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主观题答案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主观题答案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主观题答案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主观题答案

三、辨析题(5分/题)

1. 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

错,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不同状态。心理过程是动态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在个人身上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叫心理特征。

错误(1分)。心理从动态和稳态的角度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1分)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2分)

心理特征,就是指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2分)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作为一个整体存在(2分)。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1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特征的影响。(1分)

2.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3. 学习心理学能让你看透别人的内心。

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

心理学有助于揭示人们内心的活动规律;对看透内心是有帮助的。

4. 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但心理咨询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面对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困扰。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5. 心理学家都是变态。

心理学家也是人,也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但不能以偏概全。

6. 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

心理学有一套严谨的科学设计和要求。

四、问答题(10分/题)

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请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心理学当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5分)。

答:㈠定性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的个案(个体或团体),搜集其各方面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并从中找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果(2分)。论述1分

2、观察法:在自然或控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2分)。论述1分

3、访谈调查法: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2分)。

㈡定量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分)。论述1分

2、实验法:是指在恰当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测其改变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2分)。论述1分

2.为什么伪心理学有那么多信众?

伪心理学披着科学的外衣。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积极谬误:人们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3.心理学对成为优秀教师有什么帮助?

三、论述题

请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阐述遗忘的规律和特点,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15分)

1、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1分)

2、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

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即"先快后慢"的原则。(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

(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2分)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四、应用题

1、某学校李老师自己研究了一种新的训练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为了检验这种方法的效果,请设计一个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案,考察这种新的训练方法是否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是否对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有效?是否对所有同学有效?(15分)

2.为了把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张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实物、图片,还有摸型。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你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吗?(10分)

三、辨析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

研究性学习特点:综合开放实践创新差异

四.结合实例,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呈现刺激的模式性别因素功能固着思维定势东西方文化差异因素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问题的表征酝酿效应

五、论述题

1. 试述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

2、鼓励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3、帮助学生考虑可选方案

4、教授启发式方法

5、让学生思考,不要仅仅告诉他们答案

2. 如果你是一名中学教师,目前需要指导你的学生进行以下题目的研究性学习。请从下列题目中选出一项,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五个特点,设计出在研究实施阶段的指导方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什么是创造性?

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2、思维的敏感性?

指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

3、发散思维?

它是指从事物的某一中心或定点出发,多路扩展,四面散射,展开联想,提出多种设想和方案。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其主要特点

四、辨析题

创造性教学其实就是有创造性的教学。

错误(1分)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以创造性教育的方式,启发、培养以及

训练学生相应的创造性动机、精神和思维。(1分)。

有创造性的教学指教师设计并组织了不寻常的活动。(1分)。

前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解决者,教师是问题设计者、寻找者、教练或听众;后者学生的角色是问

题的接受者,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2分)。

五论述题

我们(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哪些方面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呢?怎样解决?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并举例说明(5分)。

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属于学习动机的认知论观点(1分),价值期望模型认为人们在某项任务上的努力程度取决于:(1)看重任务的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1分);(2)达成目标的预期,即期望(1分)。举例(2分):要求例子契合价值期望理论,否则不给分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习榜样的影响力受榜样自身哪些特点影响。

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1分)。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1分)是否联系教学实际(1分)

3、请列举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并举例说明(至少5条)。

设置悬念,由难题引发学习,例子猜测与反馈,就一问题引发多种观念,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念产生怀疑,挑战学生知道感,挑战学生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争议,诱发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念。引起认知冲突

4、请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错误(1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1分);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1分);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1分)。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的难度有关(1分);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应该逐渐下降(2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说外部学习动机不可靠?外部学习动机损害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

1、诱因引起或促进个体学习行为均不是因为个体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带

来的替代性奖赏(2分)。首先,外部学习动机可能导致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降低。其次,他们会发展出一种工作心态,做那些以最小的努力带来最大的奖赏的事,而不是尽可能做好工作

