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标准

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标准

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标准
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标准

企业标准

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标准

OKB.910.010

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二○○五年四月二十日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机械加工余量: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改变工件的尺寸和形状而切除的金属厚度称为加工余量。 加工余量: 机械加工过程中,将工件上待加工表面的多余金属通过机械加工的方法去除掉,获得设计要求的加工表面,零件表面预留的金属层的厚度称为加工余量。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加工余量。加工余量分为工序余量和加工总余量。 工序余量 工序余量是指某一表面在一道工序中被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即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 由于工序尺寸有公差,实际上同一批工件所切除的余量是变化的,因此余量有基本余量、最大余量和最小余量之分。从加工表面是否具有对称性,工序余量还有单边余量和双边余量之分。工序尺寸及公差一般均按“入体原则”标注,对被包容尺寸,其公称尺寸即为最大工序尺寸,上极限偏差为0;对包容尺寸,其公称尺寸则为最小工序尺寸,下极限偏差为0。对孔距类工序尺寸和毛坯尺寸,一般按对称偏差标注。 (1)工序余量的计算 工序余量有单边余量和双边余量之分。对于右图(a)(b)所示的平面等非对称表面,工序余量为单边余量,它等于实际切除的金

属层的厚度。对于右图(c)和(d)所示的外圆和孔等对称表面,工序余量为双边余量,即以直径方向计算,实际切除的金属层厚度为工序余量的一半。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是国防工业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孙本绪、熊万武。 内容简介: 手册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毛坯的种类及其尺寸公差,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计算,机械加工经济精度,毛坯余量和工艺结构要素及其工艺尺寸,工序间加工余量等。 目录: 第一章毛坯及其尺寸公差 第二章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计算 第三章机械加工经济精度 第四章毛坯余量及工艺结构要素 第五章工序间加工余量

尺寸标注与加工余量

尺寸标注原则与机加工余量 加工余量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19-199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厚度 4以上的平面磨削余量(单面) 平面长度 平面宽度 200以下 平面宽度 200以上 小于 100 0.3 100-250 0.45 251-500 0.5 0.6 500-800 0.6 0.65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1.5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 3.厚度 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0.5-0.8 4.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0.7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3.2 I:园棒类- (1)工件的最大外径无公差要求,光洁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圆的凹模带台肩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毫米)

工件直径( D) 工件长度 L 车刃的割刀量和车削二端面的余量 (每件) < 70 71-120 121-200 201-300 301-450 直径上加工余量 ≤ 32 1 2 2 3 4 5-10 33-60 2 3 3 4 5 4-6 61-100 3 4 4 4 5 4-6 101-200 4 5 5 5 6 4-6 1.6当 D<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上加夹头量10-15。 (2)工件的最大外径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洁度在▽以上,例如-外圆须磨加工的凹模,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工件直径( D) 工件长度 L 车刃的割刀量和车削二端面的余量 (每件)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1.5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0.5-0.8 4.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0.7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凹模,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一、平面 二、端面

注: 20-40%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1.3 0.5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当长度e 小于15毫米时,表内数值应加大20-30%

铸件尺寸公差(GBT_6414-1999)

铸件尺寸公差数值(GB/T6414-1999) 表1铸件尺寸公差数值mm 基本尺寸公差等级CT 大于至345678910111213141516 100.180.260.360.520.74 1.0 1.5 2.0 2.8 4.2 10160.200.280.380.540.78 1.1 1.6 2.2 3.0 4.4 16250.220.300.420.580.82 1.2 1.7 2.4 3.2 4.6681012 25400.240.320.460.640.90 1.3 1.8 2.6 3.6 5.0791114 40630.260.360.500.70 1.0 1.4 2.0 2.8 4.0 5.68101216 631000.280.400.560.78 1.1 1.6 2.2 3.2 4.469111418 1001600.300.440.620.88 1.2 1.8 2.5 3.6 5.0710121620 1602500.340.500.70 1.0 1.4 2.0 2.8 4.0 5.6811141822 2504000.400.560.78 1.1 1.6 2.2 3.2 4.4 6.2912162025 4006300.640.90 1.2 1.8 2.6 3.6571014182228 6301000 1.0 1.4 2.0 2.8 4.0681116202532 10001600 1.6 2.2 3.2 4.6791318232937 16002500 2.6 3.8 5.48101521263342 25004000 4.4 6.29121724303849 400063007.010142028354456 63001000011162332405064注:①CT1和CT2没有规定公差值,是为了将来可能要求更精密的公差保留的。 ②CT13至CT16小于或等于16mm的铸件基本尺寸,其公差值需单独标注,可提高2-3级。

