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学习计划

古代汉语学习计划

古代汉语学习计划
古代汉语学习计划

古代汉语学习计划

篇一:古代汉语教学计划

古代汉语教学计划

王逸群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的阅读学习,积累古代汉语文言作品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背景常识。

2、通过古汉语各项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古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等层面的语法知识和常见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知识。

3、积累与文选相关的古典文学、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二)素质目标

1、学史明理,养成善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并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

2、培养客观认识文选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能力。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选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层面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

2、能够对照注释阅读其他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材料。培

养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讲授中学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独立解决在教学中新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课程性质与任务

古代汉语是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为系统地掌握古汉语中有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和汉语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借助古注和工具书,自行阅读古文。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分前后两个学期。每周3学时,共108学时。

两册内容穿插进行。讲授内容:第一学期上册的通论部分,涉及

古汉语文字、词汇和语法等;下册文选部分,涉及《左传》、《战国策》、《论语》、《礼记》及《孟子》等。这是学生接触古汉语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学进度宜慢,讲解宜细,对典范的名篇更要精讲详讲、细嚼慢咽,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形音义“三落实”。使学生在中学获得的古汉语知识得到深化强化,同时也为第二学期更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期学期讲授内容:通论部分涉及古汉语语法、音韵、训诂、修辞;文选部分涉及《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楚辞》、《史记》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先秦散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韵文、骈文和两汉以后各种文体的作品,了解其语言风格,掌握其语言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独立阅读古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选文,也了解了一些古汉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这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古汉语很有益处,不至于产生陌生感。此外,在大专阶段,学生还学习中国通史、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史等课程,也有利于古汉语的学习。不过,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这一客观事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整合教学内容,将最基本最有用的古汉语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措施

1、文选是古代汉语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教学安排必须以文选为纲,要用百分之六十的时间讲授文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讲授通论。常用词的教学则应有机地穿插于文选和通论的教学之中。

2、加强作业落实与指导。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文,掌握文言语感。

4、提倡学生尝试文言写作,做到学以致用。

5、结合当地方言民俗学习古汉语。

6、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遗址等,认识古代文物,增进对古汉语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方案

本课程评价由日常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作业是日常考核的主要形式。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是本课程考试体系重要

组成部分。在每章节之后都一定数量的练习题除了一般练习题外,还有通篇阅读分析练习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法知识分析整篇古文的能力。文献阅读分析练习题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知识分析整篇古代文献的能力。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成绩两部分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使用教材

易国杰、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版

课外阅读书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

(2)马汉麟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典藏插图本)》新世界出

版社XX年版

(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4)《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XX年版

(5)学习站(某所高校的同一课程站,或精品课程站)

篇二: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习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习计划

今秋,我报名参加了阿瓦提电大工作站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学习,计划用二年半的时间修完全部课程,力争取得电大开放式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现将我的学习计划列出如下:

一、参加并争取通过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必修课,学习课程如下:开放教育入学指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英语Ⅰ(1)(2) 、现代汉语(1)(2) 、文学概论、基础写作、古代汉语(1)(2)、中国现代文学、应用写作(汉语)、中国古代文学(B)(1)(2)、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二、因汉语言专业毕业总学分为76分,上述课程学分合计为47学分,我还计划通过参加电大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讲、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古代

文学作品选读、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化专题等选修课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取得其它学分,这样合计为76学分达到了电大要求的毕业总学分。

三、按学期课程安排

第一学期:英语I1、文学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代汉语(1)、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国文学名著选讲。

第二学期:英语I2、现代汉语2、基础写作、古代汉语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第三学期:中国古代文学(B)(1)、应用写作、古代汉语2、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第四学期:中国古代文学(B)(2)、外国文学、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专题、小学语文教学论。

第五学期: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等。

四、参加电大以自学为主,我计划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和利用上教学平台等进行学习,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到校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我计划为每一个学习单元确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学习时间表完成每一个时间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平时脚踏实地地完成好每一个学习任务和目标,争取在参加面授辅导前要完成相应单元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听课过程中要在努力听懂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做好笔记。笔记应做到