以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奖励阻止了挑战性行为。奖励把人不当做一个生命体,旨在控制他人行

为,当个体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奖励,其效果将是惩罚性的。另外,奖励完成任务的

人实际上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人的惩罚。奖励破坏人际关系。奖励总是一种稀缺资源。容易引起

冲突和嫉妒(2分)。

2、损害学习内部动机的不是奖赏的使用,而是事先提供奖赏作为诱因和提供奖赏的方法使学生认

为:他们参与奖赏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要赚得奖赏而不得不做,而不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有价值或

能契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因此,在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时须避免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观念(4

分)。 3、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首先,运用奖赏时,目标明确,策略清晰的任务,比那

些目标模糊,学生必须发现或创设新策略的任务来说,奖赏对学习具有更好的指导效果(1分)。

其次,奖赏最好用于达标性任务的诱因,针对需要大量操练与实践的技能(比如数学计算、打

字、投篮训练等)(1分)。再次,在给出奖赏时,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欣赏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不是只想着奖赏(1分)。

六、案例题(15分)

(一)

小明很苦恼,这次期末数学考试只考了50分,他觉得这次考试失常因为题目太难,或者是因为数学考试时一紧张,一段时间内脑袋短路,也有可能是自己考试早上没吃早餐,影响发挥。

另外这学期新换了数学老师,他感觉自己不太适应这个新老师,这可能影响到了他数学的成绩。

同时,他也感觉这学期自己数学学习没以前那么投入了,很少去摸数学课本,做数学题。还有,

他觉得自己最近运气很不好,总是到处“碰壁”。

小明的期末总结里写到以上好几种情况影响了他的数学成绩。作为班主任,应如何诱导小明能让他增强后继的数学学习行为,请结合归因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1)维纳归因理论 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敗的认知解释。(2分) 解釋

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2分) 個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強

弱,取決于其对行为結果所作的归因解释。(2分) 三维度六因素(2)“加表”

(2)研究显示,内部的可控的归因,也即努力程度,往往促进学习动机水平的提升。

(二)抗战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当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巴砸另外的同学时,

就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下。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同学早已

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并对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这颗糖奖励给你”,学生惊疑不定的接过糖。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对学生说:“你用泥巴砸人时,我制止你,你立刻就停止了,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的接过糖。然后,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对学生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巴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我也要奖励你。”这时,学生已经激动得留下眼泪,说:“校长,我知道我错了,我砸得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感动的磕磕巴巴的跟陶先生说出心理的感受。陶先生笑了。从口袋中掏出第四颗糖,对那个学生说:“这颗糖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请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故事”谈谈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惩罚可以马上终止不良行为;因受到惩罚的厌恶刺激,可以寻找其他途径,也许这个途径是正确的;例如:写字潦草的孩子受到批评以后,经过临摹字帖把文字写得工整;受到惩罚的威

胁,而害怕禁止了很多违规行为;惩罚在降低某种违规行为的欲望、动机、倾向上有立即功效;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对同学们成长的意义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

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惩罚的方式有:否定性的语言评价、批评、谴责、

采取强制措施、给予处分等。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人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惩罚和奖励是构成学校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漫话教育》一书中指出: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人的重要行为动

机,是一切人类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也应该用之于青少

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用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学校教育中

的作用。惩罚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三、案例分析(30分):

1、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此案例,具体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21分)

水平1:前习俗水平(前道德阶段)

?阶段1:避罚服从取向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

水平2:习俗水平(因循阶段)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

水平3: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

2、1964年的一天,美国众多媒体相继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美国纽约市的一天晚上,凯蒂在她经验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一个持刀男子的恶意袭击。那男人刺了她数刀,她大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子:“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走,但后来他又返回来将热娜娅击倒在地,再一次刺杀她。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现场,但热娜娅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警察在调查这件事时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警。一对夫妇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就是观看这一暴力事件。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

从旁观者和当事人两个视角来分析责任分散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教训。(9分)

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从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

论述题(30分):

1、简要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个人的品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

