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悸

心悸

心悸
心悸

心悸

【定义】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由七情所伤,因惊而悸,时作时止。

病情较重者—怔忡,无惊亦悸,持续悸惕,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久病失养,劳倦过度→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心神失养→心悸

具体如下:

心气亏虚→血脉运行失常→推动无力→心脉瘀阻→心悸

心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抑→心悸

心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水不济心→心火独亢→心神被扰→心悸

心血不足→血不养心→神失所养→心悸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触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心悸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心悸

↘阴血暗耗→心失所养→心悸

大怒伤肝→怒则气逆

大恐伤肾→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心神扰动→心悸

3.感受外邪

风寒湿→痹证→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心脉痹阻→心悸

风湿热↗

温病、疫毒(风温、春温、暑温、白喉、梅毒)→灼伤营阴→心失所养→心悸

邪毒内扰心神→心悸

4.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心悸

药物过量、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心悸

如:中药——附子、乌头、洋金花、麻黄、雄黄、蟾酥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锑剂,补液过快、过多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2.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心—心神失养或不宁→心神动摇,悸动不安

脾——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

肾——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扰动心神

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

肺——肺气亏虚→不能助心行→血心脉运行不畅

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行失常

肝——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神被扰

气郁化火→扰动心神

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

实——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

4.病理演变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正气耗伤→气血阴阳亏虚

虚症—可因虚致实—兼实证表现

阴虚—常兼火亢或痰热

阳虚—易夹水饮、痰湿

气血不足—血瘀

瘀血—兼见痰浊

5.转归与预后

初起——常见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脾两虚、心虚胆怯、气因两虚

病久——喘证、水肿(心阳不振、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水饮凌心)

病情恶化——厥脱(心阳暴脱)

【问诊】

本病指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心搏增强及心率,心律异常,临床以心悸、心慌症状为突出表现者。

一、问心悸起病时间:包括发病时间、整个病程时间、发病频率以及既往发病情况。

1、偶有心悸、歇后缓解者,病属轻。

2、虽属怔忡不已、病程日久、但劳作如常者。病属轻(后遗症)。

3、发热咽痛过旬、心悸怔忡不已者,病属初发当以重视(急性期)。

4、怔忡不已,病程久长,诸证杂参者,病属宿疾。

5、心悸怔忡、胸闷气促、心痛彻背、持续不解者,病属危重。

二、问诱发因素:

是否因情绪、思虑、饮食、劳累、外感(风湿,痹证引发)。

三、问心悸的特点:

1、问心悸性质:

1.1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2心率加快时多有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

2、问心悸加重与缓解方式:

2.1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药可缓解者,病情较轻;

2.2持续时间长,休息或服药后不能缓解者,病情多重笃。

四、问伴随症状及鉴别诊断:

1、伴心前区疼痛: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亦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2、伴发热:多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伴晕厥或抽搐:多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4、伴贫血: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此时常伴有虚汗、脉微弱、血压下降或休克),慢性失血(常在劳累后发作)。

5、伴呼吸困难: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重度贫血等。

6、伴消瘦、出汗: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

本证以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过程,检查结果,何种诊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心悸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饮食,二便,睡眠等):

1、心悸合身热、恶风、咽痛、身痛者,多属外邪犯心。

2、心悸合善惊易怒、心情怫郁、心烦少寐、多梦易醒、喜叹息、多忧虑者,多属心虚胆怯。

3、心悸合神倦乏力、眩晕耳鸣、纳谷欠馨、面色不华、腹胀便溏、经水崩漏或吐血、远血者,多属气血不足。

4、心悸合心烦失眠、口舌干燥、五心烦热、盗汗、多饮多尿者,多属阴虚火旺。

5、心悸合形寒肢冷、胸闷气促、面色苍白者,多属心阳虚衰。

6、心悸合胸闷痞满、渴不欲饮、跗肿少尿、形寒肢冷者,多属水饮凌心。

7、心悸合胸闷心痛、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者,多属心血瘀阻。

8、心悸合胸闷痰多、眩晕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者,多属痰火扰心。

七、过去史:注意有无心脏病、内分泌疾病、贫血性疾病、神经症等病史。

八、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1. 体格检查

体温:有无发热,结合感染病史鉴别是否为风湿热

血压:是否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呼吸:有无呼吸困难结合其他症状体征鉴别有无心力衰竭

脉律:有无水冲脉鉴别是否为主动脉关闭不全、甲亢、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严重贫血等;有无交替脉鉴别是否为高心病、急性心梗、主动脉关闭不全;有无奇脉鉴别有无心包压塞、心包缩窄;是否为无脉鉴别是否为严重休克

一般情况:神情面容、对答反应、体位、体形

皮肤粘膜:注意有无面色苍白、有无紫绀、有无出血点、有无浮肿,包括浮肿部位、是否为凹陷性以鉴别心源性、甲亢

淋巴结:全身淋巴结是否有肿大

头面部:注意球结膜是否水肿;口唇有无苍白多见于贫血、主动脉关闭不全、虚脱者;有无紫绀多见于心肺功能不全;有无呈深红色多见于急性发热

颈部:有无颈静脉怒张鉴别是否为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梗阻;有无颈动脉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甲亢、高血压、严重贫血;有无甲状腺肿大、结节;有无不对称甲状腺肿致气管偏移

