使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手段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40-03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140--

胡适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胡适: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疲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 有什么好方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 保持这种热心,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 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的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 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

new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2012)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1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一部分:通用符号 建标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建标[2008]74号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 3·3 服务资源(service resources)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主要包含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 3·4 服务效能(service efficiency) 公共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在满足读者和用户需求中体现的能力和效率。 3·5 区域服务人口数(regional service population) 各级公共图书馆所在行政区域的常住人口数。 3·6 呈缴本( legal deposit copy) 根据有关法律或法令规定,出版者每出版一本新书刊都要免费呈缴一定的样本给指定图书馆,这种制度称为呈缴本制度,所呈缴的样本为呈缴本。 3·7 文献提供(docum ent supply) 也可称文献传递,是指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根据读者要求,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为本地或异地的读者直接提供所需原本文献和复制文献的服务形式。 4总则 4·1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条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效益,制定本标准。

浅谈胡适——近代史

浅谈胡适 ——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读书笔记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读罗志田先生的《再造文化的尝试:胡适传》,估计我对胡适的印象就会停留在这里。我只把胡适当成历史书中的一个名字,历史上的一个雕塑,中国千万革命前辈的一个影子,并不能算一个有着鲜明的生活痕迹的人。 然而,提起鲁迅,我们学过他的文章“百草园”、“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雪”等,分别取自他的小说集《朝花夕拾》、《呐喊》以及散文集《野草》等。我们能理解鲁迅的家庭背景、儿童生活以及留学经历,我们可以在读文章的时候与他产生共鸣,一起品味他的快乐、恐惧、愤怒与怜悯。我们甚至知道他的故乡与家人,鲁迅就像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我们分享他的生活经历,也汲取他的精神财富。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却像一个我们不甚了解的路人,貌似万人瞩目却并不被了解。这种鲜明的对比的情况其实有其政治原因,胡适坚持革命多年,却在新中国将成立之际搭上蒋介石的飞机去了美国。虽然胡适批评国民党以及蒋介石的并不少,但他的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在国民党以及共产党之间选择了国民党,因此与共产党越走越远。他的儿子胡思杜也写文章批判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后来形成的全国性的“批胡”之风也是异常猛烈。他一生都致力于让自

己的文章清楚浅显,也以此著称于世,然而这位最希望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家又是最让世人读不懂的。他曾经感慨许多他费尽心血所作的文章不被世人看重,随意为之的作品却常多得喝彩。何止胡适的文章,他的精神与思想又有多少人懂? 虽然胡适被蒋介石接去了南京,但他热爱和平,反对一切暴力的思想让他对国民党也不能赞同。他说过20年不问政治,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他只想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并不支持国民党抑或共产党中的任何一个。他反对北伐,反对将末代皇帝赶出宫,指责蒋介石“生平从来不懂什么是民主,就应该到民主的私塾里上学,好好用功进修一下”,坚持民主选举总统等。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进入国民党政府体制,不当国民党的官,就可以扮演一个中立者、一个诤友、承担一个说公道话的角色,但是蒋介石的独裁也让他在理想的道路上行进得越来越艰难。胡适当年在台湾努力提倡的自由民主虽然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建设那么好,仍有很大的深化的空间,但是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就像阳光、空气与水一样,大家都需要它。胡适不仅在政治上利用一切机会运用自己的地位与能力,对国家民族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而且在学术上也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令人深思。他饱读诗书,涉猎中国古代哲学、地理学、禅学等多个领域,领导了致力于思想解放的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不愧为“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一代巨匠。思想上胡适提倡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主张思想救国和教育救国,体现了中国革命先驱难能可贵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广州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 1 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一部分:通用符号 建标108-2008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建标[2008]74号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 3.3 服务资源(service resources)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主要包含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 3.4 服务效能(service efficiency)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关键词周文骏图书馆图书馆学史 周文骏先生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当代中国享有盛誉的图书 馆学情报学家,《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维彰显、客观记述、不弃弱势、随录感受等方面,给学界以诸多启示。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考入刚刚建立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为该科公开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从此与图书馆学结下不解之缘。经历了近“一个甲子”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涯,如今已桃李满天下、著述宏丰,蜚声学界。进入耄耋之年后,先生仍孜孜于图书馆学研究且气象不凡,于2004年主持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史”。该项目在王红元老师的全力配合下,潜心研究三年,至2007年顺利结题。其成果《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于2011 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史稿》凡12章30余万言,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资料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我国首部反映1949年10月至1979年12月间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状况的断代史。它是周先生继“文献交流学说”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据周先生介绍,研究并编纂这段富有色彩和极不寻常的史实,旨在理清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图书