差别:第一,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1分)。

第二,两者的方式和发挥作用不同。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1分)

第三,制约因素的差异。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理活动规律的支配(1分)

2、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3、请论述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学校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班集体的影响(1分);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1分);教师的影响(1分)。

家庭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家庭特征[即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是否健全,家庭氛围]的影响(1.5分);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的影响(1.5分)。社会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社会风气的影响(1.5分);民族文化的影响

4、结合道德品质形成的三个理论,系统阐述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辨析

自我概念和自尊是等同的概念。

四、简答

1、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父亲会对个体的早期社会性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P141

2、结合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你认为你小时候与父母形成的依恋类型是哪一种?父母常常采用的教养方式是哪种类型?安全权威

五、论述题

结合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以及当下人际关系表现出的特点,谈谈如何处理好同伴(室友/与朋友)关系?

三. 论述题(45分)

1.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2.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5分)

每个策略三分,根据答题的详细程度给分,表述得当,条例清晰的适当加分,总分不超过15分。

四. 辨析题(10分)

1.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五. 案例分析

1.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8岁,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原先是个比较活跃的人,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也不错。可自从高考没有发挥好,落榜之后近2个月来,他变得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有时还自言自语地说“活着没意思”,认为上大学是人生必经之路,考不上大学自己一生都完了。大家都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叫他出去玩儿散心也不愿意。自述最近总睡不着觉,头昏昏沉沉的、痛得厉害。

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按照ABC理论,分析一下该求助者的A、B、C各是什么?

2. 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老师问及原因,小明吞吞吐吐的说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交往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怎么努力都不管用,因此觉得很灰心丧气。请简要阐述小明这是一种什么情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3. 天天是一名高一的女生。从小就十分容易害羞,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担心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当老师提问她时,她就觉得口干、出杆、心跳剧烈,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有会晕厥的趋势。请分析天天这是什么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三、概念比较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认知风格中场独立和场依存性。

场是指外部环境。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2分)场独立性:

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

照,与人交往很少能体察入微。(2分)。

场依存性: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

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2分)。

这两种认知风格各有差异,场独立性的认知改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2分)场依存性的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在解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缺乏灵活性。(2分)

2、比较伙伴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异同。

伙伴教学:是让同年级或者高年级中能力较强、教负责的同学,经过适当培训,让他们做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老师。学生作为辅导老师,往往能很好理解被辅导的学生,被辅导的学生在他们面前也能畅所欲言。学生老师一般挑选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又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他们自身的作业完成较快,并有当老师的愿望。(4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一般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2—4人为宜,向他们布置学习任务,并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学习了材料。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材料,促进理解,互相鼓励努力学习。(4分)

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助的方式,都是只有学生参与,老师不进行教学活动。(2分)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结合遗传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析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遗传:生物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对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2分)环境: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心理发展早晚的差异;智力发展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2分)学生针对各方面的差异言之有理即可。(4分)

2、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下,试评价差异考试的优劣。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下,传统的教育有一些弊端:强化选拔功能,淡化教育功能;不能全面考察学生;不能照顾学生的差异。(2分)

差异考试,是适应个别差异考试的简称。她向学生提供适应他们水平的考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分)那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考试的类型;考试的形式;试卷模式;试卷的类型。(2分)

五、举例说明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1、请试举一例说明超常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出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措施。

超常生是指智力(或某一方面能力)显著超越平常学生的学生。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行为不良、心理障碍、教学不适等某些特殊原因,造成他们学习成绩落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学生。并能根据其定义举例。(4分)

对超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安置,如采用超常学校、超常班级、暂时性分班、随班就读。采用速成和深造。对学困生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深谙学困生三种心理,及时进行矫正:叛逆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持之以恒,富有耐心。

三、概念比较(10分)

1 气质和性格。

参考答案:

气质概念:……(2分)

性格概念:……(2分)

气质和性格都是人格特征的重要部分(2分)。相对于性格,气质的遗传性是很难改变的(2分)。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2分)。

