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互动

1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互动

1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互动
1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互动

第一部分导论

1、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互动

1.1 对“经济社会学的”各种界定

“经济社会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涂尔干1898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1。在该年鉴中,社会学被分为若干分支,包括:一般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美学社会学等。

要理解作为社会学分支的经济社会学在涂尔干那里究竟具有怎样的涵义,首先有必要说明涂尔干所理解的社会学。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那么什么是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这样的性质:第一,对于个人意识而言具有外在性;第二,它对于个人意识产生或容易产生强制作用。他还指出,社会事实的存在有赖于许多个人的合作产生出不以单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方式和判断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可以使用“institution”一词在稍加扩展的意义上来表达。在把一切由集体所确定的信仰和行为方式称为“institution”(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把社会学界定为关于制度及其产生与功能的科学。(迪尔凯姆,1995,第16-19页)从涂尔干对社会学的理解中,我们不难推知他所理解的经济社会学的基本性质。

熊彼特是一个对经济学和社会学都很有研究的学者。在年轻时代,他不仅曾就教于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维塞尔和庞巴维克、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建者马歇尔,而且为德国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看重。韦伯主编《社会经济学大纲》时,选择了当时不满三十岁的熊彼特写作第一部第一卷的一部分。基于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了解,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指出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社会学,即“经济社会学”。而他所说的“经济社会学”,指的是“同事件的经济进程的社会结构相关的”研究,这里的“社会结构因素”包括劳动分工、土地私有制的起源、经济自由、法律上的安全等。(熊彼特,1912/1990,第67页)后来在《经济分析史》中,他又对经济分析和经济社会学做了这样的区分:“经济分析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在任何时候怎样行为以及产生什么经济效果;经济社会学处理的问题是他们怎么会这样行动的。”2在研究怎样会如此行动时,他特别强调指出社会制度的作用。(熊彼特,1952/1996,第41页)

富永健一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中——这是中国国内翻译最早的“经济社会学”教材——,对“经济社会学”是这样定义的:“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富永健一,1974/1984,第3页)

在较新近的著作中,斯梅尔瑟和斯维特博格给经济社会学以这样的定义:“经济社会学——使用韦伯和涂尔干提出的用语——可以十分简单地被定义为将社会学视角应用于经济现象。一个类似但更为精确的版本是,将社会学的参考框架、变量和解释模型用于有关稀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活动的复合体。”而关于社会学的视角,斯梅尔瑟曾讲到了四点:人际互动、集团、社会结构(制度)、社会控制;近年来,又有社会网络、性别以及文化背景成为经济社会学的特殊视角。(Smelser and Swedberg, 1994,P3)不少社会学家都采用类似的定义。

斯维特博格在2003年出版的《经济社会学原理》一书当中,做了这样的界定:“经1一批年轻的社会学者围绕法国《社会学年鉴》形成了一个群体,被称为社会学年鉴学派。

2熊彼特说,他相信这句话出自格哈特.科姆先生之口。

济社会学可以简略地定义为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经济现象,并试图用社会学的传统解释经济现象。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目标一致,而且与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大体相似。但是在一点上,经济社会学与普通经济学是截然不同的,那就是,经济社会学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斯维特博格,2003/2005)

中国学者朱国宏在其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中,强调了经济社会学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所具有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性质。(朱国宏,1999,第1页)

上面所列,并不完整。如果仔细考察,还会列举出以其他一些方式所下的定义。

还有这样的情况,某些人将之归入经济社会学的内容,另一些人则将其冠以其他的名称。最有代表性的现象之一是韦伯所称谓的“社会经济学”。其核心内容被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们纳入经济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但是韦伯并没有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另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现代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许多研究,若按照涂尔干、熊彼特当初的理解,正是属于经济社会学的范畴。

产生不同定义的原因,有的可以归结到学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有的则出于学者个人在进行知识整理和集成时的偏好。

在本讲义中,我们对经济社会学做这样的概括性描述:经济社会学是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学科,它试图对包括市场组织在内的诸种社会组织,对包括追求货币收入目标和其他目标在内的行为,对包括经济增长(衰退)和其他社会现象在内的社会运行状态做系统的分析和解释;在分析和解释中,它力求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传统假设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假设和分析工具。

1.2 学科边界的模糊性

按照通常的做法,在写一部关于某个学科的教科书或讲授这门学科课程的时候,总要先说明这个学科定义。我们在上面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定义不够明确,那么似乎就需要讨论清楚。这被认为是一个科学的做法,因为科学的陈述要求概念明确。我们看到,学科定义确实成了某些人争论不休的问题。

无疑,既然要写、要讲一门学科,对其范围做出界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对本讲义中所将要讲到的“经济社会学”做了初步界定后,在这里特别想要说明的是,界定学科的对象、范围,与界定科学概念、变量关系、命题的前提条件是不同的。这是两件性质不同的事。