摘其要点,简洁记录。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参加每一堂面授课。平时成要以自学为主,在空闲时间要通过看书、参加上辅导、直播课堂、上课件和学习管理平台进行学习,认真完成每门课的作业,积极参加小组讨论。

篇三: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课程代码:012541-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7学分,12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

修(制)订人:高列过修(制)订日期:XX年3月20日审核人:审核日期:

审订人:审订日期: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文学院各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本课程以文学院四个专业的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培养学生阅读古书和讲授普通文言文的能力为宗旨。本课程的教学,在传统工具性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前沿性,培养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

(二)课程目的要求

1.培养、增强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利用古文献时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古汉语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通论部分(66学时)

教学要求:介绍古文阅读所必需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和查检文献的常识。

教学要点:

1.绪论(2学时)

(1)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3)本课程的内部结构

(4)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2.工具书(4学时)

(1)工具书的作用及其类别

(2)检索法

①据字形

②据字音

③据字义

(3)工具书的使用

①按照需要选用工具书

②了解工具书的内容和体例

③综合分析,决定取舍

教学重点:工具书的作用及其类别;工具书的使用。教学难点:检索法。

3.文字(8学时)

(1)汉字的产生

①汉字的产生途径

②汉字体系的形成

(2)汉字的形体构造;

①汉字的结构原则——六书

②利用字形推求字义

③楷书偏旁分析

(3)汉字形体的变化

①字形的变化:结构和笔势

②字体的变化:总趋势是由繁趋简

(4)字形的歧义现象

①繁简字

②异体字

③通假字

④古今字

教学重点: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形体的变化。

教学难点:字形的歧义现象。

4.词汇(8学时)

(1)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①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②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③古今词义的异词

(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①单义词和多义词

②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③词的引申义

④词义演变的基本类型

(3)同义词和同源词

①同义词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②同义词的辨析

③同源词及其分类

④同源字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

⑤同义词与同源词的关系

⑥辞书词义与句中词义的关系

教学重点: 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教学难点:同源词。

5.语法(上)(10学时)

(1)语法的继承和发展

(2)句法

①判断句与判断词

②被动句

③述宾关系

④宾语的位置

⑤双宾语

⑥名词作状语

(3)实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动词的使动、为动用法

④活用的条件

(4)凝固结构和习惯用法

①何如、如何、如何

②孰与、与孰

③何以为、无以为

④何有,何之有、何其

教学重点:句法;实词的活用。

教学难点:双宾语;词类活用的条件。6.语法(下)(13学时)

(1)称代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2)常见的重要虚词

①于、於、乎

②以、为

③而、则、虽、且

④如、若、然

⑤之、者、所

⑥常见副词(含副词分类、表敬副词的辨别)

(3)语气和语气词

①句子语气的类型

②也、矣、耳、焉

③乎、诸、与、邪、耶

④哉、夫

⑤其、岂、唯

⑥语气的复合与语气词的连用

教学重点:称代;语气和语气词;常见的重要虚词。教学难点:之、者、所;其。

7.音韵(15学时)

(1)《诗经》的用韵和上古音

①《诗经》的韵例

②《诗经》的韵部

③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④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学说

⑤上古音知识的运用

(2)中古音

①反切※

②韵书以及《广韵》206韵

③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三十七声母

④中古音与现代北京音的主要对应规律

教学重点:《诗经》的韵部;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学说;反切;中古音与现代北京音的主要对应规律。

教学难点:上古音知识的运用;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三十七声母。

8.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3学时)

(1)古书的注解

①古注的类型

②注释的内容

③)释词的方法

④古注的术语

⑤古注的读解

(2)古书的句读

①古书标点的意义

②古书标点的原则和方法

(3)古书的翻译

①古书翻译的要求

②古书翻译的方法与步骤

③古书翻译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注释的内容;古注的术语;古书标点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释词的方法;古书翻译的方法与步骤。