馆学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其特殊意义在于:①从局部看全体,强化对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控;②剖析特殊事件,寻求图书馆学遗产的传承、分析和创新之路;③以最新近的历史经验滋养图书馆学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④摸索图书馆学当代史的编纂经验,尝试以记述为主、评论为辅,以及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并重的编纂方法;⑤向同道提供一种内容比较丰富而系统的图书馆学史专门参考材料,为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笔者认为,周先生编纂图书馆学研究史,简要言之在于总结过去、绵延学脉、崇厚学术、开拓未来。这项成果鉴定时获得专家的充分肯定,本文试图分析《史稿》的编纂特色,提炼其对学界的启示。1《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编纂特色 史学著述有没有特色,关系到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关系到它的实用功能。《史稿》编纂者以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讨论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论文和专门著作为线索,结合亲身经历,力图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诸多特色。 1,1以专题为纲,多维彰显 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史著述中,论述当代者,其内容一般是理论为首,历史次之,方法最后且语焉不详。《史稿》却不同,它三者并重,分布均衡,覆盖整个图书馆学,堪称全面。同时,书中还记述图书馆学发展中批判、学习和探索三大因素的作用、互动和广泛影响。此外,编纂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纪传、编年、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06年12月12日 10:52 【文章字体:大中小】 我记得,我非常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

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某高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的依据 1.教育部、建设部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教高 [2002]3号);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 [2004]2 1号);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明确规定: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性本科院校生均图书100册/生;生均年进书量4册;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明确规定:5 000学生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为生;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规定:阅览座位与学生数之比(1: 4)。 2. 我校转型发展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 3.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4. 我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二)总体目标 坚持“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将图书馆建设成资源配置合理、馆藏布局科学、服务功能完善、技术保障有力、员工素质全面、管理工作有序、阅览环境优美, 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综合型”办学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扩或新建图书馆馆舍,强化图书馆服务功能 1.现状:馆舍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全

图书馆大楼现有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我省高校图书馆相比处于居后的位置。见表一。 表一我省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情况 学校馆舍面积(平方米) 江西财经大学万 南昌大学6万余 江西师范大学5万 井冈山大学万(正建新馆) 九江学院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 江西理工大学万 上饶师范学院万 新余学院万 萍乡学院万 (数据来源:2015年6月检索各高校图书馆网站) 阅览座位紧张,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 书库的承受能力已饱和,导致有些图书无法上架。 教育培训、学术研究、讨论交流、展览、休闲等现代图书馆功能缺失。 2.建设目标 通过选择新址新建图书馆或在现有图书馆的左-后-右侧面扩建新馆舍万平方米,使图书馆的总馆舍面积达到4万平米以上。 3.建设内容 扩大书库藏书容量,设立密集书库,使新馆的藏书目标在200万册 以上。 增加阅览座位,设立考研阅览室等,使其总数达到5000座以上。

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吴晞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藏书楼之称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似乎还很难考定”,所以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不会早于唐宋之际,并且发源于私家藏书”,其论据是“据《新唐书.李鄘传》记载:‘鄘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氏书楼’。又据《郡斋读书志》载:‘(唐朝孙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氏’。这两处唐代的私人藏书,大概就是最早被称作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了”。同时,他又指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论据是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们往往要将自己的藏书之所标之‘××楼’,‘××阁’的雅称,这种风气甚至也影响到了官方的藏书,许多皇家和官府的藏书机构也开始仿效民间的藏书楼,冠以各式藏书楼的名号。这样一来,‘藏书楼’就成为当时各类文献收藏的统称”,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藏书楼作为一种藏书实体是古已有之,但藏书楼这一特定名称是唐宋之际才见于记载,并于明清之际开始普遍在社 会上盛行的”。

尽管笔者也认为“书楼”与“藏书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均为表示藏书处所的名称,但“李氏书楼”和“书楼孙氏”都不能作为唐代已出现“藏书楼”术语的论据,两者之间仍有一字之差。至于吴晞先生提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的观点,理由是出现了大量的“‘××楼’、‘××阁’的雅称”,就更不能作为“藏书楼”术语使用的论据了,这些“××楼、××阁”恰是各藏书处所的专用名称而不是通用名称。另外,2004年程焕文先生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一书中提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理由是“‘藏书楼’这个名词在我国晚清以前鲜有人使用,它的产生和流行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所以,“‘藏书楼’和‘图书馆’都是西学东浙的产物”,“‘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所以不可以用近现代的通用名称去称谓古代事物,正如我们不可以把‘宰相’通称为‘总理’、或把‘算盘’通称为‘计算机’、或把‘翰林院’通称为‘科学院’等等一样”。他同时还提出“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应该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程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术界认可,至今也无人提出过疑义.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吴稌年先生认为,“程焕文先生对‘藏书楼’一词来源的厘清,可谓对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一大贡献,他得出的‘藏书楼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大抵在戊戌变法前后,藏书楼一词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的结论,将成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弘扬大学图书馆精神 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