界定概念、变量关系、命题的前提条件是科学活动的核心内容。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提出假设或猜想,并进行检验。要使检验有效进行,就需要尽可能地将概念、命题和预设条件界定清楚。就某一特定关系的研究来说,认识的深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反复进行的假设和检验过程中,概念、命题和预设条件得到越来越清晰的界定。

与此不同,学科的建构是一个集成过程。它是在一系列的关系已经被发现,一系列科学概念已经提出,一系列命题已经被证明(在原则上说,还将被继续检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以比较系统、适当的方式加以整理。当然在整理过程中,有时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出假设、进行检验,从事前面讲到的那种科学活动,但严格说来,这些活动已经溢出了学科建构的范围,它只不过表明了现实学术活动的复杂性。在学科建构中,内容的取舍以便于系统表达为原则。这时对学科对象、范围只要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就可以了,而无须追求像提出假设和检验活动中的那种尽可能的精确性。此外,由于这是一个集成过程,而被集成的素材在不断变化,因此,学科边界势必是游移的、模糊的。刻意追求学科范围的精确性,甚至就此进行无休止的争论,是在做学术无用功,徒劳无益。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本讲义中,也只是对经济社会学给出了一个大致的界定。

1.3 经济学和社会学关系的简史

不论学者们对“经济社会学”如何定义,有一点是可以确定下来的,那就是这一学科和经济学、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关。所以,了解这两个学科的关系史,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社会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关系史上,有几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变化过程。这几个重要的变化过程是:社会科学理念的兴起,经济学的边际革命,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

社会科学理念的兴起

人类对社会事物进行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有意识地把对社会的研究作为“科学”活动来对待,却是近代以来,特别是随着自然科学获得显著学术地位之后的事。在这一过程中,孔德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他正是在强调科学研究的实证性并试图把对社会的研究变成一门基础科学时使用了“社会学”这一用语。

在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名称之前很久,“政治经济学”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以亚当·斯密的重要政治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的发表时间为标志(1767年),就比“社会学”这个名称的提出早八十年。至于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事物的学科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是从事研究的人有意识地把它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时间并不长。孔德在提出要发展一门作为基础科学的社会学的同时,批评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的非科学性。由此引发了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一次方法论之争。

作为这次方法论的讨论和争论的结果,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明确了实证的经济学和规范的经济学的区别。前者关注事实“是什么”,其中不诉诸价值判断,后者则关注“应当如何”,是以价值判断为前提的。同时,经济学家们坚持经济学可以作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对独立的学科来发展的路线,认为建立统一的社会科学为时尚早。而社会学家在强调将社会研究变成科学的同时,一些人则在为统一的社会科学的建立而努力。

* * *

理论史资料1.1:孔德对政治经济学的批评和经济学家的回应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批评,他的批评主要包括:

(1)对经济不能和社会其他部分相隔绝来进行研究;

(2)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和社会其他部分隔绝开来,是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因此它并不构成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

(3)形而上学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学在方法上过于抽象并过分依靠演绎。

此外,他还批评经济学家超出常理地仇视国家干预,忽视工人阶级蒙受的痛苦。

孔德的批评最初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们的重视,但随着他的实证哲学的影响扩大,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些问题。于是产生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次方法论之争。经济学家们表达了这样一些看法:

(1)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学科分工是必要的,经济学可以成为一门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比如,马歇尔对于孔德等人认为对“人类社会行为任何有益的研究,其范围和整个社会科学一样广泛”的看法表示反对,对于“他们力劝经济学家放弃经济学研究,而专心致志共同发展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社会科学”的策略不表赞成。他的看法是:“人

类社会行为的范围太广太繁杂,是不能单独由一种科学加以分析和解释的。”他认为,当时谈论统一社会科学的更高权威性(指孔德的社会学)还为时过早,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马歇尔,1890/1981,第414-415页)。

(2)对社会现象加以抽象对科学研究来说是必要的、有用的,演绎方法也是有用的。

(3)在科学研究中不应使用道德尺度和政治尺度,应区分对事实的研究和价值判断。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在《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一书中(1891年)区分了“实证的”和“规范的”经济学研究。实证研究,关注的是事实;而规范的研究是含有价值判断的。约翰·凯恩斯的这部著作被许多经济学家们认为是这次方法论之争的一个总结性成果。而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划分一直被今天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 * *

理论史资料1.2:韦伯论经济学的由实用“术”到科学的转变

二十世纪初,针对在德国经济学界发生的经济学研究中的是否应当有价值判断问题,韦伯在讨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时回顾了经济学的演变:“经济学如同其他任何文化科学一样,它的发生和建立,都可以说是本于实用的需要。对于国家的一定政策,加以伦理的价值判断,这可以说是经济思考的最初的目的。经济学原来的性质既然是如此,因而经济学的原意其实与临床医学是一样的,是一种实用的‘术’;……不过,这种认识或做法,到现在已经渐渐变了。一般人虽还没有能够区分‘存在’和‘应当’,但是他们已经觉悟到经济学不是实用的处方。”