9.近体诗格律(3学时)

(1)古体诗和近体诗

(2)近体诗的字数、句数

(3)近体诗的押韵

(4)近体诗的平仄

(5)近体诗的对仗

教学重点:近体诗的押韵;近体诗的对仗。

教学难点:近体诗的平仄。

第2章文选部分(60学时)

教学要求:必须通过相当数量文选的讲读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提倡读熟懂透,增强语感,积累常用词,体会古今汉语的异同。

教学要点:

1.《左传》文选(10学时)

(1)郑伯克段于鄢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古代汉语试题(下)评分标准以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下) 一、解释术语(20分) 古无舌上音三十六字母叶音说四库全书总目 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该句(10分) 1.(苏天爵)进为师长,端已悉心,以范学者。(《元史·苏天爵传》) 2.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史记·孝文本纪》) 3.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4.欲影正者端其表。(《盐铁论·疾贫》) 5.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史记·赵世家》)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 1.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史记·孔子世家》) 2.旁无介绍,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见也。 (袁枚《徐灵胎先生传》)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以其不嗜贤也。(王符《潜夫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四、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其主语和谓语。(10分) 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战国策·魏策四》) 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史记·孝文本纪》) 4.角抵者,相扑之异。又谓之争交。(《罗梁录》卷二十《角抵》) 5.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梁传·僖公二年》) 五、根据古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给下列句子填上适当的表示被动意义的词(10分)。 (1)兵败()陈涉,地夺()刘氏。(《汉书·贾谊传》) (2)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4)吏当广所失亡多。()虏()生得,当斩。(《史记·李将军列传》) (5)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语法功能(10分)。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荀子·天论》) 5.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新序·杂事》) 七、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10分,要求一律划在字的上方,用一代表平,用|代表仄。用△代表拗,用*代表救。注:加点的字是古入声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八、给下面一段《诗经》经文的注疏加上标点,并将毛传(下画——)、郑笺(下画~)、孔疏(下画=)及《经典释文》的注释(下画····)表示出来,最后回答问题(20分): 交交黄鸟,止于棘。兴也交交小貌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笺云黄鸟止于棘以求安已也此棘若不安则移兴者喻臣之事君亦然今穆公使臣从死则刺其不得黄鸟止于棘之本意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子车氏奄息名笺云言谁从穆公者伤之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乃特百夫之德笺云百夫之中最雄俊也临其穴,惴惴其栗。栗栗惧也笺云穴谓塜圹中也秦人哀伤此奄息之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惴之瑞反栗音栗圹苦晃反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歼尽良善也笺云言彼苍天者天诉之○歼子廉反徐又息廉反诉苏路反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笺云如此奄息之死可以他人赎之者人皆百其身谓一身百死犹为之惜善人之甚○赎食烛反又音树[疏]交交至其身○毛以为交交然而小者是黄鸟也黄鸟飞而往来止于棘木之上得其所以兴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今穆公使良臣从死是不得其所也有谁从穆公死乎有子车氏名奄息者从穆公死也此奄息何等人哉乃是百夫之中特立雄俊者也今从穆公而死秦人悉哀伤之临其圹穴之上皆惴惴然恐惧心悼栗乃诉之于天彼苍苍者是在上之天今穆公尽杀我善人也如使此人可以他人赎代之兮我国人皆百死其身以赎之爱惜良臣宁一人百死代之…… ①毛传是如何解释“交交”一词的? ②郑笺是如何解释毛传的“兴也”? ③“圹”字的反切是什么?读什么音?

