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监测方案

测量、监测方案

测量、监测方案
测量、监测方案

施工测量及监测方案

1 施工测量方案

1.1 工程测量概述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下室四层,基坑面积43684㎡,开挖深度23.5m,地上由裙楼和塔楼组成,塔楼为28层、40层的办公楼以及28层的酒店;由混凝土核心筒、刭性钢柱等组成。刭性钢柱通过砼梁与核心筒连接。

2 测量难点

1) 建筑物变形影响:由于受到沉降、收缩等影响,设置的测量点位会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精度。

2) 施工条件的影响:基坑尺寸长为290m×160m,在基坑施工阶段基坑的位移及沉降对轴线控制桩的留设影响较大,必须每次复核无误后方可引测。

3) 标高变化的影响:要考虑建筑物的沉降量及上部结构的标高修正,先前设置在各楼层上的标高线(点)变化也不尽相同,必须经常检查和修正。

3 总体思路

在制定技术方案之初,我们分析和研究了国内有关工程。本工程将采用科学的测控技术,先进的测量仪器,严格的复核校正手段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

平面控制网分GPS点控制(网)点、总控制网和轴线控制网三级测设。总控制网的建立以业主提供的GPS控制点(网)为基准,GPS点现场提供了三点,其中一个控制点在天河路的市政工程施工时被破坏,我司进场后申请再增加两个点,共计四个控制点,采用全站仪导线法测量。轴线控制网以总控制网为基准对建筑物各轴线控制点进行加密,进场施工地下室主体结构时,直接利用业主提供的GPS点控制点(网)将总控制网投测在基坑底,施工首层以上主体结构时,将总控制网投测在首层地坪上,以避开深基坑、大基坑位移和沉降的影响。高程控制网布设成闭合环形,采用数字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测量,经平差后作为施工水准网。

地下施工平面测量采用外控法,直接用全站仪投测各控制轴线;高程采用悬吊钢尺法进行传递。地上主楼、裙楼施工平面测量均采用内控法,用激光准直仪将控制点整体同步传递,并经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采用高精度的载波相位定位的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校正;高程用全站仪测天顶距法进行传递。

4 测量依据

1) 国家地方现有规范。

2) 业主提供的有关测量资料和实物,设计资料及相关技术文件、施工规范等。

5 测量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论证与数据准备,工程重点、难点的分析与应对措施。

6 主要测量仪器及性能

7 人员组织

8 基准控制点(网)的复测

测量工作实施前与业主进行基准控制点(网)书面和现场交接,对业主提供的平

面和高程控制点的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控制点(网)进行复测,并将复测成果报业主

和监理审核。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控制网点进行校准。

9 布设原则及精度

1) 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 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进行。

3) 控制点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1-3的规定:

5) 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地面以上设醒目的围护栏杆,防止施工机具车

辆碰压,见图1-1。

10 平面总控制网

平面总控制网分地下室施工阶段和地上主体施工阶段两部分进行投测,且布设

成环形,用全站仪导线法测量,并经GPS进行复核,见图1-2、1-3

图1-1 控制桩埋设及保护示意图

B

A

控制点

图1-2 地下室施工阶段总控制网布置示意图

天 河 路

图1-3 地上主体施工阶段总控制网布置示意图

11 轴线控制网

轴线控制网与平面总控制网保持同步,也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和地上主体施工阶段分别布设成矩形,采用全站仪直角坐标法与极坐标法相结合进行测设,见图1-2、1-3。

12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1) 控制点的埋设

高程控制网以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为依据,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和地上主体阶段施工阶段的平面总控制网点上均布设12个控制点,形成环形闭合水准路线。水准点埋设见图1-4。

13 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仪器为数字水准仪,见图1-5。测站观测顺序为往返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14 精度等级

高程控制网等级为二等,技术要求见表1-4。

高程控制网水准线路按环形闭合差计算,每km 水准测量闭合差按下式计算:MW=±4L mm(L 为路线长度)。

1.2 桩基工程测量

1 平面测量

本工程的桩基部分采用人工挖孔桩,其定位测量方法:首先,根据桩位图

计算出所有人工挖孔桩的中心坐标;其次,复测布设的总平面控制网;再次,

以复测后的平面控制点作为测量依据,运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出人工挖孔桩的中心点;最后,以人工挖孔桩的中心点为圆心,放样出模板的边线。

2 高程测量

首先,复测总控制网点的高程;然后,按照《工程测量规范》所规定的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把控制点的高程引测到模板的顶面;最后,依据模板顶面布设的临时高程控制点,用绳尺丈量法来控制人工挖孔桩的开挖深度。

1.3 土方工程测量

1 平面测量

本工程进场施工前,基坑土方已完成A 区中心岛土方开挖,其中A 区北面23-35×○A -○E 轴线范围为逆作法施工和B 区南2~26×○R ~○U 轴范围、北○A ~○C +1500㎜×2~24轴范围和西面○A ~○C ×○2~○4轴范围均有反压土。进场后首先根据轴线控制桩采用经纬仪(见图 3.1-6) 复核基坑土方开挖轴线的准确性。

图1-4 水准点埋设示意图

A

图1-5 数字水准仪

2 高程测量

本工程进场施工前,基坑土方已完成A 区中心岛土方开挖,在随后的2个月里开挖完成B 区中心岛土方,其中A 区北面23-35×○A -○E 轴线范围为逆作法施工和B 区南、北和西面均有反压土,B 区反压土方随着支护导墙与中心岛主体之间的支撑施工逐步开挖至基坑底部,反压土方开挖的测量方法根据主体施工过程中的标高线进行土方开挖的深度。A 区逆做法施工的部位,在主体施工阶段直接将土方开挖运出基坑,深度利用主体高程控制或利用支撑标高进行测量。详见示意图1-7。

3 基底土方开挖标高控制

在反压土方开挖到基坑底标高时,测量人员要对开挖深度进行实时测量,即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或主体上的高程点为依据,用水准仪(见图1-8)抄测出挖土标高。

4 基槽验线

当土方开挖完成后,根据各轴线控制桩投测外轮廓控制轴线到基坑底,并钉出木桩,在木桩顶面轴线方向上钉小铁钉,同时复测基坑底口和集水坑、电梯井坑等位置是否正确。

1.4 ±0.000以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测量

1 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移动。校测仪器采用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为1mm+1ppm 的全站仪,见图1-9。