他认为,“经济科学应告知我们的,只是‘人做什么’?‘人正想做什么’?或‘人能做什么’?而不应告诉我们‘人应做什么’”,“推崇规范和理想,实际上已脱离了经验科学的范围”。“经验科学的内容,只能是通过因果链条而认识事实和真相。至于伦理的以及社会的理想,则不应在范围以内。所谓的伦理即社会的理想,只存在于各个人的主观意识中,而不能客观地加以把握。”“凡是规范的理想和伦理的价值判断,都是各个人的信仰和良心问题,不能用科学加以说明。”他强调,“在经验科学的领域之内,我们既不可树立规范的理想,同时也不可加以伦理的价值判断。”

* * *

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学派兴起。这些经济学家一改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成本—劳动的角度研究商品价值—价格的传统,而强调从需求和效用的角度来解释价值和价格,同时提供了“边际”概念和数学分析工具。此后,经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之手,将古典经济学从生产角度解释价格和边际效用经济学从效用角度解释价格在边际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包括边际成本、边际生产力、边际效用等),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新古典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边际分析成为经济学的主流风格。

“边际”这个经济学概念可以用微分学中的“增量”来描述。边际分析特别适合于使用微积分工具,而这种工具的使用,又进一步强化经济学家对边际分析的偏爱。微积分的运用,使最大化分析成为轻而易举的,从而推动了经济学中极大化范式的形成。当经济学家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大化问题上时,撇开了那些一时无法进入这种范式加以分析的问题和现象,也更少注意本学科之外的特别是与最大化无关的研究。而社会学家当

时的广阔的研究视野,也很少使他们有兴趣去注意经济学家围绕最大化、价格、均衡概念展开的微观分析。

经济学经历边际革命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和社会学处于疏远状态,相互之间很少关心对方的研究。虽然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试图打破两个学科之间冷寂的边界的人物,但是未能形成强大的潮流。

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

自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向,互动日益密切。而这种趋势目前还在发展之中。在两个学科的互动中,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相互进入对方的传统研究领域

经济学边际革命以后,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逐渐形成了各自传统的研究领域。经济学以市场交易为其核心研究领域,而社会学则以婚姻、家庭、犯罪、组织、制度等为其传统研究领域。这种状况正在被改变。

在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密切互动中一个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是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从70年代起,贝克尔用他所归纳的经济学方法,即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函数稳定假定,着手对婚姻、家庭、歧视、犯罪等社会学传统问题进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成果。事实上,贝克尔在他的分析中,吸收了社会学的一些研究视角,并由此修改了经济学的传统模型(贝克尔,1976/1993;Becker and Murphy ,2000)。

交易成本经济学将市场组织、厂商层级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形式统一到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来分析,从而进入了自韦伯以来一向为社会学占有的层级制研究领域;(Williamson,1975)产权经济学不仅注意到不同的产权制度对行为的影响,而且特别关注到制度的不完全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对产权的不断建构过程,从而以更为精细的研究姿态进入到社会学家关于“结构与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巴泽尔,1989/1997)立宪经济学对集体行动、集体选择、政治过程、政府行为进行了独到的研究,进入了传统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布坎南,塔洛克,1962/2000;奥尔森,1971/1995)新制度的经济史研究,以更为精巧的工具实现着韦伯试图将理论和历史分析打通的理想,并将社会学的某些有关变迁的理论视角融进分析框架。(诺思,1981/1991)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改变了以往的经济学把决策看成是不关注他人反应的个人规划过程的缺陷,把直接的人际互动引进研究,并得出一个又一个有逻辑预测力的模型,这无疑使人际互动不再成为社会学家的研究专利。

在社会学方面,美国新经济社会学采用社会学的概念、方法和视角,直插经济学的传统分析领域——市场。例如,格拉诺维特针对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市场分析中提出的搜寻理论,提出了供给和需求如何匹配的问题,并选择劳动力市场作为入手点,从社会学家熟悉的人际关系网络视角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信息质量、强关系和弱关系对信息的影响等重要命题,为市场分析开辟了一条新路。(Granovetter,1974)又如,博特从经济学和社会学公认的“市场生产函数”为起点,将影响回报率的“机会”问题和博

弈者的社会网络联系起来,分析了能够带来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的有效网络的构造形式,提出了“结构洞”理论。(Burt, 1992)

(2)传统的学科边界更加模糊

学科之间本来也没有截然清晰的边界,而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进入对方传统研究领域使传统的学科边界更加模糊。1990年斯维特博格编写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一书,记述了对十几个热心两个学科互动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访谈,其中讨论的一个主题便是新的学科边界。一些学者预见,未来的发展将表现为各社会科学之间,而不仅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边界的普遍模糊。(Swedberg,1990)