四、辨析题(5分)

竞争与合作是相互对立的行为,因此,现实生活中二者是截然分开的。

答:竞争是指个人或群体力求胜过对方的对抗性行为(1分)。合作是群体成员为了公共利益而协力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1分)。虽然表面上看,竞争与合作是相互对立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二者却难以截然分开。竞争中常常包含着合作,合作中也常常包含着竞争(2分)。

备注:灵活掌握(1分)

五、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

绘图(5分):说明(10分)

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2分)

六、案例分析:

在国外的一座戏院,刚巧在开场的一刻,来了四位学生。第一位急匆匆奔到门口,就要入内。看门的人拦住他说:“已经开演了,根据剧院规定,开场后不得入内,以免妨碍其他观众。”这位先生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与看门人争吵起来……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走来了第二位学生,看见看门人吵得门也顾不上看了,灵机一动,立刻侧身溜了进去。第三位学生

走到门口,见状,不慌不忙,转回门外的报摊上,买了张晚报,坐在台阶上读起报来,他心中自有算盘:“看戏是休闲,看报也是休闲,看不了戏,看看报也不错”,倒也自得其乐。等到第四位学生走到门口时,见看戏无望,深深叹了口气,掉转头去,自言自语道:“嗨!我这人真倒霉,连看场戏都看不成……”他越想越难受,干脆坐在门口叹息起来。

1、请分析四位学生的气质类型,并说明其特点。

2、如果他们是您的学生,您会怎样对待?

评分标准:

1.这四位学生的气质类型和特点分别是

第一位学生是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精力充沛,能经得住强刺激;主动与人交往,乐群性高;直率急躁,情绪难以控制;思维、语言、动作反应快,但不灵活,不准确。(2分)

第二位先生是多血质,又称活泼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活波好动;善于交往,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易转移;情绪发生快,但体验不深刻。思维敏捷,随机应变,热情奔放。(2分)

第三位先生是黏液质,又称安静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安静稳重,交往适度;善于忍耐,能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不易转移;情绪慢而微弱,不易外露;思维、动作反应慢但不灵活。(2分)

第四位先生是抑郁质,又称弱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好静但孤立;情绪发生慢不外露,体验特别深;动作反应慢但准确;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内秀。(2分)灵活掌握(2分)

2. 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促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克服缺点,塑造优良的心理品质。

对多血质气质的学生,发挥他们热情奔放、机敏灵活、善于交往的优点,克服虎头蛇尾、朝秦暮楚的毛病,养成有计划、有恒心、专心致志的好习惯。(1分)

对胆汁质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热情、豪爽仗义的优点的同时,要求他们要学会自制,做事讲究方式方法。学会用理性控制自我。(1分)

对粘液质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要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固执已见的不良品质的蔓延。(1分)

对抑郁质的学生,要注意多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善于思考、情感细腻的的优势,鼓励其多参加体育活动,消除胆怯害羞、疑虑孤独等消极的不良品质的发展。(1分)

灵活掌握(1分)

七、论述题

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在情感、动作、学习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果你是教师,该如何对待这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答案:

㈠两种气质类型学生的特点(共计10分,其中2分灵活掌握)

要点:

⑴胆汁质:优点是热情、积极、精神振奋(2分),缺点是急躁,易激动,情绪易失控;(2分)

⑵抑郁质:优点是敏感、富于同情心(2分),缺点是要求不高,易受暗示,优柔寡断。(2分)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共计5分,其中2分灵活掌握)要点:

⑴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他们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1分)

⑵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组织教育活动;(1分)

⑶同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很不相同。(1分)

总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八、举例说明题

结合自己的学科,举例说明如何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说明: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学科,得分不得超过10分。

参考答案: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用词流畅性训练、联想流畅性训练、观念流畅性训练和表达的流畅性训练。(1分)

(2)思维变通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1分)(3)思维独特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和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1分)

