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关键词周文骏图书馆图书馆学史

周文骏先生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当代中国享有盛誉的图书

馆学情报学家,《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维彰显、客观记述、不弃弱势、随录感受等方面,给学界以诸多启示。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考入刚刚建立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为该科公开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从此与图书馆学结下不解之缘。经历了近“一个甲子”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涯,如今已桃李满天下、著述宏丰,蜚声学界。进入耄耋之年后,先生仍孜孜于图书馆学研究且气象不凡,于2004年主持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史”。该项目在王红元老师的全力配合下,潜心研究三年,至2007年顺利结题。其成果《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于2011

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史稿》凡12章30余万言,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资料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我国首部反映1949年10月至1979年12月间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状况的断代史。它是周先生继“文献交流学说”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据周先生介绍,研究并编纂这段富有色彩和极不寻常的史实,旨在理清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图书

馆学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其特殊意义在于:①从局部看全体,强化对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控;②剖析特殊事件,寻求图书馆学遗产的传承、分析和创新之路;③以最新近的历史经验滋养图书馆学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④摸索图书馆学当代史的编纂经验,尝试以记述为主、评论为辅,以及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并重的编纂方法;⑤向同道提供一种内容比较丰富而系统的图书馆学史专门参考材料,为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笔者认为,周先生编纂图书馆学研究史,简要言之在于总结过去、绵延学脉、崇厚学术、开拓未来。这项成果鉴定时获得专家的充分肯定,本文试图分析《史稿》的编纂特色,提炼其对学界的启示。1《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编纂特色

史学著述有没有特色,关系到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关系到它的实用功能。《史稿》编纂者以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讨论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论文和专门著作为线索,结合亲身经历,力图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诸多特色。

1,1以专题为纲,多维彰显

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史著述中,论述当代者,其内容一般是理论为首,历史次之,方法最后且语焉不详。《史稿》却不同,它三者并重,分布均衡,覆盖整个图书馆学,堪称全面。同时,书中还记述图书馆学发展中批判、学习和探索三大因素的作用、互动和广泛影响。此外,编纂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纪传、编年、

纪事本末三大史书的传统体裁,也折射出内容上的全面性。

《史稿》采用的是以专题为纲,按专题组织内容的方法,设置的专题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事业建设、藏书建设、图书分类、图书馆目录、读者服务、中国书史和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学先驱等。大多数专题内容以时间为序,着重阐明重点、热点的变化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描述研究工作发展的轨迹和受挫情景。

上述专题内容及其编排序列起到纲举目张、引人入胜、印证史事、可读可信的作用,使得全书总貌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把史事记述、文献资料、人物事迹等统一于一个有机体内。

1,2以客观性为原则,重在记述

编纂者凭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良知,以客观性为原则记述史实,并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剖析图书馆学发展中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展现出存真求真的史书魅力。《史稿》内容的客观性可以用“旧词旧事,说旧如旧”概括之。其内容建构在当时通行的图书馆学知识框架基础上,行文中使用的概念和术语也多采用当时人们的习用者,议人议事以史实为依据,尽量避免主观评断。此外,书中提供包括引文出处在内的真实而全面的书目文献信息,以确保《史稿》能经受历史的检验而具有生命力。

追求客观性是史学著述的优良传统,编纂者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史稿》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五记”,即记问题、记著述、记观点、记事件和记人物。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

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是《史稿》的基本内容。编纂者不仅说明它们的产生背景,而且还记述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以及阶段性的认识。对于图书馆学各类著述,编纂者通过简介、撮举、引述和引文等手段将文献资料的内容忠实地层示在读者面前。对于各家观点,编纂者既记述主流观点、强势观点,也关注非主流观点和弱势观点。记述各类观点的互竞、消长和转化。对于图书馆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编纂者在纷繁的史事中,善于把握那些影响较大、较能反映图书馆学发展进步的事件,如全国性图书馆工作会议、科学讨论会、集体研究项目、学术思想批判和群众运动以及地区性和相关部门的重大事件。对于人物,编纂者不仅如实记述他们的业绩,还反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