2 平面测量 1) 垫层轴线放样

在垫层上进行基础定位放线前,复测轴线控制桩无误后,再用经纬仪以正倒镜挑直法投测各控制线,投测允许误差±2mm ,见图1-10。

图1-8 水准仪

图1-9 TC2003全站仪

图1-10 垫层轴线放样示意图

经纬仪

经纬仪

垫层

轴线 轴线

图1-7 土方工程高程传递示意图

水准仪

塔尺

高程基准点

钢尺

脚手架

重锤

标高控制点

视线

反压土

图1-6 经纬仪

2) 楼层轴线放样

将经纬仪架设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向轴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见图1-11;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轴线及细部线。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3mm 。

3) 楼层轴线复核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

4) 楼层结构细部线放样

放样好楼层轴线并经严密复核后,依据设计图纸墙柱梁等结构构件到轴线尺寸弹出结构模板边线和模板控制线,以作为模板支设的依据。

3 高程测量 1) 标高引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进场施工时,

直接将高程控制点引测到基坑里。

2) 楼层标高控制点布设

采用50m 钢卷尺水准法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高程点,与各层标高控制点作相互校核,每次校核不少于3个点,校核后的校差不得超过3mm ,取平均值作为该段施工标高的控制点,引测到附近的立柱上进行标识,以便施工中使用。

3) 标高控制线放样

待模板拆除后,用水准仪在高程控制点以外的立柱上抄测每层结构+1.000m 线,作为该层结构施工标高控制的依据。

4 模板测量

1) 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500mm 或+1000mm 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2) 模板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1.5 ±0.000以上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测量

施工测量精度受结构自振、风振、日照的影响大,拟采用增加施工测量基准层,减少激光准直仪的投测高度,以及通过测量基准层传递,采 用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动态测量数据,消除结构自振、风振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

1#塔楼高211.85m ,在20层增加一个控制网转换层,进行测量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转换

(平面、高程),见图3.1-12,这样可以减少投测 图1-12 转换层投测 高度过高的影响,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平面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采用通过

图1-11 基坑轴线及楼层轴线放样示意图

经纬仪

控制桩

控制点

控制桩

纵向轴线控制

横向轴线控制视线

视线

反压土

计算机技术处理的激光准直仪进行,且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动态测量数据,消除结构风振、日照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高程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采用全站仪测天顶距法进行。

利用计算机通过对激光接收靶上测得的结构自振、风振产生的摆动影响的激光接收点摆动振幅进行自动处理的方法解决结构自振、风振对垂直度测量控制进度的影响;通过在清晨同一时间进行垂直度测量时间的控制解决日照对垂直度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固定的测量施工人员控制测量精度的人为误差。

1 平面测量

1) 轴线控制点的布设

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依据基坑边布设的平面控制网,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四等导线网测量的精度要求,在±0.000m楼面(第1控制基准点层)布设轴线控制基准点(见图3.1-4),并用徕卡GX1230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坐标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地上部分平面控制依据。控制点所对应的各楼层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 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随着施工的进程,主楼部分轴线控制基准点(见图1-13、1-14)分阶段向上传递转换,同时三栋塔楼必须有三点形成通视闭合测量,以减少测量误差;另外,由于裙楼高度较低,因此该部分轴线控制基准点不必向上传递转换。

图1-13 楼层基准点轴线控制点布置示意图

图1-14 单栋塔楼楼层基准点轴线控制点布置示意图

2 控制点传递原则

为了保证核心筒的铅垂性,使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控制点精确传递至施工层,以控制施工层的各轴线,为保证传递精度,竖向传递必须分段投测。

3 控制点传递方法

将瑞士产徕卡ZNL 型激光准直仪(见图3.1-15)架设在首层楼面基准点上,对中、整平后,接通电源射出激光束。把有光学成像物镜与CCD 光点传感器的激光接收靶由导线引入计算机系统。根据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动激光接收靶。基准控制点与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后确定控制点的点位并加以保护,见图1-16~1-18。

图1-15 激光准直仪

图1-16 基准控制点传递示意图(一)

双向轨道

基准控制点

结构自振,风振摆动振幅

A

传递基准控制点

步骤 1

打进激光发生器

计算机显示器

基准控制点楼层

激光准直仪

传递基准控制点楼层

图1-17 基准控制点传递示意图(二)

结构自振,风振摆动振幅

步骤 3

基准控制点与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

步骤 2

根据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动激光接收靶

移动接收靶

移动方向

A移至中心位置

A

传递基准控制点

计算机显示器

A

1.6 楼层测量

1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控制和校核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传统测量与监测手段相比,有下列优点: 1) 直接获取观测点三维绝对位置,不需要通视,有利于在施工现场的测量控制;

2) 实时计算并显示三维位移;

3) 不受天气影响,可全天候、24小时连续进行高采样率(10Hz )观测; 4) 对原有测量控制系统进行独立检核。

应用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采用载波相位定位和静态定位技术对每次传递的高程、平面控制点进行检查复测。

2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见表3.1-5

3 施工层放线

施工层放线时,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细部放线。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电梯井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放线中弹放所有细部轴线、门窗位置以及洞口边线。

4 高程测量

图1-18 基准控制点传递示意图(三)

