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讲_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

第3讲_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

第3讲_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
第3讲_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

第一关:法律基础

关卡2: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

一、法律关系

4.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两个方面。

(1)民事权利能力

内容小新点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般权利能力(基本权利能力):

所有公民(不论年龄大小)

同生共死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决定,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2)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类型界定标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周岁以上(≥18周岁)的自然人

16周岁以上(≥16周岁)的未成年人(<18周岁),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

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8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8周岁)的未成年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

(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小新点关注:①年龄8、16、18;②精神状态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同时产生、同时消灭(同生共死)

【提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例题·单选题】下列自然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8年)

A.15周岁的小赵,先天腿部残疾

B.70周岁的老钱,已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C.8周岁的小孙,智力超常

D.20周岁的小李,先天智障,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答案】D

【解析】符合下列两个情形之一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龄<8周岁;(2)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在本题中,选项ABCD年龄均已达到8周岁;选项A精神状态无异常,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应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C并未出现“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四)法律关系的内容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有权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和一旦被侵犯,有权请求国家予以法律保护。

【提示】依法享有权利的主体称为权利主体或权利人。

3.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或约束。

法律义务分类举例

积极义务如缴纳税款、履行兵役

消极义务

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

人生命健康权等

【提示】依法承担义务的主体称为义务主体或义务人。

(五)法律关系的客体

1.概念: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2.法律关系客体的内容和范围

(1)物

类别举例

分类1

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

人造物如建筑、机器、各种产品等

货币及有价证券——

分类2

有体物

可以是固定形态的,也可以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如

天然气、电力等)

无体物如(依照相关法律)权利、数据信息等

(2)人身、人格

可以作为客体

人身和人格是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

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人身权指向的客体

人身和人格又是禁止非法拘禁他人、禁止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

供、禁止侮辱或诽谤他人、禁止卖身为奴、禁止卖淫等法律义务

所指向的客体

法律严格限制

人的整体

只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能

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人的头发、血液、骨髓、精子和

其他器官从身体中分离出去,成

为与身体相分的外部之物时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视为法律上

的“物”,成为法律关系的客

(3)非物质财富(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

知识产品(智力成果)包括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

荣誉产品包括荣誉称号、奖章、奖品等

(4)行为

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

【例题·多选题】非物质财富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物质财富的有()。(2017年)

A.作品

B.奖章

C.发明

D.荣誉称号

【答案】ABCD

【解析】非物质财富包括:(1)知识产品,如作品(选项A);发明(选项C)、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2)荣誉产品,如荣誉称号(选项D)、奖章(选项B)、奖品等。

二、法律事实

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划分

(一)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不可避免)

1.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或者生老病死、意外事故等。(绝对事件)

2.社会现象:如社会革命、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相对事件)

(二)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行为进行如下分类:

分类标准具体类别

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如竞业限制)

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单方行为(如遗嘱、行政命令)与多方行为(如合同行为)

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要式行为(如票据行为)与非要式行为(如零售合同)

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例题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2018年)

A.流星陨落

B.签发支票

C.火山爆发

D.台风登陆

【答案】B

【解析】选项ACD:属于法律事件。

【例题2·单选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甲公司承租乙公司一台挖掘机,租期1个月,租金1万元。引起该租赁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2016年)

A.租赁的挖掘机

B.甲公司和乙公司

C.1万元租金

D.签订租赁合同的行为

【解析】租赁合同的签订,在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建立了租赁法律关系,属于引起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行为。

【例题3·单选题】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法律行为可以分为()。(2015年)

A.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B.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C.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D.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答案】C

【解析】(1)选项A: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所作的分类;(2)选项B: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作的分类;(3)选项D: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所作的分类。

关卡2总结

法律关系主体

自然人(公民)

组织(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

国家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同生共死)

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8.16.18+精神状态);

法人同生共死

内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法律关系客体物

人身、人格(人的整体不能做客体)

非物质财富

行为

法律事实法律事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法律行为

【例题1·单选题】赵某,15周岁,系甲省体操队专业运动员,月收入3000元,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生活所需。下列关于赵某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8年)

A.赵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赵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赵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赵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C

【解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同时满足2个条件:(1)16周岁以上(≥16周岁)的未成年人(<18周岁);(2)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本题中,赵某的年龄未落入16-18周岁区间,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法律关系主体的是()。(2018年)