铸件 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引言 对铸件规定的公差可以确定铸造方法因此在设计完成或合同签订之前建议采购方应与铸造厂取得联系以商定 铸件设计和所要求的精度 机械加工要求 铸造方法 所要生产的铸件数量 所采用的铸造设备 各种特殊要求例如基准目标系统个别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圆角半径公差以及个别的机械 加工余量 是否有更适合该铸件的其他标准 由于铸件的尺寸精度与生产因素有关因此对下列生产方式在附录中介绍了用不同方法和不同金属所能达到的公差等级 大批和大量生产此时可通过对铸造设备的改进调整和维护以获得精密的公差 小批量生产和单件生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铸件的尺寸公差等级和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有各种铸造方法生产的各类金属及其合金铸件的尺寸。 本标准既适用于在图样上给出的一般公差和/或个别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 本公差体系用于铸造厂家提供墨阳或金属型装备,或承担模样或金属型装备检验责任的场合。2.铸件基本尺寸 机械加工前的毛坯铸件的尺寸,包括必要的机械加工余量。 3.在图样上的标注 3.1.铸件公差的标注 如果需要在基本尺寸后面标注个别公差 例如:“95±3”或“200?3+6” 3.2.机械加工余量的标注 应在图样上标出需机械加工的表面和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值并在括号内标出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等级当制造模样或金属型装备时应考虑这些要求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应按下列方式标注在图样上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在特定表面上的标注 铸件尺寸公差 1)在等级CT1~CT15中对壁厚采用粗一级公差。 2)对于不超过16mm的尺寸,不采用CT13~CT16的一般公差,对于这些尺寸应标注个别公差。 3)等级CT16仅适用于一般公差规定为CT15的壁厚。

磨削加工余量标准

磨削加工余量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19-199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厚度4以上的平面磨削余量(单面)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工件的最大外径无公差要求,光洁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圆的凹模带台肩的凸 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上加夹头量10-15。(2)工件的最大外径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洁度在▽以上,例如:外圆须磨加工的凹模, 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当D<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Ⅱ:圆形锻件类(不需锻件图) (1)不淬火钢表面粗糙度在▽以下无公差配合要求者,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 (毫米)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 一、平面 平面每面磨量 二、端面 端面每面磨量 注: 本表适用于淬火零件,不淬火零件应适当减少20-40% 粗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容与适用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容 加工余量表(一)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1.5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0.5-0.8 4.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0.7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凹模,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 一、平面 二、端面 ..

.. 注: 20-40%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1.3 0.5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当长度e小于15毫米时,表数值应加大20-30% 导柱衬套磨削加工余量表(八) 镗孔加工余量表(九) 附注:当一次镗削时,加工余量应该是粗加工余量加工精加工余量。 ..

GB6414----铸件尺寸公差

铸件尺寸公差 1.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本标准规定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等工艺方法生产的各种金属及合金铸件的尺寸公差。 2. 引用标准 GB6414 铸件尺寸公差 GB1800 公差与配合总论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3. 术语 3.1 一般术语 尺寸、极限尺寸、公差、公差带和公差等级的定义按GB1800的规定。 3.2 铸件基本尺寸 铸件图上给定的尺寸、应包括铸件的机械加工余量(见图1、图2),产品零件图如不给出铸件图,则产品零件图上给出的尺寸为加工后的完工尺寸。 图1 机械加工余量与铸件尺寸公差的关系 图2 铸件的极限尺寸