边界的模糊不仅是外在地表现为领域的交叉,而且内在地体现为研究风格乃至基本假设的转变。有的学者,如林登博格指出经济学和社会学正在出现新的趋同。他认为,传统的分工格局是,经济学研究高度概括的抽象理论,而研究复杂现实的重任则落在社会学肩上。但这已经过时了。两个学科正在迅速地趋同,它们的理论基础,即关于人的假设正共同迅速趋向于RREEMM(足智多谋的、受限制的、有预期的、评价的、最大化的人)。这种“人”类似于社会-经济人(Homo Socio-economics)。在趋同的形势下,两个学科将以与以前很不同的方式互动。比如,经济学家必须学会使他们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复杂性,而社会学家将放弃从最复杂的叙述着手分析的习惯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无论在经济学还是在社会学中,都必须在各自原有的研究基地上扩大,从“尽可能简单”到“必要的复杂”。又如,在旧的分工中,经济学家假定偏好是给定的,而社会学家则探讨这些偏好,这种分工已经过时了。再如,两个学科的旧有核心概念是不同的,经济学强调相对价格的重要性,而社会学则重视环境,在新的趋同中,核心概念的位置和相互适应问题将受到重视。(林登博格,1998)当然,某些方面的趋同,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学科已可融为一体。

(3)学科分界标准的不确定

有关经济学和社会学学科边界的讨论引出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这两个学科之间分界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按研究领域划分?如上所述,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各自进入对方传统领域的条件下,按领域划分的有效性无疑会弱化。当然,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两学科的研究领域大量重叠,但是各自的核心领域仍是不同的。经济学以市场交易机制为研究核心;社会学的研究核心领域虽不如经济学那样集中,但几个主要的聚焦点却不难辨识,比如,社会结构就是核心领域之一。然而,在学科各自分离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核心领域,在学科间的互动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未必不会发生变化甚至转移。这也是弱化领域标准的一个因素。

按方法划分?但哪种方法是哪个学科特有的也很难说得一定。一种流行的看法是,经济学注重逻辑演绎,而社会学注重归纳。但这只是传统风格而已。问题在于,经济学有什么内在的学术发展逻辑而拒绝归纳?社会学有什么内在的学术发展逻辑拒绝演

绎?其根据何在,至少需要澄清。数理社会学的出现,是社会学开始注重逻辑演绎的一个征兆;而经济学开始注意案例分析,也说明新的风格正在被接受。

按内在基本假设,比如关于人的基本假设划分?上面已讲到,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

新的互动中,至少在某些研究群体中,对人的基本假设有趋于一致的迹象。事实上,自新制度经济学崛起之后,对那种认为经济学的“人”是完全独立的原子而丝毫没有社会化的看法(这种看法本来就有误解),已无反驳之必要了。

按基本问题划分?按终极目的划分?按问题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划分?……我们还

可以写出一个划分标准系列。这里不准备意义讨论。以上所说,并不意味着两个学科之间,已找不出界限,而仅仅表明,在新的日益密切的互动中,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分界标准变得不确定了。

(4)学科的学派化趋向或学科和学派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学科的边界模糊,分界标准不确定的条件下,学科似乎呈现出某种学派化的趋势。或者说,学科和学派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特别是,当仅以研究方法、风格、文献传统为标志来实现区隔时,学派的意味更强。

(5)跨学科学派的出现

和学科与学派间界限的模糊相联系,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跨学科的学派。比如,经济学家贝克尔和社会学家科尔曼,被看做是理性选择学派的代表。公共选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布坎南也承认,他和某些社会学家,比和主流经济学家更接近。(Swedberg,1990)不过需要指出,注重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交流、互动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活动,形成了一种意向,但并不构成一个学派,他们之间差异有时很大。

(6)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结合点或对话点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产生了一系列明确的、有实证意义的问题。一些有潜力的结合点或对话点出现了,比如:人际网络和信息、人际网络和市场结构、社会资本和资源配置、经济生活中的信任、关系合同、产权制度和社会认知、经济生活中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交易费用和组织、制度变迁、个人效用和集体行动、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偏好和社会环境及生活经历、不确定性和公平理念等。

1.4 经济学和社会学互动中的几种重要的研究策略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研究策略。斯维特博格和格拉诺维特归纳了当前重新建构经济学和社会学关系的一些最有影响的策略。它们包括:(1)理性选择社会学。其基本思想是,来自新古典经济学的若干核心要素(个体主义方法、最大化行为假定、系统均衡、社会最优)和来自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放弃控制获得效用、社会资本、权利的社会起源、制度)可以结合起来处理广泛的社会论题。其代表人物有:詹姆斯·科尔曼、加里·贝克尔、迈克尔·赫克特等。

(2)新经济社会学。这种研究策略的基本主张是,传统上属于经济学家地盘中的许多经济问题能够在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进行富有成果的分析。代表人物有:马克·格拉诺维特、哈里森·C·怀特、维维阿纳·泽利泽尔等。

(3)社会经济学。这一派强调,新古典经济学不足以解决经济问题,包含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的许多视角,应该被利用。其代表人物有阿米泰·埃特齐欧尼等来自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一些学者。