A.个人独资企业

B.有限责任公司

C.自然人小明

D.机器人阿尔法

【答案】D

【解析】法律关系的主体限于自然人、组织和国家,机器人不能享有法律权利、承担法律义务,不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

【例题3·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有()。(2018年)

B.库存商品

C.提供劳务行为

D.智力成果

【答案】ABCD

【解析】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选项AB)、人身人格、非物质财富(选项D)、行为(选项C)。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是一切的源头、原因,因为有法律事实所以产生了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由多种概念组成,民事行为就是其中之一,民事法律行为则是民事行为的一种,所以这3个概念是一层层包容的关系,即:法律事实(最上位的概念)-------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最低层的概念)。所以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法律事实的范畴,是法律事实的原因。 法律事实是由“行为”和“事件”组成,其中“行为”又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但凡后果是行为人所追求的,就是民事行为(共5种类型)。民事行为是需要“有意思表示”的行为。不要求其合法还非法,只要求其有“意思自治”即可,所以要求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只要有“主体、意思表示、标的”这3个要素即可构成“民事行为”。“合法性”只是判断该民事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要件,而不是其构成要件。而根据《民法通则》,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注意,这是并没有指明是“合法的行为”。 虽然民事行为不要求具有合法性,但要想获得法律的保护,就只能是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法律效力,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而这种合法的民事行为,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的民事行为)。而不具备法定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不产生行为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因此,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那么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民事行为”? 1、是否存在? 民事行为是否存在是以“成立”为要件,即所谓的“成立要件”(再次注意:“合法性”是民事行为生效的要件,而不是“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主体、意思表示、标的。 只要有以上这三个要件,即成立“民事行为”,但这里最麻烦的就是“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行为。它可以分解为3部分: a当事人出于某种动机而希望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愿,为“效果意思”; b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即为“表示意思”; c当事人交效果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为“表示行为”。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五 (@)二、法律关系的,陵质和特征 在理论上,对法律关系的概念曾有不同的解释。卡尔·冯·萨维尼最早将它界定为“由法律规则所决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律关系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称为关系的实质要素——事实状态;第二部分称为关系的形式要素,它使事实状态被上升至法律层面。而温特沙伊德则指出,萨维尼的“两要素说”并不完全科学,因为在某些 情况下(如所有权关系)即使没有任何实质的事实要素,法律关系仍可能得以建立。温氏认为,法律关系是法律上规定的关系,它包括两个类型:一是由法律所设立(如所有权关 系);二是法律追究其法律后果的事实状态(如占有关系)。这一争论实质上涉及对法的性质的认识:法到底是法律规则(规范)体系,还是法律关系体系?对此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 构成了法学理论上两大学说,即“规范(规则)说”和“关系说”。比尔林对两种学说作了一个综合的解释,指出:一切法律规范都表述法律关系(即被授权人和受约束人之关系) 的内容。而法律关系的内容则包括一方的权利和另一方的义务。后世法学在论述法律关系问题时基本上是以比尔林的解释为基础的。本书也采此通说,对法律关系的概念作如下

定义: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此一定义可以看出,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命题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 关系。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等),也 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如刑法所 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即使那些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例如,民事关系(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也只有经过民法的调整(即立法、执法 和守法的运行机制)之后,才具有了法律的性质,成为一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 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换言之,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权利、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概述 整个民法的内容,不外乎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其变动和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优点: 第一,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将各种法律关系比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第二,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很多生活关系由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规范调整,法律并不介入,如民法学说上所谓的“好意施惠关系”、“自然债务”等理论。例如,甲乙二人素来交好,甲邀请乙到家里做客,此为好意施惠关系,由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而不构成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及违约责任问题。 第三,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法律事实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内在的要素。 第四,把握法律关系的变动。一定的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及其变动的效果,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法律关系加以连接的中介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 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不同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权利义务内容。及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适用法律。特点:

第一,考察案件事实,在此基础上在适用法律,把案件事实的分析与法律的适用作为两个步骤。 第二,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 第三,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仅是一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适用于法学研究和民法体系的构建。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第一步,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四个步骤: 1.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围绕该核心关系还有哪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 例如,争议的焦点(核心关系)是无权代理行为是否有效,围绕该争议点可能涉及到授权关系是否存在、相对人是否成立表见代理关系等“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然后判断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授权关系的有因还是无因等。 2.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如好意施惠关系,朋友亲戚相聚交谈、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等也不产生法律意义。 3.要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对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4.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1)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首要的就是解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涉及的人的范围、在哪些当事人之间发生等问题。1,谁向谁主张权利,是否与法律关系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具有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2,确定具体的主体是谁?民事法律关系的每一方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数的。例如,在债权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每一方都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在相对法律关系