弘扬大学图书馆精神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宁 810008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揭示了大学图书馆精神。文章从弘扬大学图书馆精神、宣传大学图书馆精神、丰富大学图书馆精神内涵及大学图书馆精神培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强调了大学图书馆精神是高校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是高校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与形 象塑造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因素。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精神精神内涵carryingforwarduniversitylibraryspirit ‘opromote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libraries zhang-shengrong 【abstract】thisresearchpaperismainlyabouttheuniversitylibraryspirit; ndiscussestheconceptandconnotationofuniversitylibraryspir it,andputsforwardsomemeasurestocarryforward the spirit.h highlights that university library spirit is the soul and marrow ofuniversity libraries,and it is the inherent motive force and motivation factor ofimage-buildingandtheoverallanddurativedevelopmentofuniv ersitylibraries. 【keywords】universitylibrary universitylibraryspirit spiritualconnotation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文章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消除了图书馆近代化道路上的文化障碍,深化了近代图书馆理念;图书馆要承担起社会教育职能,要向社会开放,教育民众,启迪民智;推动了图书馆学理论发展,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提供了思想准备以及人力保证。同时,梳理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改革发展历程:近代图书馆的改革,图书馆教育的起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开展。 标签:中国;新文化运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图书馆事业正经历着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蜕变的过程。图书馆的公共性开始展现出来,跳出了传统的知识特权和垄断,逐渐实现书籍和知识的社会化和民主化。然而,图书馆事业的近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此时图书馆的运转仍未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在理念上依然受到传统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导,以保存国粹为主。可以说,此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近代化之路才刚刚起步,建立完整意义上的图书馆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新文化运动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作用 1915 年,以陈独秀为首,一群抱有救国之志的年轻改革家们在上海发起新文化运动,怀着文化救国的坚定信念,他们积极从事着教育民众、启迪民智的活动。通过《新青年》杂志的广泛传播,及时让广大群众熟知国际时事,引导民众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挣脱愚昧思想的羁绊,大力传播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不久以后,以口语化的白话文取代古老的文言文的语言变革开始发生。在新文化运动初兴之时,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已经走过70余年,国家体制已经转为共和制,但是民主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社会依然受封建传统思想的主导,普通民众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反应比较迟钝。其中民众无法读懂改革家们的词藻华丽的文言文是一重要原因。除去此时中国高文盲比例不谈,单就识字的民众来说大多数也只是具备最基本的识字水平,普通的文学作品尚无法理解。为了更有效地启蒙大众,改革家们开始尝试白话文,白话文运动由此滥觞,出现了白话文作品的出版高潮。 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对社会、教育、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当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民众,启迪民智的社会环境下,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广泛关注。陈独秀曾强调指出,图书馆和博物馆作为一种教育体系都应当向公众开放,都应该服务于社会。其次,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把流行的民俗文化纳入到了精英文化中,打破了现有文化机制的垄断地位,提升了下层阶级的文化地位,直接影响了近代图书馆改革的走向。此外,白话文的广泛使用,成功吸引了年青一代,激发了他们读书和学习新知识的热情,进而形成了利用图书馆的广泛社会需求,为图书馆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

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

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服务资源 (2) 6 服务效能 (5) 7 服务宣传 (6) 8 服务监督与反馈 (7)

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8]74号) 《文化部办公厅开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办社文发(2009)8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公共图书馆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与社会教育设施。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指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 3.3 服务资源 指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主要包含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 3.4 服务效能 指读者和用户对公共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期望,与公共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转换成直接的、技术性的业绩在读者和用户心中所产生的认知。 3.5 呈缴本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目录(供讨论) 1.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1.1 传统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传统 1.1.1 传统图书馆学 1.2.2 图书馆学传统 1.2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图书馆学教育(1920-1949) 1.3图书馆学教育的缓慢发展(1950-1977) 1.4近三十年图书馆学教育的快速发展(1978-2008) 2.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 2.1 基本情况 2.2 专业设置 2.2.1 本科专业设置 2.2.2 硕士点设置 2.2.3 博士点设置 2.2.4 博士后流动站设置 2.2.5 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 2.3 课程设置 2.4 教学条件 2.5 本科生的招生与就业 2.5.1 招生情况 2.5.2 就业情况 3.中国图书馆学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 3.1图书馆学对社会的贡献 3.2 图书馆事业与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3.2.1 图书馆事业的人才需求 3.2.2 社会需求 4.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4.1扩大图书馆学本科与硕士教育的办学规模 4.1.1扩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 4.1.2扩大图书馆学硕士教育的规模 4.2加强图书馆学博士教育的质量 4.3加强图书馆学师资建设,强化兼职教师 4.4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4.5加强国内外图书馆学专业院校的交流 附录:中国内地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设置表