(4)PSA经济学,即心理-社会-人类学的经济学。其思想是,通过将心理学、社会

学和人类学的某些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家的模型,许多长期迷惑经济学家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阿克罗夫。

(5)交易成本经济学或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研究策略是,在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统一的分析、理解制度的界定与变迁。主要代表者是奥利弗·威廉姆森。(Swedberg and Granovetter, 1992, P2)

这个概括事实上并没有穷尽各种各样的研究策略,但它已经使我们看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

1.5 本讲义的研究和集成策略

在关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本讲义采取的研究和知识集成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A.基本假设和视角

(1)现代经济学在效用最大化行为假设下,取得了许多成果。其研究范围从物质财富生产和交换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经济学因此而成为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学科。本书接受效用最大化假设。对于这一假设的内涵,在下面的章节中会有详细的说明。

(2)本书特别注意采用与他人的联系中把握个人行为的视角,这一视角主要来自社会学,而在主流经济学中并不特别强调。在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领地——市场机制的研究中,每个人都被假设为只对价格起反应,他人如果说存在,也都是隐藏在价格的后面。当然,近年来博弈论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迅速扩展,说明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人际互动的经济学是有严重缺陷的。虽然经济学已经在调整,已经在变化,但是,我们宁可把与他人的联系中把握个人行为看作是来自社会学的视角。这毕竟是社会学的传统。

(3)主流经济学中并不强调人们对相对地位的敏感性,本书将关注这个方面。这也是社会学的一个传统。地位的分化和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是一个重要维度。

(4)制度为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共同关心。当代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承认人的行为受制度的约束,同时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建构制度。制度分析的重要成果将被吸收进经济社会学当中。

(5)在主流经济学中,人的偏好被处理成既定的,对它只作假定,不做解释和分析。但是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这样处理问题,某些经济学家对偏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而社会学的许多研究事实上都涉及到偏好的形成和改变。本讲义将吸收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B.理论耦合

怎样把本来不是在一个体系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有机地组合起来?这是编写一部教

材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种做法是按照研究对象归类。比如把研究厂商的理论放在一起,把研究国家的理

论都放在一起,如此等等。这种归类的方法的优点是便于学生了解与某一对象有关的各种研究路径和观点,但缺点是不同部分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还有一种做法是索性分流派来讲。我在第一次讲“经济社会学”这门课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这事实上是没有进行有机的理论组合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人了解如何利用不同的方法、视角来处理问题,就局部而言也比较系统。缺点是整体系统性差,有的地方会出现知识空缺,有时内容又有重复。

这两种做法都不是真正的理论耦合。本讲义现在的做法是,考察不同体系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通过指出前提条件之间的差异、关联,通过联系前提条件变化的讨论,使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做法无疑更具有挑战性,它要求自己对许多理论模型存在的前提条件或假设加以考察和说明。幸运的是,有不少理论模型本身就十分注意前提条件或假设的讨论,这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方便。但即使如此,也还有一些隐含的假设需要挖掘和明示。至于有的理论,以往并没有十分重视对其前提和假设的讨论,那就更需要在此下一番工夫。在做这样的工作的时候,由于自己能力的限制,一定会产生错误或潜在的错误。如果读者发现了错误,并因此而深化了理论,那我将十分高兴,因为这正是我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整合理论所欲求的。这种做法就其内在精神而言,是在追求相对完美的同时使理论缺陷更易于暴露。这是我所理解的科学精神中的应有之意。此外,我也意识到这种做法存在的一种危险——当然也和自己能力的限制有关——,那就是会把一些在前提和假设层面上暂时说不清联系的内容舍掉。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事。为了不至于使那些重要的内容成为本书采用的理论整合方法的牺牲品,我将把这样的内容放在注释中处理。

C.叙述方式

概括地说,本讲义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为集中精力讨论某些变量间的关系,先控制其他变量,将其影响作为既定条件来处理,然后在进一步讨论这些被控制的变量如何变动。本书几个大部分之间,便是这样处理的。具体而言:

本书将首先在给定制度、地位、偏好的条件下讨论经济体系的运行。给定条件,并不意味着这些条件是不变的,是常量,事实上我们常常要说明,当这些条件不同的时候,经济体系的运行会有什么差异。所谓给定,只是不讨论它们何以如此变化,或者说,在理论阐述中把它们处理为外生变量,而不是内生变量;进而,我们将讨论制度如何在经济过程中产生和实施,也就是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然后,我们讨论偏好是如何变动的;更进一步,再讨论社会地位如何内生地分化。在这种叙述中,理论耦合将被展现出来。

深思的读者将立即会提出:当你在把那些首先作为既定条件的因素作为变量来处理之后,你是否还应该重新把那些已经讨论过的东西,如经济运行机制,再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加以讨论?这样的讨论,难道不是非常必要的吗?

