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目的:探究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240℃。若同时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磷就会燃烧起来。

实验仪器、药品及用品:

大烧杯、硬质玻璃管、具支试管(两支)、镊子、刀子、药匙、白磷、红磷、气球、滤纸、热水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但是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 、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 、向水中白磷通氧气时,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实验时需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3、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思与责任感。为此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

实验的创新和改进之处:

1、将铜片改为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传热快,节省时间。

2、通过鼓入空气,可控制试管内白磷的燃烧,视觉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

3、白磷和红磷通过具支试管分开,避免了白磷燃烧飞溅引燃红磷的现象。

4、水中的白磷放在金属圆柱体上,并套上玻璃管避免吹入氧气时,白磷四处游动。实验效果:

实验评价:

1、该设计科学性强,安全可靠。

2、操作简单,节省时间。

3、解决了白磷燃烧的污染问题,可以很好地进行环保教育。

4、可以反复操作,且效果较好。

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及改进

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及改进 襄阳市枣阳市罗岗中学:杜志勇 实验原理: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针对这三个条件,分别设计三组对照实验,由实验现象得出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实验用品: 烧杯(500ml)、试管(4支)、小石子、气球(3个)、导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滤纸、坩埚钳、药匙、镊子、白磷、红磷、石蕊溶液 实验设计: 在500 ml装有少量沙的烧杯中注入约400 ml的热水.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在三只试管中分别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小石子,并在试管口各套一个气球,在烧杯底部放一小粒白磷并用硬纸圈圈住。然后,加热红磷和小石子,并用一个空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最后,向水中滴加几滴石蕊溶液。 实验现象: 1号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试管口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2号试管中的红磷不能燃烧,3号试管中的石头也不能燃烧。在酒精灯火焰上分别加热2、3两只试管时,观察到2号试管中的红磷燃烧,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试管口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3号试管中的石头仍不能燃烧,取出3号试管中的石头直接在火焰上烧,石头仍不能燃烧。用一个空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时,水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向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即有可燃物);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改进优点: 装置的优点是能很好的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体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此外,所选材料容易获得,制作简单,操作安全等优点。该实验除能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外,还可以考查学生气球的作用(调控装置内的气压,防止装置气压过大,冲出橡皮塞),石蕊溶液的作用(吸收五氧化二磷,证明生成物与水作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燃烧条件的探究

(2018 年北京中考) 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 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 年北京中考) 2.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 、K3 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 有水 右管盛有双氧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Ⅰ. 打开K1 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 Ⅱ. 在K1 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 Ⅲ. ,, 为h1 (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h0、h1 表示)。 (2016 年北京中考) 3. (4 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 I .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II .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 .从a 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1 能力提升,方法点拨

(2015 年北京中考)4.(3 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a 中无明显现象, b 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 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 5. (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 内容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步骤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 烧杯中盛有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Ⅰ 块白磷,塞紧瓶塞 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2)实验 1 中,推入H2 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推入H2 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教育文档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 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 A.可燃物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和氧气 D.氧气(或空气)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单位:邵刚中学姓名:纪生宏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4.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按上中下为1:2:1的比例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优秀,实验操作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能力较强;C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同时每个班级按照1A、2B、1C分成实验小组,使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便于开展实验分层教学。也同时针对A、B、C 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重难点以及不同的教法。本教学设计针对B层次的学生。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 进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1. 化学反应原理 ①磷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 实验仪器:烧杯、导管、铜片、双连球、贮气瓶、塑料洗瓶等 实验药品:白磷、红磷、木炭等 3. 探究方案 方案⑴:在250 mL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并注入200 mL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如图19-1。过一会,铜片上的白磷因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没有跟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约40℃,红磷的着火点约240℃)。说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如果用双连球向水中白磷周围通入氧气,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如图19-2。如果将铜片上的红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红磷的温度继续升高,红磷就可以燃烧了。 方案⑵:用沉浮式贮气瓶和木炭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19-3。

不给试管中的木炭加热。通氧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给试管中的木炭加强热。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通氧气,剧烈燃烧,石灰水变混浊——木炭温度已达到着火点,木炭与氧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再通氮气,燃烧立即熄灭——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4. 探究评价 方案①装置简单,但实验效果没有方案②明显,方案②可以反复实验,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说明燃烧的条件。 5. 资源开发 ①用“沉浮式贮气瓶”制取大量氮气的方法。 取一套气罩容积为2000mL的“沉浮式贮气瓶”,向容器里加入500 mL 10%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容器中心的圆柱平台上放一片薄木板,木板上放一只金属的瓶盖(起隔热作用,防止白磷燃烧时烫坏贮气瓶的容器)。取花生米大小的一块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放入瓶盖里。用烧热的玻璃棒接触白磷,白磷燃烧起来后,立即把“沉浮式贮气瓶”的气罩插入容器,静置大约3~4分钟后,气罩里的氧气被白磷耗尽,至少得到1500 mL的氮气。如图19-4所示。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教学文稿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