浅谈判决书中事实、证据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精品文档】

浅谈判决书中事实、证据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判决书是法院在做出判决之后出具的一种司法文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8条,判决书作用是,1、写明案子的案由;诉讼请求;和理由。2、判决书认定了事实、理由和适用法律依据。3、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的负担。4、上诉期间和上诉法院。5、判决书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盖人民法院公章。判决书完成并下发给当事人,才表明案子审理结,是案子的收尾工程,判决书的作用不可替代。如果败诉方不执行判决,可以作为法院执行庭执行的必要的依据。 法治的目的就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平和正义,使社会处于有序状态。当原有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变化, 新的争端和纠纷出现时,最终的裁决便是法律的调整,因为判决的意义既是对特定冲突做出法律上的解决,也是对公共利益的保障,既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 不少当事人在输了官司以后,对法院的判决不理解、不认同。究其原因,除了当事人文化程度或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外,法院判决文书格式化语言过多、针对性不强也是重要因素。判决文书讲法、讲理不充分,一般的当事人很难读懂, 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上诉、申诉、缠诉。法律是神圣的、严肃的, 判决一旦生效,即具有了强制执行力,这就是法律的权威。但是, 权威不是简单地靠强制手段建立的,还要依靠法律自身的力量和充分的说理来维护。当事人之所以到法院打官司,相信法院是说理的地方。因此法院不仅要对案件做出判决,更要充分说明判决理由。这样, 当事人才能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判决,执行判决。充分说明判决理由,有利于提高法官素质,保证办案质量。 关于证据,目前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这么几种:(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上述证据是人民法院和行政复议机关客观、公正审理(复议)案件,做出正确判决和决定的重要依据。如果证据确凿、真实可信,那么印证的事实就是清楚的;反之证据不足,有明显缺陷,那么印证的事实就不清楚。可是在实际审理(复议)案件中,由于争讼的原告与被告或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为了赢得官司,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一方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或者是无辜的,同时用以指控对方的行为是违法或者错误的,这就不能排除所提供的证据中有不真实,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关系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关系 第十章、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在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三个特征:以法律为前提,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国家强 制力为保障二、法律关系分类基本法律关系vs.普通法律关系vs.诉讼法律关系平权法律关系vs.隶属法律关系(平向vs.纵向)绝对法律关系vs.相对法律 关系三、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主体: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or法人(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法律关 系主体参加法律关系还有资格的限制,被称为权利能力and责任能力) 1)权利能力:公民的权利能力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两种,一般权力能 力是所有公民普遍享受;特殊的权利能力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 能享有。法人的权利能力始于法人依法成立,终于法人被解散或撤销。法人 权利能力的内容和范围与法人成立的目的直接相关,并由有关法律和法人组 织的章程加以规定2)行为能力and责任能力客体: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共同所指的对象1)与权利客体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2)客体主要类别: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内容1)权利义务概念 a.从本质上看,权利指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它表现为要求权 利相对人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义务指人们必须履 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怎样行为和不得怎样行为 b.在法律调整状态下,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利益,其行为方式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义务则是 对法律所要求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以及利益的付出。 c.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的特有机制,是法律行为区别于道德行为最明显标志,也是法律和法律关 系内容核心2)权利义务分类 a.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与普通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重要程度,即它们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

法律关系分析法

法律关系分析法——民事检察官分析案件基本功之二在刑事检察部门工作过的民事检察官,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时因受犯罪构成分析法影响,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查证据和调查取证查清事实上。因此,民事检察官审查民事申诉案件应摆脱审查刑事案件的习惯思维方法,着重审查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运用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判决的一种案件分析方法。通过法律关系分析,既可以判断案件的法律性质(是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或是刑事案件),又可以确定案件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法官解决法律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法官解决法律问题的一种基本功,当然,民事检察官也应熟练掌握。 法律关系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在于通过法律关系分析来查明案件事实与寻找法律适用,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审查诉讼请求与明确争议焦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既是法官审理案件的起点,也是法官审理案件的落脚点,而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焦点,往往是案件的审理难点和重点。因此,审查诉讼请求与明确争议焦点,是法官运用法律关系分析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查诉讼请求与明确争议焦点,可以从中寻找出。反映案件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法律关系。 (2)判断法律关系存在与否。 (3)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也就是案件定性问题,或者说是定案由问题。是民事问题,还是刑事问题,或是行政问题。在确定案件大致是什么性质的案件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判断案件法律关系的具体性质,如分析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还是无因管理关系或是不当得利关系。确定不同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对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4)分析法律关系诸要素。一是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就要分析法律关系涉及主体的范围。在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一般都要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参加,故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往往比较复杂,如需要确定谁向谁主张权利,是否与法律关系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是否具有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等;