(4)思维辩证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归纳推理能力训练和演绎推理能力训练等。(1分)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十二

第十二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5.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旨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选项) 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B)”。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 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B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 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 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A )。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 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D易受暗示性 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B) 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 三、填空题 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___问题行为综合症___”。 2.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服用药物、___内部失调____和___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D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 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称为(B)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4从动机冲突来看,“前怕狼、后怕虎”是:(B)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5 邓克尔安装蜡烛问题说明了解决问题思维中的(A) A. 功能固着; B.问题表征; C.酝酿效应; D.呈现的刺激模式 6通过严格测量脑袋的大小作为智力的高低,这种测量:(B) A. 信度高、效度高 B. 信度高、效度低 C. 信度低、效度高 D. 信度低、效度低 3 “知其然,不知情所以然”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D) A.灵感; B.联想; C.抽象; D.直觉 7“爱之愈切,知之愈深”说明了(C)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C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D 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 8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 A )。 A.独特性 B.社会性 C. 整体性 D.稳定性 9通过学校教育,同学们克服了为分数而学的想法,代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这属于(C) A 动机冲突 B动机合成 C动机的转化 D 动机系统 10 人们常说的“眼不见为净”,是下列哪种防卫机制的表现?(D) A.转移作用 B.幻想作用 C.投射作用 D.否认作用 11.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孙悟空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12.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创造思维中()的重要性。 A、准备期 B、酝酿期 C、豁朗期 D、验证期 13.“司马光砸缸”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 A.定量思维 B正向思维 C 逆向思维 D开放思维 14. 某罪犯在监狱改造期间,表现良好,并有多次立功表现,因此,法院对其减刑。这种改造罪犯的方法叫做()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15. 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 过度学习 B 记忆的恢复现象 C 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 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既然你都找到了这份文档,相信你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吧?大家都是西南大学苦命的孩纸,我总结的这套习题是2013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题库,好多书上都找不到答案,而且老师出题也不系统,乱七八糟的,我都是在网上找的,不免有些错误。我一直坚信,找不到的,或是背错了的答案都是和我没有缘分的,所以又何必强求呢O(∩_∩)O哈!为逃出老师的魔爪共同奋斗吧!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的创立时间( C ) A 1978 B 1897 C 1879 D 1798 2、科学心理学在哪个国家诞生( B )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希腊 3、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A ) A 莱比锡大学 B 哈佛大学 C 剑桥大学 D 牛津大学 4、科学心理学创立的标志是:( B ) A 《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B 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C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D 大量的人才的出现 5、弗洛伊德手上的戒指是:( A ) A 斯芬克斯像 B 钻石 C 宙斯像 D 俄狄浦斯像 6、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 ) A 师生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校园设施 D 校长 7、狼孩的例子展示了( B )因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内因 D 先天 8、下列那个学派更有可能是环境决定论:( C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9、把学生看作“较慢的计算机”的学派更有可能是:( D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10、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B )。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11、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 B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 B 遗传因素 C 学校因素 D 家庭因素 12、( C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13、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 D )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14、读书看报属于( A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15、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C )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1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华生 B 亚里士多德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7、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C )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8、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B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0、“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C )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

第一章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 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2头大聪明、眼大机灵属于( ) A 伪心理学 B 科学心理学 C 常识心理学 D 迷信 3 ( )不属于人类天生就具有的无条件反射。 A吮吸反射 B怀抱反射 C抓握反射 D 攻击反射 4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5 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6 读书看报属于()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7 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8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9 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0 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1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