以上“五记”相互为用,使当代中国图书馆学30年的发展史研究更具全面性、真实性、充实感和立体感。

1,3以多元为理念,不弃弱势

为了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史实,编纂者坚持“多元并包,不弃弱势”的编纂理念。周先生认为,认识上的多元化是图书馆学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多元化将图书馆学研究推向前进。尊重它、容纳它,记录它,这不仅是责任,而且是研究者的胸怀和气度。多元化会带来多元互竞,这并不意味着多元认识在政治上、理论上和方法上必然要归结为诸如左或右、是或非、新或旧、进步或落后等等二元对立的模式。而不弃弱势是建立在辩证的观点之上的,在一定条件之下,

弱势可以转化为强势,反之亦然。

图书馆学理论的“要素说”、“规律说”、“矛盾说”;编目和检索上的“分类本位”、“主题本位”、“分类主题本位”;分类法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何者在前何者在后;借阅制度中的“开架”和“闭架”等等,都无不说明多元认识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基于对“多元并包“的坚持,《史稿》既记述主流观点、强势观点、专家观点,也记述非主流观点、弱势观点和读者(民间)观点,力求反映多元观点互竞的客观图景。与此相对应,书中不仅记知名人物,也在不同场合记一般人物甚至默默无闻者。

1,4以史实为依据,随录感受

《史稿》不仅仅是记述,还有编纂者亲身经历中的感受和心得。这一部分内容基本上采用评述、思考、分析、补充、建议或小结等形式,零星分散在各章的相应部分。它们的内容偏重在研究路线、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等方面。

人物是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故编纂者特别以一整章的篇幅对杜定友、刘国钧和王重民三位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历史地位

等方面作专门的评价。如对已故图书馆学、目录学专家杜定友先生的学术生平及其代表性著作《图书馆通论》、《图书管理学》、《世界图书馆法》、《图书目录学》的梳理,用“丰富多彩”四个字评述了杜先生无私献身图书馆事业、学术和教育的一生。“丰,即他为

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富,即他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尊心,富有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富有科学创新的无限激情;多,即他多才多艺,学术研究涉足的学科多,探索的对象多,采用的方法多,科研的成果多,撰写的著作多,科学的创获多;彩,即他的一生光彩夺目,绚丽多彩!”尽管当代人说当代史,比后代人研究这段历史的框框可能更多,对人物的评价亦然,但编纂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寓褒扬于事实之中,寓议论于记述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而慎重地评价人物,做到了重点突出、定位准确、不溢美、不拔高。

史料的诠释和应用、人物的评价、篇章的概括,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编纂者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如在“小结”中,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总结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周文骏先生的图书馆学研究史对学界的启示

长者不惑,手笔不凡。周先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对图书馆学一个时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效果作了系统而严密的阐述

和例证,并对一些重要内容和突出人物加以剖析点评。《史稿》为史学著述的编纂探索出一条路子,给了我们三点有益的启示。

2,1讲究原则和方法是保证著述质量的重要前提

史学著述的质量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纂原则和方法,《史

稿》编纂者高屋建瓴、着眼整体、把握全局,用11个专题,把精心挑选出的诸多文献资料按理论、方法、历史等内容性质加以归纳,使纲目丰富而科学,展示出严谨缜密的魅力。这方面首先体现在贯通全书的严格体例上,《史稿》之“前言”,对编纂者运用的体例作了规范说明。体例精当得体,体现了编纂者的史学功力和经年思考。其次体现在贯通全书的体裁结构上。正文之每一专题都有纲文,纲文之下还有目文,以目释纲。从图书馆学史文献的角度来说,纲文实际上相当于文献的标题或主题词,目文则是该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背景。这种编排序列清晰,便于阅读。有些重要条目,还附有文献的原文。这些都增强了书中内容的历史感和真实性。编纂者意识到,史学著述不是史料大全,有文必录,其工作方式也不是简单的编辑,原则上应围绕主线展开,是带有再创作性质的工作。它让人们领悟到讲究原则和方法的重要性,如果按陈旧的套路或随意编排,是不可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史学著述的。

2,2记述要客观、全面、系统而准确

编纂图书馆学研究史要以相关文献资料为主要根据。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专著、译著、参考工具书、论文集、规章制度汇编、资料集等图书馆学目录学书籍有260多种;期刊上发表的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论文、科普作品、翻译文章、工作总结、调查报告、通讯报道、文献综述等等约有万篇之多。编纂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挑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珍贵的