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鄭伯克段于鄢 要點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 1.莊公寤生。(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3.若闕地及泉。(闕—掘) 【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厭—饜,注:義通) 【異體字】1.佗邑唯命。(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斃—獘)4.無庸,將自及。(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 二、词汇 【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貳:兩屬)3.厚將得衆。(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完:修葺)5.繕甲兵。(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制,巖邑也。(主語:制,謂語:巖邑) 2.國之害也。{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 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 4.潁考叔,純孝也。{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 [二]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三]賓語前置句: 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 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 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 [四]雙賓語句: 1.謂之京城大叔。(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 2.不如早爲之所。(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 3.公賜之食。(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 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 【詞類活用】 1.莊公寤生,驚姜氏。(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 2.愛共叔段,欲立之。(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 3.夫人將啓之。(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 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 【重要虛詞】 1.公弗許。(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

00536古代汉语(重点)手动整理

必须背诵段: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一章重点: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汉字结构)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人大 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刃、亦)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字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A)A、條脩倏修B、福视神祈C、脾胡肺胃 D、颖颍顿颈2、下列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A信——伸B遁——遯C说——悦D距——拒3、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C)A矜——鳏B歌——謌C辟——避D昏——婚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A姜氏何厌之有?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C)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盍各言尔志?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A象有齿以焚其身。 B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C 空自苦无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D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8、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B)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是非君子之言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D)A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C)A惠等哭,舆归营。B文人相轻,自古而然。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二、填空题(共20分)1、《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部首,全书共分540个部首。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解,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其中“东”和“红”两字在语音上具有叠韵的关系。4、根据“四书”分析,“綱”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鱼网上的总绳。5、根据“四书”分析,“亦”字的构造类型是指事,本义是腋窝。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象形”的解释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7、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本义。8、在《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句中,“之”的词性是代词,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置宾语无贿无令名。9、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10、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11、在“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句中,“其”的词性是代词。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戮:羞耻2、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阳:鲜明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贿:财物5、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6、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毁灭7、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殇”,死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穿过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贳:赦免,宽大(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共10分)(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的方式、手段(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表示处所(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5)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哪一个更”。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33760教案资料

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2.说文四大家 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 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另著有《五金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4.《经传释词》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5.《尔雅》 《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其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后来的“雅书”都仿照这个体例;是一部故训汇编,保存了很多先秦古训,为阅读古树和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历来对其评价很高,被纳入《十三经》中,但其释义采用多义单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明确的。 6.《方言》 西汉扬雄所著,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共13卷,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专著。该书用当代通用的语词来解释当代或前代的方言词;从词的地域性来研究汉语词义,对词的解释更精细;在以通语释方言的同时还注重以今语释古语,从词的时代性来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使用“转语”记载了某些方言同义词的语音联系,为方音研究、古音研究和语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汉代词汇语音提供了资料。 7.《释名》 东汉刘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但是,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六书 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六书”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内容最初见于班固、郑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9.形符和声符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

古代汉语复习(二)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四运动”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2、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独体字,是汉字发展的基础。 3、形声字的声符起到表音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读准该字。 4、“望洋兴叹”可解释为“望着汪洋大海而叹息。” 5、“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句中“责”的意思是“责令,命令”。 6、词义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意为“用箕畚”。 8、“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活用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9、“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句式,意在肯定,可翻译为“不也……吗”。 10、“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属于代词,表示第一人称“我”。 二、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选择下列各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是() A、鸟羊果 B、人手寸 C、木山北 D、大泉章 2、下列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A、休息依靠 B、采取寻找 C、册封冰雹 D、礼堂电影 3、“塞向墐户”中的“向”用的是本义,意思是() A.向北的窗户B.方向C.朝着,对着D.从前 4、下列同义词中不属于轻重程度不同的是() A、饥,饿 B、疾,病 C、惊,恐 D、征,伐,侵,袭 5、下列句子中的“鄙”是表示其本义的一句是 (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6、下列句子无使动用法的是() 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7、下列加点字中,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鲁欲将.吴起。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风吹草低见牛羊。 9、下列否定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是()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我无尔诈,尔勿我虞。 C、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0、比较下列句子中“而”,其词性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