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 - 情感过滤假说

二语习得 - 情感过滤假说

二语习得 - 情感过滤假说
二语习得 - 情感过滤假说

First,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uthor divided the motivation into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from the view of 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divided the anxiety into faciliating anxiety and debilitating anxiety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on learner. The facilitating anxiety learners are always positive, and they long for the knowledge all the time. It can also stimulate the learners to challenge the new learning task, and help them overcome their feeling of anx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bilitating anxiety has the negative effect on learners. First, they always worried about mistakes what they will make. Then, they will become a self-denial person. Second, the learner doesn’t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y in class. Horwitz thinks that the facilitating anxiety only be suitable for the simple learning task, not be suitable for the complex learning task. Horwitz holds the idea that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will have the following anxiety. First, communicative apprehension, it means that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can’t express themselves well. Second, negative social evaluation, it means that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worried about making mistake. Third, test anxiety,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have a test.

Secon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domest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bout this, he talks about the motivation first. When you plan to do something, you might have your own purpose to do this. I think it’s motivation. With the high motivation, people will to do the things better. I believe that you might have the similar personal experience. When you want to achieve your goal, you would try your best to do it. I think it’s positive motiva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ying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emotions. It’s a normal phenomenon. We have already known that the positive motivation could promote our interest to study. Then, the self-confidence is also a factor. I always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own potential power, and the power is infinite.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what we think it’s impossible to complete, finally, we have done it.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at, then you can. As an old saying goes:” the god will help oneself who help himself.” If you can’t believe yourself, you will not try your best to do it. When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with the low self-confidence,you will be worried. Maybe there is a voice in your heart,” I will be fail, I can’t do it.” Just consider it, do you think that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he anxiety is the last factor. To some extent, anxiety is positive for us. It means that you have strong will 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 Then you will spare no effort to make it

come tru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ve the negative effects. If you are too anxious, even surpass what you can bea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will have the bad effect on our study. Thus,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make the anxiety under our control.

Finally, the limitation of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Krashen didn’t found the theory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Krashen didn’t point out the hypothesis affects the children, and how affects the children.

Krashen claims that learners with high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 good self-image, and a low level of anxiety are better equiped for succ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w motivation, low self-esteem, and debilitating anxiety can combine to “raise”the affective filter and form a “mental block”that prevents comprehensive input from being used for acquisition.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 ML TL chiglish target language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 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 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 循序渐进(Graduality) Palmer ( 帕默) "Snowball" 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 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 "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 “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 “13”is the critical age 1、印度狼孩 2、非洲黑猩猩孩 3、辽宁猪孩 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 第四讲:

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 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 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点如下(弊端) 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2、重视语法教学。①按语法的体系来编教材 ②用演绎法教语法 ③充分利用本族语,翻译为课堂主要活动。 ④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不足:课堂80%在讨论语言,20%操练;消极活动占85%,积极活动占15%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s) 始于19世纪末,源于欧洲。它的背景是移民、商业发达等。其特点如下: 1、帕默的"snowball" 循序渐进 2、AA制"Ask -Answer"制 直接法作为科学外语教学的开端 (三)、听说法(Auduiolingual Methods)源于二战 20世纪40-60年代源于美国,20世纪70-90年代在中国盛行。其产生背景是珍珠港事件(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其特点如下: 1、听读领先 2、句型操练(听说法的核心) 过程:①耳听会意 ②模仿(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记忆) ③重复(检查) ④变换操练(机械练习有意义练习交际练习) 3、缺点:①脱离了内容和环境,学生无话可说。 ②无法交际。 ③忽视了读写。 思考题: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第五讲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例如"Family Albumn" 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又称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例如Follow Me 2、特点:①整体感知(Global Senses).它包括音、形、义、词、句、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作者:————————————————————————————————日期: ?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itical period of second langu age acquisitio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infour phases ?Variousstagesof education skills 二语习得理论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 展开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定义 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目前较为流行的有: (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从本质上说,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在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氏认为 ,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 ,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009-05-01 11:42:10) 标签:校园分类:英语 摘要: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这么多人学英语,却这么多人学不好,如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英语教育界。中、小学英语教育是基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大学毕业生,到外资企业应聘,面试时招聘者用英语问了应聘者几个问题,他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他向招聘者说:“我听不懂,不知如何回答,你能不能出几道选择题给我做?”其结果可想而知。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同事曾抱怨,他在上英语课时因讲英语太多,捱学生告他的状。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抓好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是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引起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以便能运用该理论指导英语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克拉申输入假说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S. D. Krashen)。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他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多次在他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他的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1][P122] 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量(i+1)。 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输入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 既有趣又有关联,指的是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指的是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指的是克拉申提出的i+1原理。[2][P9] 2.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在美国对外国移民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多年的研究后,提出他的输入假说,然后在西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共5页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费时多收效少等。尽管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许多,但学生的心理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20世纪80年代初,克拉申(1981,1985)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成果,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即五大假说理论,情感过滤假说是其理论之一。 一、情感过滤假说理论概述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包含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自信心和焦虑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心理因素都具有“积极”和“消极”或“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有了语言输入的前提还远远不够,由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干扰,这种“可理解性输入”不一定会成为100%的有效输入。这一现象在克拉申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中得到了解释。在这一理论中,克拉申把情感因素看做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语言输入通过。习得者并不完全吸收输入的语言材料,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过滤,从而阻碍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反之,如果没有情感障碍的过滤作用,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就会进入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机制,经过内化,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如果学习者的消极情感因素强,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强时,对语言输入的吸收量就低;与之相反,当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之中,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弱时,这种状态就会十分有助于输入的语言变为学习者内在的语言吸收。学习者的这种低情感过滤状态,正是我