简述法律事实与裁判事实的关系新探

简述法律事实与裁判事实的关系新探 〔论文关键词〕法律事实裁判事实基本含义关系思路 〔论文摘要〕法律事实即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或现象,是有证据证明、可以运用法律方法识别认定的客观事实,其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规范性、可证性和学理性。裁判事实是公权力机关依法认定的事实,其基本特征是主观性、公定性、已证性和实务性。在内涵层面上,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表现为客观和主观、无权和有权、应然和实然、基础与表现四重关系;在外延层面上,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表现为交叉关系。促进裁判事实无限接近法律事实的思路,需要提升证明标准的立法水平,明确法官自由心证叙明原则及制度,并确立法官行为标准和评价规范。 目前,我国法学界在对裁判事实与法律事实关系的研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对“事实”范畴的理解尚存在重大歧义,二是对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的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的人甚至将法律事实与裁判事实混同①。正确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司法原则,保障我国公民人权、实现司法公正,首先就需要搞清法律事实与裁判事实的关系。因此,比起对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关系的研究,对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关系的研究意义更大。 一、法律事实和裁判事实的基本含义辨析 (一)法律事实内涵新探。考虑到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法律事实的概念歧义颇多,我们需要对法律事实概念作如下公理性假设:法律事实既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又是裁判事实反映或者再现的对象

或原型。同时,给法律事实下定义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需要将法律事实同客观事实区分开来;其次,需要揭示法律事实的本质特征;再次,法律事实概念应成为裁判事实概念的逻辑前提;最后,有助于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有实践价值的阐释。 通常认为,“法律事实即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情况或现象。”②笔者认为,这仅是较抽象地指出了法律事实的内涵,而未能从现实可能性角度把握法律事实,因而未能提供法律事实和非法律事实的界限和划分标准。要从现实可能性层面界定法律事实概念,就需要使法律事实既能成为用法律方法进行考量的范畴,实现法律事实从客观事实概念上的剥离,同时又能客观准确地定位法律事实,以避免将法律事实混同于实务层面的案件事实、裁判事实。这就需要建立起界定和评价法律事实的一般标准。这个一般标准就是“事实”发生时留下的各种痕迹或印记,亦即该事实的证据系统,只有证据系统才能证实某项事实到底存不存在,到底属不属于法律事实。可见,完整的法律事实概念应当是在“法律事实即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情况或现象”这一逻辑预设基础上,加上“法律事实是客观上有证据证明,可以运用法律方法识别认定的客观事实”这一实证性内容。这样,关于法律事实概念的完整表述就是:“法律事实即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情况或现象,是有证据证明、可以运用法律方法识别认定的客观事实”。这一对法律事实的理解,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