胸部:

肺部:听诊呼吸音强弱、有无干湿罗音

心脏:视:心前区是否隆起鉴别是否为先心病、风心病伴心室增大、心包炎;有无心前区饱满以鉴别有无大量心包积液;

有无异常隆起,胸骨右缘第2肋间隆起多为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扩张;

心尖搏动点位置有无异常(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

0.5-1.0cm,直径范围2.0-2.5cm),左心室增大者心尖搏动点多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者,心尖搏动多向左移位

触:心尖搏动强度,心尖搏动增强多见于甲亢、重症贫血、发热,心尖搏动减弱多见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肺气肿者;

心尖搏动有无弥散,心肌炎时多见心尖搏动减弱、心尖搏动弥散;

各瓣膜区有无震颤,多见于先心病、狭窄性瓣膜病变;

有无心包摩擦感,多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以鉴别有无心包炎;

叩:以间接叩诊由清音变浊音确定心浊音界

顺序为先左后右,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正常人的心相对浊音界(左锁骨中线距正中线8-10cm)

右界(cm)肋间隙左界(cm)

2~3 II 2~3

2~3 III 3.5~4.5

3~4 IV 5~6

V 7~9

心浊音界左下增大(左室增大),呈靴型心,多见于主动脉瓣病变、高心病;

心浊音界左增大(右室增大),多见于肺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

心浊音界呈梨形(左房增大合并肺动脉扩张),多见于二尖瓣狭窄;

心浊音界在第1、2肋间增宽,多见于升主动脉瘤、主动脉扩张;

心浊音界两侧增大,多见于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弥漫性心肌炎;

心浊音界呈三角烧瓶型,为心包积液特征性体征

听:各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点;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听诊顺序: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听诊内容:

1.心率:<6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缓;>10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

>160次/分为阵发性心动过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律<40次/分,伴窦房阻滞、窦性

静止、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2.心律:有无期前收缩;

有无心房颤动,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甲亢;

3.心音:第一心音:增强,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甲亢、心室肥大、心动过速;减弱,多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P-R间期延长、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强弱不等,多见于房颤、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早搏;

第二心音:增强,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硬化;减弱,多见于低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钟摆律:多见于大面积急性心梗、重症心肌炎;

心音分裂:第一心音分裂,多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衰、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第二心音分裂,多见于完全性右束

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

额外心音:奔马律,多见于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心梗、心力衰竭、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关闭不全、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甲亢、贫血;开瓣音,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心包叩击音,多见于缩窄性心包炎;肿瘤扑落音,多见于心房粘液瘤;

4、杂音:二尖瓣区粗糙吹风样杂音,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

典型的隆隆样杂音,提示二尖瓣狭窄;

叹气样杂音,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机器样杂音,多见于动脉导管未闭;

心包摩擦音,多见于感染性心包炎、风湿性病变、急性心梗;

5、周围血管征:枪击音,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Duroziez双重杂音,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毛细血管搏动征,多见于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

腹:肝脾是否肿大、肝颈反流征是否阳性多提示右心衰;

下肢:是否有凹陷性水肿多见于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舌、脉象:为各辩证分型的佐证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心胆气虚之征

舌淡红,脉细弱—心脾气血不足之象

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阴虚火旺之象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象

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阳虚水盛之象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心血瘀阻之征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痰热内蕴之象

2.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梗三项、超敏CRP、BNP、血沉、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吸碘率血糖血、尿儿茶酚胺等。

影像学检查:胸片、腹部B超、心超、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运动平板试验等。

【类证鉴别】

惊悸与怔忡

惊悸怔忡

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病因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

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作病机忧思恼怒,悲哀过极过度紧张诱

症状呈阵发性,时作时止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

病性实证居多虚证居多,或虚中挟实

病势病情较轻病情较重

2.心悸与奔豚

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

3.心悸与卑碟

卑碟——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症见“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依门后,见人则惊避,似矢志状。”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变化,其病因为心血不足所致

心悸——以心跳不安,不能自主,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

4. 现代医学鉴别要点

4.1心脏疾病:

4.1.1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引起心悸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等,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

4.1.2器质性心脏病: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在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之后均可出现心悸诊断时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些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怀疑风湿性心脏病时检测血沉抗链“O”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时检测血脂等等结合超声心动图进行综合判断对于些复

杂的病例还可进行心导管检查

4.2心外疾病:

4.2.1贫血: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若红细胞数目在每立方毫米300万以下血红蛋白在70 g/L以下时均可出现心悸查体可见患者面色苍白呈贫血貌,心率增快,心音增强,心尖部及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亦可出现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等周围血管征实验室查示红细胞血红蛋白明显降低。