们在教学中所期待的。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中所指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学习者动机不足、缺乏自信,以及极度焦虑时会阻碍语言的摄入,因而阻碍语言学习或习得;相反,低焦虑感、高动机、高自信会加速语言的习得。根据这个假说,语言习得者的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那么,针对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在影响,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降低情感过滤,增强学习效果? 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情感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的导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英语教学课堂,教师恰当的导入犹如一首优美音乐的引子,起到帮助学生酝酿上课的情绪、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渗透教学主题和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吸引住全体学生,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心情下融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阶段,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的学习情绪往往很不稳定。在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内,如果能用引人入胜的导入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快速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但是,教学导入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英语教师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前的导入活动中。教学导入的活动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设计。如,通过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语歌曲,观看与本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

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二且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克拉申“输入假说模式”带来的启示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听力教学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促进广大学习者体力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输入假说;听力教学 1: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 众所周知,“听”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而且也为学习者进一步发展其他语言技能奠定了基础。然而,听力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个莫大的挑战。Krashen(克拉申)于1985年提出了在语言学界很具影响力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和阅读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从而促进语言习得。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语言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语言无用;趣味及关联性——输入的语言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相关;非语法性——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是不必要的;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 2:语言输入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设在相当程度上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英语听力教师可以从的语言输入假设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语言输入

问题应该成为有效帮助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设计和采用有效的、具体的课内外活动,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2.1可理解性输入。首先,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遵循可理解性输入的原则,也就是说听力材料必须与学生当前的英语语言水平相适应。根据Krashen 的语言输入假设,在听力课堂上学生所听到的材料必须是略高于他们当前英语水平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上下文背景知识、特定的语言情境来理解自己尚未接触过的、略高于自己语言材料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给七年级的学生选择这样的听力题:Where did he go? A. Beijing B. The USA C. Rome(罗马),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where和go这两个单词,尽管did是新单词,但对他们答题基本上没任何的影响。而且接触的次数多了,还会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然而,听力材料也不能太难,过多的生单词、复杂的句型结构等等,往往会妨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接收,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听力材料也不能太容易、太简单,以至于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会失去兴趣,放弃继续听下去。 其次,在制定大纲以及课堂设计上要紧扣可理解性输入的原则。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听说课程的大纲应该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即使是使用同一套教材,但是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练习以及测试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训练和提高听力的需要。比如,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尽量采用多项选择题或者是判断对错题来进行练习和测试,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树立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启示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中学英语教学 的重要启示 摘要: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效率及认知程度有着必然联系,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人文主义心理学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渗透,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情感因素的关注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英语课程学习除了立足于对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灌输之外,还应当突出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必要性,这对于英语教学质量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支撑。本文分析了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从教学实践分析了这一“情感过滤假说”对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中学英语教学启示 在外语教学方面,语言学者针对教学效率提高问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研究,这其中既有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论,又有乔姆斯基的认知论教学原则,更有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这些对于外语学习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积极影响。中学英语教学中“情感过滤假说”的渗透,突出体现在情感因素的挖掘与培养方面,要求教师合理处理英语教学中的教学与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当