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txt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爱情这东西,没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会有遗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如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的消亡、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死亡。 1.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它是法律规范社会的产物,没有法律就不会有法律事实,所以法律事实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在这里,规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静态的法律规范模式,另一方面指动态的法律规范。2.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这意味着法律事实不仅是客观事实,而且它还应是能用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许多事实也许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事过境迁拿不出证据证明,对这样的事实就不能认定为法律事实(法律明确规定可以推定的除外)。3.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如果事实没有对法律产生任何影响就不能称为法律事实。 特征 法律事实的首要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虽然说法律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但是,从本原上讲,任何被法官认定的事实首先应当是一种客观事法律事实 实,任何引起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首先应当满足客观性的要求,当事人或法官不能无中生有,编造、伪造事实以增加权利或减少义务。所以,客观性是法律事实的首要特征,法律事实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竞合,否则就是伪事实。至于部分案件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则反映了人们认识存在偏差的事实。 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 即它必须是法律中涵盖的事实。“虽然法律事实是法官等在适用法律的时候认定的,但这种认定同时也是用法律规范衡量生活事实的一种结果。所以法律事实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15]规范性实际上体现了法律的评价功能,一种事实发生后,是否应当产生法律后果,产生何种法律后果,承担何种责任,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这就要求立法者在设定法律的时候进行取舍、权衡,消除认识上的分歧,作出权威性的评价,将各种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用法律规范固定下来,这样,一旦生活中发生了一定的事实,是否应当产生法律后果,就可以与立法意旨中涵盖的抽象行为模式进行比照,以作出法律上的评价。生活事实是否要认定为法律事实只能以法律为指引,具备法律上的关联性。法官认定的事实必须与规范性事实(制度事实)相符合,否则就失去合法性,失去其应有的法律意义。 法律事实是一种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 法律事实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的行为或事件,它并不等同于法律中被立法者所抽象概括的事实,但这种具体的行为或事件一定是被包含在法律中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调整。在一个法律关系的演变中,这种具体的事件或行为可能是一个,如双方当事人签定合同,也可能是多个事实组合,即事实构成,如一个商品房买卖关系的建立,既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定买卖合同,还需要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缺少任一行为,都不能产生有效的法律后果。 法律事实是法官依法认定的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后果的事实,并非都经过了法官的认定,如买卖合同的签定在法律事实 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后在当事人之间便产生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

第一章 导 论-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经济法(注会) 第一章 导 论 知识点: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 ● 定义: 所谓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 详细描述: (一)事件 事件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1.人的出生与死亡。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产生和消 灭,也可能导致人格权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等。 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 3.时间的经过。时间的经过可以引起一些请求权的发生或消灭。 (二)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 1.法律行为,即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2.事实行为,与表达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内容无关的行为。例如创作行 为,从事发明创造的行为,侵权行为等。 例题: 1.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A.承兑汇票 B.签订合同 C.地震 D.签发支票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BD:属于法律行为。 2.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事实行为的是()。

A.人的死亡 B.承兑汇票 C.侵权行为 D.自然灾害 正确答案:C 解析:(1)选项AD:属于事件;(2)选项B:属于法律行为。 3.甲酒厂生产的天地牌高粱酒,其注册商标为知名商标。乙酒厂推出地天高粱酒,其包装与天地牌高粱酒一致,但使用的注册商标、商品名称以及厂名、厂址均不相同。对此,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因注册商标、商品名称以及厂名、厂址均不相同,故乙厂的行为属于正当竞争 B.天地牌高粱酒仅属省内知名,其标签又未获得专利,甲厂不能起诉乙厂侵权 C.两种商品包装外观近似,足以造成购买者发生误认,故乙厂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D.两种商品包装虽外观近似,但常喝天地牌高粱酒的人仔细辨认可以加以区别,乙厂对甲厂不构成侵权 正确答案:C 解析: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溃,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

第3讲_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

第一关:法律基础 关卡2: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 一、法律关系 4.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两个方面。 (1)民事权利能力 内容小新点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般权利能力(基本权利能力): 所有公民(不论年龄大小) 同生共死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决定,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2)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类型界定标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周岁以上(≥18周岁)的自然人 16周岁以上(≥16周岁)的未成年人(<18周岁),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 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8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8周岁)的未成年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 的 (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小新点关注:①年龄8、16、18;②精神状态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同时产生、同时消灭(同生共死) 【提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例题·单选题】下列自然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8年) A.15周岁的小赵,先天腿部残疾 B.70周岁的老钱,已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C.8周岁的小孙,智力超常 D.20周岁的小李,先天智障,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答案】D 【解析】符合下列两个情形之一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龄<8周岁;(2)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在本题中,选项ABCD年龄均已达到8周岁;选项A精神状态无异常,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应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C并未出现“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四)法律关系的内容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有权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和一旦被侵犯,有权请求国家予以法律保护。 【提示】依法享有权利的主体称为权利主体或权利人。