步骤 4

将激光接收靶中心线延长放线到混凝土楼层

桥梁监控测量方案

桥梁监控测量方案 导线控制测量、桥轴线测量控制、墩、台、桩定位测量、支座垫石施工放样和支座安装、桥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1、导线控制测量 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已知点,用全站仪(必要时用GPS)补测导线点,并形成三维导线控制网进行桥轴线平面位置控制。经环导闭合测量,角度闭合差、坐标闭合差均满足一级导线技术要求。 2、桥轴线测量控制 利用已知的控制点坐标及施工图提供的桥轴线控制点坐标,用坐标放线法进行各匝道桥桥轴线恢复测量。即以桥轴线长度作为一个边,而布置成闭合导线,再采用坐标法施放轴线上各点。 3、墩、台、桩定位测量 施工阶段测定桥轴线长度,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起施工放样墩、台、桩的平面控制。墩、台、桩定位测量的内容就是准确定出桥墩、台、桩的中心位置和它的纵轴线。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墩、台、桩设计坐标,按坐标反算求出坐标法的放样数据,用以施放墩、台、桩平面位置。同时采用坐标法,在不同曲线控制点、交点设站,直接测距,对施放的墩、台、桩位置进行复核验证。 (1)桩基础钻孔定位放样 根据设计图计算出每个桩基中心的放样数据,设计图纸中已给出的数据也应经过复核后方可使用。施工放样采用全站仪坐标法进行。 (2)承台施工放样 用全站仪坐标法放出承台轮廓线特征点,供安装模板用。通过吊线法和水平靠尺进行模板安装,安装完毕后,用全站仪测定模板四角顶口坐标,直至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用水准仪进行承台顶面的高程放样,其精度应达到四等水准要求,用红油漆标示出高程相应位置。 (3)墩身放样 桥墩墩身形式多样,大型桥梁地般采用分离式矩形薄壁墩。墩身放样时,先在已浇筑承台的顶面上放出墩身轮廓线的特征点,供支模板用(首节模板要严格控制其平整度)。用全站仪测出模板顶面特征点的三维坐标,并与设计值相比较,

超高层住宅施工测量监测方案

超高层住宅施工测量监测方案 超高层住宅施工测量及监测方案 一、施工测量方案 1.测量总则 1.根据业主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及标高基准点为依据使用LEICAT2经纬仪及LEICADI1600测距仪进行平面控制,用S3水平仪进行高程引测,LEICANL天底仪进行垂准测量,在进行垂准测量时使用T2经纬仪和天底仪互为校核,以减小测量误差。 2.根据业主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在施工区域按设计要求设置四个轴线控制点。建立平面控制网。利用平面控制网中的某一点作为测站(满足通视和方便的要求),用于建立场地控制网。 3.标高以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为基准。其数值以业主最新提供数值为准。施工高程应根据最新数据及时调整。 4.每层轴线偏差控制在±2mm,每层标高偏差控制在±2mm。垂直偏差±5mm以内。 2.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1.在桩基及围护阶段根据平面控制网(点)建立场地控制网。供围护及钻孔桩施工使用。并在围护、桩基施工完成后,挖土结束进行恢复用于底板及地下结构施工。见附图1.1.2-1 2.在底板混凝土浇捣完后,在底板面上设置控制点,形成控制网,地下结构施工的轴线以此控制网为基准。 3.高程控制 1.以业主提供的永久水准点作为场地基准水准点为依据。控制标高设置:以Ⅱ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以永久水准点引测至基坑周围四个基准标高,待挖土结束后引测至基坑内位置,供结构施工时使用。 2竖向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以设置的基准标高作为引测依据。 钢尺丈量引测法:钢尺经拉力、温度、尺差等改正,经检查无误后,以红三角标志标定,作为施工面上高程放样依据。见附图1.1.3-1 4.测量仪器的选用 WILDT2经纬仪+DI1600测距仪; J2经纬仪; WILD天底仪 S1精密水准仪; S3普通水平仪; 50米钢尺; 5米塔尺; 铟钢尺及其它辅助仪器。 以上仪器均鉴定合格,在有效使用期限内。 5.测量精度主要保证措施 1.经纬仪工作状态应满足竖盘竖直,水平度盘水平;望远镜上下转动时,视准轴形成的视准面必须是一个竖直平面。 2.水准仪工作状态应满足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 3.用钢尺工作应进行钢尺鉴定误差、温度测定误差的修正,并消除定线误差、钢尺倾斜误差、拉力不均匀误差、钢尺对准误差、读数误差等等。 4.测角:采用三测回,测角中误差±l0秒。

监控测量方案

隧道施工监控测量方案 监控测量工作是隧道新奥法施工的重要环节,通过施工现场监测掌握围岩和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为隧道的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以确保施工安全。 一、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3、《招标文件》(JS2007-016); 4、《关于加强aa铁路隧道施工监控测量工作的通知》(aa指[2007]025号); 5、aa铁路隧道施工图。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aa铁路Ⅳ标段DK83+380-DK104+715段内xx隧道、yy 隧道施工的监控测量。 三、量测项目 隧道的监控量测主要以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地表下沉、隧道周边收敛观测为监测项目。结合隧道具体条件确定项监测项目见表1.1。 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四、主要量测方法 1、隧道洞内、外观察

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应重视观察围岩的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砼封闭。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2、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量测 围岩及初支变形量测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量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以便于掌握变形规律。 2.1现场量测要求 2.1.1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宜及早埋设测点,采集第一次数据。 2.1.2测试前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工作。 2.1.3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若读数相差过大则应检查仪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认无误后再按前述监控量测要求进行复测。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掘进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量测数据应在现场进行粗略计算,若发现变位较大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1.4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 2.1.5进行资料整理,监控量测资料须认真整理和审核,做出时间-位移变化曲线,并进行回归分析。

地铁车站监控量测方案_(车站)

一、汉中门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1.1 工程概况 汉中门车站位于汉中路南侧,其南侧为汉中门市民广场,北侧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车站西端离虎踞路高架桥最近的桥墩约30m车站总长度为:161. 50米, 车站标准段宽度:20. 90米。顶板埋深约2. 8?3. 6米,基坑开挖深度约20. 93?23. 1米。车站西端南北侧在施工阶段各设一个10nm8m的盾构吊出井,东端车站底板设1. 9X1. 9的电缆过轨通道与I号风道内电缆夹层相界接。车站东西两端北侧设活动塞风道、风井,在南北两侧共设四个出入口通道。车站西端地下三层设防淹门一道(与人防隔断门结合),其承载力按秦淮河百年一遇洪水标高11 . 5m 考虑。汉中门站地形平坦,本场地南侧为汉中门广场。车站设计为地下三层三跨箱形结构,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岛式站台,站台宽12m 有效站台长度140m。 根据本工程特点,车站土体基坑围扩设计采用间隔布设、桩芯相切、护壁咬合人工挖孔桩,同时利用人工挖孔桩设混凝土圈梁,与主体结构共同参与基坑围护。车站西端的2、3 号出入口由于地质条件好分别采用锚喷支护及土钉支护;位于车站东端的1、4号出入口采用? 800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桩间距900。地下二层框架结构,围护结构采用密排的? 1000人工挖孔桩,挖孔桩采用钢筋砼桩与素砼桩间隔布设(局部地段采用密排钢筋砼桩),桩芯相切,护壁咬合。东端1号风道为地下三层框架结构,围护结构采用密排的?1200人工挖孔 桩,挖孔桩采用钢筋砼桩,桩芯相切,护壁咬合。围护结构支撑采用?609mm勺钢管支撑(壁厚t=12mm),竖向设四道,支撑水平间距为5m