前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意义。 一、关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杜莱与博特最先提出了“情感过滤”的概念,克拉申在两人基础之上对“情感过滤假说”进行了发展与完善,该“情感过滤假说”旨在对第二语言习得及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在“情感过滤假说”中,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一般这些因素涉及动机、自信和焦虑等情绪。克拉申还指出学习动机较强、焦虑程度低和自信心高的学生往往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习机制,从而有利于语言习得的高效发展。相对应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态度不佳的学习者通常在语言输入方面表现得较薄弱,且存在严重的情感过滤问题,即便在掌握信息后,仍旧存在应用方面的问题,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难以得到实际体现。由此可见,语言从输入到习得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一作用或表现为妨碍或表现为促进。此外,克拉申在其“情感过滤假说”中突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需要重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然而这并不是直接关系到语言的输入结果,动机、自信和焦虑才是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表现。 二、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从课堂知识输入难易度合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外语学习而言,自信心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学

二语习得复习题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 论初创阶段。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3)“互动论”的观点。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 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2.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1)跨语言比较策略学习者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推论出二者的同和异。(2)归纳策略对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一定规律。 3. .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1)监控策略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自我纠正,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2)自我评价策略根据精确性和完整性来检验自己语言学习的成果。(二)O’Malley等(1987)的分类:O’Malley等根据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些策略都具有认知处理的功能。(1)重复策略学习者通过练习和不出声的复述,反复模仿语言结构。(2)记笔记策略学习者把口头呈现的的重要的语言点记录下来。(3)关联策略学习者把新信息和记忆里的旧信息相联系。 2.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来管理语言学习。这类策略具有执行功能。(1)直接注意策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里的某些方面进行集中注意,从而忽略干扰事物。(2)自我管理策略学习者了解哪些条件可以有助于学习,并可以自己创造安排这些条件。 3.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自己选择与其他学习者或目的语者进行接触的方式。(1)合作策略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并共同分享信息,模仿语言行为。(2)要求解释策略学习者向教师或目的语本族语者要求重复、意译和解释某种语言现象。(三)Oxford 的分类 学习策略直接策略记忆/认知/补偿策略 简介策略元认知/情感/社会策略 Ellis认为Oxford的分类是最好理解的1.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进行心理操作。2.简介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

情感过滤假说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情感过滤假说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师生感情的交流和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第二语言习得与情感因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国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英语课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灌输,还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本文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探索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情感因素中学英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32 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英语也在探索利于其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中情感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罗杰斯说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总是受一定程度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是密不可分的。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直接的或间接地促进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坚强的意志力和大胆的实践精神,那么他就更容易克服

学习上的困难,进而取得成功。反之,那么他在学习上不仅不会取得成功,反而这些消极因素会扼杀他对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培养他们外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则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加学习效果。 一、关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1982年,美国学者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监控理论”。其中包含了五大假说:习得―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监控假说与情感过滤假说。首次提出“情感过滤”理念的是杜莱与博特,他们把情感过滤当作内部处理系统,它通过情感因素潜意识地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克拉申在他们的基础上对“情感过滤假说”进行了发展与完善,该假说旨在对第二语言习得与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对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语言习得者的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持消极态度的英语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强度较强,会阻碍语言的习得;然而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对语言输入具有很小的过滤作用。因此情感因素会加速或阻碍语言的习得,如果这些因素不利于学习者,输入的信息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一般有动机、自信和焦虑等情绪。克拉申认为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