文献资料,做到纵向不断线、横向不缺项,反映事物的全貌及本质。研读《史稿》,我们会发觉书中以记述期刊资料为主,对专门著述、通俗读物和专业参考工具书只是择要介绍。其缘由是周先生认为,许多专著都是在吸收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论文的内容往往比专著更具原始性和优先地位,需要编纂者真实地记录和历史地解读。周先生还认为,对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原则上应一视同仁,不加区分。尽管他没有读尽相关的文献资料,但凡寓目的都“提要钩玄”,通过引文、撮举、表格、引述、文摘、提要等方式将它们的内容客观真实地揭示出来,如“特色”中所述的“五记”,资料翔实,不遗不滥,行文考究,言简意赅,语言平实,文约事丰,使人开卷有益,信之用之。

2,3内容要去伪存真,辨析考证

《史稿》对真实性要求甚高。周先生在编纂过程中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有争议或有疑义的史事进行反复辨析考证,或访问当事人,或比较不同版本,或查阅有关年鉴核对,从而做出有理有据的科学解释。正是由于编纂者全身心地投入,对每一个疑问都不放过,善于辨析,长于揭示,才大大增强了《史稿》的学术价值,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翔实可靠的信史。周先生曾说过:“科学本身无疑是美好的,有了科学良心,科学研究工作也必然是美好的”。这“科学良心”,周先生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地用实际行动去诠释,从而让我们获得诸多领悟。

参考文献

1王知津,樊振佳,燕园幽兰清香淡远——周文骏先生学术人生,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90-93

2周文骏,“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史”项目最终成果报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7:l,3,8,12

3周文骏,王红元,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前言

4金明生,周红,周文骏“文献交流学”的学术特色及影响,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89-91

5同2

6同2

7同2

8同3:264-265

9同3:前言

10周文骏,《图书馆使命与文化视野》序,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3-4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2007-11-28 00:24:52) 标签:知识/探索图书馆学硕士推荐书目分类:图海情天翩然心 同学晨阳出海前段时间传给我一份张怀涛老师给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推荐书目,如下: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仅供参考;带﹡号者有电子版) 一、补读(本科为非图书馆学专业者阅读) 1.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琪玉.情报语言学基础(增订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杨玉麟.信息描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沈固朝.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二、必读部分 1.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 3. ﹡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 ﹡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5. ﹡刘昭东.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6. ﹡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 ﹡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8. ﹡(印)阮冈纳赞著;夏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9. ﹡米哈依诺夫. 科学交流与情报学. 科技文献出版社,1980 10.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11.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二版).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12. ﹡杨子竞.外国图书馆史简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3. ﹡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4. ﹡吴慰慈.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5. ﹡王崇德.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6. ﹡付立宏.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7. ﹡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胡昌平,柯平.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 19. ﹡申静. 咨询理论与实务.中国电力出版社出,2000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关键词周文骏图书馆图书馆学史 周文骏先生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当代中国享有盛誉的图书 馆学情报学家,《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维彰显、客观记述、不弃弱势、随录感受等方面,给学界以诸多启示。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考入刚刚建立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为该科公开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从此与图书馆学结下不解之缘。经历了近“一个甲子”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涯,如今已桃李满天下、著述宏丰,蜚声学界。进入耄耋之年后,先生仍孜孜于图书馆学研究且气象不凡,于2004年主持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史”。该项目在王红元老师的全力配合下,潜心研究三年,至2007年顺利结题。其成果《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于2011 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史稿》凡12章30余万言,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资料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我国首部反映1949年10月至1979年12月间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状况的断代史。它是周先生继“文献交流学说”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据周先生介绍,研究并编纂这段富有色彩和极不寻常的史实,旨在理清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图书