1. 2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情况 1. 2. 1.地形、地貌、地质 汉中门站拟建场区隶属于I级阶地地貌单元。地表以下1. 80—4. 30米为近期杂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第四系沉积层底板埋深5. 10—22. 90米,主要为全新世?上更新世沉积粉质粘土和混合土:下部基岩为白垩系“红层” ,岩芯为泥质粉砂岩加粉砂质泥岩,软硬相间,属极软岩。汉中门车站地质参数由《南京地铁二号线汉中门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编号:2004168-1)提供。穿越的主要土层由上至下依次为:①—杂填土; ①—2b2-3素填土;②—15-2粉质粘土;②一3b2-3粉质粘土;③一lb |-2粉质粘土:③一2b2-3粉质粘土;③一3b1- 2粉质粘土:③一4e粉质粘土:Klg-1a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lg-2a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1. 2. 2.水文 本站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①层填土的碎砖、碎石等杂物的孔隙格架中;孔隙潜水分布在②层软土中;③层硬可塑粉质粘土,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基岩风化裂隙水土要分布于岩石风化界面和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裂隙中,裂隙多被允填、裂隙一般不富水。地下水年变幅0. 50?1. 50米,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场地土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设计时,地下水位埋深按1. 00米考虑。 1. 2. 3.气象 本项目所在区域处于长江下游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等特点,因受大陆、海洋以及来自南北天气系统段影响,气候比较复杂,年际间的变化大,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年降雨量为1000?1200mm年内分布也不

项目测量及监测方案

目录 第1章编制依据 (3) 第2章工程概况 (3) 2、1 基本概况 (3) 2、2 工程技术特征 (3) 第3章施工测量部署 (3) 3、1 施工测量总体思路 (3) 3、2 测量技术准备 (4) 3、3 测量仪器配置 (4) 第4章项目组织架构 (5) 4、1 项目测量管理组织架构 (5) 4、2 测量人员配置 (5) 第5章平面控制网得建立及平面测量 (5) 5、1 首级平面控制网 (6) 5、2 二级平面控制网 (5) 5、3 三级平面控制网 (6) 5、4 垂直控制网 (7) 第6章高程控制网得建立及高程测量 (6) 6、1 高程控制网建立 (6) 6、2 高程测量 (7) 6、3 地上标高引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章土建施工测量 (11) 7、1 建筑物得施工测量 (11) 7、2 垂直控制网得分段投测 (11) 7、3 建筑物层高、垂直度及细部测量............................... 12cWSvXTy 第8章工程监测 (13) 8、1 监测部位 (14) 8、2沉降观测方法 (14) 8、3 沉降观测周期 (15)

8、4 内业计算 (15) 8、5资料成果整理 (15) 第9章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16) 9、1 测量管理组织机构 (16) 9、2 测量施工工艺流程 (16) 9、3 测量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7) 9、4 对分包单位协调控制........................................ 168YY8zQOv 9、5 建筑工程测量误差理论分析................................... 18uIpNjKb 第1章编制依据 第2章工程概况 2.1基本概况 本工程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航城大道166号,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用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324平方米,共1栋4层单体建筑综合楼。设计使用年限50年,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2.2工程技术特征 本工程得测量分为土建得测量、装饰装修得测量。 第3章施工测量部署 3.1施工测量总体思路 本工程为底层建筑物,主体4层。建筑高度为约16、8m。本工程得测量分为土建、装修得测量,沉降及变形观测。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道 排工程 监 控 量 测 方 案 成都华阳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五月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监测目的 (5) 3. 设计基本原则 (5) 4. 设计依据 (7) 5. 监测项目内容 (8) 6. 测点布设与观测方法 (7) 7. 监测工作布置 (9) 8. 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13) 9. 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15) 10. 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 (16)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况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中和片区。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道路为城市支路。设计起点为新中街(老成仁路),终点为华路街。 1.2项目背景 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位于中和老城区中心,承担片区交通,周边建筑物已完全形成,主要为居民居住地,现状道路无市政人行道,现状道路无完整的雨污水系统。 1.3主要工程范围、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钟家巷)道路为城市支路。设计起点为新中街(老成仁路),终点为华路街,道路全长687.088m,红线宽度16m。主要工程量如下:

由于中和片区.中和上街.中街.下街(老成仁路--中家巷)道排工程部分污水管道埋深较深。约4~8m,为简化施工、减少施工工作量,采用顶管方法施工。 1.4工程条件 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与本工程关系较为密切的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纪松散堆层中孔隙潜水。 建设场地的软弱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局部少量淤泥分布,主要分布在现有公路路基及两侧。该类土性质差,压缩性高,强度低,固结时间长等特点,作路基时易产生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路堤失稳等现象。 线路通过的街道,民房较为密集,拆除后将遗留大量的建筑垃圾,原有房子老宅基基础埋深2.0~3.5m,主要由碎石、块石和砼块组成,老宅基已经受荷,其力学强度相对较高。 本工程场地地下水丰富,水量较大,并且地下水埋设较浅,地下水含量较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极微。 1.5地下水类型 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与本工程关系较密切的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孔隙潜水。

基坑施工测量及监测方案

基坑施工测量及监测方案 1、施工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工程采用智能电子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钢尺等测量器仪,本工程所用测量工具必须经过北京市法定计量单位检验校准。 熟悉和了解甲方在施工现场提供的水准点和坐标点,并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进行复测,确保工程坐标的准确性。对施测用辅助工具如木桩和铁锤等应做好准备。 1)、建筑物定位放线 (1)、轴线控制网的设置。依据工程建筑总平面图确定建筑物横竖控制轴线,其控制桩应尽量远离基坑边,以免基坑上部发生位移产生偏差,这样也为后续结构施工提供准确的轴线控制桩,基坑开挖定位测量放线在确认无误后申报监理单位验线,并申请规划勘测部门验线。合格后方可进行基坑土方开挖。 (2)、控制网轴线的精度等级及测量方法依据《工程测量规程》执行。为了给后续结构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对本工程基坑土方开挖放线必须严格要求。轴线控制网的测角中误差将不超过±12",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15000。为满足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本工程将使用日本索佳SET2001智能电子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为:2";边长精度为:2+2D。测量时,一测回测角,二测回测边,并严格按规程中的水平角观测和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进行。 2)、施工高程控制