小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模式”理论

小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模式”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模式”自其问世起便成为二语习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激发了人们对二语习得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对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进行了分析,综合了一些学者对它的评价以及对该理论的发展的研究,并谈到了其对外语教学一些启示。 一、“输入假说”的概念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世界了性声誉。克拉申在20世纪中叶以来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输入假说模式”,这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早在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为核心;80 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转为以“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为中心,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在1985年出版的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一书中,Krashen进一步论述了输入假设理论及其应用。具体而言,Krashen的“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 ①语言习得- 学得(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假说; ②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③监控假说; ④语言输入假说; ⑤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五个假说彼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 (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对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学得”的系统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2 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启示] 情感过滤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如果要顺利地进入负 责语言的大脑区域,语言输入的量和学习者的情感过滤程度起关 键作用。”可理解的输入对于习得而言是必须的,但并不是足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由此,克拉申 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他把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视作一 个过滤器,对语言摄入进行过滤。低情感过滤使较多的语言输入 自由通过,高情感过滤将语言输入部分或全部挡在门外。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可以应用“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让学生自选读物,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通 过教师的评价和奖励等方式,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外阅读活动 中激活并发挥积极作用。 一、“情感过滤假说”与高中英语课外阅读 克拉申把学习者的情感障碍看成一个过滤网,一部分输入进 入网内得到吸收,而另一部分输入则无法过网。情感障碍越大, 过滤器越密,吸收就越小;情感障碍越小,则过滤器就越疏,吸 收就越大。克拉申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变量主要有以下 三类: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这些变量直接影响学习 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学习者焦虑感强、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

信心,对语言输入产生很强的过滤作用,很难主动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从而妨碍语言的习得;相反,学习者焦虑感弱、学习动机强烈,又有自信心,其情感过滤的作用则很弱,可以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并易于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从而加强语言的习得。 国家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七级语言技能目标中要求,除教材外,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个词以上。显然,仅用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绝不可能达成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而《标准》使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提高到政策性层面。《标准》界定,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阅读情感因素主要包括阅读兴趣、动机、观念、焦虑、意志等方面。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说明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创设一种友好、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动机,排除学生的焦虑感、增强学习信心,将他们的情感过滤降到最低限度,创造输入被吸收的有利条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情感过滤假说”推进英语课外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不是指课堂时间以外的阅读,而是指教材内容以外的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笔者在教学实践

近二十年国内学者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研究综述

2011年第5期(总第89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5.2011General.No.89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外语教学研究】 近二十年国内学者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研究综述 许 珊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摘 要: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二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一 个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本文对目前关于输入假说的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性的总结,从输入假说的理论概述,输入假说的研究与应用两方面作了系统阐述,并对理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二语习得;综述中图分类号:H 3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1)05-0136-02收稿日期:2011-03-10作者简介:许珊(1988-),女,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二语习得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的语言输入假说传入中国。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克拉申输入理论的研究十分火热,对理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本文基于1990年至2010年CNKI 和“万方”上能检索到的所有关于克拉申输入理论研究的共34篇学术论文,对这些研究与应用进行梳理,总结成绩、发现不足,为今后外语学习理论的引进、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一、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概述 克拉申是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他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情感过滤假设、监察假设及输入假设这五个假设为基础的语言输入理论,其中输入假说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该假 说明确告诉我们语言是如何习得的 。“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说就自然学会了”(Krashen ,1982)。克拉申明确指出,只要学 习者接触到的话语里含有“可理解输入” ,语言习得便会发生。 输入假说其实包含了四个要素:其一,输入数量: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有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其二,输入质量: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 解的” ,必须含有i +1结构即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其中i 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状态 。“1”部分为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语言状态间的距离。其三,输入方式:克拉申强调输入应该以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收语言材料,注重语言意义的粗调输入为主。其四,输入条件: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障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接收输入。 二、输入假说的研究与应用回顾 1.“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研究的年代分布基于对克拉申输入理论研究的34篇论文,笔者对这些论文发表的年代进行了统计,并依据论文发表数,将近20年的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起步阶段(1990年至2000年),此十年间关于输入理论的研究甚少,相关论文仅有2篇。第二阶段:研究发展阶段(2001年至2005年),此五年间关于输入理论的研究有了增多的趋势,相关论文发表数达8篇。第三阶段:研究成熟阶段(2006年至2010年),短短五年间,关于输入理论研究的论文发表达24篇,是上一个阶段论文发表数目的三倍,进展不可小觑。 2.输入假说研究内容分析 基于对克拉申输入理论研究的34篇论文,可以把研究内容分为针对理论的述评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两大方面。基于这两方面可以进行如下细分: 第一,针对理论的述评包括输入假说的介绍(3篇)、对输入假说的异议(2篇)、对输入假说的认识分析(2篇)及输入假说与相关思想的对比分析(1篇)。 第二,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输入假说与外语教学(15篇)、输入假说与听力(5篇)、输入假说与阅读(4篇)、输入假说与网络汉语学习资源的创建(1篇)及输入假说与教师话语(2篇)。 3.对输入假说的态度分析 基于对克拉申输入理论研究的34篇论文,可以把对输入假说的态度分为三类,即肯定、中立和否定,统计发现对输入理论持肯定态度论文最多,共计20篇(占58%);对理论持中立态度的论文其次,共计12篇(占35%);对理论持完全否定态度的论文最少,只有2篇(占7%)。 统计发现,论文发表年份与对输入理论的态度