4.2.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增高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常常出现心率加快、心搏增强,且早搏和心房颤动也易出现,因而患者常感心悸而就诊。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者有突眼征、甲状腺肿大,有震颤和杂音,第心音亢进及心动过速等,诊断即可成立。另外,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而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此时应进步测定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或基础代谢率。

4.2.3低血糖症:低血糖症中大多数为功能性,女性多见,少部分为糖尿病患者应用大量胰岛素后。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失眠多汗烦躁等,查体发现心率增快血压偏低,此时抽血测定血糖低于正常,进食后很快症状消失本病常反复发作,每次持续约15-20 min,多发生于餐后2-4 h诊断根据典型的症状,结合血糖测定及进食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很快恢复而确诊

4.2.4嗜铬细胞瘤: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收缩压往往很高,常达26.6~40 kpa(200~300 mmHg),发作时突然出现头痛心悸恶心

呕吐大汗四肢冰冷等,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或脑血管意外。可进步测定血尿儿茶酚胺必要时可进行肾上腺CT扫描以协助诊断

4.3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叫做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神经性血循环衰弱症焦虑性神经

官能症等,是以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伴有心率加快、心前区隐痛、呼吸不畅等,但患者无论从临床上还是病理上均无器质性病变。

【辨证要点】

1.辨虚实:虚——气血阴阳亏虚;实——痰饮、瘀血、火邪上逆

2.辨病位:病位在心,但也可导致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它脏腑的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心。

3.辨脉象变化

(1)脉率快速型心悸——一息六至—数脉;一息七至—疾脉;一息八至—极脉;一息九至—脱脉;一息十至以上—浮合脉。

(2)脉率过缓型心悸——一息四至—缓脉;一息三至—迟脉;一息二至—损脉;一息一至—败脉;二息一至—奇精脉

(3)脉率不整型心悸——促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结脉—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代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止有定数。

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脉数或促,而沉细、微细,伴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虚寒)

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寒

迟、结、代—多属虚寒(结:气血凝滞;代:元气虚衰,脏气衰微)4.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明确引起原发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

功能性心律失常致心悸——多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为心虚胆怯、心神动摇

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

风心病之心悸——心脉痹阻为主

病毒性心肌炎心悸——毒邪外侵,内舍于心——气阴两虚,瘀毒阻于心脉

【治疗原则】

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养心安神

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重镇安神

虚实错杂——扶正祛邪兼顾

注意事项:①急性发作者应以西药为主,对于慢性相对平稳者可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②出血性心悸慎用活血化瘀药物,以活血止血、凉血止血药物为好。③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也要注意向患者交代清楚。【分型论治】

一、心虚胆怯证,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拟安神定志丹加减

二、心血不足证,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拟归脾汤加减

三、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拟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四、心阳不振证,治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五、水饮凌心证,治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拟苓桂术甘汤加减

六、瘀阻心脉证,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拟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七、痰火扰心证,治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拟黄连温胆汤加减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二、《伤寒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至还入迟,良久方来”。

四、李中梓“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

【健康教育】

一、做好病人的思想开导劝慰,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增强体质,有助于疾病恢复。

三、由药物引起心悸者,应停止有关药物使用。

四、倘患者为孕妇,必要时要中止妊娠。

五、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少进动物性脂肪含量多的饮食。

六、少进咸、辣、炙煿之味和烟、酒、浓茶等。

七、注意适当休息,少房事。

八、平时注意调适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极。

九、避免感冒。

【病案】

潘×,男,40岁。因“反复心悸乏力5月,加重2周”就诊。患者近5月来时感心悸,心前区跳动感明显。伴胸闷憋气,动辄气急,胸膺间偶有隐痛。2周来因工作劳累,诸症加重。面唇紫黯,舌暗红,舌下青紫。脉来细涩。平素畏寒,四肢不温,二便尚调。

1.明确诊断:

1.1中医诊断:心悸

1.2诊断理由:患者以“时感心悸,心前区跳动感明显”为主症。且症状持续数月,拟诊为“心悸”。

2.中医辩证分析:

2.1病因病机辩证:

本案患者反复心悸乏力,持续数月。动辄气急,劳累后诸症加重。平素畏寒,四肢不温。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滞为瘀,心失所养,则见心悸,持续不愈。血瘀气滞,心络挛急不通,则胸闷憋气,胸膺间偶有隐痛。气血流行不畅,停滞为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愈瘀而愈虚。故动辄气急,劳累后诸症加重。心脉瘀阻,气血运行失和,故面唇紫黯,舌暗,舌下青紫,脉来细涩。四诊合参,患者证属“心悸,心血瘀阻证”。

2.2虚实标本辩证:

本案患者病位在心。因心悸伴面唇紫黯,舌暗红,舌下青紫。脉来细涩等“血瘀”之象;同时还伴有“胸闷憋气”等症状,为“气滞”胸中之象。故该患者以“血

瘀”兼“气滞”为其标。然邪留之地正是正虚之所。患者平素畏寒,四肢不温,

持续不解,以致心阳亏虚,心阳受损,心失温养。故以“心阳亏虚”为其本。本

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当标本兼顾。

3.立法治则:

活血化瘀,温通心阳。

4.尚需做哪些相关检查:

为进一步了解病情轻重,可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还需行甲状

腺功能、血常规等检查,进一步排除因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贫血等原因所致心悸。

5.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方药如下:

丹参15g 赤芍15g 当归15g 桃仁(捣碎)6g 红花9g 制香附12g 延胡索9g 青皮6g 川芎9g 生地9g 桂枝9g

6.煎服方法:上药煎服,取汁每次200ml,饭后温服。

水煎服,每日二剂

随证加减:患者平素畏寒,四肢不温,阳虚寒凝致瘀,酌加桂枝、干姜、熟附片

等温阳散寒。同时伴有胸闷憋气,可予旋复花、薤白、瓜蒌皮等宽胸理气。

7.饮食起居调摄: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清淡,忌食辛

辣、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8.变为他证:心悸一证,若反复发作,病情进一步加重,心阳不能温煦肾水,水

液潴留,而见水肿;如影响到肺,肺失宣降,水精不布,水气凌心,可见喘证。

心悸不及时救治,可致心气心血进一步亏虚,心阴心阳严重虚衰而发展为胸痹、

真心痛、厥脱等变证,预后不佳。

刘渡舟心悸的辨证与治疗

心悸的辨证与治疗 心悸指的是心律搏动失常而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捣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心是一个有节律搏动的脏器,正常情况下,这种博动在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心悸”是一种失常的搏动没有节律可言,它使人有明显的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等症,属于病态的反应。从中医角度来讲,心悸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扰两大类。(1)心虚失养的心悸 1)心阳虚类 阳虚心悸:《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种功能是其阳气的功能所决定的。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中;胸为阳位,火亦属阳,两阳相合,所以把心称作“阳中之太阳”。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所以心脏能不息地博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与神志,也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离开了阳气,心就停止搏动,血脉不流、神志消灭。因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伤伐心的阳气,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过服苦寒药物而内伤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虛弱等等,都可以导致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特点,反映于外的则是患者用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证象。脉缓弱无力,有时也可出现间歇,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治疗应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方中桂枝气味辛温,能上补心阳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炙甘草,复脉补虚,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使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药味单捷,要求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医案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已一月,而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阳虚心悸烦躁:如果在上述阳虚心悸的基础上,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说明了阳虚面心神不能潜敛。治疗应该补心敛阳、镇静安神,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本方用桂校、甘草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神。

最新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位在心,其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血瘀,水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因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均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发生心悸。 常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 临床分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1.心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阴心血因久病失养,或劳欲过度,伤脾损肾,或各种原因的出血未复,或先天不足、禀赋衰弱等原因,久而久之,心阴心血乏源或亏虚,导致心之 气血两亏,不能奉养于心,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正如《丹溪心法》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 2.肝肾阴虚,虚火扰主 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一则肝阴不足,肝火内炽;一则肾阴亏虚,水亏火旺,均可因虚火扰动而成心悸。如《石室秘录》说:“怔仲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3.心血瘀阻,气滞络阻 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致心血瘀阻,或寒邪入侵心脉,血寒而凝滞不通;或因痹证日久,致心脉痹阻;或年老气血日衰,痰湿痹阻脉络;或外邪内侵于心,气滞络阻等原因,使心失主血脉功能而悸动不安。如姜春华所说:“临床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心血鼓动不畅,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击脉络的病理,此时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 4.痰饮凌心,痰火扰心

不明原因心悸患者207例iHolter分析

不明原因心悸患者207例iHolter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对不明原因心悸的诊断价值。方法: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均随身佩戴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采用CM1、CM5双通道记录,嘱患者若出现心悸,可随时发送心电图。对传送至监护中心的每条心电图,医生均予以诊断并回复;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明显ST-T改变等心电异常,及时电话通知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用户摘机后,均将预警器进行USB回放,并出具报告。结果: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中,佩戴iHolter时间最长3 d,最短1 d。通过手动记录发送心电图最多18条,最少1条,共1481条。发现心电异常182例,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均予以明确诊断;25例未见心电异常。结论: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 对不明原因心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标签: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心悸 心悸是一常见症状,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其轻重受心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患者的敏感性。但心悸的发作常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往往症状已消失或常规心电图无异常,由于不能捕捉到明显的心电异常信息而失去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机会[1]。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由设在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和用户随身佩戴的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intensive-Holter)组成,具有24 h连续心电异常检测预警和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无线双向数据传输等功能。在佩戴过程中,若患者感觉不适,可通过手动记录,将心电图传送至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由医生予以诊断分析并将诊疗意见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至用户随身佩戴的iHolter或直接电话通知患者本人或其家属[2]。本研究自2010年7月-2011年6月将iHolter应用于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心悸反复发作时间最长8个月,最短1 d,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病或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不伴胸痛、发热、晕厥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普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客观检查大致正常,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其中男90例,女117例;最大年龄57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38.24±8.61)岁。 1.2方法选用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安凯数字医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心脏远程监护系统。设在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组成,其中应用服务器直接通过光纤接入GPRS无线数字通信网络,可以管理5~10万用户;用户随身佩戴的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由预警器、专用手机、数据线和导联线组成。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随身佩戴iHolter,采用CM1、CM5双通道记录,嘱患者若出现心悸,可随时发送心电图。对传送至监护中心的每条心电图,医生均予以诊断并回复;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明显ST-T改变等心电异常,及时电话通知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或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或及时给予救治。用户摘机后,均将预警器进行USB回放,并出具最近24 h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报告。电极片位置:绿色电极片(CM1)粘贴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红色电极片(CM5)粘贴于左腋前线第五肋间;棕色电极片(共用负极)粘贴于左锁骨外1/3下方;黑色电极片(无关电