3.3 壁厚 本标准的壁厚是指由铸型与铸型、铸型与型芯、型芯与型芯之间构成的铸壁厚度。 3.4 错型(错箱) 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处相互错开(见图3)。 图3 错型 4. 基本规定 4.1 铸件尺寸公差代号、等级及数值 铸件尺寸公差的代号为CT,公差等级分为16级,各级公差数值列于表1. 4.2 壁厚尺寸公差一般可降一级选用。即图样上的一般尺寸公差为CT10,则壁厚公差为CT11。 4.3 公差带的位置 公差带应以铸件基本尺寸为零线对称设置。即按表1所示公差值的一半为上偏差,另一半取负值为下偏差(见图2)。例如:当选铸件尺寸公差为CT9级时,则铸件基本尺寸50的公差注为±1。 当铸件有倾斜的部位,其尺寸公差应沿倾斜面对称标注(见图4)。公差值按铸件基本尺寸从表1中选取。

图4 倾斜部位的尺寸公差带 4.4 错型(错箱)值 错型必须位于表1规定的公差值之内。其值从表1或表2中选取较小的值,且不得与表1中所列值相加。 注:①本表给定的公差值已包括了分型面,铸型与型芯装配的影响而引起的公差增量,但不包括由于拔模斜度引起的公差增量。 ②CT13至CT16小于或等于16mm的铸件基本尺寸,其公差值需单独标注,可提高2~3级。

磨削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19-199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厚度4以上的平面磨削余量(单面)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1.5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0.5-0.8 4.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0.7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3.2 I:园棒类: (1)工件的最大外径无公差要求,光洁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圆的凹模带台肩 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1.6 当D<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上加夹头量10-15。 (2)工件的最大外径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洁度在▽以上,例如:外圆须磨加工的 凹模,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当D<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3.2 Ⅱ:圆形锻件类(不需锻件图) (1)不淬火钢表面粗糙度在▽以下无公差配合要求者,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 (毫米)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 一、平面 平面每面磨量

二、端面 端面每面磨量 注: 3.2 本表适用于淬火零件,不淬火零件应适当减少20-40% 粗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6.4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工件的最大外径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洁度在▽以上,例如:外圆须磨加工的凹模, 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 一、平面 注: 20-40%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当长度e小于15毫米时,表内数值应加大20-30% 导柱衬套磨削加工余量表(八) 镗孔加工余量表(九)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19-199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厚度4以上的平面磨削余量(单面)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1.5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0.5-0.8 4.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0.7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工件的最大外径无公差要求,光洁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圆的凹模带台肩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工件的最大外径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洁度在▽以上,例如:外圆须磨加工的凹模,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Ⅱ (1)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 (毫米)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 一、平面 平面每面磨量

二、端面 端面每面磨量 注: 20-40% 粗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1.3 加工粗糙度不低于▽,端面留磨量0.5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机械加工自由公差表

1.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GB/T1804-2000)(mm) 2.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尺寸的极限偏差(GB/T1804-2000)mm 3.角度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GB/T1804-2000) 4.未注形位公差按GB/T1184-K 4.1直线度和平面度未注公差值(GB/T1184-1996)(mm)

4.2垂直度未注公差值(GB/T1184-1996)(mm) 4.3对称度未注公差值(GB/T1184-1996)(mm) 4.4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GB/T1184-1996)(mm) 3.表面粗糙度 零件的表面都应该注明粗糙度的等级。如果较多的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等级,则要集中在图样右上角标注,并加“其余”字样。 粗糙度等级的选择,一般可以根据对各表面的工作要求和尺寸精度等级来决定,在满足工作要求的条件下,不得随意提高等级。 1)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的选用值(GB/T1031-1995)

2)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的数值(GB/T1031-1995)(μm) 第1系列0.012, 0.025, 0.050, 0.10, 0.20, 0.40, 0.80, 1.60, 3.2, 6.3, 12.5, 25, 50, 100 第2系列0.008, 0.010, 0.016, 0.020, 0.032, 0.040, 0.063, 0.080, 0.125, 0.160, 0.25, 0.32, 0.50, 0.63, 1.0, 1.25, 2.0, 2.5, 4.0, 5.0, 8.0, 10.0, 16.0, 20, 32, 40, 63, 80 注:尽量选择第1系列 3)轮廓最大高度Rz的数值(GB/T1031-1995)(μm) 第1系列0.025, 0.050, 0.100, 0.20, 0.40, 0.80, 1.60, 3.2, 6.3, 12.5, 25, 50, 100,200,400,800,1600, 第2系列0.032, 0.040, 0.063, 0.080, 0.125, 0.160, 0.25, 0.32, 0.50, 0.63, 1.0, 1.25, 2.0, 2.5, 4.0, 5.0, 8.0, 10.0, 16.0, 20, 32, 40, 63, 80,125,160,250,320,500,630