馆学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其特殊意义在于:①从局部看全体,强化对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控;②剖析特殊事件,寻求图书馆学遗产的传承、分析和创新之路;③以最新近的历史经验滋养图书馆学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④摸索图书馆学当代史的编纂经验,尝试以记述为主、评论为辅,以及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并重的编纂方法;⑤向同道提供一种内容比较丰富而系统的图书馆学史专门参考材料,为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笔者认为,周先生编纂图书馆学研究史,简要言之在于总结过去、绵延学脉、崇厚学术、开拓未来。这项成果鉴定时获得专家的充分肯定,本文试图分析《史稿》的编纂特色,提炼其对学界的启示。1《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编纂特色 史学著述有没有特色,关系到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关系到它的实用功能。《史稿》编纂者以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讨论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论文和专门著作为线索,结合亲身经历,力图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诸多特色。 1,1以专题为纲,多维彰显 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史著述中,论述当代者,其内容一般是理论为首,历史次之,方法最后且语焉不详。《史稿》却不同,它三者并重,分布均衡,覆盖整个图书馆学,堪称全面。同时,书中还记述图书馆学发展中批判、学习和探索三大因素的作用、互动和广泛影响。此外,编纂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纪传、编年、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排名

2011-2012年学术期刊分学科排行榜——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排名学刊名称水平学科类型所在地 区 该学 科期 刊数 量 上次 排名 排 变 名 化 1 中国图书馆学报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 → 0 2 情报学报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2 → 0 3 图书情报工作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3 → 0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4 → 0 5 情报理论与实践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0 ↑ 5 6 情报杂志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陕西74 11 ↑ 5 7 图书情报知识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湖北74 6 ↓ -1 8 情报科学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5 ↓ -3 9 图书馆论坛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广东74 8 ↓ -1 10 图书馆杂志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上海74 9 ↓ -1 11 图书馆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湖南74 7 ↓ -4 12 情报资料工作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4 ↑ 2 13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3 → 0 14 图书与情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甘肃74 20 ↑ 6 15 档案学通讯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7 ↑ 2 16 现代情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15 ↓ -1 17 图书馆建设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黑龙江 74 22 ↑ 5 18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天津74 12 ↓ -6 19 图书馆学研究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16 ↓ -3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期末模拟试题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的原则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2.古代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时期建立的——。 3.封建礼教的“三纲”是——、——和——。 4.韩愈认为构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5.明清科举正式考试为三级,即——、——和——。 6.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 二、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艺 2.求放心 3.朱子读书法 4.京师大学堂 5.活教育 6.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何时开始的? 2.简述王夫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教育观点。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回答(20分)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填空均无先后次序规定) 1.《学记》 2.东汉(或汉代) 鸿都门学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乡试会试殿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8,1912年(或民国元年、壬子)学制1922年(或壬戌)学制 9.《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0.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二、解释 1.西周时的教学内容(1分),指礼、乐、射、御、书、数(2分,每错1项或次序颠倒扣0.5分)。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2分,每错1项扣0.5分,允许次序颠倒) ,2.(孟子1分)提出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分)。意思是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2分) 3…是朱熹(1分)的门人<1分)整理归纳出来的。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共3分,每条o.5分)。 4.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建立(1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1分)。 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 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1分),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辛亥革命 后,改为北京大学(1分)。

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吴晞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藏书楼之称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似乎还很难考定”,所以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不会早于唐宋之际,并且发源于私家藏书”,其论据是“据《新唐书.李鄘传》记载:‘鄘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氏书楼’。又据《郡斋读书志》载:‘(唐朝孙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氏’。这两处唐代的私人藏书,大概就是最早被称作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了”。同时,他又指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论据是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们往往要将自己的藏书之所标之‘××楼’,‘××阁’的雅称,这种风气甚至也影响到了官方的藏书,许多皇家和官府的藏书机构也开始仿效民间的藏书楼,冠以各式藏书楼的名号。这样一来,‘藏书楼’就成为当时各类文献收藏的统称”,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藏书楼作为一种藏书实体是古已有之,但藏书楼这一特定名称是唐宋之际才见于记载,并于明清之际开始普遍在社 会上盛行的”。