心悸患者的护理

心悸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患者有无心脏病病史、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贫血、发热等;是否有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以及患者的用药情况。 2、症状和体征:患者有无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有无心脏杂音、心脏増大及心律改变;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血儿茶酚胺等有无异常。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病情重者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2、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心律、心率的变化,每次观察时间不少于 1 分钟。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热、胸痛、晕厥、抽搐等,应警惕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炎的发生,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对严重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患者应进行心电监护。 3、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及时给予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4、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戒烟酒,避免进食浓茶、咖啡等刺激性

食物和饮料。 5、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一般心悸并不影响心功能,减轻焦虑、紧张情绪,避免情绪激动,以免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而加重心悸。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改善睡眠,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要点 1、疾病知识指导:告知患者心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说明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劳累。 3、病情监测: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脉搏的方法。 四、护理评价:经过治疗和护理,评价患者是否达到: 1、了解心悸的诱因及防治知识。 2、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 3、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五、注意事项 1、帮助患者减轻恐惧、紧张心理,增加安全感。 2、房颤患者需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

心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若心悸兼见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微,此为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心的特点。若心悸突发,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肢肿,脉数细微,此为心悸危症水饮凌心射肺之特点。若心悸突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此为心阳欲脱之危证。若心悸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或一厥不醒,为心悸危症晕厥之特点。 二、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也可伴见心悸的症状,如表现为心慌不安,脉结或代,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此外,胸痹心痛中的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为主症,并常伴较突出的心悸症状,脉或数,或迟,或脉律不齐,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波动等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直到晕厥,病情危笃。因此,在胸痹心痛中心悸应视为胸痹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与以心悸为主症的心悸病证有所不同。

心悸的中医辨证

心 悸 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一种症状。前人有惊悸与怔仲之分,认为悸是由外因所引起,怔仲则以内因为主,但二者常有密切联系,不过在症状上来看,惊悸病情较轻,怔仲较重而已。 【病因】 1. 心血不足:忧思劳心,和失血过多,以致血不养心,发为心悸。 2.阴虚火旺:肾阴亏耗,水不济火,心阳独亢,神不安宁,而成本症。 3.阳虚水逆:阳气不振,心力衰弱,或水饮停留,上凌于心,因而成悸。 4.突受外惊: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外惊,心神不宁,逐成惊悸不安之症。 【辨证施治】 1. 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夜寐不宁,头昏眼花,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脉多细弱,甚则汗出,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① ;症情较重的,方中可加龙齿、磁石之类。倘脉见结代,治宜益气养血,辛润通脉,用炙甘草汤②加减。 2. 阴虚火旺:心悸少寐,或兼头目昏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补心丹③。 3. 阳虚水逆:面白少气心悸,食减体倦,舌淡脉弱,属心阳衰弱,治宜温阳定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④;如见头眩心悸。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苔白,脉濡,为水饮上逆,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

⑤ 加味。 4.突受外惊:证见惊悸烦乱,坐卧不安,饮食无味,常梦中惊醒, 脉象弦滑,治宜镇惊安神,用磁朱丸⑥ ;挟痰热上扰者合温胆汤 ⑦ 同 用。 【附方】 ①归脾汤:(《济生方》):人参,白术,伏神,枣仁,黄芪,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龙眼肉,生姜,大枣。 ②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阿胶,生地黄,麦冬,麻仁,大枣。 ③补心丹(《摄生密剖》):生地,人参,元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酸枣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丸,朱砂为衣。 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甘草,牡蛎,龙骨。 ⑤苓桂术甘汤(《金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⑥磁朱丸(《千金》):磁石,朱砂 ⑦温胆汤(《千金》):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心悸治疗

心悸的辨证论治 辩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一、辨证要点 1、辩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 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辨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夹杂,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 邪之类。辨证时,要注意分清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治疗原则。 3、辨脉象观察脉象变化是心悸辨证中重要的客观内容,常见的异常脉象如结脉、代脉、促脉、 涩脉、迟脉,要仔细体会、掌握其临床意义。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一般认为,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辨病情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 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块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痹阻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 二、治疗原则 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实证常因于痰饮、瘀血等所致,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之多少,攻补兼施,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 三、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心悸

学习内容: 中医内科——心悸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心悸症状和应注意

心悸症状和应注意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意见建议: 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然后再治疗. 仅供参考: 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稳步信仰,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生活护理: 注意调节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极. 适当注意休息,少房事,少进食含动物脂肪多的饮食,少进咸,辣和酒,烟,浓茶,咖啡等.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注意预防感冒等. 一定要控制情绪,少生气. 第二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编辑本段中西医概念