铸件尺寸公差-ISO-8062-3(2007)-中文

国际标准ISO 8062-3:2007(E)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模制零件的尺寸和几何公差 第3部分: 铸件的一般尺寸、几何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 1 围 本国际标准ISO 8062的本部分,规定了符合ISO 8062-2的,交付给客户的铸件的一般尺寸和几何公差,以及机械加工余量的等级。它适用于为各种铸件制造工艺所生产的所有铸造金属及其合金的铸件所规定的尺寸和几何形状公差,以及所要求的加工余量。 ISO 8062的本部分适用于一般尺寸公差和一般的几何公差(在工程图明细表之中或近旁所标明的),除了另有说明,以及在图纸上特别提到的,在第9条中的参考条目之一的情况之外。 ISO 8062的本部分所涵盖的尺寸公差,都是用于线性尺寸的公差。 ISO 8062的本部分所涵盖的几何公差(形位公差)是指: —直线度公差, —平面度, —圆度, —并行度, —垂直度, —对称度,以及 —同轴度。 ISO 8062的本部分可用于个别指标公差值的选定。 注:ISO 8062的本部分不适用于采用非标注尺寸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3D CAD)模型。 2 参考标准 本文件的使用,以下引用文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注明日期的引用标准,仅采用所引用的版本。对于未标日期的参考标准,采用所引用文件的最新本版(包括任何修正版)。 ISO 286-1:1988, ISO 565极限与配合—第一部分:公差、偏差与配合的基础 ISO 1101:2004,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 —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与跳动公差 1

ISO 1302: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 —在产品技术文件中表面特征的表示 ISO 5459:—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 —几何公差—几何图形公差的基准和基准系统 ISO 8062-1:2007,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 —模制零件的尺寸和几何公差—第一部分:词汇 ISO/TS 8062-2:—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 —模制零件的尺寸和几何公差—第二部分:技术要求ISO 10135:—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 —技术产品文件(TPD)中模制零件的图纸标注 ISO 10579:1993, 技术图纸—尺寸与公差—非刚性零件 ISO 14405:—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GPS) —尺寸公差—线性尺寸 3 术语和定义 ISO 8062-1、ISO 1101与ISO 5459 中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的目的。 4 缩略语 缩略语规定于表1。 2 5 公差等级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厚度4以上的平面磨削余量(单面)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工件的最大外径无公差要求,光洁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圆的凹模带台肩的凸模、 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 (毫米)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一、平面 平面每面磨量 二、端面 端面每面磨量

注: 20-40% 粗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加工粗糙度不低于▽,端面留磨量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1 标准概况 GB/T 6414—2017《铸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是铸造基础性标准之一。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8062-3: 2007《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模制件尺寸和几何公差第3部分:铸件一般尺寸、几何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本标准代替GB/T 6414—1999《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2 标准的主要内容 2.1 标准的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由各种铸造方法生产的铸件[1]。 2.2 术语和定义 2.2.1 铸件公称尺寸 机械加工前的毛坯铸件的设计尺寸,包括必要的机械加工余量。

2.2.2 铸件尺寸公差 铸件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公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的绝对值,也等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的绝对值。 2.2.3 错型(错箱) 由于合型时错位,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处相互错开。 2.2.4 机械加工余量 在毛坯铸件上为了随后可用机械加工方法去除铸造对金属表面的影响,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表面特征和必要的尺寸精度而留出的金属余量。 2.2.5 起模斜度 为使模样容易从铸型中取出或型芯自芯盒脱出,平行于起模方向在模样或芯盒壁上的斜度。 2.3 尺寸标注