2017法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1、“事实构成”是指() A.构成一个法律事实的相关要素 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 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结合 D.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的结合 2、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属于法律客体的哪一种类?() A.物 B.行为结果 C.精神产品 D.人身 3、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后乙公司违约。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乙公司不执行判决,由法院强制执行。关于此案中的法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法院对乙公司强制执行的法律关系是调整性法律关系 B.法院与甲、乙公司在诉讼中的法律关系是平权法律关系 C.甲、乙公司分别作为诉讼的原、被告是隶属的法律关系 D.甲、乙公司的合同是调整性法律关系 4、具体法律关系的主体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权利能力 B.达到一定年龄 C.责任能力 D.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5、下列哪项不属于或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A.张三经李四(精神病人)的父母同意而收养李四。 B.甲乙根据《合同法》订立抵押合同 C.甲年满10周岁时向乙购买了价值1000元的自行车 D.甲与乙约定选择法院管辖 6、胡某夫妇因有事外出,便雇佣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胡某夫妇与保姆之间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孩子 B.保姆 C.孩子的安全、健康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7、张三将一批货物交给某铁路公司,让其运到北京西站,张三付给2万元酬劳。张三与某铁路公司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A.货物 B.铁路 C.运输行为的结果和酬劳2万元 D.火车 8、甲用水果刀将乙刺伤,被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在公安机关与甲所发生的法律关系中,其客体是() A.物 B.精神产品 C.人身 D.行为结果 9、根据我国的法律,下列各项行为中不具备合法的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冯某立下遗嘱,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 B.某公司从制假者手中购进一批假酒 C.刘某与王某商定如他一个月后出国,就将房屋出租给王某 D.某市政府将在建的过街天桥冠名权进行拍卖 10、白某的母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白某依法律继承了其母的遗产。引起遗产继承这一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下列哪一项?()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事实 法的形式和分类

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 1、公民(自然人):个体户、农户、合伙人 2、机构和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特殊情况下) 4、外国人及外国社会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社会组织。 (二)内容:即权利和义务。 1、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具有的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可以接受继承,也可以放弃继承。 2、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或约束。 义务主体可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也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 3、两者的关系: (1)相对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大多数民商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都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2)对等性: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对等或不对等。 (三)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 1、物:包括自然物、人造物、货币及有价证券;不包括:阳光、空气、自然灾害等。 2、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 (1)知识产品:包括著作、发现、发明、设计等,知识产品本身没有实物形态,但通常有物质载体,如证书、书籍、录像、录音等。 (2)道德产品:包括荣誉称号、嘉奖表彰、体育比赛的名次等。 3、行为。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 4、人身。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 注意以下几点: (1)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贩卖或拐卖人口,禁止买卖婚姻; (2)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者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就属于违法或法律不提倡的行为; (3)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三、法律事实——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包括: (一)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包括: 1、绝对事件——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 例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2、相对事件——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 例如: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事实的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事实的关系 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关系经过民法调整,成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又包括三要素。民事法律事实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 第一,应特别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民事法律关系是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法律规范加以调整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道义关系、礼仪关系等,不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不由法律规范加以调整。 第二,应当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 不平等主体,内容上不同 第三,应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对于各种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掌握,应注意其细微之处,如不当得利关系与无因管理关系、各种具体的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

民事法律事实分为自然事实和行为。自然事实分为时间和状态。行为分为: 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法律关系 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 张某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台旧彩电, 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 月,张某因患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随后,其父找 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 彩电。 [问题]1.此买卖是否有效?2.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此买卖合同完全有效。因为合同成立时张某已满16周岁, 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ll条的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

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所以张某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法律行为,无须征得其父母同意。张某患上精神病丧失行为能力是在合同 成立之后,这不影响他在此前所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2.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张某和李某。(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双方买卖 的标的——彩电。(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张某有向李某交付 购买彩电的价款500元的义务,及取得彩电的权利;李某有收 取张某500元价款的权利和向张某交付彩电的义务。 民事法律事实案例 甲承包本村水库,用来养殖大量鱼苗,一年夏天,连降暴雨,甲承包的水库蓄洪功能有限,最终被水冲垮。甲水库中放养长大的成鱼全部顺水而下,流入下流乙承包的邻村水库中,当时乙承包水库中的成鱼已经全部捕捞出售,此时该水库中只有乙刚刚放养的部分鱼苗。甲于是要求乙返还自己水库中流入乙水库中的全部成鱼,乙认为该部分成鱼是自己流入其承包的水库中的,自己没有做任何违法侵权之事,拒绝返还。为此双方发生纠纷,经两村干部调解不成,甲将乙诉至该县人民法院。你认为本案应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本案例涉及民事法律事实问题。民事法律事实,是民法的基本概念,指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并非所有的客观现象都是民事法律事实,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只有为民法规范规定或承认并能产生民事后果的那些事实才能成为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可以与人的意志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