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行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二)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奥地利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鹅的认母行为)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 2~3岁是技术能力(口头计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4岁是形状直觉形成的关键时期。 4~5岁是学习书面知识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他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后习题答案01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简答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 么?P34 A 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B情绪协调,心境 良好。C 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D 人格完整,悦纳自我。E 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F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2、什么是学习动机,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P87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增强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又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二者相互关联。如奥苏伯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3、什么是情绪?情绪与情感有 什么异同?P131 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主要指感情性反应的过程,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面减弱或消失。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情感的基本内涵是感情性反应方面的“觉知”,它集中表达了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方面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要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绪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P282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最主要表现。(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 。 论述题: 1、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当前大学 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哪些特点? P241 健全人格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 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其特点是 : (1)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 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 ,正确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 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 态度。(2)人际关系和谐。人格 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 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也合 适的态度。(3)独立自尊。人格 分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 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 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 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4)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 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 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5 )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 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 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正确追求;抵 制低级趣味的各种腐朽思想的侵 蚀。(6)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2、在大学生自我的完善过程中, 如何促进其“不断的自我成长”? P215 (1)正确的自我认知。“人贵有 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 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 。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 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 人的评价。(2)客观的自我评价 。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 进行正确的、全面的评价,就能 够取长补短,处理好自我与他人 、社会的关系,实现自我完善。 其方法:对镜评价、自省评价、 悦纳自我。(3)积极的自我提升 。这就是所谓的提高自我效能感 ,它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 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其 方法:调整自我期望、积极自我 暗示。(4)不断的自我成长。自 我的完善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 我监控,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 穿始终。要不断整理自己的成长 轨迹,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 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 也要分享他人成长的硕果,以促 进自己的成长。其方法:以科学 精神设计自我、以社会实践展示 自我、以不断完善超越自我。所 以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在自己的 优点面前固步自封,更不能在自 己的缺点面前陷入泥潭,而要不 断追求新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 填空题: 1、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提供专 业咨询与治疗,这体现了高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补救性功能。 2.危机干预有三种基本模式:平 衡模式、认识模式、心理转变模 式。 3.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 为经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 4.条件反射的两大范型是:经典 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5.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 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 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 通常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 略、组织策略。 6.在学校教育领域,情绪教育方 式主要分为:发展性情绪教育、 矫正性情绪教育。 7.增强挫折承受力需要做到以下 几点: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 整认识,改变归因;接受自我, 悦纳自我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 折。 8.人的一切交往活动都是因一定 的交往动机所引起的,并指向一 定的目标。 9.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密切及融洽 程度是以时空为主要参照系统的 。 10.大学生自我意识体现了特殊性 、矛盾性、复杂性和可评估性等 特点。 11.克朗伯兹认为四类因素将影响 到一个人的生涯决定,这就是遗 传和特殊能力、环境条件和事件 、学习经验以及任务取向技能。 简答题: 1、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 的途径是什么?P245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 。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其最终目 的是改正缺点、吸收优点、不断 完善自我。(2)学会自我教育。 其内容: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 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3) 增强挫折承受力。需做到:确定 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 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4)积 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6)在业余爱好中 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 询。 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需 要解决哪些矛盾?P211 (1)前瞻性的时间观与混淆的时 间观(2)自我肯定或自我怀疑( 3)预期职业成就与无所事事。( 4)性别角色认同与两性混淆。( 5)服从与领导的认同。(6)价 值观形成。 3、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大体经历 哪三个阶段?P294 第一阶段是异性疏远期。这一时 期主要发生在青春期早期。主要 表现为对性的差异极为敏感,引 起心理的不安,对异性的冷漠。 第二阶段是异性接近期。第三阶 段是两性恋爱期。 4、如何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开 展教育工作?P392 第一,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 想政治教育,促进其自信意识的 确立。第二,加强大学生特殊群 体自立精神的培养。第三,加强 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自强意识和敬 业精神的陶冶。第四,加强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加强大 学生特殊群体恋爱观及性道德观 教育。 论述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 哪些原则?P39 (1)教育性原则。教育者必须根 据学生的具体体情况,提出积极 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他他 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主体性原则。心理理教育 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育中要 遵循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 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要以大 学生为出发点,使其主体地位得 到实实在在的体现。(3)全体性 和整体性原则。(4)民主、平等 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尽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 所处的地位不同,但他们在人格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新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 化练习新版 1、单选题;;:;;;:;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_____ A: 最近发展区 B: 平衡发展区 C: 关键发展区 D: 独自发展区 ;;: ;;: 2、单选题;;:;;;:;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沉思型 B: 冲动型 C: 辐合型 D: 发散型 ;;: ;;: 3、单选题;;:;;;:;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_____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 ;;: 4、单选题;;:;;;:;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_____ A: 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 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 5、单选题;;:;;;:;小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则,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小红的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智者型 B: 沉思型 C: 辐合型 D: 场独立性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讲 练习题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 2.角色混乱 3.人格的掩饰性4.成人感 5.自卑感 6.自我评价7.自我体验8.价值观 9.积极人格 10.人格塑造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当成人感出现时, 便产生一系列独立自立的表现:他们一反以往什么都依赖成人,事事都依附教师和家长的心态, 也不再是什么都可以公开了.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社会交往,还渴望得到家长的承认. 他们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 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 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把他们当小孩对待,无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从初中起,他们开始疏远父母而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 寻找志趣相投、谈得来的伙伴.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包括自我尊重和受社会尊重两个方面。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 不仅要自己尊重自己, 而且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 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享有一定的声誉, 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青少年也不例外.青少年的自尊心的体验容易走向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一致、自尊需要得到肯定和满足时, 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如果产生矛盾, 他们的情绪就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教育者应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批评他们。 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积极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人格塑造:指青少年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人格。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 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也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 3.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 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