(2018年北京中考) 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年北京中考)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 右管盛有双氧水 Ⅰ. 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 有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 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 度为h1 (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h0、h1表示)。 (2016年北京中考)3.(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 I.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II.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2015年北京中考)4.(3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2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2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5.(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 (1)H2 O2 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实验 1 中,推入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 是;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 是。 (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 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 强的变化过程是 内容 步骤 【实验 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 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 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 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 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 溶液

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罗田县实验中学张晓芙 实验目的: 1、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2、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 白磷在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就能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而红磷只有温度达到2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才能燃烧。可燃物浸没在水中可以隔绝空气。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实验用品: 大烧杯、二支带橡皮塞的试管、一支大试管、橡皮塞、镊子、石棉网、小刀、电加热器、红磷、白磷、热水 实验设计: 图一

图二 改进后的优点: 化学教材(上)P124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实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本实验是演示实验, 要求在通风橱或有抽风设备中完成,而一般教室没有这个条件,就是在有抽风设备的实验室也不能迅速排完,即使有通风橱也很麻烦; 2、用热水去加热隔着金属片的红磷和白磷,实验时间较长; 3、做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时,热水中白磷是液态,容易被氧气吹散,难以与氧 气接触,不容易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现象,而且白磷容易被吹到水面,浮在水面发生燃烧甚至飞溅而产生危险。 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 1、对环境无污染,保护师生身体健康; 2、操作简便; 3、现象明显;为了区分装白磷和红磷的试管,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橡皮塞分别 塞在装白磷和红磷的试管上; 实验反思: 经改进后实验没有污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时间短,但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实验结束后不能立即打开橡皮塞或从水中拿出试管,要等试管中白烟消失再清洗试管。利用倒置的试管中过量白磷燃烧冷却后可以观察到试管里液面上升,还可以验证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热水 白磷 橡皮塞 试管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杜郎口中学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库 基础题 1、你认为在下列物质中:石头、布、木块、天然气、钢铁、酒精、瓷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是。 2、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时纸船燃烧,而另一只纸船中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却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3、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灭火方法? 中等题 1、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 B 氧气的浓度 C 燃烧区的温度 D 铁的着火点 2、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1) (2) (3) 高难题 1、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柴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如图1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温度为90℃的热水350ml,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中放入两只试管,其中A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 B试管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红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根据现象进行填空: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说明了。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说明了。 (3)再向烧杯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说明了 答案: 基础题

中学初三化学实验报告总结.doc

. 实验活动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试管、铁架台、燃烧匙、镊子火柴、高锰酸钾、铁丝、木炭。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 1.() 2.() 3.() ① 查:检查,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水柱变化。 ② 装:将药品在试管里,在试管口放 ()装好带导管的橡皮胶塞。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试管的处,试管口应。 ④ 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加热,先试管,使试管, 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⑤ 收:采用收集气体,理由是。 ⑥ 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⑦ 熄:用酒精灯灯帽熄灭酒精灯。 注意:离,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 2.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空气中) (氧气中) Word 资料

结论:()(2)硫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空气中) (氧气中) 结论:()(3)铁丝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 结论:()注意: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要留有,理由 实验活动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量筒、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胶塞、双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 玻璃片、酒精灯、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一)制取二氧化碳 1、连接装置 2、检查装置气密性 方法是 3 、装入药品:先加入,再加入,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胶 塞塞住试管口,看到的现象有: 4、验满方法是 5、检验方法是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1、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步骤: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点燃。拿起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缓慢倾倒二氧化碳,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 1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mL滴石蕊溶液,现象是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材习题解答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初中化学中,重新学习和探究重点在于对“条件”的探究。所谓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认识燃烧条件;(二)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突破样例: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了燃烧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生】思考回答。(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投影】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1)可燃物 方案一: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方案三: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方案一: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方案二: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方案三: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3)氧气(或空气) 方案一: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扣住。 方案二:将酒精灯点燃,然后用灯帽盖灭。 …… 【引导提问】坩埚钳分别夹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观察现象。哪一个碎片更快燃烧?说明了什么?这种方案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思考回答:方案不太严密 (1)可燃物所处酒精灯火焰部位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 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点) 教学过程 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 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汇编)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学生:徐红霞 指导教师:张云 沾化县富国第二实验学校滨州市 256800 创新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目的:探究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240℃。 若同时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磷就会燃烧起来。 实验仪器、药品及用品: 大烧杯、硬质玻璃管、具支试管(两支)、镊子、刀子、药匙、白磷、红磷、气球、滤纸、热水等。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原始实验装置(有一定的污染,操作较为繁琐,成功率较低) 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减少污染,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