除壁厚的尺寸标注(允许存在由两个尺寸组成的尺寸链)外,应避免链式尺寸标注。 2.4 倾斜要素 2.4.1 在设计要求有斜度(如有起模斜度)的位置,应采用沿斜面对称分布的公差。 2.4.2 图样上一般应规定斜度是增加材料,还是减去材料,或取平均值,表示为:斜度+;斜度-;斜度±。 2.4.3 与图样上通用的斜度布置不同的特殊表面的斜度,应在该表面上单独标注,标注应符合GB/T 131的规定,例如。 2.4.4 对于要机械加工的尺寸,为了能获得成品尺寸,应采用“斜度+”,而不考虑图样上对斜度的通用技术要求。 2.5 公差等级 铸件尺寸公差等级的代号为DCTG,即英文Dimensional Casting Tolerance Grade的缩写,公差等级分为16级,标记为DCTG1~DCTG16,见表1。表中在同一尺寸段,公差值从左向右随着公差等

铸件尺寸公差

加工最终表面 机械加工余量 铸件尺寸公差铸件基本尺寸 铸件基本尺寸 铸件基本尺寸铸件基本尺寸 铸件尺寸公差 1. 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本标准规定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等工艺方法生产的各种金属及合金铸件的尺寸公差。 2. 引用标准 GB6414 铸件尺寸公差 GB1800 公差与配合 总论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3. 术语 3.1 一般术语 尺寸、极限尺寸、公差、公差带和公差等级的定义按GB1800的规定。 3.2 铸件基本尺寸 铸件图上给定的尺寸、应包括铸件的机械加工余量(见图1、图2),产品零件图如不给出铸件图,则产品零件图上给出的尺寸为加工后的完工尺寸。 图1 机械加工余量与铸件尺寸公差的关系 图2 铸件的极限尺寸

3.3 壁厚 本标准的壁厚是指由铸型与铸型、铸型与型芯、型芯与型芯之间构成的铸壁厚度。 3.4 错型(错箱) 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处相互错开(见图3)。 错型 错型 错型 图3 错型 4. 基本规定 4.1 铸件尺寸公差代号、等级及数值 铸件尺寸公差的代号为CT,公差等级分为16级,各级公差数值列于表1. 4.2 壁厚尺寸公差一般可降一级选用。即图样上的一般尺寸公差为CT10,则壁厚公差为CT11。 4.3 公差带的位置 公差带应以铸件基本尺寸为零线对称设置。即按表1所示公差值的一半为上偏差,另一半取负值为下偏差(见图2)。例如:当选铸件尺寸公差为CT9级时,则铸件基本尺寸50的公差注为±1。 当铸件有倾斜的部位,其尺寸公差应沿倾斜面对称标注(见图4)。公差值按铸件基本尺寸从表1中选取。

铸件尺寸公差带 角度 图4 倾斜部位的尺寸公差带 4.4 错型(错箱)值 错型必须位于表1规定的公差值之内。其值从表1或表2中选取较小的值, 且不得与表1中所列值相加。 表1 铸件尺寸公差数值mm 铸件基本尺寸公差等级 大于至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3 0.14 0.20 0.28 0.40 0.56 0.80 1.2 1.6 1.6 1.6 2.3 ——— 3 6 0.16 0.2 4 0.32 0.48 0.64 0.90 1.3 1.8 2. 5 2.5 2.5 ——— 6 10 0.18 0.26 0.36 0.52 0.74 1.0 1.5 2.0 2.8 4.2 4.2 ———10 16 0.20 0.28 0.38 0.54 0.78 1.1 1.6 2.2 3.0 4.4 5.0 ———16 25 0.22 0.30 0.42 0.58 0.82 1.2 1. 7 2.4 3.2 4.6 6.0 8 10 12 25 40 0.24 0.32 0.46 0.64 0.90 1.3 1.8 2.6 3.6 5.0 7.0 9 11 14 40 63 0.26 0.36 0.50 0.70 1.0 1.4 2.0 2.8 4.0 5.6 8.0 10 12 16 63 100 0.28 0.40 0.56 0.78 1.1 1.6 2.2 3.2 4.4 6.0 9.0 11 14 18 100 160 0.30 0.44 0.62 0.88 1.2 1.8 2.5 3.6 5.0 7.0 10 12 16 20 160 250 0.34 0.50 0.70 1.0 1.4 2.0 2.8 4.0 5.6 8.0 11 14 18 22 250 400 0.40 0.56 0.78 1.1 1.6 2.2 3.2 4.4 6.2 9.0 12 16 20 25 400 630 —0.64 0.90 1.2 1.8 2.6 3.6 5.0 7.0 10 14 18 22 28 630 1000 —— 1.0 1.4 2.0 2.8 4.0 6.0 8.0 11 16 20 25 32 1000 1600 ——— 1.6 2.2 3.2 4.6 7.0 9.0 13 18 23 29 37 1600 2500 ———— 2.6 3.8 5.4 8.0 10 15 21 26 33 42 2500 4000 ————— 4.4 6.2 9.0 12 17 24 30 38 49 注:①本表给定的公差值已包括了分型面,铸型与型芯装配的影响而引起的公 差增量,但不包括由于拔模斜度引起的公差增量。 ②CT13至CT16小于或等于16mm的铸件基本尺寸,其公差值需单独标 注,可提高2~3级。