西医认为:心悸是病人自己能感知到心跳的一种心前区不适或心慌的感觉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搏动有力。 中医认为: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分类及常见疾病: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编辑本段心悸的预防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心 悸

心悸(Palpitation) 授课目的和要求 1、了解心悸的发生机制 2、掌握心悸的病因和伴随症状 【基础知识回顾】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与房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末鞘浦肯野纤维网。 心脏的神经支配 1、交感神经作用: 其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结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作用 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一、定义 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有心悸。 患者对心悸有不同的描述: 最常见的描述是胸部撞击感,或咽颈部阻塞感,或心跳停顿感。 二、发生机制 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1、在心动过速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当心室收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强而感心悸; 2、室性早搏后的代偿间期或房性早搏后的窦房结恢复时间,使患者有“心跳停顿感”。 3、室性早搏,发生的时间过早,以致心室不能完全充盈,当心室收缩时便产生心悸。在代偿间期后,随着心室充盈期的延长,心室充盈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在胸腔内的运动增加,患者自觉心悸。 这些症状,是患者就诊的原因和常见的主诉。 4、心悸出现与心律失常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关。 如突然发生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 S V T),心悸往往较明显,而在慢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因逐渐适应而无明显心悸。 5、心悸的发生常与精神因素及注意力有关,焦虑、紧张、注意力集中时易于出现。 6、心悸可见于心脏病患者,但与心脏病不能完全等同,心悸不

心悸

导致心悸的原因有哪些? >>心慌心悸还有哪些原因咨询专家 心悸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不仅如此,更为重要是的某些心血管疾病也会引起心悸,稍不注意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律失常 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发生心悸。 心脏神经官能症 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上除心悸外常有心率加快,心前区或心尖部隐痛,以及疲乏、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 心脏脉动增强 心脏收缩力增强的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生理性如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的刺激、某些药物 如阿托品、氨茶碱、肾上腺素应用等。病理性如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缺氧、嗜铬 细胞瘤等。 警惕!心慌心悸伴随多种心血管疾病产生,经常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症状,是疾病引发心悸的征兆,一定 要及早就医。 >>立即向专家咨询我的心悸会是哪种疾病?

我有以上疾病,经常出现心悸现象,严重吗? 让专家帮你分析>> ?心慌不安 ?心跳剧烈 ?胸闷不适 ?呼吸困难 ?胆怯易惊 ?气短乏力 ?劳倦过度 ?头晕喘促

专家提醒:经常出现以上心悸症状,千万不能疏忽大意,一定要及早就医。>>出现心悸怎么办?立即咨询专家 难以入眠、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睡眠 心悸发生猝死的事件较多,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 心悸可使血液循环失常,能使心排血量下降,引起病人心 心悸较严重可致窦性停博、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出现心

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诊疗方案 【概念】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和非心血管疾病如: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我们这里主要指各种心血管疾病。 【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心悸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律失常 【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制定。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

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病因病机】 心悸的病因较复杂,既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亦有因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所致。其虚证者,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心神失养;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水饮,而致心神不宁。 1.体质虚弱: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皆可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高粱厚味,煎炸炙炥,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 3.情志所伤: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心神动摇,而心慌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剧,直至稍遇惊恐,即作心悸,甚或外无所惊,时发怔忡。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

心悸患者分析、预防及保健

---------------------------------------------------------------最新资料推荐------------------------------------------------------ 心悸患者分析、预防及保健 1 心悸患者分析、预防及保健作者: 邹有丽,张彬,韩宁,张靓【摘要】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对心悸患者的监测,分析其发病原因,以制订相应治疗与预防保健措施。 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 103 例,采用 DMS Holtwin 7.0 动态心电图对其进行监测,并将闪光卡回放分析。 结果在 103 例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 82 例,占总人数的 78%(82/103)。 心悸发作时记录到的心律失常43例,占被检人数的42% (43/103)。 心律失常类型与心悸症状之间有明显关系。 心悸发作时,男性与女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差别不大(32/82,11/21,2=2.22,Pgt;0.05)。 结论通过对心悸与心律失常关系的分析,帮助临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 同时为无心律失常的患者扫除心理障碍,避免心源性疾病产生。 心悸的预防、保健和治疗应积极进行。 社会也应对心悸现象给予足够重视,并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心悸;预防;保健[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cause of disease of patient with heart-throb and set down corresponding step of treat,prevention and health 1 / 8

心悸(一)