对于这些读者,我们只能遗憾地回答:在本讲义中没有对前面已经讨论的部分再做循环深化讨论的计划。之所以如此,首先是考虑到,一本教科书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本书所涉及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少了;其次,如果进行循环深化讨论,那么我们将会发现,

有许多环节还是有待探讨的,而不仅仅是有待集成。这些环节上的研究,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论文来完成,而不是在一部教科书中来做。不过,尽管我在本书中没有那样的计划,但是我相信,循环深化讨论将是非常有趣的,并会有所发现。

概念:

熊彼特理解的“经济社会学”

斯梅尔瑟和斯维特博格给经济社会学下的定义

理性选择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

社会经济学

PSA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思考题:

1、你碰到过内容空洞的“学科”吗?你认为,这是怎么造成的?

2、如果通过讨论什么是“经济”来理解什么是“经济学”,通过讨论什么是“社会”来理解什么是“社会学”,通过讨论什么是“经济”和“社会”来理解什么是“经济社会学”,会出现怎样的困难?

3、为什么学科边界常常是模糊的?

参考文献:

奥尔森,1971/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巴泽尔,1989/1997,《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贝克尔,加里.,1976/199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Becker Gary S. and Murphy Kevin M., 2000, Social Economics: Market Behavior in a Social Environ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布坎南,M. 詹姆斯.、塔洛克,戈登.,1962/2000,《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urt, Ronald. 1992, Struc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 Mark. 1974,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林登博格,1998,“组织理论的新推动力”,载于菲吕博顿、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第138-149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马歇尔,1890/1981,《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诺思,1981/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熊彼特,1912/1990,《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2/1996,《经济分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国宏(主编),1999,《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Smelser, Neil J. and Swedberg, Richard. 1994,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y”, Neil J.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itors],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wedberg, Richard. and Granovetter,Mark. 1992, “ Intrductio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ited],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Westview Press.

Swedberg, Richard. 1990,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Free Press.

斯维特博格,理查德·,2003/2005,《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与人生

经济学与人生 摘要: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学科,其中的许多原则效应,表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则,然而,这些规则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中也同样没有错。我们人生中的计划抉择,在一般看来,有时候很难,但从经济学上来思考,却立刻变得很简单,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发展,寻找最优利于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我们的人生中的抉择恰好也是为了自己最好的活着,目的都是一样的。所以,经济学中的许多道理完全可以用来经营我们的人生。 Abstract: the economics is a cours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aw of the discipline, many of these principles e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ules, however, these rules used in our daily life and life planning also not wrong. The life of our plan choice, in the general opinion, sometimes it's hard to, but came up from the economic thinking, and immediately became very simple, the truth is simple. 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looking for the best economic benefit to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and our life is just for your own choice of the best alive, the purpose is the same. So, many of the economics is can be used to the running of our complete life.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经济学有三大原则:成本收益原则、边际均衡原则和风险收益原则,可以理解为对于某件事做或不做、做多少合适、什么时候推出。如何把你人生的资源(金钱、更重要的事时间、精力)在各种选择之间做出合理的分配呢?记住第一要优先选择效用大的,第二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每一元钱或每一分钟用于每件事产生的效用要相等——达到均衡。这里切实关系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果在某件事上消耗的资源太少,边际效用很高,请不要吝啬;如果在某件事上消耗的资源太多,边际效用太低,(甚至边际效用为负),此为过犹不及。 经济学中的思维方式对于在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解答起来确实如此简单,更是可以改变你的人生。经济学的博弈论中非常受人们的追捧,其间自然是因为博弈论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得不让人们佩服。 囚徒的困境的故事里,说有两个小偷,同时被警察抓了,但证据不足,就把他们两个关在两个隔离的房间里面被“严刑”逼供,他们两个都可以选择说谎或者坦白,承认或者不承认。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个人都不承认,两人均无罪释放;如果有人都承认,两人判2年;如果一个人承认,一个人不承认,承认的人是污点证人,减刑,判1年,不承认的人妨碍司法公正罪加一等,判10年。这样两个人在无法沟通,或者沟通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决策,称为博弈。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囚徒”会如何选择(博弈)呢?如果你是囚徒,你可以认真想一想,你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对方的决策随机,而你承认的话,你的最好情况是判一年,最坏情况是判3年;如果里不承认的话,最好情况是无罪释放,最坏情况是判10年。你会怎么选择,如果博弈只是一次,你可能会选择不承认,赌一把,可能很幸运,你无罪释放了。但是如果博弈是多次的,你被判10年监禁,你严重明白10年和2年的区别,10年出狱后再让你再决策一次,你会怎么选择?记住,你承认的话最不好就是2年,好的话1年就完事了。不管你信不信,我会选择承认,坦白从宽。 博弈多次,互相有输赢以后,大家都会这样想,所以均衡点在坦白从宽那里,大家都判3年。这里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原则就是:最坏情况最好。我们可以演绎一下“囚徒困境”,变成做“生意人困境”:你可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 ? 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 ?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 ?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 ?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 ?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 ?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 ?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 ?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 ?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 ?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 ?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经济社会学A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 ?1、现实的需要 ?2、学科建设的需要 ?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 ?帕森斯、斯梅尔瑟 ?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社会学概论之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触、沟通等方式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社会存在于社会互动过程之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几乎随时随地都要与他人发生接触和交往,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在相互地影响。 由此可知,任何社会互动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互动主体必须发生相互的接触;互动主体对于互动符号的意义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然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而且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社会互动的情景有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对于二人关系,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对于三人关系,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对多人关系,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在大学中,这几种关系都非常普遍。例如我们现在的宿舍有三个人,因此,在各种事情的处理上,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其他两个人的想法。在各种活动中,例如运动会、晚会等等这种大型群体,需要考虑的因素则会更多。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社会互动可以分为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性关系。 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日本社会学与经济学研究计划书怎么写