(1)、水准点引测:根据规划勘测部门设置的水准点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的方法布设现场施工用水准点。现场水准点布置 ⑤.降水观测; 2.2、观测方法 1)、沉降观测 的数据应认真计算,以保证水准点使用的准确性。 施工中标高控制方法:根据现场水准网控制点,采用高精度的水准仪在基坑四周布置标高传递基准点,以此点控制基坑的开挖标高。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在基坑壁上每4m设置一个控制标高。 基底标高的控制:为了保证不超挖,在距基底设计标高1m处测一标高,并抄出标高水平线,以此标高线来控制挖土深度。 2、基坑施工监测 为了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按计划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使周围已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不受损伤、少受干扰,必须对基坑工程全过程进行系统监测。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沉降、受力水平及周围建筑物的动态(沉降或倾斜),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做到信息指导施工,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隐患及时预报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2.1、监测内容 基坑施工监测包括周边环境监测、支护结构监测、土体变形监测,槽底回弹监测,以及包括周边建筑物、重要道路及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进行

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方案

8.3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方案 8.3.1工程概况 深圳地铁红树湾物业开发项目位于深圳地铁2号线红树湾站与9、11号线换乘站红树湾站(原深湾站)交汇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极其优越。 本项目包含四栋地上高度为375m、275m的办公酒店及200m、120m住宅公寓,以上建筑均属于超高层范畴,本施工测量方案以375m塔楼为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随着现代化建筑物的不断发展,其外在造型也越来越丰富、新颖和多样化,各种5高层建筑中的施工测量已引起重视。在超高层主体结构装修工程安装过程中,施工测量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又非常重要的工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卫星定位测量仪)、垂线仪等测量技术的引用保证了超高层施工的精度。 8.3.2施工测量管理 施工测量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精度要求高,轴线网点的控制在施工期间必须能牢固、准确地保留至竣工,因此所用仪器和施工方法都要适合结构类型和场地情况。为保证工序间的相互配合衔接,测量工作应与现场密切配合,了解施工布置和流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在整个施工阶段和各主要部位做好验线和复核工作,同时准确地做好测量放线的原始记录。8.3.3测量方案选择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平面控制网测放在±0.000以下部分采用外控法, 利用基坑外侧的平面控制点进行测量控制;±0.000以上部分采用内控法,当±0.000层结构楼面浇筑并达到强度后,根据测设好的基坑四周主轴线引桩,将主轴线点恢复至±0.000层结构楼面,构成高精度的井字形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的垂直传递利用激光垂准仪进行。 1、平面控制网的设置 (1)一级控制网的测设 一级控制网作为建筑物整体控制的依据,它是根据场地条件设定的非矩形控制网,设在施工场地边界外部;一级控制点的间距控制在300~500m,控制桩距基槽的距离大于30m,设置在易于观测之处。 (2)二级控制网的测设 二级控制与轴线平行设置,控制网将包括建筑物的主要轴线,二级网以一级网为依

施工测量及监测施工方案

施工测量及监测施工方案 本章在工程轴线控制、高程测量、监测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工程测量概述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六栋高层,一梯六户形状复杂。 1.2 测量难点 1) 建筑物变形影响:由于受到沉降、收缩等影响,设置的测量点位会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精度。 2) 施工条件的影响:本地块地处坡地高差很大,标高的引测有很大的工作量,每次测量都必须复核无误后方可引测。 3) 标高变化的影响:要考虑建筑物的沉降量及上部结构的标高修正,先前设置在各楼层上的标高线(点)变化也不尽相同,必须经常检查和修正。 1.3 总体思路 在制定技术方案之初,我们分析和研究了国内有关工程。本工程将采用科学的测控技术,先进的测量仪器,严格的复核校正手段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 平面控制网分一级控制点(业主提供)、总控制网和轴线控制网三级测设。总控制网的建立以业主提供的GPS控制点(网)为基准,采用全站仪导线法测量。轴线控制网以总控制网为基准对建筑物各轴线控制点进行加密,进场施工地下室主体结构时,直接利用业主提供的GPS点控制点(网)将总控制网投测在基坑底,施工首层以上主体结构时,将总控制网投测在首层地面上。高程控制网布设成闭合环形,采用数字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测量,经平差后作为施工水准网。 基础及首层施工平面测量采用外控法,直接用全站仪投测各控制轴线;高程采用悬吊钢尺法进行传递。主体施工平面测量均采用内控法,用激光准直仪将控制点整体同步传递,采用内外 1.4 测量依据 1) 国家地方现有规范。 2) 业主提供的有关测量资料和实物,设计资料及相关技术文件、施工规范等。 1.5 测量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四川省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工程项目 C17合同段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雅康高速公路C17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0一四年九月十五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三、工程概况 (2) 四、监控量测管理 (3) 五、监控量测技术要求 (3) 1.量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3) 2.数据处理和预测预报要快速准确。 (4) 3.监控必须及时有效、落到实处。 (4) 六、量测项目及内容 (4) 七、工作内容、方法和仪器 (4) ⒈洞内外观察 (4) 2. 拱顶下沉量测 (5) 3.地表沉降 (6) 4、周边位移 (8) 八、洞内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9) 九、量测频率与结束标准 (10) 十、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 (11) 十一、初期支护监测结果异常的处理 (12)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隧道监控施工技术规范 3、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 二、编制目的 现场监控量测是斜井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而且通过现场监测获得围岩动态的信息(数据),为修正和确定初期支护参数及混凝土衬砌支护时间提供信息依据,为完善斜井工程设计与指导施工提供可靠的足够的数据。 三、工程概况 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项目路基土建工程施工C17标段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川藏公路穿越东北部,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 本合同段横跨泸定县烹坝乡喇嘛寺村与黄草坪村、康定县姑咱镇大杠村与上瓦斯村,涉及2县2乡镇4村,起讫桩号为K108+450~K118+370,线路全长9.92km。本标段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1段长283.5米;桥梁工程:3座总长522.5米;隧道工程:3座隧道,其中大坪隧道长3021米,最大埋深863m;大杠山隧道长4799米,最大埋深669米,龙进隧道长1287.5米,最大埋深328m;涵洞工程: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测量 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位于**市**区胜利和公园路交汇处东北侧,西邻度假村,南面和东面邻动物园。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已拆除,南侧偏西残留一小山丘,四周均已形成3~7m高 的较陡人工边坡。基坑开挖前将高出基坑顶面设计标高的土坡、山丘进行平整,后进行开挖。工程基坑底面标高分为34.00m、33.50m、31.20m,基坑顶面标高为43.00m 至35.50m。本工程采用放坡支护方案,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 地上为2~16层建筑,地下室1层,地下室埋深5.5m。本工程主体结构采用天然地基下的扩展基础,局部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PHC管桩基础。建筑主体分为:A组团办公楼;B组团餐厅;C、D、E组团公寓;F组团图书馆。 2、执行的标准和技术依据 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 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⑥《**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 ⑦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坑支护图纸,基坑监测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要求。 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3、监测实施方案 3.1、监测流程 本工程监测工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3.2、实施方案3.2.1、监测点位埋设