心悸(一)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A1型题{{/B}}(总题数:14,分数:14.00) 1.水饮凌心型心悸治宜 ? A.桃仁红花煎加减 ? B.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 C.归脾汤加减 ? D.苓桂术甘汤加减 ?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患者,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苔薄白,脉象虚弦,属下列何种证候 ? A.心血不足 ? B.心虚胆怯 ? C.饮邪上犯 ? D.心阴不足 ? E.心阳衰弱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3.治疗心阳不振心悸代表方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作用是 ? A.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 B.益心气、温心阳 ? C.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 D.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 E.清心化痰、宁心安神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何书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描述 ? A.《内经》 ? B.《金匮要略》 ? C.《医学正传》 ? D.《景岳全书》 ? E.《医林改错》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5.治疗心痹之水气凌心射肺证应首选 ? A.五苓散合桃仁红花煎 ? B.五味子汤合桃红四物煎 ? C.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 D.猪苓汤合天王补心丹 ? E.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泻心汤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以下哪项符合心血不足心悸 ? A.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 B.心悸气短、面色无华 ? C.心悸易惊、五心烦热 ? D.心悸时发时止、便秘尿赤 ? E.心悸不安、舌质紫暗

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的健康教育 1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发生堵塞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的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2.引起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一个多因致病的疾患,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均可增加我们得冠心病的机会,主要包括:年龄与性别,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症,久坐生活方式以及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除遗传外,以上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控制 和改善的。了解增加心脏疾病和冠心病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的粥样硬化是我们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应该了解和尽可能减少这些危险因素,以便对抗或推迟冠状动脉阻塞的发生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 90-94mmhg勺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心慌是什么原因

心慌是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一、心慌是什么原因*二、心慌如何预防*三、心慌如何治疗 心慌是什么原因心慌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一般认为与心脏活动过度有关。健康人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受到惊吓、体育锻炼、重体力劳动、大量吸烟、过量饮酒、喝浓茶等常可发生心悸。引起病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严重贫血、急性出血等。另外,神经衰竭和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也经常出现心悸。 考虑为心肌缺血、冠心病引起的,建议行心电图、心电彩超检查一下,患者平时要注意休息,饮食要以清淡、营养为主,忌辛辣刺激性、油腻的食物的慑入。这种情况肯定和心肌缺血有关,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注意心情舒畅。 心慌是心脏强有力的、很快的、不规则的搏动。强烈运动之后心脏有几分钟的心悸是正常的,不必顾虑。吸烟、饮咖啡或饮茶太多,心脏受咖啡因或尼古丁的刺激,精神紧张,都会发生心悸的现象。应该是神经官能症,与你的情绪有直接关系,以后注意调节好情绪就可以了,药物效果不好。 心慌是心脏强有力的、很快的、不规则的搏动。强烈运动之后心脏有几分钟的心悸是正常的,不必顾虑。吸烟、饮咖啡或饮茶太多, 心脏受咖啡因或尼古丁的刺激, 精神紧张,都会发生心

悸的现象。如果不是因为上面所述的原因或是运动、情绪的影响,心悸持续了好多天,若还有呼吸困难或其他现象。 心慌如何预防尽量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不要没事一个人闷 在家中,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打羽毛球、游泳等。户外活动和锻炼身体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调 节植物神经,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及时进行心理疏泄也是非常重要的。遇到烦心事情绪低落时,不要憋在心里,而应想办法疏泄出来,可以自我调节,也可以找朋 友倾诉一下,或者大哭一场,把心理的郁闷疏泄出来,会觉得轻松 很多。这对心理保健也大有好处。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要规律,一定要吃早餐,不可暴饮暴食;饮酒要适量,不可贪杯;早睡早起,时间要有规律;晚上看电 视要有选择性,不要一坐就是数小时,在看电视过程中,要多做些 活动。看完电视要洗脸。早晨不要睡懒觉,要尽量早起,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事实表明,规律性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良好心境。 心慌如何治疗心慌,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 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

心悸是癌症症状吗

心悸是癌症症状吗 文章目录*一、心悸是癌症症状吗*二、癌症症状有哪些*三、预防癌症的方法有哪些 心悸是癌症症状吗1、心悸是癌症症状吗 心悸不一定是癌症症状。心悸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一般认为与心脏活动过度有关。即使是健康人,在情绪波动或者精神紧张的时候也难免心跳过快,如果是受到惊吓、体育锻炼或者重体力劳动的时候可能会大口喘气,也会造成心跳不正常,所以并不是 所有的心慌都和疾病有关。 2、心悸的原因有哪些 2.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过度紧张、精神兴奋、啦烟、饮酒、浓茶、咖啡等。 2.2、病理性因素 2.2.1、贫血 贫血时常出现心悸,活动时加重。面色苍白、乏力、呼吸困难也常见。伴随症状还包括收缩期杂音、洪脉、心动过速、湿啰音房性奔马律,以及颈动脉收缩期杂音。 2.2.2、焦虑发作(急性) 焦虑是儿童和成人心悸的最常见原因。焦虑时还伴随出汗、潮红、震颤、逐渐逼近的毁灭感。症状较恒定。患者多过度通气,导致头晕、乏力或晕厥。其他典型表现还包括心动过速、心前区