一、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图书馆学教育是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撑点,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有着近9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起有伏,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传统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传统 1.1 传统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是从图书馆实践活动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知识。古代图书馆工作以图书整理为主,长期的图书整理实践使之慢慢提炼出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我国古代有关图书的版本、校勘、注释、目录、辑佚、辩伪、编纂等学问,它们被晚清学者及近代学者笼统称之为校雠学或目录学。西方古代图书馆知识体系也是建立在图书整理基础之上的,也形成了有关图书的版本、校注、目录、辑佚、手稿鉴别、编纂等方面的学问,被西方学者称为书志学或目录学。 真正将图书馆知识体系视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应当从1807年开始。德国图书馆学家施雷廷格(M.W.Schrettinger,1772-1851)在这一年使用了“图书馆学”(Bibliothek wissenschaft)这个名称(德语中wissenschaft是被当作一个表示系统知识的一般术语来使用的)。他后来出版的两卷本《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更是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与基本特征。1886年,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培训机构——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由齐亚茨科(K.Dziatzko,1842-1903)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图书馆成功开办,讲授的课程有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法等科目。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是研究图书的传统知识体系,只有图书馆经营法是新图书馆的发展催生出来的新内容。因此,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讲授的图书馆学,基本上还是以图书整理为研究轴心的,它是以培养有能力佐助科学研究的图书馆馆员为目标的。如古文书学(Palaeography)的主要内容就是解释古代公文、书翰、敕令、特许状、遗嘱等内涵,判定其年代、真伪等[1]。 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在1887年开办“哥伦比亚学院图书馆经营学校”时,其办学目的也是培养专业的图书馆职业人才,因此该校所开课程多以实用技术为主(包括图书馆经营、目录学、专题讲演、业务指导、学术讲演等)。齐亚茨科与杜威的办学,改变了以往知识与技能的“师徒相传”的方式,把图书馆学变成一种职业教育。至此,图书馆学不仅以一门独立的科学姿态面世,而且开始为推动图书馆职业化而进行了有意识的专业建制活动。图书馆学学科意识与专业建制的出现,至少向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图书馆工作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具有专门图书馆学知识的人才能充任此职。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主要以经验性、操作性知识为主,知识深度与理论含量都明显欠缺,乏善可陈。1918年,以巨款赞助图书馆事业的卡内基基金会委托图书馆学专家威廉森(Charles C.Williamson,1877~1965)调查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三年以后,威廉森提交并公布了名噪一时的调查报告《图书馆服务之训练》(1923年)。这份报告批评了当时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图书馆学校的通行做法,指出图书馆学校应致力于专业性之训练而非事务性之训练,专业性训练应在四年大学教育基础上实施,而且大学一年级的专业研究应属一般性及基本性的,二年级开始专门化课程之研究[2]。此后,图书馆学普遍进入了美国大学课程之中,图书馆学教育在美国成为大学一门新兴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2 图书馆学传统 从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建立的历史来看,早期图书馆学表现出了以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1)图书馆学属于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学科不是以假设、公理、逻辑为基础的,而是

谈佛教中国化论文

浅析佛教中国化 专业:班级::学号: 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其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僧官制度判教开宗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中国化”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它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事实上,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

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换言之,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一一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简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① 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 (一)佛教初传入华与译经格义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②而关于佛教初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③据《三国志·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国鱼豢《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就是根据这些资料,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学会共同确定1998年为佛教传人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并举办了纪念活动。这也说明了佛教界对此种说法的公认。 佛教在两汉传入中国之初,被看做是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主要在上层贵族人士之间流传,很少有下层百姓接触。东汉至三国时期的佛事主要是译经。由于佛教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时的译经家为了使人们更能接受佛经,在翻泽佛经的过程中往往大量借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典籍中的词语来比附和解释佛教的教义,“有时甚至不惜改变自己以迎合中国的社会与文化”④。比如,把“释迦摩尼”翻译为“能仁”,把“禅定”翻译为道家的“守一”。这种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典籍中的词语的借用为汉间格义佛教的流行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