各种机械加工自由公差范围

何谓自由尺寸公差? 旧国标(HG)159-59中,在基准件公差上,把精度等级分成 12级。取自其中8、9两级精度基准件公差,称为自由尺寸公差。将偏差分为;单向(+)或(-)、双向(±)二种。 在自由尺寸公差的注解中提示; ① 自由尺寸公差仅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② 自由尺寸公差在工作图上不标注。 ③ 单向偏差对于轴用(-)号,对于孔、孔深、槽宽、螬深及槽长用(+)号,其余均用双向正负偏差(±)。 ④ 不能纳入上述明确原则的自由尺寸,且有单向偏差要求时,设计者应在工图中注出,否则按双向偏差制造。 修定后国标(GB)1800-79中,标准公差分20级。即;IT01、IT0、IT1至IT18。IT表示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代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IT01至IT18等级依次降低。并制定(GB)1804-79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规定有三条: ① 规定的极限偏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可用于非切削加工的尺寸, ② 图样上未注公差尺寸的偏差,按本标准规定的系列,由相应的技术文件作出具体规定。 ③ 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等级规定为IT12至IT18。一般孔用H(+);轴用h(-);长度用(±)? IT(即Js或js)。必要时,可不分孔、轴或长度,均采用 ? IT(即Js或js)。 根据国际标准ISO 2768,以下为线性尺寸未注公差的公差表。这个未注公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适用于一般的冲压加工尺寸。 这些极限偏差适用于: 线性尺寸:例如外尺寸、内尺寸、阶梯尺寸、直径、半径、距离、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 角度尺寸:包括通常不标出角度值的角度尺寸,例如直角(90°); 机加工组装件的线性和角度尺寸。 这些极限偏差不适用于: ·已有其他一般公差标准规定的线性和角度尺寸; ·括号内的参考尺寸; ·矩形框格内的理论正确尺寸。

机械加工检验标准及方法

机加工检验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机加工各检验特性的检验。在本标准中,机加工包括切削加工(车,铣,刨,磨,镗),钻加工,冲加工等,本标准规定了尺寸检验的基本原则、对环境的要求、线性尺寸公差要求、形位公差要求、螺纹的检验、表面粗糙度的检验、外观检验标准、检验制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04- 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 1184 - 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15055-2007 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 GB/T 13916-2002 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 GB/T 6403.4-2008 零件的倒圆与倒角 QGS12.05 《机械加工过程检验作业指导书》 QGS12.05-02 《过程巡检记录表(机械车间)》 QGS12.05-03 《过程检验记录表(机械车间)》 QGS12.05-04 《机械加工过程检验不合格记录表》 QGS12.07-03 《最终检验记录表(3)》 QPS13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QGS12.03 《委外机加工件检验作业指导书》 3 检验条件 户内,环境温度:-10℃~+55℃。 注:部分精密测量仪器使用时需要工作台要稳固,远离大型机加工设备,起重设备等振源。 4 检验原则 4.1 基本原则 理论上应只接收位于规定的尺寸验收极限的工件。对于有配合要求的工件,其尺寸检验应符合泰勒原则,有配合要求的孔,轴,其局部实际尺寸与形状误差都要控制在尺寸公差带以内。 4.2 阿贝原则 被测量线应处于被测量线或被测量线的延长线上。 4.3 最小变形原则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应尽量使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形为最小。 4.4 最短尺寸链原则 为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测量链的环节应减到最少,即测量链应最短。 4.5 封闭原则 在测量中,如能满足封闭条件,则其间隔偏差的总和为零,即是封闭原则。 4.6 基准统一原则 测量基准应与设计基准、工艺基准保持一致。 4.7 其他规定 尺寸测量的结果和形状误差的测量结果综合考虑,确定工件是否合格。 5 检验要求 5.1 线性尺寸和角度尺寸公差 5.1.1基本要求 图纸上对线性尺寸和角度尺寸公差明确公差要求的,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检验;技术要求注明(未注)公差的,按照要求进行判定。 注:线性尺寸未注公差一般按照GB/T 1804-2000 中等精度(M)进行检验,各项要素未注