日本社会学与经济学研究计划书怎么写 日本社会学和经济学专业的研究计划书怎么写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2020年日本社会学与经济学计划书怎么写 1基本构成 ?研究背景: 一般文理科的研究背景都由先行研究和研究动机组成(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参照之前的文章)。而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背景还要加上社会背景(在这里先行研究可以提几个重要的,社会背景需要写的详细一点)。 你要针对什么社会问题、什么新兴产业、什么经济政策来进行研究,那么你就得简略地说明这几年这个社会问题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新兴产业是怎么兴起的、这个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等等。如果你要研究的是已经形成而且被人反复研究的社会问题,那你就要说明这个现象最近有什么新的进展(比如有很大的新闻很大的社会反响等)。 ?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来阐述本次研究想要达到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研究计划书要需要写出这个研究对当下的社会或经济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意义。 ?研究方法:社会调查(问卷调查)、计量分析等 ?参考文献 2

研究计划书例文 研究テーマ:○○の▼▼について 研究要旨 近年???の???が困難となっている原因の一つは、???にあると予想される。本研究では、国内の???の???及び???について実態調査し、現状の把握と課題の抽出を行う。そして、???についての対応策を検討するつもりである。 研究背景 昨今の???に見られるように、???は、近年飛躍的に進歩しており、今後これらの新産業を担うのは、〇〇である。 日本では以前、???をきっかけに???という変化が起きた。世間では「???」と言われ、???が重視された時期である。この頃は???であった。しかしここ数年、○○の▼▼を取り巻く環境は悪化してきている。例えば、???を見てみると、???である。この状況を受けてか、???は???と低下傾向にある。 また、○○の???の状況を調べると、???は???と少なく、???も???をピークに縮小傾向にある。そして現在、???の規模は、米国で???、欧州で???であるのに対して、日本では僅か???でしかない。加えて欧米では???が???されている。つまり、現状では、国際競争の観点から言えば、日本の○○は▼▼の面で大変不利な状況にあるといえる。このことは、例えば、△△△という報告の中でも指摘されている。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论经济学和相邻学科 科斯的著作《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中,有一篇文章谈及经济学相之于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同点与研究经济学的优势。名为“经济学和相邻学科”。本文即论述科斯对于该文章的写作思路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科斯既然提及了“相邻学科”这一概念,他文章开头便陈述了“学科的边界”这一概念。是什么决定了学科之间的边界?他自己的观点是学科的边界是由竞争决定的。他认为每个领域的学者都有扩大自己研究领域并将另外领域的学者逐出的欲望。所以在两方的竞争中,学科的边界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之后解释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科,及所谈论的相邻学科。 之后科斯便诠释为什么经济学家能够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所有的社会 学科,而这就是他本文所重点论述的内容。之后的论述以“提出解释——驳论——再提出解释——驳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第一种解释是经济学家已经解决经济体系的主要问题,为找到新的课题而进入其他领域。科斯提出任意经济领域不可能找不出可供研究的未解答的问题,于是解释不能接受。第二种解释是现代经济学家的兴趣更为广泛,从而扩大了研究领域。然而通过观察发现,经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的研究范围相之于现代经济学家更为广泛,现代反而更专,更精于数学演算,从而驳斥。第三种解释是经济学理论或经济学分析方法可以构成经济学家涉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手段。经济学家的决定性优势在于他们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或方法是把人当作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然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种经济学智慧,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也会获得这种方法,而使经济学家失去其优势。最后,科斯提出他自己的观点。经济学家的优势在于:一.经济学家把经济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依赖的系统来研究,因此相对于那些不太把体系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学者相比,经济学家更可能揭示社会体系中的基本相互关系;二.经济学研究很难忽略那些在所有社会体系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的明显因素。而经济学家进入其他领域的动机在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同时可以促进其对经济体系的研究。 在本文中科斯还穿插提到了如何定义经济学的问题。他认为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学科黏合力”。即是说共同的分析技巧、共同的理论或方法以及共同的研究对象将研究不同领域的人分到了不同的类别。也就是说是研究对象——即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概念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布鲁默 符号互动理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为: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务,这些符号都是能够由意义地代表另一事务地,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地;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戈夫曼 拟剧论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提出了常人方法学这一词。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二)交换的类型 交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三)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二、合作 (一)合作的概念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二)合作的类型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中“人”的预设对二者方法论的思考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中“人”的预设对二者方法论的思考 ” [摘要]: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均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的,而社会学则更多关注到“社会”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本文从两个学科中对“人”的不同前提假设的形成与修正、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各自方法论的价值与缺陷,提出二者相互借鉴的必要与可能。 [关键词]:经济学,社会学,“经济人”,方法论 人与社会是社会科学各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不同的学科对二者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认识,经济学和社会学尤其如是,甚至其作为学科的分野,与其说是从关注领域的不同,不如说是在于观察维度的差异,或曰方法论上的差异。对“人”与社会的不同的预设可以说是构成二者方法论上差异的根本所在。在学科的界限开始日益模糊的今天,社会学与经济学也在逐渐相互借鉴对方观察世界的角度,修改与完善自己认识的前提预设,从而也形成许多跨学科的“研究规划”与“准学科”领域,使认识更加全面、真实。本文回顾了经济学与社会学方法论背后隐含的对“人”及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的前提预设,在此基础上思考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互借鉴的意义。 一.经济学与社会学方法论中关于“人”的不同前提预设 经济学已经发展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到凯恩斯革命,再至现代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主流经济学经历了几次革命,有了很大发展,但所有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没有离开一个从古典经济学分析开始便确立起的前提,也即其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并且其对人的认识有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前提假设。“经济人”在被发展成为经济学精典的基本假设后,主要包含了这样一些内涵:一是人的自利性,每个人要为自己打算;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则;三是人的完全理性假定,即人具有完备的知识和计算能力、对面临的一切备选方案具有完全的信息、具有完全内在一致的偏好会做出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偏好(或至少不会比现在更坏)的选择。“经济人”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建立数学模式的工具,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确切的、模式化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才使经济学能够向数学化、精确化的成熟学科体系迈进;但同时也不应忘记,在“经济人”产生之初,或者