本工程的基坑监测部分共需埋沉降观测基准点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3个,基坑顶沉降、位移监测点29个,建筑主体沉降监测点149个(办公楼沉降监测点42个、餐厅沉降监测点14个、公寓组团一沉降监测点24个、员公寓组团二沉降监测点24个、公寓组团三沉降监测点24个、图书馆沉降监测点12个、室外连廊沉降监测点3个、地下室沉降监测点6个)。 3.2.2、监测频率与周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以下频率进行监测。 (1)基坑部分 ①基坑开挖前,各监测点采集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 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率为3天/次,结构施工为7天/次;基坑填至±0.00后停止监测。 ③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进行加密监测,观测时间间隔现场定; 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2)建筑主体部分 ①观测工作从基础施工完成后即开始监测,建筑物每升高2层观测一次; ②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 ③工程全部竣工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④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沉降变形稳定为止。 3.2.3、信息反馈 在工程的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报送的的及时性是发挥监测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监测快报、周报、月报等。

地铁车站监控量测方案 (车站)

一、汉中门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1.1工程概况 汉中门车站位于汉中路南侧,其南侧为汉中门市民广场,北侧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车站西端离虎踞路高架桥最近的桥墩约30m。车站总长度为:161.50米,车站标准段宽度:20.90米。顶板埋深约2.8~3.6米,基坑开挖深度约20.93~23.1米。车站西端南北侧在施工阶段各设一个10m×8m的盾构吊出井,东端车站底板设1.9×1.9的电缆过轨通道与l号风道内电缆夹层相界接。车站东西两端北侧设活动塞风道、风井,在南北两侧共设四个出入口通道。车站西端地下三层设防淹门一道(与人防隔断门结合),其承载力按秦淮河百年一遇洪水标高11.5m考虑。汉中门站地形平坦,本场地南侧为汉中门广场。车站设计为地下三层三跨箱形结构,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岛式站台,站台宽12m,有效站台长度140m。 根据本工程特点,车站土体基坑围扩设计采用间隔布设、桩芯相切、护壁咬合人工挖孔桩,同时利用人工挖孔桩设混凝土圈梁,与主体结构共同参与基坑围护。车站西端的2、3号出入口由于地质条件好分别采用锚喷支护及土钉支护;位于车站东端的1、4号出入口采用φ800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桩间距900。地下二层框架结构,围护结构采用密排的φ1000人工挖孔桩,挖孔桩采用钢筋砼桩与素砼桩间隔布设(局部地段采用密排钢筋砼桩),桩芯相切,护壁咬合。东端1号风道为地下三层框架结构,围护结构采用密排的φ1200人工挖孔桩,挖孔桩采用钢筋砼桩,桩芯相切,护壁咬合。围护结构支撑采用φ609mm 的钢管支撑(壁厚t=12mm),竖向设四道,支撑水平间距为5m。 1.2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情况 1.2.1.地形、地貌、地质 汉中门站拟建场区隶属于I级阶地地貌单元。地表以下1.80—4.30米为近期杂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第四系沉积层底板埋深5.10—22.90米,主要为全新世~上更新世沉积粉质粘土和混合土:下部基岩为白垩系“红层”,岩

施工测量、基坑监测方案

施工测量、基坑监测方案 目录 1、测量工程概况 (2) 2、测量准备 (3) 3、测量轴线控制网 (4) 4、底板施工阶段测量 (6) 5、底板以上结构施工测量 (7) 6、工程测量成果报验及验收 (12) 7、第三方监测方案 (13)

1、测量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面积34750m2,地块总建筑面积129526m2,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95433.3m2,地下部分建筑面积31111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层地下室,3栋2~4层物业及商业中心,5栋31~32层住宅楼。地下室连在一起不设缝,地上各塔楼自然分开为10#、11#、12#、15#、16#住宅楼、14#、17#、18#物业及商业中心八个部分。建筑物高度(室外地面到大屋面)10#、12#为96.45米,11#、15#、16#为99.45米,14#为9米,17#为24.3米,18#为9.45米。 为满足工程施工特点,本工程的平面控制网按照“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由高到低设置三级控制网,各级控制网相互衔接,统一为整体系统。 本工程测量主要控制重点如下: 表1 测量主要控制重点

2、测量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及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论证与数据准备,工程重点、难点分析与应对措施。 2.1 人员组织 表2 测量人员组织表 职务数量职责 测量工程师 2 测量总策划及总负责、方案编制、分析及实施测量员2-4 测量操作、技术资料编制、测量数据计算 2.2 主要测量仪器及性能 表3 测量仪器配备 仪器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精密水准仪型号 拓普康 数量1台1台2台2台 精度2" 2mm+2ppm 2"2"0.1mm/1km 作用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楼层轴线测量 轴线投测轴线投测 高程控制测量、 变形观测 表4 测量仪器配备 仪器激光准直仪水准仪激光扫平仪钢卷尺型号SJ2 50M、5M 数量1台3台2台2把、30把精度1/40000 3mm/1km 1″ 作用控制点的竖向投递标高测量控制标高水平线测设距离测量