机械(金属切削)加工检验标准及规范

机械(金属切削)加工检验标准及规范

机械(金属切削)加工检验标准 1. 目的 2. 范围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尺寸检验原则 5. 检验对环境的要求 6. 外观的检验 7. 表面粗糙度的检验 8. 线性尺寸和角度尺寸公差要求 9.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检验 10.螺纹的检验 11.检验计划 12.判定规则

1.目的 为了明确公司金属切削加工检验标准,使检验作业有所遵循,特制定本标准。 2.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切削加工(包括外协、制程、出货过程)各检验特性的检验。在本标准中,切削加工指的是: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镗削加工、刨削加工、孔加工、拉削加工和钳工作业等。 本标准不适用于锻造、钣金、焊接后的检验,其检验标准另行制定。 本标准规定了尺寸检验的基本原则、对环境的要求、外观检验标准、线性尺寸公差要求、形位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的检验、螺纹的检验、检验计划和判定准则。 注:本标准不拟对长度、角度、锥度的测量方法进行描述,可参看相关技术手册;形位公差的测量可参看GB/T1958-1980;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2828.1-2003 (ISO 2859-1:1989)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 GB/T 1804- 2000 (ISO2768-1:104989)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 1184 - 1996(ISO2768-2:1989)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1958-1980 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 GB/T 1957-1981 光滑极限量规 4. 尺寸检验原则 4.1 基本原则 所用验收方法应只接收位于规定的尺寸验收极限的工件。 对于有配合要求的工件,其尺寸检验应符合泰勒原则,孔或轴的作用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大实体尺寸。 4.2 阿贝原则 被测量线应处于被测量线或被测量线的延长线上。 4.3 最小变形原则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应尽量使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形为最小。 4.4 最短尺寸链原则 为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测量链的环节应减到最少,即测量链应最短。 4.5 封闭原则 在测量中,如能满足封闭条件,则其间隔偏差的总和为零,即是封闭原则。 4.6 基准统一原则 测量基准应与设计基准、工艺基准保持一致。 4.7 其他规定 4.7.1 应与尺寸测量的结果和形状误差的测量结果综合考虑,确定工件是否合格。 4.7.2 一般只按一次测量结果判断合格与否。 5. 检验对环境的要求

机械加工通用技术规范(DOC)

机械加工通用技术规范 1.目的 1.1 对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以确保满足公司的标准和客户的要求。 1.2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机械加工应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2.范围 适用所有机加工产品,和对供应商机加工产品的要求及产品的检验。 3.定义 A级表面:产品非常重要的装饰表面,即产品使用时始终可以看到的表面。 B级表面:产品的内表面或产品不翻动时客户偶尔能看到的表面。 C级表面:仅在产品翻动时才可见的表面,或产品的内部零件。 4.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997 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和倒角 GB/T 145-2001 中心孔 GB/T 197-2003 普通螺纹公差 GB/T 10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B/T 1182-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1568-2008 键技术条件 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4249-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原则 GB/T 5796.4-2005 梯形螺纹第4部分:公差 Q/JS Jxx.xx-2012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Q/JS Jxx.xx-2012 机柜半成品钣金件下料技术要求 5.术语和定义 GB/T 1182-2008给出的术语和定义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