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 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 自律道德 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7

第七章品德的发展和培养 一、单选题 1、某同学看到“挟尸要价”新闻后,非常愤怒。这种体验是属于品德结构的()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动机 2、研究发现猴子也会欺骗,这说明道德受()的影响 A社会生物学因素B遗传因素 C生理学因 D环境因素 3、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特征是()。 A认识到法律不是死板的条文 B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C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D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4、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条文 B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C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D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6、某同学通宵打游戏,不顾及寝室其他人的感受,这种行为属于() A理性利他主义行为B自我中心性行为C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 D良心主义行为7、皮亚杰的研究结果表明()是道德发展的转折点 A5岁 B7岁C10岁 D14岁 8、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B道德发展受个体规律制约 C品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D品德对社会道德起反作用影响 9、社会会学习论是哪位学者提出的() A皮亚杰B班杜拉 C荣格 D科尔伯格 10、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处于() A小学一年级B小学三年级 C小学五年级 D初中一年级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考核

学号:155667 姓名:张争艳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本节课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 4.假想观众——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5.情感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自律道德——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我国新课改正在推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中,但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 B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B )。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2. 初二时期是_机械识记_向理解识记过渡的转折时期。 3.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6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 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2、任务开始之前设定奖赏的方法最好用于以下那种情境()。 A、创造性任务 B、常规性任务 C、偶发性任务 D、艺术性任务 3、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高级学习动机 4、有关学生动机的培养,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学生选择的榜样越优秀越好 B、给学生的建议不应太具体,越抽象越好 C、可以帮助学生把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另一学科上 D、告诉学生失败都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 5、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6、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7、下列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描述是()。 A.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制定了学习计划 B.老师告诉学生必须按计划学习 C.学生为超越同桌的成绩而发愤图强 D.学生认为自己这次考试失误是因为能力欠缺 8、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9、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0、惩罚的消极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时,惩罚“奖励”了学生 B.惩罚可以完全杜绝不良行为 C.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瓦解学生的不良行为 D.惩罚相对于奖励,更具有达到教育学生目的的优势 1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2、下列不属于内归因的描述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失败发生在彻底放弃之后 C、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D、性格决定命运 13、七岁之前的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A、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于能力 B、喜欢把自己的成就与别人进行比较 C、认识到能力与努力呈负相关 D、具有不现实的积极自我知觉 14、皮亚杰提过一个著名的论断:“智慧来源于动作”,这个论断是以下列哪种心理品质为前提的()。