监测方案

北京地铁机场线 5号桥59号墩支座更换工程 第三方监测方案 1概述 1.1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机场线T3-101~T3-104为30+35.386+3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采用现浇施工工法施工,病害支座为T3-103号墩西侧支座。上部为单箱单室截面,箱梁高度1.8米,梁顶宽9.2米,底宽4.35米。T3-101~T3-104为24+25+24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采用现浇施工工法施工,病害支座为T3-103号墩西侧即59-1号支座,桥面纵坡为22.26‰。 1.2顶升概况 北京九通衢道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所)对北京地铁机场线支座检查中发现北京地铁机场线5号桥59号墩1号支座状况欠佳,需要及时更换。为配合顶梁更换支座工作的开展,保证更换支座过程中桥梁结构、桥上无缝线路、整体道床的安全需要进行监测。 北京地铁机场线5号桥59号墩位于T2与T3之间,为24+25+24n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梁位于曲线上,曲线半径为420.4m,桥面宽为9.2m,纵坡为22.26‰。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整体道床,轨道固定区。 箱梁高度1.8米,梁顶宽9.2米,底宽4.35米。桥墩为独柱钢筋砼V型墩 柱,钻孔灌注桩基础,边墩墩顶尺寸为4.35×2.0m,中墩墩顶尺寸为4.35×1.6m,墩底尺寸为2.5×1.6m。 2技术依据 (1)《北京机场线 5 号桥 59 号墩支座更换方案》,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11年4月; (2)《北京机场线 5 号桥 59 号墩支座更换工程第三方监测方案》,北京中盛恒信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5月 (3)《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技术标准工务维修规则》QB(J)/BDY(A)XL003-2009;

监测方案

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心圩江站 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 1、编制依据 1.1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心圩江站总平面监测布置图 1.2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心圩江站土建工程项目承包合同 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1.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8《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5002-93 1.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1.10《城市轨道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1.1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1.1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程》GB/T 12897-2006 1.13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南宁市现行有关规范、规程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2.1.1心圩江站起迄里程为YDK11+52 3.50~YDK11+72 4.5,站台中心里程YDK11+604,车站位于大学路—鲁班路口,呈东-西走向,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地上二层为站台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总长201m,车站所处位置及其附近地下有大量地下管线,尤其是大学路南侧有DN1500的雨水管及道路中央附近埋深为3m的雨污合流管。基坑施工过程中作为管线的重点监测对象。

2.1.2车站基坑附近有居民住宅楼,旁边有交通较繁忙的道路,地下有较多管线,施工过程中应重点监测。 2.2地质情况及水文 2.2.1地质情况 ①1杂填土:灰色、灰褐色、欠压实,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夹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堆填而成。厚层0.5~4m,主要分布在出入口位置,由于土层厚度均较小,开孔时大部分已用人工掏空挖除。 ①2素填土:灰色~灰褐色,稍密~松散状态,主要有粘土夹碎石组成,偶见植物根系,稍压实。上部一般为混凝土路面,厚约30cm,层厚一般在1.0~2.5m左右,本层广泛分布于场地浅部。 粘性土层根据图的性质和沉积层序,分为五个亚层。 ②1-2淤泥质土:灰色,软塑~流塑状,含大量腐殖质、朽木,局部夹薄层粉砂,具臭味 ②2-1硬塑(坚硬)粘土:褐红、棕红色,硬塑~坚硬状态,含少量灰白色高岭土,裂隙发育,有铁锰质氧化物充填,切面较光滑。孔隙比平均值0.876,液性指数平均值0.13,压缩系数平均值0.16Mpa-1 为中等偏等压缩性土。层厚1.9~9.3m,平均5.59m标贯实测击数10~28击,平均17.7击,修正击数平均16.4击。 ②2-2硬塑(坚硬)粉质粘土:黄褐色、黄灰色,硬塑~坚硬状态,含褐色铁锰质氧化物,局部手捏具砂感,孔隙比平均值0.741,液性指数平均值0.23,压缩系数平均值0.22Mpa,为中等偏压缩性土,层厚0.8~6.1m,平均2.47m做标贯实验13次,实测击数10~20击,平均4.2击,修正击数平均14.5击。 ②3-2可塑状粉质粘土:呈黄色~黄灰色,手捏具砂感,局部夹可塑状粘土,孔隙比平均0.622,液性指数平均值0.54,压缩系数平均值0.38MPa-1 ,为中等压缩性土。层厚

桥梁监控测量方案通用版

一、技术要点 5.1. 监测控制网布设要求 1.基准点 基准点的选设必须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通视条件好、利于表示长期保存与观测。如图4.1所示。每座桥梁布设不少于3个。构成水准基准点网,定期相互稳定性检核。下列地点不应设置基准点: 1)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 2)土堆、河堤图纸松软与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点; 3)据铁路50m、据公路30m(特殊情况可酌情处理)以内或其他受距离振动的 地点; 4)短期内将新建项目施工而可能毁坏标石或阻碍观测的地点; 5)地形隐蔽不便观测的地点。 6)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4.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2.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基点布设不少于3个。 采用人工挖孔或大钻孔埋设发在地表设置工作基点,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采用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垂直位移基准点采用双金属标或钢管标。并应作保护。

5.2变形观测精度等级及技术要求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本工程变形测量采用一、二级精度:一级精度用于控制网稳定性复测,二级精度用于各桥梁设施监测点的沉降、位移观测。 5.2.1沉降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见下表1: 水准观测限差见下表2: 5 .2.2水平位移观测精度 5.3 监测点布设要求 4.3.1 观测点布设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观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应用测量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同时埋测点不能影响设施结构的正常受力状态和妨碍其使用功能。

4.3.4观测点在监测过程中如若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4.4观测方法 4.4.1沉降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闭合环线。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法测量观测点坐标并求其坐标变化量Δx、Δy。 4.4.2利用基准点、工作基点对设施观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联测,取两次平均值作为观测点初始值。 4.4.3进行周期性沉降观测时,利用一固定的工作基点对设施所有观测点进行闭合路线测量,以取得一系列数据。 4.4.4对沿线水准控制网、平面控制网进行周期性的复测工作,以便观测数据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桥梁设施实际的沉降、位移等变形情况。