尽管笔者也认为“书楼”与“藏书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均为表示藏书处所的名称,但“李氏书楼”和“书楼孙氏”都不能作为唐代已出现“藏书楼”术语的论据,两者之间仍有一字之差。至于吴晞先生提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的观点,理由是出现了大量的“‘××楼’、‘××阁’的雅称”,就更不能作为“藏书楼”术语使用的论据了,这些“××楼、××阁”恰是各藏书处所的专用名称而不是通用名称。另外,2004年程焕文先生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一书中提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理由是“‘藏书楼’这个名词在我国晚清以前鲜有人使用,它的产生和流行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所以,“‘藏书楼’和‘图书馆’都是西学东浙的产物”,“‘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所以不可以用近现代的通用名称去称谓古代事物,正如我们不可以把‘宰相’通称为‘总理’、或把‘算盘’通称为‘计算机’、或把‘翰林院’通称为‘科学院’等等一样”。他同时还提出“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应该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程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术界认可,至今也无人提出过疑义.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吴稌年先生认为,“程焕文先生对‘藏书楼’一词来源的厘清,可谓对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一大贡献,他得出的‘藏书楼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大抵在戊戌变法前后,藏书楼一词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的结论,将成

2017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题解

附件 2017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题解 1.图书馆员科研项目申报组织与成果评价 图书馆业务研究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各类型图书馆科研组织与管理的现状,探讨图书馆员开展业务创新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图书馆业务研究的评价体系。将主要聚焦:(1)图书馆业务研究的规律;(2)国家基金项目和地方基金项目申报;(3)图书馆科研项目的组织;(4)项目研究过程与图书馆科研成果评价;(5)图书馆科研工作管理创新。 2.《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法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公共文化领域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基本性的法律构筑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并对图书馆法制和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既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下,建设与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构建支撑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与服务模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入互联网+理念,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建设新型图书馆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既是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又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图书馆在数据开放中的责任 开放科学重视数据的开放,强调通过数据的复用和活用催生新的研究成果,促进科学发展的社会化和科学交流的多样化。图书馆作为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发展作出贡献。 4.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 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管理是图书馆实现工作目标、达到预期服务效果的关键。从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看,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品牌管理”、“服务营销”等管理学概念正在被图书馆界越来越广泛地引入和应用。推动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研究,梳理总结相关理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实践案例,发现并展望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可行模式和未来发展空间,可以帮助图书馆在实践中更好地塑造社会形象,提升服务效能,保持社会竞争力,并实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5.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统计与评价 主要聚焦:(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统计:新理念、新指标;(2)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3)高校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4)图书馆服务能力测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5)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评估新思路;(6)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测评:路径与方法;(7)传承与发展:图书馆公共教育能力评估;(8)现代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管理平台构建;(9)图书馆统计数据质量规范与控制;(10)图书馆信息服务标准与规范研究;(11)图书馆统计与评价案例分析;(12)国外学术图书馆的统计与评价调研。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图书馆学专业(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认真刻苦、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和开拓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能胜任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业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图书馆服务与管理 数字图书馆 档案信息管理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学习年限:二至三年 学分:36—38学分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2 学分) (二)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

(三)任意选修课程 (四)补修课程 注:1.各方向研究生可选其它方向的指定选修课作为其任选课 2.本专业研究生可跨学科、专业选修其它课程。 3.任选课5人以上才开课。 五.教学实践 本专业硕士生的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4周左右。讲授本专科生专业课程部分章节,或承担一门本科生专业课的全面辅导工作(包括答疑、上实习课、批改作业、上机辅导等)。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六.调查研究 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4周左右,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至少有2篇学术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2.专业硕士生最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作开题报告。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选题应是本学科专业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的问题; 内容丰富,数据翔实; 理论阐述充分、严密,逻辑性强; 观点明确,结论科学,有个人独到见解; 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要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其知识面,着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九.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不计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3.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 1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4.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5.每位研究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和研究生处备案。 6.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目录(供讨论) 1.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1.1 传统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传统 1.1.1 传统图书馆学 1.2.2 图书馆学传统 1.2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图书馆学教育(1920-1949) 1.3图书馆学教育的缓慢发展(1950-1977) 1.4近三十年图书馆学教育的快速发展(1978-2008) 2.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 2.1 基本情况 2.2 专业设置 2.2.1 本科专业设置 2.2.2 硕士点设置 2.2.3 博士点设置 2.2.4 博士后流动站设置 2.2.5 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 2.3 课程设置 2.4 教学条件 2.5 本科生的招生与就业 2.5.1 招生情况 2.5.2 就业情况 3.中国图书馆学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 3.1图书馆学对社会的贡献 3.2 图书馆事业与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3.2.1 图书馆事业的人才需求 3.2.2 社会需求 4.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4.1扩大图书馆学本科与硕士教育的办学规模 4.1.1扩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 4.1.2扩大图书馆学硕士教育的规模 4.2加强图书馆学博士教育的质量 4.3加强图书馆学师资建设,强化兼职教师 4.4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4.5加强国内外图书馆学专业院校的交流 附录:中国内地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设置表