实验一: 【步骤】试着点燃两盏酒精灯。(一盏酒精灯灯芯上聚集的是酒精, 另一盏酒精灯灯芯上聚集了大量水分。) 【现象】一盏酒精灯能被点燃,另一盏不能被点燃。 【结论】物质要能燃烧必须要有可燃性。 【实验效果】 通过简单的一组对比实验,非常容易的得出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 之一:具有可燃性。 实验二: 【步骤】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约400 mL热水; 2.向水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3.取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 4.在两支具支试管的支管上绑好小气球,分别加入一小块白磷和 一小块红磷,塞好塞子,置于热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 1.具支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气球胀大; 2.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1.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2.支管处绑上气球,可有效防止白烟向外逸散,从而减少了空气污染,并对装置起到了缓冲作用。 实验三: 【步骤】 1.取出两支具支试管; 2.在水中的白磷上方罩一支绑有气球的硬质玻璃管; 3.待硬质玻璃管上面的气球缓缓鼓起后,用一只手扶着试管,另一只手轻轻挤压小气球,让气球中的空气慢慢接触到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 1.硬质玻璃管罩住水中的白磷后,气球慢慢鼓起。 2.用手挤压气球,空气接触到水中的白磷,白磷燃烧起来,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在此,“水火相容”现象非常明显。 3.烧杯中液体的颜色慢慢变淡,直至消失。 【结论】 进一步证明燃烧需要有氧气参加。 【实验效果】 1.借用玻璃管中的空气,不必再制取氧气,使实验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2.用绑有气球的硬质玻璃管代替试管扣到白磷上面,可有效防止白磷到处“乱跑”,使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金中学张晓 实验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P124中,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的实验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由于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产生的烟会造成空气污染,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有害,也不利于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材上虽然提示在通风厨中进行,但多数边远地区的中学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即使有使用也很不方便。二是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由于白磷已熔化易游动,很难固定,通入氧气难与白磷接触。为了使实验既简便易行,现象明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说服力更强,更加科学化,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 酒精灯1个、大烧杯1只、大试管3个、红色白色大橡皮塞各1个、小橡皮塞1个、镊子1个、试管夹、红磷、白磷、开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 实验装置如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图1、2、3) ①如图1所示,在试管1、2中分别放置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塞上红色和白色橡皮塞,向大烧杯中注入大半烧杯开水,将试管1、2放入开水中浸泡,观察现象。 ②如图2所示,待试管1中白磷燃烧完后,从水中取出二支试管,将装红磷试管外壁水擦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③如图3所示,向大烧杯中放入一个倒置的橡皮塞,然后向在水中倒置的橡皮塞上放入一颗白磷,观察现象,再向白磷倒扣一支大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说明: 该装置能很好的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处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具有对环境污染很小,体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用仪器常见,材料容易获得,操作安全等优点。如果等图3中白磷熄灭试管冷却,该实验装置还可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燃烧的条件说课稿

分组实验《燃烧的条件》说课材料 张村中学王娇娇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张村中学的王娇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的条件》,接下来我的说课内容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预期和教学反思这六部分展开。 (一)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的内容,是学生八个基础实验中的第三个实验。本课是对本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深入探究,同时为后面学习能量变化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难点: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在此之前的两个分组实验的练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在课题1《燃烧与灭火》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燃烧所需的条件。但是学生通常只是按照课本要求盲目地做实验,缺乏选择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每组提供多种药品、仪器,让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有创新的余地。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教学过程 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自由探究、小组交流、课堂板书和作业延伸.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燃烧?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环节二:学生分组自主探究 一组探究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二组探究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组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授课日期: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二第3节课课型:实验 主备人:王琛枣庄市第十九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实验准备: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引入:投影以上图片 导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观看屏幕图片 物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它的好处不仅是为学生判断什么是燃烧提供了

师:请你说出探究二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请你说出探究三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分析上述现象,你对燃烧条件有哪些新的理解?并解释问题实验现象 师:有了这三个条件,能否发生燃烧呢? 师:如果只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 学生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反思交流的程序进行,主线明确。

2、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控制化学变化的方法,认识控制条件对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实验反思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利用对比试验和变量控制,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能力还很欠缺,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实验报告的设计内容可以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附件1: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校班级班姓名 合作者、、、、 一、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 2、学会利用对比试验探究问题 三、实验用品: 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 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

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 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