经济学与社会学:来自关系史的思考

刘世定: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自关系史的思考 刘世定 2005年9月28日10:06 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受到关注,并非仅仅是因为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为一个学科所不能胜任。这是一个常识上的真理:要说明或解决任何一个现实问题,哪怕是十分简单的现实问题,用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不够的,至少我们需要附加以一些尚未学科化的甚至难以明确表达的知识,即M·波拉尼所谓的沉默的知识(tacit knowledge);而遇到复杂些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已为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侧面有所关注,那么,运用多学科知识自然成为必要。这种外在的需要固然有时会提供学科间互动的激励和机会,但并不必然。各自保持原有学科疆界而携手共同为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努力,是不乏其例的。只有当不同学科发展的内生逻辑和传统的学科边界发生的碰撞时,真正学科意义上的互动关系问题才会出现。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现在正面临这样的形势。这是本文的学术关怀产生的根源。一、经济学和社会学关系的历史回顾 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的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不仅涉及的文献繁多驳杂,并且在各个国家也不同。这里只是粗观大略地勾画一个脉络,指出几个对后来的发展有比较重要影响的事件或环节。 1、三个阶段 回顾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时期、经济学边际革命后的疏远时期、互动加强时期。 (1)古典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两个学科之间尚无明确的分野,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包容着后来被经济学和社会学分别发展的内容;二是出现了以社会学为旗帜的对经济学的批评。 这个时期终结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学边际革命,而对于其起点,我想大致可定位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时期,特别是以亚当·斯密的学术研究为标志。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不仅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而且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后来被社会学家关心的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论述。甚至其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讨论的事实上也正是后来的社会学家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对经济学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并使用了“社会学”一词的孔德,其锋芒直指也仅限于斯密之后的经济学者,而对斯密,

行政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行政的词源 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行政”这个词,有着很广泛的含义。 “行政”一词在中国古书中最早见于《左传》,在此书中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因此从词源上看,“行政”一词是指执行政策和政令的意思。在国外,英文中的“行政”一词是“administration”,它来源于古希腊语。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行政就是指推行和执行政务的意思。 (二)行政概念的三种涵义 现代行政管理学所讲的“行政”概念,确切地说,来源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从西方的学术传统来看,“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近代,从英国的洛克开始,就着手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提出政府要实行分权制。在他所著的《政府论》中,他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法国的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思想,即政治学上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 【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马基雅维里 【答疑编号0120001】 答案:B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现代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行政学首先是由美国的政治学家提出来的,如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等人。他们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把行政与政治分离开来。按照他们的说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例】从严格意义上说,首先提出真正的行政学的是() A.法国的政治学家 B.美国的政治学家 C.英国的政治学家 D.意大利的政治学家 【答疑编号0120002】 答案:B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活动就是管理活动。如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s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即著名的POSDCRB七功能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即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既包括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包括非政府公共机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仅仅指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都是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机关对公共事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