一、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图书馆学教育是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撑点,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有着近9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起有伏,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传统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传统 1.1 传统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是从图书馆实践活动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知识。古代图书馆工作以图书整理为主,长期的图书整理实践使之慢慢提炼出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我国古代有关图书的版本、校勘、注释、目录、辑佚、辩伪、编纂等学问,它们被晚清学者及近代学者笼统称之为校雠学或目录学。西方古代图书馆知识体系也是建立在图书整理基础之上的,也形成了有关图书的版本、校注、目录、辑佚、手稿鉴别、编纂等方面的学问,被西方学者称为书志学或目录学。 真正将图书馆知识体系视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应当从1807年开始。德国图书馆学家施雷廷格(M.W.Schrettinger,1772-1851)在这一年使用了“图书馆学”(Bibliothek wissenschaft)这个名称(德语中wissenschaft是被当作一个表示系统知识的一般术语来使用的)。他后来出版的两卷本《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更是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与基本特征。1886年,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培训机构——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由齐亚茨科(K.Dziatzko,1842-1903)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图书馆成功开办,讲授的课程有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法等科目。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是研究图书的传统知识体系,只有图书馆经营法是新图书馆的发展催生出来的新内容。因此,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讲授的图书馆学,基本上还是以图书整理为研究轴心的,它是以培养有能力佐助科学研究的图书馆馆员为目标的。如古文书学(Palaeography)的主要内容就是解释古代公文、书翰、敕令、特许状、遗嘱等内涵,判定其年代、真伪等[1]。 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在1887年开办“哥伦比亚学院图书馆经营学校”时,其办学目的也是培养专业的图书馆职业人才,因此该校所开课程多以实用技术为主(包括图书馆经营、目录学、专题讲演、业务指导、学术讲演等)。齐亚茨科与杜威的办学,改变了以往知识与技能的“师徒相传”的方式,把图书馆学变成一种职业教育。至此,图书馆学不仅以一门独立的科学姿态面世,而且开始为推动图书馆职业化而进行了有意识的专业建制活动。图书馆学学科意识与专业建制的出现,至少向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图书馆工作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具有专门图书馆学知识的人才能充任此职。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主要以经验性、操作性知识为主,知识深度与理论含量都明显欠缺,乏善可陈。1918年,以巨款赞助图书馆事业的卡内基基金会委托图书馆学专家威廉森(Charles C.Williamson,1877~1965)调查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三年以后,威廉森提交并公布了名噪一时的调查报告《图书馆服务之训练》(1923年)。这份报告批评了当时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图书馆学校的通行做法,指出图书馆学校应致力于专业性之训练而非事务性之训练,专业性训练应在四年大学教育基础上实施,而且大学一年级的专业研究应属一般性及基本性的,二年级开始专门化课程之研究[2]。此后,图书馆学普遍进入了美国大学课程之中,图书馆学教育在美国成为大学一门新兴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2 图书馆学传统 从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建立的历史来看,早期图书馆学表现出了以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1)图书馆学属于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学科不是以假设、公理、逻辑为基础的,而是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中国图书馆学会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南 (2010年7月15日) 第一条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均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指导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传播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订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中的知识产权是指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作品的著作权及其相关权益、专利权、商标权等。 第三条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坚持公益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实用性原则,确保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公益性原则是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应以促进知识的创建与传播,保障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不以营利为目的。 利益平衡原则是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既要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也要保护图书馆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实用性原则是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手段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符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的需要,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要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第四条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区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及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对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要进一步确认哪些作品已过权利保护期,哪些作品仍处于权利保护期,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步工作。 第五条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 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2、时事新闻;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