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第二,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

实验创新之处:

1.白磷燃烧后,用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吸收五氧化二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白磷燃烧的现象,又能减少白磷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2.将空试管倒扣在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上,白磷迅速燃烧,不需要制备氧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课题一燃烧的条件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801班徐秀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布置任务: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师生互动,交流讨论。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自己 动手实验。通过 实验,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 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 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 的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提供实验的器材,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自己动手实验。三组实验,一一验证。 实验一:验证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用品:木棒、玻璃棒,镊子、酒精灯、火柴实验二:验证燃烧是否需要氧气用品:两支蜡烛、火柴、烧杯实验三:验证燃烧是否需要一定温度用品:木条、煤块,酒精灯、火柴、镊子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冋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或给出一定提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棒和木棒分别 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 刻,观察实验现象。 (2)用火柴点燃两支蜡烛 再用小烧杯小心地盖住其中 一支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3)用镊子分别夹取木 条、煤块,放到酒精灯火焰 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 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 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思考并回答: 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 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 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 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 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科 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一一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一一分析修正―― 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 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 设疑:燃烧的三个条件只是需要满足其中一条件还 是同时满足呢?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水火相容]的实验。 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冋: 大家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不会燃烧?而试管中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 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 【投影】 燃烧的条件必须冋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思考回答: 实验现象:试管里的白磷产 生白烟,水中的白磷与试管 中的红磷没有变化。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 是因为缺少氧气。 (2)试管中的红磷无法燃 烧是因为没有达到它的着火 点。 (3)试管里的白磷燃烧是 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 三个条件。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 引导学生用新掌握的知识点去解 释实验现象。既是对燃烧条件这 一知识点的巩固,又 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上升到一 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研 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习水县程寨乡中学李强 课题:物质燃烧的条件 课型:实验课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述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燃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物质燃烧 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吗?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提出假设和猜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燃烧现象,也产生了不少的猜想和疑问。如我们发现:木头、纸张、油、酒精、煤炭等能燃烧,而水、石头、水泥、泥土等不能燃烧;煤炉、煤气灶等都留有通风口,柴架空燃烧较旺,说明燃烧需要空气,但蜡烛火焰能用嘴吹灭;酒精、汽油、纸张等用火柴就能点燃,煤、木块等用火柴不能点燃,但这些物质的燃烧都需要点燃…… 根据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提出你的对“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的假设。 3、验证假设 设计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共同设计方案,提倡将你们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并修改和完善你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认真做好记录,并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将你探究的心得结论与同学交流讨论。 可供学生选择的探究方案: 1、实验探究法 在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五、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六、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备课

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四)中的部分内容。 (三)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新老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比较: ⑴新教材将老教材中第八章内容分解成第十、第十一两个单元,老教材中的第二节、第三节部分内容合并成课题一,但是新教材在课题一中只介绍了酸与酸碱指示剂、较活泼金属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同时介绍了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而将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单独作为一课题来进行学习。此外,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化合物的分类等知识移至第十一章学习。 ⑵新教材删去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尤其是酸、碱的概念,新教材中没有下严格的定义。在介绍盐的概念之前,通过让学生找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为盐的概念作了铺垫。 ⑶新教材只重点学习盐酸和硫酸。关于硝酸的性质在本单元没有介绍,仅介绍硝酸的化学式,磷酸的化学式没有出现。 ⑷浓H2SO4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理方法改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燃烧条件设计实验

燃烧和灭火学案学习目标: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一 实验目的: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 药品:红磷、白磷、氮气、氧气 实验操作 实验设计二 实验目的: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 药品:红磷、白磷、氮气、氧气 实验操作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第十单元