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奠基人:查尔斯·弗莱斯内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兴起的对比分析假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假说理论。对比分析假说的学者们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通过“刺激-反应”范式解释语言现象,并且把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相互影响看作是一种“迁移”,并基于这种迁移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强式以预测和规避错误的错误为目标,弱式则不宣称能够预测而是在学习者错误出现之后对错误进行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于是,对比分析逐渐为偏误分析所取代。 偏误分析假说 代表人物:科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对比分析假说无法完美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研究者们开始将语言运用看作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他们认为,“错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是不同的,偏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错误。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理论被称作是偏误分析假说。其中,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渡方言”。这种语言不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说明特异方言代表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目的语规则进行假设,错误时检验手段和学习策略,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偏误分析从已有错误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但缺乏预测能力,也不能解决回避现象。 关键期假说 提出者:列尼博格 内容: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l0~l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所以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且是在2岁到13岁之间。其观点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母语习得仅仅通过接触就能自动进行,而青春期之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不是这样2青春期之后能够学会用外语交流,是因为自然语言“在很多方面彼此相似”。其依据包括:1.大脑神经说: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 2.对神经运动的研究发现,语言肌肉的可塑性对口语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3.认知论的依据。 基辛格效应 内容:大部分人,如果较晚开始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器官已经形成,缺乏弹性,因此在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于是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即可以很流利地说出一种语言,却掌握不好本族人说这种语言的地道的口音,亦称“基辛格效应”? 近似系统理论 提出者:内姆塞 内容:近似系统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一方面,学习者不可能在瞬间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而是需要对有限的言

二语习得 - 情感过滤假说

First,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uthor divided the motivation into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from the view of 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divided the anxiety into faciliating anxiety and debilitating anxiety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on learner. The facilitating anxiety learners are always positive, and they long for the knowledge all the time. It can also stimulate the learners to challenge the new learning task, and help them overcome their feeling of anx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bilitating anxiety has the negative effect on learners. First, they always worried about mistakes what they will make. Then, they will become a self-denial person. Second, the learner doesn’t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y in class. Horwitz thinks that the facilitating anxiety only be suitable for the simple learning task, not be suitable for the complex learning task. Horwitz holds the idea that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will have the following anxiety. First, communicative apprehension, it means that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can’t express themselves well. Second, negative social evaluation, it means that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worried about making mistake. Third, test anxiety,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have a test. Secon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domest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bout this, he talks about the motivation first. When you plan to do something, you might have your own purpose to do this. I think it’s motivation. With the high motivation, people will to do the things better. I believe that you might have the similar personal experience. When you want to achieve your goal, you would try your best to do it. I think it’s positive motiva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ying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emotions. It’s a normal phenomenon. We have already known that the positive motivation could promote our interest to study. Then, the self-confidence is also a factor. I always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own potential power, and the power is infinite.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what we think it’s impossible to complete, finally, we have done it.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at, then you can. As an old saying goes:” the god will help oneself who help himself.” If you can’t believe yourself, you will not try your best to do it. When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with the low self-confidence,you will be worried. Maybe there is a voice in your heart,” I will be fail, I can’t do it.” Just consider it, do you think that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he anxiety is the last factor. To some extent, anxiety is positive for us. It means that you have strong will 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 Then you will spare no effort to make i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