2020年考研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模拟题

XX考研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模拟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几项中不属于人格结构的是() A.气质 B.性格 C.自我调控系统 D.图式 2.皮亚杰是的心理学家。() A.匈牙利 B.瑞士 C.瑞典 D.美国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已经获得客体永久性。()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4.对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B.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C.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D.已经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5.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A.乌申斯基 B.赞科夫 C.维果斯基 D.柯尔伯格 6.“最近发展区”是由提出来的。() A.赞科夫 B.列昂捷夫 C.鲁利亚 D.维果斯基 7.埃里克森是国学派的心理学家。() A.美国行为主义 B.法国精神分析 C.美国精神分析 D.德国行为主义 8.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 A.四个阶段 B.五个阶段 C.六个阶段 D.八个阶段

9.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看,青春期个体面对的最大冲 突是() A.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 B.自主与羞怯 C.勤奋感与自卑感 D.友爱亲密与孤独 10.运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心理学家是() A.德国的赫尔巴特 B.美国的埃里克森 C.美国的柯尔伯格 D.德国的柯尔伯格 11.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好孩子取向”阶段属于哪一个道德发展水平?()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好孩子水平 12.以下关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理论是根据美国社会的情况作出的划分; B.该理论中的每个阶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且具 有不可逆性; C.柯尔伯格认为人的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致; D.柯尔伯格的理论反映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13.对于智力的性别差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男性的智力普遍比女性高 B.男性较之女性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面比较强 C.女性的抽象思维比男性更优秀一些

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题库

第四章 样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并组织了一些不寻常的活动,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这体现是() A创造性教学 B有创造性的教学 C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D 以创造性为目标的教学 2、推陈出新”和“前所未有”是()的两种表现形式 A 新颖性 B 适应性 C 科学性 D 发散性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是() A 聚合发散性B新颖适用性C 科学可行性D 流畅变通性 4、能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指的是思维的哪种特性()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敏感性 D独特性 5、智力激励法又叫() A头脑风暴法B六顶帽子思维法 C强制联想法 D类比联想法 6、孙膑到魏国求职这一典故中运用了什么策略思维() A批判思维 B逆向思维 C模糊思维 D发散思维 7、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可以体现思维的哪种特性() A流畅性 B变通性 C发散性 D独特性 8、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散项目的范围大或维度多,说明思维的哪种特性强()A流畅性 B变通性 C发散性 D独特性 9、面临大量信息能提取出有用信息,表现为一种“低进高出”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 A模糊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聚合思维 10、突出解放思想,是会议基础,体现的是智力激励法中的哪一原则() A自由思考原则 B禁止评判原则 C谋求数量原则 D结合改善原则 11、追求活跃气氛、是发挥创造性保证,体现的是智力激励法中的哪一原则()A自由思考原则 B谋求数量原则C禁止评判原则D结合改善原则 12、强调数量,是获得最佳和高质量设想,体现的是智力激励法中的哪一原则()A自由思考原则 B禁止评判原则 C谋求数量原则 D结合改善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_《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_《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来源:天津教师招聘网 第二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1、小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使用相关的实物教具,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 )。(2005)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哪个时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 (2006) A.学前期 B.学龄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3、埃里克森认为下列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 (2007) A.学前期 B.学龄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4、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 )阶段表现最为明显。(2009)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2010)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6、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处于( )。(2011) A.0—2 B.2—7 C.7—11 D.11—15 7、【填空题】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 )的过程。(2005、2009) 8、【填空题】认知方式可分为沉思型和( )。(2006) 9、【填空题】认知方式可分为场依存型和( )。(2007) 10、【填空题】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2008) 11、【填空题】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和在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 ) 。(2010) 12、【填空题】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为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 )。(2011) 13、【判断题】在认知风格中场独立要比场依存好些。(2005) 14、【判断题】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不好外语了。(2006) 15、【判断题】小学生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2007) 16、【判断题】场独立比场依存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更高。(2008) 17、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0) 18、简述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类型。 参考答案及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