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食 物 苹 果 葡 萄 牛 奶 玉米粥 pH 2.9—3.3 3.5—4.5 6.3—6.6 6.8—8.0 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最宜食用上述食物中的 ( ) A .苹果 B .葡萄 C .牛奶 D .玉米粥 2、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 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下列物质不能.. 与“火空气”发生反应的是 ( ) A .木炭 B .石蜡 C .烧碱 D .乙醇 3、一些食品常用袋装生石灰做干燥剂. 生石灰属于 ( ) A 、酸 B 、碱 C 、盐 D 、氧化物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 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5、下列物质因与氧气有关系而不能敞口放在空气中的是 ( )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氢氧化钠 D 、白磷 6、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 红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下列物质中的 ( ) A 硼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氨水或肥皂水 D.食用醋 7、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喷到打印纸(pH4.5~6.5)上,形成不溶于水的固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打印墨水偏酸性 B.打印墨水显中性 C.打印纸偏酸性 D.打印纸偏碱性 8、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 A.SO 2 B.H 2 C.CO 2 D.HC1 9.试管内壁附着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 ) 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 C.久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膜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10.我们已经学习很多物质并进行分类,下列各组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C =C H H R 1 H C =C H H R 2H C =C H H H H C =C H H R 2 R 1 + + 催化剂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单位:邵刚中学姓名:纪生宏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4.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按上中下为1:2:1的比例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优秀,实验操作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能力较强;C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同时每个班级按照1A、2B、1C分成实验小组,使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便于开展实验分层教学。也同时针对A、B、C 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重难点以及不同的教法。本教学设计针对B层次的学生。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

初三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教学设计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1) 襄州区张湾办事处中心学校魏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酸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2)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酸化学性质 难点: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 二、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三、浓硫酸的稀释 口诀: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1、盐酸、硫酸等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2、镁、锌、铁等活泼金属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3、盐酸、硫酸中生锈的铁钉上的铁锈都逐渐溶解,溶液均变成黄色,说明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如铁锈。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教学文稿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

(2018年北京中考) 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年北京中考)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 右管盛有双氧水 Ⅰ. 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 有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 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 度为h1 (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h0、h1表示)。 (2016年北京中考)3.(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 I.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II.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2015年北京中考)4.(3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2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2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5.(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 (1)H2 O2 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实验 1 中,推入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 是;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 是。 (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 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 强的变化过程是 内容 步骤 【实验 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 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 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 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 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 溶液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公开课研讨记录 活动时间2010-11-19 活动地点化学办公室 课题名称以问题为载体提高学生自学 的有效性 主持人 金叶敏 出席教师陆茜董敏华阮明黄利江金叶敏研讨主题阮明老师开设的课改展示课《燃烧的条件》 研讨内容(一)公开课实录 一、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一]:开水中白磷、试管中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现象的对比;用试 管罩在水中的白磷上方及对试管中红磷加热的现象再对比。 由此得出结论: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活动与探究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的方式?点燃火柴有哪些方法?不同的 点燃方式有相同的目的吗?还有哪些点燃可燃物的方式有哪些? 点燃火柴的方法:摩擦、明火点燃、加热(放铜片上);由此得出结论: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燃可燃物的方式:摩擦,明火,加热,电火花,放大镜聚焦,做功,利用化学 反应放热等;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活动与探究三]: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实践后归纳灭火的主要三种方法: 三、影响燃烧的因素 [活动与探究四]: 1、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中可用铜线圈罩在火焰上,是什么原因?试一试卷两个相同 的滤纸卷,其中一个卷紧在铁棒上,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2、点燃火柴一根竖直向上,一根向下,那种情况燃烧的快? 3、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铁粉在空气中就能燃烧,说明燃烧 的现象与什么有关? 4、镁带燃烧后伸入CO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5、用棉花分别沾水、2:1酒精溶液、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6、比较不同的打火机的燃烧情况。 7、在不同浓度氧气中木条的燃烧情况。 总结:影响燃烧的因素: (二)研讨发言记录 阮明老师分析教学设计:

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化学性质》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酸和碱化学性质》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2.巩固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3.运用酸碱的性质及反应规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复习重点】①对酸、碱、盐的认识;②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复习难点】综合运用酸与碱的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复习过程】: 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从人们经常吃松花蛋有涩味,怎么消除涩味入手,引出酸碱中和知识,引入复习课题 让学生齐读复习目标,然后投影中考命题趋势,然后进入探究之旅。 让学生在学案上做快乐探究一,找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化学式及物质类别。 物质烧碱氢氧化钙硫酸氯化钠硝酸小苏打纯碱二氧化碳 化学式 类别 通过以上练习我能归纳出: 酸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碱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盐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共同纠错,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学生掌握的还不够扎实。) 【过度】以上同学认识了酸和碱,酸和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进入快乐探究二 让两位同学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余在学案上书写。 (二)、酸、碱的化学性质: 快乐探究二 1.烧开水的铝壶壁上沉积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用稀盐酸除水垢的原理:,。盐酸要“适量”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让学生到黑板纠错,其余学生评判正误。教师强调元素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强调铝锅表面有氧化铝薄膜,学生容易忽视氧化铝薄膜。通过以上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学生乐于接受。从以上化学方程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有: 1. 2. 3. 4. 5.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过度】从酸的化学性质中我们知道碱和酸能发生反应,碱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进入快乐探究三 让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余同学写在学案上。 快乐探究三、在去年的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同学们在做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时, 发现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口上有很多白色固体,同学都问老师那是什么物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材习题解答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初中化学中,重新学习和探究重点在于对“条件”的探究。所谓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认识燃烧条件;(二)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突破样例: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了燃烧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生】思考回答。(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投影】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1)可燃物 方案一: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方案三: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方案一: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方案二: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方案三: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3)氧气(或空气) 方案一: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扣住。 方案二:将酒精灯点燃,然后用灯帽盖灭。 …… 【引导提问】坩埚钳分别夹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观察现象。哪一个碎片更快燃烧?说明了什么?这种方案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思考回答:方案不太严密 (1)可燃物所处酒精灯火焰部位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杜郎口中学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库 基础题 1、你认为在下列物质中:石头、布、木块、天然气、钢铁、酒精、瓷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是。 2、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时纸船燃烧,而另一只纸船中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却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3、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灭火方法? 中等题 1、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 B 氧气的浓度 C 燃烧区的温度 D 铁的着火点 2、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1) (2) (3) 高难题 1、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柴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如图1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温度为90℃的热水350ml,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中放入两只试管,其中A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 B试管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红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根据现象进行填空: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说明了。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说明了。 (3)再向烧杯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说明了 答案: 基础题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 燃烧的条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2.燃烧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讲述】某些燃烧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后,会自然的联想到如果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 五、课堂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Ⅰ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 1.盐的概念: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盐 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俗名食盐的主要成分纯碱或苏打小苏打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 要成分化学 式 NaCl Na2CO3NaHCO3CaCO3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 易溶于水 白色粉末, 易溶于水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 白色固体, 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NaCl+AgNO3= AgCl↓+NaNO3 (1)与酸反应 Na2CO3 +2HCl= 2NaCl+CO2↑+H2O (2)与碱反应 Na2CO3 +Ca(OH)2 =2NaOH+ CaCO3↓ (3)与盐反应 Na2CO3+CaCl2= 2NaCl+CaCO3↓ (1)加热分解 2NaHCO3加热 Na2CO3+CO2↑+H2 O (2)与酸反应 NaHCO3+HCl =NaCl+CO2↑+H2O (1)高温分解 CaCO3高温CaO+ CO2↑ (2)与盐酸反应 CaCO3 +2HCl= CaCl2 +CO2↑+H2O 用途化工原料、调味化工原料、洗涤剂食品工业、医疗建筑材料、制生石灰 3.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1)概念: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2) 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3)掌握常见盐类溶解性表。 4.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金属+新盐,发生的条件是:盐可溶,而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相对靠前的金属(K、Ca、Na不能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其它金属)。 例:Cu+2AgNO3 = 2Ag+Cu(NO3) 2 (2)盐+酸新盐+新酸,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碳酸盐均可和酸反应)。 例:AgNO3 + HCl = AgCl↓+ HNO3,CaCO3 +2HCl = CaCl2 +CO2↑+H2O (3)盐+碱新盐+新碱,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例:CuSO4 + 2NaOH=Na2SO4 + Cu(OH)2↓ (4)盐+盐新盐+新盐,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 有一种不溶。 例:Na2CO3+CaCl2=2NaCl+CaCO3↓ 5.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1)步骤: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结论:原物质中一定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说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材料易得且价格便宜,一般不用纯碳酸钙、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相对成本较高,反应速率过快 不易控制。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氧碳不纯。不用硫 酸的原因是反应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上面,阻止反应进一步 发生。 6.铵盐的检验:加碱微热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原理是:NH4++OH-NH3↑+H2O 7.粗盐的提纯 (1)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和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 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点) 教学过程 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 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本教材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主要是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度的测定pH两个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从研究方法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呢?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呢?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酸碱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情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处理: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课题中“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提到第一课时上,先引导学生理解pH的测定方法,这样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又多提供了一个理论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法: 明确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迁移 教法: “三段五环探究式学习” 三段:激疑→探究→形成 五环: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拓展延伸,应用课题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合作探究、解决课题→归纳概括、小结课题→反馈练习、巩固课题→拓展延伸、应用课题 1、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观察有什么现象?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2、合作探究:酸与碱会发生反应吗?怎样证明?(实验) 3、归纳: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H+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水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