疼痛、气短、烦躁、失眠。 2.2.3、心律失常 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悸常伴头晕、虚弱、乏力,常感觉到不规律.迅速或缓慢的脉搏,血压下降,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少尿,出汗。 3、出现心悸怎么办 3.1、去除诱因 如限制饮酒、吸烟,调整运动、工作和环境,避免寒冷与刺激性谈话,适当读书看电视。 3.2、休息 根据心悸原发病的轻重和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决定如何休息。如严重心律失常应卧床休息,直到病情好转后再逐渐下床活动; 如为心功能不全三级应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3.3、饮食 对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应给予合理的营养,控制钠盐, 少量多餐,以减轻水肿及心脏负荷。多吃水果、蔬菜及富含维生 素的食物,以利心肌代谢,防止发生低钾血症。 癌症症状有哪些1、不规律出血:气血是健康之本,身体不规 律的出血这可不是小事,一旦有发现了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确 诊治疗才好。月经周期之间的阴道异常出血及大小便出血很容易被女性忽视。

心悸胸闷气短的中医疗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心悸胸闷气短的中医疗法 导语:我们有时候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的症状,大家一旦发生这样的症状肯定是非常担忧吧,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才好,其实我们应该找出心悸胸闷气短的 我们有时候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的症状,大家一旦发生这样的症状肯定是非常担忧吧,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才好,其实我们应该找出心悸胸闷气短的原因,能够导致我们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就是主要的病因,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心悸胸闷气短的中医疗法。 1. 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护心胶囊,首先温中理气,就是着重于脾胃功能的调理,而后活血化瘀进一步治疗心脏病。就从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 3 .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升降出人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即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聚而生浊,或为湿热,或为痰湿,浊痰交织,滞而化癖,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心悸病中医论治概述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心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书中称其为“心动悸”“心下悸”,并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书中记载:“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此书提出怔忡病名,并指出怔忡的病因多为先天机体虚弱,心气不足,日久导致心脉气血运行不足而发。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升高,笔者研究了近5年有关心悸的中医文献资料,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阐述,现归纳心悸病中医辨治大法如下。1 辛甘温补振心阳 心为阳脏主阳气,在五行中属火。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心为阳中之阳”,心脏就如人身体内的太阳,温煦五脏六腑。《伤寒论》有条文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主之。”此病机为汗出过多,汗为心之液,导致心阳暴虚,心脏缺乏阳气的养护,动力不足,患者发汗过多,汗多出于上部,上下体液骤然失调,故下部的气急剧上冲,使得心下悸欲按。临床可选择经方桂枝甘草汤治之。刘渡舟临床也常应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心阳不足型心悸,他认为此方药效精专,应用得当有奇效[1]。尾台榕堂[2]言:“心下悸而上冲急迫,以手亲覆压心胸,觉稍安,故又欲得人按之也。然比诸桂枝加桂汤,冲逆犹轻者也。”他认为临床中心悸较重,心悸有上冲感,以手覆盖在胸前症状可以稍微缓 解者,伴有胸闷、短气、乏力等心阳气不足之表现的患者,宜选择桂枝加桂汤。杨思进认为治疗心悸的关键在于益气温阳[3]。张伯礼教授在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心动过缓)时常用薤白、桂枝、瓜蒌、枳壳、麻黄等药物[4]。薤白性味辛、苦,温,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桂枝通心阳、散郁结;瓜蒌可宽胸降气、涤痰散结;枳壳与麻黄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发散。诸药配伍得当,治疗效果明显。对于心阳不振型的心悸治疗,主要是以振奋心阳为主,兼以治疗因心阳不足导致的痰、瘀等其他实证,虚实同治。2 疏肝调血畅心脉 肝属木,心属火,木火母子相关,相互制化胜复调节。肝与心在经络上密切联系。明·薛己《薛氏医案》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主藏血,疏泄气机,心主血脉,调畅气血,二者行血藏血互用,共调精神情志。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治疗心悸时尤其注意心肝同调,善用太子参、合欢皮,太子参善清热养阴补心,合欢皮善宁心解郁安神,二者同用肝心同治,临床效果确凿[5]。吕德治疗心悸病倡导肝心同治,治疗原则有疏肝化痰安心、柔肝健脾养心、清肝泄火安神、疏肝活血稳心、滋肝补肾宁心,肝心同调,心安肝和,心悸则平[6]。方和谦善用和法,治疗心悸重视调肝,提出调肝理气补脾肾,疏和养柔止心悸,临床中出现心悸不宁、情绪不畅,或有胸胁不适、舌淡、脉弦者,运用经验方和肝汤(当归12g、白芍12g、白术9g、柴胡9g、茯苓9g、生姜3g、薄荷3g、炙甘草6g、党参9g、苏梗9g、香附9g、大枣4枚治疗, 心悸病中医论治概述 客 蕊1 魏红玉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 研究了近5年来有关心悸的中医文献资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阐述,归纳心悸病中医辨治六大法:辛甘温补振心阳、疏肝调血畅心脉、补气健脾稳心悸、调肺振心缓悸动、南北通调和阴阳、息风稳心止悸动,并总结具体选方用药经验。 关键词?心悸;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256.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9)08-0007-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基金项目(H 201705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8yjscx 022)。 doi :10.3969/j.issn.1672-397X.2019.08.0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