测量观测方案

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 环岛北片主、次干路市政道路工程 测 量 观 测 方 案 施工一区湖南二建有限公司

目录 1 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3施工内容 (2) 4施工特点与难点 (2) 5施工部署 (2) 6施工测量基本要求 (3) 7施工观测 (4) 8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5) 9测量小组成员 (6)

1 编制依据 1.1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环岛北片主、次干路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图纸。 1.2市政项目部提供的测量控制坐标成果。 1.3相关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规程。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1.4类似本工程施工经验。 2工程概况 横琴新区环岛北片主、次干市政道路拟建场地位于珠海市横琴岛西北侧,我施工一区范围为A#路以南的C#、F#及G#路段,现场局部地段为小山丘(位于F#路段),地势较高。其它路段范围主要为鱼塘、漫滩等地。横琴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珠江口是我国台风暴潮多发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以上,暴雨量大,风暴潮水位高。拟建场地地表水丰富,与海水连通,受潮汐影响较大,台风季节最大潮汐是潮水可漫过围堤造成大面积水浸,场地地下水稳定水位埋藏深度介于0~2.80米之间,相当于标高-1.27~3.90米。 C#路范围为CK12+380~CK14+435,全长约2.055k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四幅路,双向6车道。 G#路范围为GK2+200~GK3+307,全长约1.1k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三幅路,双向4车道。 F#路范围为FK2+280~FK3+500,全长约1.22k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四幅路,双向6车道。

建筑物测量监测方案

施工期间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监测 1.工程概况 xx站改扩建站房工程位于现有xx站站场范围,其中地下进站大厅为地下一层,基坑开挖深度10m左右,基坑采用Φ1200-1300mm灌注桩进行支护,间距为1300-1400mm,基坑外侧采用Φ550mm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内侧设置钢筋混凝土环梁两道及立柱进行支撑。出站通道以及行包房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0m,采用钻孔灌注桩和水泥搅拌桩作为支护和止水帷幕,基坑内支撑拟采用钢管支撑。 水文及工程地质: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站址地区地层xx站区勘探深度范围内低层可以划分为第四系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上部海相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以黄褐色为主,局部含姜石及铁锈斑纹。地下水埋深一般0.6~2.5m,变化幅度多年的平均值为0.8m。 周围环境:根据现场踏堪,地下进站大厅基坑北侧为正在施工的地下枢纽工程和拟新建地上北站房,基坑南侧为切改的临时过渡铁路线路以及既有南站房。在地下进出站通道、行包地道基坑开挖时,不但对基坑自身的情况进行监测,同时也要对上述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监测。 基坑东西两侧则为无柱雨蓬施工范围,地域开阔,且无柱雨蓬基础开挖较浅,基本对建筑物影响较小。地下管线无准确资料,具备详细资料后,再组织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考虑。 2.监测方案 2.1监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9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2监测项目和内容

本次监测可分为基坑工程本体监测和周边建筑物监测,监测项目有: (1)基坑水平位移和沉降; (2)混凝土支撑内环轴力、钢管支撑轴力的内力测试; (3)地下管线及周围建筑物、股道的变形、沉降和位移观测; 2.3监测点布置及测试方法 2.3.1基坑水平位移及沉降 在地下进站大厅、地下通道基础施工期间,应对深基坑进行重点监测。根据要求,沿基坑在围护桩顶每隔15m~20m布设一个点,在基坑影响范围外布设2-3个控制点。 观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按自由测站法对埋设于桩顶的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点坐标值与初始值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本观测周期内的值。 观测频率:按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2.3.2混凝土支撑内环轴力、钢管支撑轴力的内力测试; 根据要求,选在混凝土内环、钢管支撑受力较大部位设置内力应变计。 观测方法:采用频率仪定期对安装的内力应变计进行测试记录。 观测频率:按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2.3.3地下管线及周围建筑物、股道的变形、沉降和位移观测; 根据现场及周边建筑物的情况,在基坑周边需保护的建筑物、线路、地下管线沿基坑方向的地面布设沉降观测点,在基坑影响范围外布设基准点,尤其靠近基本站台临时线路处的地下进站大厅和地下通道基坑,对正在使用的正线股道的变形情况严格监测。 观测方法:建筑物、线路及基坑周边地面沉降使用水准仪采用几何水准观测法;地下管线的观测使用全站仪采用自由站法进行观测。 观测频率:按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2.4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和应急措施 本工程监测中,每一测试项目都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事先确定相应的警戒值,以判定是否超出允许的范围,判断工程施工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需调

个人计量监测方案

个人剂量监测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和防护状况提供剂量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工作人 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本单位及下属单位放射工作人员。 第二章监测制度 第三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以下简称“个人剂量监测”)及辐 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1)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指内照射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皮肤和衣服的污染监测; (2)工作场所的监测:主要指工作场所的放射水平,空气污染和表面污染监测; (3)异常照射剂量监测:主要包括事故和一般应急受照的剂量监测。 第四条当放射工作人员一年受照的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5mSv (即 0.5rem)时,必须接受常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对接受的年剂量当量低于5mSv的放射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个人剂量或工作场所的监测。并作记录。 第五条应当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佩带省 (市)、白治 区放射卫生防护部门所规定的个人剂量计,或接受内照射剂量监测。 第六条当放射工作人员受到事故或其他意外照射时,需要采取不同于 常规个人剂量监测的特殊监测,应尽快地估算其剂量,以利确定受照

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对事故剂量(包括器官剂量当量,待积剂量当量及有效剂量当量等)进行较精确的估算(包括重建辐射场,进行模拟性的测量等)。 第七条对于有计划的特殊照射,应当采取必要的个人剂量监测手段, 以保证一次所接受的照射不超过国家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本单位设置专(兼)职人员,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的联系,剂量计的领换,有关手续的办理,个人剂量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的专业人员应当按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规定进行监测和记录。 第九条应配合防护所认真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做好监测数据的 总结及评价,当接受剂量超过年剂量当量限值的十分之三时,应协助 防护所查明原因。 第十条根据〈〈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损伤和放射职业病的诊断,必须持有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第十一条个人剂量的“监测原则”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按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的有关条款执行。 第十二条每年二月底,我单位应将上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报告市放射卫生防护机构。 第四章档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